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2:0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教育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完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豐富多彩和生動有趣
信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傳統的教育思想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前以單一的書本和知識為媒介的互動教學模式,轉變為可以借助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為教師課前備課、課堂教學提供豐富多樣的教材內容資源,如更加詳盡全面的課本知識文字信息,聲情并茂、直觀形象的圖片、音頻、視頻。對于課本中的同一個知識點,我們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講授,不僅提高了課堂學習的積極氛圍,實現多角度、多層面地對新知識教授和講解,也照顧到不同學習基礎和能力的學生。而聲音、模擬演示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也更能使整個課堂教學營造更加生動有趣,特別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互,更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和空間,這種信息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事半功倍,有利于激發初中階段學生的探索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以及課程教學效果。
2.充分借助信息化教育技術資源進行課前備課和課堂教學,實現教學與學習效果和效率的雙提高
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可以為課堂教學以及教師備課提供更多多元化的信息來源渠道以及資源和素材,使得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更加豐富有趣,但教師在資源和素材的選取上還應加以甄別,選取具有代表性,符合初中生心理、興趣和學習思維特點的,利于不同學習能力和程度的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對知識進行理解掌握,體現教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一面,實現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優化、最大化,實現兩者效率的雙提高,實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3.多媒體電教等技術的應用,更便于教師對不同學生的因材施教
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對學生施行針對性輔導。信息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以及備課資源的統籌總結,可以從中對不同程度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層次教學,使每個學生從教學中有所學,對學習產生興趣,樹立信心。對于某些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以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據課堂知識點講授的情況,有效控制課程進度,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同時教師可以運用教學資源中的試題、練習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為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更為有效的幫助,滿足他們的個別學習需要。
二、信息化教育技術給學生學習方式帶來的轉變
1.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單一的“書本加黑板”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教育模式,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是“書本加課堂筆記”的被動學習模式,這種方式不僅減弱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同時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散發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提高,也不符合和體現我國一直要求的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往往難以得到很好地培養和提高。因此,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導和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和方式的轉變,實現學生學習和知識獲取的多樣化、多元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對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2.信息化教育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渠道、多層次的相關知識信息,有利于學生和學生間探究式學習的開展
信息資源的多樣化、多渠道和動態性特征,給學生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和配合,讓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更加的富有成效,學生間更加學會合作。信息技術應用于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將之應用于探究式學習,其選題廣,實用性強啟發性大。網絡資源豐富,有利于學生在浩瀚的“資源海”中探究、發現。
3.有助于學生開展合作式學習
協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協作意識、技巧、能力、責任心等素質的培養。信息技術為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學生可以通過競爭、協同等模式進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務實訓的服裝買賣活動中,我們把學生分成四個組,分別負責產品介紹、機場接機、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簽訂,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收集各種相關的資料,最后環環相扣,完成實訓題目,這種相互協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2
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是大家共同面對的一個課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現代教育所需,教師要面對現實,迎接挑戰,轉變觀念,投身于網絡教學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網絡思想,注意傳統教學與現代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提高效率,提高學生興趣,教養學生創造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也要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培養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自己想盡辦法獲得知識的意識。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是的一所重點中學,在區內外享有盛名,校領導在狠抓教學質量、學校管理的同時,頗有遠見地在校園內配置了校園網,使學校成為全區唯一一所配置校園網的中學。作為二中的一名物理教師,我在使用校園網的過程中,深深感到網絡環境中的教學對傳統教學的沖擊,下面談一談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到來和信息產業飛速發展,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需要獲得和處理的信息越來越多。這對教師和學校中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及校園網來應付和處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獨立選擇和評價信息質量,從而更高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將成為老師、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及校園網上豐富的資源,是我們推進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作為一名教師,要敢干面對現實、迎接挑戰、更新觀念,從過去那種傳統的“一本書,一支筆”的單一授課模式中解脫出來,改革教學方式,掌握計算機,了解校園網應是教師必備的條件,是時代所需,也是工作需要。要想適應現代教學,必須轉變觀念,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行動的動力源泉。
為了更好搞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我家里專門買了計算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使用,同時學校為了推廣使用校園網,對教師進行培訓,我也是每課必聽,利用所學,制作一些物理教學軟件,大部分是先在家中作好,再復制到辦公室計算機上的校園網中,自己上課時調出來,很方便。且也提供給同組的老師使用,別的物理教師也把自己的課件放到校園網中。與同行交流,聽取別人意見,不斷修改補充,使課件更加完善,這樣工作效率倍增。自己利用課余時間已經自學了3dmax.2.5、幾何畫板、AUTHORWARE5.0等制圖軟件,但其中我比較偏愛3dmax2.5,因為它功能強大,是三維造型,更具使用價值,現在我已經制作了不少課件,如“力的合成”、“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碰撞”、“簡諧振動”、“電磁感應”、“光學”......節假日也利用計算機游覽INTERNET網,訪問一些教育網站,包括舉辦本次研討會的主辦單位“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的網站:nrcce..com 看一看有什么重要信息;全國的同行們正做什么?也 查看一下網上優秀的物理課件。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所下的功夫是值得的。每當看到學生們津津有味地欣賞自己所做的課件,入神地聽老師講解,學習物理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作為一名教師由衷地感到欣慰。萬事開頭難,但只要你跨出這一步,前面的路就會很開闊。
中學物理教學作為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的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特別是培養探索自然科學的能力,即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應用計算機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培養21世紀人才尤為重要。21世紀將是一個信息時代、網絡世界,不懂網絡將寸步難行,更會束縛學生能力的發展,只有懂得網絡才會主動獲取信息,提高自己成功的機會。因此在利用校園網教學的同時,教師應滲透一些簡單的網絡思想,培養他們的網絡意識,這不僅是出于對學生未來發展的考慮,也是為讓學生更有效地使用校園網打下基礎。我有時在講課過程中有意識說一下課件的制作過程,如何從校園網中調出來用的,也講一講校園網的構件和使用,學生們往往對這些都很感興趣,表現出很高的熱情,這正是學生真正參與進你的教學過程的表現,有的同學下了課后躍躍欲試,都想親手試一試,親自操作一遍,但出于保護設備的目的,我一般不讓他們隨便動,但學生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旺盛的求知欲,教師理應是給予表揚和肯定的。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的場所,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最主要途徑,在有限的時間里,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質量地將大量信息傳遞給學生,改變以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綜合能力也得到培養。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花較多時間寫板書,特別是上課時寫例題、畫圖用的時間較多。如在高三年級講“滑塊與小車相對滑動”專題時,得畫許多物體運動過程示意圖,找位置關系,教師累,學生也覺得繁雜,但如果相對滑動過程用計算機課件演示的話,過程就很清楚,只需將課前制作的文本、公式、圖片等資料顯示出來就行,且可以通過各種控制器,使過程緩慢演示,反應慢的同學也可以反復看,這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接受起來很輕松。特別是針對難以理解或難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過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十分直觀形象地解釋、演示出來,被學生充分理解,做到難點突出,達到理想的教學較果。如:“力的合成”、“干涉、衍射”......。用多媒體課件模擬物理現象、過程,可變抽象為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有助于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如: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簡諧振動”這一節時,往往感到吃力,似乎聽懂了,但一做題盡出錯,原因是振動問題綜合性強,彈簧振子振動過程中,變化快、變量多、較難掌握。通過演示“簡諧振動”課件后,使振動過程放大、放慢,學生們得以仔細觀察多個量的變化,而且在課件中不同鮮艷色彩的箭頭把各個的大小、方向、變化都顯示出來,教師邊操作邊講解,明顯感覺到講起來輕松,學生聽起來也輕松,課后的測驗,成績遠遠地優于前幾屆學生。
尤其是在復習課中,多媒體課件的較果更加明顯,它可以做到重點突出,在短時間內系統地重復彼此有關的物理現象,使學生回憶快,記憶牢固,如在復習“圓周運動”過程中,可把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衛星運動及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可以討論小球脫離軌道的條件及各種圓周運動問題中的最值問題。復習“碰撞”問題時,可以用課件來演示各種碰撞,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使物理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
要想通過校園網上好物理多媒體課,備課是基本環節,備課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授課的成敗,傳統的備課方式,圍繞著教學大綱、教科書、參考書形成教案,基本上是文字工作。將計算機技術帶入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時,備課觀念需要更新。首先,你得合理科學地組織教材,相關的知識要盡可能聯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體系,知識要聯貫,思維性要強,更多的精力應放在如何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規律上。同時由于大量的教學內容,以計算機、圖、文、聲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以書面處理文字的工作明顯減少,伴隨而來的是了解計算機、網絡、平臺、鏈接、端口......等內容。要對校園網中資料庫的東西了如指掌,現有的盡量不要自己重復再制作,盡可能從資料庫中調用,尤其是練習題,課前選好后,可直接調用。備課過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設計課件應用和制作腳本,以最佳的表現形式引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引入,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中適時地利用多媒體傳遞信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輕松、交互、動態、開放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授課過程中注意力不應全放在機器上,而置學生于不顧,因時刻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該停就停,該慢就慢,改變過去那種對學生主體地位不夠重視的狀況。
如何聽好多媒體課,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應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傳統的教學養成了學生聽教師講,一字不漏記筆記的習慣,這些對于容量大,思維性強的多媒體課來說,是不適應的,我想學生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課前要預習,明白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難點心中有數,這樣聽課會順利些。
2 觀看課件時盡量少記筆記,多動腦,積極思考,時刻注意把自己預習掌握與所播放
課件相聯系,思維要跟上教師。一般教師會留時間讓學生作記錄的。
3 注意力要集中,不受環境、燈光、某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的影響。
篇3
傳統外語教學以教師講解,學生背誦、做題為主,學生基本處于知識的被動接受狀態,課堂記筆記,課后復習做題。不可否認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短時間高強度的知識輸入,但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建構的過程,更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思辨力與創新力。將信息技術引入外語教學可以極大地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其集音頻、視頻和文字為一體的特征可以使教學更加形象、具體、生動,充分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內化語言知識,并敢于對事物形成自己的觀點,學會自我思索而非坐等老師答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系統四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將給外語教學帶來變革性的影響。
1.1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習為中心的轉變
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之后,教師由之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支持者和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信息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1.1.1課前準備階段
不同于傳統外語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在課前查閱資料精心備課,信息技術引領下的外語教學模式可嘗試任務型教學法以及小組協作、問題教學法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例如講授“節日”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搜索有關中西方節日的資料,之后學生可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選取“節日”主題的一個側面做幻燈片展示以及自我陳述。雖然教師依然是課堂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指導者,課前承擔著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文字、短片、音頻等)以完善學生知識體系的責任,不可否認的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已經不是學生唯一的信息來源,翻轉課堂和慕課等新涌現的教學法已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前準備階段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加入到課前預習準備階段有利于使其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索。
1.1.2課堂活動組織
外語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有著不可忽視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當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基礎較薄弱的班級更應當適當增加講授知識的比例。以中國農歷新年這一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先查閱資料把相關的核心詞匯做成幻燈片進行講解,之后將這些詞匯套用在學生較為熟知的句型中,同時注意把握話語的難易度。在學生掌握了相關背景知識后,教師可以播放介紹中國農歷新年的短片,通過視覺、聽覺的感官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是之前知識的完善和補充。講授之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復習所學、運用所學的實踐機會,例如布置相關的口語或者作文練習,通過語言的輸出完善二語習得進程。學生作為外語課堂中的教學主體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當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來展開。外語學習是一門極具實踐性的活動,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于實踐,學會知識的自我建構,其中包含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的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1.1.3課后評價階段
信息技術引領下的大學外語教學評價不再是單一地評定學習成績的優劣,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能力及其發展過程,重視過程性評價。評價方式趨于多元化,除考試外還有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在線考試等形式。傳統型教師課堂評價或是考試批分的形式過于片面、絕對化,無法全面評定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而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在線考試等多元化方式可以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或片面的認識,實現評價主體及方式的多元化。
1.2從傳統課本到立體化、多維度教材的轉變
狹義的教材主要指紙質版本的教科書,廣義的教材則是指一切用于學校教學的所有媒體材料,含紙質版本的教科書、教輔資料,以及多媒體音像資料、通過網絡形式呈現的教學資源。在信息技術的引領下教學內容有了從量到質的變化,根據多元智能理念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而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智能就必須鼓勵學生涉獵教材以外的資源(如詞典、英文報刊、圖書館資源、互聯網信息等),使他們在不同階段達到相應的資源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語言智能的發展。
1.2.1教學內容的多樣、直觀、無限性
傳統課本及教參構成的教學內容單一并且缺乏互動性,而信息技術呈現的教學內容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并且具有無限擴展性。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外語教學帶來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在美國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嘗試二十分鐘左右視頻短片的教學模式,例如:“TED演講、skillshare、MOOC”等網站無一不給外語教學帶來新的氣息;而在中國成立于2012年的“天下網校”致力于打造國內最專業的知識交互與共享平臺,通過匯聚全國各行各業的業界權威與名家名師,制作精良的原創教程,建造一條能夠將惠及大眾的實用性知識、技能和名家理念直接傳遞至學員本人的知識通道。在學習資源極大豐富的網絡信息時代,教師和學生可通過主題資源網站、教學軟件、模擬動畫、論壇、博客和自制幻燈片等途徑獲取極其豐富的教學材料。
1.2.2教學內容的精品、移動、便攜性
雖然目前中國大部分的高校難以做到學生每人一臺電腦,信息化教學在課堂上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個人電腦以及多媒體播放儀器,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利用手機下載教學視頻、查找學習資料和進行在線交流等活動,不可否認教學內容正朝著精品化、移動化、便攜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傳統的課本之外,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擁有了無限學習的資源。考慮到學習者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分鐘,網絡教學視頻通常在10到15分鐘之間,為了將一個知識點講述清楚采用了基于知識點的內容切片,將知識要點進行拆解以連續劇集的形式分集講解,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精品、移動、便攜性。
1.2.3教學內容的互動、即時性
傳統課本上的知識從編寫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知識的更替相對而言有一定的滯后性,而信息技術引領下大學外語教學將技術融入課程,可實現知識的即時更新以及教師—學生、學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式交流。通常成年人傾向于主動式的學習,因此學習者自身的經驗,或是遇到的問題,必須成為課程中的一環,才會產生滿意的學習成效。由此可見一方面教師不應當完全忽視傳統課本作為知識傳授樣本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學生認知能力和年齡的增長,學生不再僅僅滿足于課本內容的學習。教師應當靈活地將技術融入課程、技術啟迪創新,大學生的學習要有更明確的動機來當前導,而這動機又必須和學習者本身的生活經驗、個人需求、或遭遇的問題連動,并且以實作、體驗的方式進行,才會是一堂有效又難忘的課程。模擬軟件、博客、論壇、主題資源網站、微信等技術的涌現無疑給傳統外語教學帶來了更多的互動與即時性。
1.3信息技術從輔助教學到與課程的整合轉變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發展經歷了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計算機輔助學習階段、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階段。現在不僅將信息技術用于輔助教學或者輔助學習,更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
1.3.1課內整合模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模式根據技術支撐環境不同可分為基于多媒體演示、基于網絡教室、基于軟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實驗等多種不同的課內整合模式。在多媒體教室內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課件進行教學,與傳統教室相比多媒體課件可以通過圖像、音頻、視頻多種形式講解知識點,可分步驟、分階段再現復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了更為直觀、感性的認識。基于網絡教室的教學模式下實現了師生每人一臺電腦的教學技術支持環境,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網絡實現師生、生生互動,有利于學生親身實踐和自主學習。基于軟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實驗的教學模式下信息技術成為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僅是知識的演示工具,更是學生獲取、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認知工具。
1.3.2課外整合模式
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課外整合模式可為學生提供網絡交流、互評、資源搜集以及教師網絡評價、監督和輔導平臺。以適時教學模式為例,教師首先通過網絡平臺預習內容,包括背景知識、視頻及音頻介紹等;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平臺閱讀相關知識后,可以在線與教師、同學交流心得,之后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向教師反饋學習情況;教師在收集了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反饋后可對之前的備課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與修改,針對學生的疑問和難點進行知識的補充和更替;在學生課外預習、教師課前收集學習反饋情況的基礎上創設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課堂,利用角色扮演、多媒體演示、小組討論等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從而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后為了激發學生對于后續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性,適時教學模式設置了“難題探究”環節,將與之前知識相關聯的主題作為專題供學生課后進一步自學和探討,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監督以及給予必要的輔導。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已經融會貫通了整個課前、課中及課后教學環節,最大限度保證了學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實時跟蹤和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是現代化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2結語
篇4
1.從生活中發現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第一課就是《生活中的信息技術》,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信息技術”,為建構兒童的技術生活做鋪墊。從了解信息的概念開始,認識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教師了解到語文課程中學到了《北大荒的秋天》,要想了解“北大荒”的風土人情,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有的同學說到圖書室查閱資料,有的同學說聽爺爺奶奶講,當然也有的同學知道可以上網搜索,到圖書室查閱和向前輩咨詢所得到的信息是有局限性的,信息量小,而且要浪費大量的時間。教師演示上網搜索的效果,只要把課題《北大荒的秋天》輸入百度,立馬出現上百條與“北大荒”有關的信息,而且圖文并茂,全面有趣,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
2.借助生活學習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學中有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學習中遇到的一些抽象名詞,小學生用自己的感性認識很難理解到位。這就需要教師從生活經驗中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動的比喻來闡述,以便學生容易理解。比如在三年級下冊學習“建立文件夾”時,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建立文件夾,而且一個個黃色的小圖標都很相似,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電腦的硬盤容量特別大,就像我們的校園,功能不一的文件夾就像各個“年級”一樣,而零零碎碎的文件就像校園里年齡不一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年級和班級。文件夾就類。如果你要在找文件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就要給每個文件夾起相應的名字,這個名字可以由你來起,根據文件夾內的文件類別可以隨便命名,然后點擊,所要的文件就找到了。經過這一番比喻,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師要隨時收集信息,只要生活中與信息技術類似的事例就可以拿來類比,便于小學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教師要教給學生簡單基本的應用技術。像上文提到的百度搜索,可以幫助我們查找資料,積累知識,還可以編輯文檔、繪制圖畫、播放視頻音樂等。教師要給學生設置帶有驅動性的任務,促使學生運用教師所教的信息技術,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的強大功能。
二、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改變了學生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拓展了學生了解世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培養探索能力,訓練思維靈活性。學習信息技術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攝取、分析、整合、處理、應用等綜合能力。學生不僅要學習運用基本的信息技能進行讀、寫、算、制作,還應該保持對信息技術博大精深的好奇與探索,主動思考質疑,并可以運用已學的信息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學生的探索欲望要與其已經具備的知識相匹配,不能好高騖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發問,教師要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這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七課“復制、剪切、粘貼”的時候,按照步驟教給學生,先選定文字,然后到“編輯”里去找相應的選項,在粘貼的位置上點左鍵即可;或者是在選定的文字上右鍵單擊一次即可出現帶有相應功能的對話框,左鍵單擊即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練習,一會有同學舉手發言:我發現復制、剪切、粘貼的時候,可以不用鼠標操作,直接用鍵盤上的兩個鍵就可以完成,復制用Ctrl+C、剪切用Ctrl+X、粘貼用Ctrl+V。我對他的這一發現給予高度贊揚,表揚他善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其他學生的探索興趣。學生很快發現Ctrl+F是“查找”,Ctrl+H是“替換”,思維的靈活性可見一斑。
2.綜合技能運用,訓練思維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體現的是思維過程中的速度表現。信息技術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敏捷性的主要途徑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要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去解決新問題,實現自我突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是比較高的,尤其是現在網絡技術的滲透,更讓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的有趣。像四年級上冊的“畫規則圖形”“畫不規則圖形”“圖形的復制、旋轉”,對于喜歡用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意思的小學生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學習完這幾課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個“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相結合的圖片,訓練對畫圖軟件的應用。通過學生圖畫的創作,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的敏捷程度。
3.先學后教模式,訓練思維創新性。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帶有觸類旁通的特點,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的創新性提供了機會。學生在“先學”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根據教材講解,自己動手操作,如果能夠成功完成任務,就算是達到思維創新的第一步。學生在“先學”的時候,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后有目的地質疑,這樣便可以在學習的時候印象更加深刻,學生“先學”的過程正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如四年級上冊學習了“海龜作圖”以后,下面的幾課都是用“海龜作圖”工具進行畫圖。像“海龜畫旗幟”“海龜畫糧倉”“海龜畫多邊形”“海龜畫‘田’字圖”“海龜畫車輪”“海龜畫彩色圖形”等,學生都可以根據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下一課的“先學”,很多同學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學習和創新。
三、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
1.體驗成功喜悅。信息技術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因素,這是信息技術的“人文性”特點。小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時要有相應的載體承載。四年級下冊開始認識“Word”的軟件,并且會用Word功能對文字進行處理。如“用Word記日記“”制作學習摘錄卡“”用Word排詩集“”給詩集配圖”等。學生在學習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五年級時,學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表格、修剪圖片;學完“補修照片”和“制作特效照片”后,對自己的照片進行模糊和高斯模糊處理,得出美化效果,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篇5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依然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我國進行新課程改革以來的這些年中,雖然新課改中明確提出了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高考科目中卻并未涉及這一科,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學業水平考試科目,這就導致學校與任課教師也一直將信息技術課程看作“副科”,使得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常常被邊緣化。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才是學習的重中之重,既然信息技術教育與升學率并無顯著的關聯,所以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明顯不夠重視,并且信息技術課程的安排量偏少,也未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練習時間;二是正是由于學校、教師與學生多方不重視,信息技術教師的積極性也受到一定的打擊,在這種影響之下,教師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必然不高;三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課業負擔偏重,不能否認還是有很多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程的,但為了考上心儀的大學,他們只得將有限的精力放在語文、數學、英語等高考科目的學習中,因此,很多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上述種種因素的影響之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學模式落后單一,教師的創新活力不足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之下,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有較大的不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之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依然落后、單一。首先,高中信息教學受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嚴重,絲毫沒有發揮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在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還存在“滿堂灌”的情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核心、是主導,學生主體地位未得到深入的體現,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的日后發展。其次,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過于固定,課堂氣氛顯得死氣沉沉。長久以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體系都未與時俱進,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顯然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了。另外,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創新性不足,導致信息技術課程枯燥乏味。由于高中信息技術課時偏少,部分教師為了單一地完成教學任務,將焦點集中在教學進度上,未把握整體的教學質量,創新性不足。這就導致課堂教學活動單一、內容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2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優化分析
不斷強化高中信息教師的教學意識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改革,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能,全面涉獵知識,信息技術科目即可有效地將技能學習與知識學習相統一。為了提升教學成效,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而學校領導也應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強化教師的教學意識,這對于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因素,學校與教師必須要深入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打破應試教育觀念的禁錮,將信息技術教學納入常規教學模式中。而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把握好信息技術課程的主次關系,加強創新性。此外,還要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讓學生與家長意識到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意義。取得三方的配合,即可為信息技術教學成效的提升奠定好堅實的基礎。“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教師除了要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還要與其他的教師開展合作性探究,而學校也要定期舉行備課活動,對教學成果及時地總結與評價,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觀念。繼續探索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改革之路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有著操作性與實踐性的特點,這就決定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應該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并突出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想有效提升教學的成效,教師必須要意識到這一問題,深化信息技術教學改革工作。比如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競賽法引入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分配同樣的任務,看哪個小組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還可以舉行信息技術科技展覽,讓學生觀看信息技術的發展成果,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注重信息教學的創新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能力種種教學實踐證實,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是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工作對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一定的要求,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要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索興趣。基于此,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性和主體地位,加強教學互動,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發展需求舉行不同的趣味性教學活動。舉例來說,在“信息資源管理”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擔任“教師”的角色,走上課堂進行講解與演示。該種方式不僅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促進學生日后的發展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意識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極富實踐性的教學課程,因此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鼓勵學生收集資料,創新性地開展學習,利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開展創造與發明。采用這樣的模式不僅可以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取得一舉兩得的效用。
3結語
篇6
摘要:信息技術進入數學教學是國際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時,對傳統教學手段來說是一場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很多優勢。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理念、觀念。都跟以往的教學思想、理念、觀念產生了革命式的轉變。
關鍵詞:信息技術 信息交流多元化 基本能力和信息素養 整合的思想、理念、觀念
信息技術進入數學教學是國際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時,對傳統教學手段來說是一場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很多優勢。這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英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供適當機會來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學習數學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形象的接受更多的知識。法國提出:信息技術要真正整合到數學中去,并聲明這種整合是必要的;德國提到用計算機表示曲線族,用計算機模擬概率,建立程序考察序列等,并開設“信息學”的必修課程。
在我國的教學提綱和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信息技術作為科學的發展產物。我們必須盡快的加大利用其功能,有效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手段。而對于傳統教學手段來說,無論是物質形態的手段,還是智能形態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續至今,是因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術不可能簡單地、完全地取代傳統教學手段。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我們注意兩者不是簡單的混合,而是充分的融合。把兩者融合在 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思想和理念。有了正確的思想理念和觀念作為前提。它的整合才能發生真正的效率。否則變成了華而不實的產物。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
現代 信息時代是課程教學深化改革的需要 ,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它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通過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課件等來豐富初中數學教學的內容;改革的傳統教學形式,構建高度交互的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媒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與和諧的教學環境下獲取知識,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與教學中的實踐,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于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要求。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存在這幾點。1、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于中學數學教學過程是時代的要求和必然趨勢,它將使數學教學手段更加豐富、生動、多樣化;使數學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 2、使數學教學過程的信息交流多元化,認知方式多元化;為實現數學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的最優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3、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它包括基本思想、目標、原則、策略、方式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數學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模式。4.如何科學、合理、高效、充分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之中,實現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養的綜合教育目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研究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理念。
加強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整合,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充分利用互聯網絡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的特點,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能滿足個體的需要,使學習具有個性化 ;學習方式要以問題為中心的,以任務來驅動 ;學習過程要有充分的討論交流,協商合作的機會 ;學習是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的.學生主動探尋,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充分突出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習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課程整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數學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同時信息技術教育應當培養學生開放的性格、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把握未來變化的能力等,要把學生的學習與其今后謀生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在教學結構中,現代信息技術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應注意現代技術手段對落實教學目的要求所起到的作用.將信息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合.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何數學的“教”與“學”,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好的情境對于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解,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激情煥發,這是數學課件所不能代替的。既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的是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它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改變學生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認知程序,從根本上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觀念。
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又是教學行為改變的前提。一些教師對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學習領會不夠,對于這項改革缺乏積極性,有的教師雖然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技術,但是舊的教育思想沒變,“穿新鞋,走老路”,很難真正地做到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一些雖然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但是由于高考、中考指揮棒的約束,給教學改革帶上了枷鎖,使這項教學改革缺乏內動力。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主要的教學媒.數學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自己主動建構知識及意義的能力,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同時教學設計具有超鏈接功能,可以使學生用多種方式探索同一專題,有利于實現認知的靈活性。同時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學習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學習,可以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實現了真正的個別化學習。
接受知識的方式跟以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育的內涵和功能都要做相對應的轉變,教育要從原來的“傳道、授業、解惑”向“知識的繼承、傳播、使用與創新等”的轉變;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從前臺走到了后臺。教師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可能被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所取代,相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計算機只是一種信息加工和呈現的工具,教師惟一選擇是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需要教師的群體協作,網絡化的教學設計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制作教學課件、如何把它們組織成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形式。
在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之后,要想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計算機手段與傳統教學完美的結合顯得十分重要。但不是計算機用的越多就越好,傳統教學的優勢應該保留,如教師的規范示范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富于人情味的及時交流反饋,教師組織起來的探討問題的活躍氛圍等等。理想的教學應該是把教師與信息技術的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出來,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理念、觀念都跟以往的教學發生了革命式的轉變。
篇7
教師的工作說大點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說實惠點就是天天面對學生,授新課、復習、考試、講習題,翻來覆去的重復,直到學生會了為止,老生常談,淡化無味,學生沒有新鮮感,你還沒去他就煩心了,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就像吃冷粥一樣。所以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就像學生看電視劇,看了這集還想看下集。怎樣做到讓學生天天盼著自己去上課,那就是一個教師自己的藝術了。所以,教師這個神圣的名稱,應該有他獨到的特色,信息技術的出現,給了我們恰到好處的機會。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恰恰抓住了這個高科技,熟練地應用到了我的課堂,創設意境、渲染氣氛,將與化學教學有關的知識運用圖像、動畫、聲音、文字信息等,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以大量的視聽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在化學教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這節課時,我就搜索了大量有關化學物質的圖片,有生活中常用的鐵鍋,有身邊的高樓大廈,有路上跑的汽車,有吃的方便面、餅干、瓜子等,有穿的衣服、鞋子等,依次展示給學生,立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個個渴望的眼光,想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的用途,好多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學生爭先恐后地提問,課堂氣氛充滿了色彩,一股濃濃的學習氣氛閃電般產生。我就想:“這樣的課堂還愁學生不學嗎?”
二、信息技術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實現了資源共享
我的教書生涯轉眼過了20年。回憶過去,我感慨萬分。我數了數自己用過的備課本,足足有幾大摞。社會在進步,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教師辦公也不例外。現在我們學校人人有電腦,我們上完課,可以隨時編輯自己的學教案,一節課下來,覺得教學過程不如意的地方,回來立馬改進,因為電腦就在身邊,等再給下個班上課時,已經是改好了的教案,優化了教學過程,學生享受了更好的教學資源。其次,電腦的聯網,給了我們集體備課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QQ聊天的形式,商討學教案的編寫。我們還和兄弟學校手拉手備課,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使教學資源得到了升華。
信息技術在我們的化學教學中真是無處不在,例如,化學教學中的復習課,容量大內容多,上課時又要給學生講,又要寫出復習內容,又要觀察學生的神態,看他們是否聽懂了,每個學生的心里如何等,往往是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忙個不亦樂乎,沒有效果。有了信息技術的輔助,一切都迎刃而解,將課堂教學中的板書、例題、練習制成一個CAI課件,既增大了課堂信息量、減少板書時間,又達到了較好的化學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強化課前研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對于一個教師來說,課前研究是化學教學的準備,只有課前進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對于學生來說,課前預習是學習的準備,預習的好壞,直接影響本節課的學習效果。現在的農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就我們這的學生來說,家家有電腦舉不勝舉,這就給教師的課前備課帶來很大的便利。在我們的學案中,就有預習導航這一項,教師把這個內容通過電腦網絡發給每個學生,比發給學生一大摞卷子好多了,因為電腦對他們有著無與倫比的誘惑力,很快作業就做完了。有時,還可以在其中講個小故事,或放一段自己的講課的視頻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對你的作業有所期待,激發了興趣,培養了好學的精神。
三、總結
篇8
信息技術毫無疑問的擴大了學生可學習的范圍,但是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對教育心理帶來影響,挑戰著以往的教育心理理念。追溯到以前,信息技術一直都在影響著教育、經濟等一些領域。但是,在教育方面要特別注意,信息技術能被充分的利用,必須要依靠教育的理念。目前來說,信息技術發展過快,已經遠遠超過了教育心理的發展,信息技術甚至對兒童都有所影響,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教育卻遠不及它。教育的歷史很悠久,但是依舊沒能擋住網絡對學生的誘惑,學生沉浸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無心學習,學生沉迷于網絡聊天游戲中,將計算機作為聊天的中介。現在的教育理念無法改變這一現狀,不能解決存在的問題。新的技術發展固然是好,但同時也要通過教育理念來進行規范。信息技術的發展,方便了人們對技術的了解,加深了人與技術的關系,人們可以從計算機等工具中了解到新的知識。但是,不能忽視面對面的交流,這依然很重要。沒有任何的工具,可以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來進行工作。在別的方面,信息技術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進行網上練習,指導學生學習等等。這種功能讓學生更加樂于在網上學習,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追求快速的轉變,另一方面是追求持久的改變。因此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如:1.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信息技術是不是必須要使用?2.如果學生本身沒有花心思去學習,那么信息技術能達到這一改變嗎?
2.啟示
在最初引入信息技術時,是希望能對教學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相反,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得到的效果和最初的想法有了差距。例如:原本老師是想通過網絡等信息技術讓學生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但是現實生活中,學生更加沉迷網絡,專注于游戲聊天等,忽視了學習,違背了老師原本的初衷。
建構一個新的環境顯得更加重要,這就需要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將精力都花到學習上來。但在同樣存在問題:1.實踐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比在網絡上學習要專心的多,面對面的交流還是很重要的。2.在課堂上學習時,學生有很好的約束能力,但是在網絡上,學生并不能做到這一點。學生還是需要一個有約束有指導的環境下去學習。
3.結束語
篇9
數學內容與生活生產聯系緊密.也可以說,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并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數學特點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學習數學.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單靠教師的一張嘴是不夠的,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具有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特點,能夠為教學創設豐富的情境,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這種優勢,促進教學的發展.例如,在講“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有效學習其中的難點內容.如,在證明“順次連接四邊形四邊中點所得到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這個命題時,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進行現場演示,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四邊形,進行相關操作,使學生直觀上看到得到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在教師進行演示之后,可以具體某一個四邊形,利用幾何畫板再次進行現場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在拖著四邊形一個頂點在平面內緩慢移動的過程中,四邊形的形狀與對角線的變化的關系,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的測算長度及角度的功能測出兩條對角線的長度關系、兩對角線夾角度數對于四邊形形狀的影響.在情境展示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理解證明此觀點(略).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現場演示
在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的抽象性是很強的,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內容演示給學生,可以促進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整合,利用計算機將教學內容加工成文字、圖形、影像資料,通過生動的演示,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講“等腰三角形”時,對于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強,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如果教師利用計算機和幾何畫板中的軟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線、BC邊的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之后用鼠標在屏幕上隨意拖動點A,利用軟件功能,此時ABC和“三線”在保持依存關系的前提下隨之發生變化.在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直觀地發現存在這樣的點A,使得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三線重合.這樣,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演示,學生能夠理解有關概念.同時,在演示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調動起來,教學效果顯著.
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堂內容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內容,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高自己的審美體驗,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例如,在講“三角形的認識”時,對于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現實生活中多種物體,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可以把相關內容制成演示文稿:使畫面在舒緩的音樂中徐徐展開,如藍天中展翅飛翔的飛機、藍天白云下的埃菲爾鐵塔、車水馬龍中承載的楊浦大橋等畫面.通過畫面,學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并能夠認識到其穩定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優美的畫面中,在動聽的音樂中,可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與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熱情也能被調動起來.
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鼓勵學生進行自學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自學是很重要的.只有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升,他們才會不斷地追求新知,不斷探索,獲得發展,而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自學提供了方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視自學的價值,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要急于作答,而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上網查資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決問題,要使學生把使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作為學習的常態,作為學習方式創新的一大措施,使學生充分認識信息技術手段,認識網絡的價值,使學生自覺利用網絡學習,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這對學生學習數學、未來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五、結語
篇10
關鍵詞:學習興趣;主體性;信息技術
隨著社會信息進程的日益加快,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教育命題: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
《數學課程標準》前瞻性地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數學教學與它們密切整合時,它們能給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們能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需要出發,確定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并選用合適的軟件,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輔助教學,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作用。
下面根據筆者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計算機可以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聲色并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
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數學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而形成學習動機。
題組訓練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方法是點幾位學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畢后教師再講評強調。人機交互則會出現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題組訓練課件,學生筆算后,選擇正確答案。若答對了,窗口立即彈出激勵性文字:“你答對了,真了不起!”若答錯了,窗口馬上顯示“你答錯了,請再試一次!”直至出現正確結果,如果三次嘗試失敗,則顯示解題步驟。這樣處理,學生學習興趣濃、效率高。
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入機會,教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查出答題的正誤率,借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2.人機交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是主宰,學生是配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練習作業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入這個過程。而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的內容的深淺,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
初中數學復習課或習題課,特別適合人機交互的學習環境,因為初中數學教師完全有能力制作這類課件。從前置知識復習,精選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作業,每一教學環節都可以設置成不同的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還有機會進入高一層次。這種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術,完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見(視覺),聽得著(聽覺),還能用手操作(觸覺),這種多樣性的刺激,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解效果好的多。同時信息技術的豐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控性、參與性大大強化了這種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1.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學習九年級幾何“點的軌跡”一節后,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對“軌跡”是毫無想像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教師的“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為直觀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九年級代數中的“函數”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明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x+1,《數學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像,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后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像,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為y,時間設為x,就形成了y與x的函數關系。這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讓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
運動的幾何圖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
熟悉《幾何畫板》的教師,無一例外會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像“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鼠標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
4.化繁瑣為簡明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九年級代數“頻率分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著學生在“60名女學生身高”數據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布表,畫頻率分布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
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了,把60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了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布直方圖。若教師重點講透步驟、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
九年級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
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
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
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
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像,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當然,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
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像,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憑風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