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18 13:56: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學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學教育

篇1

關鍵詞:幼兒教育;國學教育;方法探索

一、幼兒國學教育的價值

(一)幼兒國學教育的社會價值

所謂國學就是“中學”,更具體而言,從狹義上講,是指長達數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文化典籍,所以“國學”,就是由文字記載的中華文化典籍的總稱。[1]國學不僅包含著《論語》、《大學》等經典誦讀,還包含著中華文化、中華精神、各家學派的思想等許多方面。幼兒的國學教育就是基于國學的基礎上,對幼兒實施的啟蒙教育。第一,對幼兒實施國學教育,有助于弘揚中華文化。眾所周知,學前階段是人一生發展的啟蒙階段,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可以加深幼兒對國學的認識與理解,有助于日后更好地發展國學、傳承國學。第二,實施國學教育,可以鞏固幼兒的民族認同感。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認同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和情感依附的穩定心理特征。[2]在對幼兒實施國學教育的過程中,讓幼兒通過欣賞不同國家的讀物,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風俗等。使其在感受不同文化交融的學習氛圍中,以本國文化為主,其他國家文化為輔,增強對民族以及國家的認同,為國家培養真正的人才,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幼兒國學教育對幼兒的自身價值

在學前階段對幼兒實施國學啟蒙教育,有利于幼兒自身的發展。首先,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幼兒通過朗誦經典國學讀物,豐富了幼兒的詞匯量,也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其次,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作為文化強國,至始至終都注重著道德教育、注重個人品格,在諸多經典國學著作中皆有體現,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德不孤,必有鄰”等。通過學習國學,幼兒可以探索和掌握其中深意,規范自身行為,從而提高了幼兒的道德水平。最后,豐富了幼兒的文化底蘊。國學中包含著深厚的文學精粹,幼兒在學習國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幼兒的文學修養。

二、幼兒國學教育的基本形式―――將國學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一)環境熏陶

幼兒園是為幼兒提供教育和活動的場所,為幼兒提供舒適的環境,環境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同樣也是一種隱形的教育手段,對幼兒的智力、心智以及個性發展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3]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可以加入國學的元素。教師可以將一些古詩轉換成圖畫的形式展示在墻面上,增添了一絲文學氣息,也使幼兒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國學氛圍。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將國學帶入到生活環境中,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國學名言教給幼兒基本的行為規范,約束他們的行為,這也充分發揮了環境的教育作用。

(二)節日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我們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它們也被陸續納入到世界文化遺產之中。中華傳統佳節許許多多,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由來、含義及習俗。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到來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欣賞有關這個節日的故事、習俗,并且動手制作有關節日的代表性食物,例如:粽子、元宵等等。讓幼兒在獲取樂趣的同時掌握知識,豐富經驗。

(三)熟讀誦背

優秀的國學經典著作,是我們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朗讀和背誦是幼兒習得國學經典的基本途徑,幼兒通過熟讀的過程,加深對其理解,將其慢慢融入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在熟讀誦背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引導,可以通過講故事、播放影像等形式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當幼兒有疑問產生,或者需要尋求幫助時,教師要及時提供幫助。

(四)游戲滲透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游戲貫穿與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對幼兒的身體協調發展、智力發展等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在幼兒園中,常見的游戲有戶外游戲、教學游戲、情景游戲等等。教師可以將國學與幼兒游戲進行融合,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滲透國學教育。例如:幼兒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戲中,通過扮演孔融及其他人物,完成《孔融讓梨》這個經典故事,使幼兒理解《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以及背后的深意,這也將國學教育更好地滲透到幼兒游戲中來。

三、幼兒國學教育方法發展的趨勢

(一)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

1.國學與音樂相結合。幼兒在幼兒階段的聽覺神經系統逐漸完善,幼兒在此階段往往會受到音樂的熏陶。心理學研究表明,0歲至三歲期間人的聽覺神經發展到60%~80%。[4]音樂自身帶有一種神奇的感染力,它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播放民間古典音樂,可以陶冶幼兒的音樂情操,提升幼兒對國學的認知。在音樂活動中,可以將國學典籍著作融入到音樂中,為其配上恰當的旋律。

2.國學與美術相結合。3-6歲的幼兒更傾向于動手操作活動,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加深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可以有效地將美術與國學相融合。

3.國學與舞蹈相結合。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配合、身體的律動對于幼兒自身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在舞蹈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

(二)從獨立化走向生活化

幼兒園中的國學教育往往被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特殊的存在,它被定義為是在某一固定時間段根據教學目標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這就把國學教育獨立起來了。國學教育并不單單指一種有關國學的教育教學活動,它更注重地是國學的精神與理念。國學教育逐漸從一種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走向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來,逐漸走向大眾化、生活化。要將國學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增加國學元素,在日常交往中尊敬師長、友愛同伴、孝順父母,在生活中積極遵守社會行為規范,使每個幼兒都能成為一名有道德的、講禮貌的好孩子。

篇2

國學當代價值國學教育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我們國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自覺意識,因此我們又重新發現了國學在當代的一些價值,這種變化對于促進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是非常有利的。這種變化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國家在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藝上的復興,因此我們應該依據當今的時代變化和發展,來努力地發揮國學在塑造當代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國學的當代價值

(一)喚起文化自覺并恢復自信

一個國家區別于另一個國家,除了生存環境、皮膚以及外貌等方面的區別,主要是在于這個國家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造就了中國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地體現了一個國家對于本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是實現民族認同以及增進民族凝聚力的基礎,因此對于加強全國人民的團結友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重振國學十分有利于增加海內外的中國人的血脈、文化與情感上的聯系,這可以有利的促進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有利于增進臺灣同胞與大陸民眾的親和感,并且有利于國內各個民族實現共同文化認同和民族大團結。因此,重振國學對于中國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系到中國文明的傳承發光大。中國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因為中國是實現中國人文化、自覺文化認同以及文化歸屬的重要基礎。由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構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面對不同的文化,我們應該彼此尊重并相互借鑒和學習,這樣才能夠促進各個文化的進步和發展。這樣一來,天下就大同。

(二)提升國家的文化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

重振國學對于提升國家的文化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國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核心競爭和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許多普世價值的思想和主張,這些主張可以促進人的發展,具體來說是通過規范人的行為以及影響人們的思想來實現的。尤其是在當代社會,我們更應該大力弘揚本國的文化,因為在當代的世界中,話語霸權、文化霸權依然存在,這些現象對于其他的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不利的。同樣對于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并且努力地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二、當代國學教育

當代的國學教育對于學生們的發展和進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當代的國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我們要使得國學教育進校園,并且要進課堂以及進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當今國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在教《弟子規》一課的時候,老師要先向學生們大致地介紹一下中國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且要出示課件《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等。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誦讀的形式來對《弟子規》進行整體感悟,并且把“仁愛禮智信”以板書的形式寫下來,對學生們進行提問。老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問“仁、愛、禮、智、信”的含義,并且讓他們自有組合,一起商量商量,自由朗讀《弟子規》并進行表演。為了激發學生們學習《弟子規》的興趣,老師可以讓把其中的一句話改編成小品,并且要征求大家建議,然后讓學生們進行表演,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們獲得了許多的快樂,而且也使得他們學到了很多的國學知識。為了能夠使得學生們對《弟子規》有更深的理解,老師利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們欣賞古韻古腔的《弟子規》。另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們結合實際的生活案例,讓他們講述一些符合“仁、愛、禮、智、信”的現實案例,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們在講述的過程中逐漸地加深了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老師在講這門課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怎樣做人,并且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語文的學習。老師在進行課堂擴展的時候,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學生們的國學知識,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們講一些小故事,比如說在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的時候,老師可以利用網絡知識向學生們講述一些簡短的故事,這樣就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們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在講《大學》里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時候,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們針對自己不懂的詞語含義查一下工具書,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們真正的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接著,可以讓學生們默讀課文,并討論編寫提綱,這樣就可以促使他們積極地去了解其中的主題思想。為了能夠真正了解文章的結構,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們把課文進行分段,然后老師就可以直接講課了。這樣一來,就激發學生們的主動性,很好地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并且也提高了他們的國學知識。

三、結語

開展國學的學習,對于我們國家以及整個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為它不僅僅可以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這樣就可以很好地促進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我們一定要使國學進課堂,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來提高學生們的國學知識,促進他們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英.國學對思想品德教學的指導意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30):13-14.

篇3

國家立法引領閱讀教育

美國聯邦及各州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在美國K-12教育體系中,閱讀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視為一種“新民權”,貫穿整個基礎教育始終,并得到了全社會的大力支持,現已逐步形成一套系統的閱讀教育體系。

美國對學生閱讀教育的重視首要表現之一,是宏觀引領全國學生閱讀教育實施的政策文本不斷頒布:1994年頒布的《早期提早開始學習計劃》與1995年出臺的《即時讀寫計劃》,號召社會各界一起幫助兒童提升閱讀能力;1997年的《邁向21世紀美國教育行動策略》以及后續的《美國閱讀挑戰》等各項閱讀政策,號召美國全體公民動員一切資源幫助兒童在三年級結束前達到能夠獨立、有效閱讀的目標;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閱讀卓越法》,并修改了《中小學教育法》相關內容,使得閱讀教育上升到法律高度,閱讀教育被納入法制化軌道;2001年,美國時任總統布什《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專門就閱讀問題制訂了包括從學前班到小學三年級的“閱讀優先”計劃;2009年,奧巴馬延續了布什的閱讀教育政策,他簽署的《登頂計劃》和《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提出了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綜合性計劃,規定在小學階段開展廣泛的閱讀活動,實施新的閱讀課程,并要求對教師和校長進行為期兩年的強化培訓。

由此可見,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美國的閱讀教育保持了其政策的連貫性,種種措施無一不體現出聯邦政府對閱讀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

課程體系及評價保障閱讀

美國的閱讀教育主要融入K-12課程體系中的兩門學科:英語語言藝術和閱讀。美國K-12閱讀課程體系,貫穿從學前班到12年級的共13年基礎教育。K-12閱讀課程的核心目的,正如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所定義的,是“教會孩子閱讀”。

K-12閱讀課程體系最大的特點是分級,共分為13個級別,即從學前班到12年級,每個級別與基礎教育的年級相對應,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閱讀水平,通過常規的閱讀測試晉級甚至跳級,不必拘泥于所在的年級。此外,從大的框架看,K-12閱讀課程體系分為幾個大的模塊,其中K-3是初級模塊,4-6是中級模塊,7-9是中高級模塊,10-12是高級模塊。

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為K-12閱讀課程體系制定了5個閱讀要素,包括拼音、流利度、識字、詞匯及理解等。5個方面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只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接受的閱讀教育,在這5個方面會有不同的側重而已。比如,拼音、識字等是低年級閱讀教學考查的重點,越到高年級,閱讀的重點就轉向閱讀流利度和對內容的理解。

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還規定,各州必須建立完備的分級閱讀教育評價體系,隨時反饋并指導一線的閱讀教學。總體而言,美國閱讀教育評價體系包括州測試、教室考核以及非正式考核3種形式。第一大類測試是指美國學生參加本州的年度測試,某種程度上考核結果決定了國家和州對這所學校的資金投入,學校要憑借成績表明學生在閱讀方面有所提高,才能接受國家的教育資助。第二大類測試是基于教室的教師與學生的一對一跟蹤性測試,它對課堂的閱讀教學最具實踐指導意義。第三大類是非正式測試,沒有統一的模式和量化標準,更具有隨機性和靈活性。

全民支持閱讀推廣活動

美國的閱讀教育強調全民總動員,每個人都應該為學生的閱讀教育負責,包括政府、研究機構、社區、學校、家庭等。

在美國,致力于閱讀教育的研究機構有許多,大多數附屬于某一所大學的研究中心。比如由著名學者組成的早期閱讀委員會,提交的早期閱讀教育問題報告以及后續的研究成果,為美國的早期閱讀建立了系統的理論體系,使美國在學前階段培養兒童的早期閱讀能力具備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方法,在美國以及國際教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篇4

關鍵詞:英國;學前教育;特點;啟示

一、英國學前教育的特點

1.機構設置類型多樣化

英國學前教育的機構類型呈現多樣化趨勢和特征。現從以下三個方面分別介紹英國學前教育機構的類型:(1)根據財政來源和舉辦部門的不同,英國學前教育機構分為以下三種類型:非營利性公立幼教機構,主要招收3~5歲幼兒,由國家或地方政府等提供經費,其中包括由社會福利部門舉辦的幼兒教育機構(如日托中心、托兒所和社區中心嬰兒室)、由教育部門舉辦的幼兒教育機構(如托兒所、幼兒學校、幼兒班和小學附設托兒所等)、由私人或團體舉辦的幼兒教育機構(如日托中心和游戲小組等)、需要接受政府財政監督的幼教機構(如托兒所、幼兒學校和兒童保育中心等),以及符合政府辦園標準、自行管理的獨立幼教機構。(2)根據幼兒在園時間的長短,英國現有幼兒教育機構有寄宿制、半日制、全日制與計時制。(3)根據服務類型,可以分為以保育和教育為主的保教機構、專門照顧殘障兒童的特殊教育中心、為智力超常兒童開辦的“天才兒童教育中心”、為給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理念而開辦的“親子中心”,以及為幼小銜接服務的“預備班”等。

2.三級管理模式協同化

近年來,英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學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案。英國政府為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和物質保障,社區的大力支持也成為英國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上至政府官員,下至社區負責人、社區知名人士都會參與到社區教育機構中,發揮自身優勢,支持幼兒教育事業。英國的許多教育專家都認為家庭成員參與幼兒園教育的各項活動中,對幼兒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英國政府自1996年起開始實施一項新的規定,凡將子女送到公立學校(包括幼兒園)的家長都應與學校簽訂一份合同,規定家長和學校雙方都要承擔起各自教育的義務。因而,英國學前教育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政策。中央通過制訂一些重要的方針政策來實現對各地學前教育的管理,地方在遵守這些重要方針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選擇和自由。在資金來源方面,英國小學附設幼兒園主要依靠地方教育局、社區中心、各種募捐活動和家長捐款等。英國的中央和地方對學前教育機構給予的財政支持力度很大。

3.“全面性”的學前教育目標

2000年,英國政府頒布了面向3~5歲幼兒的《基礎階段課程指南》,重點強調了“全面性”的早期學習目標,體現了英國政府對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視。英國政府根據課程目標將3~5歲兒童的課程內容分為六個領域,即個人、社會和情緒的發展、語言和識字、算術、對世界知識的了解、身體發展、創造力的發展并且列出每到基礎階段結束時,每個幼兒在各個領域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能。在學前課程實施方面,英國倡導幼兒主動學習。同時,英國政府在肯定游戲對于幼兒學習和發展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精心設計的游戲”,認為精心設計的游戲活動是兒童在基礎階段學習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愉悅性和挑戰性。此外,英國政府還強調教師在幼兒的學習中起著關鍵作用,指出教師應當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兒童發展的相關知識來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支持幼兒的學習。

4.多樣化的幼兒教師資格證書

英國幼兒教育部門要求教師必須持證上崗,幼兒教師資格證書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NNEB,即0~8歲兒童健康和教育的兩年課程畢業證書;PLA,即2~5歲兒童發展和教育的一年課程證書;CERT ED,即初等教育的三年課程證書;CCCE,即0~8歲兒童保育和教育一年課程證書;DCCE,即0~8歲兒童保教兩年學院課程畢業證書。此外,有的保教工作者還具有以下幾種證書:MCW證書,即0~5歲兒童健康和發展一年課程證書;CQSW證書,即社會工作兩年課程證書;BAHons(早期教育課程360學分)證書;教育學士學位證書;M.A.碩士學位證書。

二、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1.設置多種機構類型

為了滿足目前英國社會的學前教育需求,英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學前教育機構制度。英國幼兒教育機構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公共形象和專業性,并且不斷強化幼教機構對社區、家庭進行專業指導和援助的職責。

中國的學前教育機構主要有托兒所和幼兒園。其中,托兒所主要招收3歲以下的幼兒,主要對幼兒進行保教工作和為父母提供方便,秉承以保為主、保教結合的原則;幼兒園主要招收3~6周歲的幼兒,它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對比英國的學前教育機構,中國學前教育機構表現出機構單一的狀況。因此,我國要不斷加強學前教育機構種類設置,從而更有效地適應幼兒發展。

2.完善收費標準

英國不同的學前教育機構其每日費用也有區別,基本上為19~35英鎊;上午班與下午班的費用也不相同。此外,2歲以上幼兒與2歲以下幼兒的費用也不同,一般為27~35英鎊。幼兒4歲以后,能享受政府發放的幼兒教育補助金,獲得每周5個半天、每個半天2~3個小時的免費保教。

我國的收費標準一般是根據年齡收費,幼兒缺席時的餐點費需要退還于家長。而英國是統一收費,每月的第一天交納全月的費用,且不退還幼兒缺席時的餐點費和保教費,并將這些費用用于提高教師工資和改善教W設施等。我國可以借鑒這些經驗,提高幼兒教師工資或者改善幼兒園的生活環境,從而提高幼兒教師工作積極性,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為適應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我國應建立公平公正、機會均等、教育均衡發展的學前教育政策,政府機構也要適時地干預幼兒園收費。

3.幼兒教師需持證上崗

英國學前教育部門要求幼兒教師必須持證上崗,并且證書種類多樣,但對學歷沒有過多的要求。一個班級的組成人員有教師、保育助理、保育學生和臨時工作人員。保教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論幼兒的家庭背景、性格、種族、和文化如何,保教人員必須平等對待并尊重幼兒。英國的幼兒教師只有持各種資格證才能上崗工作。資格證書制度對提高幼兒教師的素質、保障英國幼兒教育的質量起了積極的作用。

我國許多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都要求幼兒教師的學歷必須在大專以上,院長的學歷必須在本科以上。但是,我國幼兒園教師隊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教師數量明顯不足,無證上崗現象突出,待遇普遍偏低,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偏大,部分教師出現明顯的職業倦怠感。

4.編制利于兒童交流的班級規模

英國學前教育機構中公共教育機構占大多數,并且以單獨設立為主,以附設在初等學校為輔。其編班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按年齡編班,有的采用混齡編班,兒童數量的多少是決定編班形式的重要因素。英國的學前教育機構規模普遍較小,在控制班級規模和師幼比例兩個方面上都嚴格控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師幼率會提高,但最大也不會超過1:8。因此,我國應借鑒英國的編班形式,可以適當地實行混齡編班形式,用縮小班級規模、降低幼師比例來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這樣更有利于兒童間的廣泛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1]周采.比較學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胡福貞.英國學前教育發展現狀及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5).

[3]李生蘭.英國學前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4(31).

[4]簡楚瑛.幼兒教育與保育的行政與政策(歐美澳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摘 要:語文新課改明確指出,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要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尊重并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文章從語文教學中國學的教育意義出發,研究在語文教育中開展國學教育的方法,旨在促進國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教育;樹德育人;陶冶情操

中圖分類號:G623.2;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7-0034-01

近幾年國學熱方興未艾,學生在幼兒階段就開始接受各式各樣的國學教育,全國各地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也都收錄了國學內容,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國學經典。在這些博大精深的國學內容學習中,學生能夠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個人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國學綿延不絕的文化張力是打開學生藝術修養的大門,花開滿樹,馨香滿懷。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開展國學教育呢?文章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研究。

一、Z文教學中開展國學教育的意義

(1)國學教育是樹德育人的根本。國學是歷經上下五千年一直流傳至今的中華文化瑰寶,國學經典中蘊含著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謙卑有禮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教育能夠讓我國傳統的美德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數句卻告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悉聽家長的話,尊敬長輩。再比如《論語》中“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個簡單的句子闡明了孔子的利益觀。人需要把生活過得好些,對利益的追求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如何追求利益,這即是學校應為學生灌輸的道德理念。對《論語》的學習,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國學教育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古詩詞是國學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古詩詞教學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優秀而經典的古詩詞一方面能在寫作上對學生有所幫助,另一方面詩詞中的內涵又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如唐朝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最后兩句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向學生傳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想要看得更遠就要更上一層樓,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除此之外,國學經典對國家、社會、政治、情感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既能普及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又能讓學生學會讀、寫、說,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相當重要,意義非凡,既關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又關乎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

二、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教育的策略

(1)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當下,網絡文學創造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異國他鄉文化也慢慢占據了一些學生的腦海。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土氣,不值一提,而只有滿腹都是異國文化那才有可以炫耀的資本。追根究底,這種現象以及學生這種思想的產生,皆是因為學生還未對國學經典產生足夠的認知,并不知道我國淵源流長的傳統文化具有無窮的魅力,令全世界矚目。因此,要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語文教師就要提前帶領學生們去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讓他們對中華文化產生思想和情感共鳴,認識到國學經典的價值,并從內心深處以中華文化為驕傲,由此他們才能對國學經典產生學習的渴求。

(2)夯實語言文字基礎,國學教育從基礎開始。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無論是日常我們所說的語文還是如今倡導的國學,語言文字是它們的唯一載體。所以想要學好國學經典文化,就必須扎扎實實地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國學經典不但是以文字記錄的,而且都是以“文言”句式記錄的,就憑這一點,國學經典就值得人們去研究。眾所周知,我國的方塊字,每一個字都值得深入分析,挖掘其內涵。《倉頡造字》對“日、月、山、鳥”等文字的來歷解釋得非常清楚,但我國漢語言文字除了象形文字,還有比較重要的會意字、形聲字。由此可見,只有打好語言文字基礎,才能從容地學習漢語言文化,才能更好地學習國學經典。

(3)深析國學經典的內涵。如今是國學教學的萌芽時期,大部分的中小學還僅僅是把朗讀背誦國學經典作為教學目標,忽略了深析國學經典內涵的必要性。在進行國學教育時,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在學生熟讀經典后,教師要為學生講解傳統美德故事,讓學生真正理解國學經典的內涵。比如,可以給學生講“精忠報國”和“孔融讓梨”的故事。

三、結束語

中華古國,延續五千載;中華文明,綿綿五千年;中華經典,浩浩五千卷。國學經典是我國文化中最值得挖掘與探索的珍寶,一本《弟子規》就能讓學生深知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更何況那些浩如煙海的圣賢思想了。因此,開展國學教育十分重要,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馬琳萍,王秋雯,侯鳳翔.現階段小學國學教育問題舉隅及對策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0(23).

[2]單月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初探[J].教育界.2012(05).

[3]應雀靈.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02).

篇6

【關鍵詞】公共課;人文素質;國學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人才培養不能只強調工學結合的技術培訓,還應該考慮培養出來的應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因此只有重視人文素質的教育,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質,真正地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高職院校公共基礎理論課的現狀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把人文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劃等號,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學生雖然有正確的政治思想,但心理卻不健康;學生雖然愛黨愛國,但卻缺乏一定的職業道德;學生雖然外表看起來像“紳士”,但卻不會打理自己的生活;學生雖然有著較強的自尊心,但卻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不會處理與周圍人的關系。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對公共理論基礎課進行改革,而在高職政治理論課中適量的引入國學教育,可以很好地化解這一尷尬的局面,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即掌握了高超的技能又有一定人文修養。

二、國學概念的界定及發展現狀

“國學”始于20世紀初,國學大師吳宓先生認為,國學是一個國家學術的總體,是本國學術的整體。張岱年先生認為: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國學進行定義,廣義的國學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的總和,如傳統的百家哲學、文學、語言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水利學、軍事學、星象學等;而狹義的國學主要是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中國國學的核心與精髓,也是當前我國正在興起的國學教育的核心內容。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就是指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

三、高職教育中引入國學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高職課程的設置,除了語文、思想政治外很少有真正屬于民族文化的課程。當西方學者深入中國文化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們卻在淡忘或者忽視本民族文化的價值;當國家現代化需要不斷培養出能夠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時,我們卻通過壓縮民族文化教學時間來保證近期目標的實現。急功近利的作法實際上是在扼殺人才的創造力,扼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當前,基礎教育仍以“升學”為主要目的,國學知識在升學考試中占有的比重甚小;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又表現出窄口徑的特點,極少數高校有專門開設國學專業或國學課程。受完基礎教育的學生只是會背微乎其微的幾句詩詞,對于國學經典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人們對于國學經典的無知令人汗顏。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所言:“當我們的青少年對好萊塢大片趨之若鶩但卻不知道屈原、司馬遷為何許人,當我們的大學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卻看不懂簡單的文言文,甚至連中文寫作都做不到文從字順,那么,我們可以斷言,我們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個重要環節上出了問題,出現了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危機,是民族振興、國家崛起過程中必須加以正視并克服的障礙與挑戰。”國學作為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總和,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在教育領域的式微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四、國學教育融入高職公共理論基礎課的創新

1.在國學教育的目標追求上,提高高職人才的人文素質

國學所承載的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基礎,要充分發揮國學教育在提升高職人才人文素質中的重要作用。高職人才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開展國學教育,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熏陶高職人才,對于提升高職人才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2.在國學教育的內容重點上,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國學教育應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內容。我們必須將其中積極的因素同時展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的轉換,使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益元素。比如,國學中蘊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情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仁、義、禮、智、信”的道德修養,和“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目標理想等。

3.探索豐富多彩的國學教育實現形式

國學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化工程,只有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創新方式方法,豐富實現形式,才能做實做好。要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國學教育:一是加強國學的研究工作,夯實國學教育的學理基礎。二是抓好教材建設,要把國學作為專門的課程去設置,突出國學教育的重點對象。從高職人才這個重點群體抓起。把國學內容融入思想政治課和專業課的教授之中,充分發揮國學教育在教書育人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熠輝.國學教育,重鑄我們的文化的脊梁[J].教育與職業,2005,(4)

[2]盧文豐.對高職公共課動態教學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1)

篇7

【關鍵詞】國學教育;小學;內容;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6-0030-02

【作者簡介】闞蓉,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南京,210036),一級教師。

一、國學教育的內容選擇

國學內容博大精深,要“取其精華”作為國學教育的主要內容。然而,對于何為“國學精華”則存在較多爭議。一般認為,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涵蓋經史子集各方面內容。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所選的古文(除詩詞之外)有四十余條,以經史為主,涵蓋先秦和之后各朝代。例如,《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前者體現儒家思想,后者屬于道家經典。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所選內容多數屬于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以誠信、立志、勤學、智能、勤勞、愛國、親孝為主,與科學有關的部分僅占3.6%,與合作有關的僅占1.8%。[1]這也反映了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儒家文化又以“倫理”內容為主的基本事實。除了行為習慣方面,這些國學教育內容還集中在“志”與“趣”兩方面,繼承了我國古代教育中“童蒙養正”的優良傳統,符合現代人才成長的科學規律。[2]

然而,正如課堂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全部,學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一樣,語文教材中節選或者改編的國學內容也并非國學中的全部精華,僅靠教材內容教學也無法完成國學教育的全部目標。教材中所選內容多與人文有關,與科學、創新和合作有關的非常少。僅僅依靠教材內容,易給學生形成一種我國傳統文化在科學、創新等方面成就不足的印象。

事實并非如此,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不朽的文明之中,還包括發達的科技(天文、歷法、醫藥等)、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創新(如四大發明等),很多古代科技遺產至今還發揮著作用。例如,我國中醫經典《肘后備急方》和《本草綱目》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能“治瘧疾寒熱”,啟發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團隊,最終提取出青蒿素,榮獲諾貝爾醫學獎。[3]該藥惠及世界2.4億人口,挽救數百萬生命,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從思想史角度來看,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諸子百家在科技創新、法治理念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很多思想綿延后世,澤被當代,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現代性精神有很多共鳴。例如,崇尚科學的墨家學派在認識論、邏輯學、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著名思想史學者楊向奎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4];崇尚法治的法家學派在政治、法律、經濟、行政、組織及運籌學方面提出了諸多創見,其重視法治、公平正義的思想至今仍然影響中國依法治國的理念與實踐。

因此,在國學教育過程中,不必局限于儒家和道家經典,除了教材中所選的國學內容,還可以加入更多與現代性精神和理念兼容的內容,尤其是墨家學派關于科學的思想、法家學派關于法治的思想,以及中國古代在科技創新、社會改革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與寶貴遺產。

在選擇國學教育內容時,還有兩個觀點需要辨明。第一,國學教育并不完全等于文言文教育,大可不必因為文言文太難而放棄了一些經典內容。文言文是古代書面語言,對小學生而言,很多原文艱澀難讀。因此,對于一些國學經典內容可以用通俗流暢的現代漢語來重述和改編,使其成為兒童喜聞樂見的生動故事。第二,國學教育中加入科技創新和社會改革等內容,并不是替代科學、社會等課程的知識內容,而是從文化、情感、審美等角度來激發兒童對我國優秀文化和燦爛文明的興趣與熱愛之情。

二、國學教育的教學實施

除語文教材之外,很多地方在校本課程中逐步增加國學教育內容。然而,如何更好地實施國學教育,即教師以何方式教、學生以何方式學才能更好地實現國學教育的目標,則需要更多創造性的教學實踐。

1.誦讀熟記與下意識“熏陶”。

國學教學中要摒棄簡單實用主義,不能片面強調母語教育的交流和交際等工具,而忽視了文化熏陶與傳承。裴鈺在《漢語言的多樣性,是我們的民族傳統》一文中指出,“語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交流,也不是識字,而是母語文化的傳承”。[5]文化熏陶與傳承是一種“緘默知識”,沉淀在人的“潛意識”之中,雖然無形,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深層次思維方式、審美偏好和行為邏輯。縱覽古今國學教育的方法,誦讀熟記是其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學生會慢慢接受文化熏陶,實現文化傳承。誦讀熟記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口誦”與“心惟”的結合,具體是指用標準的普通話,用略帶夸張的語調讀文言詩文,強調對作者情思的體會以及文本語言的運用。學生會在誦讀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并熟記經典語句和故事,欣賞和體悟語言藝術,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踐行和傳承思想智慧。

2.“體驗式”教學與文化體悟。

很多國學內容與現代生活具有一定的歷史距離,在教學中可以多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通過音樂、故事、影像等直觀方法,使相關內容易于理解,提高學生興趣,加深學習體驗。

第一,音樂渲染下的情感共鳴。在國學教學中,古典音樂有助于將學生的情緒帶入古時情境與文化氛圍中,在音樂的渲染下產生情感共鳴,體味經典的魅力,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教學中,如講授悲傷的主題時,可播放古箏曲《梁祝》、二胡曲《二泉映月》和管子曲《胡笳十八拍》等偏哀傷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講授積極歡快的主題時,可采用琵琶曲《春雨》、笛子曲《雪山情》和揚琴曲《歡樂的牧童》等相對活潑的曲子作為背景音樂。另外,在分析討論和概括分享環節中,可以播放《高山流水》和《春江花月夜》等引人沉思的音樂,促進學生情感升華。

第二,生動故事中的抽象理解。在國學教學內容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哲學、倫理、政治等領域的思想和觀點,其內涵豐富,意義深奧,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這就需要將抽象的思想轉換成學生易于理解的生動小故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認知結構關聯起來,便于理解和記憶。另外,還可以編成舞蹈或者劇本,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備些漢服道具,讓學生扮演角色,根據故事內容進行劇情表演。

第三,影像體驗中的感知領悟。教學中可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靜態畫面和動態視頻等來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強化感性認知和理性領悟。如在講授《孟母三遷》的歷史典故時,可以通過動畫視頻讓學生了解孟母搬遷的原因和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環境”在人的教育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講授《三字經》中的“稻粱菽,麥黍稷”“馬牛羊,雞犬豕”等內容時,可以通過靜態圖片或者實物來幫助學生認知“六谷”“六畜”,并可由此引申至自然歷史領域,使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牛龍龍,彭小艷,季瑩.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所選“古文”初探[J].美與時代(下),2015(7):126-128.

[2]陸一,史靜寰.志趣: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J].教育研究,2014(3):48-54.

[3]王洪鵬.從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談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作用[J].科技導報,2015(20):118-119.

篇8

關鍵詞:學前教育;滲透;國學教育

學前教育是對幼兒的德、智、美、體等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智力快速發展。國學是以中國古典文化為根基,表達中華民族道德倫理觀與傳統價值觀的文化體系,極大地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品質和思維方式。國學內容豐富多彩,學習國學可以提升人文素養、促進智力發展。學前教育中滲透國學教育既可以讓幼兒識字學詞,又可以培養幼兒對國學的認知,讓幼兒潛移默化的熟悉中國文化。因此,學前教育中滲透國學教育非常重要,而其中具體的教學方法,更是值得每個學前教育者去研究。

一、識圖教育法

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一些豐富多彩的畫面和有趣的東西更是對幼兒充滿了誘惑。幼兒的智力發展非常快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他們好奇的事物。3至5周歲的幼兒識字不多,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識圖教學,將一些著名的中國歷史人物或有趣的歷史故事制成一張張有趣的圖片,讓幼兒來閱覽,在他們閱覽圖片時就可以教他們圖片上的名字或歷史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最好讓他們拿筆在草稿本上畫,并試著教他們去練習上面的漢字。當他們對一張圖片失去興趣時,可以給他們看下一張圖片。幼兒的心智還很不成熟,因此在教學時要多采用鼓勵贊賞的態度,而不是批評,這樣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認識中國文化。在識圖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游戲來讓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師或家長可以偽裝成他們的對手,與他們競爭學習。例如取一摞圖片,拿出一張讓他們說出上面的文字,然后自己也拿一張并故意說錯,讓他們來糾正,提高他們的參與熱情。在識圖進行中,假裝快要追上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最后要對他們的學習進行肯定,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把他們經常出錯的圖片單獨拿出來,對著這些圖片描述一些有趣的東西,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記住這些漢字。

二、歷史故事教育法

幼兒最喜歡聽故事,通常家長或教師給他們講的更多的是西方童話故事。其實,幼兒期的孩子不一定覺得西方故事比中國故事有趣,很多幼兒由于處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他們更容易接受中國故事。國學教育也可以通過講故事來滲透在學前教育中。我們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的歷史故事豐富多彩,極具教育意義且趣味十足,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給幼兒講故事來對他們進行國學教育。幼兒的智力極不成熟,他們對直接講述的知識很難理解,而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會讓他們樂于學習,在故事中識字認文、增長知識,因此講故事是一種非常適合幼兒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對幼兒的品德培養非常重要,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以看出幼兒時的表現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多大的影響。一個人的品德比才能更重要,中國歷史故事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有很大的幫助。我國古代文化非常注重人的品德培養,關于幼兒品德教育的歷史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如孔融讓梨、臥冰求鯉、司馬光砸缸等。教師可以每天給幼兒講一個相關的歷史故事,并對幼兒提出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回答,讓幼兒從小養成熱愛思考的好習慣。在教師講過一段時間后,再鼓勵幼兒反過來給自己講這些故事,這樣既可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又可以加強他們對故事的理解。

三、詩詞誦讀教育法

在學前教育中,誦讀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方法,它可以同時刺激幼兒的聽覺、視覺和發音來幫助理解、記憶知識。國學中的唐詩宋詞等內容完全可以包含在誦讀課中。中國的古典詩詞都講究押韻,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節奏感,而且幼兒時的詩詞誦讀還能讓他們記憶一些簡單的詩句為小學的學習打下基礎。誦讀中國唐詩、宋詞還可以鍛煉孩子的發音,使他們咬字清楚,講話有氣勢。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它包含者古人對自然、哲學和美學等的深度思考,讓幼兒時期的小孩接受中國古典詩詞的熏陶,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審美品位。詩詞誦讀也不能只給漢字注上拼音來讓孩子讀,這樣的方式會導致幼兒養成不良的發音習慣。教師應該下載一些經典的詩詞朗讀音頻,當然詩詞不能過于復雜,先讓幼兒聽幾遍再跟著音頻去讀,最后,關掉音頻讓幼兒獨自誦讀。幼兒在誦讀過程中不正確的發音,教師一定要即時糾正。幼兒園教師還可以舉行相關的詩詞朗誦比賽,激發幼兒對詩詞的興趣。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幼兒對中華文化的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學前教育極大地影響著幼兒階段孩子的智力發育與性格塑造。國學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閃耀著中國古代偉人的智慧光芒,對幼兒階段的孩子進行國學教育,有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對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教學方式進行研究,以期將國學教育滲透到學前教育中,使幼兒從小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培養他們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獻:

[1]陶艷琪.淺談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J].科研,2016,(6):00035-00035.

篇9

關鍵詞:國學 通識教育 舊邦新命

一、題解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語出《詩經?大雅?文王》。原意為周雖是舊國邦,但仍肩負革新使命。這句箴言蘊涵豐厚哲理,被歷代政治家引用推動社會革新。馮友蘭先生曾以“舊邦為新”提出古老中國的現代化理念:“我的努力是保持舊邦的同一性和個性,而又同時促進實現新命。”2014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根本任務,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汲取與升華,并將傳統文化精髓與高校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結合,是將國學“舊邦”賦予“新命”的坐實之舉。本文以《國學今用》課程為例,國學教學內容遴選、交互媒體環境下教學方式更新、考核評價體系標準變革、國學意識和終生學習習慣養成四個方面,探究人才培養、助力學生成長方式與途徑。

二、《國學今用》課程建設新探

傳統文化與商業經營的聯系不是新課題。商戰中的儒道兵法甚至三國西游的熱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紅火一時。當下重新探討這一命題,是基于當今社會商業誠信堪憂、文化傳統缺失的急迫現狀。2014年秋季,我院開設《國學今用》通識教育課程,作古為今用的新探索,用文化史引領青年,用經典示范建塑品性,構架商業道德,用民族印記煅塑價值觀,“舊邦為新”初見成效,以下為新舉要。

(一)為新之一:“宜德宜商”職業目標驅動下的課程內容遴選

本課程與基礎教育階段最大區別在于其職業化指向以及明確的今用目的。“宜德宜商”目標指向明確,內容的遴選從財經類院校育人目標出發,以品德修為、職業操守、商業經營智慧為主線,從國學典籍中,遴選諸子章句、《史記》故事、《資治通鑒》、《三十六計》經典案例,并結合徽商文化和生活中的國學智慧推陳出新,形成本課程內容框架。

以品德操守中的“信義擔當”為例,在“宜德宜商”職業育人目標驅動下,課程分三個層面遴選:第一在“儒家章句選讀”板塊選取 “民無信不立”、“言而無信,不知其可”等《論語》選段,第二在“《史記》中的大智慧”板塊中選讀《商鞅列傳》“商鞅立信” 片段,第三輔以徽商胡雪巖諾比千金、“胡慶賒堂” 濟民義渡等信義故事,事實證明“存誠信于商道,則無客不戀,無道不通”的道理。圣人之言、史家之事和徽商前輩共同詮釋的“信義擔當”,潤物無聲,易為學生接受,達到培養財經類院校學生職業操守的目標。

(二)為新之二:交互媒體新環境下教學方式的革新

QQ群、短信、微信等為標志的交互媒體時代帶來閱讀方式的改變、表達體驗的更新和傳播權威的轉移。交互平臺的參與,顛覆傳統課堂教學“師傳生受”的單一模式。本課程在交互多媒體環境下,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與線上線下分享交流相結合的交互教學新嘗試。教師的角色變為引導者,學生變為自主學習,課上將學習收獲與同學老師分享,提升課程涉獵范圍和交流互動的深度。

以道家文化板塊的《莊子》故事選讀教學為例,教師課堂講授“道家主張自然無為,靜虛、不爭,處下,以柔克剛”,節選蔡志忠漫畫視頻《莊子說?秋水》播放,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宋人的秘方》、《慧施的大葫蘆》、《山木與雁》等篇章,并把故事梗概和對今世的啟示制作成PPT,課上與同學交流。遇有不解問題,通過QQ群討論交流,一人有任務,大家同受益。三分鐘登臺陳述分享,既是受命學生向老師匯報與同學自主學習的收獲,又是個人口語表達、自信心與溝通能力的訓練和提升。通過此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查找材料,在故事中體悟“有用與無用” “有材與無材”的思辨。

教師通過QQ群、短信平臺分享教學資源、布置自主學習。如漢服婚禮、編制中國結的視頻,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學生也可在線提交PPT作業、提問答疑及課后討論,延伸課堂教學的時空范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從單媒體到多媒體,從課堂單向傳播到互動交流,從一對多的師傳生受,到群成員間的互動交流,互動交流方式多元化帶來課堂教學方式革新。課程教學方式順應時代的節奏,用學生的方式溝通交流,為國學文化走進學生的新嘗試。

(三)為新之三:注重考核評價標準的更新

課程內容的廣泛遴選、交互媒體架構、自主學習與線上線下的交流,使課程考核評價標準的更新成為必要。此課程對考核評價標準做出調整,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涉獵面、歸結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查,增加課后自主學習、課堂交流、實踐效果的考查權重,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培養傳承意識。考查目的不再是檢查學生能記誦解讀諸子語錄,而是引導學生從國學經典中汲取品行修養,文化傳統中積淀職業發展潛能;考試不再僅用試卷答題考核學業收獲,更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學生涉獵參與度、自主學習內容的歸結與表達能力、對文化啟示的領悟以及實踐動手能力綜合評價學生,更符合“授業”與“育人”相結合的目標取向。

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包括:《史記》故事與啟示的自主學習PPT匯報、佛語成語解讀交流、“中國結”編制、漢服成人禮實踐等;評價方式為教學各階段即時評分,計入總成績。同學的交流分享參與度也作為課程評價指標,QQ群分享的制作過程、作品展示,均作為考核評價因素。即把學習的全時段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把交互媒體平臺和實踐活動納入考核評價空間,全面評價學生對課程的深入程度,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和古為今用的思維方式,真正落實“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的要求。

(四)為新之四:終生學習習慣和國學意識的養成

國學廣博精深,僅憑一門課程不可能完全領悟其精髓并化為我用。國學課程開設的另一個初衷是引領青年學生研習傳統文化,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學會從國學經典中不斷汲取職業人生的處世智慧,重拾生活中淡忘已久的中國元素,培養傳承傳統的國學意識。

它可以依托以下三個平臺實現。

首先,國學資源集成平臺,為研習者按需選取隨時學習提供可能。國學網、網易公開課等網絡課程,已將國學知識碎片化整理集成于公共網絡平臺;一些高校的網絡課程也為自主學習者提供利用點滴時間研習的平臺。如果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建設指向更明確的國學慕課集群,會大大提高受眾的習得效率,也是今后國學課程建設的方向。

第二個是媒體交互平臺。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學習媒介從紙媒延伸到網絡、教學載體從多媒體拓展到交互媒體。手機、iPad等個人終端已實現與網絡交互,可隨時隨地下載學習資料,實時分享學習心得研討疑惑。終端交互平臺為養成終生學習習慣提供了技術支持,為自主學習和交流提供便捷。《國學今用》課程在教學中注重線上線下交流,即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意在“授之予漁”,養成國學意識。國學課程僅僅掛一漏萬。國學意識和終生學習的習慣養成,則可窺管見豹,受益終生。

第三個是傳統文化禮儀民俗實踐平臺。國學不僅存在于典籍經典中,還植根在鮮活的百姓生活里。禮儀容止、飲食服飾、建筑戲劇、節慶民俗,處處浸潤著中國元素,彰顯著民族特質。因此這一平臺也是國學意識養成的重要組成。在《國學今用》課程教學中,中國禮(拱手禮、執手禮)、中國結(盤長結、如意結、瓔珞、流蘇)、節日民俗(花朝節、漢服成人禮、寒食清明習俗)等,均通過課內課外的實踐,讓學生親身參與、共同經歷傳統文化的傳承,國學意識也隨之積淀養成。

三、結論

馮友蘭先生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簡化為“舊邦新命”。我們姑且把汲取國學文化用于處世之道與商業經營的今用傳承,視為"舊邦新命"。國學傳統雖為“舊邦”,但國學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精髓卻始終夾持著社會的人文走向,在商業經營中表現出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指征。儒、釋、道三家的處世哲學窮達之間平衡著世人內心的出入進退;禮儀、節慶、故事為經營人生點亮智慧。傳統文化中的中國情懷和國學智慧彌足珍貴,今世之用仍常見常新。《國學今用》的新探索是試圖通過國學課程內容的適配性遴選、教學方式的與時俱進、考核評價標準的完善更新,國學意識和習慣的養成,引導學生用國學智慧作人生思考,用傳統文化為職業奠基。

篇10

溫總理主持召開的這次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可以說是中國學前教育走出低谷的轉折點,從此,中國學前教育將邁向一個健康發展的新時期,就此而言,這次會議對于中國學前教育來說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

說起中國學前教育的現狀,實在不能令人滿意。我們不妨隨便舉出一些現象,雖屬管中窺豹,亦可見一斑。比如,北京九旬老太為孫女能入公辦幼兒園,排隊幾天幾夜。這說明北京乃至全國的公共幼教資源已經稀缺到了何種程度。為什么這樣稀缺?因為國家的教育經費太少,多年來,連4%都達不到。而在這少得可憐的教育經費中,列在學前教育名下的經費竟然一分也沒有。建國以來,所有對學前教育的撥款都是從普教經費中硬擠出來的。至于到底能擠出多少,是可想而知的。國家既然投入不足,那么就讓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社會力量辦吧?可是又不行,又有諸多限制。一是在企業改制、事業單位經費包干過程中,成批的企事業單位幼兒園紛紛“剝離”,或改制,或倒閉。民間人士辦園,有許多是“無照經營”。為什么無照呢?因為如果有照,那么一旦出事,發照的單位和領導就要被追究責任。所以權衡利弊,還是不發或少發為好。這種局面催生了天價幼兒園的誕生。收費競相攀比,大有日新月異之勢。有些黨政機關的公辦園也憑借特權,競相豪奢,其設施堪與五星級酒店相比。而廣大的偏遠農村甚至連最簡陋的幼兒園都沒有。一個20里方圓的鄉鎮,能有一個中心園就不錯了。凡此種種,如何能讓人說一聲“滿意”?

但是,自從溫總理主持召開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后,這一切都將有望解決了。會議確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是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二是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三是加大學前教育投入,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新增教育經費向學前教育傾斜。四是強化對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導。五是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學前教育管理。其中最具有力度的是加大學前教育投入,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這就是說,從今以后,中國的學前教育開始有自己的列支渠道了,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有自己的經費戶頭了,再也不用跟別人“要飯吃”了。這真是天大的“利好”!所有的中國學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永遠記住這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