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導論科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23:2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導論科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科研創新;創新方法;科研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1-0074-02
《科研導論課》是高校針對在校本科生開展的科學研究訓練項目的先導性課程,是培養本科生作科學研究基本素質能力,使其能夠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一項課堂外科學研究訓練活動。
一、《科研導論課》的由來
20世紀6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創造性制定出了“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大學生科研機會計劃),該學院大約有70%本科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參加過這個活動[1]。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多數研究類高校,例如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等開始開展“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為了加強本科生的科研工作,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還專門成立了本科生科研辦公室(OUR)(Office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2]。
在我國,清華大學走在時代前列,參照UROP計劃,從20世紀90年代年開始實施“SRT”計劃。浙江大學1998年開始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進入21世紀,眾多的211高校開始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并開設先導性課程《科研導論課》。
高校必須擁有世界一流的不斷拓展知識和較強創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師;給大學生提供科學研究的機會,從一年級開始就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研究,從合作研究逐步發展為獨立研究,同時開設更多提高創新能力的課程,為學生提供科學研究的機會和提高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逐漸過渡到可以獨立開展研究項目。
“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里面提到此點,走自主道路核心是培養創新能力強的人才。本科生培養的目標也悄然發生變化,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轉變為有思維有體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能力強的學生,除了教授他們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還必須經歷社會實踐、工程實習和科學實驗的學習和訓練[3]。
二、創新性教學內容
結合研究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科研導論課》是為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針對對象主要是一年級新生,課程主要目的就是使本科生具有科技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加工與使用的能力,使學生擁有基本的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研究型的課程或研究型的畢業論文;或者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全面掌握科技文獻查閱和學術論文寫作的方法,幫助其在將來工作中或者研究生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4]。
根據課程的主要任務,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八部分的教學內容:
1.科學研究概論,包括科學研究的概念、特征、類型及科學研究的過程等內容。科學研究主要特征是研究者具有明確的研究目標或目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設計,科學研究應能對邏輯上發展的假設進行測試,以尋求經驗數據的支持,研究應能在其他相似的環境下重復,并得到一致的結果,解釋數據分析結果所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客觀的,研究結論可推廣到一定的應用范圍,研究框架應注意簡單和經濟。要進行科學研究,應客觀認識世界,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設計研究方案,做好基礎實驗,分析研究數據,得出研究結論。
2.科學研究方法,科學研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也沒有萬無一失的共同模式,但它是講究方法的。包括科學研究的治學境界、科學研究的途徑、科學工作者的治學之道(志向、勤勞、學識、恒心、方法、創新)等;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測驗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其中,調查法、文獻法、測驗法是本科生科研基本訓練中需要重點加以考慮的。科學研究分四個階段:構思冥想的準備階段,苦苦追求的探索階段,恍然大悟的收獲階段,實踐檢驗、理論升華的驗證階段。
3.科研項目申請與立項,科研項目包括縱向項目和橫向項目,縱向項目又分為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個人進行科研選題時一般程序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查閱文獻、深化知識,形成假說、確定選題。一份好的申請書使人看了就明白:要研究什么,為什么要研究,怎樣研究,要達到什么結果,現在已經做了什么,能否完成研究任務。要求達到題意新穎,效益明確,研究方向符合,完成可能性大,申請資金適度,手續完善。不能只重視項目申請,還應注意立項后開展項目研究。
4.大學生創新訓練,教授大學生項目的特點、科研訓練任務、選題原則等,還介紹一系列大學生可參與的創新性強的競賽項目;科學研究評價標準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能否有所突破和進展。這是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新的結果可能是新發現、新理論,或是新方法、新工藝;也可能是新材料或新器件等。科研訓練由指導教師負責指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文獻查閱能力、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和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訓練,既可以結合即將進行的設計(論文)工作開展,也可以獨立地完成一個訓練的題目。
5.科技論文寫作,介紹科技論文的基本知識、論文的基本結構、論文每部分的撰寫要點等。科技論文寫作報告包括以下內容:收集查閱相關文獻,選擇性閱讀、快速分析,系統性地領悟參考文獻的內容,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按照邏輯關系撰寫提綱,有層次地展開;確定研究內容的二級及三級標題,每一標題都有相關論點,逐步細化提綱;根據細化提綱的順序,對每個論點進行論述,利用文獻資料佐證,表明作者的觀點得出相應結論,基本完成初稿;逐步完成內容和對格式進行修改,完成最終論文。
6.論文的圖表制作,介紹圖表的重要性、圖表制作要點,還介紹了Excel、Origin等制圖軟件的應用。圖表具有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優點,而且便于比較和分析。同樣的事實,用文字敘述可能需要進行長篇大論的解釋,而且還受語言不同的限制,而用圖表則可一目了然,因此在論文寫作中應用很普遍。
7.創新方法,引進創新方法課程,介紹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方法,打破思維定式,創新思維的規律化總結為思維流動性、思維操作性、思維程序性的創新方法。人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方法決定成敗,工具決定實效”,創新方法以思維創新、方法創新和工具創新為主要內容,創新方法上的突破是實現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
8.介紹工程實例分析,講授從工程中尋找問題、提煉科學問題、制定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首先研究課題的已有研究進展,已經取得的成就,研究基礎是什么,其他學者的研究貢獻。尋找該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找不符合科學研究標準的情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使之系統化,按照科學研究的研究方法,把這一研究內容繼續深入推進,具有創新性,為這一領域的學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課程教學的體會
通過《科研導論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文獻資料查閱的知識、信息資料的處理技能,熟練地利用圖書館傳統文獻的檢索工具和網絡資源各類學術數據庫來獲取科學研究中需要的文獻信息,基本掌握科研研究的基本素質與創新意識。通過《科研導論課》的教學,有幾點體會:
1.學習的主動性是關鍵,學習主動性強的同學,積極要求進步,針對研究課題主動思考,翻閱大量文獻資料;科學研究始于問題,終于問題;科學研究的過程,實際是不斷產生科學思維的過程。
2.須掌握快速學習能力,項目選題確定后,面對大量的文獻資料,要學會快速學習能力,學習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何快速達到前人的水平,要學會分類歸納總結。
3.創新能力須不斷提高,本科生選題太大不聚焦,不會提煉創新點,應加強多個科研項目過程的訓練;搞科學研究頗像搞偵破,都是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分析、去推論。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創造性智慧”,要有“思想(創意、點子)”。創新就是要做第一流的工作,要有志氣去超越前人,去洞徹探求客觀世界之奧秘。
4.勤奮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條件,每一位成功者最基本的素質就是要勤奮,科研工作就是從不斷失敗中前進,只有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工作,才有可能在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樹。
5.嚴謹的治學態度,做學問上要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要有三嚴精神: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嚴肅的態度。
6.科學的研究方法,學習是講究方法的,只有循序漸進,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思敏.論MIT的UROP方案在我國高校應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5):82-83.
[2]巴素英.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的教學與趨勢[J].現代教育教學,2004,179(2):108-110.
[3]項建斌.基于項目驅動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前沿,2013(4):176-177.
[4]張金磊.研究性學習及其在研究型大學實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5]吳玉峰.國際視野中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和實施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6]張偉.從“師本”到“生本”[D].河北大學,2009.
篇2
論文摘要:語法隱喻是Halliday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Halliday在《功能語法導論》一書中,將語法隱喻主要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本文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出發,闡述了其形式以及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引言
從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學術界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對隱喻展開了跨學科的研究,形成一股研究熱潮。人們不再僅僅把隱喻看成是一種語言現象,而把隱喻看成是人類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把它看作是“介乎語言、現實與思維之間的既反映語言的本質又反映人類智能工作機制的一種動態過程”。
語法隱喻的提出觸及了語言與世界的關系這一哲學命題,有著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所要探討的是語法隱喻中主要構成部分概念隱喻理論及其對英語教學影響,從而揭示出它的現實意義。
二、概念語法隱喻
語法隱喻是Halliday系統功能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法隱喻是將一個常見的語法形式(稱為“一致式”隱喻為另一種語法形式。Halliday (1995)指出,對人類經驗意義的描述在語法層面上有兩種方式,即直白式和隱喻式直白式是我們表述經驗的典型方式,一般情況下,語義層的實現是和特定的表達層相對應的,這種語義和語法之間的固定對應關系稱為一致關系。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在一致式中,名詞表示實體(Thing)或參與者,動詞表示事件(Event)動作過程,形容詞表示屬性(Property),副詞表示方式(Manner),連接詞表示邏輯關系。
(一)及物性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主要表現在及物喻,即“一過程可以隱喻化為另一過程”。隨著過程的變化,過程中的參與者、環境等功能角色發生相應的變化。隨著功能角色的變化,他們在詞匯語法層的體現形成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每次選擇變化都會導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體現形式之分,而非一致的體現形式便是我們所說的概念語法隱喻。例如:
(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a是物質過程,是表達此種語義的基本式,符合人類認知的表達式。b是心理過程,是隱喻表達式,將物質過程隱喻成了心理過程。
一種語義過程用另外一種過程來體現,該過程的參與者、環境成分等功能成分也發生相應改變。各種語義功能可以相互體現,構成隱喻表達式。再看兩例:
(2)a. It lightened and then thundered greatly (物質過程).
b. The lightning was followed by a great crash of thunder (關系過程).
(3)a. The boy cried loudly (行為過程)
b. The boy let out a loud cry (物質過程)
及物喻不是具體事物之間的比喻,而是語法結構之間的隱喻化。本來的物質過程可以隱喻化為心理過程,如例(1);本來的物質過程也可以隱喻化為關系過程,如例(2);本來的行為過程可以隱喻化為物質過程,如例(3)。
(二)名詞化概念隱喻
名詞化是語言形式化或語法化的過程之一,是創造語法隱喻的最強大的資源。名詞化主要是指將體現“過程”的動詞和體現“特性”的形容詞,經過隱喻化變成以名詞形式體現的實物。在名詞化過程中,動詞和形容詞的語法范疇意義不斷被轉化為名詞的范疇意義。例如:
(4)a. 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b. 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例(4)a中的動詞expose, deteriorate被隱喻化為b中的名詞exposure, deterioration; 例(2)a中的動詞lighten和thundered被隱喻化為名詞lightening和thunder。名詞化是構成語法隱喻的有力手段,是雅式文體的重要特征,廣泛用于科技語體。
三、概念語法隱喻在英語教學中意義
語法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實,教學中僅靠被動感知的詞性轉換練習或課文內容的體驗是難以獲得主動的認識和理解的。對語法隱喻加以適當的講解認識和練習可以加快這種語言現象的掌握。畢竟,我們讀的科研文章不大可能是直白式的,我們寫科研論文時也要學會合理應用語法隱喻表達方式。就大學英語,乃至研究生英語教學而言,如果要學生今后能閱讀或撰寫科研論文,語法隱喻表達方式的認識和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把語法隱喻循序漸進地引入課堂,對語法隱喻和一致式語言現象進行適當的理性學習,通過直白式和隱喻式的表達方式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對不同的語篇的不同表達方式獲得理性的認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合理應用隱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從而提高外語的輸入和輸出水平。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理解水平的高低不單純是以記住多少單詞量而定,是否具備了英語語法隱喻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也是提高閱讀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姜望琪.語言學高級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2] 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篇3
關鍵詞:應用型;畢業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25-01
和學術型大學的培育目標不同,培育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創新能力對于應用型專業顯得尤為重要。應用型人才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本科教學的各個環節,而本科論文作為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去分析、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的最后一環。然而,當前我們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參差不齊,很多畢業論文質量很不理想,沒有起到畢業論文對本科生應該有的積極影響,影響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1.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現狀
有些學生缺乏基本的科技論文寫作技能和技巧,口語化現象嚴重,書寫格式不規范,對文獻的引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圖表繪制的說明任意使用,論文專業化和學術化水平不夠。平時的課程論文沒有嚴格按照學術論文的要求來對學生進行鍛煉,沒有掌握論文寫作的技能和技巧,沒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論文寫作習慣,因此在畢業論文寫作中專業化和學術化水平不夠。
歷屆畢業論文選題范圍基本相似,甚至同屆學生的選題也經常出現雷同現象。很多學生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專業學習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好的結合起來,甚至連專業實習都變成了一項單純的培養任務來看待,不能從實踐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只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此寫出來的論文既毫無新意也毫無價值可言。很多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上都面臨題目過大,沒有針對性的問題。同時在論文架構上,章節排列上,邏輯性不強,各部分之間關系不緊密,所運用的材料不能很好的印證論點,使得論據說服力不夠,對論點的支撐就顯得過于牽強。平時學習過于浮躁,對理論學習不夠扎實,對所學知識運用不能自如,同時,在論文寫作時查閱資料不夠,缺乏對相關資料的學習和吸收,同時對畢業實習也不夠重視,從而使得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理論和實際不能很好的聯系,對問題分析的不透徹、不合理。
2.應用型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
近年來,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狀況下,就業壓力普遍較大,對于應用型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再就業面前,一切都要為找工作讓步,尤其是畢業論文的書寫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對畢業論文的要求普遍較低,大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要求僅限于通過。不僅學生看重工作,學校、老師也普遍重就業輕學術,在就業率的重壓下,學校和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的要求標準也是一降再降,甚至符合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即可,對于內容基本不予過問。因此在這種重就業、輕學術的學術大環境下,畢業論文的質量可想而知。
畢業實習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為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和研究提供資料,但是目前很多學生僅僅把畢業實習當做一個硬性任務,而不是把實習當做自己畢業論文的研究來對待,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分割成兩個互不相關的部分。所以很多畢業生在寫畢業論文時,覺得沒有東西可寫,言之無物,往往是過分往基礎研究靠攏,從而不能很好的理論聯系實際,把畢業實習很好的利用起來,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來研究。對畢業論文成績的評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完全有指導老師自己決定,再加上指導老師指導論文較多,工作繁忙,因此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往往比較缺乏,不能嚴格嚴重畢業論文應有的程序進行。
3.應用型畢業論文質量提升對策
針對畢業論文質量下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嚴把質量關,把畢業論文的質量提上來。
3.1 綜合考慮,合理安排寫作時間。由于目前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安排比較靠后,與畢業生找工作的時間和考研的時間基本重合,各院校可以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酌情提前安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例如把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錯開畢業論文和其他事項的重合,未畢業論文的準備和寫作流出充足的時間。
3.2 加強對畢業實習的利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學生親自參與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通過在具體實踐中進行體驗,發現問題,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后通過認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這種從實踐經驗中選題的做法,首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能夠緊密聯系實際,把理論和實際很好的結合,再次,可以使論文內容比較充實,從而避免空洞的理論論述,使論文言之有物。做到這些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很容易提高。
3.3 嚴格規范,加強管理。應該建立畢業論文嚴格的書寫規范和寫作流程,明確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詳細的規章制度,從畢業實習到論文的選題,到指導老師的選擇、到畢業論文的任務、撰寫規范和模版、畢業論文過程管理流程、考核辦法、畢業答辯以及畢業論文的整理、歸檔等環節,要嚴格執行。
結論: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是畢業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系統的檢驗,也是高校辦學教育質量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的書寫既需要學生知識的積累和專業能力的訓練,同時也需要學校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管理以及指導老師的認真指導。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提升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努力,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港.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途徑 [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2.
[2] 宋媛,劉艷改,黃朝暉.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和幾點建議[J].中國地質教育,2006.
[3] 黃燦.獨立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研究[D],2012.4.
[5] 孟遠,郭洪霞.借助企業實訓平臺,提高應用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J],現代企業教育.
[6] 上官敬之,郝景亞.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9.
[7] 龍花,楊本俊.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畢業論文問題探討[J].科教文匯,2012.12.
篇4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一: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探討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時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遵循相應原則,形成自己的專業規范。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規范
一、專業規范的作用
專業規范是高等院校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基礎,它是對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內容的總體規范。具體地說,專業規范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給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具體包括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條件等。專業規范的核心是構建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多層次的規范性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
第一,專業規范是大學本科培養的基本規則。所謂規則,或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有了專業規范,各個大學就得按照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
第二,專業規范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專業規范有利于建立相應的社會評價、監督標準和機制。制定專業規范和教學規范是保證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措施,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提供了分類指導的依據。同時,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專業規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語言。高校間往往根據專業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等基礎文件,來進行學分互認、判斷是否授予學位等。
第三,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培養質量的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專業規范確立了大學教育的質量標準。美國原來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門,各個學校制定標準的隨意性很大,差異懸殊。對此,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1983年發表了著名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國大致統一的質量標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隨著大學擴招及學校升格,國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專業,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733個本科專業和7個醫學類專科專業,2011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887個本科專業,分別從2010年和2011年開始招生。大學擴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下降。誠然,大學培養質量下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缺乏專業規范,一些院校沒有達到本科培養的基本要求就開始招生,或者得到國家批準為新專業之后,由于沒有專業規范等原因,沒有很好進行專業建設。因此,制定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二、制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的基礎
1.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
從本質上講,全國專業規范對大學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我們知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應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樣性的培養標準。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相應的專業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也應有所不同。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社會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種植業經濟,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草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漁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林業經濟管理,還有的地方需求的重點可能是海洋農業經濟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養具有所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體現人才的特色,這就決定了各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專業規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多樣性化基礎上的統一。
2.應從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專業定位出發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思考自己本科專業定位時,應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實際出發,如何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應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我們認為,地方性綜合大學在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定位時,應立足于地方性、綜合性實際,讓學生具有較好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基礎,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有較好傳統文化中經濟、經營及管理素養;學生還要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行為科學的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的原則
地方性綜合大學制定專業規范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樹立終身教育觀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及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
第二,通用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做一種專業規范,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綜合大學的一般性,能夠滿足地方綜合大學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地方性綜合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各個綜合性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都有服務地方的任務,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專業規范時,應充分考慮到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綜合性。綜合大學不同于專業性大學,具有學科齊全、學科眾多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學生。
第四,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立足教學全過程,科學地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第五,加強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訓練,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的關系。提高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的質量,增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落實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一、二年級可結合課程學習寫讀書報告,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科研興趣小組。院、系應創造條件吸納二、三年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科研活動。
四、地方性綜合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介咨詢機構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咨詢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方法、研究方法、項目可行性分析、專業寫作、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扎實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原則和管理技巧,具備從事經營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備較深厚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數學、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第二,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理論;第三,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夠熟練地撰寫各種專業文章;第四,對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應用較強的課程,不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第五,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能力、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學科
農學,經濟學,管理學。
4.主要課程
農學概論、林學概論、畜牧學概論、人文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專業寫作與訓練、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
5.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占總學分的15-25%。
6.專業基本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專業教師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講師5-6人,助教1-2人,師生比20-25之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比重應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2)圖書資料、教材。公共圖書館中有一定數量本專業比較典型的和本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化資源的工具。人均圖書100冊,核心期刊應該全部訂閱,電子期刊包括CNKI、維普、人大復印資料、萬方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要選用符合專業規范的教材,基礎課程的教材應為正式出版教材,專業課程至少應有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講義,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教材選用盡量用國家級教材,對于實力較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可以編寫自己的教材,但應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編寫。
(3)實驗室。基礎課程實驗室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每個學生擁有的實驗儀器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設置除計算機外,還應有數碼照相機、數碼攝相機、錄音筆等。同時,還應有可供實驗用的教學實習軟件。另外,實驗室還將具備利用實驗形式講授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條件。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40萬元以上,應具有可進行經濟學實驗(或者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會計模擬實習、財務管理模擬實習、投資、理財模擬實習等的基本條件。
(4)實習基地。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包括校外)2-5個,實習基地應要能夠滿足進行農學、林學、畜牧學、農村調查、統計、企業管理實習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的基本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調查的基本條件。
(5)教學經費。新設本專業,開辦經費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資產)20萬元。每年的生均教學經費不低于金額500元。
7.主要課程教學要求
農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緒論、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的形成、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術,等。
林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林業及林學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與環境關系、森林分布、森林分類、林木育種、森林保護、造林、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可持續經營、城鎮園林綠化等。
畜牧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動物營養原理、飼料、動物遺傳基本原理、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環境工程、動物保健、養牛生產、養豬生產、養羊生產、養禽生產、養兔生產等。
人文科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藝術等。
微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需求、供給及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彈性理論、效用理論、消費者選擇、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博弈認入門、市場失靈等。
宏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言、國民收入的核算與循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貨幣市場的均衡、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失業、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等。
實驗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市場均衡實驗、生產與成本實驗、廠商理論實驗、要素市場實驗、博弈化實驗、制度實施實驗、市場失靈實驗等。
農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農產品需求與供給、農產品市場與價格、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總論、農業自然資源:土地和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濟的微觀組織、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與消費、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林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林業資源介紹、林業資源配置、林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林產品市場均衡、林產品貿易、林業市場失靈、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制度等。
制度經濟學: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假設、制度的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的基本理論、合約理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等。
管理學原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與社會責任、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
企業管理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述、企業管理的領導制度與管理組織、企業管理理論、經營策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
農業經濟研究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經濟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規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
農村調查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農村經濟調查的方法概論、調查方案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方法、參與式的調查方法、質的調查方法、抽樣基本原理、樣本設計、問卷設計、指標與標度、調查的組織與實施、調查資料處理等。
項目可行性研究: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市場預測及建設規模、原材料及供應品、廠址選擇、方案設計、企業組織與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計劃、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財務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分析等。
財經專業寫作與訓練: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專業寫作概述、財經寫作的概念、功能、特點極其要求、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決策報告、招標書與投標書、經濟合同、經濟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等。
投資與理財: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投資與理財的基本知識、投資和理財的基本理論、投資和理財的環境、農業的投資和理財、工業的投資和理財、流通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和理財、風險投資、銀行業的投資和理財、證券投資和理財、投資基金和基金投資、家庭(個人)投資和理財、投資理財的法律規范等。
市場營銷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營銷環境分析、市場定向、市場定位、產品決策、渠道決策、促銷決策、價格決策、營銷組織與控制、營銷哲學、營銷策劃案設計等。
統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與統計學的概念、統計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分布特征的測度、時間序列分析、指數等。
財務管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籌資管理、流動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對外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銷售收入和利潤管理、外幣業務管理、企業清算、財務分析等。
組織行為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知覺與個體決策、個體行為、態度與管理、激勵理論與應用、群體行為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組織發展與變革等。
會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賬戶和復式記賬的應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會計核算形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的組織等。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華,關勤,樓盛華.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眾化的質量觀: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二:淺談農林經濟管理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林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農村產業結構也跟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和升級,農林經濟管理在此期間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因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設科學的經濟管理體系,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學的農林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化的農林經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是現代的農林經濟管理模式還有待完善,發展農林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需要我們從根本上研究農林經濟管理,了解國家對農林經濟實施的政策,才能解決農林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 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農業強國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土地分布的比較散,而且農業種植缺少現代化的種植生產技術,農民的農業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山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還是需要靠人力去進行種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很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急劇的減少,大量的農田荒廢、出現嚴重的土地閑置現象,這樣家中了城市發展的負擔,也拉大的城市與農村收入的差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能建立規范的農林經濟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農林經濟走下坡路。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對提高農林經濟競爭實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解決農村人口吃飯難,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2 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就要堅持不懈的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農村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發展都應該遵循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原則。農民的工作熱情要通過不斷的鼓勵來帶動,這樣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保障現代化技術的實施。對農林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2.2 農林業現代化管理的實現
農林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農業的發展和改造情況進行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林經濟的管理方法,提高農林建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農業操作的理論知識,還具備綜合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應用到農林業的工作當中。
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還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給農林業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做出正確的指導,同時政府部門的鼓勵政策也對農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幫助。
2.3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農林經濟的管理問題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正確的管理不僅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穩定的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還能夠使我國農林經濟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現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還需要盡快從農村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農林科技體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強,無論是從技術服務管理還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只有加大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強農林科技機構的管理,從而提高農林經濟管理水平。
3 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與創新
農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和創新至關重要。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主要讓學生了解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特色內容,以及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管理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經濟管理是以服務為特色的學科,服務于農林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適應于農林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是根據農村經濟的轉型所制定的。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的提高其生產水平,加強生產經營方面的管理。迫使農林經濟管理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農林生產經營方式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供銷方式,需要改變為開放的生產和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轉型案例來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進行指導。讓學生從資源的分配到產品的銷售進行全過程的了解。總之,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管理的人才,從而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本文對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農林技術的發展,需要從農林教育開始抓起,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同時對農林經濟管理要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對農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的分析。在傳統農林經濟管理的方法基礎上,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需要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林技術水平。相信隨著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以及科技興農戰略的重點實施,一定能夠使我國的農林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農林企業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宇丹,劉宇虹. 基于能力建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以山西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04)
[2] 蘇紅偉.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雙雙. 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基于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的調查[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5)
篇5
【關鍵詞】高職商務英語 少數民族學生論文
近年來由于就業形勢、人才需求等諸多因素影響,原本是高職教育中屬于熱門專業的商務英語,新疆地區高職教育商務英語專業卻遭遇了招生縮水的冷遇。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稱我院)商務英語專業招生人數從原來90人的班級規模已逐漸縮減到40人。在保證教學資源和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學院正逐步探索民漢合班的教學模式。因此,商務英語專業的少數民族學生自然要與其他地域生源學生在同一班級接受同等專業英語水平教育。但是,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基礎是在高中時期才開始接觸,學習英語時間短、底子薄。加上民族母語的溝通障礙,對商務英語專業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應用帶來諸多的影響。從近年教學情況來看,最終的結果就是商務英語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在畢業時提交的畢業論文存在著十分突出的問題,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漢語水平有限導致英漢理解能力、英文寫作能力差。我院的少數民族同學多數來自各地州,基礎教育模式及成長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對母語依賴程度很高。在進入高職教育階段,尤其是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母語,漢語,英語常常使得他們在理解方面需要先把英語轉換成漢語再轉換成母語才能理解其含義,這對于專業學習來說本身就是負擔;加上母語的語法規則有異與漢語和英語的語法規則,因此寫作成為他們專業英語學習的又一薄弱環節。
2、論文選題基本與專業無關,多以翻譯兒童讀物,編寫小學英語教案為主。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論文選題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學作品賞析、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和提高、商務實務操作、商務信函語言特征、商務交際技巧和禮儀、中西文化差異等五個方面。這些內容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無疑都是極大的挑戰。為緩解部分學生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大部分學生在論文的研究內容、研究方向、結構形式等方面不做嚴格的要求。但就論文選題及內容來看,多以翻譯兒童讀物,編寫小學英語教案為主。從論文質量來看,甚至直接抄襲剽竊網上論文,并形成惡性循環。
3、學生就業壓力大,以找工作為理由,敷衍論文寫作。就我院商務英語專業就業情況來說,近七成的學生選擇了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學生在畢業之際,少數民族學生既要面對學歷上的競爭,又要克服漢語交際帶來的影響。這就導致畢業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后,為爭取到現在的工作崗位,對撰寫論文的態度發生變化,不愿意再花更多精力和時間去完成畢業論文(如他們很少主動與指導教師溝通,對專業知識不進行系統化的積累和實踐等等)。最終往往導致論文是臨到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匆忙敷衍, 相互抄襲現象嚴重,同樣造成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現象。
4、論文審核較為簡單,指導老師放寬要求。指導老師出于對學生就業壓力的理解及少數民族學生情況的了解,對其上交的論文,無論從格式規范、內容結構、理論邏輯等方面都適當放寬了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放縱了學生的惰性,學生從而投機地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的機會。
根據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專科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根本指導,結合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并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構成和層次因素,對以上少數民族畢業論存在的問題個人提出解決途徑如下。
1、從二年級起開設寫作課,為畢業論文寫作打好基礎。通過寫作課的強化鍛煉和實踐,使少數民族學生在面對畢業論文的寫作時增強信心和能力,不再束手無策。進一步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加大寫作訓練環節,通過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情景模擬訓練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資料,鍛煉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綜述能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徹底改變少數民族學生“寫作恐懼”的現象。此外,在第五學期開設論文寫作指導課程,系統闡述論文規范,要求畢業論文任務書在本學期完成,并對論文的選題、提綱、開題報告、研究方法等做出明確的要求,增加論文鑒賞環節,使畢業生論文撰寫過程中不合規范的現象得以有效改善。
2、選派對民族生有經驗的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論文。由于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老師和民族生在專業論文溝通上存在較大的障礙。指派專業民族老師對其進行指導,一方面有利于發揮教學優勢,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對專業畢業論文各個環節指導和質量監督,往往事半功倍。
3、加強實習單位的配合。學生出了校門進入實習單位,生活角色從單純學生的角色突然轉變成社會成員的角色,心理承受了從輕松的校園生活到忙碌、緊張的社會生活轉變的壓力。加上語言溝通問題,更是有了“工作忙,沒時間”等借口。此時實習單位的配合和支持就尤為重要。單位的領導同事此時完全可以充當了指導教師的角色,結合所學專業、選題范圍對學生在案例、思路、方法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指導,從而有效的幫助其完成論文撰寫。
4、以其他方式代替畢業論文。在畢業學習能力考核評審機制中,設置少數民族學生更加適合的方式代替畢業論文。比如撰寫指定或自選外文書目讀書心得或學習筆記,并最終通過答辯形式予以考核。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運用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商務領域的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詩穎,劉雪春.加強大學英語“實用教學”改革的途徑[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
[2]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一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 楊萍.民族地區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
[4] 王銀泉. 萬玉書. 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2)
篇6
關鍵詞:非生物類專業;生命科學導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7-0073-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強調教育必須是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養更多具有完善知識結構、滿足科學創新、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1]。生命科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2005年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非生物學類專業生物學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建議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生物學普及教育的核心課程為《生命科學導論》課程[2]。但是,生命科學的研究內容涉及面寬,對教與學都是一種挑戰,如何在教學組織、教學體系優化和教學過程綜合化等方面開展《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是目前教育領域內面臨的主要難點。因此,作者對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生命科學素質教育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研究,結合幾年來對非生物類專業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導論》講授的體會和感受,談幾點認識。
一、開設《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重要性
《生命科學導論》是面向高校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一門綜合性教育課程,旨在促進大學生不斷提高對現代生命科技的認識,激起對生命科學熱點問題的興趣,加深對科學交叉、滲透、融合的理解,激發探索和創造激情,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導論》課程開設是非生物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逐步改變著高校基礎教學的結構體系。2002年國家教育部專門發文件積極促進非生物學專業本科生生物教學的實施,要求具有“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必須面對全校非生物學專業本科生開設《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以培養交叉學科的研究人才,促進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生命科學知識結合,產生新思路,開拓新領域,也為了提高本科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健康與環保意識[3,4]。所以,對非生物類專業學生開設《生命科學導論》課程具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全國很多院校對非生物類專業學生開設了《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相關的生物學素質教育課程[3,5-7],課程性質多樣化,在教學計劃實施中充分體現了非生物類專業教學的特色。我校結合實際情況也對非生物類專業學生開設了《生命科學導論》課程,制訂了具體的教學要求,使學生掌握生命科學與技術的基本常識、了解該學科的主要領域和進展,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生命科學素養。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鑒于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基礎層次參差不齊,不同專業的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需求也不盡相同[4,8,9],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選、整合,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教學內容。面向文科學生時,采用講座形式組織教學內容,主要以生命科學的熱點問題和發展方向為主,結合介紹基礎知識,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知識,了解現代生命科學的新發展及其與人文科學交叉的趨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現代生命科學觀,參與社會發展的決策。面向理工科學生時,教學內容側重學科交叉意識的培養,采用系統講授、部分自學的教學方式,以生命科學系統知識為主線,同時介紹生命科學領域內的最新進展,使學生理解、認識一些生命現象和過程,啟迪學生的跨學科創新思維。
另外,學生對部分教學內容缺乏興趣,如分類、形態、結構等生物學專業知識,因此提倡一些“開放性”內容由學生自學,激發學生思考與自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如組織學生參觀生物標本館、生物園地等基地,以開拓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立體化教材的建設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及其他高校相關方面的經驗,編寫了適合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教材《現代生命科學導論》。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新陳代謝、細胞與細胞工程、生物體內的信號和傳遞、人體的防御系統、遺傳及其分子基礎、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與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與倫理問題等內容,從不同角度對生命科學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點:(1)考慮到非生物學類專業學生的生物學基礎較淺,內容編排由淺入深,力求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可啟發學生思維,開闊思路。(2)從適合非生物專業文、理工類學生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出發,選擇以生命基本特征為主線,以生命活動的重要方面為主題,綜合性地介紹生命本質,同時以生命科學的熱點理論、應用和問題為切入點,采取專題綜述、論證、探究等多種形式,在不同層次上啟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和開展深入思考。(3)在各章節內容后附上思考練習題,便于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理解。
四、多元化的考試方式
考試是測評學生掌握知識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好的考試方式不僅能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且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增加了過程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等多元化學生成績評定方法,以利于促使學生注重自身整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2]。通常采用平時考核(如專題演講報告、課堂討論和考勤等)、撰寫課程論文和期末理論考試相結合的方式,不但評價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完成作業的質量,又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多元化的考試方式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生的思想壓力,且避免了少數學生平時不學習,通過考前突擊準備獲得較高分數,導致課程成績不合理的情況發生[10]。
總之,為了提高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生命科學素質,在非生物類專業開設《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我們在改革、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基礎上,建立了本校非生物類專業《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體系,以期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科學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發現學科間的交叉點,為今后的跨學科學習、研究奠定基礎,從而促進科學研究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明,楊艷燕.公共生命科學教育與教學課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2):84-87.
[2]宋怡玲,楊軍.“生命科學導論”課程體系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3]張萬海.高師院校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課程的思考與實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5):72-74.
[4]王玉芳.開設《現代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0-21.
[5]李弘劍.淺談非生物類專業的生物學基礎教育[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23):104-107.
[6]王國強,吳敏,丁鳴.非生物類專業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10):116-119.
[7]朱振元.現代生物學導論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07,(2):56-57.
[8]向波,龍德清,王鋒尖.關于我校《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探討[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67-68.
[9]段紅英,丁笑生.高校非生物類專業開設生物學課程的現狀及主要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2,(45):121-122.
篇7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我校“高分子科學技術導論”雙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介紹了該課程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目的和相關的學科體系建設,以及教材的選擇與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了不同層次本科院校進行雙語教學應從實際出發進行專業課程設置,依據不同教學目的進行雙語課程體系建設,互動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與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我國教育部早于2001年就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于意見》中明文要求國內高校積極推動以英語等外語進行的教學模式。而后在2005年1月、2007年1月和2007年2月教育部又多次發文鼓勵和推動雙語教學的開展。2007年8月,教育部為落實上述文件精神,引發了((關于啟動2007年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 137號),更提出從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設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
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的目的是加強培養學生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這對于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培養國際化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學生今后自身的發展。對于高校工科類本科生來說,無論他們畢業后是攻讀更高學位,還是從事各種技術性工作,具備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和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
1、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用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為學生營造一種雙語雙元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接收兩種語言與多元文化環境的熏染
1.1課程設置目的材料學科國際性強,學術理論發展更新快,因此在許多高校都很早開展了雙語教學工作。北京化工大學對“高分子物理”課程也進行了雙語教學試驗。他們的做法是進行分層教學,即對部分英語水平好的學生實行了雙語教學。華東理工大學對“陶瓷基復合材料’,課程進行了雙語教學。合肥工業大學也于2005年開始進行“高分子物理”課程的雙語教學,武漢理工大學“材料概論”實行了雙語教學,天津大學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材料概論”課程實行了雙語教學,重慶工學院開設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課程,唐山學院在三上開設了“材料概論”雙語課程等。
我院開展雙語教學勢在必行。原擬定開設的雙語課程是“高分子物理”,這門課程是高分子材料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學時多,內容雜,理論性強,在以中文講解過程中尚有部分同學感到學習吃力,且是學生研究生人學考試常考的專業課程。鑒于我校是省屬二本院校,學生人學英語水平與重點院校之間就有一定的差距,英語水平又參差不齊,因此從2007級教學計劃開始加人了幾高分子科學技術導論”這門雙語課程,旨在使學生進人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全面了解專業知識體系,尤其是幫助一部分學生及早具備一定的專業文獻查閱能力。
1.2課程體系建設鑒于前述的教學目的,因此“高分子材料技術導論”課程設置在三年級上期,任選課,18學時,1學分。
該課程教學大綱大體包括高分子學科的基礎知識如學科發展建設、高分子材料基本分類與命名等,高分子基本結構知識,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理,主要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基本性質和簡單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內容。原定為任選的意義在于實質上實行分級教學,即英語水平好的同學選修,為自己更早更快地進行外文文獻的查閱及外文教材的學習打下更好的基礎;而“高分子材料技術導論”的內容實際包括了整個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藝學”,即使英語水平相對較差不選修的學生,也不會因此而使整個學習平臺短缺。
1.3教學方法與體會在實際教學中.確立了教學目標與體系設置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教材選擇的問題。它是影響學生對課程消化吸收的一個重要環節。
對于雙語教學,我校制定了幾種方案,其中包括對教材選用、課堂英文使用比例和板書中英文比例等的規定。既是雙語教學,其目的旨在加強培養學生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因此,教材選用外文原版教材應該是最佳選擇。誠然,不少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確實比國內的教材更能反映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知識,且語言原汁原味,但在實際使用中,大多數老師都有這樣的認識,即其存在與我國教學大綱不完全相符、內容過于全面且難度無法調節等問題,在實際講課過程中,教師為了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往往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性講解,實際教學內容覆蓋率低,且學生學習起來知識點散,不易系統組織,同時也造成了教材的浪費(原版英文教材或引進影印版的定價相對都不菲)。 外文原版教材直接拿來就用,效果打折;而國內出版的雙語教材相對較少,適合的也不多見。針對教材問題,我選擇的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引進的“國外名校名著”系列,Joel R.Fried著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同時參考了David LBowe:的“an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s" ,L.H.Sperling的“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al science”和天津大學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在此基礎上,我制作了與本學院教學大綱配套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使用全英文板書,內容精練,R輔以大量圖片,形象清晰,既彌補了教材的不足,也使學生易于掌握重要知識。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提前把課件主要內容打印出來給學生進行預習,而把其中重點的詞匯(知識點概念)預留下來。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中根據課件內容看相關部分知識,對要學習的內容做大致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減少了做筆記的時間,同時根據老師的講解,只記錄那些余下的重要的概念名詞。既能夠留出更多時間用于聽老師講課,理解專業知識內容而不過多的停留在單詞本意的認知上,又讓學生自己動手抄寫重要的名詞,強化了記憶。
通過雙語教學發現,學生中那些英語程度較好的,一般比較歡迎雙語教學課,甚至希望在課程體系設置內加大雙語教學課程比例及課堂英語講授的比例;但英語基礎較差的,甚至根本聽不懂也看不懂的學生,則對雙語課程有抵觸情緒,不太愿意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更無論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作業的要求了。這一方面與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由此而形成的學生對于英語教學課程的興趣有關。但通過這一學期的授課我認為在沒有專業英語課程學習之前,開設專業性強的雙語課程,對于僅僅有大學英語基礎的學生來講,難度還是有些過大了。學生閱讀外文教材或參考書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對于三年級專業基礎課程任務相對還比較重的學生學習來說,占用的精力讓一些學生也不能勝任。
2、結合本學期的授課情況和學生最后的學習情況.我對做好雙語教學工作有以下幾點建議
2.1為了優化教學效果,宜采用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形式,尤其是分班式教學。課程設置主要取決于雙語課程設置的目的。如果是普遍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專業知識的認知,必須學習的課程,可以進行分層教學。不同的班級采用雙(英)語教學的比例不同;如果是使學生提前進行英語專業知識的講授,目的在于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學生先可以進行外文文獻的查閱,可以做一些選修課。此外,對于理論知識相對較淺的一些專業課程,如“豁結劑”或“高分子材料學”等,在三下“專業英語”課程學過之后開設成雙語課程也應該較適宜。如天津科技大學開設了“高分子粘合劑”雙語課程,取得了一定成績。
但是,有的學校為了使學生適應大量專業單詞而把雙語教學與專業英語課程融合成一門課程的做法,我覺得還有待進一步商榷。因為專業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著重于專業詞匯的記憶與文章理解翻譯等內容;而無論哪種性質的雙語課程都應該是專業知識性的教學。個人以為,也可以在二年級開設“科技英語”課程,代替通常的專業英語,比如材料學科可以選擇融合金屬、陶瓷與高分子材料在內的專業英文文獻,這樣,在三年級開設各門雙語課程只需輔以少量專業詞匯為基礎,而不影響正常的知識性教學進程。
篇8
Abstract: 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an be affected by strong or weak self-organizing feature,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manageme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some critical problem and measures is analyzed to improve self-organizing feature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by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關鍵詞: 管理教育;自組織性;研究生
Key words: management education;self-organizing feature;postgraduate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274-02
0 引言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批自然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開始研究自組織問題,主要包括普里高津(Prigogine)的耗散結構論、哈肯(Haken)的協同學和托姆(Thom)的突變論等[1]。自組織理論的基本要點是:積極開放,加快物質、能量與信息的輸入為自組織產生準備前提;通過競爭與合作方式激勵系統內部子系統的非線性作用提升系統進化的動力;通過自相似性構建層級結構和重視初始值的放大不斷推進系統向更復雜與高級方向發展;通過循環耦合、漸變突變等途徑促進系統演化并呈多樣性。自組織理論中,系統的開放性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先決條件,非線性機制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根本依據,遠離平衡態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必要條件,漲落是調節系統自組織行為的重要契機[2]。研究生教育系統是一個具備自組織特征的復雜系統,運用自組織理論來指導研究生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不斷推進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自組織理論的核心——耗散結構論認為,系統的開放度對其演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是系統自組織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在普利高津方程中,必須保證輸入足夠的外界環境負熵,抵消系統內部不可逆過程中產生的正熵,才能確保系統總熵取負值。在封閉系統或系統開放度很小情況下,系統不能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無法從外部引入足夠的負熵,系統最終會陷入無序、混亂狀態。而只有開放度足夠大,系統才能從外部引入足夠的負熵以克服內部的熵增達到系統內部的有序。另一方面,構建開放教育模式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時時以動態眼光考察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使之遠離平衡態,這是因為當系統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帶來負熵的逐漸減少,可致無法抵消系統內部不斷的熵增,從而使系統總熵值不斷增加,造成系統內部的逐漸無序化。因此,研究生管理教育上應當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不斷拓寬教育培養渠道,在教育觀念、教育機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實施立體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和非平衡。為此,一是要在社會的推動、教育目標的感召和教學效益的驅使下,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促使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遠離平衡態,將創新性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授方法滲入到教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之中;二是加大校際交流與校內交往,使研究生從宏觀上更多的了解本學科、本專業前沿動態,以及該領域的最新研究內容和成果,以把握將要從事的研究內在學術地位、價值和意義;三是加強校企合作或聯合培養,使廣大研究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或企業生產實際,增強學習、科研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2 健全研究生管理教育的競爭與合作機制
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諸要素之間既存在整體同一性,又存在個體差異性,前者表現為合作,后者表現為競爭。哈肯認為,自組織系統演化的動力,是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競爭和合作,而不是外部指令[3]。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通過協同,使競爭中的一種或幾種趨勢優勢化,并形成一種總的趨勢,最終支配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可見內在協同作用是系統進化的決定因素[4]。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既包括了各個管理層次之間的協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協同,也包括同一部門內各成員之間的協同,最好的協同效果是管理教育系統諸因素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目標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機整體,通過協同結合成為一個穩定性系統。分析研究生管理教育特點可知,研究生平時橫向交流較少,而本專業內解除相對較多,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亟待加強。為此,一是建立學生與導師的溝通機制,一方面使導師洞察和把握學生的科研進展情況,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導師的開放性監控下從分發揮其潛能,做出創新性工作;二是督促、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團結合作,特別是跨學科、跨專業的學術交流。科學上許多重大的發現往往都來自積極活躍的科研群體。在科研氛圍活躍的科研群體,個體的思想將更為活躍,更容易產生新的觀點、方法和思路;三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從頂層設計上為研究生培養創造協調合作的環境,如牽頭開發聯合課題、合作橫向課題、共建交叉學科專業等,這種自組織機制的建立,對研究生管理教育的改進,促進研究生能動性思維方式的改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系統各要素之間有差異,就必然產生競爭。競爭的存在和結果,可造成系統內部或系統之間更大的差異、非均勻性和不平衡性,從系統演化角度看,這種競爭造就了系統遠離平衡態的自組織演化條件,調動了系統各要素的積極性,推動了系統向有序結構的演化。通過在研究生管理教育中引入競爭機制,使學生為爭取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主動吸收外部負熵流,在一致的利益基礎上,對負熵流進行有效整合,如通過加大課程學習成績、、科研成果的獎勵程度,以及落后學生的懲戒淘汰力度,形成非平衡機制。
3 突出導師和研究生在管理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在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中,導師是管理教育行為的主體,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管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和發揮研究生的主體性。從自組織理論觀點看,作為管理教育受體的研究生是開放的復雜系統,存在主動的、有選擇的感應外界環境,調整自身狀態,從而有效的吸收負熵,促進主體有序化進程。對于個體主體而言,其知識、思想、心理、道德體系都是高度復雜的,有效的管理教育必須尊重其自組織性。為此,一要注重導師的引導作用,如在指導論文研究中,要體現分形的層級和功能要求,按照自相似性建立課程論文、總結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的論文層級操作制度,確保研究生平時訓練課程論文,學年撰寫總結論文,階段發表期刊論文,畢業撰寫學位論文,從而促進研究生論文的自組織性,不斷將知識結構轉化為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二要重視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實際上就是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問題的自我解決。研究生階段具有較充足的課余時間,具備自由學習的條件,在培養過程中要激發和調動研究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引導研究生進行自我教育。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實踐活動中,一方面管理教育機構要利用各種課程階段的學習,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實踐機會,使研究生參加那些可以促進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自我體驗活動,如對外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對內辯論會、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另一方面,研究生結合管理教育機構提供的公益活動、科技服務等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各自專長,進行自我訓練,強化自我教育效果;此外,研究生導師和管理教育機構應結合研究生各自獨立特點,指導其正確認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引導其進一步修改完善自我教育方案,以盡可能的發揮研究生最大的創造力,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龐紅衛.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教學系統的演變與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0):49-52.
[2]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265.
篇9
一、“學術失范”的社會學闡釋
學術規范是一個以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的大致認同和確認為前提的,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動態性的系統,是在長期的科研學術活動中形成的多維度、多層次的道德公約和行為準則,是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指示系統,要求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必須嚴格遵守。其內涵豐富,絕非僅僅指學術研究的道德規范和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卡姆(EmileDurkheim)將“失范”一詞引入社會學,描述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出現不協調時的一種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他將失范注釋為:“一種準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失范只是暫時的規則匱乏狀態,社會習俗仍舊可以規定和協調的社會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社會分工論,1893)“能夠限制個體欲望的特殊規范類型的缺席狀態”(自殺論,1897)。可見,失范是一種制度性,文化價值和道德倫理性的規則缺席或弱化的狀態。借用社會學“失范”理論“學術失范”表現為特定時期發生在學術領域的、學術規范的弱化甚至喪失的一種無序狀態。學術失范的表現各式各樣,作為學術研究成果之一的學位論文失范也屬于其范疇。
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
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的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為四類:
(一)學術道德層面的失范
學術道德規范是指學界或學術共同體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應該具備的學術理想和核心價值觀念以及從事科學研究應遵守的學術倫理準則,強調的是一種嚴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術道德失范突出表現為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截取拼湊和大篇幅抄襲剽竊的現象;或采取改頭換面篡改、編造、杜撰科研數據或參考文獻的現象。如此往復,大量低水平重復和學術垃圾導致了學術泡沬的產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學術研究程序層面失范
學術研究程序規范包括選題要求、文獻調研、形成假說或觀點的要求、術語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計劃的要求、收集和篩選資料的要求、擬定大綱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實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操作技術性的失范。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多數是對已學理論的梳理或重組,缺乏實證性、創新性;對文獻的檢索搜集不夠,積累不夠充分,對相關領域、相關研究的前沿和動態了解不足,選題缺乏新意和深度;學科的強應用性決定了部分選題開展須建立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而多數學生懶于調查實踐、閉門造車,甚至編造數據,主觀臆造論文結論;參考文獻數量較少和質量不高,外文資料的搜集不足,對文獻缺乏批判性和整體性的把握,所選文獻的信度沒有基本的判斷,文獻綜述不到位等。
(三)學術研究方法層面失范
“科學研究方法論探討科學研究的發生、形成、檢驗以及評價的方法論問題,以期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方法論的橋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價值和學科特性,行政管理學在其學科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種研究取向,分別為解釋性研究、詮釋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繹和理論分析為主,缺乏科學主義的實證思維方式,缺乏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訓練,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的訓練。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幾乎沒有涉及研究方論的運用,有部分同學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應用,但是顯然不懂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關系。
(四)學術制度層面失范
制度規范是學術規范制度化的產物,是保證學術研究的價值得以實現的明文規定,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規范,管理規范、評審規范和處罰規范等。目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論文管理工作的統籌不夠科學,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安排學生實習、有指導論文進展、另外兼顧學生就業;評審規范設置相對科學合理,但是評審制度落實有待改進,使得評審不夠嚴格,有效的監控流于形式,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不夠,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態因素:先天的規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釋放不足
從行政管理學學科建設和學科教育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學術規范建設的歷程來看,該學科學術規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縮。我國行政管理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及學術規范建設歷程二者在時間上錯位,學術規范建設晚于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行政管理學術活動在十多年的進行中無章可循、無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學科發展中,忽視了行政管理專業學科特色的學術規范建設,而且長時間的討論和爭鳴,沒有明確權威的規范加以規制行政管理學的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學學術規范的功能發揮不夠充分,基本規范的實操內容沒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來具有的正能量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功能趨于萎縮。
(二)價值因素:價值觀偏離和規范內化的失敗
在社會轉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和學術規范價值內化失敗,導致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使學生越來越重視實用價值和實際利益,價值觀偏離了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因為行政管理學科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直接導致學生科研基礎能力的知識欠缺;教學方式傳統,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寬松的學生管理和評價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監督,使學生順利畢業,但是難以就業,求職時“萬金油”專業顯得毫無競爭力、加上外在就業環境的嚴峻沖擊,學生浮躁的心變得躁動,部分學生疏于學業參加沒有任何挑戰的社會鍛煉,部分學生致力于死記硬背備戰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門磚,各屆學生如此往復地為現實利益奮斗著,現實利益的實現成了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由學術規范內化的學術求真意識、學術創新精神從未和他們有過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學生自身科研積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國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應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關注重點則是通過順利畢業,迅速找到心儀的工作,普遍對如何提高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不感興趣。本科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習慣人云亦云;資料檢索和文獻鑒別、文獻批判、文獻整合綜述能力不足,通過分析、鑒別社會現象與其關鍵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構建研究假設、模型能力欠缺,選擇適宜測量指標,設計調查問卷和抽樣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學術話語表達能力需加強;極為重要的是論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方法論理論和實踐訓練的極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失范的矯正對策
(一)注重過程監督和管理
本科畢業論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學科課程的教學工作,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須長期規劃的動態師生互動和學生成長過程。要樹立大論文觀念,即把本科生畢業論文作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體現,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大學四年全過程,時間長、方面多、環節多,做好過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總體培養思路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把上述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實施路徑和應達到標準,真正形成前呼后應的遞進關系。要根據培養要求,細化具體內容,制定相應措施,做到培養過程有布置、有檢查、有督促、有評價、有激勵,不斷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培養嚴謹的科研作風和態度
治理行政管理學術學位論文失范要從大學入學開始抓起。針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育,學術界和高校要結合我國轉型時期新的時代特點不斷促進學科的自身建設和發展,引領行政管理學界逐漸形成“求真、創新”的良好學術風氣,建設專門的行政管理學學科特點學術研究規范,通過多種手段,切實落實在新一屆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使這種規范通過長時間的約束逐漸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和科學基本素養。另外,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先導,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在重視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開展專業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導工作,讓學生了解導師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參與學術課題的相關活動,體驗和模擬科研的操作,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熱情。
(三)建立相應課程及考評體系,奠定論文寫作基礎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規律,科學規劃和統籌本科生教育的培養階段和教學管理計劃。各高校要根據自身學校的類別、培養目標等,建立科學的行政管理學課程評估體系,合理評估現有的課程設置,根據不同需求合理設置公共基礎及通識類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方法與技能課程等模塊的權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為學術研究提供基礎支撐。重點要協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均衡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的比例。加強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將學年論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與畢業論文融為一體,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凸顯本科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實際考察學生的基礎科研積累和科研訓練狀況。
(四)遵循科研訓練漸進原則,提升科研素養
在本科生教育階段就應該科學規劃,將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的基本素養融入到整個學科教育和培養過程中,以必修學分的形式要求學生積累基本的科研素養,有了這種平時的積累并將平時的學術積累滲透到畢業論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論文撰寫環節的孤立和滯后,而且也可減輕指導教師的工作強度,以提高論文的指導質量,進而提升論文水平。具體來講,就是要樹立大論文觀念,科學規劃,建立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將整個本科教育階段分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把本科一、二年級作為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儲備階段,奠定論文開展的知識性功底;在三年級開始以畢業論文寫作的流程為模擬,完成課程論文的考核,進而將基本學術規范內化到學生的科研行動中。
(五)完善和落實相關制度,規約關聯主體的相應行為
篇10
論文關鍵詞:區域企業,價值網
區域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是指在一定經濟區域內,各種與生產力促進相聯系的主體要素(生產力促進組織和機構)以及協調各主體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網絡。價值網的概念是由Merce(美智)管理顧問公司的亞德里安·斯萊沃斯基在《發現利潤區》(TheProfit Zone)一書中首次提出。區域企業創建價值網能夠高效的適應當地實際的區域性生產力促進動力源,是一個以生產力促進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為目的、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政府為引導的高效率的開放型的區域創新服務體系,因此,生產力促進中心建立區域企業價值網是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區域企業價值網發展分析與引導的重要意義
隨著國際互聯網高速發展,市場競爭程度不斷提高,顧客的需求也日趨增加。生產力促進中心應當創建價值網。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共同為顧客提供服務的。
1.區域企業發展價值網可以優化企業價值
在價值網模式下,價值網主導區域企業作為價值網絡的組建者應當具備網絡整合能力。即構建網絡并對其整合的能力。價值網在網絡環境下尋求最優價值鏈,具有一般網絡組織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一面,是圍繞區域企業,推動區域企業運作的價值整合網絡。一般說來,區域企業構建價值網是通過獲得某些資源經濟學論文,對外部資源進行網絡化整合并內部化,以此來應對外界變化的環境,從中發現企業自身發展的機會,從網絡化的角度進行戰略思考和規劃,培育和發展區域企業的未來外部伙伴關系,尋求區域企業價值最大化。
2.區域企業可以利用價值網資源,打造核心競爭力
區域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價值網中的資源,形成行業內的競爭優勢。這可以通過創新、整合、協調三個步驟來實現免費論文下載。首先區域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活動,打造自己的品牌,從而取得競爭優勢;其次,區域企業要以整體的運營眼光,對價值網進行整合管理,這樣能為區域企業員工帶來經濟利益。從而贏得他們的信任;再次,區域企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在網絡內部建立一套有效率的信息溝通機制。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能夠系統價值網中的區域企業及時、準確地獲得信息,共享信息,迅速地實現互相配合。
3.區域企業發展價值網可以優化企業間的關系,實現管理成本合理化
相對于企業內部成本控制來說,區域企業間的成本更難控制,因為這些成本只有在區域企業間的協同努力下才能控制。事實上,區域企業間成本存在極大的合理化空間,應作為價值網全面成本合理化的焦點。所謂價值網全面成本合理化,是只在品牌核心企業的推動下改善加入網絡的區域企業間關系、優化企業間的作業,提高合作效率,使得區域企業各網絡成員相互協作、互相信任,共同努力,實現企業間成本合理化。
二、區域企業價值網發展分析與引導的基本要求
價值網是對個無邊界的柔性組織,其核心任務是迅速將信息和資源傳遞到最有效的地方為客戶創造價值。在價值網環境下經濟學論文,區域企業要想將其核心競爭能力加入到價值網中,體現競爭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必須做如下調整:
1.以網絡思維進行戰略規劃
價值網是一個開放的價值流網絡,相對于價值鏈來說,價值創造實現了從鏈狀到網狀的跨越,從價值創造最優的角度重新安排價值活動,實現網絡化的價值創造方式。為了保持和形成競爭優勢,區域企業必須納入網絡化經營中,用網絡化的思維來制定發展戰略,敏銳地確定行業的性質和未來發展趨勢,尋求潛在優勢。
2.所有的價值活動都以客戶為中心
客戶是價值網創造價值的源泉,在價值網中,客戶包含兩層含義:其一,區域企業間構成價值網內部的客戶,是價值網中的節點,節點之間互為客戶;其二,
價值網作為一個整體所面對的客戶,即價值網整體為之提品或服務的客戶,即價值網外部客戶。以客戶為中心是價值網的經營戰略制定的起點,價值網的組織者和其他區域企業是在這種共識的基礎上完成自身功能。以客戶為中心的區域企業價值網中,區域企業根據客戶的要求,通過整合相關成員的核心能力,促使價值價值在網絡中流動并實現增值。
3.要有一定的規則和協議
價值網中一些具有較強協調能力和價值網絡中核心能力要素的企業,脫穎而出形成企業價值網絡中的組織者。同時,要有靈活有力、緊密聯系的節點企業,沒有高效的節點企業,價值網就無法高效運作。
對于價值網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在價值網形成之后的戰略和戰術管理中經濟學論文,價值網的構造程序與戰略緊密聯系。價值網構造程序中必須對節點企業利益進行調整平衡,還要定義每個節點企業的角色和責任;而價值網的組織者在制定任務和檢查價值網發展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起到一種聯系成員之間的橋梁作用。
三、區域企業價值網發展分析與引導的具體措施
區域企業創建價值網是同一時間和空間維度下同步進行的、互動式進程,因此,價值網的環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1. 制定區域政策,推動區域企業內部經濟耦合
區域的政策環境是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在區域經濟耦合過程中,依據對企
業價值網的大小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加快區域平臺的建設,降低企業價值網的外部成本。推動區域由松散式的合作渠道向網絡化,體系化的合作渠道轉變;第二,營造寬松的體制環境和市場準入環境,推動區域企業內部市場的統一化;
第三,改善政策部門領導干部的考核機制,推動區域企業內部財稅政策的改良。
2.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區域創新體系是由某區域內參加新技術發展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政府、中介服務機構及其相互關系等所組成的,為創造、儲備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的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區域創新體系包含以下五個關鍵要素:
(1)主體是企業、研發(R&D)機構;
(2)市場中介服務組織(技術)的廣泛介入和政府的適當參與;
(3)創造和轉讓新知識、新技能和新產品;
(4)圍繞新知識、新技能和新產品創造和轉讓形成的創新網絡;
(5)最終目標是實現一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3.對價值網進行恰當定位
價值網的競爭優勢體現在能夠利用網絡成員集體的力量提供多種價值組合,更有效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因此,作為網絡核心的組織者,首要任務就是要確定區域內節點企業要向客戶提供何種價值組合,即對客戶價值進行定位免費論文下載。準確的價值定位是制定合作規則的基礎。
一個優秀的公司擁有高價值的客戶群非常重要。價值網內組織者的業績表現,不僅是由整個網絡打造的集體競爭優勢決定,而且還要取決于網絡內其他成員相比其具有的何種優勢。在價值網下,其組織者首先在細分市場上進行價值定位。
4.重塑企業文化
實現價值網運營的成敗,還要在區域企業內建立以客戶價值為中心的文化價值觀,引導全體員工的行為,沒有企業文化的認同,區域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很難長久保持,因為文化的認同不僅包括歷史的積累,而且包括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認同。其直接影響到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外部成本經濟學論文,只有區域內企業更多的發生經濟聯系,文化的重塑才會更快、更牢固的形成并反過來進一步推動區域的發展。
5.創新運營模式
價值網需要圍繞客戶而不是產品進行重新調整,因此,雖然價值網促進了運營效率提高和利潤增長,還仍需要進行革命性的創新。具體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新流程。價值網處于組織者角色的企業要帶領區域內節點企業積極改造業務流程,從客戶體驗的角度優化業務處理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流程同步,牽動區域內企業整體運營的各個環節,仔細審定每一個流程,精益求精,使其適應價值網運營的需求。
(2)實現內部資源整合。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體系要求從網絡維護,市場規劃,到客戶服務實現內部整合,以一個共同的聲音面對客戶。
(3)建立網絡型組織結構,消除部門之間的障礙,便于客戶需求信息在內部順暢流動,提高價值網的市場反應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子華,我國區域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新工作機制研究,博導論壇講座,20-21.
[2]Michael E.Porter.Strategy andInterne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3) .
[3]華堅,陳潔,基于價值網的中國銀行業競爭優勢研究[J],浙江金融,2008(11),20-21.
[4]郝玉龍,崔巍,基于企業價值網建設過程區域協調發展研究[J],北方經濟, 2005(9),75-76.
[5]彭蘇勉,范高賢,基于價值網的企業優化價值研究[J],物流技術,2010(10),41-42.
[6]李殿偉,基于價值網理論的電信企業商業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07(5),34-40.
[7]科學技術部,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EB/OL],most.gov.cn,2011(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環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