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誦讀范文
時間:2023-03-18 21:0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學經典誦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出自 小城故事多 的新浪博客
上小學后,我一直非常喜歡《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它每學期的文章都不同,每次讀完后我總是感想很多,受益匪淺,現在我就和大家一起慢慢來分享吧!
《國學經典誦讀》里記載的都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許多精美華章,內容很豐富,既有最美的古典詩詞以及《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等經典,又有《論語》、《孟子》、《大學》等諸子典籍。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每個單元后面的《千字文》,盡管每期書上選登的都只有短短幾個字,卻字字是經典,內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在三年級上冊的第十六篇《千字文》中僅有“尺璧非寶,寸陰是競”八個字,它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寶貝,即使是片刻時光也要努力爭取利用”。但通過這簡單的八個字它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終生適用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有價的,可以用金錢來衡量,但只有時間是永遠也買不來的,失去了,就永遠不會再來。所以,必須好好珍惜時間。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現在我已經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了,我一定要懂得時間的寶貴,好好珍惜,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來做有意義的事情。上課時專心聽講,下課后認真完成作業,空閑時多讀各種像《國學經典誦讀》這樣有益的課外書,還要合理安排時間,把我的圍棋和乒乓球愛好堅持下去,爭取做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篇2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里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國學圣賢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范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辟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里通鑒”。且反復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 使我了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 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于品德修養、行為規范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以上是我對國學經典一點感悟,希望對國學愛好者學習國學經典和國學圣賢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國學經典能成為世人的千古國學,讓我們的名族精神永傳下去。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二)
最近,校園里正在開展一項活動,叫做“國學經典誦讀”,大家都非常積極地參與。國學經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復雜的還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等。
其實,在我五歲時,媽媽就給我買了國學經典誦讀的全套書和碟子。媽媽說,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希望我背誦一些。當時我不懂,就搖頭晃腦地跟著背誦。有一次,幼兒園搞兒童人氣小明星選拔,我因為會背誦“子曰,學而時習之……”而被評為了人氣小明星,照片還在光榮榜上放了好長一段時間呢!現在回想起來真有趣!
現在,我們學校也在開展 “國學經典誦讀”。在誦讀時,大部分同學都很認真,只有極少數人心不在焉。我們一定要認真誦讀國學經典,這是一項有趣的活動,而且對于弘揚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我們國家對外開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國的優良傳統。現在,國家在小學階段就安排我們學習國學經典,就是為了讓這些優秀文化遺產深入我們的骨髓,永遠不會忘記。這樣,在我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時,不會忘了我們的“根”。
讓我們大家都來誦讀國學經典吧!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三)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里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篇3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56—01
國學經典著作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思想、大智慧,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潛能,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懵懂時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所以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德慧智教育有無法推卸的重大責任和義務。
國學經典強調真理的追求和辯證的思考,有著濃重的思辯傳統。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尤其重視辯證思考。“道者反之動也”,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且能夠相互轉化的,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并力求從整體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系上來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
國學經典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全人類文化中最重要、最寶貴的瑰寶之一。中國人歷來喜歡以詩歌的形式表達思想感情,這一傳統貫穿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詩經》以其鞭撻社會丑惡、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睿智,審視著人與人之間不同情況下的思想感情。《楚辭》,尤其是《離騷》等名篇,更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表現了關心人民、熱愛祖國、追求理想的斗爭精神。此后還先后出現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等文學藝術的發展成熟期,創造了絢麗多彩、輝煌燦爛、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學藝術,并以其獨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我校已經開展多年,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讀經”的效果:
一、增加識字量,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由于“讀經”時接觸大量文字,“識字量”迅猛增加,小學一二年級開始“讀經”,兩年內識完六年字量(3000個常用漢字);由于識字量增加,“讀經”的小朋友可提早閱讀,養成自學的能力。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到自學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乃至于漸漸不須教學,即可自學古文,并博覽群書,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孩子背誦優美的文化經典,語文表達能力自然提高。在口語對談、美術創作、游藝活動和數理理解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提升。對其他科目的學業成績,也因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記憶力的提升而提高。
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讀經”三年下來的小朋友能背誦八至十部經典——《論語》、《孟子》等篇章的全文。背誦詩文量無論任何年級開始,平均每天背誦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計,一年內可背誦二萬五千字。自一年級讀經者,至六年級,背誦量達十五萬字以上。
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每天花二三十分鐘時間讀經,并欣賞經典美樂,孩子便能心平氣和地學習。在背誦大段文章的同時,孩子的專注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有助于小學生人格的成長
篇4
一、選編教材,打造誦讀之本
國學經典詩文浩如煙海,因而選擇適合小學生誦讀的內容十分關鍵。我校組織語文教師選編了三冊以唐詩宋詞為主要內容的一套經典誦讀教材,供低中高年級學生使用,教材試用兩年后,師生都反映內容太單一。于是我校又選編了第二套以《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孟子》《大學》為主要內容,附注釋、譯文的六冊教材,供1-6年年級學生使用,又試用了兩年。去年九月,我校參照沙市實驗小學的教材第三次進行了改編,形成了一套含經典詩文、名言警句于一體的誦讀教材。為誦讀活動的推進奠定了基礎。
二、營造氛圍,激發誦讀之情
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塑造,具有無聲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為了營造濃厚的經典文化氛圍,我們將刻有“書香”“墨趣”“樂園”的石刻放在校內顯眼的位置,點染出學校校園文化的主旨;精選古詩文中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四壁和樓道;校園內看似隨意放置的石頭上,雕刻了雅行、誠信、思、勤、悅等充滿書香的提示語;在校園廣播、櫥窗、班級板報等媒介中,開辟了國學經典誦讀專欄,并定時更換;將武術操曲目變成古箏曲;使學生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如此校園文化氛圍的打造,讓學生時時沉浸在書香中,猶如聆聽圣人的教誨,激發了他們誦讀經典的興趣。
三、開展活動,探索誦讀之路
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在我校可謂“三起兩落”: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誦讀要求嚴格。誦讀經典講求語速、語調,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學生生活節奏較快,聽到誦讀經典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二是誦讀形式機械單一。學校誦讀經典,往往采用比較強硬的手段,要孩子死記硬背,使他們感到了苦和累;三是誦讀收獲甚微。誦讀經典,學生背了,但不懂得意思,時間一久,漸漸淡忘,所存無幾,部分家長、學生甚至認為誦讀沒有多大用處。基于上述原因,我校圍繞“國學經典誦讀途徑與形式展開了探討和研究,經過實踐找到了以下幾種有效的方式。
1.游戲誦讀。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我校班主任、任課教師試著在游戲過程中融入適當的經典誦讀,讓學生在跳繩、踢鍵子、玩溜溜球、轉呼啦圈時,一邊活動一邊背《三字徑》《千字文》,這樣,學生就能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2.精選誦讀。對于經典誦讀我們主張既要誦讀經典原著,又要取其精華。誦讀經典原著,以便學生能整體把握其內容,又體現對國學經典文化的尊重。取其精華,是便于學生吸收。今年上半年,五年級在誦讀經典的展演活動中,選出與學生生活實際接近的名句,分為勤學篇、孝敬篇、愛國篇進行誦讀,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劉玉潔同學在感恩母親的習作中,適時引用了“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名句,不僅提升了習作的深度與高度,讓同學們聽了她的習作羨慕不已,同時也說明中華民族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已經根植于其心,孩子們已經感受到了誦讀經典的快樂。
3.書畫誦讀。學校成立書畫興趣組,學校開設固定專欄——古詩文配畫,讓有書法特長的學生,定期展示他們的書畫作品,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書與畫的結合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展示自我特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經典誦讀由原來單一的誦讀擴展到讀、寫、畫的結合。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經典興趣,也增強了學生誦讀理解經典的能力。
4.節日誦讀。我們把經典誦讀與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相結合,在這些傳統節日里,開展相關古詩文的征集、誦讀競賽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置身于傳統美德的熏陶之中,修身養性。
5.表演誦讀。每年六·一的學校藝術節上,上臺表演經典誦讀的節目已是各班的首選,有班級集體誦讀,也有家長、學生、老師同臺誦讀,還有經典誦讀與武術表演的結合,經典誦讀與舞蹈的結合等形式多樣的表演活動,激發了師生誦讀興趣,彰顯傳統文化魅力,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示的機會,推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開展。
四、持久實施,彰顯誦讀之效
篇5
為一步弘揚名族傳統,傳承國學經典引領我校學生,通過誦讀國學經典詩詞,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學校定于這個星期五舉行國學經典誦讀比賽。
這天清晨,同學們早早來到教室,個個精神抖擻,背起了弟子規 ,老師還讓我們演練幾遍,并叮囑我們比賽時不要緊張。叮鈴鈴,上課鈴響了,這也意味著誦讀比賽開始了。我們排好隊,慢慢走出去。
來到階梯教室門口,我們緊張的等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終于,我聽到報號老師叫:“現在是五年級一號班級 出場。”我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進了場。
篇6
關鍵詞:國學經典;初中語文;語文教學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國學經典就開始被人們再度重視起來。在社會和經濟都大跨步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看到,國學經典能夠為人們開解很多疑惑,指明方向。在初中教學中,語文顯然是最適合與國學經典進行融合的一個學科。在教學中,將國學經典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深入的融合,有利于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也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
一、將國學經典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意義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地的人生活方式越來越趨同,這樣的現象有利有弊,它最大的弊端就是讓人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忽略了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因此,今天我們將國學經典的誦讀引入初中語文的教學,是有著深遠意義的。
1.讓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偉大
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的經典篇目,這些文章在今天對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由于一些v史原因,再加上今天我們的教材要包容多方面的內容,所以今天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并沒能完全展現出國學經典的真正魅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好本民族的文化經典,是很容易被一些快餐信息和垃圾信息誤導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入國學經典的誦讀,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夠讓學生在當今的社會中運用國學經典中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在具體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的偉大。
2.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根深才能葉茂,正本才能清源。一個人想要樹立正確的“三觀”,就必須從小接受正確的“三觀”教育和“三觀”培養。我們的國學經典中,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人不學不知義”“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學生只有從小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時時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質,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二、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實施策略
今天我們的初中教育重提“國學”,就要讓國學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落到實處,讓初中生真正學到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經典。
1.創設國學經典誦讀的學習環境
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們的國學經典《三字經》中,就曾經講述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因此,今天我們想要將國學經典的誦讀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就要首先創造適合學習的環境,這需要學校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資源投入。
比如,校方要在學校中多設立國學經典的信息板,讓學生在樓道中、在操場上都能看到《論語》《詩經》《大學》中的經典內容;在學校的校園廣播中,也可以定時播放國學經典的錄音;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也要加入國學經典的誦讀環節,比如,讓學生在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鐘都讀一段《大學》中的內容,然后由教師進行講解。
這樣全方位的學習環境,會讓學生更加輕松地進入對國學經典的學習之中,語文教師對于國學經典的具體講解,也會輔助學生對國學經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設置具體的國學經典誦讀規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國學經典,還需要校方和教師設置具體的學習規定。
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在每個學習階段篩選一部國學經
典,或選取多部國學經典中的精彩內容,然后安排學生每天早上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集體誦讀。教師可以安排每個月對學生的國學學習水平進行一次測試。這種測試不使用硬性的考試方式,可以讓學生一個月交一次誦讀感想,或者一個月進行一次課前演講,說一說自己對最近學到的國學內容的理解。學校方面,校方可以定期舉辦校園朗誦比賽,讓每個班選拔出學生參賽,朗誦比賽的內容就是國學經典的誦讀。比賽的形式也可以加入集體誦讀、朗誦表演、舞臺劇表演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產生興趣,也能讓學生形成誦讀國學經典的習慣,在初中畢業之后,將這樣的好習慣延續一生。
綜上所述,今天我們談國學經典,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實績的傳承之上。學生身上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讓學生學習國學經典、誦讀國學經典,需要學校和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設置成體系的學習規則。學生在初中時期養成學習經典的好習慣,可以將這種習慣延續到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這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促進;學生;品德養成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有讓世界人民艷羨的歷史文化與文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早已經跨越了國界局限,跨越了時間局限。可是,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外來文明的融合對于祖國未來一代成長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于孩子們品德養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身心“保本”“逐源”的同時在“融合”中健康發展。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來談談經典誦讀對于小學生品德養成的影響。
一、意義呈現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發展的“根”,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文明優勢。我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出璀璨的文化瑰寶,里面蘊含著文化、思想、倫理、道德、親情、社會責任等豐富的內涵,從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從中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在社會各個領域辛勤的探索和創造。這些經典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支撐,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思想保障。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先進文化育人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課題。以誦讀文化經典為載體,以德育為目的,加厚少年兒童文化底蘊、道德修養是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與文化修養的基礎性工程。因此,我們要倡導誦讀經典,在和經典的對話中培養良好的品德。
二、策略分享
1.充分利用傳統文明素材影響學生
國學中內容豐富,其中很多內容即使是到了時展的今天依舊如“陳釀”般醉人。應用這些素材內容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其作用無疑是不容小覷的。如:孝敬父母、學習禮讓:以前有好東西想不起父母,就是自己吃。現在能先把好吃的讓給老人,不獨占了。以前只知道讓父母照顧自己,現在在父母生病時能主動問候,并送水送藥。因為他們知道“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不比物質比進步:原來喜歡和小朋友比漂亮衣服、鞋子,現在他們明白該比什么,因為《弟子規》說:“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物品用后放原處:以前經常讓父母替自己收拾用具,或者物品亂丟亂放,現在不用了。學習專注有定力:以前讀書東張西望,現在知道要“心眼口、信皆要。”團結友愛不告狀;孩子們有個特點就是諉過他人愛告狀,甚至有的孩子還模仿別人的不良行為。到了大班學了《弟子規》,他們在行為上明顯自律了很多,而且他們還知道勸解別人的不良行為,幫助別人改正錯誤。因為“揚人惡,即是惡。”“過不規,道兩虧”呀。
2.讓學生學會品味與感悟
通過經典誦讀,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其內容的言簡意賅,字字千金。而對于“坐不住”的小學生來說,通過誦讀經典讓他們“坐住”了。他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品味與感悟,而其品德水平也同時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可見誦讀國學鍛煉了孩子的靜功。孩子們都愛動、坐不住,是很讓父母頭痛的事,但是誦讀經典之后,當成人要求孩子靜下來,或者是他們看書的時候,他們都能安靜很長時間。每天的誦讀,讓孩子不那么浮躁了,能踏實下來做事,注意力保持時間也比較長。
3.營造文化氛圍潤化品德教育
小學生同樣具有能力,他們對于外界環境有著屬于自身年齡段的獨特的感悟能力。為了使經典誦讀收到實效,使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實處,我們從育人環境入手,在校園中營造了誦讀活動陣地,建設“經典誦讀、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長廊”。我們在校園中建設了幾十個專版,精選了古今在我國經典名句、傳統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大貢獻、重大影響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字、畫面、人物等形式形象地展現于長廊,可謂“上下五千年,濃縮校園中”,讓學生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受到潤物無聲的經典文化熏陶,感受到這校園文化長廊中負載著的五千年華夏優秀文化的精髓。
4.讓學生學會批判
知識的獲得過程,能力的提升過程,品德的養成過程,離不開受教育者對于各種資源的思考與批判。通過我們誦讀經典的嘗試,孩子們受益良多,家長也收獲很多,班里的老師也從經典中學到了很多教育理念。但是,即使是經過歷史的蕩滌和考驗,經典中仍有一些不符合時展的內容,作為老師,要教會孩子批判地繼承先賢的著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好的東西為我所用,這才是科學的繼承方法。
5.多種形式進行“誦讀”深化品德教育
篇8
一、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
為了有效的實現國學經典詩詞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需要堅持縱橫交錯、點面結合的原則。立足于縱向貫穿角度,旨在能夠根據各個階段的實際教學情況,確定兩者的側重點和結合點,實現縱向推進,由韻文轉變為散文,由閱讀教學轉變為作文教學,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
1.實現以韻文為主的“集”類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
在國學教育中,以韻文為主的“集”類經典誦讀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了唐詩、宋詞、元曲、《詩經》、《楚辭》等內容的古代詩歌。這些國學經典比較適合初中學生,具有音節美和意境美的特點,可以和初中語文的課外閱讀相結合。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詩詞的音韻格律進行體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漢語語感,而且在對這類詩歌體裁進行分類后,加強學生對某種意境、情境的感悟,豐富閱讀經驗,提高閱讀情感。例如閱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然后教師對陶淵明的經典詩歌進行拓展,讓學生對陶淵明詩歌的樸質溫厚風格進行體會;通過閱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教師對李白的經典詩歌進行拓展,對李白天馬行空的詩歌風格進行體會。
2.實現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的“集”類經典、“經、子、史”類的經典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互相結合
實現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的“集”類經典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互相結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說為主;“經”主要指的是《四書》、《五經》;“子”主要指的是《老子》、《莊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記》。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散體文,從寫作方面屬于經典文章,是古作教學的經典范例,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還蘊含豐富的寫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記敘文形式之外,還具有議論文的特點,這樣能夠使學生吸收豐富的養分。例如學生閱讀《論語十則》,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言簡意賅的風格;閱讀《世說新語》,學生能夠體會其中運用的簡約傳神的寫作技巧。
二、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
1.抄錄法
所謂抄錄法,指的是運用手抄的方式,一筆一劃、一字一句的對作品進行抄寫,這是我國古代蒙學教育中最基本的讀書方法,具有“零距離”接觸作品的特點,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詩文中的細微意蘊進行體會,而且還具有靜心清神的作用,使學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詩文閱讀環境中。另外,還可以實現抄錄法與語文課堂習字教學相結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古今交通法
對于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影響古詩文學習的最大障礙就是受到古今時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帶來的陌生感的影響。由于距離古詩文的年代較為久遠,現代的學生不能身臨其境的融入到古人生活的環境中,對他們而言,古詩文已經沒有了生命。因此,教師要注意古為今用,從心靈方面架起古今交匯的橋梁。例如,在講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將詩歌中所表達的詩人的天涯淪落感情和現代人具備的孤獨心態相比,并說明這種心態是人類永恒具有的心理感受。
3.意境法
篇9
一、思想上高度重視,大力宣傳誦讀經典的意義
中華經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經典古詩文作為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優秀經典詩文蘊含的豐富哲理,可以成為兒童一生的文化資產
二、組織健全,明確職責
宣傳辦辦事員陶沙沙負責和學校老師對接,負責活動的具體組織和實施,人員的分工,職責的明確活動方案的起草,誦讀課程的安排落實,日常學校誦讀活動的督查以及具體的操作,擬定計劃,組織實施。
三、收獲和體會
1、豐富了學校的德育內涵。
誦讀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校的德育內涵,推動了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發展。師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較大的改觀,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逐步形成。
2、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初步掌握了誦讀的方法,并能運用,部分學生還能把學到的經典語句運用于日常的寫作中。同時,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學生通過自編自演節目、辦手抄報,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協調能力,藝術鑒賞力等等都得到了極好的錘煉。
四、存在的問題
篇10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國學經典,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傳統文化精粹篇章,蘊涵著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傳承著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在經典誦讀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重吟誦
國學經典誦讀是繼承祖國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方法。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國學經典誦讀中要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必須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吟誦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吟誦中,把作品中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與作者心靈相溝通,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此走入國學經典誦讀“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的意境中,即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因此在教學生誦讀經典時,教師應進行方法指導,使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得重音、停頓、語速、語調等要領,并在反復吟誦中達到視覺與聽覺并用,喚起無法言說的情感沖動,并在“潤物細無聲”的誦讀中受到人文熏陶,逐漸內化為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重自主
要讓學生明白國學經典中根本的、內在的、具有規律性和普遍性的“道”,就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感悟中明白其中道理,從而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在國學經典誦讀中,我們應倡導學生在規定階段完成規定內容后,誦讀更多的經典,要讓學生將經典誦讀當做自己的事去做,自主地安排誦讀的時間與內容,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量,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在誦讀過程中,教師一是應充分調
轉貼于
動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自主誦讀,盡情吟誦;二是多一些“引導發現”,少一些“告訴約定”,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發散自己的思維,進行個性化閱讀和鑒賞,在吟誦中自悟自得,在學習中真正學到屬于自己的國學經典。在自悟自得中不斷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重漸悟
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應是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的、漸進的,是在長期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小學生處于一個身心發展的上升時期,心智還不完全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對國學經典中的詞句、深奧的道理、凝練的語言理解與把握起來很困難。作為教師不必要求太高,可以把“誦讀為本,不求甚解,漸得見悟”作為開展誦讀國學經典活動的一個指導思想。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應用腳手架原理,在學生夠得著的范圍內進行一定的講解,讓學生在接受經典教育的時候,在接觸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通過反復誦讀,潛移默化中愛到經典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的熏陶,從而使一部部經典在他們那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酵,使之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完美人格的源頭活水,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今后的“反芻”提供了語言材料。
四、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