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語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4:37: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校外語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外語教學國際化問題的思考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也面臨著國際化問題。通過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實際狀況的分析,探討了其中存在的諸多與外語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要求不相適應情況。當前的外語教學需要改進教學模式與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及策略,以培養出高素質的國際化外語人才。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外語教學;國際化;高校
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高校外語教學的國際化
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逐漸走向全球化,而經濟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全球化與之相適應。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中不難看出,當今高等教育正越來越朝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思潮之一。目前,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涵義有定義為“高等教育在國際間開放、交流的過程及其結果。它包括高等教育機構、人員(學生、教師、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學習與研究活動、課程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國際化”[1],也有從歷史、政治、經濟和教育的視角出發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歷史過程,目的是為國家利益服務,外在動力在于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利益,內在要求則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2]。綜合學界觀點,本文認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就是各國大學間的互相交流,資源共享,信息與技術互通和國際環境對學生與教師的培養。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也給中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根據種不離屬的原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屬性也涵蓋了高校外語教育的國際化,本文簡要討論中國高校外語教學的國際化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向深入與廣博方向發展的趨勢,通用語言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這不僅表現在英美等英語國家正在大力向全球推廣英語,德法等歐洲非英語國家為吸引和接納外國留學生紛紛增加許多英語授課課程,而像中國這樣以英語作為第一外語的大國每年更是有數以億計的學生和各界人士學習、運用英語,國家為此還設計了檢驗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各類等級考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為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將外語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作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擺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要走向國際化,外語教學可以先行并起帶頭作用。因此,外語教學的國際化實際擔負著提高外語運用能力和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任。2003年中國教育部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試點,指定了180所高校進行教學改革,2007年又正式《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其目的就是為了加快國際性人才的培養步伐,這無疑對我國高校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適應了當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趨勢。除了“高等教育國際化”,還有“高等教育國內國際化”。后者具有相對成本低、受益面廣的優勢,可以充分利用國內既有資源,其主要方式包括接收留學生和外國訪問學者、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制定國際化培養目標、開設國際化課程和參與國際交流等。不過,這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外語讀寫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能力,以便較為順利地與外國學者或留學生互動。所以,無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還是“高等教育國內國際化”,都是當今高等教育的總體要求,與外語教學緊密關聯。日本教育理論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過大學國際化的三項指標———“通用性”“交流性”和“開放性”[3]254。在這“三性”中大學外語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國際性課程建設需要外語為媒介,國際交流需要外語為基礎,國際合作要以外語為工具,國際合作辦學更以外語為支撐。由此可見,高校外語教學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賴以實現的基礎條件,只有實現國際化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跨文化交際意識、語言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國際化人才。
二、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既已成為世界范圍的發展趨勢,也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在21世紀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中國的大學而言,它們須采取有效措施在外語教育中加強語言能力,加大課程中的國際性知識和國際理解的比重,加強學生、教師的國際性交流。然而,當前我國高校中的外語教學在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仍然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我國高校在培養國際化外語人才過程中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其中主要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問題。(1)單純追求外語專業考試的通過率,忽視了外語專業應達到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功教學要求,造成了外語教師和學生只注重教學和習得語言知識,卻忽視語言應用能力培養與養成的現象。在課堂教學中,多數外語教師仍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聽的填鴨式授課模式,缺乏教學中的互動,實際教學效果不理想。(2)國際化外語人才的培養目標之一,是要掌握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經濟、政治、科技等綜合知識并懂得本國的人文、科技方面的綜合性一般知識,但目前大多數學生對這兩項綜合知識的學習并未達到預期標準。與之相對應,不少外語教師雖然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卻對上述知識大多較為欠缺,這也影響了教學的效果。(3)高校近年來大規模的“擴招”,也導致了在教學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外語教學班型的膨脹化,尤其是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班級比較大,大課堂授課的情況也不鮮見。語言學習需要師生之間盡可能多的頻繁交流,因而小班上課更符合外語教學的規律,班級人數過多難免降低教學效果。(4)我國高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須花兩年時間完成“大學英語”的課程學習,而在教學上則幾乎是以單詞、句子為講授的核心,并未脫離中學固有的英語教學方法與模式,結果就導致了新生對大學英語學習上的全新期盼和老套教學感受之間的反差,因而難免產生厭學情緒。如此一來,學生一方面覺得學英語毫無用處,另一方面又必須考試過關以增強就業競爭的砝碼。在此狀態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實際外語應用能力很低,難以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更遑論在國際背景下的工作需要。(5)經過了1~2學年的學習,學生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提高外語水平的前提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要在前兩學年就使用原版教材,須要求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具備相當水平的外語能力,如此推斷,則需要在小學三四年級起開設外語課程,還要提高中學階段的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而這是涉及到教學體系的問題,并非是一所大學所能夠解決的。基于上述分析,大學外語教學還需要在教學理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管理等方面做出適當調整以適應國際化的要求,這樣外語教學才能在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力人才的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這雖然主要是就英語的教學目標而言,但同樣也適用于其他語種的教學目標。
高校外語教學發展趨勢
[摘要]互聯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給高校外語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現階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學生多樣化學習以及社會對高等人才的需求。分析了互聯網技術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優勢并探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外語教學;趨勢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國,并給高校外語教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外語教學,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平臺,徹底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了教師、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所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對學習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校外語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一、基于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優勢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深入高校外語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互聯網技術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對提高高校外語教學效率與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互聯網技術在高校外語課堂中的應用徹底轉變了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為外語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與方法,滿足了高校外語教學不斷發展的需求。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讀、寫、聽和說有效地應用到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一個更直觀、更簡潔的課堂氛圍,所以互聯網技術在高校外語課堂教學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二)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生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培養。在互聯網共享的氛圍中,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室內,只要具備上網條件,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實現教學,而且可以共享更多的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所以相較于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互聯網背景下的外語教學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并且資源豐富,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學習需求。
二、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淺析高校外語教學與文化差異
【摘要】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要好學好一門語言,就必須對這門語言相關的文化進行全面的了解。外語作為一門語言,由于中外文化存在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會給大學生的外語學習造成一定的困擾,使得學生無法有效、正確的使用外語交流。因此,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要想提高外語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專業的外語能力,教師就必須結合文化差異來開展教學。
【關鍵詞】高校;外語教學;文化差異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不同的語言所表現出的文化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我國當代大學生而言,長期生活在母語文化環境下,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漢語思維,這種漢語思維會給高校外語教學造成一定的困擾,使得“中國式英語”比較普遍。對于外語這門語言而言,其應用性較強,如果學生在外語交流的過程中是按照漢語思維的話,則很容易造成誤解,進而影響到正常交流。現階段,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種環境下對專業外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要想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在高校外語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文化差異給外語教學帶來的阻礙,要立足文化差異來開展教學,進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外語教學的有效性。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時展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同的文化所呈現出來的生活、習俗、價值觀念也會不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語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單獨存在的,語文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屬于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語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特征,人們可以通過語言來感受、挖掘文化特有的意蘊和價值。同時,透過語言,可以反映民族文化特征,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民族風貌。而文化的發展有賴于語言這種載體,加大語言的學習,可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文化,了解文化同時也有利于語言的學習。
高校外語教學挑戰及應對策略探究
摘要:高校教育利用網絡技術建設共享學習空間,在外語教學中應用,借助于共享學習空間讓教學形式得到創新。基于此,本文先是對外語教育應用共享學習空間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外語教學的應對策略。高校外語教學通過合理使用網絡技術,善用共享學習空間,優化外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英語水平,向社會輸出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共享學習空間;高校外語教學;教學挑戰;應對策略
一、引言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外語教學帶來了重要影響,外語教育也迎來了諸多挑戰。在外語教學領域,技術的廣泛使用推動了教學思維的發展,讓合作學習模式得到建設和應用,外語教學獲得了教學實踐平臺。通過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給學生建設共享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外語學習環境,可以有效應對教學挑戰,優化外語教學效果,讓學生提高外語學習能力。
二、共享學習空間視域下高校外語教學面臨的挑戰
(一)理論知識。共享學習空間視域下的外語教學要積極利用計算機技術輔助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學習是自我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教師要先輔助學生設計學習架構,支持學生獲取外語知識。同時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從不同視角出發展開討論學習,學生利用個體思維完成學習目標。共享學習方法要求小組每個成員都參與到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共享合作的過程,個人思考和共享形成動態關聯。學生個人思維在合作學習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外語教學面臨的挑戰在于個人思維和團體思維的沖突,利用學生個人思維建構外語知識體系。外語教學要求學生之間協作學習,要求學生使用計算機共享知識。在此過程中計算機技術成為影響外語教學的變量,成為外語教學環境的重要部分。(二)教學技術。如今外語教育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程序和社交媒體在學生學習生活中承擔重要角色,信息技術讓學生可以在任何空間和時間獲得信息,讓學習途徑得到拓寬。如今教育領域愈發重視興趣教學和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給外語教學帶來極大便利。合作式學習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效果明顯的學習方式,但是高層次的深入合作在教學上難以實現。合作學習質量受到學習技術的影響,信息技術未能創建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學生沒能獲得理想的學習體驗,造成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無法取得高質量的成果。外語教學仍然面臨著技術挑戰,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一個科學的學習環境成為當前熱議的話題。教師還需要從技術視角,利用更先進的技術建立共享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自由互動的學習環境,支持合作式學習的開展。(三)教學設計。傳統的教學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進行預設,缺乏開放性技術環境,活動目標相對死板,是一種規范性強的活動計劃。但是事實上教學設計應該是給小組活動和知識建構提供資源,學生的學習環境應當利用移動設備和社交軟件,給學生提供開放性的環境,給予學生自我控制的職能[1]。如果教師存在指導不足的問題,學生難以展開合作活動,出現解釋活動、爭論等現象。為了輔助外語知識的建構,教學設計要注意推進學生交互合作,引導學生利用外部教學資源實現學習。教學設計需要分清社會實踐和個體實踐的差異,學習背景會對學習任務產生直接影響。由于學生被當做參與學習的個體,教學設計的關鍵在于提供支持學生學習的資源,要利用任務型教學設計和監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個性化學習經驗,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加以培養,建構多元化技術環境,輔助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展開監控,干預學生的學習活動。
課程思政在高校外語教學的實踐思考
摘要:高校教育不僅要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培養好學生的內在德行和素養。當前的高校教學中,尤其在高校外語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思想,重外來文化,輕母語文化的現象不容忽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課程思政這一武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當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具體案例,提出通過在外語教材中尋找思政切入點、加強教師的思政修養、加強思辨訓練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有效提高外語教學課堂思政效果。
關鍵詞:課堂思政;外語教學;母語文化;目的
語文化高校的教育目標不僅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高思想政治修養的社會中堅。然而,在當前日益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中,高校學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利于其正確的三觀的塑造和培養,這一點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尤為突出。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對西方文化產生盲目接受、向往,從而削弱了對本民族文化的堅持,思想上迷茫,政治上不成熟、不堅定的現象并不鮮見。因此,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課程思政的途徑,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業已成為外語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經驗,通過對高校外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理論思考與教育實踐,提出既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又結合教材內容的實施課程思政的策略與方法。
一、高教實施課堂思政的必要性
“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1]也就是說,大學應當是整個社會中的先進思想的集中地、優秀文化的發源地。探求知識、追求真理是大學的基本功能。然而,知識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文化而存在,在探索知識、傳播知識的過程中,推動優秀文化的發展、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向全社會傳播優秀思想文化更是高校的核心任務。可以說,大學的課堂絕不是單純傳播知識的場所,更是通過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設和傳播,成為人類思想文化的精神家園,思想和政治財富的精神高地。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正處于人生中最具生氣和活力的階段。當代大學生在精神層面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在思想意識上是基本健康的。然而,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精神環境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以影視、書籍、網絡信息為載體的各種多元文化、觀念、思想,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產生沖擊。一項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中僅23%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持樂觀的態度,而持負面態度或不確定的則高達77%[2]。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所暴露出來的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上存在的問題著實堪憂。這種現象的產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知識教育、輕政治教育,重技術傳授、輕思想引領的現象。多次在講話中指出,在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應與各類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協同效應。而課程思政無疑是將思想政治滲透到各種專業課程中的最佳途徑和手段。
二、高校外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迫切性
高校外語教學翻譯能力培養途徑探討
摘要: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跨文化對話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實現不同文化、語言的交流、對話、協商都離不開翻譯。外語教學中的翻譯能力培養也得到了高校的重視。現在高校的外語翻譯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會阻礙翻譯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分析高校外語教學中翻譯能力培養的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方法策略,以期達到培養更多服務國家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跨文化;高校;翻譯人才;培養
1淺析當代高校外語翻譯教學的現狀
1.1缺乏跨文化理念。國與國之間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外語教育是跨越文化進行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高校翻譯的教學情況來看,外語教師仍需繼續轉變教學理念,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培養不夠、重視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教學中的跨文化理念的重要性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一定范圍內影響了學生提高自身的翻譯素質。所以,外語教師仍需不斷轉變理念,使教學跟上時代的發展,同時,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一定的跨文化理念,讓學生有所認識,才能更加透徹地認識到翻譯的地位。1.2忽視語言文化的差異性。翻譯是兩個地域的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之間進行的交流與轉換。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求譯者熟知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如果學生在翻譯之前未能充分地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就可能會造成翻譯譯文不能準確表達原文含義的情況。所以,學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和熟知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以便譯文能達到“忠實、通順”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學外語翻譯教學現狀并不能讓人感到樂觀。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語言差異、文化差異重視不足,只是簡單的把翻譯理論和技巧傳授給學生,學生不能夠獲得深刻的理解,導致翻譯譯文只是流于表面,對源語言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學生進行翻譯工作的整體性,不利于學生翻譯技能的提高。1.3學生翻譯意識和能力較弱。近年來,我國的大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各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翻譯能力有高有低。部分大學生缺乏扎實的外語基礎,面對難度大的翻譯課就有些力不從心了,翻譯技巧不能靈活掌握與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就會減退,對外語翻譯的學習缺乏信心,也沒有耐心。任何課程的學習主體都是學生,在翻譯課堂中也應該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然而,許多高等院校的翻譯課程教師仍然受到了傳統教學觀念的制約,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樣大學生就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被動且沒有足夠的興趣與耐心。這樣的話,學生不但難以激發對外語學習、翻譯學習的興趣,缺乏足夠的動力,而且對外語教學、翻譯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嚴重的負面作用。
2基于跨文化視角的高校外語翻譯人才培養措施
2.1提高學生對于語言文化差異性的認識。培養大學生的翻譯能力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努力且非常艱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翻譯能力,讓大學生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那么就有必要提高他們對語言以及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教學實際中,許多大學生都把重心放在了翻譯本身上,忽視了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很多學生在實際的翻譯中不能準確表達意思,對翻譯的自信心不足。所以,為了培養更多的更加專業的翻譯人才,有必要提高學生對語言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要達到這一目標,不但要求教師本身要深刻地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并且要求學生在翻譯的時候要積極地收集相關信息,以便在開始任務之前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這個基礎之上,學生才可以使自己的翻譯水平得到提升,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2.2加強翻譯基礎的實踐練習。2.2.1歸化策略。這里說的歸化策略,指的是譯者以目的語的讀者所在的地域為基礎,將那些具有地域性或者異質性的因素轉化為目的語的讀者可以理解的內容,這樣,目的語的讀者在閱讀時就可以對文章比較容易理解,不需要花費太大的精力去理解,還可以從文章里獲得對不同文化的體會。西方人在描述同一個事物或者內容時,由于語言層次的差異,在表達上會有更明顯的不同。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在表達時比較習慣以人為主體,而西方人在表達時則比較習慣以事物為主體。所以,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就需要對此做出恰當的調度,當然,還必須有效地維持原文的語言特點。如“Themorningsungreetedusaswecameoutondeck”,翻譯成漢語為“我們站在船板上面看見了太陽慢慢地升起在海平面上”,那么在原句中主語是“Themorningsun”,可是在漢語中,主語則是“我們”。此外,漢語和英語在語言搭配上、習慣用語上也有著一些不同。因此,在英漢互譯時,譯者還需要根據目的語的讀者的文化訴求來對一些術語做出對應的翻譯。比如“head”這一個詞在不一樣的語境中,意義也是不一樣的,甚至意義間還有著非常大的不同:ShehasagoodheadforChinese.(她的中文素質很好。)He’sgotaseriousheadinjury.(他頭上的傷口特別嚴重。)Thedinnercostusthreedollarsahead.(這一頓飯我們人均消費3美元。)通過例句中“head”這個詞的翻譯,就能發現,在翻譯中必須結合目標讀者的語言文化特點,做出相應的術語變換,這樣才能使翻譯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2.2.2異化策略。異化策略,指的是目的語的讀者與譯者互相接近翻譯,換言之,指的是譯者在翻譯時,要把目的語文化作為工作之本,有效地保存目的語的語言習慣、文化特點等,這才可以讓讀者更好地去感受目的語國家的風俗習慣。若是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碰到了難度較大的文章,很難直接地從正面來進行翻譯,那么不妨從反面進行翻譯。另外,學生在翻譯的時候,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保證翻譯更接近原文的含義。如“Everyonefeltner⁃vousthatevening,andtheyallwentabouttheirworkinanunusual⁃lycarefulmanner.”翻譯成漢語就是“那個晚上,大家都不似平時那樣放松,每一個人都特別小心翼翼地干自己的事情”。如果譯者對這句話中的“Everyonefeltnervousthatevening”只做正面的翻譯,那么譯文就是“那個晚上大家都特別焦慮”,這樣翻譯就顯得特別生澀,讀起來不夠自如,因此就需要對這句話做異化處理,翻譯成“那個晚上,大家都不似平時那樣放松”。在語言運用的習慣方面,漢語一般都是主動語態,而英語則大多都是被動語態,因此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教師就要請學生認真地思考漢語語言習慣和英語語言習慣的不同,讓學生逐漸習慣英語中的被動語態表達。如“Individualizedtutoringcanhelpstudentslearnverywell.”如果考慮到英語習慣的被動語態,那么就應該譯為“個性化指導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好”。2.2.3虛實轉化策略。學生在做翻譯時,特別易受東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影響,導致不能準確翻譯,進一步致使讀者不能準確理解。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不要僅僅關注字面上的意思,而應該翻譯出其背后隱含的意義來。如“Ishouldhavebeenalmoststupefiedbutforonecircumstance.”這句在翻譯時,需要考慮到虛實轉化的策略,翻譯成“要不是發生了其他的事情,我就在那里目瞪口呆地一直待著了”。譯文中“目瞪口呆”這個四字成語特別好,能夠很好地表現出原文的內涵。在翻譯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原文里比較抽象的概念做一些形象化處理,也就是要靈活地處理原文里的一些詞匯與短語,使之更加具體化。如“Duetopoormanagement,theventureisnowattheendofitstether.”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把“endofitstether”翻譯為“面臨倒閉”,而不是“繩子的盡頭”,前者就比較具體而形象,后者則顯得過于抽象了,那么整個句子就可以翻譯為“公司在運營過程中由于不恰當的決策,導致面臨倒閉的危險”。2.3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創新。在傳統翻譯教學中,大多都把重心放在了英漢翻譯上,而忽略了漢英翻譯的教學。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甚,科技、文化、商務、教育等交流與融合也不斷深化。翻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跨文化對話的能力,還要熟悉文化、科技、地理、政治、法律、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內容。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和社會的需要,高校在課程改革中應加入綜合文化知識課程,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改進與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融入混合式教學、任務型教學方法。此外,教師還應努力培養學生漢英翻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使其翻譯水平能夠有質的提高。
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問題及措施
【摘要】高校外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始終是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點。尤其在近些年來,高校除了進行必要的專業性技術人才培養之外,外語知識的傳授也逐步成為了高校開展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本文就將針對現階段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接著提出了注重教學資源完善、培養優秀教師隊伍、完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設備等諸多策略,以期切實推進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最終促進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工作的穩步推進。
【關鍵詞】高校;外語教學;問題;策略
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多媒體,這些相對先進的技術形式已經逐步深入到了多種行業當中。并且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推進進程當中,如果可以科學合理的將這些技術應用其中,勢必可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所以,信息化教學才在近些年的高校外語教學過程當中普遍推廣,分析其具體的應用策略是尤為必要的
一、現階段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普遍暴露出的問題
1.缺乏相應的外語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制度不斷改革的背景之下,現代科學技術也實現了本質上的突破與發展,并且有多種多樣的教學課件出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現階段的教學資源。比如微課程,或者是多媒體的視音頻文件,都成為了現階段高校開展外語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可是,許多時候教師卻沒有在日常外語教學過程當中合理對這些資源進行利用,這樣就導致了信息資源的建設不夠全面,管理以及發展缺乏相應的架構,最終嚴重導致了信息資源使用過程沒有與資源建設本身相融合,最終嚴重導致了優秀的信息資源使用遇到瓶頸。2.沒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學基礎設施作為保障。目前高校沒有相對專業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為了阻礙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發展的關鍵性原因。尤其在信息技術日益推廣的當下,許多高校由于受到了資金方面的影響,以及受到自身發展實際情況的制約,導致了許多的信息化設備都沒有更新。例如語音教室當中學生使用的語音電腦播放裝置已經是多年之前的,里面許多的音頻資源都已經不是目前高校外語教學的課程標準以及相關考核要求,因此這就導致了信息化外語教學沒有辦法貫徹落實下去,同時也沒有辦法滿足更多師生的實際要求,對于高校的長久發展來說是尤為不利的。3.信息化教學方法落后以及應用水準欠缺。首先,從信息化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學方法的選擇依然需要不斷創新,這是因為大多數高校依然存在信息技術掌握不夠全面,并且沒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的情況。大多數教師在進行外語課程教授的時候,會依然選擇填鴨式的灌輸模式,這樣就導致了學生沒有辦法掌握專業的知識以及相對嫻熟的操作技能,進而使得信息化教學的優點無從體現,既沒有辦法體現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也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其次,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水準欠缺,主要表現為即便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軟硬件設施,例如多媒體教室、外語教學聽力場所等等,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卻始終沒有向所有師生開放。甚至許多高校這些場所都是形同虛設的,學生一個學期也不一定可以有一次機會來到這些教室上課。長此以往也就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如果只是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授課,或者是利用簡單的視音頻播放形式開展教學,勢必影響信息化教學的根本效果。
二、未來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改進策略
新疆高校外語教學理念研究
隨著國際競爭愈漸激烈,科技經濟不斷發展,外語的地位也開始顯現出來,充分發揮著提高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強勢語言的作用。由于新世紀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已經開始覺醒了,并且整體發展呈現出迅猛的趨勢,從而增加了對外交流的頻率,外語也逐漸成為了重要的溝通工具,同時人們開始認識到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重要性。在改變和發展新疆地區經濟和面貌的過程中,精通外語的優秀人才們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這樣優秀的外語人才也是新疆高等教育所需要做的。CBI教學理念是我國在2001年開始運用的,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外語教學質量,進而引進的一種傳授外語最佳的教學方法。因此,新疆高校外語教學應以CBI教學理念為基礎來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革。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基于CBI教學理念來推動新疆高校外語教學改革。
一、CBI教學理念以及實施的必要性
(一)CBI教學理念。CBI(內容依托式教學)是指在某種主題內容或是某個學科教學之上構建語言教學,并結合學科知識學習與語言學習,在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整體語言水平的一種教學理念。它最核心的理念是強調將學科知識和語言學習充分結合到一起。CBI教學理念并不是一個直接的學習目標,而是通過以目標語為工具來獲取學科內容知識,讓學生能夠在掌握學習內容的過程中進行外語學習。與此同時,這種教學理念也統一了學科內容知識與語言形式的學習,減少了語言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在教育環境中分割狀態的出現,主張讓學習者借助具體主題的學習來掌握語言。CBI教學理念是以關于二語習得和認知科學的研究為主要基礎的,所以具有有效性、可實踐性以及較強的理論基礎等特征。(二)CBI教學理念在新疆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實施的必要性。一直以來,新疆的高校外語課堂教學所采取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主的傳統型,所以教出來的學生雖然具備牢固的語言基礎知識,但是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進而導致所學的外語成了啞巴外語。尤其是在2004年實施高校外語教學改革之后,大部分的高校都采取了所規定的教學模式進行外語教學,但是最終的結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新疆高校外語教學改革中應用CBI教學理念是非常有必要性的。首先,學習者的自我提升。學生在步入高校之前已經學習過一段外語了,普遍有一個良好的語言基礎。但是步入大學后,所學習到的模式是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有一部分的學生外語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CBI教學理念正好可以滿足其需求,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和專業學習服務的。學生一旦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就會被激發出學習外語專業的熱情,從而有效加強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外語教學改革的發展。其次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開始增加,并且要求也更高。但是現階段在校大學生只是掌握了基礎的外語課程和外語語言知識,畢業之后卻發現無法用不上。這種傳統的語言學習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了,所以高校應培養復合型的外語人才,而在此基礎上,CBI教學理念就十分重要了。
二、新疆高校外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所開設的外語語種相對較少。在新疆高校外語教學中,傳統的第二外語語種除了俄語和日語之外,其他語種開設的相對較少,例如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雖然有的高校開設了第二外語語種,但是后都因為影響力不大、規模較小、時間不長等等原因發展的不是很樂觀。新疆地區整體上的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進行內地英語專業研究生報考時,都存在著缺乏第二外語語種的問題,很多高校對此設定了一定的條件。除此之外,除新疆地區外的英語專業研究生很少會選擇來新疆地區進行英語專業的學習,所以造成了人才交流與培養之間的矛盾和影響。同時,新疆高校外語教學并沒有開設與本地區連接緊密的周邊國家小語種,例如烏茲別克語、吉爾吉斯語、哈薩克語等等,這與現階段的人才需求嚴重不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周邊國家與新疆地區的貿易往來和交往。(二)學生大部分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和語言障礙。首先是心理障礙。新疆高校的學生大多數都來自于落后和偏遠的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學生沒有構建起良好的外語綜合訓練能力,甚至有些學生沒有接觸過外語課程。這樣就會導致出現語法知識薄弱、詞匯量少、發音不準等問題,對于大學后的外語課程更是無法適應,從而造成心理障礙的激發。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容易出現情緒的焦慮或緊張,導致不聽課和放棄學習外語,再加上高校沒有明確要求外語學習成績,所以主動放棄外語的學習,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樹立起較強的競爭意識。其次是語言障礙。新疆高校外語課堂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外語和漢語相結合的教材,一旦學生不具備優秀的漢語基礎,就會影響到外語的學習。與此同時,由于新疆過于寬廣的區域,南北經濟以及教育水平發展的不是很平衡,所以一些地區除了雙語教學的學習之外,還增添了外語教學的學習,從而導致了全部課程都無法保證順利的開展。除此之外,學生外語能力不一,進入高校后更是形成了兩極分化的狀態,學生缺乏一定真實的語言環境,更是無法挪出時間來學習外語課程,進而導致產生了一定的語言障礙。(三)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在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動機是能夠直接對其造成影響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現為對外語語言學習的求知欲和強烈愿望,通過學習動機的強化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外語的動力。但是在實際的外語學習中,新疆高校學生并沒有將外語看作是一種交際工具,所以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是很高。除此之外,再加上學生沒有掌握一定有效學習外語的方式,無法獲得實際的成績,也就沒有信心繼續外語的學習。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缺乏也是導致新疆學生不愿意學習外語的原因之一。
三、基于CBI教學理念的新疆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高校外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語言使用者對話題和語言形式的選擇往往夾雜著其個人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思想信念和利益旨趣等,從而使語言的意義表征蘊含著意識形態因素,并對他人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這無疑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外語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活動中導入中國國情與文化知識、在詞匯和語法教學中批判性解讀語言運用背后的意識形態指向、在課堂活動中實時監督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化等,潛移默化地消解學生外語學習中外來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語言;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外語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和環節,是高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證。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辦〔2004〕16號)中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責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責任,而是教授所有課程的教師的責任。所有教師都有必要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方法。本文擬從語言的意識形態指涉功能出發,探討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語言的意識形態指涉功能
語言通常被看作是人類溝通交流的工具、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它還具有意識形態指涉功能。語言對意識形態的表征作用源于語言的表意功能。語言的意義本身具有模糊性,語法系統和詞匯在詞典中的意義只是為語言使用者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礎,但“語言運用絕不僅僅是在交流中產生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它是在社會語境控制下使用的一種文化上的特殊行為、一種在特殊話語場景中作出的特殊選擇。”[1](P4)在實際語言運用中,發話人要根據語境考慮“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并對詞匯和語法系統作出相應選擇,由此語言的意義才能明晰。在此過程中,發話人所處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價值觀、世界觀、信仰等意識形態因素不可避免地會對發話人及其選擇產生影響,給選擇結果打上意識形態烙印。因此,語言的意義可以說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進行選擇的結果,而且這種作為語言使用者選擇結果的意義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具有意識形態特征。例如,美國一直以自身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傲,認為其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不可侵犯、不容挑釁,所以在針對“9•11”事件的報道中,與有些國家的媒體采用中性意義的“inci⁃dent(事件)”一詞不同,美國政府和媒體多使用“at⁃tacks(襲擊)”或“terroristattacks(恐怖襲擊)”,將美國置于受害者的位置,為美國政府后續采取一系列反擊行動提供了理由,也使政府和軍隊的決策更容易獲得美國人民和相關部門的支持。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對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而語言使用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反過來可以反映和表征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它還與意識形態交織在一起,具有意識形態指涉功能。
二、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語教學資源開發與共享綜述
論文關鍵詞:鄭州市外語資源開發與共享
論文摘要:鄭州市各高校基本處于自成一體和自我封閉狀態,高校間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和低層次重復。鄭州市高校外語教學資源目前面臨外語教學資源整體相片不足、重置與閑置現象嚴重、分布不均、網絡外語資源開發不足等諸多問題,在網絡時代,迫切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在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提供鄭州市高校外語教學資源開發與共享支持體系,構建鄭州市高校外語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實現高校間外語資源的開發與共享。
目前,隨著高校的連續擴招,國家投人的相對減少,鄭州市教育教學資源相對緊張;此外,鄭州市各高校基本處于自成一體和自我封閉狀態,高校間意識上的“圍墻”仍未打破,高校間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和低層次的重復。作為高校教學資源一部分的外語尤其是小語種教學資源仍然稀缺,魚待解決。信息網絡時代的最新發展給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基于這一現實,筆者選擇本課題進行專門研究,試圖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以期推動鄭州市高校的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的迅速提高。
一、鄭州市高校最新地理分布
1.分布特點:四足鼎立、四面開花
目前,鄭州市共有四個大學城,東邊是位于鄭東新區的龍子湖大學城,目前由包括鄭州航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河南中醫學院、河南教育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鄭州經貿職業學院、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河南電大、鄭州電大等13所院校組成;西區大學城主要由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組成;南區大學城由河南工程學院、中原工學院、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組成;北區大學城由中州大學、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以及鄭州藝術學校組成。而且,在市區還分布著河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河南財經學院、河南農業大學、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以及一些沒有搬遷到新校區的老校區。從總體上來講,鄭州的大學城形成了“四足鼎立”、“四面開花”之勢,從東南西北四面完成了對城市的“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