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次貸危機 經濟法 政府干預 正當性 啟示
次貸危機自2007年初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爆發后,先是蔓延至整個金融行業,而后波及到實體經濟,成為真正意義的經濟危機。作為進入21世紀后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它給世人留下的教訓極為深刻。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是應對次貸危機,避免危機影響擴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經濟法的語境下論述次貸危機中的眾多干預措施,經濟法語境下的國家干預應該包括國家立法干預,行政干預或政府干預,司法干預,其中經濟法中的國家干預核心是行政機關的干預,本文也將以行政干預為重點進行分析。
一、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對于次貸危機的原因,經濟學界內部百家爭鳴,其中主流觀點認為本次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政府監管的缺失、金融機構過度的金融創新以及次貸市場的不規范,上述的觀點如果從經濟法角度去總結,那么導致本次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就是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
1、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典型的市場失靈的表現
在市場經濟產生以來的幾百年里,個體本位和社會本位這對范疇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逐步尖銳。本次次貸危機就是市場經濟中個人主義極度膨脹的結果,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金融貸款機構、借款人、中介機構和評級機構,通過對這些市場參與者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參與者都存在著忽視社會利益的極端個人主義行為。首先金融機構的高管作為具備金融專業知識的專家,在進行每次金融創新時都會很清楚開發出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面對次級抵押貸款帶來的高額利潤,貪婪使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高管們毫無顧忌地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和轉嫁風險,同時為了掩蓋風險,創新出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產品。其次次級抵押貸款創設的初衷是為了實現廣大低收入人群住房夢,但是面對房價持續上漲,經濟形勢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夠帶來的暴利,同時由于級抵押貸款門檻低,并且審查松懈,所以期望通過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使次貸規模持續擴大。最后,次貸市場中的中介人和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行為也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中介商為了幫助借款人通過貸款審查,順利拿到貸款,采取各種非正當手段蒙騙借款機構,例如使用虛假的收入證明和納稅證明以及賄賂貸款審查員等,這些不正當行為導致貸款機構將錢貸給不符合標準的借款人,增加了貸款機構的不良資產和壞賬死賬,提升了貸款機構的運營風險;評級機構作為謀利的法人,為了得到報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評級的客戶的做法,擅自提升貸款的信用等級。通過對本次次貸危機原因的分析,極端的個人主義傾向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面對利益,金融機構的高管、中介入,評級機構,借款人都把社會公共利益,經濟安全拋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貸市場參與者面對利益的種種盲目參與行為、盲目投資以及盲目投機行為無疑是市場經濟盲目性的表現。
2、政府失靈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又一主因
不僅市場存在失靈,政府在干預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往往也存在著失靈,并且政府失靈通常出現在政府試圖矯正市場失靈的過程中。政府失靈的影響與市場失靈的影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場與國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與市場一樣嚴重。政府失靈包括政府干預不到位,政府干預錯位以及政府干預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預不到位和政府干預錯位在本次危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次貸危機中政府干預不到位是導致次貸市場陷入混亂的主要原因。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號經濟強國,現代經濟發展已有幾百年歷史,經濟法律法規比較完善,但是為什么還會爆發如此嚴重的金融信貸危機?比較有力的解釋就是政府在市場惡化的過程中放任市場自身調節,政府干預沒有到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堅持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美國遭受重創,從此各國開始注重強調政府干預。直至上世紀70年代“父愛”般的政府干預使美國出現滯脹,此時與凱恩斯主義對立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說,新自由主義的泛濫是美國政府干預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堅持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放任市場自由發展,對于市場中的種種過度冒險行為坐視不管,放任金融機構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同時對于一些金融機構過高的杠桿率也置之不理。
篇2
一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
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增值,為了實現增值不折手段是資本殘忍和血腥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構成了資本運動的全部和原始的動力。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走過了近五百年的時間,五百年來,資本主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過了原始積累、自由競爭,壟斷、國家壟斷的歷史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資本主義勢力稱雄世界,資本主義集團內部通過激烈的競爭,不斷分化和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實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礦產、糧食世界性壟斷集團,在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長期博弈中,最終獲勝,獲得了貨幣發行權,資本主義步入國家壟斷階段,國際資本應運而生,資本主義政權最終成為國際資本的附庸,國際資本通過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完成了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掌控,其實現增值的手段變得隨心所欲,花樣翻新,不斷通過制造經濟波動,劫掠世界財富。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性的經濟波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發生的頻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雖然導致經濟波動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結局卻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的形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的同時,其實現增值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資本已經對通過傳統手段掠奪財富,實現增值變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頻繁攪動世界經濟,實現一夜暴富,瘋狂地掠奪世界財富,掠奪的手段變得更加隱蔽和富于欺騙性。
二戰后在頻繁發生的石油危機、金融危機、糧食危機、局部戰爭危機的背后我們總能看到資本的影子,資本在這些危機的背后鬼魅魍魎,若隱若現,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它___一國際資本才是這些危機的真正罪魁禍首!但哭得最傷心的卻往往是最大的贏家,每次經濟危機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危機的根本原因,也許能加深對危機的認識和把握,在未來的經濟運行中防微杜漸,減少損失。
二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波動常態
金融經濟國際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進一步發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趨勢。盡管幾次金融風暴的沖擊使金融經濟國際化受到異議,但是,隨著經濟壘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金融經濟國際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已成共識。金融國際化使得國際資本輕而易舉敲開了世界各個國家的大門,表面上表現為壘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合理高效流動,但本質上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的國際化進一步加深了國際資本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控制,為國際資本攪動世界經濟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國際資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適的時機和機會來制造增值的機會。基于國際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控制地位,技術壟斷、資源壟斷、規則壟斷、金融國家化使得國際資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中的經常發生的現象,金融危機的常態化使得世界經濟陷入經靜性的波動中。
三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席卷壘球的金融危機,世界各國的投資者損失慘重,這場危機在范圍、程度、損失方面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響到實體經濟,成為自二戰以來最為深重的經濟危機,它不僅沉重打擊了發達經濟體,同時遏制了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增長,延緩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產業機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的步伐,全球經濟被迫陷入停滯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機中痛苦地掙扎著。
篇3
關鍵詞:泡沫經濟;日本;美國;啟示
在經濟的領域中,關于“泡沫”與“經濟”有兩個組合詞語―“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從宏微觀的角度更能體現兩者之間的區別。前者反映的是資產的內在價值因為有虛假需求的刺激而不斷被拉高,最終導致價值與其市場價格背離的局部的微觀經濟現象。后者則反映的是社會局部存在的投機需求在一定傳導機理的運作下會放大其實際對社會有效需求的刺激,慢慢地演變成為社會虛假繁榮的全局的宏觀經濟現象。通俗的講,當市場狀態達到理論上的理想狀態時,消費者對經濟發展的前景信心滿滿,投資者因為有利可圖而進行不斷的投資,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健康增長的局面。
但社會經濟總量不可能無節制的增長下去,一旦到達其上限,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利潤空間的縮小,投資者便會減少甚至不生產,而把目光轉向資本市場,屆時投資者實現了到投機者的跨越,吹脹經濟泡沫。透過歷史不難看出每次危機到來前整個社會的經濟都會看上去繁榮無比,但是此時企業的利潤水平已經降的很低了,實體經濟疲軟不堪。失去實體經濟這一強大后盾的支撐,社會的泡沫經濟便從局部的經濟泡沫中應運而生,此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是在所難免的。
上世紀80年代,美、日、德、法、英五國財政部長在紐約發表聯合聲明,即“廣場協議”,之后日元開始一路升值。8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陷于停滯狀態。日本的制造業和礦場業等出口企業因為日元的大幅升值在國際同類產品市場中逐漸失去了競爭力,據日本統計數據稱,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產業損失高達3.5萬億日元。美元的貶值還使得日本持有美元資產的絕大部分化為泡影。此時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采取放寬金融政策,進行財政重組等措施來控制日元的升值以此來應對國內經濟的蕭條局面。一系列措施實施之后日本的法定利率在1987年降到歷史最低,僅有2.5%。此外,日元――美元委員會推行金融自由化,放寬對銀行業務的限制。尤其在存款利率實現自由化之后,銀行間的競爭日發激烈,由于企業大額定期存款利息不斷上調,導致銀行的籌資成本攀高。相比銀行籌資而言,土地和房地產方面因其具有利息高、融資快的特點而吸引了大量社會流動資金。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企業投資過剩,經濟泡沫脹大,最終加速了泡沫經濟的發展。在泡沫經濟時期,所有人都被籠罩在虛假繁榮的海市蜃樓之中,都抱著“價格還會再漲”的心態,沒有人愿意相信,更沒有人會相信價格會下跌。1990年,大藏省《關于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相關融資實行總量控制,日本銀行也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經濟泡沫最終破裂。在此之后,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低迷,這段時間被稱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不僅日本有這樣慘痛的經歷,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也有過這樣一段心酸的歷程。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各個國家為之震顫,也導致直到現在有的國家依然處在當年的陰影之中。我們可以從美國的信用體系開始來分析當時金融危機是如何醞釀的。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檔案共享機制的國家之一,美國對貸款人的信用條件有十分嚴格的要求。而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正是由于美國摧毀了自己建立起來的信用體系。美國將房屋貸款的借款人分為優級、近優級、次級三個等級。對于次級貸款者,若沒有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會因不符合貸款條件被拒之門外。但是各方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主動地破壞了這一信用體系,政府和銀行都不例外。
金融危機爆發后,次級貸款者破產還不起款而違約,銀行壞賬劇增,對銀行經濟造成巨大損害。次貸危機發生的根源是美國多年積累起來的房地產市場的經濟泡沫。土地占比的不斷提高使得房價節節攀升,由于美國人傳統的超前消費觀念,在房價不斷上漲期間借款人可以從房價增值中獲得收益來償還舊債。而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信貸環境“優越”,利率不斷下降,對于次級貸款者來說收益遠高于借貸成本,從而增加了對次級貸款的需求。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復雜關系則是美國次貸危機波及范圍廣、破壞程度大的根本原因。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被美國金融機構瘋狂的制造出來,并將其打包銷售給全世界的投資者,在該過程中風險也被完美包裝并隨之被轉嫁出去。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是次貸危機的導火索,金融泡沫的不斷積累則是次貸危機生長的土壤。
如何從日本和美國的教訓中汲取對我國經濟發展、預防泡沫經濟有用的經驗是我們最應當重視的部分。比較兩國的危機產生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寬松的政策體系為經濟泡沫的長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更是經濟泡沫肆意擴張的根基。由于我們很難界定怎樣才算是產生了泡沫,因此泡沫經濟一旦產生由于社會的慣性我們依然保持著之前的思維,并不會感覺到價格有什么不對,于是金融危機便在經濟泡沫不斷被吹大的過程中爆發了。
對我國而言,避免發生泡沫經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提倡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時代,我們不能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缺乏了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社會的經濟整體就會像沒有頂梁柱一般不堪一擊。第二,建立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其所包含的金融關系也越來越復雜,一旦產生危機其影響和破壞力必定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對銀行,證券業,基金等各大金融機構的監管時刻不能松懈。同時我們要注重信息的透明度,為投資者提供完善的信息幫助其投資。第三,創新是我國經濟實現良好發展的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創新應該主要體現在實業領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新興投資領域。注重生產技術的創新,是提高生產率的唯一可行且能夠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途徑,更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第四,強調適度寬松的宏觀環境。在中國經濟日漸穩定的階段,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的貨幣政策能夠防止我國經濟跌入經濟泡沫的陷阱。第五,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調整當前國際金融體系,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是防范危機在全球蔓延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王宇.繁榮還是危機:后海嘯時代的經濟迷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 池田信夫.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 徐朝陽.泡沫經濟與日本“失去的十年”[J].消費導刊.2010,(1)
篇4
【關鍵詞】次貸危機;次貸原因;次貸影響;次貸啟示;金融監管
2006年春季,美國次貸危機初步顯現,2007年8月危機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再到后來,次貸危機逐步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這時,不論是危機中心的發達經濟體或是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受到了巨大沖擊。次貸危機漸漸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而且直到現在,它依然不失為一個熱點。世界各國都將關注的目光拋在危機發源地――美國,紛紛探討著危機的成因,關注著危機的影響,思考著應對之策。
一、危機的發生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起源――美國次貸危機,是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在危機爆發前的一段時期,美國過度放松了美聯儲基準利率的韁繩,導致美國房地產業如脫韁野馬般瘋狂的前行,進而誘發了居民以及非居民對房地產投資的非理性狂熱。當時,多數金融機構都執迷于房地產暴漲所帶來的預期收益,因此降低了信貸門檻,大量地向那些缺乏足夠收入、沒有還款能力證明或其他負債較重的次級按揭貸款人發放次級按揭貸款。而恰是這些金融機構的過度貪婪和非理性,伴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使得次級按揭貸款的還款風險就由潛在變成現實。2007年,美國住房市場大幅降溫,伴隨著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這使得購房者的還貸壓力大大加重,加之次級按揭貸款人的資信狀況本來就差,因此還不起房貸、違約是很容易發生的事,當較大規模地、集中地發生這類事件時,危機就發生了。
二、危機的起因
1.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擴張性政策,尤其其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造成此次危機的根本原因。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特別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經歷著由松到緊的變化。2001年初,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調了50個基點,自此,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就開始從加息轉為減息,到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降至過去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1%。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使得房地產市場上的房貸利率也同期下降,而這一階段持續的利率下降,正是帶動21世紀以來美國房市持續繁榮并引起次級房貸市場泡沫的重要因素,利率的下降使很多蘊涵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得以在房產市場上產生和擴張。然而,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有了逆轉的趨勢,到2006年8月,聯邦基金利率已經上升到5.25%。利息的連續上升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開始發揮抑制住房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促使了房價下跌,但同時大量增加了違約的風險。
2.低利率確實對房市泡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實際上泡沫發生的主因是馬虎貸款,次貸危機的發生與部分美國銀行和金融機構違規操作,忽略次級按揭貸款的風險以及證券打包行為有關。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如此傾心于房地產貸款,其根本原因在于房地產高速增長所帶來的巨額回報,暴漲的收入預期使各商業銀行大開信貸閘門。當然,商業銀行如此不計后果的將他們的資金注入房地產業,特別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除了上述原因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所發放貸款的流動性風險和收入風險可以通過證券化的方式轉移到其他金融機構中,因此,他們有意地降低信貸門檻,導致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投資市場的系統風險增大。
3.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以如此肆無忌憚的發放次級貸款也與金融業嚴重的監管不足和監管不力有關。這是本文要說的最后一個原因。這次的危機證明了最少的監管并不是最好的監管。對于危機發源地的美國來說,美聯儲的監管范圍應擴大,除了銀行,還應覆蓋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形成威脅的企業,如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三、危機的影響
此次危機對美國的影響極為深遠。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惡化,引起美國股市的劇烈動蕩。而當危機逐漸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后,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又受到了影響,進而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增長。在這次危機中,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而且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起初,受害者基本都是投資銀行,但隨著美國金融市場的波動下行,很多商業銀行也被拖垮了。
美國的次貸危機對我國也有一定影響。但由于我國金融業,尤其是投資銀行等金融業還不太發達,尚處于起步階段,國際化程度較低,而且資本項目也未完全開放,所以此次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沒有造成根本性打擊。然而,由于我國屬于出口依賴型國家,因此此次危機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還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特別的,我國對美國出口依賴程度較高,而此次危機使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特別是美國消費水平下降,因此這從外需方面抑制了我國出口的增長;并且美國金融危機對日本、歐洲影響也較大,這也影響了我國的外貿出口。另外,美國經濟衰退導致貿易保護壓力增大,“中國制造”將會面臨更多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這也會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我國出口增長的下降,不但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同時也使得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所以我國面臨的是經濟增長趨緩和就業形勢嚴峻的雙重壓力。最后,次貸危機加大了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采取了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會加速流入國內市場,這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四、我國應對危機的措施
面對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趨緩的壓力,我國應采取靈活從緊的貨幣政策,同時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驗,采取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
1.采取靈活從緊的貨幣政策。在貨幣政策上仍然保持緊縮態勢,但要根據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靈活調整,防止過度緊縮,實行謹慎加息。
2.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首先擴大政府投資。出口的下降對國內的投資增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需要擴大政府投資來對沖這部分影響。其次,增加政府支出與補貼。繼續擴大社保和醫保的覆蓋面,加大農業直補,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水平。最后,減免稅收,這可以提高企業利潤,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有利于企業增加投資、擴大供給,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費,擴大內需。
3.抓住時機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調整出口產業的結構。至少到目前,我國一直是出口依賴型國家,而且出口的產品大多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低端產品,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有利時機,逐步降低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
五、我國得到的啟示
面對此次美國的次貸危機,我國應該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首先,應該建立并且能夠快速啟動應急機制,這不論是對于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或是對于應對以后那些不可預見的危機來說都是必要的。其次,我們應該高度關注資產價格變化,使用各種政策組合來降低金融資產價格大幅度波動的風險。對于房地產市場,應格外關注房地產信貸風險。房地產市場泡沫是此次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掩蓋了大量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針對我國目前的房市情況,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們必須嚴密監控房市價格,并檢討現行的住房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管理制度。第三,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提高監管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第四,金融業要平衡好推動金融創新和控制金融風險的關系,在發展金融衍生品時,要認識到衍生品的兩面性,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加強監管、嚴控風險。最后,認識到,通過擴大內需、提升內生性增長動力來應對外部需求下降才是應對風險更為有效的方法。
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們竭盡全力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然而在人類有限的理性與無限的貪婪面前,災難和危機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在事后的解釋或許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因此我們不如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把更多精力放在處理危機上來。總的來說,由于我國儲蓄率水平比較高、銀行壞賬率相對較低以及對外風險暴露少等方面的優勢,使得我國在走出危機、走向復蘇的進程中先于其他國家,另外,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國際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影響力也正逐步增強,這些都是西方國家再也無法回避的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現實。
參考文獻:
[1]什么是次貸危機[OL].鳳凰財經.
[2]張曉晶,湯鐸鐸,林躍勤.全球失衡、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的復蘇[J].經濟研究,2009,5.
[3]婁馨月.美國次貸危機究竟禍起何處[J].經濟研究參考,2008,63.
[4]王軍,董方軍,戶海印.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若干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08,70.
篇5
關鍵詞:小微企業發展;公司治理;信息不對稱;主銀行制
0引言
小微企業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無論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還是關注民生、促進就業和社會和諧,都離不開對小微企業發展的關注與支持。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微企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外部資金的支持。由于經營規模小、管理不規范,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相對單一,融資難已成為阻礙小微企業發展的重大障礙。目前,小微企業融資主要來源于民間借貸,在直接融資渠道尚待完善的情況下,從商業銀行貸款的角度突破融資瓶頸是解決小微企業發展問題的關鍵。從商業銀行角度看,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造相繼完成,“金融脫媒現象”日益突出,就信貸業務而言,小微企業將逐步成為銀行業的主要服務對象。
目前,在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解決對策及措施方面已形成較為廣泛的共識:如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資金需求“短、頻、急”、信用狀況差、信息不對稱、擔保物缺乏等;解決對策主要圍繞政府的政策扶持、監管部門的監管政策調整、銀行的產品及管理模式創新、小微企業的自身發展等幾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及建議,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差別化監管、完善信用體系、創新信貸產品、改進信用評級、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小微企業財務制度、采取聯合擔保等等。綜上可以看出,商業銀行從自身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因為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大,其次是投入產出低,缺乏規模效益。從銀行信貸經營角度,了解和防范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無疑,上述措施的實施和完善都將有助于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這些措施建議主要圍繞銀行如何識別風險、規避風險及轉移風險成本等方面,對如何從源頭上避免銀行信貸風險的形成則缺乏深入的探討。本文試圖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性提出措施建議。
1小微企業信貸風險內在成因分析
1.1風險來源分析
從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的角度看,小微企業除了經營規模小、擔保物少等客觀限制因素外,信息不對稱、決策不科學是造成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經營及風險狀況掌握不足,喪失有效防范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的信息基礎。當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進行信貸交易時,作為方的小微企業具有掌握自身經營和風險狀況的信息優勢,商業銀行則處于信息劣勢,導致商業銀行難以準確把控小微企業的風險狀況,造成商業銀行逆向選擇風險,阻礙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建立信貸契約關系后,信息不對稱會誘發小微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形成道德風險,造成商業銀行面臨較大的信貸風險。決策不科學導致小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么損害商業銀行的利益,要么導致自身面臨發展危機。當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建立信貸契約關系后,商業銀行作為小微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其利益應該在小微企業決策中得到體現和維護。小微企業決策不科學主要體現在小微企業所有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不能充分顧及商業銀行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形成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對經濟規律把握能力差、經營和管理經驗欠缺等原因也會造成小微企業的決策不科學,形成經營風險。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決策不科學導致商業銀行面臨逆向選擇風險、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無論哪種風險都會在一定條件下直接或間接轉化為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成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主要來源。
1.2內在原因分析
小微企業公司信息不對稱、決策不科學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我國大多數小微企業采用業主制或合伙制,普遍面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一方面,所有權和經營控制權高度統一,小微企業決策權高度集中。由于這種高度集中的決策方式,小微企業的企業主在決策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制衡,難以避免因企業主過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對商業銀行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侵害。同時,這種決策方式受企業主知識面、信息量及思維模式的限制,決策質量相對較差。另一方面,小微企業內部機構設置往往過于簡單,權責不明,內控及財務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會計和經營信息失真,造成企業與商業銀行等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角度看,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集中體現為信息不對稱和決策不科學,信息不對稱和決策不科學則造成商業銀行面臨逆向選擇風險、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等潛在的信貸風險來源。
2防范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的對策機制設計
既然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是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根本原因,完善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成為防范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關鍵。
2.1在貸前調查階段
商業銀行防范信貸風險的重點是避免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風險。傳統的做法是,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進行貸前調查,搜集小微企業的會計和經營等方面信息,依據搜集到的信息對小微企業的風險狀況進行判斷,進而做出信貸決策。由于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是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根本原因,因此商業銀行在貸前調查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狀況的信息收集和信貸審批評價,誘導小微企業完善自身公司治理結構。除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如內控及財務制度不規范)造成信息不對稱問題外,小微企業具有造假賬騙取貸款的主觀意愿也是造成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原因。在貸前調查階段,商業銀行尚未成為小微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無法有效介入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導致商業銀行難以克服小微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商業銀行可以依據激勵相容的原則設計能夠引導小微企業主動揭示內部信息的信號傳遞機制。
2.2在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建立信貸關系后
商業銀行防范信貸風險的重點轉變為信息不對稱、決策不科學造成的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通過與小微企業簽訂信貸契約,商業銀行成為小微企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兩者之間形成委托關系。依據傳統的信貸合同約定,商業銀行作為債權人主要擁有對小微企業經營的監督權,并在特殊情況下擁有控制權,如破產清算。但是,由于小微企業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單純依靠監督權和有限的控制權很難對上述風險進行防范。商業銀行應當以重要利益相關者的身份,通過擁有更多的決策權、監督權、控制權等方式參與小微企業治理,幫助和促進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不僅有助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根本防范,而且有助于促進小微企業發展,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因此,依據貸前貸后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關系的差異,以及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造成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方式不同,商業銀行應設計不同的對策機制:貸前階段應注重“誘導機制”的設計,貸后則要注重“參與機制”的設計。
3具體措施建議
防范風險是商業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的第一要務,但是降低風險的措施往往會帶來管理成本上升,因此具體措施要考慮風險成本與管理成本的雙重約束,既要達到有效防范風險的目的,又要避免因實施成本過高而不可行。基于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投入產出低的情況,本文建議推出主銀行制(類似于美國中小企業貸款的基本銀行),由主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進行集約化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措施建議。
3.1建立小微企業的主銀行制
小微企業自成立之后可以自行選擇主銀行,雙方簽訂契約并建立長期全面的合作關系,約定小微企業的中間業務由主銀行負責辦理。通過與小微企業進行全面長期的合作,主銀行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信息,有效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主銀行應具有排他性,其他商業銀行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可委托主銀行收集小微企業經營風險信息和進行貸后管理。同時,基于長期全面的合作關系,主銀行有意愿并有條件參與小微企業的公司治理,促進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完善。
3.2對小微企業的貸前調查設置時間限制
由于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靠短時間內的報表分析和現場調查很難有效把握小微企業的風險狀況。因此,建議銀行監管部門制定貸前調查時間限制標準,統一規范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前調查行為。
3.3加大對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狀況的調查評價力度
主銀行在要求小微企業提供經營風險信息的同時,應注重對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狀況的信息搜集和調查。并在小微企業信貸審批評價體系中提高公司治理狀況的評價指標權重。加大對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狀況的重視程度,不僅有助于商業銀行從源頭上防范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而且有助于引導和激勵小微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3.4建立小微企業信息自動申報制和信貸審批的動態評價機制
小微企業確定主銀行后即開始定期向主銀行提供經營、風險以及公司治理狀況的信息和報告,主銀行則對小微企業進行周期性動態評價,根據評價指標的得分狀況決定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先后順序、貸款額度以及貸款利率,從而激勵小微企業主動提供信息的積極性。另外,商業銀行在小微企業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調查核實,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收集的成本投入。
3.5加大主銀行對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的參與度
主銀行與小微企業建立信貸契約關系時,應同時約定參與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的條件和方式。除必要的監督權外,還應包括主銀行在小微企業的戰略決策、投資決策、融資決策、經營決策等決策中擁有的決策參與權。通過行使決策參與權,商業銀行不僅可以防范小微企業主對自身利益侵害,而且能夠利用自身的知識和信息協助小微企業提高決策質量。在經營控制權方面,可適度放寬商業銀行擁有小微企業經營控制權的條件,幫助小微企業完善內控及財務制度。相關政府部門也應逐步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并保障主銀行參與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的相關權利。
參考文獻:
[1]李宏偉.微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及其對策[J].金融研究,2006(11).
[2]黃青竹,陳榮舉.信息不對稱與企業融資難[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6(3).
[3]王瓊.論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J].金融領域,2010(7).
[4]李鎮西.微小企業貸款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篇6
從金融市場挖掘次貸危機的原因,強調次貸危機中金融衍生品的濫用與金融市場操作混亂造成的影響。何帆、張明(2007)認為利率提高和房價下滑是次貸危機發生的導火索,從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市場操作視角出發,次貸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寬松的貸款標準和各種花樣翻新的貸款品種的證券化以及人為高估的信用評級。
2金融監管不力
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對全球推廣過程中日漸嚴重的金融危機和資本主義經濟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剖析。在馬克思危機理論中,馬克思通過貼切實際的生產關系、交往關系以及他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闡述緊密聯系,從而得出貨幣和金融危機的理論。而且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危機有規律地出現和爆發,使它的許多特點都表現出來,這些都在無形中為馬克思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條件。他在研究自己所處時代金融危機的同時,還順勢尋找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對之前的金融危機展開闡述,闡明了能夠造成金融危機的實際條件,及其本質、發生機制、與生產過剩危機的關系、在經濟周期中的表現等,從而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危機思想。建立的金融危機思想,其出發點就是貨幣理論。由于貨幣和商品產生對立,且一定要進行互換的情況在價值形式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馬克思表示這種情況下在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出現貨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概率會很大。第一,買賣商品時期相互分離就包含危機的可能性。商品在買賣過程中,被分成了賣和買兩個階段,這樣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處于分離環境下。在這樣的環境下,商品和貨幣之間的轉變就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進而導致兌現價值和生產商品時出現間斷等危機,所謂危機就是讓兩種既相干又單獨的個體被迫合并在一起。第二,商品買賣中貨幣與商品的時間分歧隨著信用機構的不斷改革發展而被逐步放大。縱然信用代表的是優良品質,但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雖然統一貨幣具備多次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并可以通過信用實現,但如果其中某一個企業在支付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那么很可能促使在很多點上終止了社會支付鏈條,并且涉及信用機構或其他企業,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才是最深層次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只要社會經濟在發展,出現經濟危機的現象就無法規避,由于構成人們經濟、社會活動的就是貨幣和商品,且二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表現尤為突出的就是金融危機。馬克思曾在其金融危機理論里指出“:萬一勞動的社會性質體現在商品的貨幣存在上,進而使其成為一個脫離實際生產的物品,那么不可回避的就要面對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或者獨立的貨幣危機[3]。”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不僅組成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而且依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生產范圍的無限擴大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是由資本的本性造成的,并導致了總供給大于總需求。這一矛盾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通常情況下,生產過剩的危機和銀行信用的危機往往成為經濟危機的兩種類型。馬克思認為,資金鏈條的中斷表示出現了貨幣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債務不能變更為現實貨幣,貨幣也不能用商品轉換,所以導致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以及引起商品貶值,信用貨幣虧損的狀況最終導致工廠和銀行的破產。馬克思對金融危機特征論述的觀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1)突然性金融危機總是毫無征兆的出現,沒有人會想到它會到來。馬克思根據十九世紀發生的金融危機非常明確地說出“:所以,在崩潰之前,營業都是一如既往,沒什么突發狀況……在崩潰即將來臨之際,營業都是像平時一樣,甚至比平時的生意還要好。”[4](2)傳遞性在危機比較廣泛的時候,所有國家的支付差額,特別是商業發達的國家,都存在逆差,這樣的情況是按照支付的序列,在這些國家的不同時間段像排炮一樣的發生;而且,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拿英國做一個比喻,如果英國爆發危機,那么所有的國家都會出現一樣的危機,這是馬克思以前的觀點。馬克思對危機的根本原因作出解釋“:所有危機的根源,都是群眾不能進行更多的消費,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金錢,但資本主義生產卻無視這一問題,盲目的進行大量生產,生產量應該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制定的。”[6]經濟危機出現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產生的有效需求不夠與生產量過多。然而,我們也需要辯證地理解這一觀點。對于局部意義上單純因投機而產生的金融危機,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認它們的存在,這些只能看做是“真正的危機”的一個環節。而并非是馬克思所講的“真正的危機”。
篇7
關鍵詞:金融危機次級貸款自由主義
2008年9月集中爆發了被稱為“華爾街風暴”的金融危機,其影響之大、范圍之廣,使得人們將之與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相提并論。
9月7日,曾占據美國房貸市場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9月21日,美國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至此,美國前五大投行已“全軍覆沒”。其它的金融巨頭也未能幸免: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告急;9月25日,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管;9月29日,美聯銀行被花旗銀行收購……金融機構紛紛倒閉不僅意味著“華爾街模式”的覆滅,而且引發了人們對于金融市場的深刻反思。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0月23日表示,信貸危機“與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在回答美國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主席沃克斯曼(HenryWaxman)的問題時,美聯儲前主席表示,他從自己的思路中“發現了一個缺陷”。格林斯潘說:“當時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假定各機構(具體來講就是銀行和其它企業)的自我利益決定了,它們是保護自己股東利益的最佳方面。”[1]
格林斯潘曾經是神話般的人物,他1987年8月開始擔任美聯儲主席,并且史無前例的四次連任,歷經四位總統。他導引下的美國經濟經歷過兩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歷史上最長的增長期,在克林頓時代創造出了“零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奇跡。美國媒體曾經毫不掩飾的宣稱:“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聯儲主席就行。”
由于格林斯潘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力,人們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清算”到他頭上也不奇怪,那么格林斯潘錯在何處?他的錯誤對今天的危機應當負多大的責任?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投機與擴張--華爾街模式的本質
長久以來,以大摩和高盛為代表的一批從事證券買賣、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同時比從事儲蓄和貸款業務的傳統銀行受到更少監管的獨立投行,一直是華爾街的“形象代言人”。他們以少量資金投入,通過杠桿作用,對各種衍生證券進行炒作,以小博大,極短時間內實現牟取暴利。在這樣的模式下,風險也隨著一次次交易進行而累計、擴大,最終爆發出來。
金融衍生產品主要的積極作用是“對沖”投資損失,或者說規避風險,但并不是消除風險,只不過把一部分人的風險轉移到另一部分人頭上。比如商業銀行為居民提供住房貸款,就面臨著居民違約的風險;為了轉移風險,商業銀行將這些貸款合同賣給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資銀行等機構;投資銀行當然不能成為最終的風險承擔者,它一方面將貸款處理成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賣給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對沖基金等在內的全球投資者,讓債券持有者來分擔房貸的風險;另一方面,投行創造出“信用違約保險”CDS(CreditDefaultSwap),讓保險公司如AIG等為這種次債提供擔保。
金融衍生產品的另一個作用是投機和套利,炒家除了會投機升跌,還會投機波幅。在1995年時,衍生金融工具投機得到臭名遠播。尼克·李森,巴林銀行的一名交易員,造成13億美元的損失,導致這家有數百年歷史的金融機構破產。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無法還貸的風險很高。隨著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次貸購房者的還貸負擔不斷加重,同時美國房價下跌,使次貸購房者難以通過出售或抵押住房來獲得融資,這樣,越來越多的次貸購房者無力還貸。于是,房貸機構(商業銀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貸壞賬;“兩房”、投資銀行、全球各類投資者手中的大批次債由于失去償付來源而大幅貶值,金融危機從此洶涌襲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錢借給低收入者,投資銀行給把貸款做成債券并且給予很高的等級,保險公司甚至為這種債券擔保,為什么?
追逐利益固然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則可以用心理學的一個規律解釋: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于是人們相信:只要美國地位不變,全世界的人就都想去美國定居,美國的土地有限,那么房子價格總是要上升的,只要住房還在,我的貸款就不會收不回來。
次貸危機之所以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金融衍生市場的高杠桿性。衍生產品的交易采用保證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資金只需滿足基礎資產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以雷曼兄弟為例,從2004年到2007年,雷曼炒作的資產負債表高達3000億美元,主要是通過購買住宅和商業房地產貸款證券作支撐的后盾。而同一期間,雷曼只增加了60億美元的股本--相對3000億,可說微乎其微。所以,雷曼的資產從極高位的24倍資本,增加到了更高位的31倍。反過來,如果投資總價值下降3%,那股東的權益便完全被銷除一空。[2]
二、新自由主義--格林斯潘拒絕監管衍生金融市場
既然認識到了衍生金融市場本身的高風險,以及銀行家及投資精英可能利用專業知識和影響對其他投資者作出不當引導,那么首先想到遏制危機的重要辦法就是加強市場監管。然而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強調減少政府對金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從而埋下了危機的禍根。
20世紀90年代,有些人聲稱,衍生品市場已變得如此龐大,并且難以理解。為了金融系統的整體安全,他們要求聯邦政府介入,加強衍生品監管。無論是會見政府官員、出席國會聽證會,還是在聽眾云集的場合發表演講,格林斯潘一直堅決反對限制衍生品交易。他希望這一問題由華爾街自行解決。[3]格林斯潘一方面信奉市場的力量,相信華爾街金融市場的參與者行為是可靠的,因為他們都應該是自己機構利益的最佳代表;另一方面,他認為與個人私利相比,政府的干預會是“邪惡的”。1998年,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因衍生品投資而陷入破產境地,引起一場金融風暴。但在格林斯潘施壓下,美國國會仍然宣布凍結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6個月監管權力。
格林斯潘對華爾街的信任并非毫無理由--經濟學基本假設之一就是“理性人”: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知道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并且總是趨利避害。所以華爾街精英們應該珍惜自己的聲譽,把握好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然而,他低估了市場擴張的力量,一個人冒險固然不是明智之舉,拉上其他人一起“攤薄”風險之后,人們的行為就要大膽得多。正是有投行的分析、金融創新作為支撐,商業銀行才一再擴大次貸業務;而投行有了保險公司、商業銀行以及其他投資者作為客戶,金融創新之舉也越來越多。當經濟不再增長,資金鏈斷裂,自然是一損俱損。
在反對一切政府干預和宏觀調控的政策下,政府放棄了對市場的有效監管,金融市場的高風險性也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高度自由最終導致金融風險爆發,對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三、政策導向的變化--金融危機的影響
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僅僅是大量金融機構的倒閉、危及實體經濟,還將改變經濟政策導向。從格林斯潘“認錯”來看,金融危機將促使人們重視金融監管,背離自由導向的市場原則。
自現代經濟學產生的三百年間,西方國家一直強調自由市場的力量,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曾頻頻指責其他國家比如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市場的優點非常明顯,能夠促進效率,而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以自我為中心的盲目擴張容易導致危機。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一例,這次金融危機也是。
理論在現實面前總是虛弱的,盡管美國一再推銷“讓金融體系自己尋找平衡點”的自由主義金融政策,但是自由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拉美債務危機;美國儲蓄和貸款危機;斯堪的納維亞銀行業危機;美國房地產危機;日本房地產泡沫和隨后的金融危機;墨西哥龍舌蘭危機;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破產;“網絡泡沫”;以及現在的“次貸危機”。金融自由化的好處明顯:讓很多人變得格外富有,但壞處也是明顯的:危機頻繁并且代價高昂。
于是在金融危機面前,白宮毫不猶豫的舉起了干預大旗:10月14日,美國政府宣布向銀行注資2500億美元,同時為銀行新債提供擔保;10月21日,美聯儲表示,將動用多至5400億美元,用于向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購買短期債務,以扶持美國金融體系的一大關鍵支柱;推行從陷于困境的金融企業買入問題資產的7000億美元計劃;[4]等等。
美國政府這次市場干預的政策力度堪稱歷史之最,對我們也有重要啟示。首先,市場自由是相對的,比信奉自由主義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國家在經濟中的職責,那就是維持經濟穩定,尤其注重行業監管的力度,預防危機的發生--多數人相信,如果美國政府重視金融市場的風險,對金融衍生品加以管制,那么次貸危機不會擴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第二,金融危機的關鍵是如何恢復信用,政府注資私人銀行最主要的作用不在于提供資金,而在于給出一個信號:政府將對銀行貸款提供擔保。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美元本位制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困擾乃至災難的風險急劇增加,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傳遞效應,這已是關系到我國金融戰略和中國整體發展戰略的問題。尤其是我國正處于金融市場改革的重要時期,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制訂政策、如何對待衍生金融市場,都需要更加謹慎的考慮。
參考文獻
[1]引自《格林斯潘“認錯”》,FT中文網,2008-10-24
[2]引自《希望,華爾街模式的消失》,揚子正如
篇8
受金融危機影響,貿易保護主義開始顯現。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在候任期間曾指責我國操縱人民幣匯率,這與布什政府拒絕認定我國為匯率操縱國的態度顯著不同。但美國當前的主要目的,是要迅速走出金融危機、擺脫經濟衰退,而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總體上有助于美國達到這一目的,起碼不悖于這一目的。因此,新一屆美國政府在危機中應不會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采取實質性的對抗行動,從擺脫實體經濟衰退的角度看,人民幣大幅升值對美國縮小貿易逆差不會產生實質影響。當前以中美貿易差額為代表的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根源于美國有較大的儲蓄缺口(儲蓄不足),而包括我國在內的東亞新興市場經濟體則有較大的投資缺口(儲蓄過剩)。從全球經濟平衡的角度來看,擁有較高儲蓄率的東亞新興市場經濟體是集體性地被迫與儲蓄率較低的美國保持貿易差額關系。顯然,這種失衡根源于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即使人民幣大幅升值至我國對美貿易順差大幅下降的程度。鑒于美國的儲蓄率在短期內難以提高,其貿易逆差將依然存在,只不過轉變為對其他國家的逆差而已。上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的貿易逆差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只是其貿易順差對手國順次由日本轉變為“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然后轉變為我國而已。
從擺脫金融危機的角度看,人民幣大幅升值并非美國解決金融危機的出路。近期,西方學術界流傳著一種“禍水東引”的謬論,即將人民幣匯率制度與美國次貸危機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人民幣匯率低估是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的主要成因,我國將積累的大量外匯儲備投資于美國國債,這壓低了美國長期利率,進而低利率刺激了美國金融創新并使其金融機構過度承擔風險,最終引發了次貸危機。大量事實表明,金融發展和風險認知之間的不匹配才是當前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金融創新和金融發展不斷深入,盡管金融風險認知在同一時期也有進步,但明顯滯后于實踐的需要。金融發展和風險認知的不匹配大大降低了原有金融穩定安排的效力,金融機構內控、市場紀律和金融監管的效率下降與此均有密切關聯。從這一視角看,次貸危機爆發具有必然性,它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沒有必然聯系。
事實上,維持現有包括人民幣匯率制度在內的中美經濟模式,對美國化解金融危機是有利的。當前,美國政府在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同時展開行動來化解危機。在實體經濟領域,美國主要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增長;在金融領域,美國主要通過金融機構救助、收購金融機構有毒資產、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三種方式來穩定金融系統。美國的危機化解方案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這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在美國國債投資需求中,外國投資者的地位舉足輕重。2008年,美國政府凈發行國債1.47萬億美元,其中外國投資者就購買了7720億美元。中美之間的經濟交往模式以人民幣“軟”釘住美元、我國對美保持大量貿易順差和我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為主要特征,這一模式有助于美國籌集資金、穩定國債市場。應當說,危機加強了中美經濟模式的“捆綁性”,即我國需要美國市場實現勞動力就業,美國則需要我國的資金來穩定其金融系統。破壞這一模式的穩定性,對中美雙方都沒有好處。
二、金融危機不會根本威脅我國外匯儲備的安全
次貸危機爆發后,我國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引起國人廣泛關注。部分國內學者認為,美聯儲向金融體系不斷注入流動性,使得美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通貨膨脹威脅,我國外匯儲備也極有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損失,人民幣匯率制度應該加速彈性化改革。為應對危機,美國貨幣當局不斷放松其貨幣政策。美聯儲的最初反應是,通過更積極的儲備管理使短期貨幣市場利率與目標水平一致。隨后,為緩解定期貨幣市場和回購市場的壓力,美聯儲延長了銀行再融資期限,擴展了合格抵押品和交易對手的范圍,擴大了證券融資范圍。鑒于金融市場混亂還在繼續且實體經濟出現衰退,美聯儲迅速調整了其貨幣政策立場,將聯邦基金利率在短期內由5.25%下調至0-0.25%。在缺乏利率下調空間的情況下,美聯儲開始實施所謂“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即貨幣政策直接關注貨幣投放數量而非利率。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看,以上貨幣政策操作并無特別之處,所有操作都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當面臨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出售其當前購買的國債和其他類型金融資產以收縮流動性。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美國這樣一個貧富較為懸殊而又實行議會民主的國家,美聯儲不可能為了損傷我國外匯儲備價值而故意推動通貨膨脹。
主要是發達國家金融自由化和發展中國家金融改革,刺激了投機性貨幣需求的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流動性膨脹對通貨膨脹的壓力。全球在次貸危機中投放的大量流動性在危機后大部分不會直接進入實體經濟,它們中的絕大部分極有可能是從謹慎狀態轉為投機狀態,這為全球收縮流動性提供充裕的反應時間。我國沒必要進行大的儲備幣種結構調整。反而,由于我國在美外匯儲備數量較大,任何急切的幣種結構調整很可能會因交易成本過高和外匯市場的博弈性反應而損害我國外匯儲備的價值。例如,如果我國迅速將美元國債儲備轉換成歐元儲備,則大量拋售很有可能會使美元國債收益率迅速上升,這將導致我國繼續持有的美元儲備的貼現值下降。更何況,在當前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中,美元的安全性仍然居于首位。
三、不宜采用人民幣大幅貶值來擺脫當前經濟緊縮
關于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水平,理論界存在很大爭議。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水平應該有利于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從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看,人民幣應該大幅升值。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是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根本目標,包括人民幣匯率政策在內的一切宏觀調控政策都須以此為最基本的出發點。換言之,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水平應該首先有利于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的總目標,其次才能考慮平衡國際收支。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劇烈下滑,對外出口和投資的增長率同比皆有大幅下滑。由于投資下滑主要是由出口下滑導致的,此輪我國經濟緊縮可以歸為外部需求沖擊型的經濟緊縮。為保持經濟增長,我國政府及時有力地出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匯率政策領域,我國迄今為止尚未采取大的舉措。我國是否應當采用人民幣大幅貶值來擺脫當前經濟緊縮,這也是我國匯率政策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表明:全球真實GDP增長率從2007年的3.5%下滑為2008年的1.7%,其中,除了中東的真實GDP增長率上升了0.2%,北美洲、中南美洲、歐洲、獨聯體、非洲和亞洲的真實GDP增長率分別下滑了1.0%、0.9%、1.8%、2.9%、0.8%、1.0%和2.9%;全球真實商品貿易增長率從2007年的6%下滑為2008年的2%,其中,北美洲、中南美洲、歐洲、獨聯體、非洲、中東和亞洲的真實商品出口增長率分別下滑了3.5%、1.5%、3.5%、1.0%、1.5%、1.0%和7.0%。全球真實GDP和真實商品出口的全面萎縮表明,在所有導致我國出口緊縮的原因中,貿易對象收入的全面下降肯定居于首位。
在人民幣“軟”釘住美元的匯率安排下,美元2008年對日元和歐元大幅升值,間接推升了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可以講,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對穩定在危機期間惡化了我國的貿易條件,中國當前具有人民幣貶值的潛在動力。:
篇9
回扣和敲詐文化滲透商業環境
繁榮的經濟是俄羅斯政權平穩過渡的最大保障。但當前,俄企業界同克里姆林宮以及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和沖突正呈愈演愈烈之勢。回扣和敲詐的文化已深深滲透到俄商業環境中。在地方市政工程中,承包商在計算成本時,都要考慮到腐敗給他們帶來的額外負擔。
2003年,克拉斯諾達爾的一名雕塑家,從俄藝術院獲得重建凱瑟琳二世雕像的合同。當時,這位藝術家為這座12米高的雕像預計的成本為320萬美元,但他沒有在成本中考慮到回扣的因素。最后,市政府只付給他部分款項,其中66.7萬美元則直接進了市政府的腰包。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缺乏透明度、地方官員素質糟糕,已成為困擾整個俄羅斯的系統性問題。而既得利益和權勢集團盤根錯節,也成為俄政治腐敗的最根本原因。
普京指定的總統候選人梅德韋杰夫已意識到,俄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在于國家對法律的漠視。他曾表示,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像俄羅斯這樣不尊重法律。分析認為,如果能展示出根除那些既得利益的政治勇氣,他將有機會改變俄羅斯。
美國《新聞周刊》2008年2月21日
日本銀行幸免于難
與次貸關聯的虧損不大
當歐美的大銀行紛紛在次貸危機中報出巨虧之際,日本的同行似乎幸免于難。有人懷疑日本銀行隱瞞了他們與次貸相關聯的虧損情況。他們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在國際資金流動性方面扮演著核心角色。但迄今為止,日本最大的三家銀行公布的與次貸關聯的損失僅為50億美元。相比之下,歐美的大銀行至少損失了1300億美元。
日本大藏省就此進行了澄清,認為日本銀行之所以損失不大,是因為日本銀行都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的金融危機,因此危機防范意識較強。而危機衍生出的嚴格的申報制度,使得銀行即使試圖隱瞞損失,也相當困難。
近年來,日本銀行大多將注意力放在企業合并和系統整合方面,對高收益率、高風險的產品一直較為謹慎。日本國內過低的借貸利率,也使得這些銀行在投資高回報的證券方面顯得動力不足,因為他們無需涉足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即可獲得更高的回報。
美國《商業周刊》2008年2月25日
墨累河的困境
澳各州博弈水資源
墨累河一直是澳大利亞農業最重要的水源,流域覆蓋澳六個州中的四個。但過去一年半,墨累河水位不斷下降,持續的干旱、氣候變化以及超過100年的灌溉系統,使如今的墨累河陷入歷史上最嚴重的枯水局面。官方預計,到明年6月,墨累河水系有75%的概率面臨更低的水位。
對墨累河水資源的爭奪也成為各州間博弈的焦點,特別是在地處墨累河上下游的各州之間。比如,新南州的果農和維多利亞州的葡萄種植園主指責說,昆士蘭州的棉農攫取了太多的水資源。
篇10
防控金融風險始終是全球性難題――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國家不在少數,美歐日等經濟體迄今仍未完全復原。作為唯一未出現過系統性風險的巨型經濟體,中國需要未雨綢繆。
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回望2007年開始的那場灌漫全球的危機成因,以及美國在事中、事后的處置方式,或能提供不少鏡鑒。
忽視金融風險和監管滯后是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一方面,美聯儲長期推行寬松貨幣政策,信貸政策過度放松,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以次級貸款為基礎創設出各種金融衍生品,且信用評級機構并未及時揭示風險,促成價格泡沫。
另一方面,政府未及時跟進監管,導致過度投機和金融創新野蠻生長。這暴露了美國金融創新的風險――資本逐利下的盲目創新加之監管漏洞,最終導致危機爆發。
事發后,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聯儲以激進的貨幣政策釋放流動性。
其一,下調美聯邦基金利率,降低金融機構拆借成本,間接提升個人消費能力,拉動消費;其二,為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貸款,緩解其資金壓力,增加流動性。
據統計,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美聯儲總計為金融市場提供了約1萬億美元,大幅提高流動性。
其次,實施財政與經濟計劃,為危機中的機構及個人提供融資及社會保障。
第一,先后出臺總預算分別為1520億美元、7870億美元的一攬子振興計劃,內容涉及減稅、延伸失業救濟金、直接支付現金給個人以及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等。
第二,實施700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包括直接注資并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兩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設立針對銀行和證券業的“資本購買計劃”并對美國友邦提供“AIG專項計劃”等。
第三,設立專門機構落實監管職責。先后設立聯邦住房金融局,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修復并穩定金融市場秩序。
第四,從法律層面確保經濟政策的執行和延續。先后頒布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振興法案、《2008住房與經濟復蘇法案》、《2008緊急經濟穩定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及消費者保護法案》等,給予經濟政策的法律支撐。
第五,危C之后,由政府接管的銀行、證券和保險公司,適時放歸私有化。
其化解危機的一些方法,對制定經濟政策、管理金融市場秩序有參考意義。專家認為,中國當前推行市場化債轉股、投貸聯動等措施,跨市場、跨機構的各類風險也較為隱蔽復雜,須提前打好“預防針”。
第一,監管須及時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維護金融穩定。
第二,金融監管措施及改革需上升至法律層面。美國療危的諸多舉措均通過了立法確認,能夠更好為經濟政策保駕護航。
精品范文
10次貸危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