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范文
時間:2023-03-28 19:0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學經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不想去研究它來源于何處,該怎樣供奉,我只是覺得我們不得不承認“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詩句是永恒美麗著的;“智者無言,行者無疆”是大智慧的。國學也罷,經典也罷,故紙堆也罷,它們已經沉淀在我們的骨血之中,左右我們的思想,甚至生活,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細細品味它,欣賞它。
國學經典讓被電腦滋養過的一代潮人們接受是有點困難,怎樣讓現在的孩子們接受國學,我想過很多方法,也試過強行的讓他們記和背,但效果都不好,自己也覺得如此“迫害”他們,有悖我對教育的理解,是我不恥的。而且自己是最不愿看到孩子們在各種考試的威脅下戰戰兢兢的去學習,如果看到他們那樣去求知,還不如讓他們快樂自由些的好。針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在此我談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感悟、課堂實錄,希望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國學可以滋養精神,怎樣讓學生學好國學滋養精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如果只是死記硬背,讓他們有受刑之感,我想再經典也難推廣。我們都知道學生學習國學積累最重要,我在教學古詩文中積累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課外積累,比如,我講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我會讓學生去課后積累馬致遠的其他作品;如果講了《孟子》一定會讓他們去積累孟子的文章及查閱他的思想。學生習慣我這種方式后,他們在我講到一位作家或者思想家后,就自然而然的去積累與他有關的作品,去了解這位作家。我很感慨的是我介紹了蘇軾和陶淵明的作品后,學生們對他們的作品思想極其感興趣,這段時間他們的課外積累主要圍繞這兩位,有位學生在積累本中寫下了這樣的感言:“讀蘇軾是在讀豪放的人生,讀陶淵明是在讀自我陶醉的人生,蘇軾一如精靈在天地之間自我馳騁,瀟灑明快;陶淵明卻似,不羈的笑傲著江湖……”我從他們的積累中感受到他們收獲了很多,他們在積累中與古圣賢們對話,真的是憑借經典長精神。當然,對基礎差的學生我只要求積累在摘抄本上就是,基礎好的學生我就要求他們不但摘抄在積累本上而且背下來。這樣堅持下去,我們班的學生古詩文底子都很好。而且在古文領悟和背誦上學生感到越來越輕松。
其次,古詩文的背誦是中學生的一大難點,我和許多老師一樣感到頭疼。設計好的游戲能激發學生背誦潛能。在古文背誦上,我的早讀時間的利用可能與別人不同。早讀如果讓學生齊刷刷的反復讀課文,我覺得學生是又累又機械,那樣只是滿足老師的聽覺器官,聽起來舒服。我會讓他們做很多游戲,學生最喜歡的游戲是句子接龍。比如《送東陽馬生序》,從座位號第一排一號開始,一人背一句接下去,只要有標點符號就算一句。學生們自由的放開喉嚨大聲朗讀,沒有學生不愿意讀,因為句子接龍如果接不上就會扣掉小組的分,自己也難受。學生把背誦當成游戲后,他們期盼早讀,好多學生提前去背誦就是準備早讀大顯身手。他們能接下去后,說明他們基本背熟了課文,這時候就到了我的第二個環節,我就會升級接龍游戲了,明確以句號為準接龍。他們一句話背多了,背少了,都會扣分。他們就要去留意標點、斷句之類的了,鼓勵學生更加細化的背誦課文。這步完成后,進入第三步,學生還應該理解課文,更進一步的提高,我再次升級游戲,就是理解性的句子接龍,我先提問題比如:“文中寫宋濂求學過程中偶爾老師生氣、斥責,這時描寫宋濂表現的句子是什么?” 我請學生起來回答,學生回答后,由回答過的學生設計問題再請下一個學生回答,這樣依次接下去。這一游戲中他們不但要求能背誦而且還要能充分理解課文。學生特別喜歡這些游戲,記得有一屆學生到了理解性接龍后覺得不過癮了,他們說自己要求提高難度,我問怎么個提高法,他們說既然有倒背如流這個詞,那我們就要求倒著背來接龍。我欣賞他們的勇氣,最高興的還是他們對背誦的喜歡,在這樣日積月累中,孩子們的古詩文的背誦欣賞能力越來越高。課內背完了就背課外,唐詩宋詞元曲,他們在誦讀中感受國學經典,滋養著精神??荚嚭孟褡兊靡呀浭谴我氖虑榱恕?/p>
我就是這樣訓練學生的古詩文,精心去設計一個個環節,讓學生真正喜歡上了背誦,積極踴躍地背誦,從而走進國學走進經典。我覺得學生學習要講方法,老師教書更要講究方法。我們應該認真去設計每一堂早讀,每一堂課,與學生共建一個和諧的語文空間,那么我們也自然會從中得到樂趣。千萬不要苦行僧似的教古詩文,如果那樣,我覺得寧肯不要教,因為國學經典會被這種方式玷污,讓孩子們以為所謂的國學經典只不過是一副副苦藥,硬逼著他們下咽,盡管它們利于病卻不能被學生接受。
篇2
一、國學是什么?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中就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的記載。后來,漢、魏、晉、唐、宋又多次出現。但這些“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近現代意義上的“國學”產生于19世紀末,當時曾先后被稱為“中學”、“國學”、“國粹”和“國故”。有的學者認為“國學”應該為中國固有學術,包括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學、明代心學和清代的考據學等。也有學者提出“國學”應該是“六藝之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也就是后來所說的“六經”。還有學者認為“國學”主要指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研究。隨著“國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當代學術界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國學”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等?!皣鴮W”已成為學術界一個研究的熱點,更成為全球化時代華夏兒女廣泛關注的文化現象和學術問題。
二、經典知多少?
經典指的是中國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國古代圖書分類方法,我們把國學經典劃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類,國學經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經部,包括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和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著作。如《左傳》、《論語》、《禮記》、《詩經》、《周易》、《孟子》、《尚書》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如《戰國策》、《國語》、《史記》、《三國志》、《晉書》等。
三是子部,包括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經》、《莊子》、《荀子》、《列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墨子》、《韓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種體裁的文學著作。如《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文心雕龍》、《文選》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學”。所謂“蒙學”,是對我國傳統的幼兒啟蒙教育的一個統稱,這里專指啟蒙教材。如《千家詩》、《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增廣賢文》等。
三、讀法有哪些?
閱讀國學經典就像在同偉人和大師們對話交流一樣,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閱讀呢?
一是精讀與泛覽相結合。精讀有利于提高閱讀的深度。對于高考涉及的國學經典,要做到細品精讀。例如,對于教材指定背誦的國學名篇,要做到熟讀成誦。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貼近作品,吟誦出作品的思想美、藝術美、情感美、生活美,力爭在反復吟誦中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效果。同時,在美讀鑒賞的基礎上,還可以以讀導寫,以寫研讀,讀摘結合,用書面語言同國學經典中的偉人和大師“對話”,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泛覽有利于提高閱讀的廣度。為了解決高中學生時間緊與國學經典浩繁之間的矛盾,可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粗讀泛覽,閱讀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導讀資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內容、藝術特色等。如果把精讀與泛覽較好地結合起來,閱讀國學經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課內閱讀與課外延伸閱讀相結合。聯系高中學生實際,閱讀國學經典要做到由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由語文課本(必修)向語文讀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經典延伸。對于風格相同、題材相似的作品,比較鑒賞時要突出其不同點;對于風格迥異、題材不同的作品,比較鑒賞時要突出其相同點,真正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許多國學經典與現行語文課本聯系緊密,在延伸閱讀時可以將其對應起來讀,聯系起來讀,比較起來讀。橫向比較異同,縱向深化鑒賞,可以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三是應試閱讀與素質閱讀相結合。高考涉及的課文大都選自國學經典。經典性課文是高中學生必須精讀細賞的。而素質閱讀旨在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幫助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因此,素質閱讀較之應試閱讀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如何讓廣大學生通過閱讀國學經典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呢?首先要發揮國學經典中勵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保ā抖Y記?學記》)它形象地告訴我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教育我們通過學習知曉道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它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它激勵我們只要充滿信心,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圖?!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保ㄖ祆洹队^書有感》)它說明,只有多讀書,知識才不會枯竭,才思才不會間斷。它激勵我們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像這樣的勵志名言在國學經典中處處可見,不勝枚舉,讀者可以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要發揮國學經典中名人形象的啟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詩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亞圣形象、燭之武的謀臣形象、荊軻的俠客形象、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詩圣”形象等等。第三要發揮國學經典中藝術技巧的感召作用。國學經典,美不勝收。僅就中國古代詩歌的風格而言,它就能讓我們賞鑒其美,受益終身。風格是詩人藝術上成熟的重要標志,如曹操的詩慷慨悲涼,陶淵明的詩樸素自然,王維的詩詩畫一體,孟浩然的詩清麗優美,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王昌齡的詩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詩峭拔瘦勁,李商隱的詩朦朧隱晦,杜牧的詩清健俊爽,溫庭筠的詩綺麗香艷,孟郊的詩清瘦簡約,李清照的詩纏綿悱惻,陸游的詩悲壯愛國......這些大詩人的經典之作是國學經典百花園中的一朵朵奇葩,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給后學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篇3
[關鍵詞] 國學經典;男幼師生;培養
國學凝聚著中華文化之精髓,蘊含著無數先哲們的生命智慧、價值探索和道德感悟。當整個社會對國學的價值重新審視之時,幼兒園已經先行開展了國學教育,作為培養幼教師資的我們更應該加快腳步關注國學,從傳之千古的國學經典中汲取力量。本文試圖關注男幼師生這一幼教領域的新生力量,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以課堂教學為依托,以學生為關注主體,以傳授知識、提升道德價值與素養為最終目標,讓遙不可及的國學文化走進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使之成為真正的文化傳承者。
一、將國學思想生活化,建立男幼師生從教的自信
由于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束縛,人們對男幼師的認可度不高,也因其自身缺乏專業認同感,致使很多男幼師生對未來的工作缺乏信心,也有一些男生因為基礎差、自制力不強,學習的上進心不足,自信心也相對較弱。這就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樹立他們的自信。
我國古人十分重視自信心的培養,《墨子?親士》“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有自信的人就向成功邁向了一大步。男幼師生們思維活躍,做事果斷,剛毅,不拘泥于形式,這些優勢的魅力和價值正是幼兒的心理和品行塑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為了讓他們從國學經典中感受祖先留下來的精神財富,課堂教學中要將晦澀難懂的國學思想生活化,關照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其在生活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建立從教的自信。
二、將國學禮儀日?;茉炷杏讕熒己玫钠沸?/p>
1、文明禮儀的傳承
對于90后的在校生而言,他們大多在家長的溺愛中長大,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尤其是男幼師生存在脾氣暴躁、做事魯莽、打架斗毆等現象。作為未來的幼教工作者,其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幼兒,要做到“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保ā肚f子?天道》)規范的文明禮儀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國學經典中包含相當多的禮儀典籍,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孔子的“克己復禮”(《論語?顏淵》),戰國時期荀子的“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以及后來發展到仁、義、禮、智、信,無不強調“禮”的重要性。蒙學讀物《弟子規》列舉的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學習上應該恪守的準則,更是具體的將禮儀的形式細化,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步從容,立端正”等禮儀規范,使這些在家長呵護中長大的男幼師生們從情感上認識到尊重、禮儀風貌的重要性。
2、師德品行的塑造
國學經典中有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剛毅精神,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體現出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面對社會的多重誘惑,我們更需要借鑒孔子“仁愛”的道德品質、“律己修身”的道德標準、“義與利“的道德情操、“誠實守信”的處事之道。把這種中國傳統的文化之道、智慧之道、處事之道內化為一種品質,外化為良好的品德。從而塑造男幼師生博愛的情懷,培養其健全的人格。
三、將國學知識通俗化,提升男幼師生的文學素養
1、誦讀引領
誦讀是讀者與作品產生共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國學經典中凝聚著語言的音樂美、色彩美和意境美,需要反復吟誦才能在抑揚頓挫中感受美感。男生在誦讀的情感上要比女生稍遜一籌,因此更要在日常的誦讀中多加訓練。教學中,將博大精深的國學知識大眾化,針對男幼師生自身的特點豐富誦讀形式,如古典詩詞誦讀比賽、古詩新唱,將國學知識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中去,從而提升男幼師生的文學素養。
2、閱讀體驗
近年來,由于幼專院校生源素質相對較差,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膚淺的知識層面,他們不愛閱讀,認為國學是乏味、枯燥的東西,和今后就業發展沒關系。尤其是那些喜愛運動,坐不住板凳的男幼師生,要他們去了解浩如煙海的文獻無疑是把他們推向厭學的邊緣,為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將知識通俗化,通過閱讀去體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情感;“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英雄氣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返璞歸真;“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使他們在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
總之,幼專院校的國學教育要從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出發,借圣賢之道開啟智慧,用經典教育涵養心靈,以優秀文化陶冶道德情操,以國學精神塑造完美人格,將高、精、深的國學思想化、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讓學生在淺顯易懂的學習中逐漸感受國學的現實價值與經典魅力。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篇4
[關鍵詞]國學經典 語文素養 吟誦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16
傳統語文教學中,過度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語文新課程標準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引起了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重視。國學經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集語文知識、文化思想、美學藝術于一體。科學地組織學生吟誦國學經典,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吟誦國學經典,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
字詞、句子等語文知識是小學語文學習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也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基礎。國學經典在遣詞造句方面非常講究,包含著很多的語文知識。它朗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熟讀成誦。這樣不但能夠擴大學生的字詞數量,而且可以增加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組織二年級學生吟誦《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一些國學經典時,里面有二年級學生不認識的字。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幫助,學生不但學會了諸如“趙”“錢”“馮”等很多生字的讀音,還復習了拼音知識。在朗讀背誦《百家姓》這本四言體的經典作品時,學生讀起來非常順口,記憶深刻。對其中一些認識的字,學生不但讀準了字音,而且記起來比較牢固,有效地擴大了學生識字量,也增強了學生的識字興趣,豐富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認知。
由此看來,對合轍押韻的國學經典,讀起來非常有節奏感,學生在吟誦時能夠很好地記憶,積累更多的漢字和詞語,豐富他們的語文知識。
二、吟誦國學經典,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朗讀是培養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大部分國學經典作品語句工整、文采斐然,或思想深刻,或意境悠遠,在內容、形式和意境方面很有特點。學生通過反復地吟誦國學經典,體會其中的語流音變,感受朗讀時的節奏韻律,理解國學經典的內容、主題,可以增強他們的審美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編選了很多經典的古詩詞作品,像《靜夜思》《草》《清明》《春曉》等。教學時,教師結合這些作品的主題,讓學生搜集相關的古詩詞作品,利用晨讀時間和課余時間進行朗讀背誦。同時,在課堂教學時,給學生展示自己背誦古詩詞的機會,讓學生們感受吟誦國學經典的成就感,強化學生吟誦經典的行為。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但大量地吟誦古詩詞作品,感受了國學經典在字詞、修辭方法等方面的藝術,增強了語感,而且通過對古詩意思和情感的感知,并思考、分析和總結,也提高自己閱讀理解的能力,完善了自己的能力結構。
可見,組織學生吟誦國學經典,讓學生在吟誦中感知國學經典的魅力,能有效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完善學生的能力結構,為學生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吟誦國學經典,錘煉學生的道德修養
國學經典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集中體現各種崇高的道德情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寶貴材料。學生大量地吟誦國學經典,受到國學經典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這樣,能有效地引導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
例如,在組織二年級學生吟誦《弟子規》時,教師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在帶領學生吟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內容時,先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有些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能猜到是說要孝敬父母,不頂撞父母。接著,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又進行詳細的解釋,引導學生注意平常尊敬父母,對待長輩要有禮貌。通過吟誦,學生不但記住了這些話,而且知道在日常生活應該怎么做,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升。
品德修養、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是構成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吟誦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感受到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篇5
一、誦讀國學經典詩文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上好語文課,我經常帶領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誦讀經典美文,甚至把語文課留一部分時間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且書聲瑯瑯,營造出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也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同時,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們在潛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激發出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老師也能更加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例如,利用晨讀和晚讀的時間要求學生朗誦《弟子規》,我則利用課前與課余時間加強朗誦指導,在誦讀過程中讓學生領會了意境,引起了他們的學習欲望,讓他們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讓學生積累古文詩句素材,能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中華經典詩文與現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誦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詩句可為學生寫作和言語表達引經據典提供豐富的更具文化內涵的內容。中學時代是記憶的最佳時期,讓學生多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詩句,不僅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而且還能讓他們感受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文章如果誦讀得多,其中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明,不知不覺中都會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中經常會引用一些經典詩句來給自己的文章潤色,拓寬了寫作思路。經典教育除了能為學生寫作提供大量的引經據典的豐富內容之外,還可以學習到古人的邏輯思維和寫作的基本知識,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程度。
三、用誦讀國學經典詩文彌補課文內容的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將中華經典詩文融入其中,設計生動的誦讀課堂,切實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底蘊和語文能力。
“語文水平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边@不僅反映了學習的方法,還反映了學習內容的廣泛性。我經常利用經典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實施語文教學時很好地補充了課文內容,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誦讀國學經典詩文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篇6
關鍵詞:幼兒教育;國學教育;方法探索
一、幼兒國學教育的價值
(一)幼兒國學教育的社會價值
所謂國學就是“中學”,更具體而言,從狹義上講,是指長達數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文化典籍,所以“國學”,就是由文字記載的中華文化典籍的總稱。[1]國學不僅包含著《論語》、《大學》等經典誦讀,還包含著中華文化、中華精神、各家學派的思想等許多方面。幼兒的國學教育就是基于國學的基礎上,對幼兒實施的啟蒙教育。第一,對幼兒實施國學教育,有助于弘揚中華文化。眾所周知,學前階段是人一生發展的啟蒙階段,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可以加深幼兒對國學的認識與理解,有助于日后更好地發展國學、傳承國學。第二,實施國學教育,可以鞏固幼兒的民族認同感。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認同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和情感依附的穩定心理特征。[2]在對幼兒實施國學教育的過程中,讓幼兒通過欣賞不同國家的讀物,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風俗等。使其在感受不同文化交融的學習氛圍中,以本國文化為主,其他國家文化為輔,增強對民族以及國家的認同,為國家培養真正的人才,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幼兒國學教育對幼兒的自身價值
在學前階段對幼兒實施國學啟蒙教育,有利于幼兒自身的發展。首先,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幼兒通過朗誦經典國學讀物,豐富了幼兒的詞匯量,也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其次,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作為文化強國,至始至終都注重著道德教育、注重個人品格,在諸多經典國學著作中皆有體現,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德不孤,必有鄰”等。通過學習國學,幼兒可以探索和掌握其中深意,規范自身行為,從而提高了幼兒的道德水平。最后,豐富了幼兒的文化底蘊。國學中包含著深厚的文學精粹,幼兒在學習國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幼兒的文學修養。
二、幼兒國學教育的基本形式―――將國學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一)環境熏陶
幼兒園是為幼兒提供教育和活動的場所,為幼兒提供舒適的環境,環境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同樣也是一種隱形的教育手段,對幼兒的智力、心智以及個性發展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3]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可以加入國學的元素。教師可以將一些古詩轉換成圖畫的形式展示在墻面上,增添了一絲文學氣息,也使幼兒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國學氛圍。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將國學帶入到生活環境中,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國學名言教給幼兒基本的行為規范,約束他們的行為,這也充分發揮了環境的教育作用。
(二)節日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我們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它們也被陸續納入到世界文化遺產之中。中華傳統佳節許許多多,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由來、含義及習俗。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到來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欣賞有關這個節日的故事、習俗,并且動手制作有關節日的代表性食物,例如:粽子、元宵等等。讓幼兒在獲取樂趣的同時掌握知識,豐富經驗。
(三)熟讀誦背
優秀的國學經典著作,是我們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朗讀和背誦是幼兒習得國學經典的基本途徑,幼兒通過熟讀的過程,加深對其理解,將其慢慢融入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在熟讀誦背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引導,可以通過講故事、播放影像等形式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當幼兒有疑問產生,或者需要尋求幫助時,教師要及時提供幫助。
(四)游戲滲透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游戲貫穿與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對幼兒的身體協調發展、智力發展等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在幼兒園中,常見的游戲有戶外游戲、教學游戲、情景游戲等等。教師可以將國學與幼兒游戲進行融合,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滲透國學教育。例如:幼兒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戲中,通過扮演孔融及其他人物,完成《孔融讓梨》這個經典故事,使幼兒理解《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以及背后的深意,這也將國學教育更好地滲透到幼兒游戲中來。
三、幼兒國學教育方法發展的趨勢
(一)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
1.國學與音樂相結合。幼兒在幼兒階段的聽覺神經系統逐漸完善,幼兒在此階段往往會受到音樂的熏陶。心理學研究表明,0歲至三歲期間人的聽覺神經發展到60%~80%。[4]音樂自身帶有一種神奇的感染力,它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播放民間古典音樂,可以陶冶幼兒的音樂情操,提升幼兒對國學的認知。在音樂活動中,可以將國學典籍著作融入到音樂中,為其配上恰當的旋律。
2.國學與美術相結合。3-6歲的幼兒更傾向于動手操作活動,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加深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可以有效地將美術與國學相融合。
3.國學與舞蹈相結合。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配合、身體的律動對于幼兒自身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在舞蹈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
(二)從獨立化走向生活化
幼兒園中的國學教育往往被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特殊的存在,它被定義為是在某一固定時間段根據教學目標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這就把國學教育獨立起來了。國學教育并不單單指一種有關國學的教育教學活動,它更注重地是國學的精神與理念。國學教育逐漸從一種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走向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來,逐漸走向大眾化、生活化。要將國學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增加國學元素,在日常交往中尊敬師長、友愛同伴、孝順父母,在生活中積極遵守社會行為規范,使每個幼兒都能成為一名有道德的、講禮貌的好孩子。
篇7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最高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和源頭活水。有儒家經典及老莊等經典。對于教材的選擇,專家的觀點認為:我們不要以成人對經典難易的看法來衡量課程的深淺,兒童的學習潛能和吸收力是成人無法想象的。例如背誦《三字經》與背誦《大學》《論語》對孩子來說沒有難易之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選擇了如下的內容:《三字經》《論語》《唐詩》《弟子規》等。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呢?讀是必須的,怎么讀?我的理解是從“素讀”開始,“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純粹地閱讀,對閱讀的流暢度等均不作硬性要求。一句話“對孩子沒有質和量的硬性規定”,孩子可以跟著老師讀,跟著同學讀,也可以自由地讀。在教學實踐中,我慢慢地發現,許多孩子能自主閱讀、自主誦讀,有些孩子還學起老師的樣子,進行聲情并茂的誦讀。通過“素讀”經典,孩子對國學經典產生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日常生活,“踐行”經典
除了運用“素讀”的方法,我還將國學經典故事、典故穿插在孩子的一日常規生活中。在課堂上給孩子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以及《三字經》中對應的句子,孩子們能清楚的記得“融四歲,能讓梨”,并能適當使用。在中、大班時我們又學習了《弟子規》中的一些篇章,這對幼兒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將一些國學經典有關的故事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表演情景劇,自由選擇角色,自由組合搭配,孩子們有著很高的熱情,表演的效果也非常理想。經過時間的積淀,有的孩子回家能積極與父母交流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許多父母都覺得孩子突然間長大了。我想孩子能漸漸變得懂事,會關心、關愛同伴、父母,這些都是國學經典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三、培養興趣,“引進”經典
篇8
關鍵詞 國學 誦讀 高尚情操 法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1國學經典誦讀,有利于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據科學研究發現,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誦讀經典則是培養其高尚道德品質的一條最好的捷徑。經過多月的經典誦讀的持續實踐,筆者發現孩子們的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誦讀前校園中不講文明、不講奉獻、不懂孝順、自私、任性等不良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而自從孩子們接受國學教育之后,校園變得文明和諧了,同學們變得謙讓、文明、尊重師長了。大部分家長反映:如今孩子們懂事了,懂得為父母端茶倒水;主動幫忙搞家務了;對師長的禮貌也多了。
2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
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級孩子一個學期可以學會《千字文》,即認識近1000個漢字,在我校誦讀國學經典兩年,即可自然輕松認識3000多漢字,相當于達到小學六年級的識字水平。
3國學經典誦讀,能顯著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小學時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如果有效地開發,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礦藏。隨著記憶力的提高,還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孩子會對背誦產生越來越濃的興趣。經典語言系統一旦進入孩子的大腦,沉睡的記憶潛能就會被喚醒,背誦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于是,在學生中讀上三四遍甚至一兩遍即可背誦者已非個別現象。而其他學生也對背誦不再視為畏途,而是當作追求快樂的精神享受。
4國學經典誦讀,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養
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證明,通過經典文化的誦讀,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識素養。
讀經典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增強了其語言表達能力。有時候會被遍地開花的真情習作感動不已。有些學生,《三字經》《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夠活用于各種習作之中,用得恰當處,真是妙不可言、美不勝收。再有,一次家訪時,筆者班里的一位家長說,孩子現在特別愛讀經典文學作品,什么《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一到雙休日就足不出戶地讀了起來。并立下志愿,長大要當一名歷史學家。
5國學經典誦讀,促進了學校、家庭的和諧
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內心的關系等內容都有著十分系統的論述?!疤烊撕弦弧敝v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為貴” 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追求人自我內心的和諧??梢哉f,和諧是國學經典的主旋律。現代我國所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 “和諧社會” 等,基本都能在傳統國學中找到淵源。我校經典誦讀給孩子們帶來的學習上的成功,使得國學教育從學校唱獨角戲,逐步演化成了一個“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經典誦讀活動在廣大家長中引起強烈反響,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影響下,自覺地加入到了國學經典的學習中來。本學期,我校和北師大國學院合作開展了“詩香書香滿校園、國學經典進家庭”的活動,組織開展了中小學美文班級集體誦讀比賽、大型太極八卦陣經典誦讀活動及王財貴教授關于《兒童經典誦讀理念講座》親子共讀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校的傳統文化氛圍更濃了,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更深了,特別是王財貴教授的講座,讓很多正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煩惱而相互指責、埋怨、甚至鬧離婚的父母和諧了起來,一家三口為找到了一條成功的教育捷徑而興奮不已。
6國學經典誦讀是培育優秀子女的法寶,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武器
篇9
其實,我校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了《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經典的誦讀,今年春季一開學,在領導的高度重視下,《論語》誦讀也有序開展。
追根溯源,經典誦讀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古人所重視。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非常重視經典誦讀,主張“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一直到十六世紀以前,人們對經典誦讀不離不棄。精神營養豐富、能量強大的各類道德經典,猶如不竭的源頭活水,使我們的祖先生成大慧大智的心靈與頭腦。他們以慧識作為科學創造力的能量源泉,以智識實現慧識的發現,因此產生了遠超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化與科學成果。漢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和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的出現,無不彰顯著道德經典誦讀的魅力與功效。
可惜到了明朝,有個叫朱熹的,他將儒學當中的“自然”成分,也就是指符合自然規律的成分給剔除了,強行拔高儒學的治世精神,創立了理學,并且受到當時統治者的推崇。于是人們只讀四書,真正能量強大的道德經典被遺棄,即“大全出而經說亡,八股行而古學棄”,給八百年以來的中國文化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響。
雖然革了“臭八股”的命,但又進入了“全盤西化”的怪圈,并沒有接續自己民族的根文化,跌入了文化的百年迷失期。令人痛心疾首的更是給損失慘重的中國文化雪上加霜。
再看看我們的教育現狀,孩子們雖然起早貪黑,勤學不輟,但結果往往是疲于奔命,既離道失德,又毫無創造力。有人作過統計,從20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美國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了五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二百多位知識型的億萬富豪。相反,中國卻還沒有一所學校能夠培養出一個這樣的人才。雖然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的金銀大獎大都被中國的孩子們高高興興地抱走了,但是,諾貝爾科學獎卻總是與中國科學家無緣。
萬幸的是,近十幾年來各地興起的中華經典誦讀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道德經典所蘊含的無限能量又將重新被激活。臺灣的王財貴,北京的熊春錦,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以及全國各高等院校、中小學幼兒園等,都極力倡導國學道德經典誦讀,甚至很多外國朋友也掀起了學漢語熱。
國學道德經典誦讀給人體帶來的益處是有科學依據的。日本著名的科學家江本勝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東京品川取來一杯水,放在辦公桌上,然后請求五百名學生每個人都懷著“水變干凈了,謝謝”的美好愿望,從日本各地在同一時刻對這杯水發出了“愛的信息”。結果,原標本水的照片看不出結晶形狀,但在接受到美好訊息后,呈現出美麗動人的結晶!這一現象說明,語言后面所蘊含著的上善的信息和能量,能對水產生美善的影響。其實,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上善治水,水善則利萬物而有靜。眾所周知,人體70%由水組成,而國學道德經典是精神系統中的最佳營養,對人的慧識系統具有滋養和啟迪的功效,如果我們積極開展國學道德經典誦讀,可以想見,那經典的文字必然會使人體的生命之水,攜帶豐富的美善與聰慧能量,全息性地輸布于誦讀者全身,使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善的粒子,人的思想及行為也自然變得上善,人人都向善,自然家齊國治天下平。
臺灣的王財貴教授有個兒子,據說智力偏差,學習不好。王教授督促孩子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把老子五千言讀熟、背熟,并同時誦讀其他國學道德經典。從此,這個孩子變了,變聰明了,變得愛學習了,結果考到美國哈佛大學去了。
從上學期末開始,我也在自己班上實踐國學道德經典誦讀。利用語文早讀課、課前幾分鐘及課余時間,定時間分章節,對帛書《老子》、《論語》等經典進行誦讀。目前,我班學生已能順利地背誦帛書《老子》第一至六十九章,《論語》也進入了第十遍的誦讀。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班上告狀、打架、擾亂紀律的現象明顯減少,上課情緒更容易穩定,并能及時用經典內容同自己的行為進行對照。一位曾經有嘗幫別人寫過作業的女同學在檢討中寫道:“我知道替別人寫作業是不對的了,害人又害己,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引用經典之貼切,反省悔過之深刻,讓我大為驚訝。
現在我每天早上會找個空曠之地,也讀上幾章經典。感覺神清氣爽,全身通透。六歲的兒子在我的熏陶之下,也開始誦讀經典了。有一天早上,我讓兒子背《德道經》的第一章,可他說,只要我答應不再把《德道經》送人他就背。我說好,這時他的一句話把我給驚呆了: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才不信你呢!天哪,他是什么時候學會用這句話的!我在家可從來沒用過這句名言。這也許就是國學道德經典的魅力吧。
在中華經典的寶庫之中,影響最大、能量最強、蘊含創造力最豐富的首推《老子》和《周易》兩部經典,其他許多經典都是誕生于這兩部經典的基礎之中;儒家的“四書五經”或者《十三經》,墨家的《墨子》,兵家孫武的《孫子兵法》,法家的《韓非子》,還有醫家《黃帝內經》、史家《史記》,佛家的《心經》、《金剛經》、《壇經》,這些都屬于中華經典中的著作。
熊春錦先生在指導兒童誦讀《德道經》時,提出了“恭、熟、忘、合、靈”五字法,通過抓基礎,扣關鍵,循序漸進地指導經典誦讀,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竊以為,若我們學校的國學道德經典誦讀也借鑒此法,分年級分類別分時期,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誦讀,如課前誦讀、課間誦讀、睡前誦讀、飯前誦讀,聽誦、觀誦、大聲誦,男女對誦、師生同誦等,形成道德經典誦讀的濃厚氛圍,相信不久,學校的“書香味兒”會更濃,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會增強,助人為樂、拾金不昧、你丟我撿、團結互助等各種善行善舉會層出不窮。
篇10
一、小處著手,“悅讀”導學
在錢愛萍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所喜愛的聽或講故事學《三字經》、聊故事理解《三字經》的場景。
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在導入時,錢老師送給大家的禮物就是“懸梁刺股”“囊螢映雪”中的四個有趣的故事畫面。學生興趣盎然,在直觀的畫面中,對“股”的意思,對蘇秦為什么要用“錐子”刺大腿,孫康怎么讀書等有了自己的理解。學生們在分享自己的解讀時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此時,錢老師告訴大家《三字經》中有句子講的就是這四個故事時,課堂上出現了學生都迫不及待地翻閱課文的現象。
呈現故事,輕松悟讀。在整體朗讀的基礎上,針對孩子們不解的“仲尼拜師”,錢老師給大家送上了生動直觀的動畫故事《孔子相師》。這把孩子們都樂壞了,原來這一段《三字經》的內容就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的。錢老師為孩子提供了其他故事的畫面和諸如“路溫舒蒲編抄書”“公孫弘削簡讀書”這樣的一句話說明,讓原本的理解難題迎刃而解。孩子們憑借著直觀的故事畫面,想象著《三字經》文字背后的有趣故事,讀起來就更加帶勁了。
二、經驗看眼,“素讀”助學
“素讀”最早是對我國古代私塾教學方式的定義: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將其反復誦讀,爛熟于心,從而達到夯實文化根基的目的。因為小學生古漢語知識缺乏,理解能力不強,而他們的記憶正處于黃金時期,所以誦讀國學經典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國學經典文化的積累。由此,我們認為“素讀”是要摒棄繁瑣的分析理解,進行有滋有味地反復誦讀。在錢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國學經典教學的定位:國學經典,重在誦讀,輔之以導,旨在積累。
聯系知識經驗,輕輕松松誦讀。國學蒙學經典中涉及的有些字對學生來說可能是生字,如果花一定時間去教,一方面會加重學生負擔,另一方面可能會出現與語文教學重復的現象,但不教可能又會影響到學生的正常閱讀。這一問題,在錢老師的課堂找到了一個恰當的解決方式,即借助育靈童電子教學資源中的“聽讀”“跟讀”功能,這樣,學生不需要去單獨學習這些生字,也能輕松自如地越過這些學習障礙。課堂上當爽朗清脆的童聲范讀響起時,每個孩子都不自覺地搖晃著腦袋跟著有滋有味地讀起來,幾遍下來,就熟記于心了。
聯系生活經驗,簡簡單單理解。經典文本往往在時代背景和文化心理方面與學生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這往往會影響到學生的理解、誦讀的質量。在錢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不到逐字逐句去解讀的現象,相反,老師很巧妙地引導關注一個話題,學生的理解就到位了。這個話題是:“這么多的故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有的說這都是講學習的,有的說他們不僅在學習而且都很勤奮,諸如此類,許多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老師隨機圈出了文中“勤”“學”“苦”三個字,打通了文本和學生的學習經驗,提升了感悟。
三、學以致用,適可而止
每一份經典著作,都是智慧的凝聚,讓孩子們觸摸這些經典背后的精髓是教育者的最終愿望。但我們往往會看到,有些目標是學生難以企及的,有的任務是學生望而生畏的。在錢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發現學生始終學得輕松而扎實,讓我們放大其中一些教學細節,不難發現錢老師的獨具匠心。
關注積累,形式豐富。小學生誦讀經典,是趁他們心靈最純凈、記憶最好的時候,讓其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在心靈深處鐫刻下影響他們一生的經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誦就是積累,幫助學生達到厚積薄發的作用。在錢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發現學生們在豐富的朗讀活動中體驗著:跟著電腦童聲讀、開火車讀、打著節奏讀、同桌合作讀等等。每一次嘗試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有趣的體驗,而記憶也在這樣的體驗中逐步加深,臨近下課時,學生已經熟讀成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