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14:05: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播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播學理論

傳播學理論在視覺傳達設計的運用

摘要:在傳播學中視覺傳達設計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一種傳播的體現,但是視覺符號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因其所要傳達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信息,而通過視覺符號難以形象的傳達給受眾。因此,有較多的人將傳播學的理論應用于視覺傳達的設計當中。視覺傳達設計其目的是實現信息的傳播,從傳播的角度最直觀的交流符號就是圖像、圖形,不僅能有效的傳遞信息還具有藝術性。而本文就基于傳播學理論的視覺傳達設計進行了簡單的研究。

關鍵詞:傳播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

視覺傳達設計是一門有著一定年代的綜合學科,其興起的時間是上個世紀60年代,而傳播學是一門與各個學科都有著一定聯系的學科,其漸漸成為一種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領域中都有所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當中就離不開傳播學理論。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其視覺符號多是一些線條、光影等要素,其本身不具備任何的意義,但如果通過一定的組織將其表達出來,例如畫成一幅畫就能傳達出傳達者想要表傳達的信息。而這恰恰就是傳播學中的理論。在傳播學的角度中最直觀的交流符號就是圖像、圖形。因此,筆者就傳播學理論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如下的研究。

1傳播學與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其基本的含義主要包括:其是通過視覺通道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其實一種雙向性質的信息傳播行為方式、其信息載體是設計圖像、其只能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交流。從視覺傳達的角度來說,其設計就是通過將圖形、色彩、文字、材質等元素進行組合,從而達到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而傳播又是世界的普遍現象,所有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其本身的傳播。視覺傳達擅長將一些文字難以表達的情感通過一些要素的組成更形象的傳達給收信方。

2在視覺傳達設計當中存在的傳播要素

查看全文

傳播學理論開封城墻城門展示策略

摘要:世界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理論及其實踐成果的日漸豐富,使建筑遺產的價值也得以不斷深化與發展。基于傳播學理論的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可以更好地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促進建筑遺產與受眾間的有效溝通,實現建筑遺產的整體性保護與世代傳承。文章主要從國際遺產保護相關理論中的傳播學理念出發,以傳播學視閾的研究方法對建筑遺產從靜態展示探索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進行探討,并通過開封城墻城門展示利用案例來具體闡述這一理論框架的實踐應用價值。

關鍵詞:傳播學理論;建筑遺產;保護利用;開封城墻城門;闡釋與展示

國內外相關文獻及法規定義,建筑遺產是物質的不可轉移的文化遺產。隨著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理論及其實踐的拓展豐富,以往那種僅僅保存遺產的物質實體并防止其劣化和破壞的以原始技術性為主的保護,已經不能夠滿足價值轉換的要求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系統性與公眾參與性正在成為遺產保護模式的新力量。針對這一問題,文章擬從傳播學視閾的新思路,借鑒傳播學分析技術框架,以信息觀念尤其是遺產—人—社會之間的互動多元化理解保護模式,來思考開封古城墻遺產保護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對于整體性思考遺產保護與傳承具有理論意義。

一、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展示策略分析研究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的過程是一個文化遺產傳播系統,也是一種包含物質信息的遺產傳播機制。其基本要素有: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主客體之間的交互模式、系統運行機制以及系統外部社會環境等。文化遺產傳播系統是指由參與文化遺產傳播的各種社會力量而形成的網絡系統,由分析研究可得出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的傳播過程如圖1所示建筑遺產傳播者在對現狀建筑遺產本體所收集的信息進行發掘、提煉、組合及加工整理后,以某種遺產展示手段及相關媒介通過傳播渠道呈現出來某種形式的遺產保護效果,并將其傳播給受眾;具有不同社會背景的受眾者接收所傳遞的信息,并以各種形式或渠道,如線上或線下等方式,向建筑遺產傳播者提供對所接收信息的反饋;建筑遺產傳播者根據所反饋的信息調整其下一步的傳播行為,并不斷深化改進,直至達到期望中的展示效果,從而完成整個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的傳播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筑遺產的闡釋與展示過程是一種雙向交流和互動的傳播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遺產與受眾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更好地對遺產進行闡釋與展示。

二、開封城墻城門保護利用現狀及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

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摘要:傳播學是新聞傳播學科的核心課程,傳播學理論課程中不但包含著新聞學的內容,同時包含廣告學、網絡信息科學等等不同的學科,有著十分廣泛的涉及面,并且其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機會和幫助,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加具體,使得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化,促使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簡單化。本文主要是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分析傳播學理論教學的改革策略,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在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中,傳播學理論課程是重要的課程之一,也給學生未來的學習、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帶來保障。在“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也在不斷深入發展中,并且在學科教學中,更加突出網絡信息技術的作用,顯著提高了教學的水平。在本研究中,主要是分析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的主要策略。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十分傳統。傳播學是一門十分復雜和系統的學科,源自于歐洲,然而因為課堂教學的有限性,教師必須要在一定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這就需要學生在短時間中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學會消化和建立模型,這種模式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講都是十分困難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主要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把課堂中的理論知識進行濃縮,然后傳授給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該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同時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在多數的高校中,傳播學理論教學采用的教材都十分陳舊,雖然一些理論內容得到了修訂,然而,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該課程和實際的教學要求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無法再為指導實踐發揮有效的作用。在高校教學中,都十分重視理論教學的作用,很少進行實踐課程的安排。同時,在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占去了大部分內容,這就使得多數的高校傳播理論課逐漸成為了單純的理論性課程。有的院校甚至一個學期都沒有實踐課程的。在這些教學中,教師主要是理論知識的講解,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沒有意識到對學生引導作用的重要性。學生缺乏實踐環節,難以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踐問題,這就使得人才培養嚴重脫離了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二、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具體對策

查看全文

我國廣告傳播學理論構建探究論文

【關鍵詞】廣告傳播理論;廣告學;傳播學

【摘要】建構中國廣告傳播理論是在我國廣告業高速成長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課題。系統梳理西方廣告傳播理論發展過程可以對我國廣告傳播理論的建設提供參照。全面研究我國廣告傳播理論建設的現狀有利于對構建我國廣告傳播理論的任務形成更為全面理性的認識。由于我國的廣告傳播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建構中國廣告傳播理論的任務十分明確,即:首先要明確中國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對象、范圍以及研究方法,其次是面向未來的廣告傳播實踐,在把握學科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分步驟展開。

近年來,廣告學的學科發展問題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尤其是廣告研究的規范性、學術性、科學性問題愈益受到重視,廣告學理論的本土化構建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本土廣告理論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因素,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廣告環境的變化。中國加入WTO以后,廣告環境已由面對本土環境轉向面對全球環境,廣告也成為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球化與本土化問題因此成為廣告研究必須面對的問題。其次,我國廣告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21世紀備受矚目的朝陽產業。廣告實踐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需要理論的解釋與指導,而我國廣告理論的研究已在實際上滯后于實踐的發展。第三,近年來我國廣告教育發展迅速。全國數百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廣告學專業,而廣告學的專業性、學術性研究缺乏,廣告理論研究的滯后已不能適應廣告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第四,本土廣告理論的缺乏使得西方廣告學理論成為本土廣告界的唯一理論參照,這顯然是不夠的。西方廣告理論是西方廣告業和西方社會的產物,沒有任何一種西方理論能夠完全契合中國國情。

但是,一種理論的成熟顯然不可能在旦夕之間完成。就廣告傳播理論而言,我國本土廣告傳播理論的建設還需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根植于本土的創新與對西方成功的研究傳統的借鑒都是必需的。

一、20世紀以來西方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西方廣告傳播理論的系統研究可以上溯至19世紀末廣告理論的經典成果。美國在當時已經成為世界廣告業最發達的地區,廣告理論研究的最早成果也產生于美國。進入20世紀,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繁榮以及廣告業的發達,美國的廣告理論研究一直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進入20世紀,人們對廣告的認識逐漸深化和豐富,廣告學逐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在廣告學學科發展的過程中,廣告理論研究的內容、路徑愈益豐富,同時,營銷學和傳播學作為廣告學兩個最重要的支撐的廣告理論格局逐漸清晰。由此出現了廣告傳播理論與廣告學理論之別。明確這一點在理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廣告傳播理論”可分兩層理解:一是指關于廣告傳播活動與過程的理論;二是指廣告的傳播學研究路徑。兩者共同構成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視野。前者限定了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對象與范圍,后者則明確了廣告傳播理論的學科屬性和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傳播學理論在高校輿情處理的作用

摘要:新時期傳播學理論的發展對高校輿情處理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播學理論在高校輿情中的應用,能夠應對高校輿情在自媒體時代出現的主體多元化、內容情緒化、方式復合化、受眾市場碎片化的新特點,并更具針對性的正確引導高校輿情。

關鍵詞:傳播學;高校輿情;自媒體;引導

傳播學的奠基人麥克盧漢教授認為: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會在傳播中改變人類的感覺,并創造出新的社會行為類型。微信群提升了我們群聊的熱度,而抖音充分利用大數據搜集個人偏好培養了我們刷小視頻的習慣。媒介的改變不止于此,在這些新媒體迅猛的發展勢頭下,我們每個人既是信息的傳輸端、接收端,也可以是信息的發源地,可以稱之為“自媒體”時代。據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查詢到的數據,截止2018年底,微信的注冊用戶數已超過10億。微博用戶數在2018年上半年達到3.37億。抖音更是僅用了兩年時間便達到了8億的用戶注冊量。結合高校中大學生接近100%的手機普及率,面對“新媒介”“微時代”“自媒體”等時代背景下的挑戰,高校學生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好高校輿情特點,從傳播學理論中尋找規律,加以利用和引導。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輿情特點

(一)傳播主體多元化。高校學生群體知識層次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上網時間自由。因此,高校學生已經在互聯網群體中占有相當大比重,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通訊工具發聲,交互式的傳播方式、專業化的傳播內容以及數據存儲的高質量和大容量特性,使受眾擺脫了過去只能單向接受信息的地位,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制造者和傳輸者。同時,高校作為一個大型集體,一個社會圈子,學生之間的口口相傳也是輿情蔓延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通過熟人傳播往往更容易令人信服,更容易形成集體效應。當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媒介中心、傳播中樞的時候,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已經形成。(二)傳播內容情緒化。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表達訴求,比較關注時事和社會公平,有自己的思想和抱負,但缺少社會經驗,心理還未完全成熟,遇事容易情緒化,看待問題比較片面,又急于發聲,容易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同時,青年人的熱血沖動又容易被網絡所誤導,易受虛假信息和錯誤思潮影響,表現出煽動性的情緒和行為傾向。近年來,一些涉及國家對外交往的事件尤其容易引起高校學生的情緒,韓國薩德事件、中美貿易爭端等都在高校引起了很大的波瀾。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抱怨食堂飯菜太貴、學生干部檢查衛生與同學發生矛盾等,也很容易因為學生的情緒化,在一個小范圍內演變成校內輿情事件。(三)傳播方式多樣化。傳播方式多樣化包括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的多樣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高校大學生日益提高的網絡操作水平,信息的交互方式已經經歷了幾輪更新,從最簡單的文字,到圖片和音頻,再到視頻,內容越來越豐滿,可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傳播媒介也從早期的BBS論壇,到QQ、微信、微博、抖音,它們注冊簡單、操作簡便,交互性強,傳播迅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生活,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使用這些軟件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載體、多元的渠道使得信息的傳播越來越方便,高校輿情的影響也不斷擴大。(四)受眾市場碎片化。同樣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新型媒介的產生,打破了傳統媒體“主導受眾型”的局限,充分滿足信息消費者的細分需求和市場,例如:“今日頭條”會依據用戶的瀏覽偏好精準推送用戶喜歡的內容,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受眾有了更大的選擇,各種不同的信息可以傳播得更遠、更廣,而每一個人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找到易于接受的信息,傳播受眾表現得更為泛化和分散。

二、網絡時代傳播學理論的變化

查看全文

傳播學理論在關系研究的適用性

摘要:當前的中俄關系對中俄兩國乃至世界范圍都有重要影響,各個學科紛紛投入中俄關系的學術研究,傳播學同樣將其納入研究對象。文章選擇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周邊傳播三種應用最廣、與中俄關系相關度最高的傳播理論進行適用性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學術價值與實踐價值的研究結論。

關鍵詞:傳播學;中俄關系;適用性

研究緣起

中俄兩國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可以明確考證,中俄正式建立聯系是從蒙元時期,在明代停止交往二百年之后,俄羅斯在明末清初再次與中國發生聯系直至今日。近代以來的中俄關系紛繁復雜,首先是帝國主義對半殖民地的侵略,然后是同志加兄弟般的友誼,接著是中蘇反目進而兵戎相見,最后是當前“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尤其是在“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下,中俄關系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具有極強現實價值的傳播學研究自然不能缺席。當前中俄關系研究的主要學科有歷史學、語言學、國際關系學等,每個領域都從自身的學科范式出發,得出符合自身邏輯的相關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之間的各種交往日益成為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而且已經取得一些可觀的研究成果。當前成果集中于中俄媒介交往、中俄新聞比較、中俄媒體合作、中俄文化交流等,還有一些專門針對俄羅斯傳播現象的研究類型,其間多有針對中國問題的現實關照,也可算作中俄關系范疇。在中俄關系的傳播學研究全面展開之際,有必要開啟學科范式與研究對象相關性的系統分析,以此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合理性,以及理論指導實踐的有效性;相對于研究對象的復雜多變,學科理論具體而穩定,傳播學理論對中俄關系研究的適用性分析可以成為相關性系統分析的切入點。

適用性分析

歸納已有的傳播學研究成果,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的應用最為廣泛,近期國內學者首倡的周邊傳播尤其值得關注。從現代國際關系角度來說,中俄兩國的第一屬性是國與國的關系,國際傳播涵蓋區域傳播、對外傳播、世界傳播等范疇;基于傳播即文化的判斷,中俄關系的歷史、現狀與問題均能折射于文化差異之中,跨文化傳播容納語言代碼、身份認同、刻板印象等相關理論;相比中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中俄關系的特殊性凸顯為兩國的地理相連,周邊傳播涉及從官方到民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傳播類型。國際傳播。當前國內已有研究成果大多聚焦近代以后,從時間維度來看,分為清末民初、蘇聯時期、冷戰之后三個階段,體現出“國際傳播的歷史和它的表象是歷史的組合圖案,交織著戰爭、進步和文化以及它們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交錯的軌跡”。中國近代以來正式開始進入國與國的傳播時代,中國古代傳統的“宗藩關系”與“朝貢體系”讓位于現代國際關系與全球交往體系。19世紀后期西方列強對中華帝國具有全方位的傳播優勢,表現為赤裸裸的侵略戰爭與資源掠奪,俄羅斯在中國東北和西北方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益。一戰之后的沙皇俄國變成蘇維埃俄國,中俄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逐漸從戰爭形態轉向意識形態,布爾什維克之“庶民的勝利”激勵了當時前途不明的中國革命。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中蘇之間以意識形態之爭為主,中國逐步擺脫蘇聯模式,渴望探索一種國際傳播的平等關系。如果說明末清初是中俄之間國際傳播的軍事交往階段,蘇聯時期則是中俄之間國際傳播的政治交往階段,分別偏向于戰爭形態與意識形態:前者在侵略與掠奪之外,同樣具有政治談判、文化輸入等傳播形式,這些都是不平等的國際傳播;后者在意識形態的認同與分歧之間,既有政治結盟,也有文化交往,更有軍事沖突。正如馬特拉所說,國際傳播先天具有國與國不平等的霸權傾向,同時孕育反抗霸權的平等追求。當前的俄羅斯經歷蘇東巨變已有三十年,除了軍事實力之外,政治影響不復當年,經濟水平更是一落千丈,中俄的國際傳播主要呈現為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的平等伙伴關系。由此可見,國際傳播的相關理論適用于描述國家層面的軍事交往、政治交往、經濟交往、文化交往,適用于解釋中俄之間不同時期兩國關系的側重點與關鍵點。跨文化傳播。華夏文明自古以來獨樹一幟,從政治制度、生產方式到思想意識均有十分鮮明的文化特征。相對于俄羅斯先后受到北歐、蒙古、西歐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巨大,華夏文明是典型的原生文化,也是唯一的“五千年不斷裂文明”。跨文化傳播是一種朝向文化異同的平衡理論,著力解釋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及其后果,“傳播即文化”意味著“傳播和文化幾乎存在于聯系兩者的一切關系中”,中俄之間的文化差異較為明顯,這意味著中俄關系完全可以納入跨文化傳播。從清代及其之前中俄早期接觸的地緣沖突,到20世紀前后沙俄推進的“黃俄羅斯計劃”,再到中蘇關系的結盟、破裂、對抗,現在是中俄文化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俄友好之夜等諸如此類的傳播活動,在傳播和文化互為彼此的情況下,任何傳播障礙都可以從文化差異中探尋緣由,反之亦然。無論是軍事對抗還是侵略擴張,無論是政治壓迫還是國際霸凌,傳播與文化的膠著總是能夠給予解釋。文化差異雙方無非是強弱相對或形勢相當,傳播控制與文化控制總是發生于倚強凌弱的情況,近代以來在軍事交往、政治交往、經濟交往等方面一直呈現俄羅斯對中國的單向傳播,最終以“黃俄羅斯計劃”的文化殖民失敗而告終。蘇聯時期的中俄關系同樣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有所端倪,蘇俄的沙文主義是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國追求獨立自主也是華夏文明的自我呈現,思想文化的差異決定了中蘇之間始終保持對抗性傳播。當前官方主導的民間交流是中俄實力此消彼長,中俄同時面臨美國威脅的形勢下,兩國渴望以文化傳播推動平等協作的伙伴關系。由此可見,相比國際傳播的顯豁性,跨文化傳播具有潛在性,中俄關系的任何問題都可參考傳播失衡背后的文化差異。周邊傳播。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主導國際關系直至今日,傳播與文化的關系以及兩者關系的價值同樣出自西方語境。基于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開展國際傳播的前提都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性共存,無論強調競爭還是共存,開展國際傳播的目的均為實現國家利益。跨文化傳播源于西方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文化認知,以及殖民地對西方殖民者的文化認同,同樣建立在文化異同的不平衡與再平衡的假設之上。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直接來自“和而不同”的傳統思想,以“和”為目的,不以解決“不同”為前提。由是觀之,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的相關理論確實對中俄關系具有適用性,只是難以契合當前中國的戰略規劃;提出周邊傳播概念的正是國內學者,他們渴望以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問題,以此彌合東西方對國際關系的認知差異。周邊傳播雖未形成清晰可見的理論體系,卻已經作出明確的概念闡釋:“所謂周邊傳播,就是在有效的主權轄區邊界兩側進行的、介于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之間的一種綜合性信息傳播活動。”相對于國際傳播,周邊傳播同樣照顧國家利益,傳播主體既有官方也有民間,傳播內容與傳播媒介更加多樣;相對于跨文化傳播,周邊傳播同樣承認文化異同及其平衡,更加側重“文化異同”中“同”的文化相似性部分,傳播動機不是“以同化異”而是“求同存異”。可以認為,周邊傳播的學術價值在于它是一種比較研究方法,沒有必然的前提假設與絕對的是非判斷;周邊傳播的實踐價值在于它能高度契合中國當前的國際形勢,能夠直接用來分析中俄之間早已存在的“周邊關系”———陸地相鄰本就是中俄關系的本質屬性,這還是中俄關系與其他西方國家的本質區別。

查看全文

傳播學理論在傳媒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內容摘要:20世紀初以來,世界傳媒業飛速發展。百年間,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相繼問世,日益多元化的傳播媒介和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高校作為向傳媒業輸送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培養傳媒專業人才的理念、方式、目標等方面,對我國傳媒業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然而我國一些高校傳媒專業在教育教學中對傳播學理論的認識存在偏差,重實踐、輕理論。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傳播學理論在高校傳媒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傳播學理論傳媒專業人才培養

當前,我國傳媒產業正在高速發展。2014年,在我國GDP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傳媒產業年增長率逆勢上揚,從2013年的15.5%上升至2014年的15.8%。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需要人才支撐。高校作為培養傳媒專業人才的搖籃,其培養理念、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等至關重要。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媒介無處不在,甚至無孔不入。隨著新老媒體的交融,融合性傳媒生態圈呼之欲出,媒介融合日趨深入,而這一切使傳播學相關理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日趨緊密。

一、傳媒專業的發展概況

眾所周知,傳播學發源于美國,其歷史不過百年,是一門年輕的學科。20世紀中葉,傳播學才正式成為大學的正規課程。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與政治學、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諸多學科關系密切,相互影響、相互滲透。20世紀中葉以后,傳播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新學科獲得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新的研究成果不斷被提出,研究領域得以拓展。傳播學逐漸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體系和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傳播學逐漸成為顯學,其學術地位也得到了鞏固。據統計,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各大高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每年發表的與傳播學相關的博士論文達120多篇,并且逐年遞增。在傳播學的教育方面,目前世界各地的主要高校基本都設有傳播院系和專業,一些高校也因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和教學而聞名于世。美國是傳播學的誕生地,也是現代傳媒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世紀初,美國就憑借在傳播和新聞方面領先于其他國家的學術優勢,率先開展了現代傳媒教育。1908年,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正式建立標志著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的誕生。4年之后,哥倫比亞大學順勢應時也成立了新聞學院,如今已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世界著名學府,其新聞學院所秉持的人文學科基礎與專業技能訓練并重的傳媒教育傳統一直持續至今。

二、我國高校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傳播學理論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從傳播學理論視角來看,可以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比喻成一次傳播的過程,包括對認知、情感、意愿的傳播。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傳播信息的豐富性、傳播途徑的多樣性以及傳播者素質的差異性等。如何就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傳播學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為了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出臺了相應的《意見》,要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實事求是、以人文本與實踐接軌,盡最大的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無法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可以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作是一次傳播的過程。所以,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規律尤為重要。

一、傳播學角度下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一)傳播者的素質存在差異性

傳播者是傳播發起者,可以是個人、一個組織或者社會的混合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播者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傳播組織者、實施者以及發起者,即教師或者輔導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素質存在明顯差異,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到阻礙。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輔導員,而輔導員一般都是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年紀輕、經驗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知識薄弱,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難以發揮有效作用。[1]同時,還有部分輔導員雖然有一定的教育經驗,但是不愿意與學生深入接觸,無法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更沒有進一步提升自己工作水平,從而使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無法有效開展。

查看全文

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繁雜,理論眾多,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提出了較高要求。文章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宗旨,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對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提出了三個原則;在此指導下,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歸納出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教師傳播學理論講解分析階段、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分析傳播現象階段、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到傳播行為的實踐階段。

關鍵詞:傳播學概論課程;原則;教學階段

傳播學是一門探索人類傳播規律的科學,是學者們研究傳播現象、總結傳播規律的專業性學科,主要介紹傳播的定義、類型、方法、理論研究成果等。學習傳播學有助于學習者對習焉不詳的傳播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這使得傳播學科具備了相當強的理論性。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教學中,傳播學概論課程是一門介紹傳播學知識的入門課程,它在相關專業中都屬于專業基礎課。由于傳播學發源和發展于歐美,如何將傳播學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科學、正確、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是傳播學科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學方案的總體設計可以提供系統方案。因為教學是一個系統,由教學者、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媒介、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其中涉及到學習規律理論、教學規律理論、傳播理論。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學生學習活動、教師教學活動和教學信息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為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安排提供了原則和依據。教學設計需要應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并通過一定的安排使各要素協調、聯動、有機結合,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及其任務。結合我校傳播學概論多年教學面臨的實際情況,課程組確立了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教學效果為導向、以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為指導、組織其他教學環節要素的方針,形成了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和三個階段。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

1、堅持教學內容講授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

因為傳播學學科發生和發展于歐美國家,其理論、方法等也是對發生在其時空內的傳播現象、傳播行為的反映。首先,我們在引介過程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其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它們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要讓學生意識到,歐美國家產生的傳播理論在進入中國后,必然也要經歷“本土化”過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不是生硬地照搬。其次,每一種理論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經歷補充、修正,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有利于打破學生應試教育中形成的答案唯一、確定不變的認知定勢。

查看全文

傳播學發展趨勢論文

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在我國大陸興起的時間并不長,直到現在也還沒有真正獨立,還是一個二級學科。沒有獨立,說明它還稚嫩,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最不湊巧的是,在它還十分稚嫩的時候,碰上新中國歷史上尚未出現過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時期,因此,對于它的未來,大家都十分關心,特別是學習傳播學的同學特別關心。為此,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傳播學的發展趨勢、學科教育與就業問題。

圍繞這個主題,我講四個內容:1、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2、未來的發展趨勢;3、傳播學教育的問題與發展方向;4、傳播學與就業。

一、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

傳播學七十年代傳入我國大陸。那個時候,除了少數學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傳播學。進入80年代,更多的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對傳播學發生興趣。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傳播學研討會,有上海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及《新聞戰線》等單位共20多人參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年,傳播學被批評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為“不講階級斗爭”,有人說,中國只能有宣傳學,不能有傳播學。

1992年鄧小平南巡,引發了新一輪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的改革,使傳播學再度受到關注。從1993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與相關新聞院系、研究單位合辦的全國性傳播學研討會,成為每兩年一次的全國會議,至今已開辦了第八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