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心得體會

時間:2022-11-20 02:07:00

導語:改善民生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善民生心得體會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并對此作了明確部署: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們黨著眼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這一重要精神。

深刻認識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意義

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主要包括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公共服務、協調利益關系、完善社會管理、調處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以及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設。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這一科學和精辟的論述,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既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就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我們黨關于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出統一部署。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

這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抓住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離開發展,一切無從談起。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兼顧和協調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

這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抓住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安定問題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同時又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擴大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理順分配關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就是要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樣,才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把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萬眾一心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這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取得了重要進展,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總體形勢很好,我們擁有加快推進現代化事業的許多有利條件。但是,在前進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突出的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等等。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同時,人民群眾在新的發展階段,期待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生活環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會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長,也更加需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我們黨提出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備、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足。這就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加快推進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切實改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課題。

總之,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著眼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著眼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著眼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深刻認識、全面把握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精神實質,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基本要求是: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為此,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發展教育也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第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特別要切實加強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要位置,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第二,優化教育結構。要堅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要著眼于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力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特別要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得到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第四,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教育是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對全體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現在和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公共事業,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必須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健全公共財政投入和保障機制,為全體國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和條件。要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做好這些工作,有利于全面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還必須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素質,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教師應當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

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這是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擴大就業的壓力很大,就業形勢嚴峻將是我國今后較長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第一,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堅持發展經濟與促進就業互動,積極發展經濟和調整結構,以發展促進就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有利于擴大就業的新行業、新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第二,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創業不僅是創業者自己實現就業,還可以通過發展多元化創業主體和多種創業形式,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人就業。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營造自主創業的社會環境。運用好財稅、金融政策,增加融資渠道,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加強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積極培育創業主體,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推動創業型社會建設,擴大就業容量。第三,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要統籌城市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就業。第四,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要規范企業行為,認真實施工時、休息休假、最低工資、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標準。繼續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國家為解決農民工問題已制定了平等就業、工資支付、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政策,都應認真加以落實,還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特別要解決好非法用工、超時加班、勞動條件差等問題。這樣,有利于擴大就業,也有利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制度,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地區、行業和部分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現象。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這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分配制度,目的在于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這里,合理兼顧效率和公平,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往往關注初次分配解決效率問題、再分配解決公平問題,實際上目前許多分配不公問題產生于初次分配領域。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是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內涵的豐富和完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既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這“兩個比重”,是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調整。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業所占比重持續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顯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這是多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率持續偏高,消費增長緩慢、消費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這“兩個比重”,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有利于增加廣大勞動者收入,維護勞動者權益,也有利于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第三,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總的原則是,“提低、擴中、調高、打非”。“提低”,就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要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使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收入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較多地增加。“擴中”,就是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調高”,就是切實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要正確運用稅收手段,使過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過稅收等形式由國家集中用于再分配。“打非”,就是取締非法收入。要嚴格執法,對偷稅漏稅、侵吞公有財產、權錢交易等各種非法收入依法取締和懲處。還要規范壟斷行業的收入,引入競爭機制,打破經營壟斷;規范壟斷性企業資本收益的收繳和使用辦法,合理分配利潤。總之,要通過改革和發展,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共同致富。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歷來被稱為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的看還不夠完善,存在著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總的要求是: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此,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一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范化,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二是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要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使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繼續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在農村要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此外,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社會和諧的特殊功能,應當支持其加快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還要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商業保險能夠滿足人們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要,也應支持其加快發展。同時,要采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加強基金監管,杜絕非法侵占、挪用,確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這有利于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進勞動人口在全國范圍的流動就業。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當前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應當把解決住房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適應全體居民需要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特別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確定廉租住房保障標準,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多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與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較大,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總的原則和要求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標,要圍繞這個框架和目標,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同時,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突破口,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衛生投入體制、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藥。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要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事業。這些對于提高全體國民健康水平、增強健康體魄,都具有重要意義。

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同時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增加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必須把完善社會管理作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第一,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第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完善信訪制度,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第三,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社會組織具有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積極作用,把它們的作用利用好、保護好、發揮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會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強公民的社會認同感。要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第四,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維護安全生產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防范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第五,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依法防范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完善國家安全戰略,高度警惕和堅決防范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的幾個重要關系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因此,在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重要關系:

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經濟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社會建設是經濟建設的重要目的,也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增加社會財富,從而為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奠定物質基礎;否則,改善民生和社會建設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社會建設,使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相協調。如果社會建設滯后,各方面社會矛盾必然增多,經濟建設的制約因素也就會增多;而且經濟建設如果不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歸宿,也就會失去動力和支撐。鑒于當前我國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的問題比較突出,不少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必須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加快社會建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總之,要堅持合理統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使二者相互適應、協調推進。

正確認識和處理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而且發展很不平衡。因此,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需要作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既要積極進取,盡最大努力加快社會建設,抓緊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又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和承受能力。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解決問題,穩步提高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水平,而不能要求過高過急,那樣既不利于解決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會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損害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要堅持從辦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工作。必須清醒認識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必須始終提倡和堅持艱苦創業,發揚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的精神,堅決反對各種奢侈浪費現象。

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關系。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必須正確發揮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直接關系社會公眾利益和福祉,直接關系社會公平正義。推進這些事業,要從指導思想、制度建設和資金投入等方面,堅持體現公益性原則,切實強化政府職責,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特別要不斷增強政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減輕群眾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負擔。調節收入分配、擴大社會就業、加強社會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理應更多地承擔起責任。同時必須認識到,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公益性事業發展形式不是單一的,運行機制也不是一樣的,政府不應當也不可能包辦一切。廣大人民群眾多樣性、多層次和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要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對能夠實行市場運作的公共服務,應該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有些社會事業的發展,政府還沒有履行好該由政府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有些該由市場和社會組織解決的問題,政府卻包攬過多。必須按照政事分開、經營性與非經營性分開的原則,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參與機制。要把那些適合或可以通過市場、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以適當的方式交給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社區等基層組織承擔,引進競爭激勵機制,以擴大公共服務的供給,并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正確認識和處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關系。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會事業就不能加快發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所以,必須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這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實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明顯增加,我國現在有條件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建設的投入。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增加對社會建設的投入,為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時,要實行有利于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增加對社會發展領域的投入。既要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又要大力調整供給結構,特別要注重向農村、向困難地區、向中西部傾斜,努力改變公共服務設施分布不合理的狀況。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建設領域中事業和產業的關系。既要加快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各項社會事業,又要發展那些面向市場需求的各類服務產業,以事業帶產業,以產業促事業,逐步形成社會事業和服務產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蓬勃發展的局面。我國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與社會領域改革滯后直接相關。必須針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會體制改革力度,推進體制機制制度創新。否則,增加投入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難以有效地轉化為增加公共服務,也難以實現社會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要加強社會領域的法制建設,把社會建設和管理納入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只有這樣,才能逐步使我國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