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碩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0:5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學碩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學碩士論文

篇1

1.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工作負荷過高

目前培養研究生的大學院校附屬醫院往往是各地區級別較高的三甲醫院,醫療任務重,門診住院患者較多,醫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臨床工作。研究生成為此項工作的主力軍,工作負擔巨大。另外,醫院硬件資源有限,電腦軟件操作繁瑣復雜,這些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為了完成工作,研究生需要經常加班。導致他們沒有時間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也可能使部分研究生身心俱疲,容易出現身心問題。

1.2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陳舊或認識不到位

一些導師最初為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導師,培養模式陳舊,重科研,輕臨床,導致臨床實踐時間減少,臨床技能提高有限。反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時也需要畢業論文答辯,他們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有部分導師重臨床、輕科研,導致他們科研能力低下,偏廢一方[1]。

1.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輪轉實習落實不到位。

1.3.1按照輪轉計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需要至少在其他相關科室輪轉1年左右,但目前研究生輪轉時間較短,約4-6月。

1.3.2輪轉期間,部分同學對輪轉不重視,缺乏自覺性,未去輪轉科室輪轉,或輪轉科室要求不嚴格,輪轉流于形式。

1.3.3各輪轉科室缺乏有效、規范的管理體制和流程,缺乏有效管理,導致輪轉一團糟。

1.3.4還有一部分研究生導師所在科室在分院區,部分科室床位數較少或是病種單一,導師未安排研究生去病種全面的綜合科室輪轉,限制了研究生臨床能力的提高。

1.4缺乏專業規范化的臨床技能培訓及理論講座

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須達到衛生部頒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故培訓結束后應該掌握臨床上常見的操作技能。部分研究生反映醫院或科室沒有相關培訓,導致他們常見操作技能低下,或難以按照最新的標準操作。醫院或教研室沒有安排針對研究生的理論講座或課題匯報討論,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論學習的動力,而且科研課題進行中遇到的難題無從請教和解決。

1.5實習科室、輪轉科室缺乏考核或考核不嚴謹

臨床能力考核是檢驗臨床能力培訓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個醫學院校、科室具體情況不同,在臨床能力考核工作,臨床能力考核內容及形式均不統一,存在較大差異。據調查,相當多的科室缺乏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出科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研究生的評估和管理。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臨床能力考核體系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評價,也不能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必要的反饋。臨床能力的提高急需一套科學規范、切實可行的考核體系作為保障,這也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急需解決的難點。

1.6部分臨床活動缺乏權限

大部分研究生為應屆畢業生,無臨床工作經驗,而我國執業醫師法規定,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才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故應屆本科畢業生沒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在進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后不能從事臨床工作,缺乏正規系統的臨床技能培訓。部分研究生取得醫師資格證書,但卻不能在實習醫院注冊執業,不能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沒有處方權,難以獨立進行臨床活動,畢業時臨床能力難以達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要求相應的臨床能力。

1.7缺乏臨床工作中溝通能力的培訓

部分研究生反映,他們在臨床工作過程中因為缺乏一定的臨床診治能力,同時也缺乏溝通技巧,往往難以有效的、全面的跟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

1.8缺乏對研究生的心理關注度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同時需兼顧臨床及科研,心理壓力較大。在目前較差的醫療環境下,研究生在臨床工作過程中也容易成為醫鬧針對的對象,身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預防性心理關注也是有必要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保障策略教育部于2009年下發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律,創新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模式,確保培養質量。

2我們在把握原則基礎上,根據我院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優化臨床資源、簡化工作流程,減少臨床工作量,給研究生減負;

(2)更新理念,明確學位特點,臨床工作及科研并重;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應按照專業學位的標準,調整培養方案和要求,要注重拓寬知識面,突出應用和強調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加強臨床能力和考核。醫學院應該加強帶教醫院及導師的培訓,提高他們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認識和理解,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充分理解專業學位特點。

(3)建立并健全輪轉、培訓、考核制度,規范管理a.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入臨床后應該與導師仔細計劃好輪轉實習計劃,醫院或教學分管部門應嚴格按照輪轉計劃安排研究生實習輪轉。b.研究生進入相關臨床輪轉科室后首先進行登記,向科室負責人進行報道,由科室負責人分配帶教老師進行帶教,輪轉期間需全面了解及熟悉輪轉科室業務及疾病特點。在科室輪轉期間,科室需安排業務講座。同時,醫院教育科也應定時安排適合專業研究生的講座。c.出科時建議完善考核制度,不僅需測評思想道德,而且要進行理論考試,同時還建議進行輪轉科室相關技能的考試。對于不能達到輪轉水平的,應該增加輪轉時間。醫院按照國家培養要求分階段、定期進行考試,定時評估,優化培訓考核制度。考核體系包含初期的課程考核,計入學分,進入臨床之后還有參加學術講座規定學分考核,輪轉科室考核,畢業考核及論文答辯考核。

(4)開拓新的培養思路,事半功倍,培養全面研究生2010年,上海市開展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的改革試驗,基本思路是醫學本科生畢業以后,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和住院醫師招錄,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具有住院醫生和研究生雙重身份。學生畢業時,合格者可以獲得四證,即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書、執業醫師執照。我們也應借鑒上海甚至國外的研究生培養思路,力求高質量的培養能力全面的研究生。

(5)開放執業權限,充分發揮研究生的積極性

篇2

(一)“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外在合理性與內在合法性危機

1.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外在合理性危機。我國的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一直以來采取的是“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理論型人才相對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學碩士生教育在起始階段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促進了成人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但是,隨著近幾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擴大和層次的提高,社會對該專業碩士的需求發生了明顯變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學、科研崗位為主轉向以行政管理崗和教學輔助崗為主,這些崗位對就業人員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遠遠高于學術能力,對目前成人教育學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成人教育碩士生培養仍舊采取“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所培養的人才便不能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從而出現成人教育學人才供需不平衡、適銷不對路的問題。因此,成人教育碩士生教育“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著外在合理性危機。

2.從導師隊伍現狀看,“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內在合法性危機。成人教育學碩士生“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要求必須有足夠的具有較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的師資隊伍。然而,目前大多數承認教育學碩士點并不具備這一條件。一方面,我國80年代初才開始把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加以研究。相關的理論人才和師資本來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規模迅速擴大,師資隊伍更顯不足,許多碩士培養單位不得不聘請大量兼職導師,以致兼職導師成了導師隊伍的主體。兼職導師大多是學校各職能部門領導,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成人教育學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不高。這種以管理和實踐能力見長的應用型導師隊伍現狀與“知識本位”培養目標不相契合,從而使“知識本能”的培養目標面臨著內在合法性危機。

(--)傳統的培養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養模式上的趨同性和封閉性。培養模式上的趨同性一是表現在課程設置上多以教育類課程為主,而與之相關的心理學類、管理類、經濟類和社會學類課程較少,因而學生選擇的范圍較小;二是表現在培養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課堂講授、學術報告等,而具有個性特征的實踐教學、專題科研、導師指導等培養方法則成為點綴品。另外,當前的培養模式還具有封閉性特征,主要表現在研究生培養一般都是在所在學校內或學院內獨立進行,很少讓學生走進社會或與外單位聯合培養。

2.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學生需求多樣性的根源是學生來源和特征的多樣性。首先,成人教育學研究生專業背景復雜多樣,跨專業的多,教育專業的少,知識基礎差異很大;其次,成人教育學研究生年齡差異大,從20歲到30多歲不等;再次,學生來源性質不同,應屆生和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同在,公費生、自費生、定向生和委培生共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職業規劃不同,有想直接就業的,有想繼續學習深造的。正是這種學生來源和特征的多樣性,導致了學生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3.教育功能的弱化。多元化的需求必然要求有多樣的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與之相適應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目前具有趨同性和封閉性特征的傳統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必然與學生多元化需求產生矛盾,從而使教育功能弱化。

二、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的現實回歸

(一)回歸“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

面對“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危機以及培養功能的弱化現象,成人教育學碩士生教育應回歸“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首先,從其學科性質來說,成人教育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其次,從師資隊伍現狀來看成人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導師隊伍多數是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屬于以管理經驗和實踐能力見長的應用型導師隊伍。最后,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社會對成人教育學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多來自成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門、教學輔助部門與學生事務部門相關崗位對人才的應用性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堅持“能力本位”的價值取向,回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外在的合理性和內在的合法性。在成人教育學初建時期,培養一部分碩士層次的學術人才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促進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當前成人教育學博士層次教育已有一定規模,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應是博士層次教育的培養目標,而成人教育學碩士層次的培養就理應回歸其應用性的學科性質,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

(二)堅持培養的多元化和開放性

多元化和開放性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要實現培養的多元化,就必須實行培養的開放,而培養的開放則會保證和促進培養的多元化。堅持培養的多元化和開放性,是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多樣性的現實訴求,也是實現成人教育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具體來說,需要我們在培養過程中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堅持課程體系的開放和多元。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應以培養具有較強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學生需要掌握大量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種與教育學相關的學科門類的知識和方法。而目前我國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多以教育類為主,沒有真正走出教育的視域,也沒有真正走進成人教育的城堡;學生學習的知識范圍較小,課程學習上表現出相對的趨同性和封閉性特征,這與成人教育學的培養目標很不協調。因此,應該建立開放性的課程體系,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增強學生應用能力。一是要做到對現有課程進行合理整合,適當減少教育類課程數量,增加非教育類課程比例同時鼓勵學生到其它學院或學校選修其它學科門類課程。為了不增加學生課程負擔,可以采取靈活的學分計算方法。二是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模塊設置,以增強課程的多元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模塊進行學習,滿足不同類別學生的需求。

2.堅持培養模式、方法的開放與多元。對于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來說,應用能力就是發現、分析和解決成人教育問題的能力,這里的成人教育問題不僅指成人教育管理實際中出現的問題,也包括成人教育理論研究和學習中的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一切創新都始于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于強烈的問題意識。”而一切問題都來源于管理和研究的實踐與對實踐的思考,正如楊振寧所說“科學研究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就必須面對原始的簡單的物理問題,而不是別人的猜想”。所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必須讓學生真正深入管理和理論研究的實踐,直面原始問題,增強其對現實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在對課程體系進行模塊整合、開放設置的基礎上,實現培養過程的開放,培養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第一,堅持分類培養,多元指導。學徒式培養模式、專業式的培養模式與協作式培養模式相結合。第二,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式培養方法。“請進來”是指積極聘請校外甚至是國外的著名學者、專家、企事業管理者舉行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學術講座,開展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及合作指導學生的科學研究,拓寬學生的視野。“走出去”是指學生的培養不能只局限于校內或院內培養,可以積極走出學院,與不同學院合作培養;要敢于和善于走出校園,與其它各級各類學校、企事業單位、教育機構尤其是成人教育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安排學生頂崗實習或見習,進行聯合培養。只有實行開放教育,學生才能深入實際、直面問題,才能真正提高應用能力,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也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姚遠峰.成人教育學發展的代價研究[J].成人教育,2007(2):36—37.

[2]王永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N].光明日報.2005—04—05.

[3]王永斌.高等教育學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J].江蘇高教,2007(4):21.

篇3

一、選題

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是教育碩士學員開展研究工作的開始,也是導師指導教育碩士學員工作的重要方面。專業學位論文選題得當與否,關系到專業學位論文的成敗。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準備工作應盡早考慮,要求在入學第三學期著手進行。論文題目的選擇可以是在教育碩士學員總結自己實踐經驗和充分查閱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并經導師同意后確定;或者是在導師對教育碩士學員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由導師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碩士學員的意見后確定。選題時一般掌握以下原則:

1.選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在學術方面具有開拓性,技術應用方面具有先進性,使研究課題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

2.選題應緊密聯系基礎教育實踐,來源于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論文形式可以多樣化,如調研報告、案例分析、校本課程開發、教材分析、教學案例設計等。論文字數不少于1.5萬字。

3.要根據指導教師的專長、科研基礎和實驗條件確定選題,必要的實驗設備要基本落實,必要的實驗條件要基本具備。

4.要結合教育碩士學員本人的基礎和特長,使教育碩士學員通過論文工作,得到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全過程的基本訓練。

5.題目要大小適宜,難度得當,在時間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當的把握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二、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的來源及選題的依據。主要是教育碩士學員對其研究方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著重說明選題的經過,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和對開展此課題研究工作的設想,同時闡明所選課題的理論意義、實用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準備在哪些方面有所進展或突破。

2.對所確定的課題,在理論上和實際上的意義、價值及可能達到的水平,給予充分的闡述,同時要對自己的課題計劃、確定的技術路線、實驗方案、預期結果等做理論上的論證和技術可行性的論證。

3.課題研究過程中,擬采用哪些方法,目前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及其他各方面條件是否具備。

4.闡述課題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論文工作量所需經費,說明經費來源。

三、開題報告的要求

1.開題時間:開題報告和論文工作應于第三學期。凡未按時開題者,推遲其論文答辯時間。

2.教育碩士學員要進行系統的文獻查閱和廣泛的調查研究,寫出詳細的文獻綜述,然后寫出3000字左右的書面開題報告,并制定出詳細的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審閱、修改后進行開題報告。開題前教育碩士學員應將有關的參考文獻和已做過的作為開題依據的各種理論分析、試驗數據,事先印發給參加會議的有關人員。

3.開題報告必須在各自培養單位中進行,組成3至5人的開題報告審查小組,并邀請本專業的教師、學員參加,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審查小組成員應事先審閱提交的開題報告及有關資料,為開會做好準備。會議應發揚學術民主,對教育碩士學員的開題報告進行嚴格審核,對選題適當、論據充分、措施落實的,應批準論文開題;對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補充,并重做開題報告;若再次開題不能通過,推遲其論文答辯時間。

篇4

【關鍵詞】 英文影視資料 英語聽說教學 利弊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1(a)-0038-01

1 英文影視資料應用的積極作用

英文影視資料內容豐富,文化特色突出,語料真實,貼近學生生活,是英語教學的好幫手,不僅可以使學生置身于英語環境,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認識。還能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人們的行為方式和交往禮儀等文化內涵,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

1.1 提供真實的語言場景

任何交際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場合中發生的,而電影展現交際場景的真實性(龍千紅,2003)。電影故事情節取材于生活,其中的場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生活的真實。因此。看電影時,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這等于把語言學習放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進行,無疑使語言學習十分真實自然。經常看英語電影,學生就會逐漸地學會在不同情景中得體地使用語言。此外。電影作為動感的可視媒體,使學生在觀看影片過程中不僅能聽到人物的對白,而且能看到背景畫面,演員的動作,表情,著裝等超語言線索,可以更容易,更準確地理解語言和闡釋影片。

1.2 傳遞豐富的文化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也在學習一種文化(胡文仲,1989)。作為溝通中西方文化便捷的橋梁,英文影視資料濃郁的文化特色,向觀眾傳遞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對電彩情節故事的了解、經典臺詞的學習,可以挖掘出它們所反映的社會習俗、交際方式、政治體制、法律制度、、價值觀念、藝術傳統等與東方不同的文化內容。C.克拉姆(1999)曾指出:文化氛圍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的背后,即使優秀語言者的交際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受到限制,他們對周圍事物的了解也可能因而產生障礙。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文化習得的過程,越是深入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越能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

1.3 提高全面發展的能力

根據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言語學習的主題輸入強于單一的視覺或聽覺輸入,尤其是采用英語電影主體語言教學,其優勢比較明顯,有利于語言教學的多方位立體輸入,突出重點,以此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李萌濤,2006)英語電影有聲有色,聲色并茂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引起學生的新奇感、注意力和求知欲,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取得進步。現代教學的實踐證明:學生獲得知識若僅靠聽覺,3小時后僅保持70%,3天后降為10%;單用視覺,3小時后保持72%,3天后降為20%;如果視聽并用,3小時后保持85%,3天后降為65%。(楊明,1999)由此可見,在高職院校利用英語電影教學是最能提高學生效率的一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視覺、聽覺都參與言語實踐,對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其中變化的情景和言語實踐活動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能力。

2 英文影視資料應用存在的問題

2.1 語言難、過于耗費精力

電影教學過于費力,這是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電影教學之難表現在:首先,電影語言本身難。電影語言是十分接近生活的自然語言。語速快、1:3語表達方式豐富。其次,電影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時一部電影的主題非常分明.但人物的對話內容卻十分寬泛,而且電影中的人物眾多。談話內容各異。教學環節上,大多數情況是課前師生都沒有充分準備。從頭放到尾,中間沒有講解。所以導致學生有許多消極反應。反而更傾向于選擇傳統的教學方式。

2.2 學生不重視

對有些學生來說,就最迫切的目標就是通過考試,認為口頭表達沒有語法知識重要。上課時如果教師又毫無指導說明,學生根本聽不懂語速如此快的英語對白。嚴重挫傷了學習的自信心。聽不懂時就會產生焦慮,最終導致惡性循環,因此沒有教學目的和安排的電影欣賞是毫無意義的。

2.3 缺乏影視英語教學課時安排的合理性

當前各高校分配給大學英語的教學時數相當有限,而且大部分課時是用于閱讀課,用于專門訓練聽說的課時少之又少。這種情況嚴重地制約了電影課的普遍開設。雖然目前高校都配備多媒體教室,但由于擴招導致學生人數增多,多媒體教室的發展趕不上學生人數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英語電影在聽說教學中的運用。

2.4 缺乏一套權威性的教材

從教輔市場上同類書籍的狀況來看,在全國不同省市100多種英語教材近1000種版本中。影視英語類教材有IO多種,但是以欣賞、注釋、參考類居多。缺乏一定的系統性、權威性。目前此領域尚屬空白,急需專家、學者研發出科學、系統的教材.以便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可想而知,教師沒有教材的指向性。其課前的備課工作量是巨大的,更何況大部分教師不只擔任一門課程,時間、精力都受到了限制。

3 解決辦法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合理安排影片在聽說課上的時間,結合課文主題引入電影資源,如Hobbies用《憨豆先生》,Success用《阿甘正傳》,Travelling用《走遍美國》,Natural Environment用《獅子王》,Women用《時尚女魔頭》等等。如此說中有看,看中有聽,聽中有寫,互相作用,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1] C?克拉姆契.語言教學的環境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 胡文仲.英語學習的教與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 龍千紅.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6).

篇5

關鍵詞:院級管理;創新型教育碩士

【中國分類法】:G520.1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創新人才的培養要靠創新型的教師[1]。教育碩士作為未來基礎教育的引領者,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因此,如何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是專業碩士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引起了教育界學者的普遍關注。

一、教育碩士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

對于“如何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這個課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探討,我們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發[2-5]。從這些學者的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要“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其實就是組織教育碩士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與分配,使之達到適合教育碩士成長的最佳比例,其實這就是管理的本質[6]。因此,要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就要發揮管理的作用。學院是對教育碩士進行管理的實體,目前針對教育碩士的院級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在不斷地探索中,在改進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但是幾乎沒有學者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認為探討院級管理對創新型教育碩士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目前的院級管理模式在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中存在的不足

學院對教育碩士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導師隊伍、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培養方案是貫穿于教育碩士整個培養過程的重要資源,一般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授課方式、論文要求、實踐教學等內容。目前學院對這些資源的協調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目標缺乏創新。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培養基礎教育的優秀教師或教育管理者,基礎教育對各科教師或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學科的教育碩士應具備體“個性化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各學院來制定,而目前學院恰恰忽略了培養目標的創新性。

(二)課程內容與基礎教育實際存在差距。目前教育碩士的很多課程以傳統課程為主,理論性課程偏多,專業實踐性課程偏少。課程內容與基礎教育實際相差較大,缺少體現教育碩士專業技能的課程[7],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是當前學院在協調課程資源上存在的重要問題。

(三)授課方式過于單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培養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型人才,教育碩士應具有解決基礎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授課方式是提高教育碩士這方面能力的重要環節,而實際上很多授課教師還是以老師講為主,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能力的提升[3]。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會影響教育碩士專業技能的提升。

(四)忽視學位論文質量的提升。學院做為培養教育碩士的前沿陣地,對其論文的監管最為直接有效,但實際上有些學院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只注重對論文結果進行評價,忽略了對論文寫作過程的監督[5]。其次,由于沒有良好的學術氛圍,教育碩士也不主動學習探究,寫出的論文質量自然不高。

(五)對教育碩士校外實踐的實施力度不夠。教育碩士校外實習期間,實習內容比較單一,有些僅限于聽課,很少有機會講課。他們與導師交流較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六)師資隊伍的結構不盡合理。現有的教育碩士導師中,學術型導師要比實踐型導師多,學術型導師比較重理論學習,對基礎教育的實際了解不多[8]。實踐型教師大多為在基礎教育一線工作的優秀老師,他們擁有深厚的教育知識與專業的教育技能,對基礎教育的現狀最為了解,但這些教師很少有時間來給教育碩士授課指導。這就使得教育碩士對基礎教育實際的認識不夠,在真正去中學的工作后會措手不及。

三、完善教育碩士院級管理的建議

針對當前教育碩士院級管理存在的不足,結合我院(魯東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對教育碩士管理的成功之處,提出完善教育碩士院級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在學校總目標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本專業的個性化目標。在個性化目標中要求教育碩士了解本學科的前沿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本學科教育實踐能力,能勝任高水平的教育教學工作。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方法,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本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還要熟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掌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方法。

(二)根據基礎教育特點,開設特色課程。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應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匹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應認真調整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增加實踐型課程來提高其專業技能。在原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微型課,如教具的設計與制作、信息檢索與教學論文寫作等課程。

(三)授課方式要體現教育碩士的主體性。采用課程學習、實踐教學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教學方式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課堂參與、小組研討、案例教學、合作學習、模擬教學等方式。實踐教學應在中小學建立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做好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四)注重學術論文以及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學院要重視對教育碩士的學術誠信的培養,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可以定期邀請一些知名的研究教育方面的專家做學術報告,或者安排教育碩士參加一些學術會議,這樣可以使他們的思維更開闊,激發他們對某一教育問題的研究動力。同時導師要做好檢查和監督工作,對教育碩士的論文寫作做好檢查和指導工作。

(五)成立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教育碩士的實踐教學工作。領導小組由學院負責人、教育碩士導師、研究生教學秘書等組成,他們分工明確、各負其職,工作內容包括實踐教學組織、計劃制定、檢查、考核、總結、材料上報等。在教育碩士實習期間,學院要進行跟蹤管理,負責人員要不定期的前往實踐單位調研,檢查并督促實踐活動的落實情況。

(六)建立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導師隊伍。教育碩士的培養主要采用導師負責制,并且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導師要求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基礎教育教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學院要給導師創造條件,定期舉辦一些關于基礎教育的研討會,不斷更新導師隊伍的現代教育觀念。校外導師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或管理者,學院要監督校外導師的上課情況,成立導師組,采取集體培養與導師負責相結合的指導方式,鼓勵校內導師與中小學有經驗的高級教師共同指導教育碩士。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院不斷改革創新對教育碩士的管理模式,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教育碩士,他們在工作崗位上都已經成為教學和科研骨干,有學員被評為省級優秀物理教師、中國教育學會的百名基礎名師和全國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這些驕人的成績說明了院級管理對優秀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并且院級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基礎教育對人才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的教育碩士。

致謝:本研究得到了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的支持(項目名稱: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院級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基金號:SDYY11155)。

參考文獻

[1]劉亞娟.結合高校教學解讀《教育規劃綱要》[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

[2]肖琳.教育碩士與教育學碩士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3]段麗華,陳旭遠,周霖.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6)

[4]梁其健.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師資隊伍應具備的整體結構――兼論教育專業碩士與學科碩士培養標準的異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5]魏燦欣.我國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現狀及提升對策研究――以某高校教育管理專業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為例[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6]崔慧永,施春梅.論管理與創新的關系[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0(1)

篇6

關鍵詞:幼兒;親子閱讀;現狀;應用

1.引言

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和成長的環境,而家長則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可見其對幼兒的影響起到了關鍵作用。研究表明,3-8歲是獲得基本閱讀能力的關鍵期。而親子閱讀作為早期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和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國內已有研究表明幼兒家庭讀寫環境與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有關,其中家長閱讀態度、家長閱讀行為、親子閱讀策略和頻率與幼兒早期的閱讀能力有顯著相關(李晶晶,2010)。然而,在這個充滿壓力及信息化的時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雙薪家庭,父母每天要面對的是充滿壓力和競爭的工作,同時還要抽出時間照顧幼兒。此外,電視和網絡的迅速發展,讓手機、電腦和ipad成為了日常用品,這對親子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干擾。關于城市家庭早期親子閱讀的調查研究發現,城市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的總體開展現狀處于一般水平,大、中、小型城市相比,中型城市的幼兒家庭開展親子閱讀效果要優于小型城市幼兒家庭,其它類型城市之間無顯著差異(陶翠萍,2013)。

國內有關親子閱讀的研究在最近十年逐漸增多,許多研究對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影響、親子閱讀的現狀、影響因素、指導策略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本研究對以往關于親子閱讀的研究進行整理,目的是厘清目前我國親子閱讀在幼兒早期教育中的應用情況。

2.親子閱讀的定義和形式

親子閱讀,也叫親子共讀或親子分享閱讀,可以簡單理解為父母和孩子共同進行的閱讀活動。朱從梅和周兢(2006)將親子閱讀定義為母親和孩子圍繞圖畫故事書展開討論、交流的一種分享性、個別化的閱讀活動。伍新春和郭卉菁(2004)認為親子閱讀主要指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人與兒童并非以學習為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游戲的活動。

關于親子閱讀的形式,朱從梅和周兢(2006)依據母親對幼兒的反應是否敏感,閱讀中是否有提問和討論等互動程度,將親子閱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平行式的親子閱讀、偏離式的親子閱讀和合作式的親子閱讀。其中,平行式的親子閱讀是指閱讀的過程中親子之間基本不談論或很少談論書中的內容,即父母主要是朗讀書中的故事而整個過程缺乏交流。偏離式親子閱讀主要包括無視或忽略書中的文字作用,誤讀畫面的內容,過度注意細枝末節,隨意或過度的無意聯想,表面上是圍繞書中故事進行交流,實際上已經游離于故事情節之外等情況。而合作式親子閱讀是指父母與孩子圍繞書中的故事進行有效交流的閱讀形式。

3.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親子閱讀對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通過整理已有的研究發現,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幼兒的言語能力。幼兒的言語發展本來就是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學習獲得,而親子閱讀過程中父母與幼兒圍繞圖書進行互動,無疑有利于幼兒語言的學習。已有研究發現,親子閱讀能夠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的發展,例如,有利于增加幼兒的詞匯量和提高其口語表述能力(樊俊杰, 2014)。吳燕(2014)的研究同樣顯示,互動式分享閱讀能夠有效提高4-6歲幼兒的敘事能力。

(2)幼兒的閱讀能力。親子閱讀有利于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同時也對其未來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這得到了許多研究的證明(張曉怡, 2008; 朱從梅 & 周兢, 2006;)。

(3)幼兒的心理健康。親子閱讀是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開展,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由此可見,親子閱讀有利于增進親子之間關系。有研究表明,親子閱讀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滿足幼兒的依戀心理,這有助于幼兒發展出積極正面的心理品質(郭靜靜,2012)。

4.親子閱讀在早期閱讀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親子閱讀對于幼兒的影響是積極的,并得到了許多研究的證明。然而研究者發現,關于親子閱讀在幼兒早期閱讀中的應用主要開展于家庭、幼兒園和兒童圖書館。其中朱紅梅(2011)在研究中指出,幼兒園通過創建圖書閱覽室而指導親子閱讀活動的進行,培養了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習慣,同時教導家長親子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創造親子閱讀經驗的交流活動,提升家長親子閱讀的觀念。此外,許多地方的少兒圖書館也開始不斷重視親子閱讀的發展,為親子閱讀提供溫馨的環境和相關的指導,并還開展豐富的親子閱讀活動,例如:親子讀書會、親子講座等(曹桂平, 2014; 石靜, 2008; 趙玉芳, 2008)。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親子閱讀得到了很多家長和相關機構的重視,只是親子閱讀更多的應用于正常幼兒的早期發展,而較少針對于語言發展遲緩或其他幼兒。此外,不同地區和不同家庭中還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具體如下說明。

5.目前我國親子教育存在的問題

根據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不同城市和地區的親子閱讀存在共同的問題。研究者經過歸納后發現主要存在以下現象:

(1) 關于家長對親子閱讀的認識。大部分家長不能科學的認知親子閱讀的價值所在,認為親子閱讀僅僅提高幼兒的識字能力和獲得知識,并且以家長為主導,并不注重閱讀過程中的交流和情感互動(王穎, 2009; 單冬雪, 2014; 楊雯B, 2014)。王穎(2009)的調查研究發現,家長對親子閱讀的認識主要在于豐富孩子的知識,開發孩子的智力,而對于親子閱讀在情感發展和言語發展的價值認識不夠。

(2) 關于親子閱讀的指導策略。家長缺乏指導親子閱讀的策略和方法,更多的是通過朗讀的方式進行,而較少圍繞讀物進行交流和分享(趙倩 & 徐婕, 2014)。單冬雪(2014)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家長希望通過親子閱讀實現對孩子進行說教的目的。由此可見,家長并沒有真正理解引導孩子閱讀與教導式閱讀的差異。此外,王穎(2009)的調查發現,較多家長是根據自己的摸索和經驗來指導幼兒閱讀,其次是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學習指導策略,再次是幼兒園的家庭教育指導;而在親子閱讀的互動中,家長普遍能夠注意講述和提問的技巧,會使用生動的語調,模仿故事中的行為或尋找機會表演和鼓勵孩子,但缺少創造性的延伸,例如進行角色扮演等。

(3)其它問題。較多關于親子閱讀現狀的研究表示,親子閱讀的過程,其效果和頻率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幼兒的興趣和特質,父母的教育程度,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環境等(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陶翠萍, 2013)。

總的來說,過去的研究更多的焦點是放在了家長的身上,主要還是認為家長在親子閱讀的認識和所采用的指導策略上都存在較大的不足。其次是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及親子閱讀的環境氛圍等。針對以上所述的幾個問題,許多研究者也給出了不少建議,其中包括建議家長在開展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注重與幼兒的交流和分享,營造良好的氛圍,并且更多的使用互動式閱讀,此外,家長應該了解幼兒所處的發展階段,有計劃的開展親子閱讀(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章麗 & 陳麗瑩, 2015)。

6.建議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通過以上的整理,研究者發現,過去的研究較多集中于親子閱讀的現狀調查,而較少針對親子閱讀開展相關的實證性研究。因此,將來的研究方向可以進一步開展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干預研究,尤其是那些在言語發展上存在問題的幼兒。此外,關于目前許多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缺乏指導策略方面,未來的研究可以參照國外已有的項目,同時依據幼兒的發展階段及最近發展區設計出一套適合我國幼兒家長使用的指導手冊,這樣有助于家長科學、有計劃地指導幼兒進行親子閱讀。

參考文獻:

[1]曹桂平. (2014). 試論公共圖書館親子閱讀服務. 圖書館雜志, 33(7), 47-52.

[2]樊俊杰. (2014). 0―3 歲嬰幼兒親子閱讀研究現狀述評. 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7), 89-92.

[3]郭靜靜. (2012). 淺談親子閱讀對幼兒心理發展的益處.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8(9), 58-59.

[4]季燕. (2012). 3~ 6 歲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現狀調查. 幼兒教育: 教育科學, (1), 77-80.

[5]李晶晶. (2010). 5-6歲幼兒家庭讀寫環境與其早期閱讀能力的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 天津師范大學.

[6]單冬雪. (2014). 親子閱讀活動中的家長角色研究. 碩士論文. 東北師范大學.

[7]石靜. (2008). 少兒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服務的實踐與思考.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8), 110-112.

[8]陶翠萍. (2013). 城市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 碩士論文. 沈陽師范大學.

[9]王穎. (2009). 吉林市幼兒家庭親子共讀現狀調查. 碩士論文. 東北師范大學.

[10]伍新春, 郭卉菁. (2004). 國外分享閱讀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導刊,2004,(01):56-59.

[11]吳燕. (2014). 互動式分享閱讀對 4-6歲幼兒閱讀興趣, 敘事能力的影響. 碩士論文. 上海師范大學.

[12]楊雯B. (2014). 早期親子閱讀家長指導行為研究. 碩士論文. 福建師范大學.

[13]張曉怡. (2008). 不同親子閱讀策略對 3-6 歲兒童圖畫書閱讀能力的影響. 碩士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

[14]趙倩, & 徐婕. (2014). 親子閱讀與培養良好親子關系研究. 學理論, 14, 025.

篇7

關鍵詞:教育碩士;培養;策略

從1996年教育碩士開始招生以來,各高校在各學科的教育碩士培養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其中語文學科的教育碩士在全國范圍招生最早,學生人數最多,進步非常明顯。加強該方向的教育成效的總結已經成為多數人關心的課題。總結經驗,檢視不足,給本專業的教師提供借鑒,對促進今后的教育碩士培養是有積極作用的。

河北師范大學是全國第二批試辦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之一。1999―2007年期間,共招收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語文)133人,包括在讀學員33人,農村教育碩士12名,已獲碩士學位88人。88名畢業碩士中,多數人在執教單位成為教學骨干,有的已進步為專家型教師。

作為教育碩士培養的承擔者、實踐者,回首近十年來走過的道路,我們深感一些做法值得總結和思考。本文就我校語文學科教育碩士培養的實踐做初步的總結和探討。為了實現語文學科教育碩士培養目標,我們著重在以下方面作了努力:

一、重視教育碩士師資隊伍建設,做到優勢互補

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直接影響著學生培養的水平,教育碩士的培養需要教育教學的優秀專業教師。首先做到知識結構合理,業務精良。我們認真遴選熟稔語文教學、專業修養優秀的教師組成導師隊伍,努力發揮最佳教育功能。碩士導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組織教學活動,以科學嚴謹的精神進行論文指導。導師隊伍中,有長期從事普通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的一線教師,有專門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有文學、語言學專業的教授、博士,語文教學論研究、學科教學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有富有組織經驗的行政管理人士,有語文教學實踐的業內行家。相關專業、不同方向的教師走到一起,相互合作,給學員以豐富的教學思想;教育學科與語文學科、一般教育理論與學科教學理論、系統的理論研究與扎實的實踐經驗相互交融,給學生以多樣的知識營養。教師隊伍學緣結構呈現多元,學科群體專業知識寬厚,個體研究具有自身特色,做到了優勢互補。提高教育碩士的科研能力,使他們由傳統型的語文教師成長為具有教育科學素養和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師,這是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趨勢。要滿足社會發展對中學教師的水平需求,導師隊伍的進步和優化也在不斷進行之中。我們為此制訂了完整的師資培訓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如輸送優秀導師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創造訪學等進步機會,鼓勵老師到華東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學習基地參加基礎教育新課程等國家級培訓等。

二、注重教育碩士培養課程的有機設置,做到以校為本

目前,國家教育部提出基礎教育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反思”,將教學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基礎教育的現場,以課程改革中教師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的研究為主體,進行“校本教研”。對我們來說,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和能力,是開展這一活動的重要條件。我們的做法是:第一,加強教育科研方法在語文教育碩士課程體系中的比例。在公共課程開設“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切實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科研能力,開設“當代語文教學改革與研究”“語文教學論”“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史”等專題課程,融入科研方法的教學。第二,注重語文素養培育。首先做到學習教育原著的科學引導,指導學員大量閱讀中外名著。這包括《學記》《論語》《孟子》在內的古典教育名著等,還要閱讀外國名著如《教育漫話》《愛彌兒》《普通教育學》等。學生讀書要定期討論和總結,形成閱讀筆記。第三,授課內容緊密聯系當前課程改革。我們把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作為學生研討的重點內容,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可視媒介。通過學生課外研讀,課上交流,了解了學科前沿成果,培養了教學問題意識。

通過以上途徑,我們努力引導學員實現如下轉變:把自己的教學作為研究的對象,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要求學生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與方法,反觀并反思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研究指出:“教育碩士在學習過程中,多數人既不自恃其得天獨厚的實踐優勢,又勇于正視其理論弱勢,因此他們往往可以在實踐基礎的幫助下,以其獨特的方式掌握理論,這種掌握雖然未必能與普通學術型的碩士那樣‘理論化’,但其適應性、選擇性、有效性又的確在創造著一種境界。”①學生對自身知識體系的反思,可以促進他們追求進步的主動性,形成激勵力量,以校為本,熱愛本職工作,不斷創造好的成績。

三、努力開發教育碩士培養的自身學術潛力,做到有的放矢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倍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識觀》的扉頁上寫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了這一點后,進行相應的教學。”②我們只有對教育碩士的學習特點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學。學生教育理論的相對缺乏,主要源自本科階段的課程結構,當時的課程設置沒有帶給學生系統的教育理論。隨著教育形勢的變遷,現階段的中學教學崗位對教師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師如果只根據直接的教學需要做出教案、教學實錄以及考試習題,教育學理論不足,就使得他們在這些重復勞動中創新較少,工作動力缺乏。多年的教學工作都在摸索中前進,使他們難以找到突破自我的路徑。學生們希望通過教育碩士課程學習,彌補不足,提高修養。近十年來的教育碩士培養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急需在實踐教學能力層次方面的提升。這一提升的過程不僅需要長期進行教學實踐,更需要教育理論的有效指導。從教育碩士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和教育碩士的自身的特點及要求來看,教學策略中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營造教育碩士培養的優良學習環境,做到內外結合

學術環境對人的教育潛移默化,影響深遠。教育碩士的培養,需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努力開拓校外交流機會,做到內外結合。校內資源的利用,首先是加強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傳授,這是根本要求。有研究者通過對115名教育碩士的調查發現:認為教育碩士培養的重點應放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占85.2%;應該加強教育心理類課程的教學的占56.5%。這也反映了教育碩士自身對教育理論與科研能力提高方面的需求。可見教育碩士迫切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③為此,我們開設了“語文教學論”基礎課程,培養學員投身于語文教育的事業心,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明確自身使命。2006年,我們舉辦了“當代文化與文學前沿問題”高級研修班,給學員以深入學習、努力提升的學術環境。學員們在難得的脫產學習期間,能夠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珍惜每一寸光陰;離校后投身教學崗位,能夠兢兢業業,境界高尚,為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奉獻。校外資源的拓寬,主要做法是:定期聘請國內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舉辦校內外專家系列講座,聘請語文教學領域的著名學者、特級教師來院指導,傳輸語文教學經驗。2006年10月,我們召開了“第十二屆全國學科教育學學術研討會”,學員有幸聆聽研討,開闊了視野。學校給學員提供了很多校外專業學習機會,使他們得以面對面向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請教學習的方法、技能。另外,我們的課外學習的安排與課內緊密結合,如文獻查閱、課題研究、聽觀摩課等,定期反饋完成情況和讀書心得。我們注意指導學生把在校學習和回單位學習結合起來,根據自身的情況安排好自學計劃,不浪費分秒時間。在校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圖書、網絡資源,盡可能多地收集文獻資料;回到原單位后,充分利用教學調查、試驗的有利環境、條件,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

五、注重教育碩士培養的有效引導,做到示以門徑

教學方式只有和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結合起來,才能選擇恰當。我們在教學中合理采用基礎方法,融合多個途徑教學。包括:講述法,傳授基本知識;研討法,調動學生的討論問題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些方法各有所長,但也需掌握恰當。講授法傳輸信息單向,要注意給出時間,尋求反饋;問題研討法要把握討論方向,避免模糊意義的問題分析;案例教學法容易陷入就事論事,缺乏深度。事實上,再好的方法也不會適合所有課程。教學中必需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適宜的方法,講求有效教學。多元教學方式的成功運用,可以使我們的教育碩士順利走上“研究性學習”的軌道上來。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探究精神,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實踐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習,學生找到了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點,并且在專題研究中,學會應用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為日后的課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了基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打通了課內課外學習,真正變被動為主動。學生之間的教學觀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教師不僅積極地參與學生的討論,更有針對性地加以指點和理論上的分析。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積累,其認識常會產生質的飛躍。教育碩士本身作為可貴的教學資源,反觀自身、集體交流對他們的進步也很有作用。每屆學生都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一些優秀學生給本科生舉辦專題講座。這些教學實踐活動,不是基本的說課訓練,也不是簡單的教材分析,而是在正確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的導引下,對教育哲學的實踐體驗。教學活動既能開掘學生的自身潛能,又使他們在講座過程中得到了理論提升。這些都是示范門徑的做法,也是實踐教學效果的公開檢驗。

六、加強教育碩士培養的論文指導,做到嚴格把關

學位論文的寫作作為教育碩士教育培養的最后一關,需要始終嚴格要求。各位教育碩士導師,在授課過程中滲透課題意識,使學生學位論文的寫作有充分的準備、堅實的基礎。開題報告嚴格要求,多方征求建議。具體來說,在入學的第一學期,便向學生介紹語文教學研究的備選題目,指導他們依照個人興趣和思維所長,自由選擇,尋求合作,并組成課題小組。選題之后,召開開題報告會。學院注重開題報告的撰寫和指導,報告會嚴格審查課題意義,把開題報告作為對學生的初步學術訓練,為以后的論文撰寫奠定基礎。遵守報告程序,堅持實事求是。報告會嚴肅討論,從論文選題到文獻綜述;從課題論證到方法的選擇;從論文框架設計到參考文獻的科學選定,每個環節都嚴格要求,合乎學術規范。定題之后,學生按照科學的文獻檢索法、文獻綜述法,把在校所學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在論文中突出語文教學實踐的背景和職業特色,把自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不僅有必要的調查資料,更有對自己教學實踐經歷的反思。論文指導上,遴選業務精良的指導教師,認真負責,悉心指點,論文多次修正。通過多次面談指導,輔以郵件、電話等方式進行論文交流,提出科學的修改建議。論文完成之后,全部實行“匿名外審”。論文答辯在學生入學第5個學期進行,保證論文寫作和教學實驗的時間。教育碩士論文的整個過程都做到重視規范,把關嚴格。

展望未來,我們信心十足。研究教師教育問題的朱旭東博士曾經指出:“若想把教育碩士生造就成為我國優秀的教師教育研究的后備力量,必須要進行嚴格的學術訓練。我們可以把他們的學術訓練分成學術規范的訓練、學術閱讀的訓練、學術寫作的訓練和學術報告的訓練。”④我們正是這樣做的,也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良好學習環境,濃郁的學術氛圍,相互交融,相互促動,給學生的進步提供了外在保障;科學的培養機制,專業的教師隊伍,給學生以強大的內在動力。優良教學環境的全面建設,使我們的學生學有所明,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注釋:

①楊啟亮.差異平衡:專業學位教育的一種教學評價理念――兼論教育碩士的科研優勢[J].教育科學,2001,(2).

②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篇8

關鍵詞化學;教育碩士;實踐能力;模式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2013年,我國專業碩士研究生錄取率40%,錄取了22萬余人,到2015年,專業碩士研究生錄取率達到了50%,專業碩士已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專業碩士教育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涉及經濟管理、理工、法律、社會、農醫、教育等多個學科,基本形成了全日制和在職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格局,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備受關注,并逐漸被社會認同.我國專業碩士教育雖然發展較快,形成了龐大規模,但和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從導師隊伍到培養體系都偏弱,專業碩士研究生對我國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滿意度不高,特別對實踐教學的滿意度更低,造成了社會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的質疑.因此,探索和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圍繞實現專業碩士教育培養目標,建立完善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對培養應用型的專業碩士人才十分必要.

1構建完善的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專業碩士培養的課程36學分,按“12+10+6+8”分布,學位基礎課12學分,專業必修課10學分,專業選修課6學分,實踐課程8學分,實踐課程僅占總學分的22.2%,理論課程相對偏多,實踐類課程處于邊緣位置,僅是輔助理論課教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沒有受到充分重視.課程建設是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建立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對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課程由課程實踐環節和獨立設置的實踐課兩部分組成,課程實踐環節由教育理論類課程和化學教育專業類課程的實踐環節組成,獨立設置的實踐課由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微格訓練、學位論文等集中實踐課程組成.課程實踐環節是培養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基礎,傳統的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程處于分裂狀態,增加課程實踐環節,提高理論課的實踐性是解決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課程學分偏低的有效途徑.教育碩士是培養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較高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教育人才,既要掌握堅實的學科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要掌握現代教育基本理論和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的理論及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現在的生源來看,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學科教學理論知識不強,教育理論知識又偏弱,同時,教育碩士的培養周期為2年,理論課和實踐學時都非常緊張,科學設置教學和實踐內容尤為重要.在教育理論類課程內容設置上,精心設計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課程論的教學內容.教育學重點講解現代教育理論、體現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最新教育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教學評價、教學管理及教育科研方法,特別是讓教育碩士結合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原則實施訓練、教學方法選擇優化訓練、學科教學評價訓練、學科教學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訓練和班主任技能訓練;教育心理學重點講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及發展、教學活動的心理規律、知識的遷移規律、群體和個體差異學習心理等,讓教育碩士結合學科教學內容進行個案學習的指導分析、知識遷移的教學設計訓練;課程論重點講解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論、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課程論、贊科夫的發展主義課程論,讓教育碩士把課程論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育碩士運用教育理論知識解決學科教學問題的能力.化學教育專業類課程注重化學教材分析與說課訓練、化學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訓練等實踐環節,將實踐能力培養與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為學生獨立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獨立設置的實踐課是培養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保障,認真設計好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微格訓練、學位論文等集中實踐課程,合理安排實踐內容和時點,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監控機制,保證獨立實踐課的質量.開發中學化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設計、化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化學教學改革熱點問題探討等化學教育碩士實踐能力培養等特色課程,增加專業選修課的實踐性課程比例,培養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2合理控制課程中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獨立實踐課程的學分比例

實踐能力是教育碩士培養的關鍵和核心.國務院學位辦明確提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在專業領域某一方向具有獨立設計、研究、開發、實施、管理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1].由此可見,培養實踐能力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顯著特點,也是專業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培養的根本區別.教育碩士的培養周期僅為2年,學生的實踐環節明顯少于學術型碩士,如何結合學科教育碩士實踐能力的培養內容和特點,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十分必要.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化學教學的設計能力、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化學課堂教學能力、化學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學管理能力,上述能力需在課程中的實踐環節和獨立設置的實踐課中完成.教育理論類課程和化學教育專業類課程的實踐環節學時數應不低于課程總學時的三分之一,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微格訓練、學位論文等集中實踐課程學分達到《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實踐課程最低學分要求,從學時、學分兩方面滿足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需要.

3創新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西方國家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早,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如美國在專業碩士學位教育中提出了“合作教育”培養模式[2],把課程教學和工作經驗培養結合,在校學習半年課程后,以2個月為一個周期進入企業進行實訓,把理論和實踐結合,畢業前半年撰寫學位論文,這種模式在世界影響面較大,已經被許多國家采用.又如德國提出了“雙元制”培養模式[3],學習分為2個階段,學生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學習,三分之二時間在企業實踐,學生的實踐時間充分,實踐能力培養有保障.再如英國提出了“三明治”培養模式[3],即“學習—實踐—學習”工讀交替的產教結合的融合模式,教、學、做有機結合,在“學習—實踐—學習”的交互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論上得到升華,在實踐中獲得實際經驗,在歐洲獲得高度認可.我國專業碩士培養沒有成型成熟的可借鑒經驗,專業碩士的培養既要借鑒國外經驗,又要結合我國實際,在多年專業碩士培養的實際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和不斷創新,建立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交叉融合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以化學教育碩士為例,因部分學生本科是非師范類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接受較為系統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學科教學論知識學習,也未接受系統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和教育實習,因此,對學生進行教育理論知識和學科教學論的培訓,讓學生盡快熟悉教育教學十分必要.學生第一學期入學后先教育見習,熟悉中學化學教材和化學教學方法及化學教育改革,了解中學化學教育實際,再集中學習教育碩士學位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及教育理論和學科教學論培訓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注重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模擬教學,在學生對化學教學具備一定的感知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專項研討,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為學生教學能力系統訓練打好基礎;第二學期校內綜合實踐,進行微格訓練、中學化學綜合活動課設計訓練、化學教學改革熱點問題探討、化學微課制作訓練等,培養學生化學教學基本功,形成穩定的從教能力,基本具備中學化學教師的素質,能勝任中學化學的課堂教學;第三學期教育實習,培養學生化學備課能力、教材研究和分析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問題的研究能力、評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第四學期碩士論文集中創作,讓學生提早閱讀教育理論和化學教育研究專著及期刊文獻,給學生明確閱讀任務和閱讀量,利用假期時間認真閱讀,撰寫閱讀筆記,盡早制定論文選題、研究計劃,嚴格審查論文開題報告,實施論文進展報告制度,嚴把論文評閱答辯關,培養學生化學教育研究能力.

4建立校內“理論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相結合的導師隊伍

加強專業碩士導師隊伍建設是決定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在選拔專業碩士導師時,既要看重學術能力,又要看重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碩士導師由學術型研究生導師兼任,雖不乏指導的熱情和較高的學術水平,但缺乏基礎教育的實踐經驗和實踐技能,難以高屋建瓴,切中要害[4].因此,高校要有計劃地組織校內導師參加學術會議、國家培訓、國內外高校研修學習,進而提高導師的理論水平,把握學科教育前沿,并定期要求導師深入基礎教育一線頂崗鍛煉,提升導師的實踐能力.同時,建立緊密型的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基地,聘請基礎教育化學教研員和一線優秀化學教師擔任實踐導師,通過“雙導師”合作指導的創新模式,強化化學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技能、專業精神、專業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而提高化學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轉發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辦[2009]23號)[EB/OL].

[2]徐平.美國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國教育研究,2003,30(8):1-4.

[3]周明星,孟慶國.中外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4):82-85.

篇9

1、課題的來源及選題的依據,主要是研究生對其研究方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著重說明所選課題的經過,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和對開展此課研究工作的設想,同時闡明所選課題的理論意義、實用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以及準備在哪些方面有所進展或突破。

2、對所確定的課題,在理論上和實際上的意義、價值及可能達到的水平,給予充分的闡述,同時要對自己的課題計劃、確定的技術路線、實驗方案、預期結果等做理論上和技術可行性的論證。

3、課題研究過程,擬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儀器設備和其他各方面條件是否具備。

4、闡述課題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論文工作所需經費,說明經費來源。

再談下開題報告的要求:

1、開題時間:開題報告至遲應于第三學期末完成,凡未按時開題著,可酌情在論文成績中減1至5分。

2、研究生要進行系統的文獻查閱和廣泛的調查研究,寫出詳細的文獻綜述,并進行現場考察和初步的試驗研究,然后寫出5000字左右的書面開題報告,并制定出詳細的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審閱、修改后進行開題報告。開題前研究生應將有關的參考文獻和已做過的作為開題依據的各種理論分析、試驗數據,事先印發給參加會議的有關人員。

3、開題報告必須在學院或教研室(研究室)中進行,組成3至5人的開題報告審查小組,并邀請本專業的教師、學生參加,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審查小組成員應事先審閱提交的開題報告及有關資料,為開會做好準備。

會議應發揚學術民主,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進行嚴格審核和科學論證。對選題適當、論據充分、措施落實的,應批準論文開題;對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補充,并重做開題報告。若再次開題不能通過。則取消研究生學籍,終止培養。

篇10

>> 加強獨立學院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關于加強試卷管理工作的探討 論獨立學院的學生管理工作 淺談獨立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 試論如何做好獨立學院的財務管理工作 淺談如何做好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 再論如何構建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淺談獨立學院輔導員如何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獨立學院期刊管理工作之探討 獨立學院系部教務管理工作思考 獨立學院學生社區管理工作探析 淺談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 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思考 淺析獨立學院科研管理工作 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探究 論獨立學院學籍管理工作及其創新 獨立學院考試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獨立學院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的改革與實踐研究 獨立學院大學生戶口遷移管理工作的現狀及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6號,2008.2.

[2]張開芬.關于大學試卷管理問題的探討[J].商界論談,2012.

[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本科學生考試管理暫行規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學生手冊,2012,8:73.

[4]楊潔,溫輝,劉運材.獨立學院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廣西教育,2012,8:75.

[5]王碧云.我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內部保障體系構建[D].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