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4 23:37: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產業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產業考察報告

篇1

一、合川市農業產業化機構設置沿革

xx年,合川市在機構改革時沒有設置畜牧局、水利局、蠶業局,其行政管理職能生豬業、蔬菜業、葛業、水產業分別由農業局履行、蠶業由外經貿委履行。合川市農業產業化以市農辦為主,由市農辦全面負責,具體工作由市農業局和市外經貿委施行。

xx年9月,為了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根據具體情況,合川市將其五大產業從相關部門單列出來,由編委核編,重新設立五個產業辦公室,即生豬產業辦公室、蔬菜產業辦公室、葛產業辦公室、水產產業辦公室和蠶業產業辦公室,為市政府直屬局級(副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每個辦公室核編5—9人,從相關單位抽調,受市政府委托主管全市相應產業的發展并履行相應管理職能(具體內容見附件)。

五個產業辦公室的設置,對促進合川市五大產業壯大規模、提升檔次,起到了較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運行中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是五大產業辦公室的設置與重慶市規定的機構設置不符,上下不對口,且上級不認可,屬擅自設立機構;二是在向上爭取項目時,職能部門與各辦不能統一協調,各自為陣,導致力量互相抵消甚至產生沖突,對爭取項目不利;三是各辦人員待遇難以落實,利益之爭時有發生。

根據運行中上述存在的問題,xx年4月,合川市對農業產業化工作機構進行了整合,即統一成立一個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設在市農辦,撤銷五個局級事業產業化辦公室,蔬菜、水產、生豬行政管理職能劃歸農業局、葛產業劃歸農辦、蠶桑產業劃歸市外經貿委。在農業局、農辦和外經貿委分別設立相應的蔬菜科、水產科、生豬科、葛業科和蠶業科,主抓全市相應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對這些部門,進行督促、指導和協調。以前五大產業辦公室人員原則上回原單位,由于性質變化及其他原因無法回原單位的人員,該市成立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為農業局下屬機構。

二、十二項重大任務的目標管理情況

xx年,合川市提出大項目帶動、大產業培育、大城市建設“三大戰略”,確定了事關合川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十二項重大任務,實行了“分項負責,目標管理”新舉措,即將每項重大任務確定一名市級領導為第一責任人,1—2名市級領導協助,搭建專門工作班子,建立單獨考評機制,實行重點目標考核,每項任務每年獎金20萬元共240萬元,直接納入市財政預算。

該市十二項重大任務目標管理主要有這樣幾大特點:

1、四大機構領導工作由市委統一安排,按照各自能力、經驗、特長確定主抓工作,對領導力量進行有效整合。

2、每項重大任務確立一名主要負責人和1—2名助手,明確具體目標和工作責任,嚴格實行獎懲,有效地將責、權、利捆綁在一起,避免了職責交叉、多頭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

3、負責每項重大任務的市級領導,有明確的工作重心,做到了重點突出,兼顧一般工作。對未有負責重大任務的領導,繼續按各自分工開展工作。這樣,有效避免了事無巨細、重點不明、責任不清的現象。

對我縣農業產業化機構設置的建議[/page]

4、構建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和“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責任清楚,賞罰分明”的科學管理體系。

三、對我縣農業產業化機構設置的建議

考察組認為,根據我縣的經濟狀況及四大產業的現狀,吸取合川市農業產業化機構設置的經驗與教訓,為避免職能交叉現象發生,確保有專門機構、力量主抓農業產業化工作,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由編委行文,分別成立豬業、果業、蠶業和薯業產業化辦公室,核編4—6名,為財政全額撥款副科級事業單位,分別歸口設置在農業局、農辦和畜牧局,獨立開展工作,進入辦公室人員辦理正式調動手續。

1、生豬業產業化辦公室,設在縣畜牧局,由畜牧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確立1名專職副主任在畜牧局內或其他部門抽調工作人員,主抓生豬產業。

2、果業產業化辦公室,設在縣農業局,由農業局長或一名副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原果樹站、果品研究所人員調入或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組成,專抓水果產業。

3、蠶業產業化辦公室,參照市上設置,撤銷縣蠶業局,在農業局下屬設置蠶業總站,蠶業局現有部分人員調入蠶業總站,與蠶業產業化辦公室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農業局一名副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站長)。

4、薯業產業化辦公室,設在縣農辦,由農辦主任或一名副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從相關單位抽調人員組成。

(二)縣委、縣政府分別成立豬業、果業、蠶業、薯業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不明確機構級別,辦公室正副主任分別由相關單位主要領導或一名副職領導兼任,也可由其他符合條件人員擔任,工作人員從職能部門或其他部門抽派,不辦理正式調動手續,工作結束后回原單位工作。

篇2

關鍵詞:開發 特色 文化旅游 產品 發展 福建

一、福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情況

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已經成為福建持續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旅游經濟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時期福建旅游產業將進入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把海峽兩岸旅游區列為全國十二個重點旅游區之首,凸顯了在未來全國旅游發展格局中以福建為主的海峽西岸地區的重要作用。福建省積極推進文化與旅游結合,作為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福建省文化旅游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提出,要“積極推動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結合,以項目帶動產業發展,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產品,加快推進旅游產品轉型升級和文化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為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提供支撐。”

根據《福建年鑒2009年版》統計,2008年全省接待游客8855.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93.19萬人次,增長9.1%,外匯收入約23.93億美元,增長10.3%;旅游總收入約1014.55億元,增長1.1%。全省現有655家旅行社,其中,國際社60家,進入全國百強的5家;廈門建發國際旅行社由2006年排名28位躍居至第20位。全省現有星級飯店433家,其中五星級14家,四星級76家。截至年底,全省共評定綠色旅游飯店58家,其中,獲金葉級綠色旅游飯店的26家,獲銀葉級綠色旅游飯店32家。2009年全省共接待臺灣同胞98.47萬人次,增長22.9%;旅游外匯收入23.93億美元,增長10.3%。2010年7月15日福建省旅游局公布全省旅游上半年經濟分析數據,1至6月,全省累計接待旅游者5348.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02.9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6%和16.5%。借助動車、世博的“雙輪驅動”,赴臺游、鄉村游、自駕游全面發力,海峽旅游煥發出全新的活力。據悉,上半年,全省景區接待國內游客5195.5萬人次,同比增長14.8%;接待入境旅游者153.3萬人次,同比增長10.7%,其中接待臺灣同胞49.28萬人次,同比增長20.14%;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07.42億元,同比增長16.4%,外匯收入13.99億美元,同比增長20.8%。

從2005年開始,福建省每年舉辦一屆海峽旅游博覽會,至2010年,共舉辦了六屆海峽旅游博覽會。海峽旅游博覽會是兩岸四地旅游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已成為對臺政策先行先試的重要載體,秉承海峽旅游合作共贏的主題,推動旅游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以此來造福于兩岸的民眾。

二、福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福建省從戰略層面上對旅游資源的文化特性進行挖掘,對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進行設計,近年來才剛剛開始。我省文化旅游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在旅游項目建設中,對產品的獨特性、文化性、主題性、原生性等有利于提升產品品位的因素考慮不足,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和高端產品不多,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我省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抽樣調查顯示,最吸引游客的仍是山水風光,文化旅游產品欠缺。

1、文化旅游產業初具規模,但總體實力不強。總體上看,我省旅游業的區域競爭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如果用一個產業的綜合指標來衡量,我省旅游業的產業結構、產業規模和產業競爭力與一些旅游業發達省份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

2、產業發展的均衡性及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問題。旅游產品開發水平低,類型單一,缺乏規模效應。產業發展區域不平衡,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各地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地區分布不平衡的狀態。旅游開發水平低,缺乏大手筆項目和特色鮮明的旅游精品;旅游產品類型單一,滿足不了現代游客的多種需求。旅游企業結構不合理,小、散、弱、差的現象突出。各地文化旅游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基礎設施及服務水平不適應市場需求,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3、市場化程度低,經營管理能力差。旅游宣傳促銷的力度不夠,市場知名度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制改革滯后、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文化管理體制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福建省仍處在文化體制的改革階段,原來的體制中所采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出多門,分工不明確,文化管理缺乏活力與生命力;在建立新體制的過程中,市場競爭意識較為薄弱,缺乏自我創新、自我生存能力。文化產業人才奇缺。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福建文化系統和社會上的文化經營人才極度缺乏,文化生產者的水平也普遍不高,文化專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4、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足。由于人類的無知,一些鮮為人知的文化資源、文化寶藏呈現于人們面前時,卻無人知曉,尚未意識到其中的稀缺性與珍貴性,被人們無情地踐踏,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而對于一些民間文化、傳統工藝等,卻缺乏人才培養和教育的投入上的重視,導致了這些文化在傳承上出現了斷層,造成了極大的遺憾。福州民間的一些竹編手工藝,如竹編搖籃、藤椅、竹躺椅這些工藝品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兒時的回憶,遠不如現代家居的產品時髦、美觀,自然鮮有人問津。竹編店在店租高漲的時代,在鬧市里漸漸隱去。由于賺不到錢難以維持,年輕人不喜歡學傳的竹編手藝,久而久之面臨失傳。

5、涉臺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足。涉臺文化遺產是臺胞尋根謁祖、朝圣觀光和吊唁先人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海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開展涉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交流,深入發掘、展示和宣傳涉臺文物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搶救保護相關文化遺產,推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國家級、省級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護,但是更多的涉臺文化遺產零散地分布在福建省各地。目前涉臺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而市縣級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靠地方財政投入,管理人員、經費不足,導致有些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夠。二是基層文物由于是依靠民間集資搶救、維修,沒有足夠資金請專業古建筑維修人員,沒能有效地還原歷史風貌,有些文物的保護維修甚至是破壞性的,降低了文物的價值。三是一些涉臺文化遺產由于歷史原因,被分配給單位或個人用于辦公或居住,按照生活辦公需要進行隨意裝修,而沒有按照文物的要求進行保養維修,建筑破壞嚴重,沒有政府出面很難讓這些單位或個人搬遷以保護文物建筑的完整性。

6、政府引導力度仍然不夠。政府要著重對文化旅游行業進行有效的市場監管,建立行業的誠信。同時要注重文化旅游產業的品牌樹立和宣傳,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

三、如何開發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發展福建文化旅游產業

(一)加快制定閩臺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先試的開放政策

閩臺文化旅游產業合作先行先試首先重在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先試是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同于大陸其他地區對臺合作的主要特色,未來閩臺文化旅游產業的合作方式,除了發揮海西區與臺灣各自比較優勢,加強一般性的交流與合作外,重在政策、機制、體制上的創新與探索。國務院支持海西的意見中提出“支持開拓對臺旅游市場,適時擴大大陸居民從福建口岸赴臺灣旅游。支持福建試行便利兩岸人員往來的管理方法,包括為臺灣本島居民辦理來往大陸通行證和大陸居民赴臺旅游證件等”。福建應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盡早落實,未吃對臺文化旅游合作的領先地位。

1、率先開放福建居民赴臺旅游“自由行”

目前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是以旅行團的形式進行,仍有各種限制。隨著兩岸直航,交通便利大大改善,“自由行”的條件逐漸成熟。特別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發生后,對臺灣文化旅游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臺灣急需擴大旅游客源,因此臺灣當局也在考慮進一步開放大陸游客“自由行”的相關政策。福建應主動與臺灣當局協商,積極爭取中央比照大陸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時廣東省先行先試的做法,盡早開放福建居民赴臺旅游“自由行”。

2、進一步放寬福建與“金馬澎”的旅游政策

爭取擴大福建的旅行團組團去金馬澎的權限,除了福建居民,還可以組織異地旅游團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馬澎旅游。特別是針對參加在福建舉辦的全國性會議或展覽的外省市代表,允許其在福建辦理相關證件和手續赴金馬澎旅游。

3、放寬旅游投資限制

率先允許臺商在福建投資旅行社,經營中國內地居民出國旅游業務以及赴港澳臺地區的旅游業務。允許臺商在閩投資旅游項目,閩臺合作提升旅游項目科技含量和服務品質。

(二)注重閩臺旅游資源整體規劃,打造“海峽文化旅游”品牌

閩臺應組織編寫閩臺旅游合作區規劃,可以邀請內地和臺港澳的旅游規劃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編制。閩臺兩地要立足資源優勢,整體規劃,突出區域特色,以市場和競爭為導向,整體旅游規劃要閩臺“一盤棋”,兩岸各市、縣(區)以及重點區域的旅游發展規劃要與閩臺文化旅游對接總體規劃相銜接,避免各唱各的調,形成協調、完整的旅游規劃體系。按照《海峽旅游區域協作備忘錄》,充分發揮“閩臺港澳”的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共同協商、設計、編排連接四地的適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線路。推動閩臺旅游文化的整合與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

閩臺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盡快與國際接軌,拓展閩臺文化旅游業務,鼓勵臺商在閩旅游投資,協作開發個性化旅游產品。要重視旅游的深度開發,突出文化和生態主題,多開發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兼備的旅游項目,開發適銷對路的新型旅游產品,優化閩臺文化旅游產品結構。高標準規劃和開發旅游產品,共同提升兩岸文化旅游產品包裝、行業經營品質和服務水準,提高旅游經濟的綜合效益。加強景點景區、旅行社、飯店、旅游交通之間的協作,做大文化旅游產業集群;還要借助旅游業與其它行業的相互合作、滲透,延長產業鏈,使各種資源產生疊加效應。比如:

1、發揮閩臺文化同質性強的優勢,以文化傳承為方向,加快閩臺之間尋根謁祖、宗教朝圣、風俗民情等人文旅游項目建設

(1)向臺灣推廣“閩南文化尋根游”。比如辦好中國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論壇、客家文化論壇、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等。閩劇、梨園戲、提線木偶、布袋戲、歌仔戲、薌劇等地方劇中輪番在閩臺兩岸進行交流展演,促進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與臺灣關系密切的旅游節、懇親會等,加強姓氏宗親社團的聯絡,通過開展族譜溯源旅游,吸引臺灣民眾到祖籍地旅游。

(2)組織宗教和民間信仰社團“朝圣游”。閩臺宗教和民間信仰一脈相承,尤其是臺灣的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主要是大陸先民從家鄉分靈過去、設堂供奉的。開展宗教、民間信仰“朝圣游”,如媽祖朝圣、保生大帝朝圣、南普陀朝圣,吸引臺灣游客到福建祖廟旅游。

2、推動閩臺個性化深度旅游

兩岸互設旅游辦事處后,要加強旅游市場研究,倡導、推動閩臺深度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旅游市場向廣度、深度發展。培育度假旅游、體驗式旅游和各類主題旅游活動項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開發多元化的特色、專項文化旅游項目,如生態、文化、商務、會展旅游產品和主題公園(樂園),美食、保健、修學、節慶、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專題旅游,以適應出游能力強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1)將臺胞農業科技創業園區與文化旅游開發結合,推出“科技農家樂”。如結合地方土特產、工藝品、美食小吃、休閑購物等,開展專項營銷,吸引更多游客參與體驗。

(2)整合閩臺茶文化資源,推出“閩臺茶香游”。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臺灣的茶文化主要由福建傳入。臺灣的茶文化已經逐步產業化,科技水平已經相當高。閩臺應聯手將茶文化與文化旅游結合,推出“鐵觀音茶文化游”、“武夷山巖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化游”等特色項目。

(3)借鑒臺灣經驗,發展現代溫泉休閑游。閩臺的溫泉資源都十分豐富,福建應向臺灣學習,把溫泉國際衛生標準和先進管理開發經驗引進大陸,并把福州作為示范點,推動福建溫泉旅游與國際溫泉旅游的接軌。

3、增設直航航線,發展海峽郵輪旅游業

利用閩臺一水之隔的優勢,要大力培育、發展郵輪旅游業,閩臺合作組建海峽郵輪旅游公司,開設專門航線,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開辟新的閩臺文化旅游線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務。

參考文獻:

(1)福建省人民政府網,fujian.省略;

(2)《文化與旅游結合 福建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福建日報》2010-9-14;

(3)《臺灣旅游業考察報告》,第一省略;

篇3

一、寒地黑土區地域文化概述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得天獨厚、彌足珍貴的土壤資源,其因十分稀缺而珍貴,因土地肥沃而寶貴,因物產豐饒而金貴。目前,在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地,一塊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塊地處烏克蘭大平原,一塊位于中國東北松嫩平原之上,位于東經125°~127°、北緯44°~49°;北起黑龍江,南至遼寧盤錦市、西到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山地邊緣,東達烏蘇里江和圖們江,總面積101.8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佳寒地黑土核心區域[1]。專家考證,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后演化形成的黑土土壤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最適合農耕,黑土區就成為了我國優質糧食主產區。綏化市就處于幾塊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區,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區,綏化市用“寒地黑土”打造中國農業第一品牌,蘊含著無盡的財富。

綏化市作為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區,不僅物產豐富,而且文化底蘊深厚。人是環境的產物,每一種文化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文化根植于特定的社會歷史和自然環境,歸屬于一定的地域。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曾說過,每一種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鄉和故土的觀念,有自己的風景和圖像[2]。“地域文化”是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它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觀、方言、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間信仰、民居、民間文化等[3]。寒地黑土區多年積淀形成了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其中民族、民俗文化資源聞名全國,如海倫的剪紙、蘭西的掛錢、綏棱農民畫、慶安版畫、海倫黑紙刻畫、明水玻璃畫,綏棱的黑陶制作技藝、望奎的皮影戲、肇東國畫等。綏化市多個縣市區獲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美譽。其中,海倫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蘭西為中國民間掛錢藝術之鄉,望奎為中國民間皮影藝術之鄉,綏棱為中國黑陶和農民畫藝術之鄉,慶安為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望奎縣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詞之縣”榮譽稱號,成為黃河以北第一個“中華詩詞之縣”。海倫市東北二人轉、望奎縣皮影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海倫剪紙、東北二人轉、劉氏中醫正骨、蘭西掛錢、錫伯族清明節民俗、望奎皮影戲、綏棱二人轉、綏棱黑陶制作技藝、慶安花棍舞、源升河大米釀酒法、綏棱農民畫、米醋釀造工藝、安達描金工藝、北林區東北二人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二、寒地黑土區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德育的天然契合

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獨特民俗風情,是地方高校大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寶貴的資源,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寒地黑土地域文化的德育教育的價值,使寒地黑土地域文化成為地方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載體和有效途徑。

(一)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愛國情感的培育功能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寒地黑土區具有優秀的愛國傳統,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愛國人士和感人的愛國事跡。綏化市注重愛國情感的培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廣泛性和實效性,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市、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6處,基本形成了以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重點,以市、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基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絡。肇東金代八里城遺址、安達日軍731侵華罪證遺址、望奎林楓故居紀念館已成為省、地級傳統教育基地。寒地黑土區濃厚的愛國情感,讓大學生生活在洋溢著愛國情感的氛圍中,有助于培養和激勵大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熏陶感染功能

寒地黑土區是以農業為主的區域,大自然、黑土地對人類做出了貢獻。特別是近年來綏化市現代化大農業的建設與提速發展,得益于大自然的風調雨順、黑土地的無私饋贈。多年來,寒地黑土人常常懷著一顆虔誠的感恩的心,感恩大自然、黑土地的無私賦予。高校可以運用這些資源,培育感恩奮進的校園文化,讓學生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實踐參與功能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校大學生接受了許多課堂傳授的知識,理論水平有所提高,也樂于理性思考。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參與性。那么,如何實現大學生的實踐參與性,把課堂傳授的間接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把單調的學習變成豐富生動的體驗過程,一直是困擾各高校的一個難題。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較強的實踐參與功能,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革命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與民俗村的建設等等,滿足大學生體驗需求,增強大學生的實踐參與性。大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社會,錘煉品質,培養能力。

三、融合與共享:基于寒地黑土區地域文化拓展高校德育實效性路徑的探討

(一)凝練寒地黑土區地域文化的優秀基因,培育特色大學精神文化

綏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和富有時代氣息的綏化精神。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是綏化精神之本。吃苦耐勞、豁達樂觀是綏化精神之源。顧全大局、團結奮進是綏化精神之魂。綏化學院是一所土生土長的地方高校,坐落在中國寒地黑土綠色物產之鄉綏化市,正是綏化這塊豐富寶貴的精神沃土孕育了它的成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文化。大學的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綏化學院始終秉承綏化精神,將校訓、校園精神與綏化精神文化結合起來,以“建設應用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定位,凝練概括出了“厚德載物、經世致用”的質樸校訓,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加強學生實踐環節訓練,提高學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綏化學院根據自身的地域特點,確定了為農村中小學培養合格教師的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了接力式頂崗支教活動。該項活動的開展既鍛煉、提高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格,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同時,緩解了農村中小學師資短缺、水平偏低等實際問題。頂崗支教工作感動了龍江人民。綏化學院首批大學生頂崗支教隊獲省委宣傳部、黑龍江電視臺等部門聯合主辦的“2008感動龍江人物(群體)”評選提名獎。綏化市政府授予綏化學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突出貢獻單位”。

(二)依托寒地黑土區地域文化的寶貴資源,形成富有寒地黑土特色的教學科研

地域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優勢提升寒地黑土文化的競爭力是每一個寒地黑土人的神圣而光榮的使命。綏化學院作為地處寒地黑土區的黑龍江省屬公立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一直擔負著傳承和提升寒地黑土區文化的重要使命。綏化學院在寒地黑土區地域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優勢。學院先后成立了寒地黑土經濟與文化研究所、綏化學院陶藝研究所、綏化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其中,寒地黑土經濟與文化研究也已成為綏化學院獨具特色的研究項目,寒地黑土經濟與文化研究所承擔了寒地黑土文化產業研究,寒地黑土文學研究,海倫民間剪紙藝術作品的設計、創作及剪紙藝術理論研究,綏棱黑陶研究,傳統工藝美術的發掘、搶救、保護、整理的考察研究等項目,該研究所成果豐厚,已出版“寒地黑土文化”叢書7部,考察報告10篇,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繪畫剪紙作品等100多篇(幅),多數成果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和前瞻性,填補了黑龍江省在該領域研究的空白。綏化學院陶藝研究所教學科研團隊實力雄厚,該研究所在宣傳普及陶藝知識、傳授陶器制作技藝,為綏棱黑陶事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所設計制作的黑陶工藝品在哈洽會和深圳文博會上均受到好評,該所已經成為綏化學院對外展示、交流合作、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平臺之一。綏化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注重新品種的培育研發,新培育的綏研1號、綏研2號黑木耳,取得了該行業的領先水平和科研突破。學校積極利用寒地黑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援建黑龍江省蘭西縣黃崖子民俗村,參與雕塑民俗村民俗景觀大道兩旁的雕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