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8:2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篇1

關鍵詞:小學教育;文化教育;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人們在日常的勞動和生活中對生活經驗的升華,是社會習俗和民族精神的結合,也是民族心理的表現方式。傳統文化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不僅代表了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還與當今的文化相契合,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與現代尊老愛幼的精神文明風尚一致,也能通過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形式體現。

一、小學階段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1.在德育教育中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在我國小學教育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是目前小學教育中的一個主要議題,各小學使用各種方式進行傳統文化的弘揚教育,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形式,即教師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以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宣傳為教育手段,通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自然形成美德。

2.課堂教學中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是目前小學教育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另一個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方法的使用和教學內容的安排,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宣傳,還有些學校專門開設國學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專門教育。

3.小學階段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在中國人的一言一行當中,蘊含在中國的文化典籍和日常生活當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九九重陽登高思鄉之情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完滿和雋永都在古代詩歌中體現;人們在清明節時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在端午節時回味古代詩人的情懷,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現。但小學階段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卻顯得過分“刻意”而并不重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久而久之,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成為一門學科,而并不是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教育。

二、在小學教育階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

1.教師以身作則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在小學教育階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講,教師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權威他人”,心理學研究顯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過父母,因此要使中國傳統文化在校園里盛行,則學校教育的主力――小學教師,其群體本身就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師德和師表管理,鼓勵教師以身作則,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如,鼓勵教師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讀,并組織教師學習和討論在教學中能夠用到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并且研討應用方法;嚴格規定教師在校的行為舉止,務必使教師本身做到行為禮貌、舉止得體,禁止教師在校吸煙、飲酒,給學生作出品德修養榜樣;指導教師在與學生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的弘揚從校園延伸到家庭中去。

2.利用藝術教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很多中國傳統文化都包含在美術、書法、音樂等藝術作品當中,因此,通過藝術教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小學教育值得應用的一種方式。學校可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藝術類教育,如,在美術課上開設國畫藝術作品賞析和作畫專題課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愛上中國傳統文化,主動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又如,組織學生參觀音樂展,使學生在民族音樂表演現場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另外,藝術學科的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班級活動中,幫助學生編排在班會上表演的傳統民族舞蹈、教學生演奏中國傳統樂器,使學生在實際應用音樂的過程中體會音樂和舞蹈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獲得關于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認知和感受。

3.利用生活教學弘揚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之一,學校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將知識實踐于生活,因此,要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將課堂局限于學校,而應該以活動的形式進行課堂拓展,使學生通過活動對傳統文化進行理解和感悟。另外,學校還應該積極與學生家長交流,請家長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多提及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方面,如,“食不言、寢不語”的生活習慣教育,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三、在小學階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1.學生能夠盡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傳統文化教育中蘊含著許多哲理性教育和個人修養教育,如,“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諾”展現了誠信的重要性;“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展現了友誼對人生的重要作用;《三字經》以朗朗上口的韻律闡釋了做人的基本原則等。很多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宣揚“讀經三年終身受用”,雖然具有做推廣的夸張性質,但學習傳統文化對學生品德修養發展的影響,確實是能夠持續一生的。

2.學校教育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必然不是那些刻板、老舊的方法,單從教育過程來講,學生能夠提起興趣,學校教育也更加高效;另外,傳統文化教育蘊含在語文知識教學當中,則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行為本身產生新的認知――在校學習并非單純的知識、能力學習,也是傳承文化、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有了這種認知,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會發生改變,學校教學的效率自然會提高。

3.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實現學校教育的社會職能

雖然小學學校教育處于我國學校教育系統的初級階段,但小學教育所面臨的卻是學生畢生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小學學校教育的效果將影響到學生成為社會人之后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如果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接受到比較完善的傳統文化教育,則學生的品德修養更高、價值觀建構則更為合理,當他們成長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之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也是值得期待的,因此可以說,在小學教育階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實現學校教育的社會職能的過程。

綜上所述,我國小學教育階段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傳統文化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傳統文化的實際表現形式來看,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強調教師以身作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藝術教育、生活教育等方式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并實現學校教育的社會職能。

參考文獻:

[1]葉小鋼.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關鍵在于美育[R].中國藝術報,2014(03).

篇2

關鍵詞:功能派翻譯理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66-01

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中,《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雖然遼寧省英語高考題型中沒有純粹的翻譯試題,但是翻譯的重要性早已貫穿于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的始終。《課標》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提出了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其中在七級和九級的“寫”中提到“能做簡單的書面翻譯”和“能作非專業性的筆頭翻譯”,足以顯示出翻譯是在聽、說、讀、寫技能之上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西譯界備受關注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

一、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探究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興起的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標志著翻譯研究已經從純語言類型學轉向對文化的思考,從功能和交際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功能翻譯理論主要包括萊斯提出的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論、賈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譯行動論、弗米爾的目的論,以及諾德的翻譯為本語篇分析理論。

二、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探究

高考英語閱讀常見的文體類型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閱讀理解時要根據不同的文章體裁,考慮不同的目標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在功能和交際上達到原文與譯文的統一。

1. 提高語言基礎知識,強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說一門語言是一座高樓,那么詞匯就是磚瓦,而語法就是鋼筋構架。詞匯可以讓語言更豐富,積句成章,而語法則讓語言更富有邏輯性,是組詞成句、連句成篇的紐帶。高考考綱規定考生要掌握3500詞匯,而中考考綱要求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這就需要學生在高中階段擴大詞匯量,而擴大詞匯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廣泛閱讀。在長難句的分析中培養學生對英語語法結構的解讀能力,劃分句子成分,提煉出句子主干。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母語的水平會制約外語發展,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實現語言學習的相互促進。

2. 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

《標準》提出:要特別注重提高學生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塊的“文化角”(Cultural Corner)部分也向學生逐步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龍”的文化意義在中西方差異很大,在中國文化中,龍與皇室緊密相連,古代帝王要穿“龍袍”,龍是高貴、勇敢、智慧和權威的象征,而中國人也自譽為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經》及英國古代史詩《貝奧武甫》中龍的形象的影響,龍在西方代表著邪惡和惡魔,是混亂、無信仰或原始獸性的象征。又如,在講到Module 6文化角中“The Universal Dragon”一文時,教師帶領學生通讀全篇之后,可讓學生用英語復述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及其文化意義的差異。這樣,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古通今翻譯

翻譯法一直以來是強化閱讀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遠遠超過他們的英文水平。教師發現,當講到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課時,學生能夠迅速運用凝練的古漢語翻譯課文中出現的句子,如Man is born 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眾生平等),Treat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民貴君輕)等相關的耳熟能詳的古漢語。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學情的古詩、文言文,讓他們將其翻譯成英文,使他們在漢譯英的練習中加深對中英文的理解。這樣,在加深學生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進而在目的語中弘揚中國文化,為閱讀理解中構建文化和交際的理解平臺。

三、結束語

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中,學生需要依據不同的文章體裁選擇恰當有效的翻譯方法,在頭腦中進行深層加工,從功能和交際角度理解譯文與原文的對等,在目的語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達的核心思想。這樣,學生對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對原文的忠實程度,而是譯文目的預期的實現程度。而在閱讀訓練中,加強中英雙語的語言功底,能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關鍵詞:《文化生活》教學,德育滲透

 

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標新增設的《文化生活》是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就是要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愛國主義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以及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一、加強愛國教育,樹立遠大理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具有:一是能面對市場自立奮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投身于改革實踐;三是要有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視信譽,樹立高度的責任感;五是要在廣泛的社交活動中能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與國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進行《聚焦文化競爭力》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面對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競爭力,當代青年學生絕不能袖手旁觀,必須擔當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肩負的責任,樹立高度的責任感 ,以主人翁的態度投身于實踐。在進行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的教學時,我把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讓學生心潮膨拜,大大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也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在《我們的中華文化》的教學時,我引用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視頻 ,讓學生思考: 你能從中概括中華文化的特征嗎?這樣一場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義?在感悟中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增強民族自豪感,激勵青年學生傳承和發揚中華文明,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加強公德教育,規范日常行為。

開展對學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應以社會公德、日常行為規范和家庭美德教育為主要內容,以中華民族傳統為源頭,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為主線,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幫助學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規”知識,并繼承、吸收、創新、光大民族傳統美德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道德教育還應堅持知與行統一的原則,即要明理又要參與,只有通過學習主導實踐,才能將良好的道德品質轉為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而內化為學生的倫理觀念和人格力量,最終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

例如,在《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中,我引用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引導學生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順長輩、尊敬兄長的傳統美德。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文化》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以豐城創建文明城市的教學情境,并設置了問題探究:在創建文明城市中,誰是主體?作為市民,在創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參與文明城市的創建有什么意義?啟發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真正實現知行統一,并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為構建和諧文化,形成文明風尚作貢獻。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學中,緊密聯系時事焦點——食品安全事件,倡導學生要以誠實守信為榮,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三、加強生命教育,實施生存關懷。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給予學生生存和人文關懷。具體表現為:一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打好心理基礎;二是開展和諧發展教育,使學生做到與他人、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三是開展生存教育,引領未成年人崇尚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覺抵御,不參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戲活動,讓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貴的、生活是豐富的,不應該輕易放棄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學中,講授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途徑時,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豐子凱先生曾做過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一就是完滿健全的人格。 引導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學中,列舉我國近年面臨的雪災到震災等災難,而中國人民并沒有因此而倒下去,關鍵是我們有不屈的脊梁——中華民族精神,激勵學生始終要有一種自強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遠。在《在文化生活中選擇》的教學中,課前圍繞“上網”和“閱讀”進行一些調查活動,在課堂上進行匯總和討論,引導學生要文明上網、綠色閱讀,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的教學中,把詩歌引入課堂,引用了溫總理的詩——《仰望星空》,引導學生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總之,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大事。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實踐證明,德育滲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文化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徑。

篇4

鐘泰與現代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

重評中國古典哲學的宇宙論

荀學歷史命運的再思考

《論語》的為政之道

儒學道統思想的發展演變

建設弘揚中華文化的學術高地

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文明對話產生文化共鳴

從“緣起性空”談世界共融

和諧合作是人類發展的不二法門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存亡之道

全球化倫理與儒家的核心典范

新仁學與當代新人文主義

新時代“六倫”的新建構

國學興起與當代中國文化思潮的脈動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因

禮樂文明與儒家之現代新形態

與中國一起進行哲學思考

馮友蘭:海闊天空我自飛

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

孔學堂書局第一批圖書傾情奉獻

孟子的恒產思想及其啟示

淺析新儒家對經濟的態度——以賀麟為例

儒家藏富于民思想芻論

儒家經典中的人生智慧

丘溶經濟思想研究

荀子經濟思想述評

用儒家良方縮小貧富差距

儒家思想與東南亞華人企業家的成長之路

道家“物我為一”的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啟示

官民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榮辱觀

論中國傳統的和諧觀對國家和社會穩固的貢獻

和諧文化的哲學審視

論文化多樣性與和諧文化

“和而不同”思想與和諧文化

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唱響主旋律配好和諧曲

弘揚音樂文化服務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與儒學之道

略論孔子和諧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

論王陽明的親民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論王陽明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說

儒學的人文精神與生態意識——“仁學”的全球涵義

“心即理”的意向性詮釋——從現象學看陽明心學

世界儒學——世界文化新秩序建構中的儒學自我變革

善:判斷或描述——亞里士多德之善與古代儒家之善的比較考察

篇5

論文摘要: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提經典的今天,讓國學經典重新散發光芒,重視國學教育,認真對待和尊重傳統.以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使其在新時揮更大的作用。

國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之總和。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其核心價值觀在于“和”與“生人”,形成和發展了一個“和而生”的價值體系,包括了個體之間的和諧、家庭和諧以及國家、社會在內的群體和諧.與我們現今“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一脈相承,此種思維方式對解決當今世界諸如人與自然的關系、國際爭端等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為本的道德哲學,對塑造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都有積極意義。今天,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面對著工具理性的擴張和商品意識的泛化,面對著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以及價值迷惘和“自我”喪失,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重視國學價值,發展以國學為切入點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在當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師孔子最早設立”私學”,整理六經,開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課程,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正是這一體系代代相傳并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才能在十七世紀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時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國元年(1912年),中國在全盤西化浪潮的影響下,當時教育部頒布廢除經學科的命令,從此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誦讀傳統經典在各級學校教育體制中消失。這是中國教育的巨大損失。國學被拋棄后,出現了道德淪喪、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虛、信仰缺失等嚴重現象.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形勢下,發揚民族文化、重振國學的重要意義也越來越凸顯出來。

一、重振國學,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國學存在了幾千年,但真正聲勢浩大且影響深遠的國學研究興起于20世紀初,鼎盛于20世紀20年代,20世紀80年代又有“尋根”熱,9O年代國學再次掀起。當前,我們既需要對圍學進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斷對其精華進行傳承與弘揚而國學的現狀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日漸式微,國學經典讀物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一些名揚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禮儀,對我國古代圣賢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語言表達缺乏古風的典雅,變得淺白粗俗。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社會倫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據此反思.不少有識之士已經覺悟到我們的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忽視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國學教育,忽視中華文化在建立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中的重要作用,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實是極不相稱的。

現代教育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一輸,全盤皆輸。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讓學生知道人生當怎樣度過,人類應當怎樣存在。如果重智輕德,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必然導致學生發展的不全面,培養出來的人有智商無智慧,有知識無文化,有文化無修養,有欲望無理想,有目標無信仰。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種新文化、新道德養成的關鍵時期。在構建社會主流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價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愛等道德準則和倫理規范,旨在使人成為一個有良心、有道德、有教養的人,成為一個對圍家、民族和社會以及家庭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當然.這些道德準則和倫理規范有其時代局限和理論局限,但也不能否認它們也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完全可以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利用。國學教育,將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養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養,豐富精神世界。

通過學習國學,必將有助于豐富和提升我們的精神生命,使我們獲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學會優雅、積極地對待人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傳統文化給我們的將是更多的靈感,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自由,幫助我們應對各種人生問題,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幫助涵養新時代的新道德、新秩序。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夯下堅固的基礎。

二、重振國學,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推進教育觀念創新

關于教育的使命,傳統觀念認為是傳授前人知識,現代教育則認為是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現代社會,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受到時代質疑。僅有知識沒有能力的人難以與時俱進,滿腹經綸不會轉化為能力的人無法成就大事。現代教育既要給人以知識,更要給人以能力。現代教育應當賦予學生三個層次的東西:給知識;給方法;給視野。其中視野也是方法,是高層次的思維方法。特別是當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80后”、“9O后”這代的學生。他們個性之突出,信息之靈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面對思維活躍、信息多元的大學生,我們將不再是系統知識的灌輸者,而應是新視角的提者、新問題的發現者和新思維的探索者。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傳統文化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優勢。當前我們應當在新的背景下賦予國學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古代“學”的意義主要在求“覺悟”,班固的《白虎通義》中曾講到:“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這里的覺悟是一種身心方面的活動,它透過文字的媒介,敲開心靈的混沌,激發道德的潛能.將文字中蘊含的旨意,內化為自身的智慧。這里的“悟”便是一種思維的探索,視野的拓展。

篇6

關鍵詞:漢字;中式卷煙包裝;運用與實踐;設計理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71

0 前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消費者思想觀念的不斷革新,人們對于“美”的需求也逐步顯現出來。將漢字應用與中式卷煙包裝設計工作開展相結合,在實現卷煙品牌推廣的同時,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契機。

1 中式卷煙包裝的基本概念

中式烤煙型卷煙是指以中國烤煙煙葉為主體原料,其香氣風格和吸味特征明顯不同于英式烤煙型卷煙(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具有明顯適應中國消費者習慣的烤煙型卷煙。在2003年,國家煙草專賣局首次進行的“中式卷煙”概念的定義,使得國產香煙的制造更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在這一大背景下,各中煙公司也順應潮流,在卷煙的外包裝設計上進行改革,使得卷煙的外包裝設計更加吻合國人的審美需求[1]。

2 漢字與美學之間存在的關聯研究

眾所周知,漢字最早起源于圖像,因此,漢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圖像所具備的美學。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漢字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史。當下我們常用的宋體、黑體、以及傳統的小篆,都深深的印刻著時代的審美印記,因此,漢字與美學之間必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聯性。將漢字應用于中式卷煙的包裝設計中,需要將漢字在不同時代所具有的美學氣質融入到卷煙包裝的整體畫面當中[2]。

3 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運用的優勢

根據當前漢字在我國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現狀,開展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運用的優勢探究,可將探究內容總結歸納為實現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有效碰撞和實現傳統文字與抽象藝術有機融合兩點。

(1)實現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有效碰撞。漢字講究“寫形”與“寫意”有效結合,因此,漢字本身的結構就能夠引發人們對其進行想象與思考,漢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濃縮,這一點從文明世界的“中華書法”便可以得知。

⒑鶴衷擻糜謚惺驕硌痰陌裝設計當中,可實現漢字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理念進一步融合,例如:楷書與小篆的混合應用,會使得卷煙包裝上的文字帶給消費者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以不同的字體形式呈現在包裝上,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效果,形成理想、強烈的品牌效應。

(2)實現傳統文字和抽象藝術的進一步融合。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的不斷革新以及國外審美觀念的逐步滲入,消費者對于抽象畫的喜愛程度也逐漸呈現出提升趨勢。抽象圖像的創作在其畫面上能夠展現出較為強烈的藝術靈活性,以獨特的風格、多樣性的表現手法有效提升煙包效果與檔次。

將漢字與現代抽象畫有機結合,可以將漢字的文化魅力與抽象畫的靈活性、生命力有效結合,展現出設計師獨特的思維,同時設計師也可以將漢字與抽象畫結合來展現卷煙品牌的文化內涵,帶給消費者強烈的視覺感應[3]。

(3)引導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將文字的應用與中式卷煙包裝的設計相結合,也可以有效的提升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實現對公眾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播,引起消費者對于香煙包裝的情感共鳴,提升卷煙品牌的整體銷量,同時引發消費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鳴。例如:在某些品牌香煙的包裝畫面上,運用古詩詞凸顯設計主題,其文字的表現力絲毫不遜色于圖案,使包裝圖案具有了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4]。

4 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實踐分析

將漢字應用與中式卷煙包裝設計相互結合,不僅僅是將漢字簡單的印刻在卷煙包裝畫面當中;漢字的位置、排版,不同字體的選擇,顏色的選擇,筆畫粗細的設計,都應當具有獨特的寓意和魅力,體現出文字所具有的獨特美學魅力,使消費者感受到傳統文化美感[5]。

5 結論

開展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運用與實踐探究,首先應當明確中式卷煙包裝的基本概念以及漢字與美學之間存在的關聯,進而開展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運用優勢探究以及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實踐分析。進行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和思考,使得中式卷煙包裝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美,展現出中式卷煙包裝所具備的的獨特魅力,有效提升卷煙包裝的藝術價值,同時將漢字文化廣泛的傳播開來,可謂是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帥.淺談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運用與實踐[J].輕工標準與質量,2013(04):60-61.

[2]盧俊.包裝的民族化色彩設計――以中式卷煙包裝為例[J].印刷世界,2014,07:15-16.

[3]燕文.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之管窺[N].中國包裝報,2013(06):16003.

篇7

他是一位妙手醫家,

更是一位仁心善者,

數十載的辛勤耕耘,他執著前行,

以精湛醫技紓解病痛,救死扶傷。

面對傳統中醫的困境,他身體力行,號召大家團結一致,

弘揚中醫,培育人才,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他就是著名中醫師吳俊來教授,

在全力推動中醫回歸的道路上,

書寫佳話,譽滿杏林。

勤力耕耘 執著中醫

吳俊來醫師是科班出身的專業中醫師,早年在廣州醫士學校修完了全日制三年本科學業。據他介紹,自己原本在廣州醫士學校修讀的是西醫,那時正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國家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動員學習西醫的人同時接受中醫學教育,開辦了“西中班”。年輕的吳俊來先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廣州醫士學校畢業后,考入廣州中醫藥大學,在這里接受了六年中醫專業教育,并以優秀的成績畢業,獲得留校任教的資格。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吳俊來先生兢兢業業。因為工作業績出色,他還被聘任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科研處科長,勤勉耕耘。

說起來香港的緣故,就不得不提到吳俊來醫師的太太。據吳先生介紹,太太出生于香港,在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時跟隨父母輾轉回到廣州。“因為生活艱難,她很小的時候是被寄養在其叔叔家里,一直生活在廣州,而她的父母后來又回到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飛躍,社會環境相對變好了,所以她父母將她接到香港,那時我也就跟隨著一起過來了。”從吳俊來醫師的敘述中,可以體會到,因為愛,他與這片土地結下了情緣。

當然,剛來香港的那段日子也是非常艱難的,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那時香港社會重西醫抑中醫,不僅不允許中醫師開設個人診所,連受到的待遇都是不平等的。為了謀生,吳俊來醫師考入了東華醫院,擔任中醫師,并且一做就是十多年,直到60歲功成身退。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這在吳俊來醫師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雖然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他不愿放棄愛好的中醫事業,于2000年創辦香港俊華中醫診所,繼續以中醫專業服務民眾。據他介紹,診所提供全科診斷,并且還有針灸治療。耕耘在中醫學道路上,吳俊來醫師壯志滿懷,他不言老,不服老,執著前行。

身體力行 弘揚中醫

來香港三十多年,從籍籍無名的中醫師到擁有自己的診所,這也說明中醫在香港逐漸得到認可與重視,而這種進步,源自于吳俊來醫師等一批中醫師的孜孜不倦的爭取和推廣。回憶這條艱難的道路,吳俊來醫師唏噓不已。“那時香港還處在港英政府統治下,很多人還誤解了中醫。那時中醫沒有統一的管制,中醫師被叫成賣藥佬,中醫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步履維艱的歲月,中醫師們勤力拼搏,一步一步推動行業地位的提升。今昔對比,中醫行業在香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回歸后,中醫這一傳統醫學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這也是吳俊來醫師所樂于見到的。

然而,進步尚且不夠。正如吳俊來醫師所言,與西醫比起來,香港中醫行業仍然還處在弱勢地位,傳統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有待提升。所以,他聯合同業,主張大家團結一致、弘揚中醫、懸壺濟世、培育人才,爭取香港中醫與西醫社會地位平等、福利待遇平等,全力推廣中醫事業。

特別是在培育人才方面,吳俊來醫師可謂付出良多。作為香港注冊中醫學會首屆中醫學院院長,他積極弘揚中醫傳統,帶領年輕一代認識中醫,傳承中醫。吳俊來醫師還曾擔任香港注冊中醫師資格考試主考官。據他介紹,現在香港中醫行業發展了一套統一的管理制度,想從事中醫行業,先要參加專業考試,合格畢業后頒發資格證書,有了證書才能行醫。此外,吳俊來醫師還在香港多間大學醫藥學院擔任教師,主講脾胃、消化系統疾病治療等,他將平生所學所知,傾囊相授,以讓更多的人理解中醫學識,傳承發揚。

在中醫行業,吳俊來醫師是一位有責任的擔當者,他先后出任了香港針灸醫師學會會長、廣州中醫大學香港校友會副會長、香港注冊中醫師學會副會長等多項社會職務,并多次主持國際中醫學術活動。此外,吳俊來醫師還長期在報章雜志發表了大量中醫學術論文,并主編《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薈萃》一書,全心全意推廣中醫傳統文化。

載善載德 仁者風范

吳俊來醫師熱愛中醫事業,他認為中醫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還可以彌補西醫的不足,是中華傳統精粹,應該堅守。中醫不僅講究醫技,還要求遵守醫德。“行醫秉持的是治病救人的原則,醫德為先,我們反對只顧利益的行事方法,因為這是有悖于中醫精神的。”對于吳俊來醫師來說,自己所享受的最大的人生快樂就是能幫助他人解除病痛,讓大家生活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

不僅是在中醫行業,吳俊來先生還將自己的奉獻精神延伸到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中,作為香港慈善總會名譽會長、香港新會同鄉會會長,他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聯系同鄉情誼,促進社區和諧發展。問及吳俊來先生參加社會服務的感想時,他答道:“一個人的人生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里將自己的力量貢獻予社會,為社會多做點好事,這樣我們的人生價值才能得到更大的發揮。”

吳俊來先生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兩個孩子都在美國深造,女兒在南加州大學讀完本科,如今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教師。談起孩子們,吳俊來先生覺得很欣慰,他說雖然孩子們沒有往中醫學領域發展,但科學無界限,只要能以知識服務社會就是有意義的。

吳俊來先生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問及有何養生之道時,他笑著說,這可能跟自己保持著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堅持早睡早起,不沾煙酒,閑暇時間就和太太外出旅游,周游世界,足跡遍及南非、俄羅斯、印度等地。此外,他還喜歡看書,每天都要堅持閱讀。

吳俊來先生為人開朗、樂觀豁達,面對波折,能始終以平和心態一笑置之。他堅持自己的中醫理想,踐行著一位良心醫師的職責!

吳俊來教授主要職務與履歷

廣州醫士學校全日制三年本科專業

廣州中醫藥大學全日制六年本科專業

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師

香港俊華中醫診所創辦人

香港注冊中醫學會首屆中醫學院院長

香港針灸醫師學會會長

廣州中醫大學香港校友會副會長

香港注冊中醫師學會董事及前副會長

香港新會同鄉會會長

香港慈善總會名譽會長

曾任香港東華醫院中醫師

曾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導師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導師

篇8

1. 秋收冬藏養生的傳奇故事

我們課題組開題上課是在秋季,根據中華傳統習俗秋收冬藏的養生精髓,課題組首先編印的《人參大補元氣傳奇故事》,內容是:很久以前,兩兄弟進山打獵。不久,紛紛的大雪封住了山路。兩人只好躲進山洞。靠挖野菜充饑,他們挖到一種外形很像人形的東西,吃了以后渾身長勁,第二年開春還扛著許多獵物回家了。人們把這種長得像人的植物根叫人參。同學們一下子被這神秘、浪漫的故事吸引住了。于是我們趁熱打鐵,開發《枸杞的傳奇故事》,內容是:很久以前,一位體弱多病的書生,到終南山尋仙求道。他看見一年輕女子正在痛罵責打一名白發婦人,趕忙上前勸阻,細問之后才知道那看起來年輕的女子已經92歲了,她竟然是白發老婦的婆婆,她駐顏有術一年四季以枸杞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年輕。書生聽了馬上回家,多服食枸杞,天長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歲。接著繼續開發的《當歸的傳奇故事》、《川芎的傳奇故事》……這系列的傳奇故事告訴了學生秋冬時節補氣補血成了人們的共識。人參補氣,當歸補血,氣血平衡百病不生。

2. 春夏清熱生津的傳奇故事

第二學期開學,春回大地,氣溫回升,廣東地區氣候炎熱,流感多發,為此,我們編印《葛根的傳奇故事》。故事內容是:從前有位葛員外,為官清正,蔑視權貴。奸臣誣告他謀反,連夜逃亡的葛家兒子被一老藥農搭救了。老藥農每天帶他上山采挖一種草藥的塊根,背到市上去賣。這塊根是治療發熱口渴等病的良藥,救活了不少人。葛家兒子就為這塊根取名“葛根”紀念被滿門抄斬的葛家先人。并告訴學生葛根也是肇慶特產,沙浦鎮粉葛清甜生津非常出名,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去了解肇慶特產――沙浦粉葛。我們還編寫《魚腥草的傳奇故事》,通過閱讀了解魚腥草清熱除濕的特點。

二、煲中藥湯水孝敬父母,傳承醫食同源的中華傳統文化

西洋參燉雞。閱讀了《人參大補元氣傳奇故事》,了解人參的種類和用途,紅參、高麗參溫熱補氣,西洋參和沙洋參清熱補氣。周末時分,請學生和家長一起選一種合適自己家人體質的參做一道美味湯犒勞一下家人。

為父母泡一杯枸杞茶。閱讀《枸杞的傳奇故事》知道枸杞的功效,請你回家后親手為父母泡一杯枸杞茶,體質寒的人可以喝枸杞紅棗茶、枸杞桂圓茶,體質熱的人可以喝枸杞茶、枸杞玫瑰花茶。

煮當歸紅棗桂圓茶。通過學習《當歸的傳奇故事》學生了解當歸有和血補血的功效。回家后親手為媽媽煮一碗當歸紅棗桂圓茶,給媽媽補補身子。

這樣的活動,每隔兩周就開展一次,結合中國傳統假日開展的活動更加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出版、制作百草園報,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我們專門請有經驗的老師為報紙設計模版,共四個板塊。第一版刊登編者的話、給家長的信、中藥傳奇故事教材、課題組的教研活動簡訊。第二、三版刊登學生的優秀的活動日志、第四版除了刊登學生文章外,還刊登學生參加課題組舉辦比賽的獲獎名單。經過課題組老師的精心編寫、認真排版,一張張帶著墨香的《百草園報》通過學生的手傳到課題組400多個學生的家中,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印刷了10期《百草園報》,總共印刷了四千多份,其中第9、10期的報紙上刊登15名學生在父親節用艾草煮水為忙碌了一天的父親泡腳的泡腳的活動日記。其中,李浩文的日記記錄了在父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里,他用艾葉煮一盆艾草水為父親泡腳,表達對父親的愛的故事。他瞞住爸爸偷偷地把艾草放進鍋里加水煮一鍋熱氣騰騰的艾草水,他把清綠綠的艾草水倒在盆子里,淡淡的艾草香味隨著霧氣飄散滿屋,李浩文同學把艾草水端到父親房間,一邊給父親講述了艾草的功效,一邊蹲下身體為父親揉腳時,平常不茍言笑的父親激動得熱淚盈眶,寫下對李浩文的評價:“兒子,艾草水泡腳后,真的感覺渾身特別輕松、很爽、很舒服,兒子謝謝你給我這份特殊的父親節禮物,我很滿意。”父親的話是對李浩文同學的評價,這也是對我們活動的評價。其他的家長也紛紛寫下他們對自己孩子的評價,課題組也把家長的評價刊登到《百草園報》上,下面是一組來自家長的心聲。

林霖家長:在女兒用艾草水為我泡腳的那一刻,我的確感覺到父親與子女之間要有一種互動,這次活動女兒學會了尊老敬老的民族精神。

篇9

一、提煉學校文化

我校于1927年創辦,位于番禺老城區中心,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學校興辦以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心培育嶺南廣府文化。經歷幾代人的努力,積淀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校本文化。在新形勢下,我們實施文化立校戰略,深挖“和”文化,構建了內涵發展的核心理念體系。

和,是中華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孔子《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現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二、物化核心理念

和合閱讀文化區:辦公樓架空層區域。以開放書吧為平臺,為學生營造快樂閱讀的書香氛圍。

和合而生形象區:和文化廣場位于進入校門后的一帶。那里的古木古建,見證了學校的發展歷程。

和美立德文化區:根據學校教學樓梯主要通道,規劃每個樓梯主題,并對樓梯命名。如文明梯、和雅梯等,進一步規范學生的文明習慣。

和而不同文化區:校園圍墻區域。以橋東風采、橋東歷史、和合之韻、學科風采、特色綻放,展示學校的和而不同。

和美藝術文化區:位于教學樓架空層,其主題定位為星海藝術文化。冼星海是番禺人,其精神一直鼓舞著我校師生,我校以發展星海精神為已任,全力開展藝術教育。

三、校本課程結構化

我校根據學生文化核心理念體系,編印了具有學校特色的結構科學、體系完整的校本系列教材《橋東小學和文化校本課程》。該校本課程分為四大內容版塊:和美校園、和樂學子、和樂孩子、和美公民。每個版塊細分四個教學內容,課程以高、中、低三個年段劃分:低年段建立成長目標――現代嶺南人;中年段通過活動形式學習模式,達到立美至和的基本理念;高年段通過實踐體驗,達到和而不同的和合教育目標。

以校本課程為主干,各學科教育教學都以“和合教育”為手段,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逐步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例如: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毽球校本課程、豎笛校本課程、書法校本課程、科技活動校本課程、趣味數學校本課程等等。

四、文化活動特色鮮明

1. 班級文化。特色鮮明、內容鮮活的主題班隊活動。運用積極心理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使班級文化呈現至和至美的文化特色。班級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 學生文化。結合少先隊委競選,培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生命文化。開展遵章守法、關愛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動,并把該項教育作為科研課題來研究,提高教育實效。

4. 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特別是以冼星海精神為著力點,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情懷的主題活動。

5. 踐行文化。以科技活動為著力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頭腦。

6. 環境文化。倡導低碳生活、共建綠色校園的環保活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

7. 校園文化。嶺南一脈、和合創新、和而不同、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

8. 社團文化。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校內外教師資源,共成立30多個社團,為學生搭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平臺,彰顯學生個性。

9. 培育課外閱讀文化。我校以創建書香校園為契機,從完善圖書室、建設閱覽室、開展課外閱讀指導、搭閱讀交流平臺等方面,構建閱讀文化。通過多年的努力,學生們已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篇10

論文摘 要:歷史教育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實現歷史教學的目的。

一部中國史,是一部中國文化積淀和傳承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包羅萬象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了近五千年。作為一名中國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覺,去內省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及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必將成為迷惘而失落的一代。同時,中國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憑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將現代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當前社會轉型期每一個中國人所承擔的責任與追求的目標,更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們所秉執的首當其沖的付諸于實踐的理念。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于歷史教學,從小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力與適應力,是我閱讀了有關書籍之后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此,我將一些淺知陋見陳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學生交流中國傳統文化之知識

知識是文化的一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知識寶藏。這一點無處不體現在中國歷史教材每一個歷史時期講述完后的“文化”課時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這些知識,組織學生思考、探討、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這些文化營養,充裕自己的頭腦,以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適時的啟發。

如講到“文字的演變”時,書上列出了從甲骨文到大篆體的“馬”字的演變,在此可引導學生思考:在此期間文字變化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不難發現,原先曲折象形的線條逐漸被拉平,方形圓形的團塊被線條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時,教師可列舉出更多的文字來說明這一變化特點。

講到古代歷法時,可讓學生背誦至今沿用的24個節氣,輔以農業生產安排說明,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讓他們認識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繼承性的。

又如在教學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時,可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孔子的言論,讓他們意識到古代圣哲的觀念至今仍有教育意義,摒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一大損失。

二、拓展延伸,教師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之要點

關于傳統文化,教材中并無專題講述,很多傳統文化之精要需教師在講解中有意識地加以滲透,總結歸納,拓展延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點點滴滴融入一章一節的授課中。

如講到春秋戰國諸子學說時,可引言:這一時期的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學說的萌芽,之后歷代思想家對其不斷補充、闡述、辨析,使儒、道學說得以充實和發展。

如講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時提到的“中醫”,教師可闡釋: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醫學、醫術,中醫里運用的一些觀念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同傳統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醫學、醫術不盡相同。當今社會,隨著西醫在國內的引進和傳播,傳統中醫的精華逐漸被國人所拋棄,這是令每個從醫者深思的事。

如講到古代書畫藝術時,可補充:中國傳統藝術注重寫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關注字體、人物的個性或作品的思想性,這是同西方對藝術的寫實所不同的一種境界。

又如講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時,可揭示:這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建筑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務和權力的中心,在整個封建社會長河中,皇權鞏固則社會穩定,皇權旁落則社會動蕩,以皇帝為中心的觀念已根植于中國普通民眾的心中。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的補充和揭示需教師輔之以閱讀相應的書籍與材料,教師要有“一桶水”方可滿足學生杯水求知的渴望。

三、品評分析,師生共鑒中國傳統文化之作品

文字與圖案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它們,我們可以一觀古人之生活樣式及社會場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字或圖畫數不勝數,除去那些折射著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為數較多的便是不少滲透著個性與思想的藝術作品。古人素有不為藝術而藝術的傳統作風,他們習慣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與觀點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提煉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愿望。

中國歷史教材展現了為數眾多的古往今來的國人的藝術作品,文學、繪畫、書法、雕塑等,無不顯示了泱泱中華繁榮而燦爛的藝術史。有意識地對這些作品進行品評與鑒賞,繼承已逝去的藝術家們的傳統個性,是使中國傳統文化之光輝繼續發揚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實和活躍歷史課堂的一條有效途徑。

如秦漢時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魏晉南北朝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顧愷之的繪畫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句、宋朝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清朝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等,均可作為課堂師生共鑒的材料。鑒賞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表現方法去品評、賞析,而且要激發學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蘊蓄的內涵和作者的創作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豐富而深邃的,幾本初中中國歷史教材無法將其全部涵蓋其中,只能將初步的歷史文化現象展現于師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讀者自己去揣摩與搜尋課外閱讀材料,進而理解、消化、整合、升華。作為教師,應率先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觸摸中國傳統文化之脈搏,形成自身的傳統文化之品格,以應對當今瞬息萬變的各種文化現象,推動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創造中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歷史的脈絡與思想的線索———兼評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課程內容,林存光,《歷史教學(中學版)》 2007年02期

[2]張慶;論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來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5年03期

[4]李長莉;社會文化史的興起[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