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禮儀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13:56: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學禮儀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學禮儀教育

淺析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一、案例呈現

整個感恩活動從一個充滿愛意的地方出發,讓愛的火種在小螢火蟲的心里生根發芽,活動策劃者郝爽媽媽原創的充滿愛意的詩《謝謝你,我的孩子》,將活動帶入最濃情時刻的同時,也提醒我們去思考,從家長和孩子的行為中,看到了一些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家長素養的參差不齊,在活動時難免會出現一些不文明行為,如,上大巴車的時候不排隊,指使孩子去搶座位,不按要求一位大人帶一個小孩,隨意組合亂坐,給清點人數的家長造成了麻煩;午飯吃自助餐后,不自覺收拾餐盤,隨意丟棄;下午吃自助蛋糕餐時,多拿多占,不珍惜食物,吃不了就扔在地上,甚至教唆孩子偷偷往包里裝;做游戲時,不能引導自己的孩子當好觀眾,而是在臺下隨意喊叫、亂跑……這些現象都體現了部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行為養成習慣教育的不到位和缺失,家長只注重了對孩子的“愛”,而忽略了自己作為孩子榜樣的責任和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為此,應該讓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乃至社會風氣成為孩子文明習慣養成的支撐力量。正如本次活動的主題,我們感恩大家及時發現問題,審視問題,并及時從中汲取教訓,不斷改進教育理念和引導方式,促進此類活動能持續有效開展,增進家長與孩子、孩子與孩子、家長與家長、老師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了解,彼此影響,促進共同成長,增強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

二、加強禮儀教育的班級實踐

1.制定本班“講文明、學禮儀”親子活動計劃,在活動中找問題,勤糾正。2.家校合力,共同編寫本班《讀經典,學禮儀親子共讀手冊》,系統地組織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在誦讀中,從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領悟內涵,獲得心靈啟示與道德勇氣,從而內化為自我的道德行為。3.申報《讀經典學禮儀———關于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的市級規劃課題,探索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式,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學生的養成教育相融合,創建經典誦讀的平臺,營造濃郁的育人氛圍,使學生受到經典的熏陶,得到國學的感召,在不知不覺中讓國學內涵精神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成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小學階段對一個人習慣、品行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關鍵時期。教育不僅意味著傳授知識,更重要的還承擔著“人”的教育的重要職責。新課標前言中這樣寫道: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流傳千年被尊為經典的國學篇章,既包含了優雅高尚的情懷,又有我國民族精神,還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小學生從小就接受國學經典的教育,在誦讀中受到文明禮儀的熏陶,達到人格培養的目的,那么,一大批品學兼優的新世紀人才,都必將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因此,開展“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禮儀”課題的研究,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這完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作者:笸權云 單位:蘭州市城關區秦安路小學

查看全文

禮儀教育在幼兒教育教學的意義

摘要:幼兒教育關系著幼兒一生的成長和發展。而禮儀教育不僅是幼兒成長的需要,更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幼兒禮儀教育的實踐不僅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為了更好地完成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禮儀教育,幫助幼兒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本文擬從禮儀教育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意義、禮儀教育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必要性以及禮儀教育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實踐策略這三個方面進行相關的研究。

關鍵詞:禮儀教育;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實踐;意義

一、引言

中華民族作為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國度,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淵源,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就更為突出了。幼兒時期正是人生中品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不僅關系到幼兒一生的成長發展,而且關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揚,所以,幼兒禮儀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與此同時,幼兒教育教學中對于禮儀教育的重視對于幼兒園良好精神風貌的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幫助幼兒提升道德修養,進而實現幼兒德育教育的目標。

二、禮儀教育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意義

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禮儀教育,說到底就是在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幼兒行為規范的形成。優質而高效的禮儀教育不僅是對德育教育的貫徹落實,而且有利于美育的順利進行。因為禮儀教育正是通過對幼兒道德品格的重視和培養來幫助幼兒看到一個充滿著真善美的世界,幫助他們感受來自于這個世界的愛和溫暖,為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奠定堅實的基礎。盡早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不僅有利于幫助幼兒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幼兒成長為一個懂得感恩、文明識禮的人,而且能夠在規范幼兒為人處世原則的同時較好地規范幼兒的日常行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也能讓幼兒對于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而真切的認知和體會,從而為幼兒園教師的管理工作減輕負擔,也會更有利于幼兒園的優良環境氛圍的營造,便于在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完成提升幼兒綜合素養的任務,最終將會惠及幼兒全面發展的順利實現。

查看全文

幼兒禮儀教育論文

一、幼兒禮儀教育的內容

(一)交往禮儀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自古中國人就注重人文倫理的培養,并制定了嚴格的道德規范,要求所有人遵從。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因此,對幼兒進行道德規范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必須。教師和家長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幫助幼兒改掉“小王子、小公主”的蠻橫脾氣,引導他們學習禮貌規范,掌握日常禮貌用語,在與人的交往中,謙恭有禮、落落大方。如有客人到家,幼兒應禮貌問好,主動讓座;在幼兒園,有同伴過生日,幼兒應表示祝賀,并送給同伴一件溫馨的小禮物,等等。

(二)生活禮儀

生活禮儀主要包括服飾儀表禮儀、語言談吐禮儀、行為舉止禮儀。服飾儀表禮儀要求幼兒衣服要整潔平整,不穿奇裝異服,頭發、臉、手要干凈,不要給人臟兮兮、邋里邋遢的感覺。語言談吐禮儀要求幼兒說話要態度誠懇,不造作不浮夸;見到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并注意措辭,多用敬語、禮貌用語。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人的語言談吐對社會交往的重要性。行為舉止禮儀要求幼兒站有站姿,坐有坐姿,手要放在合適的位置,不要一會兒碰碰這兒,一會兒摸摸那兒,一會兒摳鼻子,一會兒掏耳朵;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不在馬路上玩耍、追逐打鬧,在公交車上要主動為老人、孕婦讓座等。

(三)學習禮儀

查看全文

國學教學對中學德育教育的輔助作用論文

摘要:國學作為補給學生成長的一種養分,輔助了德育教育,塑造了校園文化。因地制宜地開展國學教育,可以通過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推進未成人健康快樂地成長,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同時,通過國學教育,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國情國史,增強愛國情感。

關鍵詞:國學國學教育學校德育弟子規新三字經中華傳統文化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于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原稱“中學”,后改稱“國學”。它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結束后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后“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的發展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明顯受到了巨大沖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國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國以后,各種西洋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的影響下,全盤西化派鄙視其為“國渣”,許多中間派因此稱其為“國故學”,維護傳統文化派稱其為“國粹學”;學衡派昌明國粹,發揚中國文化,卻往往不以國學自居。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變化,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越來越為更多的人認識、認同,國學發展開始復興。社會和諧需要校園和諧,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加強國學教育。中小學加強國學教育不僅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也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形式。

一、國學教育能增強學生的道德禮儀修養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東西,對于做人,對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華民族“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的稱號,不是現代人爭來的,而是中國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質高文明換來的,這一點,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稱贊,也是世界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國人正在敗壞這一稱號,許多西方國家對中國人的印象是低素質,沒教養!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們的道德水平卻在下降——見義勇為少了,看熱鬧的多了。失信現象比比皆是,人與人之間人為地罩起了一道心靈阻隔的“安全屏障”。

查看全文

學校德育教育在國學教學中的體現論文

摘要:國學作為補給學生成長的一種養分,輔助了德育教育,塑造了校園文化。因地制宜地開展國學教育,可以通過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推進未成人健康快樂地成長,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同時,通過國學教育,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國情國史,增強愛國情感。

關鍵詞:國學國學教育學校德育弟子規新三字經中華傳統文化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于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原稱“中學”,后改稱“國學”。它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結束后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后“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的發展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明顯受到了巨大沖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國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國以后,各種西洋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的影響下,全盤西化派鄙視其為“國渣”,許多中間派因此稱其為“國故學”,維護傳統文化派稱其為“國粹學”;學衡派昌明國粹,發揚中國文化,卻往往不以國學自居。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變化,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越來越為更多的人認識、認同,國學發展開始復興。社會和諧需要校園和諧,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加強國學教育。中小學加強國學教育不僅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也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形式。

一、國學教育能增強學生的道德禮儀修養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東西,對于做人,對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華民族“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的稱號,不是現代人爭來的,而是中國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質高文明換來的,這一點,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稱贊,也是世界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國人正在敗壞這一稱號,許多西方國家對中國人的印象是低素質,沒教養!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們的道德水平卻在下降——見義勇為少了,看熱鬧的多了。失信現象比比皆是,人與人之間人為地罩起了一道心靈阻隔的“安全屏障”。

查看全文

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價值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并大量引進高學歷青年教師,目前青年教師已成為教師隊伍中的骨干力量。據統計,我國高校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已近90萬,占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63.3%。青年教師年輕有朝氣,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苦心研究,立足于本專業教學實踐和教學活動,長足觀望行業內的發展和變化,了解就業動態并及時有效地調整課堂中的教學內容,能利用新課改調動課堂氛圍。[1]但與此同時,青年教師在思想政治覺悟、教書育人意識、愛崗敬業精神、肩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文章重點闡述了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問題的表現及改善策略。

1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素養現狀分析

青年教師是未來教學工作中的主力軍,在重視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同時,更應該擁有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恪盡職守的職業道德、較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會因為特別喜歡某一位老師,而喜歡這位老師所講授的課程。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普遍擁有高學歷,教學能力逐漸變得突出。青年教師在注重培養自身專業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的同時,更應注重教師“教書育人”的本質,注重師德師風的建設,優良的師德師風是教師的從業之本,是引導學生品德朝著正面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目前,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影響了學生的品德發展。因此,提高青年教師的德育能力,找到有效的解決策略,提升教師的德育素質,推動學生德育發展十分迫切。青年教師需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盡量使知識的傳授與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多閱讀相關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經歷;多運用趣味課堂、反轉課堂、課堂互動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課堂的喜愛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注重自我道德意識的培養;提高從業道德水平;提升對課堂的向往和對學生的關愛,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朝德、智、體方向全面發展,[2]改善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2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所謂“師德”,首先要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并且有終身學習的自身目標和教學態度。“師德”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遵守的職業道德,是一切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身為教育工作者都應具備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對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師德”應該是一切職業素養的基礎和前提,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靈魂。中國自古便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87萬,我們將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傳播到了全世界,更應關注對國人的思想教育。當前,學校師德師風失范現象仍有發生,教師是離學生最近、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也很容易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如果一名教師能夠擁有良好的師德師風,會影響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推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使中國社會真正成為在精神文明層面走向強大,擁有道德模范,崇德向善的文明強國。

3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高中學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民族地區高中學生的思想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如何規范高中學生的行為習慣,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養“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標,已成為民族地區很多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把儒家《弟子規》作為養成教育范本,促悟踐行,就能解決養成教育這一難題。

關鍵詞:《弟子規》;民族地區;高中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

一、利用《弟子規》進行養成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班拉杜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拉杜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通過榜樣示范、觀察模仿、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的觀察學習,可以實現社會認知行為發生變化。(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簡言之,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二、利用《弟子規》進行養成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傳統文化,落實教育事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關文件明確提出,教育要向民族地區傾斜,促進教育公平,立足“立德樹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民族地區學校順應時代需要和國家政策導向,應該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重視國學經典的學習。民族地區的學校結合高中學生獨立性增強,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需求的心理特點,應以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為原則,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懂得事親孝、待人誠、舉止雅、語言美、是非明和生活健的道理,擁有良好的心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養成教育的目的,促進校園和諧、社會和諧。(二)通過《弟子規》的養成教育,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新時期青年的培養目標是“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是要靠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的。而學校作為教育人的機構,更是責無旁貸。讓學生通過《弟子規》的誦讀理解、領悟模仿、自覺實踐,不僅能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破解民族地區高中學校德育的難題,成為學校德育的一劑良方,而且能幫助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牢固樹立遠大理想。

查看全文

利用《弟子規》進行寄宿學生文明禮儀教育

【摘要】自古以來,我國就以“禮儀之邦”著稱,這也使得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得以傳承和發揚。以文明禮儀育人,不但可以豐富一個人的內涵,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整體素養,讓言行舉止變得養心怡人。

【關鍵詞】寄宿生;文明禮儀;教育

學校文明禮儀教育是塑造和培養學生德育和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而《弟子規》作為國學啟蒙的著作之一,對學規和學則做了細致的詮釋,讓其內容更通俗易懂,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因此是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首選之作,同時也推動了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發展。

一、進行《弟子規》文明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我國人口總體得到了控制,獨生子女數量也隨之上升,又加之經濟時代的飛速發展,城市工作機遇比較大,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最終也導致留守兒童數量的加劇,有的身兼“留守兒童”和“獨生子女”的雙重身份。因此,要讓這些寄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的人生發展做好正確導向,開展《弟子規》文明禮儀教育是有必要的。第二,對于剛進入寄宿環境的同學來說,這是一個群居生活的挑戰,需要具備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本領和自理生活的技能等。通過《弟子規》教育不但能夠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大膽嘗試新的環境,還有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讓“禮讓”和“仁愛”走進他們的生活,讓堅強和自立作為他們“披荊斬棘”的利器。因此進行《弟子規》文明禮儀的教育是必要的。

二、用《弟子規》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措施

查看全文

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初探

摘要: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之所以能夠始終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皆因我們有綿延不斷、薪火相傳的優秀傳統文化。學校作為培育人才、傳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就更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然而近幾年的“國學熱”暴露出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書院、學堂遍地開花,但師資的低層次化、教學手段的簡單粗暴化、教材選擇的隨意化甚至粗陋化都使這些地方成為斂財的小作坊,很難讓學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應讓我們提高警惕的是借機愚民、傳教。要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必須建設專業的教育團隊,學校、家庭齊配合;必須建構科學的課程體系,陶鑄性靈,砥礪人格。

關鍵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這是基于我國教育和道德現狀經過審慎思考提出的。如王開嶺所言,“我們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邏輯說教和結論灌輸上,而在最重要的‘審美’和‘信仰’方面做得遠遠不夠”。①回望傳統的經典教育,“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在解決信仰的問題上下足了功夫。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然結果是,“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人文素質不高,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視野不寬、學術基礎不牢,過重的功利主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不夠,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足”。②中學對于一個人來說,是立基樹本的關鍵期,在此階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陶冶高雅情操、鑄就君子人格,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大有裨益。從個人層面講,“仁者愛人”的大愛思想、“民胞物與”的家國情懷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從社會層面講,可以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從國家層面講,培養青少年的傳統文化觀念,有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創新,關乎中國文化強國的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本文以雞西實驗中學為例,探討在中學階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

一、隊伍建設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由學校和家庭努力之。由于功利化的教育觀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初會不同程度遭到非議。教育者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傳統文化素養的欠缺,也使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受到制約。建設好施教者隊伍,把教師和家長全面納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中來是有效實施國學教育的關鍵。(一)做好頂層設計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謀篇布局“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白虎通•三教》)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要組織好校園經典教育,教育的領導者必“先之勞之”,從研習《大學》《論語》等經典開始,確立“明德、致知、務本、日新”的人文核心理念,使校園教育體系德行光明,與日俱新、與時俱進。建設“智慧的領導文化”:以“四化”建設人文隊伍,化修養為品德———明德、化知識為智慧———致知、化理念為行動———務本、化創新為制度———日新。以“不遷怒、不貳過,無伐善、無施勞”的國學教育理念開展工作。通過分享研習經典的心得,提升教育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的素養。(二)著力培養師資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地生根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只有教師的人文素養全面提升,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形象,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學校要著力建設“清高”的教師文化:“清”是清白、清醒、清正廉潔,“高”是高雅、高貴、高風亮節。“清白”的教師文化是不同流俗、固守德操的精神風范。雞西實驗中學的教師把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師工作相結合,創作了《雞西實驗中學教師人文修養歌》。還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組織教師赴人文名校學習,如北京一零一中學、福州格致中學。采取“請進來”的方法,邀請孔子七十五世孫、儒學專家孔海欽赴學校講學,師生、家長通過聽取《國學思想與當代教育》《中華文明與齊家之道》《傳統禮儀與現代文明》等專題講座以實現對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想啟蒙。成立雞西文儒書院,系統開展國學教育師資的培養。借助“互聯網+”,以微信群為平臺創辦《論語》一社、《論語》二社、《大學》、《道德經》、《弟子規》國學研習社。派副校長擔任社長,通過微信群建立線上學習平臺,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的學習機制。定期開展以交流研討為目的的“文儒雅集”、國學知識競賽以及太極拳、書法課等活動。當前國內中小學擔任傳統文化教學任務的多為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教師,這使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一個單獨的學科,不利于全方位傳統文化育人。因此,要樹立全員學習國學的理念,提升教育者自身的傳統文化水平。當數學、物理、體育教師在教育中適時引經據典時,學生們印象更深刻。因此,學校可以不分學科開展《論語導讀》的網上微課堂,以“形成一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熟悉傳統文化教材,熟悉教學方法,有獨立教學能力的中學教師隊伍”。①(三)構建書香家庭涵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家風學校教育如不能得到家庭的支持仍然不能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氛圍。把學生家長組織起來,成為課堂教育之外的學習者和教育者,才能更有效、更扎實地做好國學教育工作。互聯網提供了組織可能,建立好互聯網學習平臺可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儒清音•公益國學誦讀堂”成為雞西實驗中學師生、家長共同學習的線上平臺,獲得社會的廣泛贊譽。學校要利用家長學校、家風講堂、家長委員會、班級家長微信群等加強溝通,推廣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理念,方能贏得更多家長的認可。

二、課程建設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載體

查看全文

小學“生活化”德育課程開發研究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浙江省教育廳強調在新一輪課改中要注重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相結合,要通過拓展性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綜合素養的內涵是多維的,其中,良好的道德素養是核心元素。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即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發展的。有效的德育應遵循潤物無聲、無為而治的行為風格,要開發“生活化”德育拓展課程,從而讓品德在生活中生成并融入生活,回歸生活,與生活接軌起來,與學生親近起來,從而讓德育更有吸引力,讓德行植入孩子心靈深處。

一、開發國學誦讀課程,促進學生對傳統德育的內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千年傳承的美德。加強兒童的經典誦讀有利于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促進兒童心智的發展。因此,德育拓展性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要設立國學誦讀板塊,充分發揮誦讀國學的魅力,讓孩子在潤物無聲的經典誦讀中,獲得精神的成長。現編的經典誦讀的材料很多,有的穿插于各類擴展讀物之中,有的單獨匯編成冊,但總顯得有些不盡人意,主要表現為隨意與無序,即編排中作品的主題與難度存在著隨意與無序,較少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此,制定一份全校性的國學誦讀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按照年級分層誦讀不同篇目,旨在通過經典誦讀,使學生人文素養得到提升。誦讀分三條主線:國學經典、詩歌經典以及兒童文學經典。這些經典是經過眾多的專家學者反復論證,從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中選取的在歷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時又最適合少年兒童學習的內容。每冊以一種經典為核心,全套教材構成了一個嚴整的、系統的國學經典學習體系,有助于少年兒童在六年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把握中國傳統經典的精華所在,系統地了解國學經典中的核心內容。

二、開發禮儀教育課程,促進學生德育行為的形成

人的行為一旦形成一定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往往在不經意間流露,因為它已積淀為人的素質。因而,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可以自編《小學生禮儀》課程,從最基本的吃飯、睡覺等生活禮儀入手,培養低段兒童良好的生活、學習、待人的習慣,提高品德素養。

1.晨間談話引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