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時間:2022-07-31 09:45:14

導語:高校外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外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語言使用者對話題和語言形式的選擇往往夾雜著其個人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思想信念和利益旨趣等,從而使語言的意義表征蘊含著意識形態因素,并對他人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這無疑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外語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活動中導入中國國情與文化知識、在詞匯和語法教學中批判性解讀語言運用背后的意識形態指向、在課堂活動中實時監督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化等,潛移默化地消解學生外語學習中外來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語言;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外語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和環節,是高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證。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辦〔2004〕16號)中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責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責任,而是教授所有課程的教師的責任。所有教師都有必要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方法。本文擬從語言的意識形態指涉功能出發,探討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語言的意識形態指涉功能

語言通常被看作是人類溝通交流的工具、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它還具有意識形態指涉功能。語言對意識形態的表征作用源于語言的表意功能。語言的意義本身具有模糊性,語法系統和詞匯在詞典中的意義只是為語言使用者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礎,但“語言運用絕不僅僅是在交流中產生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它是在社會語境控制下使用的一種文化上的特殊行為、一種在特殊話語場景中作出的特殊選擇。”[1](P4)在實際語言運用中,發話人要根據語境考慮“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并對詞匯和語法系統作出相應選擇,由此語言的意義才能明晰。在此過程中,發話人所處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價值觀、世界觀、信仰等意識形態因素不可避免地會對發話人及其選擇產生影響,給選擇結果打上意識形態烙印。因此,語言的意義可以說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進行選擇的結果,而且這種作為語言使用者選擇結果的意義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具有意識形態特征。例如,美國一直以自身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傲,認為其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不可侵犯、不容挑釁,所以在針對“9•11”事件的報道中,與有些國家的媒體采用中性意義的“inci⁃dent(事件)”一詞不同,美國政府和媒體多使用“at⁃tacks(襲擊)”或“terroristattacks(恐怖襲擊)”,將美國置于受害者的位置,為美國政府后續采取一系列反擊行動提供了理由,也使政府和軍隊的決策更容易獲得美國人民和相關部門的支持。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對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而語言使用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反過來可以反映和表征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它還與意識形態交織在一起,具有意識形態指涉功能。

二、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西方反華勢力為維護其國家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從未停止過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祝賀指出,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軟實力“六化”戰略,即“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和溶化”,與我們黨和國家,特別是青年大學生打一場文化戰、思想戰、爭奪戰。[2](P92)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高級外語人才的搖籃,外語專業學生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溝通橋梁的作用,擔負著“讓中國了解世界”與“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雙重重任,他們不但要具備高超的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更要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而學生要具備高超的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加強目的語語言文化輸入;若學生的目的語語言文化輸入不能達成量的積累,其語言水平就無法實現質的飛躍。但語言具有意識形態理據性,不管是顯性還是隱性的,都必然附著并傳遞著一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學生在學習目的語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一套新的文化價值體系、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不可避免要受到語言中蘊涵的外來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而這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可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是相沖突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教授外語專業各課程的教師在幫助學生提高目的語語言文化知識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有必要探索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方法,以平衡并消解學生在目的語語言文化習得過程中在意識形態領域可能會受到的負面影響,保證培養出的學生不但語言水平過關,而且思想政治素質過硬。

三、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既然語言與意識形態交織在一起,語言就不僅是交際的工具,而且還具有傳播意識形態并以此影響學習者思想與行為的功能。由此,外語教師也可以以語言為工具,通過導入恰當的語言教學內容、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潛移默化地消解語言學習中外來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1.利用課前活動,導入中國國情與文化知識。高校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通常將目的語國家文學及文化課程劃為必修課,以增強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社會文化及人文風俗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當前有關中國國情與文化的相關課程則極少,甚至沒有,再加上網絡資訊的發達和外來事物的新奇性對年輕學生的吸引,就使得學生給予外來文化的關注較多,而對本土文化常因身處其中或習以為常則關注較少。外語人才培養中的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導致學生的中國文化理解能力和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欠佳,學生無法有效承擔“講好中國故事”和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同時,這也使學生受到外來意識形態的影響,產生崇洋媚外心理和文化自卑感,降低對本國的文化認同感。近年來,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情人節和萬圣節等傳統節日在年輕學生中大肆流行,而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冷落,就是有力的證據。為平衡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和中國文化導入失衡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活動,加大對中國國情與文化知識的導入。以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該課程課時比較充足的優勢,分主題、分階段地給學生布置課下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方式將中國國情及傳統文化的有關內容制作成英文課件,或自配文字、配音的自拍短視頻,在課前活動時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并鼓勵其他同學針對展示內容踴躍提問交流。為促使學生認真對待此類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將小組的整體表現納入該課程的過程性評估環節。這不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中國國情與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理解中國國情與文化的能力,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2.利用詞匯和語法小知識,批判性解讀語言使用背后的意識形態指向。語言使用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一種,語言使用者對詞匯和語法系統的選擇往往與其目的、意志和利益旨趣糅合在一起,具有意識形態指向。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詞匯和語法小知識批判性揭露語言中隱含的意識形態涵義。例如,在講授英語單詞“apologize”和“sorry”的區別時,可以插入1999年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突遭美軍轟炸的事件。該事件造成中方使館工作人員傷亡以及使領館舍遭到嚴重破壞,事后美國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作出道歉,但他們使用的是英語中多用來表達遺憾心情的“sorry”一詞,而不是表達真誠道歉的“apologize”。這表明美國將此事劃歸到意外事件,拒不承認主觀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傲慢態度和霸權思想,也揭示了美國一貫所宣揚的珍惜和尊重人的生命的所謂普世價值觀和人道主義思想的虛偽性。教師在解釋語法結構的用法和功能時可以以新聞報道中的相關語句為例,闡明報道者語法結構選擇背后所隱含的報道立場和意識形態傾向。如在新聞標題“WorkersAttackClosureofFacto⁃ry”中,報道者用主動語態描述工人的行為,并且動詞選了挑釁性意味較強的“attack”,而在陳述廠方的行為時通過使用名詞“closure”巧妙模糊了廠方責任,掩飾了事件的因果關系,給讀者造成“責任方是工人”的感覺。對詞匯和語法結構選擇背后的意識形態操作的批判性解讀不但有益于學生準確掌握單詞和語法結構的意義與用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的社會語境意識,而且也是培養學生抵制語言學習中外來不良意識形態影響的自覺意識的創新路徑之一。3.利用課堂活動,實時監督并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化。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之一。在課堂上教師會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即興回答、進行小組討論或辯論等,以激發學生開口講外語的熱情,培養他們表述觀點、與他人交流思想以及進行辯論的能力。教師可以以課堂活動為契機,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環節和內容,留意學生的思想意識狀況及變化,并適時給予正確引導。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本科生系列教材《綜合教程1》為例。在講授“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并以實際案例討論文明行為的重要性,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明觀;在講授課文“HowtoBeTruetoYourself”時,可以讓學生討論誠信對個人以及社會的重要意義,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在講授“MyForeverValentine”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在收集并展示西方情人節和中國七夕節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討論中西方婚姻愛情的核心要素,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并根據課文中描述的父女感情,分享父母對自己的愛和付出,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在講授“TheLightofDepression”一文時,可以在討論抑郁癥的癥狀與危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大學生由心理問題引發的矛盾或慘案進行討論,以對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對待心理健康問題的正確態度和方法等。4.利用熱門新聞時事,加強政治信念和傳統革命精神等教育。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在中外跨文化交流中擔負著溝通橋梁的角色,并負有維護國家形象、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義務和責任。因此,有必要加強培養他們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堅定信念、對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精神的堅定信心,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適時導入對熱門新聞時事的外文報道,對學生進行國體政體、形勢政策以及傳統革命精神等教育。例如,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兩會”召開期間,教師可以在課堂翻譯技巧教學中導入會議相關熱門詞匯或表達的外文形式,以激起學生在課余閱讀國內外文報刊和網站對大會盛況的相關報道的興趣,使學生在提高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體制相關外文表達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學習黨的執政理念、黨領導下的國家在各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及其優越性,使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前進方向、對黨的領導及領導能力的信念更加堅定;在學習和弘揚“長征精神”主題活動期間,可以結合口語和寫作教學,鼓勵學生關注相關報道、收集并用外語講述長征歷史故事,分享學習感悟,使學生在提高語言技能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傳統革命精神教育。在全球化不斷深入和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外語學習無疑大大促進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促進了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但也為外來意識形態宣傳和滲透提供了便利,這必然會對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年學子,尤其是每天接觸大量外語語料的外語專業學生產生不利影響。外語專業教師必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入、貫穿到課堂語言文化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訓練中,以反制、消解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可能受到的外來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保證高校培養出的外語人才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能夠切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趙杰,劉永兵.語言•社會•權力——論布迪厄的語言社會觀[J].外語學刊,2013,(1).

[2]祝賀.德育和思政課要應對西方“六化”戰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7).

作者:周秀敏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