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報告
時間:2022-10-10 09:17: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位于米脂縣城東北20公里處,全村126戶、522人,總土地面積4平方公里。過去的**村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糧食廣種薄收,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獨創“三三制”發展模式,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輝煌成果而蜚聲全國。進入新世紀后,**根據生產力發展要求,主動把“三三制”創新為“一二三”模式,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走上了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性循環路子。黨的**屆**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給**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拉開了**跨越式大發展、大建設的序幕。現在**的新農村建設已具雛形,給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村走過的輝煌歷程,是**人堅持和諧理念,不斷解決糧食生產和生態保護,土地貧瘠與農民增收之間矛盾的過程,從“三三制”到“一二三”,**人創造出了一套獨特而又成功的模式
(一)“三三制”是黃土地上的偉大創舉,體現了**人不斷探索,不畏曲折,艱苦奮斗,尊重科學的精神。
**人為了徹底摘掉山窮水惡、貧窮落后的帽子,在村支部的帶領下,從本村實際出發,從實踐中摸索,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愚公”精神,一代接著一代干,把過去一個荒蕪貧瘠的窮山溝建成全國水土保持和大寨式的農業典型,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創造了農、林、牧“三三制”的發展模式。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人就開始征山治水,改造家園。在經歷了最初的東溝打壩、北梁修地、南山造林的“四季忙治理、一朝洪水毀”的失敗教訓后,他們認識到:在治理上,如果不能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配套實施,是無法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也無法從根本上擺脫“廣種薄收、薄收廣種”惡性圈子的。于是,從**年開始,**就逐步確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制定了“山上緩坡修梯田,溝里淤地打壩堰,高山遠山森林山,近村陽坡建果園,荒坡陡洼種牧草,塌崖爛畔種檸條”的科學規劃,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治理,實行農、林、牧各占三分之一的經營模式。
從60年代開始,**村組織全村100余名青壯勞力,披星戴月,挑燈夜戰,憑著滿腔熱血和一雙雙鐵手,對全村40架山,21條溝進行了綜合治理。在治理過程中**人充分利用溝道資源豐富的優勢,在無水的溝道打壩、修堰窩,在有水的溝道建池修渠,發展水地,同時在山頂緩坡建臺地,修寬幅梯田。**的這種治理模式在當時不僅名列陜西省治山治水榜首,而且引起全國關注。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載《山區農業的生命線》,介紹了**水土保持的經驗,同時發表社論贊揚**人民改造山河,戰天斗地的先進事跡。**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大寨式的典型,被中國西北局授予農業紅旗稱號,譽為“陜北高原的明星”。
經過20多年堅持不懈地治理,**人在生態建設中創造了人間奇跡。全村建成水庫1座,新打淤地壩7座,蓄水窯2孔,可蓄水50多萬立方米,箍地下涵洞800多米,建高抽站2處,修“三田”900畝。在沒有國家任何補貼的情況下,先后退耕1930畝,造林種草2250畝。到1978年,**已有糧田1070畝,林地1250畝,草地1000畝,大家畜80多頭,豬300多頭,羊600多只,農、林、牧各占三分之一,基本形成了土地利用的“三三制”。“三三制”的實行,給**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經濟發展帶來質的飛躍和變革:一是農業收入相對增加,單產提高。不管天旱雨澇,**年糧食總產都在40萬斤以上,比以前增長了3.5倍,畝產增長了8倍;二是解決了當時“要多打糧食,肥料不足;要養牲畜,飼料不足;要發展生產,資金不足”的矛盾,實現了農林牧的優化組合,協調發展;三是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建于**溝道中的大、中、小型淤地壩每淤一畝壩地,則平均可攔泥6367噸,這些大大小小的淤地壩和層層梯田,將洪水處處攔截,就地消化,基本實現了泥不出溝,水不下山。1979年,**村創造的“三三制”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作了經驗交流,并在省委、省政府號召下,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二)“一二三”是**人的時代創新,是調整產業,發展生產,保護生態,人與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
“三三制”的形成和發展鑄就了**昔日的輝煌。在西部大開發時期,**作為農業戰線的老典型,更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搶抓機遇,推陳出新。在產業結構中,努力創新發展模式,把“三三制”發展成為“自然生態型林業,主導經濟型牧業,補充自給型農業”的經濟結構形式。全村現有基本農田777畝,草地1500畝,林地2253畝(其中經濟林593畝),形成了田、草、林分別為一、二、三的新模式。從“三三制”到“一二三”,不僅是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而且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科學優化組合模式,也成為再造一個秀美山川的標本和樣板。
“一二三”中,基本農田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在**現有高標準基本農田中,有380畝為人造小平原和梯田,397畝為可以節節攔截、層層分解水流量、每處都有蓄水塄的臺壩堰窩地。人均近1.5畝的高標準農田,使**成為全縣“五個一”工程建設中,達到并超過人均一畝高標準農田目標的為數不多的村子之一。**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都近乎是穩產高產、旱澇保收田,這就首先保證了農民穩定可靠的糧食需求,使退耕還林還草有了基礎和保障,也使林草畜牧業得以穩定持續發展。
“一二三”中,羊草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現有紫花苜蓿為主的草地1500畝,退耕還林還草為畜牧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到**年,全村已有羊1300多只,牛90多頭,建成了全縣的白絨山羊基地,村內以股份制模式籌建的肉牛廠也上馬建設,快速發展起來的畜牧業成為**的一項支柱產業。
“一二三”中,“林”是**生態建設的主體。“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遠山花果山,山坡道路溝洼全綠化”便是“林”的真實寫照。593畝經濟林,已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個重要產業。“一二三”產業結構的形成,不僅改善了**的生態環境,而且使**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倍。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生態建設中的成功經驗。“退得下,還得上,保得住”在**得到了驗證。**年,市委書記周一波為**親筆題詞:“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
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人找到了新的發展目標、宏偉的規劃藍圖,激發了科學的發展理念、高漲的建設情緒,拉開了新農村建設的大幕
(一)層層落實搞規劃。**人走過的成功之路,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他們明白其中有一項不可缺位的因素,那就是發展藍圖。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省黃委會的建議下,榆林地區水利水保局就幫助**制定了一個《十年水土治理規劃》,這在當時可能是全國罕見的村級發展規劃,**人就是按照這個規劃治山治水建設和諧家園。
**年,在米脂縣委政府的支持下,**制定了《**農業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內容包括發展產業、美化家園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黨的**屆**全會以后,他們又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及時調整了規劃內容,充實了發展項目,涉及到發展產業、基礎設施、公益事業、村容村貌、民主法制等40多個類別,有的內容具體到戶、有的項目落實到人,原則清楚、目標明確,實施有方案,進度有日程。整個《規劃》的產生體現了民主商議、農民參與、杜絕命令、不搞形式的原則。《規劃》小組的成員逐戶走訪群眾,和農民座談,了解農民最想發展什么產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務,把農民的意愿整理歸類。在村干部的參與下,規劃組成員對全村的山水田林路進行了實地考察,看哪道梁應該栽樹,哪面坡可以種草、哪條溝必須打壩、哪塊田需要通路,并對村容村貌的改觀、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等方面拿出了初步方案。在米脂縣委的組織下,召集縣有關部門、科技人員以及鄉村領導干部、群眾代表和規劃組成員一起討論規劃草案,并將討論結果張榜公布,再次征求群眾意見,最后形成規劃藍圖。
(二)創新思路抓產業。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群眾生活水平達到同類地區的前列,但是農民增收仍然是圍繞干部群眾的一項難題。**年以來,他們按照規劃發展項目,把生產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生活寬裕作為首要目標,挖掘致富產業。在選擇產業上,他們認識到沒有龍頭企業、農田分散、農民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所以并沒有搞“一村一品”模式,而是在穩扎穩打,立足現狀的基礎上創新思路,把農、林、牧、旅游、勞務列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兩年的實踐證明,**發揮自己的特長,走自己的路是成功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年的2300元,增加到**年的3800元,年遞增速度達到28.5%。
在農業方面,依靠人均近1.5畝的高標準農田,購置了旋耕機、播種機、覆膜機,推行機械化作業;引進晉谷29、大成1號、大明綠豆、脫毒種薯“紫花白”等一系列農作物良種,采取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等旱作農業栽培技術,和市農業部門合作,建起了百畝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和縣小雜糧加工企業合作建起了380畝小雜糧生產基地。在農技部門的指導下,新建了16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
在經濟林方面,面積達到了人均1.5畝,林種包括蘋果、梨和葡萄。近兩年,村委會組織對全村蘋果采取高接換頭技術進行品種改良,群眾逐漸嘗到甜頭。村民高治富經營果園是個能手,除了把自家的果園整治成高產優質園外,每年還把全村的果品組織起來外銷,僅此一項這個4口之家年收入就達到3萬元。承包集體葡萄園的本村婦女姬連芝,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一個人管護著6畝園子,加上責任田和養羊喂雞,年收入兩萬多元,是丈夫勞務工資的2.5倍。她自豪的說:“我們家誰掙的錢多誰說了算”。據農技人員估算,五年后**的經濟林收入要占到總收入的25%左右。
在牧業方面,**人利用山上豐富的飼草資源,大力發展草畜產業。他們認為要靠養羊增收,在現有條件下首先要靠量的增加,而要增加數量必須對“青草鮮喂,一天一備,干草長喂,八成浪費”這種勞動強度大、飼草利用率低的傳統飼養方式進行改革。于是,村集體籌資購回了飼草粉碎加工機械,專人管理、分戶輪流加工。同時動員指導群眾科學采割苜蓿、檸條等飼草,進行晾曬加工。去年秋,村民高祖國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只用三天時間就給自家40多只白絨山羊和一頭種公牛備好了全年的飼草,今年他深有感觸的說:“這樣喂不但人清閑,再不要頂風冒雨天天忙,而且喂在料槽里的草差不多都吃凈了,不像以往滿地糟蹋”。全村因為改革了飼養方式,羊只飼養量比**年增加了400只,達到人均2.5只,生產成本下降35%以上。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村上建起了肉牛養殖場,幫助農民成立了股份制肉牛養殖公司。目前,牛存欄達到90多頭。村主任高錦仁說:“五年內畜牧業收入要占到農民總收入的30-40%”。
在旅游方面,**人發揚善于學習的好傳統,先后組織群眾到大寨等地學習考察,充分利用本村優越的生態環境基礎,通過短時間建設改造,就具備了農業生態旅游的雛形。今年九月通過了國家旅游總局的驗收,成為全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村。在建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村的過程中,**先后完成景區內旅游道路土建8公里,環庫人行旅游道路1.5公里,新建生態園338畝,開發景點12處,設置旅游標志牌60塊,設立旅游接待戶18戶。特別是從去年開始興建的“陜北林業生態園”,共栽植適宜陜北丘陵溝壑區生長的各類林種共71種、30613株,該園建成后,不僅是一幅靚麗的生態景觀,而且是陜北林木的種質資源庫,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目前,**已經開始嘗試接待參觀旅游的客人。今年七月下旬,該村成功接待了由榆林團市委組織的“走進**、快樂我體驗”夏令營活動,一次就接待參與活動人員70多人,每個接待戶僅這項活動就有600多元純收入進賬。
在勞務輸出方面,該村黨支部積極鼓勵青壯勞力轉變觀念,走出山溝闖市場,從事二三產業。現全村居家遷出戶達32戶18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36%,主要在西安、銀川、榆林、米脂縣城和鎮川鎮等地定居,從事商業、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戶年平均收入在2—3萬元,承包地已自發流轉到其他在家農戶手里。全村季節性外出打工人員達50—60人,年平均收入在3000—5000元,主要從事的是建筑行業,也不耽誤家里的農業生產。
(三)堅持不懈保生態。過去**就因生態建設成效卓著而蜚聲全國,但**人從未自滿。近年來在鞏固原來生態環境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幾年來共退耕還林(草)1190畝,并不斷加大對新植林草的管護力度,使這些新栽的林木茁壯成林。另外還對村內的道路、庭院采取了合理的綠化措施,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地治理,**村治理程度達78%,林草覆蓋率達64%。現在的**可以說是做到了“村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影在水中”。
(四)量力而行建家園。改善人居環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新農村建設不是新村建設。由于**村過去主張“先治坡,后治窩(家)”,因而在人居環境上的欠賬很大。但**人并沒有盲目開展人居環境建設,而是結合村情,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主要解決了影響村容村貌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問題。一是一年多來,全村投入64萬元,硬化道路2600平方米,硬化庭院1200平方米,幫畔600平方米,改廁82座,配置垃圾箱64個,基本實現了“五通五改”(通路、通電、通信、通有線電視、通寬帶網絡,改圈、改廁、改灶、改水、改不良生活習慣)。村民們喜上眉梢,過上了“吃水不用抬,做飯不用柴,施肥不用買,汽車進得來,電視三十個臺(有線),還能上寬帶,不比城里人賴”的新生活。二是實施“五通五改”工程,著力整潔村容村貌。**按照新建有規劃,改建有標準,整治有成效的原則,村抓“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淤泥、清理路障),戶抓“三治”(治理柴草亂堆、治理糞便亂倒、治理墻院破爛),整潔農村環境,綠化、美化、凈化村容村貌,切實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
(五)全力以赴搞基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志是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村被確定為市上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后,在市、縣兩級政府的幫助下,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一年多來,新修生產道路12公里,新建蓄水池一座,新建標準羊舍1200平方米,新建沼氣池80口。**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全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金翅膀”。
(六)社會事業齊發展。**的新農村建設不僅注重經濟建設,而且將社會事業和精神文明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村里新建了畜牧站、農技站、文化站、計劃生育服務室、村級醫療站。兩年來,全村開展了“六進村”活動(黨的政策進村、科學技術進村、先進文化進村、優良道德進村、衛生習慣進村),使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政治、文化素質有了極大地提高。村內賭博、酗酒等丑惡現象沒有了,學文化、學科技蔚然成風,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年,該村被命名為“全國文明村”。
(七)組織建設打基礎。加強組織建設是**這一老典型成功的最關鍵的因素。在組織建設中,他們很成功的一條是班子成員的銜接性。四屆支部每一任支書,都是前一屆支部班子的成員,不存在因支書調換,而對**的發展規劃出現認知上的差異。這二年來,**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以“三級聯創”為依托,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提高黨支部的執政能力、協調能力,形成圍繞黨建抓經濟、抓好黨建促經濟的良好局面。期間新發展黨員8名,全村現有黨員36名。同時,**大力推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通過成立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協調小組,來吸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工作。
**村作為我市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一顆璀璨的明珠,他們的許多獨創性經驗和做法對處于這一區域的更多的鄉村來說,具有極大地借鑒意義
(一)尊重自然,樹立“生態立村”的和諧發展理念是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思路。陜北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氣候干旱,基礎設施差,決定了這一區域必然是生態環境的脆弱區和重點保護區。居住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人們大都過著“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生活。因此,必須通過不斷加強生態建設來發展經濟,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自覺治山治溝,退耕還林,修梯田、打壩堰,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治理家園。到六七十年代,他們又不斷總結經驗,科學規劃,繼續退耕還林、保持水土。據統計,截至1978年底,若按有關資料記載的黃河中游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泥沙1.2萬噸左右計算,**從**年起就因保持水土、生態建設而做到“泥不下山、水不出溝”,可為黃河少輸送60多萬噸泥沙。同時**把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走山、水、田、林、路、澗綜合治理,農、林、牧全面協調發展路子,形成倍受全國農村關注的土地經營“三三制”模式。進入新世紀后,**愈加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在創新“三三制”模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一二三”經濟結構的過程中,科學加強了林的主體地位,突出林在生態環境建設和發展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徹底把一個土地貧瘠、地表破碎的生態惡劣村治理成了山青水秀、地沃村富的小康村,從而使其新農村建設自然科學合理地駛入了快車道。可以說,**的精髓就是綠的精華。對此,**第一任村支書高祖玉說:“這不是大自然的恩賜。也不是我們多有能耐。我們現在的生活,是遵循自然規則得來的,絕對不是政治和口號。”市委周一波書記則高屋建瓴地概括:“因為農民深切了解他們的土地,深切了解破壞了生態等于砸掉了自己的飯碗,等于是自造孽,自作禍,會貽害自己和子孫后代!**幾十年走過的道路,就是‘不唯上,只唯實’的科學發展道路,是科學發展觀在一個村莊的發展史上的具體體現。**如今山清、水秀、果香、村美,完全走上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性循環的路子”。
(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是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舉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發展生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條件和根本出發點。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核心,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建設中心。他們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妥善地解決了糧食生產和生態保護,土地貧瘠與農民增收之間的矛盾關系。他們結合村情,治溝打壩,實現人均一畝壩地,解決了吃飯的問題;他們封山禁牧,退耕還林,鞏固了生態環境建設;他們調整結構,多種經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他們發展集體經濟,保留了1660畝生態林,660畝果樹林和100畝農田,解決了村子建設公共事業的資金問題。從“三三制”到“一二三”,是對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是對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可以說是物質文明建設帶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因此,對整個陜北而言,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會越來越近。
(三)突出特色,全面發展是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使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全面綜合發展,但在具體的工作中又要突出特色,突出重點。陜北既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又是中國紅色革命的根據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燦爛的文化傳統,這些都是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色資源。**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發展農村的文化、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事業,使村民樂此不彼。在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工作中,**又能科學規劃,充分利用當地的水土保持治理觀光、農業生態觀光及陜北文化娛樂欣賞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特色經濟。**年9月19日,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點驗收組在**驗收時這樣認為:**艱苦奮斗50年,生態和社會效益日益凸顯,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民生活日漸富裕,但農業給**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與發達地區新農村相比差距較大。**必須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二次創業,發展農業旅游,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科技四效益的統一。**就一定能高起點、高品位打造成一個在陜北,乃至整個黃土高原上國家級農業旅游的示范點。
(四)班子團結、奮發有為是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農村“兩委”班子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能否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的關鍵所在,是黨委、政府農村工作的落腳點。因此,只有農村兩委班子團結一致,奮發有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順利進行、健康發展,否則必然導致困難重重。**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能始終團結奮進的幾屆村班子帶領群眾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那么一切都將成為空談。從以老英雄高祖玉為代表的老一輩干部看,如果不是在農村土地體制改革中,始終堅持把原集體所有林地繼續封禁,而選擇分林到戶,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如果不是有姜良彪為支書的新一代班子,帶領群眾創造性地發展農村經濟,大力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人民也不會過上小康生活。可以說,**今天的成功之花是村黨支部始終按照興村富民的要求,一代接著一代干,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