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8:2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教學醫院的建設過程中,醫院以保證臨床醫學生的培養質量為導向,制訂適用于醫院的教學管理制度,強化醫院教學職能,使學生從以前由學校的單一管理變為學校、醫院雙重管理。此外,醫院還引入適合院情的醫學院校各項教學管理制度和規定,如聽課制度、兼職教師聘任制度、臨床教學管理制度等。
2遴選兼職教師
2.1制訂統一的遴選標準
在整個臨床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業務思想素質和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臨床教學工作中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科教科從各臨床醫技科室遴選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熱愛臨床教學工作、有臨床教學經驗的臨床醫師兼任帶教教師。
2.2注重提高臨床帶教教師的整體素質
聘請醫學院校的相關專家擔任客座教授來我院指導臨床教學工作,通過介紹臨床教學經驗、帶教查房示范、規范查房要求等,提高臨床帶教教師的帶教意識和臨床帶教水平。通過此方法,在提高臨床帶教教師臨床業務能力和教學能力兩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根據區縣醫院教學實際情況,實行教師分級帶教
我院根據接收的幾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如實習生、全科生、進修生),根據兼職教師帶教資質進行分級帶教。同時,還對我院目前接收的一些專業如影像技術等專業的實習生特聘了兼職教師進行專業帶教,以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的帶教要求,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專業化、精細化。
3加大教學投入,改善臨床教學條件
良好的教學條件是保證醫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醫院的發展中,院領導充分認識到科研、教學工作對醫院發展和提高醫療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投入力度、管理措施等方面充分考慮和滿足教學的需要,近幾年不斷加強教學條件的改善工作。例如,各科室為臨床教學購置了幻燈機、教學模型、教學掛圖及電腦、多媒體投影儀等,臨床教師每月的理論課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同時,建立了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及醫學在線考試系統,在硬件上保證了醫學生的培養質量。由于不斷加強改革和創新,近幾年來,我院臨床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臨床教師的教學意識、教學水平逐步增強,醫學生的臨床實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升,醫院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4建設臨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4.1聽課、檢查
我院科教科工作人員按照“教學工作評價標準”、“兼職教師管理實施辦法”等多項教學管理制度的要求,深入教學第一線了解教學情況,召集醫學生開會,傾聽師生對教學和管理工作的意見,及時協助解決有關問題,并將有關情況向上級報告;各客座教授通過不定期到科室聽課、檢查,了解教學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教師教學,向管理部門提供改進管理與服務的合理化建議;各科室主任及科室教學秘書按要求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監控,通過聽課了解本課程的教學現狀,發現問題并組織整改;組織教師參與聽課,促進教學交流,提高本科室教師的教學水平;每學期組織教學會議,學生采用無記名的方式填寫調查問卷,對教學及管理情況進行評價,提出意見或建議。
4.2反饋與調控
科教科作為職能部門,教學質量控制管理是其重要的工作職能。教學質量控制方法之一是收集反饋意見并做出改進性調整或規定[3]。通過教師的工作座談會、學生座談會收集教學反饋信息,核查、整理、分析后,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上報領導,及時反饋建議,做出相應改進性調整或規定。各專業臨床科室中每位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組織整改。
5效果
5.1教學工作重要的意識得到提升
臨床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設使我院教師教學意識明顯增強,對教學工作都非常重視。院領導也將教學工作列入每年工作的重點之一,逐年增加教學投入,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各專業臨床科室在醫療工作繁重、人員緊張的情況下,保證選派醫療水平高、責任心強、教學熱情高的教師參加教學工作;各教師按照醫學院校及我院的教學規范,認真組織教學,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進度和質量。
5.2教師素質得以提高
臨床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設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管理質量。教師經常接受質量控制人員的檢查和反饋,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更有方向性,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過相關激勵制度的制訂和逐步完善,鼓勵教師多出成績,調動了教師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5.3學生素質得以提高
科教科在加強教師隊伍管理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隊伍的管理。根據質量控制人員的檢查和反饋結果,制訂相應的學生管理制度并逐步完善。此外,科教科工作人員每月深入教學科室及學生宿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關心其生活情況,使學生有約束機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多數能夠自主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業務能力。
5.4教學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臨床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設明確了教學管理職責,使教學管理工作由初期的摸索和經驗化向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轉變。同時,根據臨床教學質量監控反饋的信息,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改進管理方法及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學管理工作不斷進步。
6下一步工作的探討
臨床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設沒有盡頭,在今后的工作中應根據探索、實踐和反饋結果,不斷改進和完善。
6.1建立教學質量科學評價體系
建立教學質量科學評價體系是臨床教學管理和質量控制的關鍵[4]。在近幾年的實踐中我們發現,我院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定量標準和定性標準結合不夠合理,有些標準不符合我院實際,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導致某些測試結果不能反映教學的真實質量。因此,需要與我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符合時代要求、可操作性強、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可以更科學地評估和促進我院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6.2改革績效評價體系
借鑒國內同行的先進經驗[5],結合本院實際,在臨床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設過程中,科教科建立了教師及學生的動態數據檔案,并將其作為年度教學工作考核的依據之一,為教師獎懲、年度考核提供了依據。但教學獎勵的力度還與醫療工作獎勵有差距,而且作為非直屬教學醫院,教學質量評價未與職稱評聘掛鉤,導致個別教師存在輕教學、重醫療的現象。可通過加大獎勵力度,加大教學工作在年度考核、職稱評聘中的份量來進一步改革績效評價體系,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
6.3規范PDCA循環管理機制
篇2
一、更新觀念、正確認識、評價學生關于創造性的研究,心理學認為大多數人都具有創造的潛能,這種能力并非少專家所特有。羅杰斯認為,“創造過程是與生產新有產物聯系的具有個人獨特的活動過程。”它以個人的獨特為標志,肯定了大多數人都有創造潛能,中、小學生和科學家都有創造性,只是在創造層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這種認為大多數人都具有創造性的觀點對教育來說是可取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我們的學生個個是人才,人人能創新,人人可成才。樹立這種觀念,就要求我們教師正確看待每一個學生,正確認識、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是每個學生都具有的一種創造能力,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無論是觀察、實驗、操作,還是記憶、理解、思維,時時都有創造的火花閃現,學生無論是在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處處都有創造的行為表現,需要我們教師去發現、去引導、去培養。
正確認識學生,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思維特征,是我們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學實踐研究表明,具有創造學習潛能的初中學生有以下一些個性特征及良好行為表現:
(一)創造性學習的個性特征1、好奇心強,好動手;2、興趣廣泛,對各種學習和活動都感興趣;3、較頑皮、淘氣;4、所作所為有時逾越常規,其行為常被認為“不可思議”;5、處事待人不固執,較幽默;6、敢于發言提問,勇于質疑發難,愛鉆“牛角尖”,常想把老師問住難倒;7、有自信心,但不固執已見;8、樂觀、積極向上,有進取心,不怕失敗,不怕挫折;9、虛心樂意接受意見和建議;10、愛幻想,聯想豐富。
(二)創造性思維特征1、觀察事物細致;2、富于想象力;3、對事物反應快,容易受到啟發;4、勤于動腦,對學習過程的各種問題不滿足于知其一,喜歡從與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究底;5、善于假設,能運用假設的辦法,引發思維,尋求問題的解決;6、不拘泥,不守舊,樂于創新;7、有主見,不輕信他人的意見,習慣于自己動腦,動手;8、喜歡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解答問題;9、理解問題深透,自學能力強;能自覺探討問題,注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熟練地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10、思維敏捷、開闊。
(三)創造性學習實踐行為表現1、學習扎實,肯下功夫,會利用時間;2、在學習過程中講究效率,追求速度,成績突出,知識面廣;3、敢于大膽實踐,急于求新;4、對解答各種學習問題不僅滿足于“會”,而且追求“熟”、“巧”,能夠融會貫通,靈活應用;5、在學習中,喜歡一氣呵成,有不完不罷休的的勁頭;6、有抑制自己的能力該學習就學習,該玩就玩,學習時不再去想玩,對學習不是草草了事;7、自理能力強,學習、生活中的許多事情,自己能辦的事情自己辦。
二、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意識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能力發展不平衡,知識面和思維不開闊。一貫演繹的思維訓練方式占主導地位。在學習體驗中給學生帶來的新意甚少,學生與豐富物理現象和事實相互直接作用的機會少,許多知識,不是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構,去整合。學生學物理往往只是從課本上的定義、公式到試卷上的試題,解題成了學習物理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當今社會,信息傳遞之快捷,信息內容之豐富。學校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要求。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創設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民主、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叚和新技術。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問質疑,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學生提出“怪”問,教師也不要有責怪之意。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決不能以問題簡單、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現出滿不在乎的神情。老師要以極大的熱情,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意建,和學生共同探討,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
例如初中講了發電機、電動機原理,總會有學生提出這樣的想法,用發電機給電動機供電,電動機又帶動發電機,這樣總會有電發出,電動機也會不停地轉動。也有學生提出水能發電,電能帶抽水機,抽水機可以抽水,抽到高處的水又可以發電,這樣利用水的循環總能發電。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顯然是不可能的,答案雖然是否定的,但學生在學習中能產生這種聯想,包含有一種創新意識,應得到肯定。
2、改進物理教學評價標準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以知識的掌握為評價標準:評價目標上以知識為核心;評價方法上以教學過程中知識目標達成為量化標準;評價內容上注重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嚴密性、準確性;對學生的評價評價則是以分數第一,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評價,因而影響了學生創造活動的開展。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考試是教師的法寶,分數是學生的命根。物理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陳舊的教學評價,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驗能力培養的要求及評價。
一、教學目的明確分為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培養人,塑造人的角度,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
二、拓寬了知識面;
三、加強了實驗要求。對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認識,發展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十分有益;
四、明確了今后考核不僅要把筆試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學習水平的依據,還要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平時在閱讀與討論、觀察與實驗中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況,以及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方面的表現,作為評定學生學習水平的依據。新課標對激勵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創新,具有積極的作用。
3、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創造的成就=知識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公式中的三個要素在創造中的作用雖然不同,卻是缺一不可的。一般來說,人們對掌握知識技能,智力的發展是認同的,且頗有研究和建樹,而對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注重不夠。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除了重視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智力因素的開發外,還必須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訓練。如興趣、好奇心、克服困難的意志、解決問題后的滿足感、競爭意識、協作態度及責任心,充分調動和發揮情感因素和態度的作用。
學習要有創造性,必須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創造性人才的突出特點。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遵循創造性思維的兩條原則,一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二是標新立異,自圓其說。這兩條思維原則是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辯證統一和高度協調。這是創新得以產生的根本。只要學生提出問題,不論答案正確與否,首先應充分肯定學生,能夠提出問題,能夠獨立思考,盡可能從中發現合理的因素,并及時引導。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是科學家的創造思維邏輯,我們要用科學家的邏輯,接受學生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和行為。
4、重視實踐活動培養實際能力高中的物理、化學,實驗操作考核就已進行了多年,而多年來,初中物理學習,沒有實驗操作考核,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差,實驗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試卷上進行,應當建立初中物理實驗操作考核、考查的評價制度,實驗操作成績按適當比例計入總分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應用學科,初中物理學習最根本的方法是觀察和實驗。在物理教學中,要加強實驗教學,多做實驗,落實學生實驗,增加探索性和設計性實驗,鼓勵學生在課外做一些小實驗。多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加強實驗意識和操作訓練。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學習,自己建構知識。
物理實踐活動,應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訓練一些科學工作方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資料查詢、科技制作、科學實驗等。教師在組織和指導實踐活動時,要避免規定具體的方法和步驟,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通過觀察發現新現象,新問題,觸動靈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物理實踐活動的收獲可多可少,應重在參與。只要學生參與,都應該給予鼓勵。
重視實踐活動,培養實踐能力,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學用結合,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5、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教育內容物理教學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創造教育內容,給學生介紹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探究規律、定律的研究和發現,應注重前人創造思維、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啟迪。讓學生經常思考前人、科學家、發明家他們是怎么想到的,他們解決問題方法是什么,如果是我,會怎么想,會怎么做。我們不僅要看到科學家成功的結果,還要更多地應了解他們探究的過程,成功的歷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創造性教育的內容、題材不少。
篇3
91年秋,當高一物理書發下來后,對照大綱的要求發現重點難點基本上都放在以后高三選修本上了。為了分散難點,決定同時開設選修本中的一些內容。對象是對物理有興趣的學有余力的同學,形式是講座式,時間每周一課時;每次考試,對這部分內容不做必考要求,只在卷后設附加題,試卷講評時,附加題也在講評之列,并明確告訴學生這部分知識對將來報理工的同學應該掌握。效果是:高中前二年的時間基本上把選修本中每章的重點內容都涉及到了。同學們雖沒有熟煉掌握,但基本上都了解了這些知識。到高三選修本發下來后,學習選修本的過程,實際上是個復習和加深的過程,所以沒有時間緊,難度大的感覺,同學們學得也比較輕松。
由94年秋開始的第二個周期,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選修內容的同時并行。面對高三分科的現實,學生中分流苗頭日臻明顯,理工科的學生想到時間已過2/3,而高中物理中的重點難點還沒有涉及,要求早開選修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而文史科的學生又不愿浪費時間。教師想增加選修內容,又怕影響眼前的會考,不增加選修內容,又耽心高三時內容多,難度大,時間少,使師生都進入了一種兩難選擇的境地。
二、體會
一些學校過早地進行文理分科,致使一些高中畢業生實際上不具備高中應有的文化素質。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實行“必修”“選修”制,并為此設制了畢業會考制度。旨在把高中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這對民族素質的提高無疑是必要的。
但是,對將來報考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必修課單行開設,就有其不利的一面,這是因為:必修課內容較淺,而選修課又是各章的重點難點,一則集中難點違反認識論的規律,再則勢必前松后緊,使學生在面臨高考前增加心理壓力。
另外,對一些知識內容的編排也有些不當之處,如:必修本中講動能而不講動能定理,然后定性地給出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到高三上選修本時再講動能定理,再定量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這就造成了重復教學而事倍功半,如果把這部分內容全放到高一必修本中一次完成,學生們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保證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再如物體的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中一個關鍵性的知識,它貫穿高中物理的全過程,高一不講,在以后的教學中就會感到時時掣肘,實際上,每個教師在高一都講了物體受力分析這個知識點,只是學生必須借選修本才能閱讀和加深理解,憑添一些麻煩而已。
三、建議
1.必修本開設的同時,有選擇地并行開設一些選修課中的內容。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人類已形成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隨著他們知識經驗的豐富,思維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臻于完善的。”這就是說掌握概念需要知識經驗與時間。并行開設既分散了難點,又為學習選修本的重點難點準備了知識經驗,同時還為他們按照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和改造新知識留出了時間。
2.考核
高一高二期間,選修本的內容可以不列在必考范圍之內,以附加題出現,使有能力的學生能一展才能,也使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同時也不對其他學生增加負擔。
3.深度的掌握
必修選修并行,并不是把必修本上完的同時,把選修本上的內容也上完,這里有個深度的掌握問題。筆者認為,對制約整個學科進度與深度的知識,如物體的受力分析就要先講;對那些與后面知識有關聯的知識,也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滲透給學生。如高一時把豎直上拋,平拋介紹給學生,到高二時再把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作為一類習題講給學生,到高三時再細講運動的合成與斜拋運動,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積累經驗消化吸收的過程。
篇4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這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電離是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Na+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堿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又如在學習“電解質”概念時,學生往往容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甚至同金屬的導電性混淆在一起,導致學習中的誤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可將“電解質”概念剖析開來,強調能被稱為電解質的物質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該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③條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體雖然不導電,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能導電,所以NaCl是電解質。而NaCl溶液和Cu絲雖然能夠導電,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單質,所以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來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的誤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能嚴格區分開來,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篇5
有人指出,當代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向之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并重,這是現代化進程向人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藝術修養的優秀公民,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有人擔心,在重理輕文十分嚴重的中學課堂上,進行文學鑒賞教學,是否有點拔苗助長之嫌,其實認真考察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序列,就不難理解中學文學鑒賞教學的可能性。
人的閱讀能力的發展,大體可分為這樣四個層面:(1)認知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鑒賞性閱讀;(4)研究性閱讀。由此構成閱讀能力發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個層面,盡管具有質的不同,卻又是先后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閱讀要以認知性閱讀為基礎性前提,同時,它又成了鑒賞性閱讀的基礎。它們之間構成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序列關系。一般地說,認知性閱讀大體相當于小學初年級的閱讀水平,理解性閱讀基本相當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水平,鑒賞性閱讀則大概相當于高中及大學低年級的水準,而研究性閱讀由于已經進入學術性研究的范疇,則與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程度相適應。
可見,在高中階段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
高中文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進行文學閱讀訓練,它的主要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不是系統地掌握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知識,學點必要的文學知識,也是為了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就整個訓練來說,應該把培養鑒賞能力放在首位。
培養鑒賞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廣泛閱讀和深入鉆研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培養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鑒賞教學,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規律,根據各種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和具體作家作品的獨特風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達,見同見異,身臨其境,神會其中。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現代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諸體,尤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現以散文為例說說應該在教學中抓住哪些內容和特點來進行鑒賞。
中國現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動下發展的,它有著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質和人民性傳統。從魯迅始,凡進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從橫向看,它還吸取了世界散文創作營養——主要是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時代精神,特別是通過一批文通古今、學貫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創作,在短時期內便取得了豐厚的實績,達到了很高成就。
從題材看,中國現代散文繼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紀實性的傳統,在取材上始終堅持“決不能仰仗虛構”的原則。這種紀實性特點就形成散文內涵的自在之美。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及其姊妹篇《記念劉和珍君》,就具備信史的意義和價值。唯其敘事真實與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見其殷紅,淚才愈覺其熾熱,愛與憎、歌與哭也才愈顯其強烈深沉。如果我們以面對著歷史的嚴肅心態接受這類作品,那么所得就會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這樣的抒情之作,所抒發的情感也決非無本之華。只要留意一下第三段里看似平和卻深含著內心矛盾的那些話語,再聯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屠殺后不久)那樣的時間,以及作家本人曾傾向進步的經歷,就不難體會其中的憂憤和苦悶都隱約在描寫月色荷塘的有如夢境的字里行間了。以至景的優美是那樣朦朧,情的沉痛卻那樣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現實,這傳世的美文才同時不失為特定時代里,一名暫處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識分子的一頁心靈史,可見散文內涵的美恰恰在于一種生活的本色,一種歷史的質地,一種不容矯飾的樸素。這種史傳化的品格經得起人們對它付以極大的信賴,使它能在讀者心里引發共鳴,達到一種相當完整與美妙的審美過程。因為讀者心里知道,它是真的。
從內容看,具有豐富性。舊時代的散文,內容難脫“綱常倫理”的舊套。而“五四”以來的散文,卻從國恥民仇到親情鄉戀,從哲人勇士到工匠農夫,從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直到斷箋殘陶、片風絲雨,舉凡人間百態、世事萬端,無一不可以信手拈來,形諸筆墨。只要飽含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就無一不可斐然成篇,動人以至傳世。這種種的豐富多樣,構成了散文在內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納力。
從結構看,具有“隨意”性。魯迅就曾感概于中國做文章的有規范,而主張“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魯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臺起承轉合之說的篇章。唐tāo@①的《瑣憶》行文扶疏自若,又筆筆飽含對前驅者的無比敬仰,疏散中見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筆》看似漫不經心,而層層都以草木湖山的“綠”為著眼點,從容里見謹嚴。這種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看似閑筆交錯,仿佛言不及義,但卻句句情真意切的結構特色,實際上是一個作家藝術成熟和心態從容的表現,仍然是我們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從表現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筆談“風景”,卻意在大西北戈壁灘和黃土高原懷抱中的“特別的氣氛”,鐘情于那比之偉大山川“乃是偉大之中尤其偉大者”的抗日軍民,通篇洋溢著熱情。吳伯簫寫三個獵戶,也飽含向往、懷念、敬慕之情,虛實相映,情境并美,這命筆含情、追求意境的藝術特點,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
在語言的運用上,散文更以本色為重,具有個性。無論是劉半農主張的“以手寫口”、“心手相應”,還是朱自清說的“所謂‘閑話’”,大約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氣質、文化素養和美學趣味的自然表現。即使是敘事之作,其間的人、物、事態和景象,也都是經過作家觀察、感受、選擇和評價,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現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語言最富于藝術個性,最能體現作家無可替代的語言風格的本色之作。
盡管中國現代散文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內容和風格,但只要我們能由表及里地抓住這樣的一些基本特點,把握它內在的帶規律性的精神實質,我們就能夠在教學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從容而自然了。散文如此,小說、詩歌、戲劇又何嘗不是?
三
根據“教無定法”的道理,文學鑒賞教學的具體方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靈活多樣的。但文學鑒賞教學既然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規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謂“教有常法”。辯證地看,前者著眼于教學的藝術性,后者著眼于教學的科學性。要使文學鑒賞教學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這應該是常識范圍的事。
文學鑒賞教學由于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內在規律和具體作品的獨特風格,所以在教學方法上不能簡單搬用一般記敘文的教學方法,否則難免方枘圓鑿,削足適履、事倍而功半。可以嘗試的基本方法如下: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誦。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于短小精悍的詩歌、散文或詩文中精彩的段落。
進行誦讀教學,首先要抓住“理解”這一中心環節,這是誦讀教學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強朗讀訓練,要求準確、響亮、流利、有語氣。第三是注意培養誦讀興趣,使學生學有所得,樂在其中。如采用提綱背誦、限時背誦、接力背誦、抽簽背誦、打擂背誦、男女對抗背誦等多種方法來激發興趣和潛力,提高背誦的效率。第四是要適時復習,不斷鞏固。另外在組織誦讀訓練中,要注意糾正部分學生不良的朗讀習慣,常見的如“慢聲細氣讀書法”、“高頻快速讀書法”、“啦啦調”、“胡胡腔”、“小和尚念經法”等等,要求他們切實做到準確、響亮、流利和有語氣。
2.研討法。把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內容或看法提出來,組織學生自由討論,鼓勵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在認真鉆研的基礎上,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包括對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觀點和教師講課提出的某些看法)。如,講完《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可讓學生展開別里科夫形象討論:是“衛道士”還是“犧牲品”?(引入《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96.8—9期的《是犧牲品不是“衛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學參考書》理論)。
用研討的方法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一是要抓好認真鉆研這一基礎環節,必要時可令學生寫出書面發言提綱。二是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課堂既要生動活潑,又要活而不亂;教師既要點撥引導又要避免喧賓奪主。三是除了一些明顯的是非問題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適當結論外,屬一般性的認識問題,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應該允許保留意見。這樣對活躍思想,開發智力,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創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處。
3.比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兩篇或多篇作品之間,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識其同、辨其異,從而加深對作品的鑒賞,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認識。通過反復比較,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有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靈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較法是一種可以廣泛運用的訓練方法。比較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來比較,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寫同一事物的作品來比較,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記》。同樣描寫婦女形象,魯迅筆下的樣林嫂,孫犁筆下的水生嫂和高爾基筆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異。比較的內容也可以豐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題作比,如:
小說名主人公主題(人物特征)《吶喊》《明天》單四嫂子做母親而不得《彷徨》《祝福》祥林嫂做奴隸而不得
《離婚》愛姑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現手法(語文課上講怎么寫的)作比:同一事物不同立足點特點寫法有意境
江:《長江三峽》雄擬聲明亮雄壯
潭:《綠》柔比喻濃麗明快水塘:《荷塘月色》情疊字朦朧隱曲
湖:《雨中登泰山》靜擬人素淡清新
(虎山水庫)
比較可以用研討的辦法進行,也可以用講義(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訓練,有時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問法。從作品起始到末尾,從主題到表現手法,從對象到過渡銜接,從內容到形式,包括針對作品的精妙之處,疑問之點,異議之論甚至瑕疵敗筆,通過精心設計的幾個乃至十幾個、幾十個問題作為全文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找到圓滿的或者能自圓其說的答案。我教《藥》一課,就設計了十大問題,(例如“小說為什么一開場便是夫婦倆沒頭沒腦的對話?”)貫穿整個教時的始終。這是區別于研討法的,因為它以問題來結構教學。
用提問法結構文學鑒賞教學,一要講究問題的思考價值,緊緊圍繞教學中心,不能偏離。二要講究問題的適度,思維的容量大小和難易程度等。此外,還要發揮教師啟發點撥引導的作用,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學鑒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多動口,多動腦,還要讓他們多動筆。結合作品研討,寫一點鑒賞札記或評論,如《“精神勝利法”之我見》、《我與“套中人”對話》、《談樣林嫂的“眼睛”》,也可以結合作文訓練,搞一點文學作品的改寫、擴寫及文學習作,比如:續寫《項鏈》;改寫《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文法旨在誘導學生有東西可寫,有興趣去寫,這樣既鞏固擴大了文學鑒賞訓練的成果,也是培養和提高鑒賞能力的必要手段。
篇6
1.在校執教時間短,穩定性差。很多外教在校執教為1年,外教工作的臨時性和不確定性,影響了教學的穩定性。盡管有很多外教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中國老師學習和借鑒,但由于外專局規定高校外教都是每年簽一次合同,流動性較大,中國老師跟外教之間互相聽課和交流又少,因此,外教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方式也隨他們的離校而帶走,這對二級學院不能說是一件不遺憾的事。
2.外教聘任機制和教學管理不夠科學。目前大多數高校招聘外教是按照以下程序進行的:二級學院提出申請,學校審核,外事辦對應聘外教進行初步審核,然后將合格的應聘外教推薦給二級學院,再由二級學院根據自己的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計劃,決定合適人選之后交由國際交流合作處負責辦理外教來校工作的相關手續。對于外教的聘用,高校應該應聘的外教進行資格審查,考察其簡歷的真實性,同時對應聘外教進行面試,考評外教的口音、表達和溝通能力,如果條件允許,也可像中國教師進行試講,考察外教是否符合學校要求的基本教學能力,測評其實際的教學水平。實際上,學校對于外教的簡歷很難認定其真實性,應聘外教大都在國外,一般面試都是通過Skype進行網上面試,更不可能像聘用中國老師那樣進行試講,現場測評其實際教學水平。[1]29目前大多數高校對外教管理的模式是:國際交流合作處主管外教的引進及其日常生活,二級學院負責安排外教的教學。當外教教學出現問題時,就會出現無章可循的情況。[2]179高校聘任外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校的外語教學質量和水平。為此,高校應該根據學校不同時期的發展規劃和需求,有目的、有規劃地制定外教需求計劃,從實際出發,嚴格把關外教的聘任,以便實行有效的教學管理。
3.外教與管理人員交際過程中時常會出現文化沖突。雖然外教管理人員有一定的外語基礎和外語溝通能力,然而,任何一種語言都會與其傳統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教與管理人員日常工作交流中,時常會出現文化沖突現象。以下是一位外教給外教秘書的一封郵件,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之間的沖突。從以上郵件中可看出:如果合同里沒有提到或者開學安排上沒有提及外教要做的工作,就算是填簡單的一張表格,外教也會拒絕的,甚至說管理人員的做法是、不文明社會的表現。
二、完善外教教學管理制度
西方的管理制度經過多年的充分發展,已經成為科學化和制度化,外教也習慣了按制度或規定辦事,外教管理人員應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讓制度去約束和規范外教的教學行為,讓外教覺得有章可循,這樣,他們才會更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由于中西文化差異以及中外高等教育的差異,很多外教不了解中國教育體制、外語教學的具體要求。因此,嚴格執行教學管理是提高外教教學質量、提升外教資源聘用效益的有效途徑。
1.二級學院合理安排外教教學工作。二級學院在外教聘用時,應該告知外教工作的內容、工作量和工作時間等具體安排。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外,如果有英語角、學生活動、指導競賽、科研項目、教學研究等其他工作任務,也應該一并寫入合同中,以免日后發生糾紛,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高校與外教簽訂的工作合同,可以參照國家外專局頒發的有關法規和合同文本,各高校也可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要求和實際情況,增加合同副本,也可以根據合同的執行情況,適當地做出一些調整。教學安排是教師開始教學前,二級學院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對外教所教授課程進行的統籌規劃,從而使外教在具體教學中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按照合同安排好外教教學任務后,外教教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不能隨意變動。除非迫不得已的情況,不然一定不能變(這存在中西文化差異),外教很講究原則和計劃的,一經通知,如果經常變動,他們會非常反感。一些中國老師的常規教學管理也適用于外教教學,如教學文件:包括教學日歷、教案、試卷AB卷及其答案、學生成績表等。當然,外教對這些工作會有意見,外教管理人員需要和外教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耐心溝通才能很好地執行。教學安排中也需要跟外教強調課堂上不能給學生灌輸外教本國的資本主義思想和宗教理論。為了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和保證教學質量,給外教配備一名年輕教師作為秘書,每位外教配備一位學生助理(勤工儉學),不僅有利于教學與管理方面的協調,也為中國教師和學生練習口語、外教了解中國提供了方便的途徑。外教的考核是對其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和工作能力的評價,是衡量外教是否能勝任所承擔教學任務的標尺。因此,二級學院應建立完善的外教協作型反思的評估體系,做好教學反饋工作,以期激勵外教借助協作型反思教學的手段更好地進行教學,或通過協作反思平臺及時解決學生反饋中的問題,可以采用外教上課情況問卷調查和學生干部會議反映外教教學情況。這不但能有效地促進外教的教學工作能夠順利地進行,而且能夠對外教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作出糾正和處理,從而提高外教的教學質量。[3]64
2.二級學院加強與外教、國際交流合作處的溝通。溝通是一個聯結個人、群體和組織的過程。在管理中,溝通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4]7271)二級學院應與外教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跨文化溝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與外教多溝通,減少與外教交流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外教管理人員在同外教的交往中,經常會碰到文化背景和表達方式的差異,文化沖突現象經常出現,致使交際雙方產生不解、誤解甚至曲解,交際無法順利進行;外教管理人員有時即使所說的語言雖然準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外教管理人員應該重視這些現象,并對此現象進行分析,找出誤會的原因。這除了需要外教管理人員不斷提高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技能,通過閱讀報刊、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等渠道獲得不同國家的文化信息,了解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的語言特征,學習外國的文化,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與外教進行切切實實的溝通。外教管理人員雖然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外國文化,但畢竟不是土生土長的外國人,所以與外教交流過程中也是會產生誤會,如何消除誤會或誤解,這需要雙方的溝通。以下的郵件是外教秘書給外教提醒外教工作中的一些失誤后,外教的回復:“Iamsurethatyoudidnotmeantoappearrudeinyouremailbutitcomesacrossthatyouarescoldingmelikeanaughtychild.OfcourseIwouldnotacceptthatkindoftreatmentifitwasintentional.”。幸虧這位外教與外教秘書的有效溝通,才沒有因語言的失當而造成雙方誤解,甚至更嚴重的后果。2)二級學院應與國際交流處多溝通。外教的教學管理是一個繁瑣和復雜的過程,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既分開又聯系,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協作是規范外教教學工作的前提。外事部門與教學單位分開管理的話,外教的教學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容易出現交叉或盲區,由此會帶來諸多問題。另一方面,高校給外教提供了住房、生活必需品、豐厚的工資等優越條件,但因為管理上的問題,依舊出現外教不滿意或學校管理人員有意見等矛盾。事實證明,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外教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要不斷探索、創新和完善教學管理,從而充分發揮外教的優勢,提升高校的外語教學水平。[5]76二級學院每年度向國交處上報“外籍教師教學綜合測評表”以及年度“需聘請外籍教師的計劃表”。這里也有一例,有一位外教為人有些偏激,多次煽動其他外教對學校的不滿,因而國交處計劃不再續聘這位外教,當外事辦向二級學院了解這位外教的教學情況時,外教秘書能夠詳細地把學生對于這位外教的教學情況反映給外事辦,經過溝通,很好地把事情解決了。
3.二級學院堅持人本管理、加強人文關懷,以增強外教的主人翁精神。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外教傾注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中西文化差異,讓外教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溫暖,讓外教充分體會到學校對他們的認可與尊重,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上來。學校可以在西方節日定期舉辦一些簡單宴會,給外教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例如我院,每年都會帶新進外教參觀湛江的人文景點:赤坎古街暨古碼頭、文物博物館(許愛周故居、廣州灣民俗博物館等),了解湛江清末民初經濟、文化、歷史及法國殖民地對湛江的影響。這些人文景點雖然都是免門票的,但外教對這些本地文化特別感興趣,而且也感受到學院對他們的關懷和重視,因而學院會堅持每年辦下去。
三、結語
篇7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參與的原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它能生發學習熱情,并能激發積極而持久的學習動機。
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1.理論聯系實際,誘發學習興趣。在面向21世紀的今天,現代化學正在幫助人類更好地解決能源、農業、環保、醫療、交通等方面的重大問題。這種發展趨勢決定了化學在人類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學教學要挖掘教學內容與材料、能源、環保、生命、農業等科學的聯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在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高度發展的今天,必須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化學的情感和努力學習的動機。
2.設計趣味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化學趣味實驗能以簡單的操作,鮮明的現象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趣味實驗的設計常有以下兩種途徑:(1)簡化或重組演示實驗,如將氨氣與氯化氫的化合反應改為“空瓶生煙”;將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改為“變色噴泉”。(2)根據教學需要增加趣味實驗。如介紹濃硫酸的脫水性時增加“黑色面包”實驗;在鐵鹽的教學中增加“自制墨水”實驗。
3.揭示化學之美,鞏固學習興趣。寓美于教,以化學所固有的和諧美去感染學生,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使學生保持對化學的興趣。不少化學實驗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氣急劇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會變成紅色的噴泉;鋁熱劑的反應火光四射,猶如鋼花四濺……這些神奇美妙的化學現象能喚起學生探索化學美的求知欲望,強化他們萌動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興趣沿著有趣、樂趣向志趣的方向發展。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參與的本領要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必須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參與的本領。
1.指導學生閱讀。不會閱讀,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順利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指導學生的閱讀要做到:閱讀前,明確提出閱讀的目的要求:閱讀中,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幫助學生掃除障礙;閱讀后,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給學生一個“非看書不可,看書非鉆研不可”的學習方法。
2.啟發學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學習。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膽地去猜想。為了啟發學生的思考,應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如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設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抓住那些牽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疑難點設問;對較難或較綜合的問題,用按認知層次分化知識點的方法中易到難步步深入地發問;對學生錯誤或不全面答案進行反問,不斷加大問題的思考力度等等。
3.組織學生討論。討論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間爭論,可使學生從中相互啟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如《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的教學,在學生進行探索性實驗后自然會提出:為什么有許多不同的現象,這些宏觀現象與看不見的微觀粒子的運動有什么關系等問題。教師可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進行鄰位間的討論,再把電子為什么從活潑金屬流向不活潑金屬的關鍵性問題提到全班討論,讓他們在熱烈的氣氛中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得出結論。
4.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總結是對課本內容、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和歸類的過程。為了使學生掌握總結技能,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充分挖掘不同章節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成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如對溶解平衡、電離平衡等平衡狀態的分析比較,可以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篇8
教學目的、要求:1.通過獨立閱讀課文,初步了解電腦的功能和用途。
2.使學生掌握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進一步理解電腦如何“管家”,激勵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教學難點:1.指導學生邊讀邊想,理解電腦的用途。
2.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明白電腦“管家”工作的初步原理。
教學準備:一臺電腦。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揭題審題,檢查預習1.板書課題:《電腦“管家”》。
2.審題:什么叫電腦?為什么叫電腦為“管家”呢?它管什么?怎么管呢?學了這篇說明文,我們就會懂得關于電腦的許多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①作者重點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從電腦的功能、電腦如何“管家”、電腦的用途這幾方面理解。)②了解學生在預習中掌握了哪些不懂的詞句。(模擬、數據、操縱、履行、貯存等。)③師生討論部分疑難。(如:終端機、神經中樞和電腦的工作原理等。)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分為幾段?
2.引導討論,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電腦的特點和功能。第二段(第2—13自然段):電腦如何“管家”。第三段(第14自然段):電腦真是個忠實可靠的“管家”。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1.讀懂第一段。①默讀,思考:電腦有哪些功能。②明白“不僅……還……”句式表達的意思。
2.讀懂第二段。①電腦能當“管家”,“我”相信嗎?“我”是怎么弄明白的?自由讀第二段,并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A.終端機怎樣辦理客人的住店手續?B.餐廳里,客人為什么吃完飯不付錢?C.終端機和主機是怎樣聯系的?D.電腦系統的神經中樞有什么功能?②集體討論,理解電腦如何分步“管家”。
3.讀懂第三段。①齊讀,理解電腦的“忠實可靠”、“不知疲倦”。②為什么說電腦是忠實可靠的“管家”?
四、再讀課文,概括中心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作者通過寫在北京長城飯店的見聞,介紹了電子計算機是怎樣幫助這家飯店“管家”的,說明電腦不僅能代人做許多事,而且忠實可靠,不知疲倦。)2.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的?
篇9
建構主義學家維果茨基強調:知識不能直接灌輸,應由學生運用更大的認知能力自行建構。他認為學習及發展是一個社會化及協作的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協作式學習,教師的角色是學習的促進者,學習活動應取代教學活動;學生學習是過程導向而不是成果導向,教學設計是學習導向的,教師設計適當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豐富他們的經驗,使他們在認知的階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此外,他還認為人的心智功能是以社會為源,語言、社會及歷史經驗在學生的發展上,地位十分重要。符號、文字、言語等都是一種工具,用來與其他人接觸溝通,并且起了媒介的作用。他相信人類發展的潛能可以經由語言、文字、圖像、符號等工具的輔助而發展出來,。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它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優勢。它不僅能使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文字,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其他學科知識,并促進學生個性、人格全面和諧地發展,使之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傳統語文教學屬于語文知識教學層面,本質上是一種維持性學習。教學內容主要是關于漢語語法、詞匯、閱讀分析教學,而淡化寫作教學。教師組織教學的過程基本是:熟悉教材標準與要求確定授課目的判定教學策略課堂教學反饋評價。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幾代學生做著同樣的作業,把作業的反復訓練作為能力的培養。教學的邏輯起點是教材,由教師演繹,學生總是在被動適應中獲得某種發展。這樣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忽略了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訓練,忽略了運用邏輯綜合分析問題的訓練,抑制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勇于創新知識的能力,導致了學生缺乏科學思維素質,致使學生隨著學齡的增長,運用語言的能力并未能有所提高。從社會及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社會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減弱,結果,使社會對學生語言素質的高期望值與學生對學習的淡漠感形成強烈的反差。
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社會公民有更高的人格獨立性、思維獨創性及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從語文教育的未來發展來看,語文教學格局需要轉變,素質教育應提上日程,“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育人思想應成為語文教學新格局的指導思想。語文教學的目的將必然由側重于知識積累轉向強調能力訓練、思維訓練和以社會責任感為核心的人格素養的培養,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意識和鮮明的時代色彩。語文教學內容將必然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向學生素質全面培養轉向,從對知識接受性的學習轉向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毋庸置疑,這是語文教學的“內涵發展”。
在教育策略上,維果茨基強調教師應起積極的作用,提倡發現式學習法,讓學生親自發現事物如何發生,教師所要提供的是一個能激發思維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反思,最終能自我發現事物的真象。他認為真實的情境能促進學習;使用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包括參觀、游戲、文化情境、社會互動等,并采用發現式教學,讓學生自行探索及親身發現,能促進知識的建構。例如,當學生前往博物館參觀,一方面,這些校外的經驗應結合校內所學到的知識;另一方面,圖片、新聞等外在資訊可以與課堂的活動結合,并以互動性強的學習活動(例如協作學習、師生討論等)進行,給予學生這樣的一個感覺:學習與生活是統一的整體。由此看來,現代語文教學應該拓寬、務實、求活,應以學生實際的學習可能性為出發點,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興趣動機為基礎,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應該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協調統一,強調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有區別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強調充分合理使用多種教學資源,使其最大可能地發揮效益;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不但使學生學會學習,而且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語文教學內容的拓寬-——注重人文教育
維果茨基相信學生通過外在活動,可引發內化過程,從而建構知識。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文化載體,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課好比是戲劇的腳本,學生通過閱讀、背誦,進入角色,走進課文作者的感情世界,從而走向課文作者;通過體驗、寫作,進入現實生活中的角色,進行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和人文素質。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是義不容辭的,它可以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教學詩歌,是“對人類靈魂與命運的一種探討或者詮釋”;教學散文,是對語言所浸潤的情感的體悟。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發和對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謂移步換景、鋪墊那種理性分析無法望其項背的深刻內涵。人文熏陶傳遞出的“相看兩不厭”的效應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是語文學科獨具的得天獨厚的魅力。
語文學習不是信息從外到內的單向的輸入,而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的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語文學習應該通過學生的高水平的思維活動而實現,而不只是沿著記憶的流程進行。學生要不斷地基于新信息和原有經驗進行綜合、概括、解釋、假設和推論。當然,這并不是要讓學生完全進行“發現學習”。學生作為正在成長中的個體,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獨立發現人們已經發現的各方面語言文學知識,教師應在教學中提供適當的引導和支持,但這種引導應該是有針對性和適應性的,它應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需要相適應。這種支持應該作為學習的支架,在學生需要時提供,而在學生可以獨立思考、獨立探索時就要撤消,以免限制和束縛學生的建構活動。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們一方面要分析學生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可能會有什么樣的需求,同時又要考慮應在何時提供何種支持,在何時撤消,在何處多給引導,何處應少給引導。外在的引導和支持應隨著學習的進行而逐漸動態地減少,隨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入,逐漸讓位于學生的獨立探索。我們既要給學生充分的建構空間,又要提供必要的支持,這是教學中的辯證法。
由于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他們要掌握間接經驗,因此,信息傳遞對于學習來說是必要的,這包括借助語言符號進行的間接經驗的傳遞。但信息傳遞本身并不能保證有效的知識建構,它要通過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來實現。因此,教學設計者應以知識建構為中心來考慮信息傳遞的形式和內容,比如傳遞的是結論還是問題及對問題的思索,是定論還是假設等。通過語言符號進行的經驗傳遞是知識建構的一種途徑,它必須與觀察性學習和活動性學習有機結合,共同達成有效的知識建構。
文化知識的多少對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影響。現行語文教學應重視探討語文的文化教育。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人類高尚精神的陶冶。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智者“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揮灑自如;唐詩宋詞“日出江花紅勝火”的輝煌燦爛——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養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經歷單一、思想單純、生活單調的學生正需要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鑄煉,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和熏陶,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發育精神以終身受益,不至于在現代大眾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語文教學的務實——語文學習與生活成為統一的整體
學生要形成自己的語言能力,必須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通過運用,把言語作品內化為自己的心理要素,才能形成語言能力。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是認知、模仿、習得的過程。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是一種最富動感的顯性能力,它們的培養必須依靠具體的表達實踐。它們既要有現實的體驗,又要有想象力的發揮。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的。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十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經驗的重要性,特別是學生的已有經驗及先前知識。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內容,不能脫離解決學習者的生活問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學習者自我認知建構的過程,知識不是被動地直接從外界輸入到學習者頭腦中;它將知識的習得歸結為學習者積極主動建構的結果,而且十分強調知識是學習者自我主觀建構而成,每位學習者的建構過程與成果不盡相同。由此可見,學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收集各種有用的材料,應用所學的語文技巧,每天閱讀和寫作,隨時隨地把握學習語文的機會。
學生寫作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象、邏輯、操作等能力的集中表現,教師引導學生扎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天然教室”,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并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寫自己的生活,自自然然淡化語法教學、淡化詞語教學、淡化閱讀分析教學。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及責任感。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獨立地學習語文,面向世界、認識世界,創造個人的世界,發揮個人的潛能,培養足夠的能力和信心。
這種課堂教學、課外學習相輔相成的教、學形式,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有利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學會關心,使學生的個性、差異、自主、潛能得以充分發展,使學生的氣質現代化、觀念現代化、思想現代化。而且,課堂語文訓練和課外語文生活實踐的強有力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善讀無字生活的習慣,和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大語文學習習慣。有了這些習慣,學生就會對課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會等大范圍的、多角度的生活內容廣泛涉獵、獲取,必將為課堂語文學習作良好的鋪墊,從而實現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最終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
這種語文學習本質上是創造性的學習,是面向未來的學習,是把今天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學習。如果語文學習僅僅被理解成文字學、語法學的鉆研,就有失偏頗。語文教師抓住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的重要契機,根據學生的情感傾向、認知水平、學習心態、信息反饋、個別差異,教師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讓學生自己體會文章的思想美,藝術美,情感美,語言美,讓學生有選擇地模仿語句和文章的寫法,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語文。現代語文教學的閱讀應重視“品味”,強調背誦。在“品味”中,讓語言自覺不自覺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語感和語用能力。這樣,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學到語文的真正本領——寫作,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的“三個轉化”,即認知過程的轉化,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情感過程的轉化,引導學生由不愛學到樂學;能力過程的轉化,引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形成技能技巧,由不會用到會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種學習新環境,如果運用適當,可以解決兩個重要的教學問題:一是能促進有效學習,二是能照顧個別差異。當今,以電腦、多媒體、網絡為標志的新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學習的輔助手段為實施既是大規模的又是個別化的語文教學創造了物質條件,使每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憑借信息技術尤其是教育軟件、校園網,教學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價值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隨時隨地提供給學生,而且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新知識的創造中來,與所有上網的人共享,從而豐富漢語言知識。新教學環境下的教與學,使得語文教學內容自然生活化,時空立體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超前性思維、系統性思維、創造性思維。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不同的學生會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他們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理清自己的思路、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他們會不斷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
學生一旦體驗到學習語文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課堂教學成了課堂生活,語文魅力的證同效應也就應運而生了。
語文教學的求活——注重閱讀品味而不是閱讀分析
語文課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內蘊去吸引和感染學生,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讀物,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人文教育的濃郁氣氛。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和時代的良心,學生多看這些作品,不僅是一種藝術享受和美的熏陶,不僅有助于開發自己的右腦,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考察。現代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園,引導學生在課內、課外閱讀中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語文教師擁有一批高品位的好書美文并不難。好書美文既能啟迪智慧,更滋補精神。教師牽引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這會使學生昂揚起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如果用空泛的概念強行嫁接課文豐厚的內涵,那么,嚼蠟之味頓生。優秀的文本需要學生潛心揣摩,如《荷塘月色》,學生可以欣賞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品味直抒胸臆的言語形式,把握“另一世界”與“這一世界”的情景反差,讓人生的無奈、生命的壓抑作為文本的題旨,使學生在靈與肉的碰撞中會心地走進朱自清那有著“最完整的人格”的生命之中,油然生出百讀不厭的感受。生活教人求真,解讀課文應該符合生活本真,惟其如此,課內課外才能相得益彰。語文教師進行藝術化情景創設和教學設計,讓美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課堂里充滿“故事”,充滿藝術情趣。課堂處于有序和無序的中間地帶,“一個教師,四五十個學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記了旁的東西,大家來讀、來講,老師和學生一起來研究。”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精神狀態積極飽滿。聲情并茂的朗讀,妙語聯珠的講解,別開生面的提問,精辟警策的點撥,機智幽默的旁逸,開合自如的遷移,使語文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篇10
《白楊》取材于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二要抓課文中的聯系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聯系起來。這就是為本課教學樹起的“靶子”,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突出以下幾點: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征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問句“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其象征意義。教學中,應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并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系,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于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采用“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楊的象征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戶、扎根邊疆的心愿,讓他們在這里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可收到一舉數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