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習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9 08:0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學習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生學習經驗總結

篇1

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積極意義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這種意義是兩方面的,首先對于老師而言,由于學生具備數學學習的思維,所以在理解力和自主學習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與此同時,老師的教學壓力就會得到相應的下降,也就是說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老師的工作量,降低其工作強度,對于老師而言具有減負作用。其次對于學生而言,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可以加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整個學習過程將變得更加輕松,而且學習效率會得到明顯的提高。綜合而言就是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并且可以緩解老師的教學壓力和學生的學習壓力。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

1.經驗總結

經驗總結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來進行不同類型問題的總結和分析。經驗總結法簡單而言就是利用過去的學習經驗總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然后利用在今后的學習中,這種方法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在小學教育中可以普遍推廣。例如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會涉及應用題的計算,在應用題的計算中,有幾個類型,比如時間計算、距離計算,還有速度的快慢比較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看似比較凌亂,但是通過總結發現,其實都具有一致性,即這些問題的計算都可以轉化成簡單的方程式,也就是說在解決應用題的時候,只需要把數量的關系建立好對等的方程式,所有的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可以觸類旁通地解決其他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利用經驗總結法培養數學思維,主要是要找到數學問題中的一致性,在一致性的基礎上總結解題方法,促進思維的養成。

2.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數學學習中,發散性思維的作用不容小覷,因為利用發散性思維可以擴大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是說利用發散性思維解決數學問題,會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這對于綜合開發學生的思維結構意義重大。利用自主探究法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的配合,即要在授課過程中采用開放式教學的手法。比如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對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布置任務,讓小組來進行討論和學習,通過討論,學生可以自主交換想法,這樣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討論進程進行相應的提示和指點,使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通過這樣長期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會越來越強,考慮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3.情境設計法

篇2

[關鍵詞]口語 評價方式 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0-050

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口語表達能力在其中占據著重要部分。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能力是首要任務。但是,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培養學生口語能力中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改善目前的教學手段勢在必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教師和家長都已經意識到口語表達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語言能力,卻沒有完善的評價體系。為了適應時展,英語教師應該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促使小學英語學科評價體系能夠更加完善和科學化。通過口語評價,提高教師對英語口語訓練的重視,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 課題研究的目標

本次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對小學英語口語評價體系的方式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通過研究,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改善現代的教學環境,提高小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相關教學的資料、網絡平臺及雜志等途徑,對本課題研究做好準備,同時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并嚴格遵守相關的教學原則,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

2.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教師以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并將調查的結果作為本課題研究的依據。通過分析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師教學的苦難程度進行研究,并采取及時的解決措施進行調整。

3. 總結經驗

在實施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之間需要進行相互的溝通和交流,并開展定期的總結大會,將教學成果和教學方式進行歸納和總結,最后形成完整的經驗總結。

四、 課題研究的成果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培養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游戲教學、情境教學等。

2.實現主體多元性原則

在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評價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實施評價,不能采用統一標準對每個學生一概而論。其評價的標準和方式也應該因人而異,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和客觀性。

3改善教學環境

教師應該改善目前的教學環境,創設情境教學,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英語》第七冊Module10 Unit 1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一文中,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開,運用所學句型“Please … ”“Don’t … ”等進行相互交流。從而創造出其他句型:Don’t park here.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 Please listen to the teachers. Don’t make any noises in the library. Don’t play with fire in the library.

4.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

在對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進行評價時,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實施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充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評價不應該只看重結果,應該注意評價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相互協調發展。

5.建立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檔案

篇3

一、加強興趣引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切智力的東西都依賴于興趣”等許多至理名言中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關鍵,作文教學也是如此。作文教學時我常通過以下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1)作文起始課時用富有魅力的語言或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2)根據兒童對未來充滿幻想的特點,將明天的理想同眼前的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寫作前憧憬美好的未來,從而形成寫作的動力;(3)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將作文教學巧妙地富于有趣的活動中,使學生玩中學,學中玩,調動寫作的積極性;(4)抓住學生在寫作中的閃光點,多肯定,多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多種方法的結合使用,學生的寫作興趣會不斷培養并且提高。

二、注重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受益無窮。”由此看來,學會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學習作文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學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引導:(1)中心詞審題法,抓住題目中的中心詞,揭示作文內容和范圍;(2)比較審題法,通過與其他作文題比較,把握作文的中心,選材的重點;(3)類比審題法,將作文中遇到學過的某些文章的題目相類似時采用類比審題法。通過各種方法對比訓練,使學生在作文中不論遇到什么要求的作文都能準確把握作文內容和寫作范圍。

三、加強作文修改指導

作文修改是作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小學生的作文修改更為重要,我們知道小學生的意志品質極不穩定,思維不成熟、用詞功底差,所以在作文中修改更必不可少,在作文教學時我常用以下幾種方法交換使用:(1)學生自己修改;(2)同桌互相修改;(3)小組共同修改;(4)師生共同修改等方法。經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從中學會他人的修改技巧,彌補不足。

四、加強課堂內外妙詞佳句的積累

篇4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而言,是極有好處的。它不但能讓學生通過學習回顧舊的知識并掌握新的知識,同時還能將這種學習的方法運用到以后的新知識之中。不斷地學習,讓學習活動變得更加輕松、順利。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積極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

實現美術教學中學生知識興趣的培養,首先要求教師要用心地安排上課的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其次要認真選擇教材內容,選擇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觸動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內容。例如,對于小學人民美術出版社第二冊第14課“下雨了”的課堂教學中,從孩子天生喜歡嬉水這點出發,選擇下雨天來安排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親自感受下雨的情景。具體來講,首先可以通過以前的錄像或多媒體錄音,讓學生在教室里先回憶他們心中下雨時的情節,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帶孩子們到室外親身體驗下雨的感受,孩子們在看、聽、說、觸、玩的基礎上對下雨的情景有感而發,通過親身感受,傾聽和親近雨,來說說下雨時他們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最想做什么,使學生學習和創作的熱情高漲,這樣一幅幅生動而有趣、富有創造性、內容又新穎的畫面就在孩子們的筆下完成了。

2.學生要培養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

創新總是會和邏輯有關,但是邏輯并不是創新的全部,創新需要邏輯的參與,以實現一種更加理想的狀態。因此,創新必須做到突破思維定式,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地拓寬思維的領域。小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整體辯證的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邏輯并不單單與科學掛鉤,隨著社會的發展,邏輯對于美術教育的作用也在日益凸顯出來,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眾所周知,兒童作畫開始都是憑借他們原始腦中的印象來畫,常常是別人怎樣畫他也怎樣畫,缺乏獨創性。這就要求要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強發散思維訓練,提高小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將想象力與創新性思維結合,是現代美術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正是基于此,不斷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并將學生看似荒誕的想象同他們的創新性發散思維相結合,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就很關鍵了。首先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主動參與到制作的過程之中,許多創新和想象就會在這種過程中不自覺地產生。具體就是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獨立制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其次要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將這種創新精神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之中。不斷訓練和強化這種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

3.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為了能適應現代教學的目標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精神,有能力了解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也有能力去解決所發生的各種新情況,讓學生在一種愉悅和不自覺的環境中得到創造性的發展。其次教師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和藹可親的態度、溫和的語言、誠懇熱情的指導,這些對于學生敞開心扉,宣泄釋放自己的真實情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正確對待學生作業中的優缺點,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優秀的學生,耐心地疏導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此外,兒童作畫始于自身印象的特點,使得教師領畫、帶畫,示范作用凸顯出來。教師千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學生的美術作品,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否則學生會失去創造中的自由意識,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

經過多年美術教育實踐經驗總結,從中得出以上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美術創新的能力,不斷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良性發展,不斷創作出新的藝術作品。真正使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適應學生創新性能力的發揮。

參考文獻:

篇5

(1)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英語興趣

豐富課堂形式,在游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多置認知玩具實物,實物與英語單詞對應,情景與語言對應,使課堂煥發出生機,喚起小學生對學習的樂趣,在學生的腦海中產生認知實體,促使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認知感和強烈的趣味性。低年級學生思維具體性的特點,促使教師還要多利用圖片、音像等多媒體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在形象生動的課堂活動交流中,傳遞真實有效信息,使學生呆滯的語言知識轉化為活的語言交流。

(2)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自我提高素質

小學英語教師應該看到自身存在的知識與業務素質的不足,強化英語基本功,在基本功上面,對于英語口語水平差的老師,自然要強加練習,不過在練習方法上,筆者認為應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導向。只有有了目標才能知道自己練習的成效,才能逼迫自己不斷進步。教師也要善于使用肢體語言。讓自己舉手投足,說話的語氣、姿勢、表情,有助于老師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如讓小學生做猜謎游戲時,讓他們們自己設計,通過肢體進行表演,請其他的同學通過肢體語言猜出是什么東西。以此不僅培養了小學生的表演技能,更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3)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環境,創設生動情景,使學生體驗身臨其境的感受

篇6

【關鍵詞】小學數學 開放式教學 實踐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119-02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閑暇娛樂中,無處不運用著數學知識,無處不體現著數學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數學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數學的應用體現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諸多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中,開放式教學是筆者比較推崇的。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開展開放式教學,以下是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1.優化整合課本內容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理知識的開始,因此,基礎必須要打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實現開放式教學,應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和課本章節的限制,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通篇的閱讀和思考,按照實際班級學生素質的情況,重新整合優化教材的內容。這樣,教師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將知識最大化地傳播給學生;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將不同的知識點聯系在一起進行學習,通過類比、對比的方式,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最終,不僅教師可以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學生還可以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發散思維,達到綜合學習數學的目的。

例如,教師可以將“時、分、秒”和“進、退位加減法”放在一起進行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僅可以學習十進制的加減法則,還可以認識、掌握六十進制的時間的加減法則。這樣類比著進行學習,便可以在綜合教學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并且可以將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課堂上便會向教師進行提問:“有沒有八進制、九進制的加減法?”“是不是法則還是一樣的?”……這樣,教師便可以順勢將知識進行拓展,素質較好的學生便因此獲得思維發散,智力開發的成果,而稍差一點的學生同樣可以了解到這些知識點。因此,這種教學方式值得廣大教師采納、推廣。

2.教與學同步進行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將教學內容動態化是“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并用、學生與老師互動”思想的重要體現。限于小學生年紀較小,自律較差,也相對沒有耐心,這便要求教師要轉化教學方式,不能一味地灌輸知識給學生,而要將所講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因此,邊教邊學,教與學適時互動便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例如,學生在學習“度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量一量課桌的長、寬,用腳步測一測教室前門到后門的距離,讓學生理解了單位長度的含義;學習“時、分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兩兩進行把脈測試,切實地去感受一分鐘的長短;在學習“角和直角”時,可以讓學生拿著三角板去尋找身邊的直角、銳角和鈍角等。通過邊教邊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快速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并且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學生學習的興趣會被激發出來,那么學生學習的動力便會更加充足。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的教學便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這種方式值得提倡。

3.運用多媒體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加利用一切教育資源來進行課堂教學。在眾多教學資源中,多媒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鑒于多媒體直觀、動態化的優點,教師在進行一些用言語和板書表達比較困難的知識點講解時,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由于多邊形圖形的復雜性,教師在黑板上繪制往往是比較困難的,這時多媒體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教師可以直接利用電腦軟件對多邊形進行分割、重組,將其變為學生熟悉的三角形、長方形。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計算面積。教師可以在學生計算面積完成后,引導學生思考,多邊形的面積最終可以怎么計算。這樣,學生便會輕松掌握知識要點,并會形成發散思維。

4.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小學生階段,直觀、形象的知識表達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收。由于小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積累的缺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會很多時候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對于這種情況而言,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善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比較生澀難懂的知識時,可以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去感受和理解。這樣,教師的教學切入點也比較好找,而且學生也不會存在對新鮮知識的膽怯心理。新課標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要“一切為了學生”,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已經具備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教師要格外的重視。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通過學生的參與、配合,以達到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時、分、秒”這一課時,鑒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概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分組讓學生各拿一個鐘表,讓學生進行小組演練,一人報時間,剩下的組員用手中的鐘表表示正確的時間,最后每組優秀的學生進行最后的比賽,由其他的學生出題,比出冠軍,教師頒發獎勵。這樣,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感受到了數學的生活魅力。

5.課后作業緊密聯系實際生活

同其他課程一樣,數學課后練習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課后練習的布置對教師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小學生階段,練習題也要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師可以在兼具趣味性、參與性的同時,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體會和學習。

例如,在學習完“統計”時,教師可以布置作業給學生:統計自家小區鄰居十戶近三個月的水電用量、費用情況,并用方塊圖和表格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了起來,學生參與其中,既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鞏固、練習,又可以切身地體會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常識,知道能源的重要和父母賺錢的辛苦;同樣,學生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比如,交水電費等,增加社會實踐,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不僅僅只是教授學生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各項生活能力、品德建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小學數學可以說是義務教育的起步階段,屬于打基礎的時期教師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的更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在這個時候屬于起步階段,其實越簡單的東西往往越難教,在小學簡單的數學知識也要好好叫,不能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

參考文獻:

[1]劉穎.開放式教學法的探索研究[J].學周刊c版,2014,(8): 68-69.

篇7

【摘 要】通過小學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的素養,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分別是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反思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培養;學習習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科學的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的課程,它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運用更有效地教學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成為擺在每一位小學科學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發現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的素養,培養學生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

觀察能力是所有科學發現的起始,在科學史上,許多偉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是在科學家不斷地觀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頓就是在不斷地觀察蘋果落地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而這種觀察能力是需要不斷地培養和鍛煉的。

科學中需要培養的觀察能力需要具備以下四個要點。

(1)實事求是。教師要重視培養小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求他們真實地記錄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不說假話,不篡改結果,不偽造數據,從小養成客觀、謹慎地科學態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學發現,都是科學家經過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幾十年,不斷地含辛茹苦地觀察與實驗中得到的。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觀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養他們持之以恒地科學態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教會他們把各種零散地、看起來孤立地事物聯系成一個整體,進行全面地、綜合地觀察。

(4)明確目的。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記了要觀察的目的。例如,讓學生用酒精燈加熱物品,本該觀察的是物品所發生的受熱變化,但仍然會有些學生被酒精燈的火焰所吸引,忘記了觀察物品發生的變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動上。因此,培養學生明確并牢記觀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學教育的核心,是科學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然而,很多小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的習慣,雖然他們從小就在不斷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父母更多地是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向孩子講得明明白白,孩子就沒有必要再主動去探究了。進入學校之后,一些教師也是通過各種方式,清清楚楚地灌輸給學生各種知識,學生只需要按照教師指定的步驟,就可以得到結果,不需要再進行探究。這就使得很多學生養成了直接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從而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引導他們,鼓勵他們去主動探究,主動找尋解決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好習慣

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一直都倡導學生養成既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通過手腦并用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增強體驗與感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但是,對于小學生群體而言,他們更愿意用動手的方式,卻較少去考慮動腦,也不愿意多動腦。當把實驗的器材擺在他們的面前時,他們往往迫不及待的動手去操作實驗器材,甚至在實驗的過程中,小學生也只顧著玩的熱鬧,而不專注于實驗本身。因此,培養小學生養成既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顯得是十分重要的。小學科學教育在引導小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要有意識地向小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讓小學生牢記要解決的問題,強化小學生的動手動腦意識,在活動的過程中要求小學生在動手之余,多注重對事物細節的觀察,多積極思考,對產生的現象多分析,培養獨立思考與善于思考的習慣,通過問題分析原因,進而解決問題。培養小學生的手腦并用的學習習慣,對小學生的科學學習,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十分重要的幫助。

四、培養學生反思的學習習慣

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有時得不到預期的科學結論,或者有時得到的結論與預期結論相反,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出現。對于小學生而言,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碰到這些情況更是正常的現象。當碰到這些情況的時候,作為教師,不要急于批評學生,也不要急于否定學生,幫助學生糾錯。如果這樣做了,反而有可能打擊了小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可能使其失去了學會自我反思的契機。作為教師,更應該做的是保護小學生,培養小學生及時反思的學習習慣。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經歷挫折失敗,并不一定是壞事,這種情況反而更有利于培養探究者的勇氣毅力與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過程中發現錯誤,獲得進步,這也培養了探究者的優良品質與習慣。

因此,教師要對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遇到挫折的學生給予積極的評價并鼓勵他們,耐心的引導他們對整個探究過程及自我進行反思,自我排查,進行總結,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地實驗,找到錯誤的環節,進行改正,最后取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反思也會獲益良多,學到很多東西,促進自己的成長。因此,一定要培養學生養成反思的學習習慣,以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它對學生學習知識,包括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生的未來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縱雯閣.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

[2]劉鳳江.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游戲教學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311-01

小學學生處于思想教育的啟蒙階段,學生對未知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理。而小學語文教學更是一切其它教學科目的基礎,利用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中進行教學,能夠充分利用學生活潑好動以及愛玩游戲的特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對知識進行理解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用游戲教學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筆者通過這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交頭接耳、睡覺走神以及搞小動作的想象比較普遍,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一旦下課,學生便恢復了活力,變得生龍活虎,在教室、操場玩的不亦樂乎,每個學生的臉龐看起來都洋溢著滿足和快樂,與課堂表現完全不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在課堂對學習內容沒有學習興趣,許多專業知識是老師強行灌輸的,并不是學生想要學習的內容,導致學習興趣降低,從而缺少學習積極性。肯定有很多人會認為是因為教學內容缺少一定的趣味性,枯燥乏味。但是通過實際教學筆者可以了解,近年來我國教材針對趣味性以及探索性相比過去已經有了很大改善,許多知識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直白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而是更加的生活化,很多教學內容都已非常幽默的形式呈現出來。造成教學質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雖然教材在改進,但是老師的教學方式還是沒有跟著教材一同改進,還是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以一種主動探索的方式存在的,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卻是老師不考慮學生的想法,一味的強行施加給學生,自然會造成教學效果不明顯的問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法進行教學,改善傳統教學的弊端,勢在必行。

二、游戲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

1、注意激發學生興趣

一個良好的課堂開端會給學生帶來別樣的體驗。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缺少必要的導語和鋪墊,老師往往是上來就開始給學生介紹各種的詞語和句子,然后開始做練習,在課后的時候布置大量的作業。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的教育,教師在黑板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雙方的交流融合太少。而一個良好的導語可以再瞬間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以課文《夏天的衣服》為例,我們就可以實踐游戲教學法:可以先找好小猴子玩具等,放在購物籃里,讓兩個人一組,請小學生幫助小猴子進行衣服的運送,然后很快地回來交給小猴子。很多的小學生都是活潑好動的,在短暫的游戲之后,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了游戲狀態,教師可以趁熱打鐵,進行新授課內容“夏天衣物的認識”教學。

2、妙用角色表演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一些小學生對于某些課文往往不感興趣,在聽課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出現各種走神,甚至是打瞌睡,總之課文的聽講并不是那么的認真,而教師如果是一味地提醒責罰,效果其實并不好,學生下次還會繼續犯錯誤。所以,在某些課文講解的時候,不妨提前透漏給學生這節課會有個小節目、小表演,引起了他們足夠的興趣。在課堂中間的適當時機可以讓它們起到緩解審美疲勞的作用。比如,在講課文《貓》的時候,我們不妨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模仿貓的神態和叫聲,很多學生會津津有味地高一聲、低一聲叫起來,課堂就會顯得很是生動。教師精心設計的游戲能幫助學生學習各種單調的內容,讓學生學會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對文本的解讀有機地結合起來,與此同時調節了課堂氣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布置作業游戲

目前的小學生往往被大量的題海和作業所淹沒,整天地把大量的時間都消耗在作業上,這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所在。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競爭從小學生就開始了,他們被迫地放棄了游戲的快樂,整日地重復著字詞句、段篇章,語文對他們來說完全失去了興趣的所在,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而教師可不可以布置一些“游戲作業”呢?比如,在課文《武松打虎》中是不是可以讓高年級小學生作為課后作業進行模擬,這樣既可以讓他們欣賞到一次酣暢淋漓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對武松形象的認識。教師可以不斷地加強指導,提示給學生各種動作,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這樣的作業對他們來說顯然興趣會更加濃厚,達到了其他方式所沒有的效果。

4、借助節日拓展課堂

目前,在小學階段最為盛大的節日就是六一兒童節了,教師不妨借助這個節日進行另外一種形式的“語文”教學。可以選取那些朗朗上口的課文編成兒歌,課文的選擇就要注意結合小學生的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使用策略文/崔珍珍摘要: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處于學習的起始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構成部分主要是拼音、漢字和閱讀,知識結構簡單、形心理特征,要注意主題的簡潔、思想的純正,最好能夠有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在歌詞上應該順口、押韻,富有感染力,適合閱讀背誦,這樣通過游戲的編排可以激發他們對課文的興趣和理解。如果教師有精力還可以參照一些課文進行舞蹈的編排學習,形象、簡單、明朗的形象都會給他們帶來深刻的印象,對于課文會更加地了解,鮮明的節奏感、準確細致的動作都會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

總之,小學的語文游戲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門復雜的藝術,運用游戲教學可以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但是也需要教師積極地把握難點和重點,讓學生感受到切切實實的精彩,保持對于語文的興趣,達到樂學的境界。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英語;口語;教學;語言環境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它由拉丁文發源而來,是一種傳統的拼音文字,總共由26個英文字母中的數個組合成為單詞,再由單詞組成句子,篇章而成。其構成形式和大部分的語言類似,都是由不同的個體字母單詞組成?,F今中國的英語學習環境,主要注重的是單詞的記憶和語法的掌握,這也就對學生的記憶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學生在大量記憶的過程中,忽略了對于聽說能力的掌握,部分教師也是單純注重學生的單詞量和語法記憶量,忽略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習慣,從而造成了很多學生在小升初,初升高的階段性跳躍中出現口語能力不足,嚴重的還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和興趣,導致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科選擇性放棄。而這,也是影響我國國民英語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目前主流出現在教輔材料中的各類指導口語學習的方法,往往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英語口語的重視和理解,簡單來說,很多方法雖然理念很好,但是不能完全針對出現不同問題的學生,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不可能只用一種指導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我總結了四年來本人在中小學教學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學習方法,在這里簡單談一談如何創設英語口語的語言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的主動適應能力。

語言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客觀環境,而在英語教學中,口語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學生對于語言的敏感度,語言環境創設的重點和難點都在于能否找到學生真正適應的環境,再根據各個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針對性創設,從而達到以環境帶動語感,用語感為動力帶動口語學習。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準確的創設語言環境呢?

首先從小學部分分析,小學英語接觸的知識面較窄,單詞量也不多,大多數以認識記憶單詞和句子為主,所以,小學階段的環境創設應該以單詞為主,在學生學習了新課程的同時,應該讓學生制作單詞貼片,貼在相應的物品上,盡可能地根據當前所學習的內容,要求學生使用英語單詞來描述自己學過的事物。例如:

在學習了PEP三年級上冊Unit1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制作文具的單詞貼片,貼在相應的文具上,同時引導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盡量用英語來描述此類物品。而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小學的學生并不具有主動的英語表達能力,這也就要求教師從一開始就使用這種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了這種教學方法和學習環境,在小學高段遇到較多句子時,就可以自行利用此類方法來鞏固口語,也為進入中學的進一步的英語口語表達打下良好的基礎。

而針對于初級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對于這種環境創設法的要求也會更進一層,因為在初中階段,學生將接觸大量的單詞和句子,如果不進一步提高語言環境的質量,將很難滿足初中學生的口語進展,尤其是初中高段,教師在很多時候會在課堂上進行全英語教學,不僅讓很多學生頭疼,也讓很多老師感覺一節課上下來,筋疲力盡,而學生則似懂非懂。所以,初中階段的語言環境創設,要更具針對性和廣泛性,此時,應大力倡導學生將自己身邊所有事物與學過的單詞,句子聯系起來,堅持制作英語貼片,時刻提醒自己,雖然我們生活在中國,一樣可以制造出自己的英語世界。

而僅僅只是從課本入手,還是不夠的,同時我們要利用一切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多媒體資源,現在的學生大多上網較早,所以我們大可以利用學生這一資源,從音樂,演講,電視劇,電影等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例如:

我教的第一屆學生,是初一的新生,很多學生都是從農村小學升入的,對于英語口語根本沒有任何基礎和意識,這對于我的英語口語教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同于其他老師,我選擇了英語貼片與影視音樂全方位的影響。初一的時候,環境創設進展非常緩慢,但一升入初二,學生的口語意識有了巨大提高,以至于有部分學生在觀看完《功夫熊貓》之后,竟然能夠記住其中大段的臺詞,而喜愛歐美音樂的同學,也從歌詞中體會到了英語的魅力,從而大幅提升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親切的,貼近他們水平的英語學習環境,如同我們中國人都說粵語難學,可真正在廣東生活幾年,不用刻意學習,我們一樣可以信手拈來,與其每天逼著學生讀課文,背對話,不如創設合適的環境,讓他們自愿參與進來。

篇10

教材背景:課題組主要研究《新標準英語》,學生生活題材,包括個人生活,學校課內外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國外人的相處等。同一題材在全套教材中重復出現,但其內容逐步擴展加深,螺旋上升。我們的低段一,二年級,使用的是快樂英語教材,三至六年級使用的是新標準三年級起點教材。本教材單詞和會話部分設計了各種真實自然的情景,并全部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本套教材幾乎課課都配有圖畫,這為看圖說話提供了便利,通過圖片引出教學內容,啟發學生練習說話,教師可以用圖畫展現學生本課的主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中人物的動作,表情,姿勢和神態等,并對這些東西做出合理的解釋,聯想和推測,達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目的。

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經歷旺盛,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求知欲高,記憶力好,心理負擔輕,表現欲強,善于模仿,敢于開口,正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優勢所在,但自規性比較差,容易培養興趣,特別是遇到挫折和失敗,或者是遇到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形式時,他們更容易對外語學習失去興趣??磮D說話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符合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發展規律,兒童在思維方面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逐步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占優勢,利用直觀生動的圖片能降低難度,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順利開口。另外,以圖畫為橋梁,啟發學生“借圖說理”,逐步實現從敘事到說理的過渡。

2. 課題研究的意義

(1) 有利于學生智能的全面發展。

(2) 有利于學生學習視野的開闊。

(3) 有利于師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3.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小學英語課標中要求,低段教學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打好聽、讀的基礎,可見情景教學中看圖說話的教學方法,是聽、說訓練的一種主要形式??梢宰寣W生通過觀察圖意,理解圖意,達到認識事物,發展思維,學會說話的目的。

在課標語言技能中:一級要求:能看圖識字,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故事。

二級要求: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心理學依據:在90年代初,我國學者就提出了以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智育原理為指導的教學設計,并揭示了其所依據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機制。在此后的幾年里,國內外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智育理論又得到長足發展,進一步明確了一條最基本的智能發展的規律,就是當人們具有某種水平能力的時候其大腦中必有相應的分類知識的結構,即圖式(schemata)。如果一個人大腦中確有某種水平的圖式,他必能表現出相應水平的能力。這種圖式主要由三種知識構成:⑴陳述性知識,即陳述、解釋什么是什么的知識;⑵程序性知識,即面對什么問題怎么辦的知識,經過練習可以轉化為智力技能;⑶認知策略知識,即如何監控、指導自己思維的程序性知識,經過練習可轉化為認知策略。

4. 課題研究的目標

(1) 通過研究,能夠制定出看圖說話的策略。

(2) 通過研究,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 通過研究,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

5. 研究對象及方法

5.1 研究對象:低段:1-2年級,中段:3-4年級,高段:5-6年級。

5.2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對比較典型的提問教學的材料進行分析,借鑒有關理論或實踐研究結果,對本課題的研究指明方向。

(2)自然觀察法: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外在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從而直接感知和記錄學生對不同提問方式的興趣、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等。

(3)調查對比法:通過實驗前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化和英語綜合能力是否提高的調查,收集一定的事實資料和依據,并加以整理。

(4)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工作,解決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

(5)經驗總結法: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的開發和利用以及提問教學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些針對小學四年級有效提問的理論經驗,對今后的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

6. 關鍵詞的界定

小學英語 看圖說話 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7. 課題研究的內容

調查分析教材圖片特點,看圖說話的有效實施方法,以及方法在學生實際學習中的運用,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出現問題如何改進。

7.1 教材圖片特點。

《新標準英語》是由外語教學于研究出版社和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聯合組織編寫的完全符合最新《國家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使用的“一條龍”英語教材。a.教材體現了,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學習英語,都要遵循人類學習語言的自然規律; b.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NSE,強調“運用語言能力”,強調“任務型教學”,強調“跨文化教育”,以題材-功能-結構-任務為教材編寫的基礎; c.教材充分體現了美育滲透特點; d.教材體現了讓學生積極參與的特點; e.教材充分體現了螺旋式上升的特點。

美國圖學論者哈拉里曾強調說:“千言萬語不及一幅圖。”翻開新標準小學英語教材,一幅幅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插圖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圖片的具體描述,插圖是文字的形象體現,圖文并茂,構成了一個整體。這些課文插圖都是課本編寫者精心選配的,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也拓展了英語教師的教學視野。它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能滿足小學生對新鮮的、生動的事物的刺激需要,還以其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對文章進行了重要的診釋和補充。利用課文的插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

7.2 依據分析教材總結出的方法:

(1)要注意描述圖片的正確步驟;

(2)把握看圖說話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導之以“法”;

(3)借圖引導,呈現新知;

(4)借圖巧練,操練新知;

(5)借圖鞏固,拓展創新;

(6)借圖升華,總結主題。

7.3 檢測研究方法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實施效果。(如表1)

表1

一年級“看圖說話”不設場景或只是簡單的場景,著重對于角色特征和角色行為的描述,通過孩子對圖片的視覺認識,訓練他們對圖片中物體的數量、形狀、顏色、大小、名稱等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年級“看圖說話”中角色相對單一一些,但是引入了比較復雜的場景,引導學生把看到的內容,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年級“看圖說話”角色有所增加,由此帶來的角色行為也就多了,且圖中的角色行為、動作比二年級難一些。要求學生通過簡單的故事形式,把圖片內容連接起來,場景多樣,涉及的物品也較多。

四年級“看圖說話”涵蓋角色,場景,角色行為各方面,角色一般都在三個或三個以上,要求學生在把對話連接起來的基礎上,變成有情節的小故事,從而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年級“看圖說話”通過形象有趣的畫面和故事情節,來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感,教師通過分析故事情節,來教會孩子要學會團結合作、助人為樂、文明禮貌,以此提高孩子的語言學習及流暢的表達能力。

六年級“看圖說話”為連環畫的形式,在對整個故事情節中的角色,場景和角色行為進行識別和描述基礎上,更要注意對故事情節的構思和陳述。要發揮想象,構思人物和心理活動。

8. 研究過程

8.1 提出階段:(2012.3-2012.4)

1)調查摸底,提出實施方案,加強理論學習。

2)落實管理體制,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分工。

3)建立課題研究檔案。

8.2 實施階段:(2012.5-2015.4)

1) 初級階段:低段年級的實施(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2) 中級階段:中段年級的實施(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3) 高級階段:高段年級的實施(2014年5月-2015年4月)

三個階段的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教研活動安排表

2)學生前測,分析學生成績

3)課題組成員集體研究,分階段教材、圖畫特點,找規律

4)課堂觀察,可行性方法的實施

5)對總結方法進行修改

6)收集積累資料,撰寫階段總結

實施階段總結:

積累素材,并寫出階段性小結。取得一些成功的經驗后,嘗試在同年級其他班推廣。

8.3 結題階段:(2015.5)

1)總結研究的經驗

2)完成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撰寫

3)申請結題

9. 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 理論成果: a.通過對新課題的研究,要求全體成員不斷在工作中總結新的教學 經驗,撰寫研究報告,把自己新的經驗及時介紹給大家,以供成果共享。

b.撰寫優秀論文,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2) 綜合成果:a. 搜集學生作品編寫學生作品集

b. 搜集教師課件,完成教師音像作品集

c. 匯集、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寫出研究報告,論證 結題。

d.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化學生英語學習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的 教育教學水平,努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 基礎。

e.進行優秀研究成果評比。

本課題采取邊研究、邊總結、邊推廣應用的方式進行,力求把課題研究的過程變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學生學習發展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

10. 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表達

10.1 提出階段:問卷調查、實驗前期測試及分析。

10.2 實施研究階段:撰寫學術性或經驗型論文、反思、案例,可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