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14:4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國教育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全國教育技術論文

篇1

各分支機構,各教育改革實驗區、實驗學校;

各單位會員,有關學會、協會:

各教育科研單位,師范院校。中小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更好地交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經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中國教育學會擬于2010年11月舉辦第23次全國學術年會,主題為“完善多樣化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經研究,定于5月初10月底開展學術年會論文征集和評選活動,請各單位積極做好報送工作。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論文征集

1.論文形式: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實驗報告等。

2.論文分類、論文登記表(詳見cse.省略)。

3.論文報送方式:①電子版論文通過中國教育學會論文申報系統hap:Hcse.edu.crdedoas2/huiyuan/index.lwjsp(復制粘貼本地址即可直接進入申報系統)在線報送。②紙質論文郵寄至:北京西單大胡同35號,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學術室收(郵編100816),請在信封正面左下角注明“第23次論文征集”字樣。

4.論文報送要求:①符合年會論文主題,緊貼教育教學實際,觀點鮮明,邏輯嚴密,案例典型,結論合理。②每人最多報送兩篇論文,報送者必須是文章的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③網報論文須為word文檔,文檔不得大于1兆(MB),紙質論文請打印在A4紙內。文章字數限3~5千字(A類論文字數可適當放寬)。④“學科分類”欄目請參照附件一中的分類法填寫相應代碼(A、B、c…)。⑤論文摘要應包括目的意義、方法、結果或結論三個部分;正文引用他人學術研究成果請列出參考文獻。

5.注意事項:(D關于學術年會論文的一切事項均以中國教育學會網站通知為準,如有疑問,可通過郵件或電話與我們聯系,中國教育學會網址:cse.省略;郵箱:cse@moe.省略;電話:010-66010070/66051217兼傳真)。②兩種報送方式任選一種即可。紙質論文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網上報送論文如有重大修改并再次報送,請一定通過電子郵件告知,以防誤刪終稿。③在線報送論文者請將系統自動生成的論文序號和作者姓名填寫在匯款單附言欄中(請注意一定要填寫作者本人的姓名)。多人共同匯款的,請將名單和聯絡員的聯系方式傳真或E-mail至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學術室。④請參照附件二中的樣例詳細填寫作者單位和聯系方式。⑤嚴禁抄襲,否則一經查實,取消評獎資格。

6.論文報送截止到7月20日(網上報送截止至7月20日17點整,紙質論文以寄出地郵戳為準)。

7.參評費用:每篇論文需交參評費人民幣80元。匯款地址:北京西單大胡同35號,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辦公室收(郵編100816)。聯系電話:010-66018003。

二、論文評審

1.評審由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負責,評審委員會主任: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副主任:談松華(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2.獲獎等級分為:一、二、三等獎。

3.報送查詢、結果公示與證書寄送:論文與評審費寄出1個月后,即可在中國教育學會網站查詢是否已經送達,如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評審結果將于11月揭曉并在學會網站上公示15天。公示無異議,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將郵寄獲獎證書至論文第―作者,未獲獎論文不另公布。

4.獲獎論文宣傳與推薦:中國教育學會將在網站上公布獲獎名單;《中國教育學刊》和《中國教育學會簡報》也將擇優刊登部分獲獎論文或摘要。

篇2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成就;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8―0042―05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大體上由潛學科、發展學科、發達學科三個階段構成。[1]盡管我國教育技術學經過了70多年的建設,建立了較完備的人才培養途徑――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在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教育技術學科仍然處于“發展學科”階段,要想成為“發達學科”,還需教育技術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進入“十一五”期間,有必要重新審視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促使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

如何正確理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要想回答這樣的問題必須理清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內涵,要想理清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內涵必須理清學科和專業的內涵。

1 學科與專業的內涵

學科是區別學問的科目,像語文、算術等。(《四角號碼新詞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556頁)

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中華人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

《辭海》中將專業定義為“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專業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學業門類”,并指出“各專業都有獨立的教學計劃,以體現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從大學的角度來看,專業是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職能而設置的;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專業是為滿足從事某類或某種社會職業必須接受的訓練需要而設置的。專業處在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交叉點上。[2]

周川教授認為專業可以從廣義、狹義和特指三個方面理解。從廣義的角度看,專業即某種職業不同于其它職業的一些特定的勞動特點。狹義的專業,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會職業。所謂特指的專業,則是指高等教育學意義上的專業――高等學校中的專業。[3]

在實際應用中,學科和專業的概念理解有些混亂。有時認為學科是種概念,專業是屬概念;有時認為學科是屬概念,專業是種概念。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學科是科學學概念,專業是教育學、社會學概念。本文采用的是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學科”是形成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的劃分,“專業”是知識的專門化領域,是人才培養與需求的結合點。

龍春陽在論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建設和人才培養》[4]中對學科和專業的區別和聯系進行了論述。學科和專業之間的區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學科的劃分和專業的設置標準不同。學科的劃分,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來設置的。有時一個學科下面設置多個專業,有時一個專業需要多個學科的支撐。例如,歷史學科下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專門史等專業;教育技術學專業則需要教育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支撐。②學科和專業的構成要素不同。通常認為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需要具備3個要素:特定的研究對象、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專業的構成要素主要是由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中的人所組成。③學科和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學科以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為目標,向社會貢獻科研成果,推進知識的發展與創新。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人才,以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為己任,為社會發展提供不同層次人才。

學科和專業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學科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平臺。②專業是對學科的選擇與組織。③專業培養的人才為學科知識的豐富與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2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

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是高校中的兩項重要的建設工程,彼此之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都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環境,專業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礎。

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主要有以下4點區別:①目的和內容不同。學科建設的目的是提高高校的整體實力和水平,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對科學研究的需求,而專業建設僅僅是為了人才培養的需求。②建設對象不同。學科建設的對象是學科,而專業建設的對象是專業。③管理部門不同。學科建設的管理部門是國務院學位辦、地方省級學位辦和研究生院(部、處)。專業建設的管理部門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廳高教處和教務處。④地位和作用不同。學科建設關注的是學科前沿問題,其主要作用是知識的發現與創新。專業建設的作用是人才培養,即本科生的培養。[5]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學科建設促進專業建設,專業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了知識的實踐基地。一般說來,研究型大學比較注重學科建設,應用型大學比較注重專業建設。

3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是指為發展教育技術學科而展開的學位點的建設,主要包括教育技術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隊伍建設、研究成果產出等。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是指為發展教育技術專業為目的而展開的本科或專科建設,主要包括教育技術教學隊伍建設、專科和本科人才培養、教育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等。

教育技術學是在人類分工進一步細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進一步交融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教育技術學的交叉學科性質進一步凸顯,這決定了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具有特殊的內涵。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不是單一的學科建設,而是多個學科的綜合建設。教育技術學專業建設需要不同學科的支撐。教育技術理論基礎有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傳播學理論、學習理論、系統理論、非線性科學理論等。教育技術學的技術基礎有電子學技術、物理學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有教育領域、企業領域、軍事領域、醫學領域等。“木桶理論”在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顯得蒼白無力。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成敗,有時不是取決于那塊“最短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往往根據自己的實踐領域和研究范圍,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技術和理論,而不是補上那塊最短的木板。

二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聯系和區別

與其它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一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促進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依托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間的聯系如下:①教育技術專業的出現,促使教育技術學科的出現;教育技術學科的出現,促進教育技術專業的發展。在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發展初期,先有社會需求懂運用電氣化設備(幻燈、投影、電影、廣播等)進行教學的人才,才出現了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學)這個專業。1936年9月,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辦電影播音教育專修科,學制2年,第一屆共招學生24名。[6]這是我國最早的電化教育專業。1983年,經教育部批準,華南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開設電化教育本科專業,學制四年。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河北大學3所大學設立碩士學位授予點。電化教育本科專業的設置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的設立,標志著我國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納入正軌,走向新的征程。②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是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知識源泉,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知識。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在豐富和發展自身學科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還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對明確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規范教育技術課程體系建設和指導教育技術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③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是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實踐平臺,是連接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社會服務的橋梁。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間的區別如下:①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教育技術學科的實力和水平,促進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滿足人類對教育技術學科研究的需要,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目的是促進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培養社會所需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從人才培養方面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培養的是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教育技術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培養的是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教育技術專科生、本科生)。從內容上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重心是導師隊伍建設、學位點的建設、本領域前沿知識的探究等,工作突出科學研究,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重心是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本專科課程的建設等,工作突出教學管理。②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對象是教育技術學科,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對象是教育技術專業。③和其它學科和專業的管理部門不同一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管理部門也不同。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作用是提升學科地位,培養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專業水平,培養應用型人才。⑤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完善教育技術學科體系,促進教育技術學科研究,培養高層次的研究人才,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培養社會所需的實用型人才,直接把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彰顯教育技術學科的社會價值。

一般來說,設有教育技術博士點、碩士點的大學比較注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其它普通院校比較注重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不是“孤立的兩張皮”,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學科建設可以帶動專業建設,專業建設可以促進學科建設。

三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育技術學是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完全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知識的劇增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好地傳遞人類知識的理論和技術,這促使教育技術學科的建立和教育技術專業的出現。第二,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發揮了“教育技術精神”(電化教育精神),促進了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地快速發展。

1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經過教育技術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教育技術學科基本上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建立了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

焦建利在其論文《論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7]中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進行了闡述。目前,我國有關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有:過程資源說、現象規律說、教育中的技術說、教育媒體和方法應用說、技術問題說等。國外對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問題的觀點有:課題內容說、定義界定說、任務描述說。此外,李康從狹義層面上限定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為“媒體技術(現代視聽媒體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而產生的現象和規律”[8]。

李龍、李陸平、謝百治等人分別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9]、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10]、教育技術學科知識體系[11]、軍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12]等進行了探討。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逐步得到完善,形成了教育技術研究方法教材(如,李克東主編《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胡隆主編《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導論》等)。

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還表現在重點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水平、高層次人才培養、專業期刊建設、學術交流等方面[13]。

重點學科建設方面。20世紀我國教育技術重點學科只有兩個省級重點學科(1986年,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成為廣東省重點學科;1998年,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成為甘肅省重點學科)。進入21世紀,我國擁有了兩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北京師范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6個省級重點學科(西北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和山東師范大學)。

科學研究方面。“七五”期間、“八五”期間、“九五”期間、“十五”期間、“十一五”首年,國家級教育技術課題的立項數分別是1、4、24、124、14,占總課題的比例分別是0.81%、0.88%、2.82%、4.37%、6.14%。從2003年至2006年,教育學一級學科全國精品課程共有25項,其中教育技術學精品課程占7項。在2001年度,國家優秀教學成果評獎中,一等獎56項,其中教育技術占4項,二等獎434項,其中教育技術占16項。在2005年度,國家優秀教學成果評獎中,一等獎總數59項,其中教育技術占4項,二等獎537項,其中教育技術占30項。從教育技術學論文看,2000年至2004年CSSCI引用在10次以上的教育學科論文,共66篇,15篇教育技術學方面的論文入圍,占22.7%。從教育技術學著作和教材的影響來看,烏美娜教授主編的《教學設計》、南國農教授主編的《電化教育學》和《信息化教育概論》、祝智庭教授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在教育學類著作中獲得了較高的引用率。從著作和教材發行量看,南國農教授主編的《電化教育學》發行量達到20萬冊以上,陳琳教授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發行量達到10萬冊以上。從國家級規劃教材看,教育技術學著作和教材的份額提升,共有26部入選。

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已經形成規模,教育技術博士生培養方興未艾,教育技術學博士后流動站建設拉開了序幕。2008年共有74所院校[14]招收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8所院校設有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此外,南京大學和內蒙古師范大學分別招收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從2004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與瑞博公司在蘇州工業園區共建國內首個“教育技術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來,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分別設立教育技術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我國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營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環境。

專業期刊建設方面。打造了兩個教育技術學權威核心期刊《電化教育研究》和《中國電化教育》,有8種教育技術學期刊(《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開放教育研究》、《外語電化教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國遠程教育(上)》、《現代遠距離教育》)進入CSSCI。此外,還建設了《中國醫學教育技術》、《中國教育技術裝備》、《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遠程教育雜志》、《中小學電教》、《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導刊》等刊物。

學術交流方面。2001年由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創辦的“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已經分別于華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成功舉辦五屆。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年會以及下屬的10多個專業委員會已經成為探討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推動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學術會議。全國教育技術博士論壇已經成功在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成功舉辦三屆。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CETA)已經成功舉辦五屆。2006年7月,“首屆全球ET學術峰會”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成功舉辦。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已經成功舉辦十一屆。中國國際遠程教育大會(IDEC)已經成功舉辦七屆。教育技術學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有力推動了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此外,建設了一批優秀的教育技術網站,例如:中國教育技術網、中國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科網、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網、教育技術學科資源網等,為交流教育技術學科資源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2 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明確了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

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方面。教育技術本科專業規范經過前期調研、三次“教指委”工作會議、兩次全國范圍教育技術學專業系主任研討會,基本確定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五個培養方向,即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教育、教育媒體技術、教育軟件與知識工程、遠程教育。[15]

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構建了教育技術專業系統的五個模塊。這五個模塊分別是學校平臺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基礎課、方向核心課程、專業任選課和試驗課程。[16]此外,還建設了一批優秀的教育技術精品課程。隨著一些優秀教材的出版和精品課程的建設,教學內容有了較大改觀,專業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規范了教育技術專科生、本科生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培養質量。

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教學隊伍建設和專科生、本科生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教育技術學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設立,培養的較高層次的人才充實到教學隊伍中,提高了教學隊伍的質量和水平。2007年有208所院校[17]招收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和專科生。這些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教育技術專業人才,滿足了社會發展對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

四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及時發現這些問題,并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對促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教育技術學科歸屬問題有待解決。②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還不是十分明確。③教育技術學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尚未完整建立。④教育技術學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待完善。⑤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方面與世界一流學科的差距比較大。⑥教育技術學科學研究水平有待提高。⑦教育技術學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不能為專業建設提供足夠的人才。⑧專業期刊的質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在國際上權威性不高。⑨學術交流數量較多,但是交流水平和質量有待提升。

當前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陳琳教授在其論文《中國教育技術本科教育的問題與對策》[18]中總結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面臨6大問題:①專業的知曉度較低。②專業的教育改革緩慢。③專業辦學水平懸殊太大。④專業定位不準。⑤師資水平遠不適應專業發展需要。⑥缺少憂患意識和前瞻考慮。此外,教育技術學專業名稱過多,專業類型過雜,應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2007年,高校招生中[19],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名稱有: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師范)、教育技術學(影視媒體技術方向)、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師范),專業類型有:教育學類、文學類、工學類、管理學類、理學類。

隱藏在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問題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技術學科的不成熟性”是一個主要原因。也就說,我們還沒有較好地把握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規律,還不知如何更好地建設教育技術學科和教育技術專業。

2 解決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解決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所能達到的,這需要教育技術工作者發揮教育技術精神,長期奮斗下去。總的指導思想是促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依據問題找對策,瞄準方向找出路。

解決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的策略。①倡導把教育技術學設為一級學科或學科門類中設立“交叉學科”,把交叉學科性質比較突出的學科,如:教育技術學、知識科學、體育學、資源科學等設為“交叉學科類”下的一級學科。這樣就解決了教育技術學科放教育學類、文學類、工學類、管理學類、理學類下都不合適的尷尬局面。②適當加強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的研究。③繼續探討教育技術學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④繼續完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⑤強化教育技術國家級重點學科的建設,縮小與世界一流學科的差距。⑥繼續提高教育技術學科學研究水平。⑦適當增加教育技術博士點數量,以滿足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⑧提高專業期刊的辦刊質量和水平,建議部分刊物設置“教育技術環球視點”專欄,面向全球征集高質量稿件,爭取創出世界一流的刊物。⑨在追求學術交流數量的同時,注重交流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解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的策略。陳琳教授給出來解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4條建議[20]:①加強宣傳,突破重圍。②啟動全國性的教育技術本科教育評估。③科學論證,明確專業定位。④大力提升師資水平。此外,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導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是解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的好方法。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相通的,不是孤立的。學科建設問題的解決促進專業建設問題的解決,專業建設問題的解決影響學科建設問題的解決。應該以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帶動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深化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3 當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主要任務

當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相對不成熟性決定了教育技術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促進教育技術學科發展和專業發展。促使教育技術學科從發展學科向發達學科邁進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成了教育技術工作者當仁不讓的兩大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劉仲林. 跨學科學導論[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65-67.

[2] 馮向東. 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3):69.

[3] 周川. “專業”散論[J]. 高等教育研究,1992, (1):79.

[4] 龍春陽.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 文教資料, 2006, (26): 14-15.

[5] 梁傳杰,劉雙樂.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比較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1):105-106.

[6] 吳在揚. 中國電化教育簡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30.

[7] 焦建利.論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 中國電化教育,2005, (8):21-22.

[8] 李康.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電化教育研究, 2004, (1):4.

[9] 李龍. 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 電化教育研究,2003,(9):3-6.

[10] 李陸平,謝百治,祝文生. 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03,(3):58-59.

[11] 李龍. 教育技術學科知識體系的構成――三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 電化教育研究,2004,(2):3-8.

[12] 謝百治,田屹,鄧祖道,朱艾華,蔡耘,李冰. 軍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05, (12): 18-22.

[13] 陳琳.中國教育技術學學科地位的世紀提升[J].中國電化教育,2007,(9).

[14] 200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查詢[DB/OL].

[15][16]黃榮懷,沙景榮.關于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思考[J]. 中國電化教育,2005,(1):6.

篇3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近些年來在資源建設方面共建共享機制的建設過程,提出資源共建共享標準是基礎;資源共建共享實施是關鍵;資源共建共享內容是核心等論點,并通過具體實踐過程加以論述。

前言

教育資源的建設是一項龐大、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學科,學校是資源建設的主力,也是資源應用的主體,單個院校或單位難以承受建設完整學科體系教學資源的壓力。為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的浪費,各單位選取自己的重點學科和特長學科分工合作,通過資源的共建實現資源的共享是資源建設的必由之路。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在中國外語教育資源建設、組織與協調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資源共建共享標準是基礎

教育資源的建設歷來是外語院校教育技術中心的工作重點,通過音視頻資源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外語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語院系多年來一直企盼著校際之間資源共享的實現。為此,外語專業委員會自2003年開始進行資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為了完成這一工作,協會曾多次召開理論研討會,在廣泛研討的基礎上達成了共識,大家認識到建立統一的資源建設標準,是外語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關鍵。

1 制訂標準

“十五” 期間外語專業委員會在完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的過程中,組織起草了符合中國外語教育特點的信息資源元數據標準。該標準參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數據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關標準,依據數據庫結構完整性的原則,數據庫建設兼容性的原則,管理、檢索、調用數據的便捷性原則以及應用平臺與用戶界面友好、簡潔的原則并結合了中國外語教育的特點,形成了外語資源建設的統一標準。在此基礎上協會多次組織會員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討論外語資源建設的統一標準問題,最終在2005年外語專業委員會蘭州年會上通過了外語教育信息資源元數據標準。2007年,外語專業委員會大理年會上該標準又得到了進一步的修訂,標準的制定使外語院校的資源建設在統一的規范下進行,為資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礎。作為資源建設的指導文件,標準也將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和學校信息資源建設的實際不斷修訂和完善。

2 模式創新

為避免標準成為“空中樓閣”,外語專業委員會在標準制定之初,就本著一切從資源共建共享的實際應用出發的原則,為標準的“落地”進行了積極的籌備工作。在標準制定完成之后,外語專業委員會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與標準相適用的資源建設平臺和工具上來,適時引入教育技術企業,大膽采用協會與企業合作的模式,充分發揮院校在教學上和企業在技術上優勢,推動標準的實施與應用,并為標準的修訂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2006年初外語專業委員會在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展開會議,會議決定分別委托北京競業達公司和聯想傳奇公司開發基于標準框架的資源管理與平臺和著錄軟件,以推動標準的“落地”,讓標準為資源共建共享服務。

二 資源共建共享 實施是關鍵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不僅制定了外語教育信息資源元數據標準,還對該標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廣、應用和實施。

1 建立符合標準的應用平臺

依據外語教育資源元數據標準,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北京聯想傳奇公司和競業達公司開發出了一系列專屬的資源工具和平臺,包括:外語資源編目工具、外語資源管理平臺、外語媒體資產管理平臺、校際資源交換平臺,上述系列平臺與工具的開發,從技術上保障了資源建設、資源管理、資源共享的應用和實施,實現了外語資源建設更加貼合專業外語和公共外語的實際教育需求的目標。 轉貼于

2 免費向會員學校提供資源編目工具

外語資源建設的核心是一線教師,他們既是教育資源的使用者,同時更是資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擔綱者。如何最廣泛地調動廣大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成為資源建設成功的必備要素。為此,外語專業委員會在免費向會員院校提供編目工具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資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臺,受到各會員學校的普遍歡迎。目前,在外語專業委員會中,已有一定數量的會員院校在統一的元數據標準和資源平臺上開始了資源的建設,部分地區的會員院校已經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資源庫,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資源的共享。

三 資源共建共享 內容是核心

標準再完善,技術再先進,沒有資源作為依托,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2007年初,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發起建設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的倡議,得到全國會員的積極響應。為此,外語專業委員會成立了專門的資源管理和服務中心,對資源庫進行管理和維護。

1 建設中國外語教育資源庫

為營造開放、共贏的資源共享環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2007年底開始著手建設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從工作啟動至今,已經有北京、天津、廣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資源庫提供了超過5TB的外語教學資源,為實現資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將越來越豐富起來,資源的共建共享將會不斷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廣東、云南、四川、河南、陜西等地的會員院校已經成為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的直接受益者。

2 設立資源管理和服務中心

為使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得到更高效的建設和應用,外語專業委員會還成立專門的資源管理和服務中心,負責對共享的資源庫進行統一、分類、整理和維護等工作,并組織專門的人員按照專業委員會制定的元數據標準對資源進行逐條編目,以方便教師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資源,同時也為更廣泛的資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建立校際資源共享平臺

為了解決校際資源共享的問題,2007年協會與北京聯想傳奇合作,聯合開發了校際資源共享平臺,平臺的建立使協會會員院校之間的資源交互與共享變得便捷起來。各會員學校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利用該平臺各會員院校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檢索其他會員院校共享的教學資源,并可以在線點播和下載。從而將加速外語教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工作。

隨著參與資源建設的會員學校數量的增長,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的內容將會極大豐富。對于這樣一個龐大的資源庫,如何進行后續的資源管理被提上外語專業委員會的議事日程。外語專業委員會意識到今后責任重大,但堅信在委員會和會員學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外語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會在外語教學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動。

參考文獻

篇4

為了進一步推動各專業領域實踐教學的開展,表彰那些致力于實踐教學領域發展并已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認可的個人和機構,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將主辦“第三屆全國實踐教學競賽”(以下簡稱“大賽”),大賽活動具體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實踐教學委員會承辦,現將大賽活動要求通知如下:

一、競賽的內容

第三屆中國實踐教學大賽涉及各專業或專業方向,參賽院校與個人可自主確定參賽的專業或專業方向,但要求提交參賽的設計與內容要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思想,突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課程開發模式,最大程度展現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賽分為五類競賽項目:

1.專業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解決方案、實踐教學在專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及實踐案例。

2.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指一門課程中的實訓與能力培養的關系,課程實訓解決方案及實例。

3.綜合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指專業及課程以外的實踐教學方案,例如,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等。

參加以上三項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大賽需在網上(省略.cn)提交電子版資料及紙介質版2本(必須裝訂)資料等參賽資料。

4.多媒體教學課件大賽

指在PPT、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等方面充分運用多種媒體的集合在課堂教學中的集成應用。可以是一節的課件、一章的課件、也可以是一門課程的整體課件。

參加多媒體教學課件大賽需在網上提交多媒體課件光盤等參賽資料。

5.虛擬教學

指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的虛擬教學。包括虛擬課堂、網絡課程、虛擬實訓、虛擬社會、虛擬工廠等。虛擬教學的目的是借助計算機技術提高教學效果,例如一個復雜社會過程可以用虛擬的形式直觀的表現出來,學生容易理解。

6.學生創業方案設計

指學生在畢業后的創業方案設計。可以是網上創業設計方案,也可是其他創業方案設計。

參加學生創業方案設計大賽需在網上提交電子版資料及紙介質版資料等參賽資料。每所學校限報3名,超過3名者,以資料上傳到網上的時間取前3名。

二、競賽資料提交方式

各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相企業單位與個人均可以申請參賽。

1、參賽者需在網上注冊,并將電子資料上傳到網上,如果資料太大不能上傳,請與競賽辦公室聯系。

2、初評專家在網上評審,請參賽者信息務必準確。

3、申請人通過省略.cn下載并填寫《第三屆全國實踐教學競賽申請表》,連同上述有關參賽資料(報名表、裝訂的紙介質報告)于2009年6月15日以前(以郵戳為準)郵寄到全國實踐教學法競賽辦公室。2009年8月進行初評和復評。資料請寄――

地址:上海東大名路391號5001室郵編:200080;聯系人:黃捷;電話:021-65951069 13916916835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聯系電話:010-66419038岳華

三、大賽評獎方式

將分別評選出專業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綜合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虛擬教學、學生創業方案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一、二、三等獎。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頒發證書,對于有效組織教師參賽的院校,設立最佳組織獎,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授予“2009年度實踐教學最佳組織獎牌”。

四、其他

申請參加專業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綜合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類大賽,每一種參賽方案或課件收取評審費300元;學生創業方案設計11免收評審費。評審費請通過郵局匯到: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60號416房間;郵編:100031;岳華(收)。如要通過銀行轉賬,請與協會聯系。請務必注明參賽者單位、姓名,否則會延誤您的評選。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中的優秀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將集結出版優秀論文專著《實驗實訓實習》。

本次競賽的解釋權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實踐教學委員會所有。

篇5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于1996年初公布了“教育技術行動綱領”,提出了教育技術的四大挑戰目標———每所學校與因特網相連、每所學校有適于教學的硬件、有適當的內容供教師整合進他們的課程中、教師具備將技術整合進課程的必要技能,保證美國的每一個兒童具備在21世紀競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克林頓總統對教育技術十分重視。1996年上臺的他于當年3月就召開了第二屆教育高峰會議。建立了兩個組織,一是由美國大部分大企業總裁和州長聯合會合辦的教育標準和評估政策資源中心,名為“成功公司”(Achievement,Inc),目的在于為教育目標、課程設置、評估等一系列問題提供咨詢和監督,同時它的信息網還列出了14個學科的55個課程標準,以及中小學教學的3968個教學要點;二是“首席執行官教育技術論壇”,旨在通過每年發表的學校教育技術的進展報告來幫助美國學生掌握21世紀必備技能。在1999年的第三屆教育高峰會議上,克林頓發表演說,隨后展出了11種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意在敦促州長重視教育技術,提高各州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學習。在組織機構上,美國教育部設有教育技術辦公室,它為國會議員提供美國教育技術發展較權威的評估,并向全國發放有關文件,協調資源和領導計算機輔助下的課程改革。[1]在投資政策上,美國政府采取優先保證教師培訓經費和投資力度的方案。現正計劃于2003年把聯邦政府教育技術資金的30%投放到把教育技術整合到課程中,以提供持續、強化,高質量的專業發展。

在技術支持上,美國政府成立了“成功公司“,以此獨立的社會領導機構向公眾提供教育信息和技術幫助,教師員工能夠得到全天二十四小時、友好而又熟練的技術支持。在教育立法上,2002年1月8日,布什總統頒布了《2001年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2002財政年度投入到技術教育的經費達10億美元,要求學區必須至少將25%的該項經費用于教師的專業培訓和發展。德克薩斯州的《師資技能培養法》在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標準中增加了教育技術的內容,規定凡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者,必須通過最基本的計算機水平考試。2000年,賓西法尼亞州通過了加強教師培訓的《第48條法案》,要求每個中小學教師每五年中要進修180小時。加利福尼亞州也設定了嚴格的教師資格考試。在2000年9月起實施的《中小學教師一、二級水平技術證書和三級導師水平與管理水平證書標準》中,將教育技術水平增加為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標準之一。

二、以CEO教育技術論壇為代表的三個組織為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作出了重要貢獻

1•CEO教育技術論壇

CEO(首席執行官)教育技術論壇(CEOForumonEducationandTechnology)是美國工業和教育界的執行總裁于1996年秋季創辦的。其目的是確保克林頓總統于1996年年初提出的教育技術的四大挑戰目標能夠順利實現。CEO教育技術論壇每年對教育技術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及其整合進行年度評估,來衡量公立學校的進步,并報告一份,幫助美國學生掌握21世紀所需要的技術和其它重要能力。1997年10月,該論壇發表了《學校技術和準備報告:從處處碰壁到取得進步》重點評述全國學校硬件和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學校技術和準備圖表”。1999年2月,論壇發表了《專業發展:通往更佳學習》,主要評述教育職業發展地位和新標準的學校技術和準備圖表,著重教師的培訓。2000年春,論壇報道了K-12學校中技術整合和數字化學習,及更新的學校技術和準備圖表。2001年春,論壇論述了如何衡量技術對學生成就和教育結果的影響,重點放在信息時代課堂中的教和學的進展上。2001年3月,論壇公布了一份給聯邦政府關于教育技術建議的政策文件,題為《教育技術必須包括在全面的教育立法中》,提出了三條建議,分別是擴大學生的學業范圍以涵蓋21世紀必備技能;擴大聯邦政府對教育技術投資的支持;增加對研究、開發和傳播的投資。在法律上保障教育技術的實施。[2]

2•全國師范教育鑒定委員會

美國全國師范教育鑒定委員會(TheNationalCouncilfor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簡稱NCATE)成立于1954年,是第一個為美國教育部和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委員會所承認的全國性、獨立性的教師教育認可專業機構。它憑借認可標準和認可程序、實地考察,淘汰一些質量不甚理想的教師教育機構和培養方案,鼓勵教師教育機構不斷改進師資培養的質量,增強它們的市場競爭力。它率先采納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專業標準中強調技術重要性的必要條件,它還為教師員工的資格與有關技術教學和學問的機構資源確立了高標準。與國際教育技術協會(簡稱ISTE)共同研制的師范系統教育技術培訓標準就是典型。該標準目的是加快師范系統各學科中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師范學院教師的技術培訓,實行審鑒過程的電子化和建立教師培訓的數據庫。

3•國際教育技術協會

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簡稱ISTE)是一個專業教育組織,不僅為全國師范教育鑒定委員會的教育技術教師培養項目提供準則,也是“培訓明天教師的技術能力”項目的領銜單位。它的重大貢獻在于制定了主要分為中小學和師范培訓兩大系統的全國教育技術標準。在師范培訓系統中標準主要有: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審查標準、教學單位技術基建標準、全國教育技

三、“全國教育技術教師標準”為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提供了評價尺度

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2000年6月公布的全國教育技術教師標準,是美國教育部“培養明日教師使用教育技術”(PT3)的資助項目。項目為教師培養項目提供將技術整合進教師培訓過程的模式,還為培養明日教師為改善學習而有效使用技術傳播這些大有可為的實踐活動。國際教育技術協會與幾個單位聯合制定的全國教育技術教師標準,確定了教師需掌握技術的內容和行為表現指標,主要包括六大方面:

1•技術操作和概念

教師:①表現出對與技術相關的概念的基礎知識、技能及理解力(如在ISTE全國學生技術標準所描述的)。②表現出不斷增長技術知識和技能以跟上技術的最新發展。

2•規劃和設計學習環境和經驗

教師:①設計適當開發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能應用技術促進的教學策略來支持學習者的多種需求。②設計學習環境和經驗時,開展應用技術進行教和學的新研究。③確認和找出技術資源,并評價其準確性和適合性。④在學習活動中規劃技術資源的管理。⑤在技術環境中,規劃、管理學生的學習策略。

3•教學、學習與課程

教師:①促進強調內容標準和學生技術標準的提高技術的經驗。②使用技術支持強調學生多種需求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策略。③應用技術發展學生的較高層次的技能和創造力。④在技術促進的環境中管理學生的學習活動。

4•評估和評價

教師:①應用技術評估學生在課程學習時使用各種評估方法的有效性。②使用技術資源收集和分析數據,解釋結果并交流結論,以改善教學實踐并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③應用多種評價方法判定學生是否為學習、交流和生產力而恰當地使用技術資源。

5•生產力和專業實踐

教師:①運用技術資源進行持續的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②不斷地評價和反思專業實踐,以對使用技術支持學生的學習做出明智的決定。③應用技術以促進生產力。④運用技術與同事、家長及社會團體進行交流、協作,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6•社會的、道德的、法律的和人類問題

教師:①規范和傳授與技術使用有關的法律和道德實踐。②應用技術資源以滿足不同背景、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習者。③確認和使用強調多樣性的技術資源。④促進安全和健康地使用技術資源。⑤促進所有學生平等地利用技術資源。國際教育技術協會還根據此標準進一步制定了教師行為表現指標,使教師培訓有的放矢,同時,它還制定了教師培養的行為表現輪廓,把輪廓分為:一般預備階段專業培訓階段學生教學或實習階段第一年教學階段等四個階段。使教師培訓機構和教師候選人明確在各階段應達到的標準。[3]但是,該標準只解決了對全體教師技術基礎知識的要求,并沒有解決中學各類計算機教師證書課程的資格審定標準。為此,國際教育技術協會還為美國全國師范教育鑒定委員會開發了《教育計算機技術素養的基本認可標準》、《教育計算機技術管理人員的高級綱要標準》、《中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基本要求》、《中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士學位要求》等標準,[4]以及于1994年制定的,并于1997和2000年修改的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審查指南。這些標準的制定和設立,使教師培訓工作有的放矢,有法可依。

四、“教師培訓學校技術和準備圖表”為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提供了工作框架

美國CEO教育技術論壇自1996年的四年內每年都制定一個自測性的“學校技術和準備圖表”。CEO論壇在第三年(1998)報告中制定了一個“教師培訓學校技術和準備圖表”,是有關師范院校的教師培訓的。“教師培訓學校技術和準備圖表”由大學部和教育學院兩大部分組成。大學部分主要評估校領導是否有技術輔教的戰略計劃、經費保證、課程設置,以及保證設備和服務的信息基建。教育學院又分為學院領導、教師、學生和校友四大部分,它除了評估學院領導技術輔教的計劃、經費和服務保證以外,還要評估學生實踐中技術使用、教師技術培訓等數據。[5]準備圖表的內容可由網上下載。進入CEO論壇的網址,找到該自測表,遵循說明填上數字即可。做完所有的題目后,“自測表”會立即給出總結數據。由準備圖表的選項可看出,CEO論壇把結果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外加期望值,使學校能根據結果確定該校的教育技術狀況。而且,各校可將得出的數據與自測表建議的數字相比,制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這一圖表(1)為教師培訓項目提供一套的標準規范,使教師能用規范來衡量他們技術整合到課程中的進展。(2)供明確目標,鼓勵學校,學院和教育部門努力從“早期技術”向“高級技術”轉變。(3)引起全國對課程、政策和資金的關注,以保證全體教師能夠勝任,并充滿自信地有效利用技術來幫助學生學習。仔細分析這個圖表,可以看出它所設置的問題都涉及到數字,從數字來調查教育技術狀況有其優點和缺點。優點在于數字的測量直觀,易把握,不用涉及到深層次的問題,使用方便,只需輸入數據就可獲得結果;內容詳盡,一張表就涵蓋了十九方面的內容,且有初、中、高、理想值等層次;再者免費,各學校、教師可到網上操作反復使用,交互性好,反饋快;還有就是保密。缺點在于有的反饋變量很難用數字來歸納。因而有人認為,它們與其是精確的測試表,不如說是為學校進一步發展的中期指導表。

五、教育資源公司等單位為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提供了豐富的網上教育資源

美國的社會機構,包括商業基金會、各類企業和網絡輔助機構等除了在投資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外,還為教師培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鼓勵、支持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革新,美國教師聯合會等幾家著名的全國性教育組織聯合建立“21世紀教師”網絡,該網絡服務預計將培訓10萬名美國教師,并為參與該項服務的教師提供交流經驗的場所。教育資源公司是美國最大的教育技術資源庫,每年都會提供培訓項目的小冊子及軟件介紹。蘋果公司在中小學的軟件,服務科研上也花了很大精力。該組織設立了專門的網絡服務“21世紀教師工作室”。微軟為中小學教師設計的“教師網”更是提供了免費的培訓資源,且內容相當齊全,包括任課教師聯絡網、基礎軟件的輔導、教案和教學活動、教學資源四大部分。由全國科學基金會、太陽微電子公司和SRI國際公司聯合資助的“請進來”網絡,是一個專為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虛擬學校。教師可以在網上開課,與同事交談,合作科研,查找資料,咨詢專家或回答別人的問題,還可以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還有美國在線的網上學校等等。[6]

六、幾點啟示

1•政府重視,企業參與

教育技術培訓不同于其他培訓,它涉及到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培訓。高技術,高投入,費用很高。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撥出專項資金,或創設援助基金,制定優惠政策支持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工作。教育部門也要加強與信息技術公司的合作,共同開發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軟件,建立教師培訓網站,如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讓教師互相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共同進步。

2•建立專門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機構和資格審查委員會

從美國教師培訓的三個重要機構所做的工作來看,我們也可考慮成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機構,確立學校教育技術審查標準和培訓內容及評價工具,引導和推動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開展。從我國現狀來看,這一舉措勢在必行。由于沒有一個大規模的培訓機構和審查委員會的存在,教師培訓沒有前瞻性,大多培訓內容都是各校自定,沒有明確的標準去審核,這使教師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盲目性。相信有專門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機構和審查委員會的督促和審查,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一定會更具前瞻性和針對性。另外,評價工具尤其是像CEO教育技術論壇研制出的準備圖表對我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也有指導意義。為高效地掌握各校教育技術現狀,制定技術改進方案,我們可根據我國的實情制定自測表。

3•加強師范學院培訓

現在不少師范學校也開設了信息技術的公共課,但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技術導論課,僅僅交代一下背景和知識概要而已,實踐機會較少,學生大多不具備利用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因此,學校應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除了在校內的實踐,師范學院還應主動與中小學校合作開展各項教學研究項目,如實習,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讓師范生較早接觸社會和參與特定項目的實踐,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作好準備。

4•開展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雖然現今每年都有國家級和省級骨干教師的培訓,但參與培訓的人畢竟很少,所以在職培訓的落腳點往往在各個學校。學校可以在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和計算機教師為主體的隊伍引導教師培訓。培訓內容應從單純技術培訓向課程整合培訓轉型。常用的方法有專家講座法,觀摩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學習法,合作學習法,資源型學習法等等。在培訓中,特別應讓教師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法,提供典型的個案給教師觀摩學習,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在教學中不斷創新。

5•建立激勵機制

培訓教師把技術當作一種教與學的工具來有效使用是各學校面臨的巨大挑戰,采用一些激勵措施可以鼓勵教師員工花時間去學習技術并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更有效。有的學校出資讓教師參加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培訓。有的學校通過開放日進行技術整合教學的課件、網頁匯報交流并頒獎。有的對在應用技術的教學實踐中取得成就或論文獲獎的教師給予獎勵。有的地區和學校給教師發計算機,讓他們帶回家去使用。有的還給教師提供外出參觀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這一切都是對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時間學習信息技術以改善課堂教學的教師給予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

篇6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036―04

一 時代挑戰: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面臨新抉擇

我國的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創造了世界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史上的壯舉:20世紀80年代初重獲新生的電化教育本科專業,專業點數量由少到多,不斷發展,到2008年已有224所高等學校辦有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形成了全國年招收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愈萬人、在讀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數萬人的龐大規模,為我國教育現代化輸送了大批專業建設人才。然而,教育技術學的本科教育當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挑戰之一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勢,刷新了教育技術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對教育信息化專門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變革的新要求。

挑戰之二是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前幾年,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是人才市場的香餑餑,100%的就業率,有差不多半數的進高校工作,相當多的就業于電視臺等大眾媒體,或就業于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然而,近兩年來就業形勢發生了變化:高等學校新進人員一般要求有研究生學歷,許多高校因此緊閉了過去向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敞開的大門;電視臺等傳媒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在高校現在有相應專業進行培養,如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等;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技術崗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畢業生也絕非像過去一樣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在如此的形勢面前,必然要求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尋求新的突破。

就業壓力的挑戰,還來自于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的超常規發展,截止1998年底,全國辦有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只有31所高校,其中28所為師范大學[1],而從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間,新增教育技術學本科辦學點193個。[2] [3] [4] [5] [6]

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許多學校正只爭朝夕地醞釀對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進行根本的改革。

二 科學定位:培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教師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適應挑戰的策略應該是按時代要求重新審視專業定位。

21世紀教育技術的主旨是教育教育化,無疑教育技術學專業要培養適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專門人才。

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有師范和非師范之分,且多數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為師范專業,在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到高校就業的機會很少以及基礎教育向信息化、現代化邁進的情況下,作為師范性的本科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定位,應該是培養適應基礎教育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即培養能在中小學勝任教育信息化方面幾乎所有工作的專門人才。

信息化有信息網絡、信息應用、信息技術、信息人才、信息資源和信息化政策法規等6大要素,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盡管不包括6大要素的全部,但有網絡建設與管理、教育資源建設、多媒體教室建設和管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對教職員工進行教育信息化的觀念和應用培訓、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研究,等等。那么,四年的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能培養適應如此多工作需要的專門人才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教育信息化的許多工作是相通的,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是相近、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的。

三 繪制藍圖:打造與時代共舞的全面的信息化建設能力

有了明確的定位,有了明確的方向,必須有相應的合適教學計劃相支撐。合適的專業教學計劃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藍圖。

每個學校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計劃,但培養目標定位于要培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教師后,原有的計劃就不合適了,但一味原有計劃也是不恰當的,正確的態度是合理繼承,大膽揚棄,可通過“增”、“減”、“改”、“創”課程的辦法,大刀闊斧地變革原有計劃。“增”是新增培養新的觀念、新的能力所需要的課程。“減”是去除過時無用的課程。“改”是根據需要對一些原有課程進行改造。“創”是創設一些過去任何學校都沒有的新課程。“創”與“增”共同之處是所新開課程是本專業過去都沒有的,區別在于其它專業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如果其他專業也沒有,則為創,如果其他專業有類似的課程,則為增,“增”課程容易,“創”課程較難。

在確定課程的“增”、“減”、“改”、“創”前,首先要明確計劃制定的指導思想,以及培養學生的特色,比如徐州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確定的人才培養特色是厚基礎、強能力、時代性、個性化[3]。“厚基礎”是對原來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培養普遍之說“寬基礎”的修正。從對三屆不同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的調查來看,過去為強化“寬基礎”,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了大量的課程,但每門課程的課時很少,結果教學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度,學生只學到了皮毛知識,將專業課降到了公共選修課的水準上。將“寬基礎”改為“厚基礎”,意味著要夯實基礎,所有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都是不開則已,一旦開就要開出深度,讓學生掌握得很好,以使學生學過相應課程后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強能力”是要使學生具有解決教育信息化實際問題的多樣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多面手,既有理論又有很強的實踐能力的“行家理手”。要使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后,能建網、管網,能進行教育資源建設,能勝任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如此眾多的方面不僅要會干,而且能干好,即不像過去那樣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而更為重要的要在理論層面上、藝術層面上發展。“時代性”是確保教學計劃的先進性,使之是真正能培養適應時代需要人才的好計劃,要求人們站在時代高度進行計劃制定,要有全球化的視野。“個性化”要使培養的學生是個性鮮明的。在計劃中要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厚基礎、強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具體做法可為:將課程適當前移,減少第七學期的課程,第八學期只用于專業實習、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將第七學期、第八學期的大多數時間留給學生用于自我訓練、打造該有的能力和特色。此外,要在專業選修課中留出一些學分讓學生跨專業選修,以及允許學生以各種成果抵沖部分選修課學分。

為確保特色的體現,教學計劃制定有必要體現全員性、系統性、最優化、開創性的要求。“全員性”是讓教師參與討論,走群眾路線,集中所有人的智慧,防止閉門造車,并力求在校外借智。“系統性”是對教學的所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環環緊扣、一著不讓。“最優化”是立足于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進行計劃制定,追求計劃的完善與極致。“開創性”是要有創新的膽量、意識和行動,敢為天下先,不墨守成規,不畏首畏尾。

基于以上思考和設計,可在本科教育技術學原有計劃基礎之上進行如下“增”、“減”、“改”、“創”。

“增”――主要增加與建網、管網、網絡資源建設、網絡數據庫應用方面的課程,增加動畫制作和研究的課程,增加與創意表達相關的課程。

“減”――主要減少數字電路、模擬電路、電視原理、美術基礎、音樂基礎、計算機輔助教育、媒體理論與實踐等課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背景下,計算機輔助教育一說已與時代不合拍,相應課程應減去。媒體理論與實踐內容可肢解而分散到其他課程,其媒體理論的內容應全部納入教育技術學導論課,以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以及將單薄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變得豐滿,媒體實踐的內容分散到各門媒體技術和藝術的課程中,此外將有關媒體系統的部分單獨開辟一門名為教育技術媒體系統的課程。原有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已過時媒體的內容應該取消。數字電路、模擬電路、電視原理等課程是過去將教育技術學生作為維修人員培養以及教育技術教師多數為物理背景而為,在過去開這些課本身是失之偏頗,而現在就更沒有必要。美術、音樂方面的內容分別整合到攝影技術與藝術和音頻方面的課程中,其目的是減少教學內容的不必要重復。

“改”――改造多門課程。即使保留原有名稱的課程,也應賦予新的內涵,甚至于要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造。比如,可將攝影基礎分為攝影技術與藝術(或數字影像技術與藝術)和攝影創意兩門課程,并且將教學內容全部建立在數字化平臺上。

“創”――創設電子技術基礎和教育技術媒體系統等課程。教育技術學原來開設數字電路、模擬電路等課程,對于現在教育技術學文、理科兼收的文科學生來說,學這些課程難度大,而且按新的目標定位,開設這些課程意義不大。但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必須了解電工、電子方面的一些基礎性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技術,否則也難以勝任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工作,因此有必要按照教育技術工作的需要,專門打造一門名為電子技術基礎的新課程。進行現代化的教育,會用到多種媒體系統,建設、管理媒體系統應是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基本任務,在過去的教學計劃中,單個的媒體介紹多,而媒體系統涉獵少,現在很有必要開設一門名為教育技術媒體系統的課程對此進行研究。在該課程中,探討的媒體系統包括多媒體教室,微格教室,語言實驗室,星網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學校廣播系統,計算機房等。

徐州師范大學按照以上思路進行的改革試驗,受到教育技術學專業師生的普遍好評。

四 精心實施:新時代強化新舉措

1 破常規精編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依據和指導性文件。國家對中小學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制定十分慎重,比如,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基礎教育的新的課程改革,每門課程的新課程標準都組織專家較長時間的調研、討論制定,然而在高等學校,課程幾乎都無統一的大綱,教學大綱的制訂多數是由各高校教師組織教師進行,而具體高校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制訂,往往就是由相應課程的一位任課教師獨立完成。

僅由任課教師一人獨立進行大綱的制訂,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如此的大綱制訂形式,使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合理性很難得到保障,尤其是各門課程各吹各的號,各定各的調,會導致教學內容重復、遺漏、邏輯關系混亂、深淺尺度不一。調查發現,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內容重復到了令學生無法忍受的程度。比如,一些學校在教育技術學本科的美術、攝影、電視原理、電視攝像、多媒體技術等多門課程中都講色彩,而且不是在后續課程中將前面課程講過的色彩知識直接加以引用。有的學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上課出勤率非常低,遲到早退現象非常嚴重,課堂上看非本門課程用書、打盹的人的比例相當高,這類不正常現象出現的原因何在呢?深入了解發現,學生認為此課程與彼課程內容差不多,又沒有深度,而且過時的、無用的內容太多太多。此現象深層次原因是教學大綱制訂隨意性太大惹的禍。

要使好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計劃真正發揮作用,慎重對待各門課程教學大綱的制訂十分必要。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視外,還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教學大綱制訂領導小組。該小組由教學經驗豐富、事業心強、責任心強、組織能力強、辦事踏實、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對專業發展有一定研究的教師4、5人組成,主要負責大綱制訂的小組建立、分工和審定。制訂領導小組要對分工起草的大綱進行仔細分析研究,處理好相關課程的關系,避免內容的重復。

二是根據課程的相關性,成立理論、硬技術、信息技術基礎、多媒體網絡、藝術等幾個大綱制訂小組,每個小組明確一位組長。每門課程的大綱在大綱制訂小組成員對相關重要問題討論清楚、統一認識之后,再明確專人執筆起草。

三是明確要求大綱執筆起草人廣泛研究全國同類課程大綱,研究課程改革趨勢,負責任地精心起草,反復修改,充分反映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達到科學、先進、規范的要求。

四是明確專人作為本專業所有課程大綱的統調人。

五是請校外專家對全部大綱進行評判。

2 拓思路巧解師資難題

毫無疑問,重新定位后的教學計劃中的部分課程,是本專業現有教師中無人能任教的,但又不能因此將計劃大打折扣而回到因人設課的老路上去。在這方面要想方設法保證計劃不折不扣地實施。探索實踐表明,此問題的解決可從四方面著手:

一是“抬課”。當一個教師無法勝任一門課的全程教學任務時,可將課程內容化整為零,讓幾個教師共上一門課,讓每個教師講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這特別適用于創新課程。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在抬課的同時,參與抬課的教師要互相聽課,以在不長的時間內由抬課轉變為獨立承擔課程。

二是借師。通過外請教師講授本專業無法開設的課程。在外請教師上課的同時安排教師全程聽課、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達到獨立承擔講授課程的要求。

三是壓任務。對無人開設而按計劃暫時尚未開設的課程,明確專人利用脫產進修和自學的方式加緊學習和備課。

四是專門培訓。建議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相應的課程研討班,依托有關高校,利用假期對教師進行培訓。

3 高立位培養全面能力

大學本科生是普通勞動者,這是教育部對大學本科生的新定位。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到了中小學將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者,其能否具有高超的能力將是他們能否迅速找到就業崗位,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教育技術學本科生的能力培養應是全方位的,但要以自學能力、建設能力、藝術創造能力、教學能力、協作能力、公關能力等為主。

教育信息化是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在今后發展中,仍然是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新應用層出不窮,這就要求培養本科生對新事物的敏銳性,對新知識、新技術的自學能力,對新模式、新應用的探索能力。要盡可能將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打造為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的人。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很強自學能力的人,如果說剛跨出大學校門時還能適應工作的話,但絕不能適應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建設能力的關鍵是設計架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既要求培養學生的宏觀視野,使之有廣博的知識體系,又要培養其強實踐能力,既要有理論的研究,又要有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調研,要解決好辦學之門開與關的關系。

教育信息化正在經歷著從無到有的發展,而一旦初步實現后就會經歷從有到好的發展。在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的發展階段,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技術,而在教育信息化從有到好的發展階段,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藝術。信息化正處于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好發展的前夜,作為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必須有前瞻性,必須培養學生關注藝術的意識,培養學生在全數字化平臺上的藝術創造力,這是面向未來的需要。

教學能力是所有有志于成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必須具有的能力。在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進行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滿意度調查時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十分滿意的,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時代性的課程采用的是過時的方法。這就對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使學生具備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知識“一杯水”基礎上的“一桶水”外,還要讓學生具有高超的教學方法,而信息技術學習方法急待研究、完善。

從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任務的人,既要與冷冰冰的技術、設備打交道,又要與活生生的人打交道,能否與教師一起融洽地進行整合實踐,能否開拓新的信息化應用,能否合作開發教育資源,能否說服并影響領導,公關能力、協作共事能力至關重要。

培養具有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工作者,既要有培養全面能力的設計和架構,又要周密部署,將能力培養落實到實處,真正將設想轉化為現實。許多高校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種種舉措值得借鑒,比如,將許多課程安排在多媒體機房講授,使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很好地結合;向學生全天候免費開放實驗室,讓學生隨時可實踐學習;舉辦各種作品和設計競賽,調動學生創作、實踐的積極性;對于大多數學生將單純的畢業論文改為在畢業設計基礎上的畢業論文等等。

參考文獻

[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關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的高等學校本專科專業結果的通知[DB/OL].

[4] 2006年教育部審批設置的本科專業名單[DB/OL].

[5] 教育部關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DB/OL].

篇7

2013年6月22-23日,第九屆全國教育技術博士生論壇在河南大學召開。此次論壇以促進學術交流、鼓勵學科交叉、激勵協同創新為宗旨,以“協同創新背景下教育技術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為教育技術學博士生、碩士生和青年教師搭建“探索前沿、啟迪智慧和推動創新”的學術交流平臺。此次論壇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河南大學研究生院主辦,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承辦,《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開放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志》、《現代教育技術》和《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等雜志媒體協辦。此次論壇與會代表150余人,其中以博士生為主的研究生90人,青年教師20人,專家學者30人,并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的4名華人教授。論壇中參會學校及單位41所,分別來自20多個省、市、自治區。

6月22上午,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王珠珠研究員,《電化教育研究》主編、西北師范大學南國農教授,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原主任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徐福蔭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李藝教授、江南大學陳明選教授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汪基德教授等出席開幕式。華南師范大學徐福蔭教授致開幕辭,并代表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宣讀賀信。河南大學副校長邢勇到會致歡迎辭,中央電教館王珠珠館長致祝賀辭。河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孫君健教授主持了開幕式。在隨后的4場特邀報告中,華南師范大學徐福蔭教授從協同創新層面,探討了“五個三結合”的教育技術學國家級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北京師范大黃榮懷教授闡釋了MOOC助力重構學習方式問題,系統分析了MOOC的教育理念。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從教育信息化的視角,系統建構了智慧教育的理論模型,探討了智慧教育的實踐應用情況。西北師范大學南國農教授根據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狀況,分析當代教育技術學博士生的角色,提出了當代教育技術學博士生的使命,對青年人的成長給予了殷切期望。6月22和23日8時到11時的分論壇中,圍繞“協同創新背景下教育技術的挑戰與機遇”的主題,建立了“自身發展與社會服務: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創新思想與數字產品: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表征形式與信息內容:圖像時代的知識建構”和“技術應用與教育提升: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育變革”4個分論壇,探討協同創新背景下教育技術如何構建理論、開展實踐,以進一步增強教育技術人員的理論自信、技術自信和前途自信。在每個分論壇中,華人教授張佐臣、王淑艷、楊浩和戰紅分別作了“ICT and Eduction Equity: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翻轉課堂:數字時代的教學模式”、“Developing visual literacy skills among pre-and in-service teachers”、“MALL to Empower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Overview andPractice”的專題報告,進一步拓展了博士生論壇的交流空間,豐富了博士生論壇的交流效果。

6月23日11時到12時,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系主任蔡建東教授主持了論壇的閉幕式。南京師范大學李藝教授宣讀獲獎論文的名單,西北師范大學博士生崔向平代表參與人員做了發言,下一屆論壇承辦單位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顧小清教授簡要說明了相關籌備安排,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汪基德教授致感謝辭,江南大學陳明選教授致閉幕辭,華南師范大學徐福蔭教授宣讀論壇閉幕。

篇8

一、會議主題

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體系(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繼續教育與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二、會議時間

2005年8月中、下旬。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三、會議地點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

四、會議組織機構

1、主辦單位

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

中國人民總裝備部繼續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繼續工程教育中國教席

2、承辦單位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

聯系人:吳志勇 電話:010-62796381

五、參加人員

全國各級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科技進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訓工作的負責人;各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院、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部隊及軍隊院校主管繼續教育工作的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有關負責人;政府機關教育培訓機構有關負責人。

六、會議形式

將根據會代表構成況,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作主題報告,介紹國內外繼續教育發展理念、形勢、政策和趨勢;交瀕口討論政府、高校、企業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經驗和熱點問題;并請部分優秀論文作者在大會上宣讀論文。會后組織部分代表考察俄羅斯遠東地區高校的繼續教育,并洽談有關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時間為2005年7月1日,請將應征稿件書面文稿及電子文檔郵發至《繼續教育》編輯部。聯系人:張彥慶、王,聯系電話:(010)66366874(地),(0201)366874(軍);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繼續教育》編輯部;郵政編碼:102206; E-mail:jjZhx_bjb@sina.com。

(二)應征稿件處理方式:《繼續教育》雜志將設“21世紀繼續教育論壇”專欄擇優發表部分應征文章,同時,對其他優秀應征文章將出版《21世紀繼續教育論壇論文集》。

(三)年會征文題目(參考)

1、繼續教育與學習型組織建設(學習型城市、企業、社區、軍營、農村等),2、繼續教育與建設小康社會:3、繼續教育與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4、繼續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創新5、教育培訓項目研發與市場推廣(理念與案例),6、繼續教育在國家終身學習體系構建中的地位與作用;7、現代教育技術對繼續教育發展的觀念、體制、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沖擊牙嘭響;8、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的關系及學習化社區建設;9、國外繼續教育資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繼續教育及繼續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11、市場經濟環境中繼續教育課程的開發、推廣與品牌戰略的實施;12、市場經濟環境中繼續教育項目管理與運作過程中的資源整合,13、繼續教育產業化方略探討,14、繼續教育成功案例剖;15、行業學會等科技社團開展繼續教育的理論與實踐;16、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繼續教育的理論與實踐;17.高等學校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繼續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18、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繼續教育理論與實踐;19、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繼續教育創新機制研究;20、繼續教育與職業競爭力的提升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立;21、產業結構調整及職業變化趨勢與繼續教育;22、軍事任職教育與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23、軍校與部隊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建立良性互動的繼續教育資源共享和管理運行機制;24、繼續教育質量評估管理體系的構建,25、繼續教育培訓基地(管理隊伍、師資隊伍、教材等)建設方略。

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

中國人民總裝備部繼續教育中心

篇9

“十二五”以來,在各級主管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當陽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緊緊圍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心工作和全市教育工作總體部署,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年到位”的思路,以“鞏固成果,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均衡發展”為原則,全面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常規裝備、農遠工程‘班班通’建設、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和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四大重點工程,全市中小學裝備標準化水平、管理規范化水平、應用科學化水平明顯提升,教育均衡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1 立足市情,確立目標,把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作為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突破口

當陽市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村縣市,連續20年成為湖北省經濟實力十強縣市之一。高速發展的經濟也帶來了當陽教育的崛起和騰飛。1995年普及實驗教學,從“十五”開始,我們按照素質教育要求全面實施中小學“八配套、十配套”建設工程,在進行“三機一幕”常規條件裝備的同時,以城區學校為重點,加強計算機裝備和城區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建設,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但是,在以后的幾年,當陽教育發展速度一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包括:一是面對信息時代、網絡社會,我們的辦學理念不能適應時代快速發展的要求,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辦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二是在現代化裝備和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裝備水平低、教學質量低、教師應用水平低的“三低”現象。

面對如此現狀,我們認為,教育現代化不僅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而且也為實現我國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途徑和機遇,只有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學校、引入課堂、引入教學,當陽教育發展才會有新的跨越。為此,市教育局在經過周密的分析之后,確立了“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分步推進、注重實效、以城鎮帶動農村、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全面實施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發展思路,并作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促進教育進步,推動經濟發展。

為確保這一思路的順利實施,首先我們根據國家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校標準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要求,擬定了全市中小學《加強現代教學設施設備配套建設,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五年規劃和《全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二是分年度召開全市中小學教育現代化推進會,印發《關于加強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不斷增強廣大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普及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緊迫感、責任感;三是從實際出發,以理科實驗室成套設備、學生計算機教室、多媒體“班班通”、數字校園網為重點,分類確定裝備建設模式,分步實施,分年到位。到2012年,全市建成當陽教育信息網公共服務平臺,51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實現互聯網寬帶網絡“校校通”;639個教學班全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24所中小學建成校園網;教師計算機、學生計算機、音美教室多媒體設備、實驗室成套設備、網絡電子圖書、理科實驗儀器、體、音、美、衛器材、學生標準課桌凳配備等達標率均達到100%;10所中小學完成標準塑膠運動場建設;全市現代教學設備設施總值超過1.5億元。

2 統籌管理,規范操作,著力構建全面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工作的運行機制

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工程的實施,給農村中小學帶來了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先進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改革。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應用是保證。為加強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管理,使工程的重心放到“配備、培訓、管理、應用”上來,本著“需求為引導,實用為導向,培訓為重點,管理為關鍵,應用為核心”的工作思路,2011年,市教育局下發《當陽市中小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規范》《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中小學“班班通”設備管理與應用工作的指導意見》;2012年,全市成立《加強現代教學設施設備配套建設,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在配套建設與應用管理上,突出教育行政管理為主,統籌整合電教、教研、進校和教育督導等部門的技術服務、教研指導、教師培訓和考核評價職能,共同推進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項目管理和資源應用工作。

首先,明文規定市電教儀器站具體負責全市項目試點工作的組織與實施;市教研室重點加強設備和資源教學應用研究和指導;市教師進修學校根據課程改革要求把設備操作和教學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范疇,全面提升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落實設施設備管理和應用工作,加強制度建設,保證各室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使用每周不得少于15課時;要充分發揮學科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帶頭人優勢,積累、篩選、整理優質教育資源并形成資源庫,為學校資源建設提供保障。其次,逐步完善了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工作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教學應用督導考核激勵機制。

2011年,全市除將“普九化債”返還的50%款項用于中小學實驗室成套設備、計算機教室新建改造、圖書配備和遠程教育“班班通”建設外,市政府投入1000萬元,爭取省及中央補貼1000萬,共計2000萬專項經費用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子項目“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的實施;2012年,全市又投入1000萬元用于裝備項目配套建設,完善了學校基礎設施設備配套項目建設。從2012年開始,市政府規定將學校標準化建設、現代教學設施設備配套建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育信息化建設等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專項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逐年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各學校在公用經費中按人頭15%比例安排經費用于本校現代教學設施設備配套建設。全市每年用于現代教學設施設備配套建設的經費投入累計不得少于5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以來全市用于標準化學校創建、義教均衡發展驗收、現代化學校創建、塑膠運動場建設等累計投入達到1.2億元。同時充分發揮教育督導的促進推動作用,將設施設備配套建設管理工作、教師課堂教學應用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考核范疇,建立、完善了項目考核評估驗收和表彰獎勵機制。

3 突出優勢,發揮效益,積極探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途徑

事實證明,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強大的支持力量,有著獨特優勢,它不僅有著豐富的硬件資源、軟件資源,而且還能構建一個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教育環境,使素質教育和新課改活動呈現出多樣化和靈活化的特點,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為此,我們從四個方面進行大膽實踐,有效地探索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四動”新途徑。

3.1 課程啟動,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按照《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精神,我們從上個世紀開始,要求裝機學校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計算機課程或信息技術課程,每周開課不得少于1課時;同時創造條件加強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到2012年,全市56所中小學,全部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信息技術課程納入小學畢業和中考科目。

3.2 課題驅動,扎實開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實驗研究

“九五”以來,我們在認真做好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建設與管理的基礎上,以教育科研為先導,分別在實驗幼兒園、實驗小學、實驗中學等20所中小學扎實開展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利用優秀電影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實證研究》和中央電教館立項課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實踐研究》《利用多種媒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實踐研究》等國家級課題的實驗研究,通過各實驗學校組織學生觀片和進行導看、評片與電影課教學模式的研究,以及開展有關影視文化教育活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有效培養和提高;通過實驗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和電教媒體開展學科課堂電化教學,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發揮了育人效益,課題實驗收到了顯著效果。到2012年,全市有課題實驗學校32所,近1000件課研作品獲得國家、省、市課研成果獎勵。

3.3 “五優”促動,廣泛開展群教群研活動

“點上實驗、面上推廣”“以活動促發展”是我們實施教育技術全面裝備的基本策略。每學期、每學年都要結合需要,設計安排形式多樣、活動有趣、吸引力強的教育技術應用活動,通過活動讓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滲透到各學科、各年級及學校各部門工作之中,以促進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深入發展。我們每學期設計的電教周、電教月、實驗學校電教課和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課觀摩、學科優質課競賽等常規活動,深受廣大師生喜愛。我們每年度舉辦的教育技術應用優質課、論文、教學設計、CAI課件和教師博客等“五優”評比活動、電教員、網管員和信息技術課教師基本功培訓與競賽活動以及全市中小學電化教學經驗交流會、學科研討會等,都在全市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每次活動參與人數之多、場面之活躍,令人振奮,群教群研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當陽市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參加全國和省、地、市電教“五優”作品和電腦作品評比,有2000多人次獲獎,當陽市電教儀器站多次獲得國家、省市主管部門活動組織獎勵,受到領導和專家好評。

3.4 網絡聯動,實現資源共享

篇10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而教師是教育改革與進步的關鍵。因此,近些年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一直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然而,通過與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主講教師和相關領導的訪談,筆者了解到當前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訓評價存在問題。因此,本次調查采用問卷的形式展開對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評價現狀和存在問題的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良性發展。

1調查問卷的設計與發放

《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評價現狀調查問卷》通過查閱評價理論相關文獻,以及與培訓主講教師訪談后編制而成。問卷的被試是參加過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教師。問卷第一部分是對問卷被試的基本信息調查,第二部分是調查題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為3個小模塊,3個模塊根據評價類型分為診斷性評價調查、形成性評價調查、總結性評價調查。每一個模塊由5~6道測試題組成,采用事實性問題和態度性問題混合的形式。在問卷的提問與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選擇式和里克特五級量表形式。

問卷面向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邢臺等地區的參訓教師進行發放,共發放350份,收回310份,問卷回收率為88.6%;有效問卷300份,問卷有效率為96.8%;采用excel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分析

2.1參加培訓教師的基本信息情況

通過對300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參加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女教師比男教師略多,分別占總人數的53%和47%;教師的最高學歷以本科為主,達到總人數的83%。教師年齡處于31~40歲和教齡處于兒~20年之間的人數比例分別為57%和53%,表明當前參加培訓的中小學教師以教齡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師為主,而30歲以下、教齡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師正逐漸成為被培訓的主要人群。

從參加培訓教師所任教學科方面來看,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達到總人數的45%,數學教師達n2o%,語文教師達到13%,而其他一些學科的教師人數均占總人數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學科甚至沒有教師參加培訓。

2.2培訓的診斷性評價現狀

本次調查通過5個二元選擇式題目對培訓的診斷性評價現狀進行調查。5個題目分別調查培訓前期是否對參訓教師進行過參加培訓的意愿、參加培訓的動機、告知培訓的學習目標、告知培訓的評價標準、測試現有教育技術水平等5個方面的評價。調查發現,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在診斷性評價階段比較重視告知學習者培訓的學習目標和培訓的評價標準以及學習者參加培訓意愿的評價,但是忽略了對參訓教師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水平的評價。

2.3培訓的形成性評價現狀

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形成性評價現狀也通過5個二元選擇式題目對其進行調查。5個題目分別調查培訓過程中是否對參訓教師進行過學習積極性、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對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對培訓教師和培訓過程的意見、對培訓的滿意度等5個方面的評價。調查發現,70%以上參加培訓的教師對培訓的形成性評價是比較滿意的。

2.4培訓的總結性評價現狀

調查發現,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n67%的總結性評價主要采用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學習作品的評價形式。50%以上參加培訓教師認為培訓最后的評價內容與培訓內容比較匹配,培訓最后的評價標準是比較合理的。

3培訓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不同學科教師參訓人數的不均衡性較明顯

通過調查,發現參訓教師多為信息技術教師,其次是數學、語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師,而化學、政治、歷史等學科的參訓教師人數較少甚至沒有。可見主科教師的參訓人數明顯多于其他學科,理科教師的參訓人數多于文科,各學科教師參訓人數的不均衡性較明顯。因此,在今后的培訓中應該重視讓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有參加培訓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我國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訓缺乏對教師學習動機和現有能力的評價

培訓的診斷性評價忽略了對參訓教師的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的評價。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能力都是培訓過程中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在今后的培訓中應該通過診斷性評價對參訓教師的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水平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讓培訓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學員個體間的差異性成為培訓評價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參加培訓的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評價主要存在5個方面的問題(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