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思路
時間:2022-10-30 05:04:00
導語:淺談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事業單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推動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要看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與逐步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政事不分,黨政機關包攬過多,管得過死,行政擠占事業單位編制和人員的情況較多;事業單位結構布局不合理,分工過細,整體效益較差,很多事業單位業務量不足,人浮于事的現象較為嚴重;吃財政飯的事業單位和人員比例過大,造成地方財政負擔過重。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制約了事業單位自身的正常發展。
近年來,我們在事業單位改革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總的感覺是任重而道遠。我們許多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印記,過去舊的管理模式、運行機制難以改變。首先,是在運行機制上,事業單位的職能雖然明確,但政事不分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社會化程度不高,事業單位現在仍然像“吃奶的嬰兒”一樣依賴政府,這就導致地方財政壓力很大。其次是在資源布局上,國家對許多事業單位的投入不夠,如教育系統,資金人力設備分散,事業單位效率低下。再次,在服務質量上,事業單位量大面廣,但其服務效果和社會要求相差很遠,其服務方式和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最后,是在管理體制上,事業單位仍然過多依賴行政審批,管理手段還是分散式的部門管理,管理內容比較簡單化,對此我們提出以下的改革思路:
一、對縣級事業單位的改革思路
⒈根據單位類別,分門別類的進行改革。縣級事業單位的分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根據事業單位經費形式劃分為四類,即:財政全額撥款管理、差額撥款管理、自收自支單位和企業化管理單位;另一種是根據事業單位功能劃分:一是社會公益型,即以實現社會效益為主的事業單位,如教育、文化等;二是行政管理型,即全部或部分承擔行政管理職能并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如草原監理所、農機監理站等,這部分單位依照公務員對待。三是生產經營型,即以經濟效益為主開展經濟活動和社會服務并實行自主經營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事業單位,如醫院、幼兒園等。
⒉根據事業單位的職能和發展方向進行改革
要對現有的各類事業單位的職能進行全面的科學的界定。職能逐漸弱化或自然終結的,應予以撤銷,職能單一及相近或交叉重疊的,應予以歸并,綜合設置。兼有行政職能的要做到政事分開,兼有行政執法職能的,要綜合設置、合理核定編制。
⒊根據事業單位的經費預算形式。原則上以原批準的經費形式為準,對一些創收穩定、條件成熟的事業單位,可由全額向差額轉變。差額向自收自支轉變,自收自支向企業化管理轉變。對一些以經營為主要目的的,效益好的事業單位,應轉為企業,如縣賓館。對基礎、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繼續列入財政全額預算和差額預算管理,并對其加大投入,使群眾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二、對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思路
多年來,我縣鄉鎮“七站八所”,實行的是業務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的雙重管理體制,即業務主管部門負責站所的業務指導,鄉鎮政府負責站所的協調監督工作。從表面上看,這樣管理“條塊”職責明確,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著鄉鎮“三定”方案的執行。
⒈管理體制上不順。目前我縣鄉鎮站所主要以業務主管部門管理為主,但其主要職責是為鄉鎮服務,由于大部分站所的人事和財物由業務部門直接管理,駐鄉鎮事業站所往往只承認“條管”的領導,這樣在人員管理上有脫節的現象。鄉鎮事業單位的服務領域在農村,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而鄉鎮政府直接面對的是農村。因此,鄉鎮事業站所的人事和財務歸還鄉鎮政府,使其能夠更好地組織開展各項工作。
⒉人員混崗情況嚴重。各站所的干部長期混崗的情況比較嚴重,鄉鎮黨委、政府部門中,哪兒工作任務重就把人員集中到那,真有點像“社會主義的磚哪兒需要哪兒搬”。確保工作人員的穩定性,是一個單位長期發展的必要條件。本文出自網
⒊缺乏競爭。長期以來,大部分鄉鎮站所依賴政府部門,手里捧著“金飯碗”卻度日維艱,有償服務意識差,自我“造血”功能弱,缺乏競爭機制和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要打造農業強縣,就必須實施“小事業、大服務”戰略。要從原先單純的管理轉變為集管理、經營、服務于一體,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服務體系,拓展服務領域和層次,變“坐等服務”為主動“上門服務”,變“應付服務”為“全面服務”。增強事業單位活力是事業單位的改革目標。要改變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就必須推進事業單位市場化管理,激發其內在活力,通過市場培育,實現對事業單位管理模式的變革。同時要加大人員科學技術的培訓力度,要根據農牧民需要、市場需要、社會需要,圍繞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確保農牧業發展,農牧民增收,改善服務態度,大力興辦實體。
⒋機構設置。現在的機構設置基本上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對鄉鎮事業單位要進行分類歸并,從鄉鎮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設置。如:農技站和農機站進行合并;文化站和廣播站合并。精減機構,避免機構重復設置是機構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此外,我們要把長遠發展,防止人才流失,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來認真考慮。因為一個單位缺少人才,事業就難以發展,尤其是教育系統和涉農部門。因此,在推進機構改革中,要增強人才保護意識,自始至終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為優秀的科技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一些優惠政策。
某縣要實施“農業強縣、工業富縣、旅游名縣、文化大縣”戰略必須對事業單位進行改革,該進行加大投入的要加大投入,該斷“奶”的一定要斷“奶”,把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只有這樣社會各項事業才能健康發展,社會才能得以全面進步。
- 上一篇:鄉鎮機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 下一篇:縣事業單位改革思路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