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案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20:35: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次貸危機案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案例教學論文
摘要:金融學具有抽象性與實踐性等特征,在金融學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面對復雜而深奧的名次及新鮮概念,無法真正理解其含義,更無法對照現實加以運用。因此金融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案例教學,以已發生過的現實案例來引導學生學習。
關鍵詞:金融學;教學;案例案例;教學
金融業涵蓋面較廣,金融業涵蓋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這就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注重把握相關領域的案例,以案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逐步引導到概念上來,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能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來對照現實事件,更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創新。
一、案例教學的優勢
1.實踐性強
金融學看似深奧卻屬于實踐性極強的一門學科,金融學是可將所學知識直接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的一門學科,例如: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單利、復利、可保收入、公積金等等問題可以用量化方法分析預期收益,可以相當程度的提高生產效率及個人生活水平。
次級債務研究論文
一、次貸危機的不良金融資產的形成
次貸危機(Sub-primeMortgageCrisis)禍起于一種叫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擔保債務憑證)的新興的資產證券化產品。CDO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美國,隨后在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迅速發展。2001年DavidX.Li引入了GaussianCopula模型,能夠為CDO迅速定價。這一契機讓CDO成為全球固定收益產品市場中成長最快的衍生產品。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球CDO發行規模分別為1570億美元、2730億美元和5500億美元,2005年和2006年各自增長74%和101%。截至2006年底,全球CDO市場的存量接近2萬億美元。此次次貸危機中,美國遭受的損失是3萬億美元,其境外的損失不低于1.5萬億美元。
CDO市場的迅速發展被視為導致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從目前對于次級債危機的反思來看,各方面原因歸結如下:
1.金融風險被扭曲為政府信用。傳統的房貸是由銀行承擔相應的損失,因此銀行會對房貸對房貸的風險進行嚴格控制。但是從美國次貸危機中發現,證券化在分散貸款機構的次級房貸的風險的同時,淡化了貸款銀行對借款人信用風險的防范意識。在CDO的操作中,由于其構造和定價十分復雜,在債務人以房貸抵押證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銀行后,后者又將其包裝成不同的投資品賣給投資者。在整個購房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由于參與者中有政府背景的貸款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出現,讓本應屬于高風險的金融產品被扭曲視為有政府信用擔保的債券,從而在風險與收益上出現嚴重的不對等關系,也為今日的危機埋下伏筆。
2.由于資產證券化自身的復雜性,很容易造成監管不力,成為尋求高收益的投資者的工具。美國絕大多數次級房貸的發放者是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由于有大量資金投在次級房貸上,這些機構的資金周轉存在嚴重的壓力。于是投資銀行用金融創新的手段幫助貸款機構“渡過難關”:通過真實出售、破產隔離、信用增強等技術,貸款機構將流動性很差的次級房貸包裝成抵押擔保證券(MBS)。這樣,貸款成為了證券,在增加流動性的同時還蒙上了投資產品的光環。考慮到次級房貸為抵押品債券評級不高,達不到最低投資等級BBB,因此難以轉手。于是金融創新再度利用分檔技術(tranching)將MBS債券按照可能出現違約幾率分割成不同等級的“塊”(tranche),一舉化身成為擔保債務憑證。最后,對以上不同等級的“塊”進行信用評級后,投資銀行將它們出售給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一些國家的央行等機構。整個過程由于交易復雜,使得證券化的參與方以及監管機構對房貸信用風險的影響界面和影響深度的估計和監控變得十分困難,同時也使借款人對自身的風險估計不足。
這種缺乏連續交易的透明市場來為其定價的交易機制其實非常脆弱。由于背離了收益與風險對稱和相容的基本原則,單依靠理論模型和人為的參數設定來確定其合理價值的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在發生違約風險和流動性缺失的條件下,一旦其中一個環節的現金流不能得到滿足,則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整個交易由此崩潰。此次次貸危機爆發的起始點就是由于美聯儲連續加息致使貸款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引發的。
不良金融資產處理論文
一、次貸危機的不良金融資產的形成
次貸危機(Sub-primeMortgageCrisis)禍起于一種叫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擔保債務憑證)的新興的資產證券化產品。CDO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美國,隨后在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迅速發展。2001年DavidX.Li引入了GaussianCopula模型,能夠為CDO迅速定價。這一契機讓CDO成為全球固定收益產品市場中成長最快的衍生產品。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球CDO發行規模分別為1570億美元、2730億美元和5500億美元,2005年和2006年各自增長74%和101%。截至2006年底,全球CDO市場的存量接近2萬億美元。此次次貸危機中,美國遭受的損失是3萬億美元,其境外的損失不低于1.5萬億美元。
CDO市場的迅速發展被視為導致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從目前對于次級債危機的反思來看,各方面原因歸結如下:
1.金融風險被扭曲為政府信用。傳統的房貸是由銀行承擔相應的損失,因此銀行會對房貸對房貸的風險進行嚴格控制。但是從美國次貸危機中發現,證券化在分散貸款機構的次級房貸的風險的同時,淡化了貸款銀行對借款人信用風險的防范意識。在CDO的操作中,由于其構造和定價十分復雜,在債務人以房貸抵押證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銀行后,后者又將其包裝成不同的投資品賣給投資者。在整個購房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由于參與者中有政府背景的貸款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出現,讓本應屬于高風險的金融產品被扭曲視為有政府信用擔保的債券,從而在風險與收益上出現嚴重的不對等關系,也為今日的危機埋下伏筆。
2.由于資產證券化自身的復雜性,很容易造成監管不力,成為尋求高收益的投資者的工具。美國絕大多數次級房貸的發放者是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由于有大量資金投在次級房貸上,這些機構的資金周轉存在嚴重的壓力。于是投資銀行用金融創新的手段幫助貸款機構“渡過難關”:通過真實出售、破產隔離、信用增強等技術,貸款機構將流動性很差的次級房貸包裝成抵押擔保證券(MBS)。這樣,貸款成為了證券,在增加流動性的同時還蒙上了投資產品的光環。考慮到次級房貸為抵押品債券評級不高,達不到最低投資等級BBB,因此難以轉手。于是金融創新再度利用分檔技術(tranching)將MBS債券按照可能出現違約幾率分割成不同等級的“塊”(tranche),一舉化身成為擔保債務憑證。最后,對以上不同等級的“塊”進行信用評級后,投資銀行將它們出售給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一些國家的央行等機構。整個過程由于交易復雜,使得證券化的參與方以及監管機構對房貸信用風險的影響界面和影響深度的估計和監控變得十分困難,同時也使借款人對自身的風險估計不足。
這種缺乏連續交易的透明市場來為其定價的交易機制其實非常脆弱。由于背離了收益與風險對稱和相容的基本原則,單依靠理論模型和人為的參數設定來確定其合理價值的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在發生違約風險和流動性缺失的條件下,一旦其中一個環節的現金流不能得到滿足,則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整個交易由此崩潰。此次次貸危機爆發的起始點就是由于美聯儲連續加息致使貸款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引發的。
存款保險風險處置國際實踐及啟示
摘要:專業高效的存款保險處置機制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蔓延、提高問題機構處置效率、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最大限度發揮好存款保險基金作用。激發存款保險制度與最后貸款人職能的協同作用,做好金融風險防范和處置工作是基層人民銀行履職實踐中亟待研究的前沿課題。從國際視角比較各種存款保險制度風險處置模式,著重分析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救助和處置機制,可以為做好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風險處置工作、提高風險處置水平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存款保險;金融風險;金融體系;風險處置機制
一、國際存款保險風險處置主體、處置方式及案例
(一)風險處置主體
存款保險的風險處置主體與一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密切相關。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主要是由一國的中央銀行來承擔,如美國的存款保險公司(FDIC);歐盟、日本由兩個或更多部門組成,并建立了相應的職責分工和問責機制,如歐盟由單一處置理事會(SRB)和歐央行共同負責,歐央行的職責在于判斷問題金融機構是否具有破產的可能性,一經歐央行認定,就會啟動存款保險處置程序,由SRB負責風險處置并決定風險處置的規模;日本由金融廳和存款保險公司(DICJ)共同負責,金融廳決定啟動處置程序,DICJ負責問題機構的風險處置,必要時財務省還會為DICJ提供融資擔保。
(二)風險處置方式
我國金融業次貸危機發展機遇規避風險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次貸危機是當前金融市場恐慌的“導火索”、流動性過剩與房地產等資產價值形成互動、金融機構激勵約束機制日趨激進,導致經營行為的投機化和短期化、央行等金融監管者無條件地信任市場,導致了監管空白、市場紀律必須得到重新梳理和改革、融監管者需要用動態的眼光審視市場的發展變化、按照宏觀調控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積極應對短期國際經濟沖擊、以危機為鑒,扎實做好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機制等內部基礎建設、深入危機根源,掌握真實信息,有效培育人才基礎等,具體請詳見。
2006年12月美國的次貸機構提交破產申請,全球投資者和金融監管者都不會預見到這會成為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開端。隨后的22個月里,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從單一金融產品向復雜產品蔓延,從單一金融市場向所有關聯市場傳導,從單一國家市場向全球市場擴散。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只是局部區域性危機,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也僅是某一特定行業的危機,一般性的歷史經驗和政策手段都不足以對危機發展作出準確合理的判斷。這要求金融從業者必須著眼于本次危機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站在歷史和全球的高度真正推動金融體系持續修正自身的缺陷。
次貸危機是當前金融市場恐慌的“導火索”,但不是根源隨著2006年底貸款家庭違約率的高企,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質量持續惡化,次貸相關金融產品的恐慌性拋售,導致了場外交易市場的失靈。眾多金融機構由于過度參與次貸產品相關交易而蒙受巨額損失,導致了嚴重的流動性困難。隨著信用評級機制公信力喪失,投資者趨于保守,信用市場短時間內迅速緊縮。流動性不足的金融機構在缺少外部資金來源的情況下,隨著時問推移難以支撐。本輪危機以次貸惡化為“導火索”,但究其深層次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流動性過剩與房地產等資產價值形成互動,推動了價格泡沫的形成。在缺少自我修正能力和外部監管干預的情況下,市場步入了只能沿著一個方向運行的泡沫循環。
二是金融機構激勵約束機制日趨激進,導致經營行為的投機化和短期化。在經濟繁榮周期,眾多金融機構的利潤訴求被絕對化、單一化。投資者風險偏好的異化使得金融資本更多地流向短期回報高的領域,并使用過高的杠桿率。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三是央行等金融監管者無條件地信任市場,導致了監管空白。貨幣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沒有根據經濟周期的變化及時地調整政策策略。在市場出現泡沫化傾向的時候仍然堅持“市場萬能”的理論假設。
次債危機羊群效應思考
摘要:2006年始于美國的次債風波,并沒有像分析家們最初預期的那樣,很快風平浪靜,反而由于金融市場中的羊群效應,愈演愈烈,最終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本文通過分析此次危機中的各種羊群行為,進而提出政府監管的幾項建議。
關鍵詞:次債危機;羊群效應;政府監管;啟示
一、相關概念解釋
羊群效應(herdeffect)是行為金融學的術語。指在一定時期內,當采取相同策略(買或賣)交易特定資產的行為主體達到或超過一定數量時,羊群效應就發生了。羊群效應的分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羊群效應(rationalherdeffect);另一種是非理性的羊群效應(irrationalherdeffect)。在金融市場上,羊群效應主要是指一種非理性的羊群效應,即金融市場的決策主體由于受其他相似決策人的影響而出現趨同的市場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決策主體不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決策,而根據社會輿論做出決策,是個體理性與集體非理性的矛盾綜合,其根源在于決策信息的不足和市場機制的不完善。
次級債是由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后形成的債券。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是相對于優質房貸而言的,是指對信用記錄不高,還款能力不強的低收入貸款者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它的利率比優質房貸要高很多。次級房貸證券化的過程主要是由貸款商向購房者發放次貸,然后將次貸出售給經紀商,由經紀商將次貸重新組合完成證券化之后再出售給投資者。通過證券化,貸款風險由貸款發放者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二、羊群效應分析
金融危機促進中國金融創新
當全球再次陷入金融危機之時,以美國和世界金融史為案例把金融創新與金融危機放在一起進行辯證研究,深入研究金融創新在引發金融危機中的反面作用,金融創新在化解金融危機中的正面作用,更加深入地認識金融創新和金融危機的根源和本質,對探索和促進中國在危機之中加快推進金融改革與創新之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世界金融發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創新與危機往復更替的歷史
無論是考察150年來,每10年就要重復一次的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金融危機案例,還是統計800年歷史數據提供給我們無數次輪回重演歷史經驗,都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機與金融創新共生共棲,并行不悖。
自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著名的投機性泡沫事件,即1636年荷蘭的“郁金香狂潮”以來,世界金融業的發展速度與金融危機爆發的次數呈正相關。特別是自1850年代以來到現在的150年間,以美國為代表的金融業發達國家,差不多每10年就重復一次,雖然每次起因和形式各異,發端的國家和規模不同,影響的范圍和破壞的程度不一,但每次都以更大力度的創新開始,并促使金融法律與監管體系的改良與發展,讓以美國為代表的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整體資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更上一層樓。正是那一次次危機讓這些經濟發達國家的金融經濟的深化成為可能。
當我們把18世紀以來發生的金融危機集中排列之后我們就會發現,世界金融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機史。同樣,在深入比較研究了18世紀以來發生在主要國家的主要金融危機后我們就會發現,雖然并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機都促進了金融向前發展,但總的來看,世界金融發展的重大突破性階段均發生在金融危機之后,整個金融發展的趨勢就是以金融危機為標志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金融發展的歷史就是金融創新的歷史。
以18世紀20年生在英國南海公司的“泡沫公司”為正反兩面案例。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泡沫的破滅引發了金融危機,英國議會擔心股票類證券繼續成為一些人騙錢、制造金融危機的工具,為了防止再次發生此類事件,通過著名的《反泡沫法案》,英國公司從此無法向公眾再發行股票。直到1860年英國重新允許私人公司再次發行股票的120多年,英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而美國則采取了相反的態度,取得了股票市場發展的領先地位,成為全球金融的創新中心。美國超過英國,是因為創新。
貨幣政策操作框架新視角探討
摘要: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以及后金融危機時代,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借鑒傳統貨幣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一個容納通常態、危機態與過渡態三個不同經濟狀態的全新貨幣經濟邏輯認識框架——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以期對當前貨幣經濟理論體系有所改進與完善,為人們對貨幣經濟理論的再認識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經濟狀態三角;貨幣政策三角;經濟新常態
1新框架的提出
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成型于2007年次貸危機之前,危機的爆發在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損害的同時,也引發了對理論和政策本身的反思?;趥鹘y基礎理論體系,借鑒美國次貸危機與我國經濟新常態兩個典型案例引發的諸多思考,本文將提出一個包容性的貨幣經濟理論新框架,文中將其命名為“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敖洕鸂顟B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的提出并不是對傳統貨幣經濟理論的否定或批判,而是從一個更廣闊的層面對危機前傳統理論與其危機后新發展的一個新的認識框架和視角。該框架的提出在方法論上主要源于全分類的思想。如同濾波技術將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全分類為不同幅度的周期與趨勢因素組合。本文借鑒復雜系統的有關概念將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全分類為包含通常態、危機態與過渡態的經濟狀態三角,其中危機態相當于復雜系統中的極端狀態,過渡態相當于復雜系統的臨界狀態(或稱奇點狀態),通常態則相當于復雜系統除極端狀態與臨界狀態之外的其他狀態。為了進一步突出危機態與過渡態在新框架中的特殊性,本文將二者統稱為“非常態”?!胺浅B”的概念較早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提出,他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蘊含周期性等非常態屬性,只有更好地理解當前經濟增速顯著降低的邏輯,才有助于真正把“穩增長”與“調失衡”政策結合起來。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明的觀點類似,認為中國的新常態也是一種過渡態。此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唐文進等人對次貸危機期間的非常態貨幣政策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對中國政策運用的啟示。本文對上述概念與研究進行了融合與發展,將危機態與過渡態兩種非常態與通常態共同納入一個全新的貨幣經濟基礎框架和視角。當然本文對非常態僅給出了一個稱謂性的定義,其正式定義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共同探討。下面將對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的含義進行分析。
2非常態與經濟狀態三角
傳統上,一國的經濟狀態或經濟周期可以分為擴張與收縮兩種不同類型,此種劃分雖然對經濟系統運行的認識具有基礎性的指導作用,但其對實際經濟狀態的刻畫過于簡單,對貨幣政策的操作也不具備進一步的指示性。在此基礎上,伯南克等人對此二維劃分框架進行了調整,將大蕭條代表的危機態置于整個經濟研究框架的突出位置。實際上,伯南克的經濟研究框架也是二維模式的,二維的一端是大蕭條式的危機狀態,另一端是傳統的幅度較淺的衰退與擴張狀態。伯南克式的經濟狀態劃分方式與研究視角對于貨幣政策具有實際與突出的指導作用,在通常的擴張與收縮經濟狀態下,可以傳統的反周期貨幣政策進行應對,而在較為嚴重的危機狀態,則需采用非常規的貨幣救助措施進行應對??梢哉f,伯南克的研究是對傳統經濟與貨幣理論的重大突破,且其研究成果經受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踐檢驗。本文將在伯南克的基礎上,對經濟與貨幣的認識模式或框架進行更為深入的擴展與完善,形成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三維經濟貨幣理論劃分框架或體系。在危機態從傳統經濟狀態(周期)劃分獨立出來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將過渡態從通常態——危機態二維框架中獨立出來,形成一個三維的經濟狀態劃分空間。經濟狀態三角中的通常態指一般的經濟周期或波動狀態,其波幅較小,對經濟與政策的沖擊也較小,該狀態最為常見,在經濟狀態空間中歷時最久。危機態指類似1930年代大蕭條和21世紀初次貸危機的較為嚴重的危機經濟狀態,其波幅較深,對經濟與政策的沖擊也較大,該狀態出現的頻次較低。過渡態指與通常態、危機態相關(存在風險隱患但危機尚未實際發生)但又不同的一種較為不穩定的過渡狀態或進程(中國經濟新常態也屬于一種過渡態)。其波幅介于通常態與危機態之間,對經濟與政策的考驗較強,若處理得當過渡態會演化為通常態,但若應對不當,過渡態則可能演變為危機態。該狀態出現的頻次也介于通常態與危機態之間。應當注意的是,經濟狀態三角的三個頂點具有相互轉換的動態性。在不同的發展路徑以及外部沖擊下,通常態可以轉換為危機態或過渡態,危機態依據不同的市場修復能力與政策應對水平經歷一定的時間可以轉化為過渡態并最終形成通常態,而過渡態由于政策的得失向其他狀態的轉化則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既可能轉化為通常態,也無法完全避免轉化為危機態。
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論文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100多年前,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貨幣經濟是經濟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沒有金融就沒有現代經濟。金融的狀況如何,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的未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所罕見。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監管缺失是本次危機的直接原因。金融監管層應在不同層面采取應對措施,確保所有金融市場、產品和參與者都受到相應監管或監督,防范金融風險。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1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
1.1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抵押貸款市場分“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次級貸款,指的就是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購房屋為抵押的住房貸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聯儲實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風靡一時。2005年至2006年,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但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腳步。放貸機構為了競爭,不斷放松放款條件,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與此同時,次級抵押貸款被證券化了。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指的是將缺乏流動性但又能夠產生可預期的穩定現金流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匯集起來,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貸款的風險與收益要素進行分離與重組,再配以相應的擔保和升級,將其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和流通的證券。次級抵押貸款證券,被美國的金融機構做到了全世界,危機發生,全球就為美國的次級債買單。
加強金融風險防控的緊迫性研究論文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100多年前,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貨幣經濟是經濟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沒有金融就沒有現代經濟。金融的狀況如何,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的未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所罕見。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監管缺失是本次危機的直接原因。金融監管層應在不同層面采取應對措施,確保所有金融市場、產品和參與者都受到相應監管或監督,防范金融風險。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1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
1.1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抵押貸款市場分“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次級貸款,指的就是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購房屋為抵押的住房貸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聯儲實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風靡一時。2005年至2006年,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但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腳步。放貸機構為了競爭,不斷放松放款條件,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與此同時,次級抵押貸款被證券化了。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指的是將缺乏流動性但又能夠產生可預期的穩定現金流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匯集起來,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貸款的風險與收益要素進行分離與重組,再配以相應的擔保和升級,將其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和流通的證券。次級抵押貸款證券,被美國的金融機構做到了全世界,危機發生,全球就為美國的次級債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