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研究報告

時間:2022-08-21 08:42:57

導語: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研究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研究報告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增強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客觀需要。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資源環境的條件約束、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各國都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努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推動我國經濟依靠技術進步驅動實現“內涵性增長”,近幾年,同志在多個場合就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刻論述。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基地是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特色是產業繁榮的靈魂所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以特色基地建設為依托,走集約集聚之路,推動技術突破向產業化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強化要素集聚和技術集成,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新興產業特色基地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和孵化場所,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科技與經濟聯姻的重要孕育區。日前,由市社科聯的牽頭,市委黨校、市發改委和市科技局組成聯合課題組,對的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建設發展狀況開展了調研,并就此進行了初步探討分析。

一、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發展現狀

調研表明,近年來,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大氣候,依靠長三角乃至我國經濟轉型的小環境,將大氣候的必然性要求與小環境的應然性需求緊密結合,把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致力走具有區域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之路,貼近實際謀劃,推動了縣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的發展。

(一)政府高度重視,推動基地快速發展。調研發現,目前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新興產業放到優先位置,堅持優先把政策的“先行先試”任務交給基地,著力以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推進創新型經濟發展。近兩年來,圍繞市《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指導目錄》,瞄準新興產業“三年倍增”計劃目標,把重點培育和發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等七大新興產業,作為推進產業加速升級的重要抓手,立足自身優勢和現實基礎,以加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培育為主要抓手,以加快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建設和創新平臺建設為主要突破口,加快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學研合作力度,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目前,已建成三個新興產業特色基地: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特色基地、港新材料特色產業園、如城鎮新型電力裝備特色產業園。在建的還有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特色產業園、特色創意產業園和新能源產業園。政府的高度重視加速了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的建設發展,顯然,這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政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還出臺了《市關于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的意見》、《關于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鼓勵加快軟件園發展的意見》,完善了科技創新政策,對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了新興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點燃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引擎。

(二)“點、線、片、鏈”,基地發展狀況良好。圍繞新興產業基地的發展,著手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抓“點”,支持集成總裝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長性好的優勢企業,支持綜合實力強、在六大新興產業若干重要環節上能起支撐作用的骨干企業盡快做大做強;二是抓“線”,呼應沿海開發戰略,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特點,形成錯位發展;三是抓“片”,重點打造六大新興產業特色園區;四是抓“鏈”,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強化基地產業鏈的重要環節。截至2012年11月,共有新興產業146家,實現產值259.82億元,同比增長21.6%,占規模工業比重28.2%。其中,新能源完成銷售33.19億元,同比增長21.4%,占新興產業總產值比重為12.8%;新材料完成銷售119.24億元,同比增長38.6%,占比45.9%;智能設備完成銷售15.99億元,同比增長22.6%,占比6.2%;智能傳感完成銷售19.69億元,同比負增長14.2%,占比7.6%;新醫藥完成銷售30.79億元,同比增長7.5%,占比11.9%;節能環保完成銷售35.18億元,同比增長26.7%,占比13.5%;海洋工程完成銷售5.74億元,同比負增長26.3%,占比2.2%。

三個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發展狀況良好。港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基地目前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1家,1-6月份累計實現應稅銷售50.68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應稅銷售的19.9%。港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目前有規模以上企業51家,1-6月份累計實現應稅銷售44.38億元,同比增長25.91%,占全部規模工業應稅銷售的17.43%。如城鎮新型電力裝備產業園區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3家,其中新興產業規模企業4家,2011年實現應稅銷售21.26億元,新型電力裝備實現應稅銷售2.79億元。其他產業基地也在快速發展,如城鎮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前已有規模以上企業26家,1-6月份累計實現應稅銷售18.76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應稅銷售的7.37%。經濟開發區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已有規模以上企業13家,1-6月份累計實現應稅銷售25.17億元,同比增長7.43,占全部規模工業應稅銷售的9.89%。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特色產業園3年來累計引進軟件企業176家,2011年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18億元,占全年任務的107.3%;建成了“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中國呼叫中心產業標準化建設基地”。

(三)基地中重大企業培育成效顯著,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迅速。的新興產業呈現出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基地中重大企業培育成效顯著。2012年1-10月份,新興產業企業中共有億元以上企業59家,實現銷售收入196.88億元,占新興產業總產值的86.4%。其中1-2億元企業30家,2-5億元企業18家,5-10億元企業8家,10億元以上企業3家(雙馬化工32.69億元,九鼎集團12.43億元,天澤化工10.23億元)。去年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16.27億元,德源高科實現工業總產值14.8億元,華燦電訊實現產值13.57億元,如高高壓實現總產值10.24億元。其中九鼎新材、德源高科、如高高壓成為我市新興產業領域首超10億的企業。基地中目前已建成省輸變電設備復合外絕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在內的省級工程技術創新平臺3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院士工作站5個,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孵化器2個(科技創業園和軟件園)。今年上半年共新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省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德峰藥業,已批復),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熔盛重工),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雙錢輪胎、鍛壓),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隆昌化工、電站閥門、泰慕士服飾)。

二、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盡管在建設新興產業特色基地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政府重視,明確了發展思路和保障措施,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是基地產業分散,集聚程度不高,基地規劃編制不高。新興產業特色基地集聚程度不高,基地內產業分散,同行業企業分布混亂,大都分布在不同鄉鎮、園區,難于統一管理和整體規劃。如如城鎮重點打造了汽車及零配件產業園、光熱產業園、新型電力裝備產業園以及裝備制造(風電)、新材料產業園等四大專業園區,而汽車零部件產業在經濟開發區規劃中也有,而且有規模較大的雙錢輪胎制造企業,新材料產業園在港規劃中也有,并已建成港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屬于新能源范疇的如城鎮的光熱產業,產業鏈條完整,大大小小企業200家左右,而經濟開發區的光伏產業園區中也有幾家企業,同屬新能源范疇,光熱光伏分散在不同的規劃領域。鎮、區、園的產業規劃沒有一個市級層面的規劃引領分布,這樣集聚程度既不高,不利于基地建設,又難于統一管理,內部容易形成惡性競爭。更重要的是,新興產業園區及特色基地的規劃和編制缺乏高起點和高定位。在以往的產業招商與項目服務中,往往重項目招引輕園區規劃,導致園區基礎建設與整體規劃跟不上產業發展要求,招引的項目產業配套能力較低,產業不聚集較分散,產業發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較低,嚴重影響新興產業企業的規模化和抱團發展,影響特色基地的發展建設。

二是基地產業定位同質化現象嚴重。新興產業整體發展缺乏全局性和長遠性規劃,與周邊縣市同質性很高,對傳統產業企業與新興產業企業劃分不清楚,對前瞻性和長遠性的產業定位不準,不利于新興產業的整體提升和培育。從已有的統計資料分析,海安重點打造以太陽能、風能為方向的新能源產業,以節能照明光源為方向的新光源產業,以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種材料為方向的新材料產業,以天楹環保為代表的環保產業,以清華啟迪(海安)軟件園為代表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以亞太輕合金、通潤汽車配件等項目為代表的汽車產業,以523文化產業園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海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現代物流及服務外包等五大新興產業;啟東提出壯大海工裝備、新能源及光電、電動工具、新醫藥和節能環保五大產業集群,已建立啟東電動工具特色產業基地和啟東濱江醫藥特色產業基地。不難發現,重點打造的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高端裝備制造中的海洋工程和軟件服務外包與周邊縣市同質化。

三是基地產業總體規模偏小,配套關聯度不高。新興產業鏈條不完善,缺乏前延后伸,重點規模型龍頭企業引領力不夠,配套型產業鏈沒有形成,如經濟開發區重點打造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陸地方舟獨領風騷,周邊相關配套的企業屈指可數,沒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這樣又何談發展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特色產業基地雖然3年來發展迅速,但軟硬兩張皮,軟件產業的發展沒有的制造業有力支撐,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難以實現。產業總體規模偏小。像輸變電特高壓電力設備及配件產業基地,主要以研制、開發服務于輸變電產業的各種復合絕緣子、電力金具、互感器、斷路器、隔離開關、風電機組及葉片、風電鋼球、遠程抄表及控制系統等電力設備及配件的企業為主。截至2011年底,產業集聚區的核心區已匯聚了74家輸變電特高壓電力設備及配件企業,以及其他一些關聯企業和專業化科技服務載體等,形成了以神馬電力、如高高壓、思源赫茲、祥源電氣等骨干企業和大批中小型科技企業集聚發展的態勢。但其中新興產業項目單體規模大多仍在2億元以下,5億元、10億元以上的中大型新興產業項目較少,后發力量不足(見下表)。

四是基地產業創新能力不強,人才、技術、融資等瓶頸制約發展。調研發現,新興產業企業科技研發和自主知識產權工作相對比較落后,新興產業科技研發力度亟待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雙自”企業數量偏少,產品科技含量亟需提高;領軍型科技人才相對匱乏,研發隊伍組建滯后;投融資渠道不暢。再加上特色產業基地大部分處于建設初期,在土地、稅收、貸款等方面實行過度優惠政策來招商引資,以此推動基地的迅速成長。這種“傾銷式”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一些利用當期效應而非遠期效應的企業加入基地,一旦這種突出的成本優勢不再明顯,而且基地內創新創業軟環境表現出不可持續性時,這些企業就可能會追逐其他地區的優惠政策而“流動”,因此如何使特色產業基地健康、成熟發展是眼下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三、推動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快速發展的建議

在經濟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通過加快整合產業鏈,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企業,建立與周邊縣市乃至個廣大區域錯位發展的新興產業增長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其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抓手。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既遵循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具有自身成長的特殊要求,因此新興產業特色基地要堅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國際化的基本方向。高端化是核心驅動,特色化是競爭優勢,集聚化是重要依托,國際化是必要條件。

(一)加強規劃引導,提高編制起點,促進產業集聚化發展

政府是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組織者,也是加快區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群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組織引導,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形成高效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和協調服務,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精心加以規劃、引導和培育。

一是加強對特色基地產業集聚發展的規劃引導。這是目前建設特色基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沒有統一的市級層面的規劃引領,談不上集聚發展,更談不上基地建設。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路,打破城鄉和行政區域界限,統籌規劃產業集群布局,科學定位現有產業集聚區功能,實行相對集中的開發建設,形成區域分工有序、相互協作、前后配套、鏈接緊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圍繞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發展基礎,認真規劃引導并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板塊經濟”。

二是采取集群招商方式,招大引強與產業配套結合。招商引資是政府參與市場競爭、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和現實途徑。招引一個大項目的同時,還能帶來一大串配套企業,有利于發展壯大現有產業,還可以催生一個新產業。隨著各地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和區域經濟競爭的加劇,以集聚上下游產品、降低綜合配套成本、拉長產業鏈、培育優勢支柱產業為主要內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來越受到各地的重視,也應作為今后深入開展招商引資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集群招商要著力招大引強。要緊緊抓住上海等國內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轉移、資本轉移的機遇,深入研究新興產業“龍頭項目+產業配套+產業基地”、支柱產業“龍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等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的特征和模式,以浙江、上海、蘇南等地為重點區域,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0強、行業100強企業,集中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大項目,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環境友好型的大項目,經濟貢獻大、群眾受惠多、運營成本低的大項目。同時積極向上爭取重大項目布點,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重視集群招商的產業配套。注重在做強鏈扣、補完鏈條上下功夫。認真研究和掌握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根據現有產業門類、產業基礎,立足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明確產業發展需求,制定產業集聚、集群規劃,明確產業集群招商重點和項目類型,有選擇地引進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配套項目、提升本地資源附加值的資源加工型項目、以存量項目吸引外商的增資擴股合作項目,促進和加強與外地企業的聯系協作,招引頂天立地的大項目與產業配套的小項目有機結合,不斷加快產業集聚、集群、升級進程。

三是對我市現有產業進行進一步優化整合。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對現有企業按產業、產業鏈進行專業化整合,推動集群發展。市級層面出臺政策,將鎮區發展功能進行統一規劃,以現有龍頭企業為基礎,打破同一產業鎮區散亂分布的格局,對各鎮區園現有企業和新招引企業實行產值和利潤置換,引導同類生產要素相對集聚,推動同類產業內部企業的有序分工和協作生產,最大限度推動產品、企業和行業的轉型升級,打造基地型特色產業發展模塊。如經濟開發區的光伏產業與如城鎮的光熱產業,區位接近,合并管理。

(二)打造產業載體,突出地方優勢,彰顯基地特色化發展。

特色基地的載體主要是各類工業園區。目前,我市擁有一家省級開發區,一個省級軟件園和一個一類開放口岸,還缺乏專門承載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專業園區,在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軟件園、綜合保稅園等創建上基本處于空白。蘇南各市和蘇中泰州市都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蘇錫常寧均擁有國家級軟件園。如何補上這個方面的短板,目前除了積極創建各類政策性園區之外,必須充分利用現有工業園區,努力開發園區功能,增強投資吸引力。開發區要突出做“強”,大力增強產業集聚功能、配套功能,發揮人才多的優勢;鄉鎮工業園區要突出做“特”,形成更多的特色園區;港區突出做“優”,提升承載大產業及其大項目,努力成為新興產業的嶄新載體。此外,要以開發區、軟件園等已有創新園區為基礎,努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園區。要學習天津市的經驗,探索創建自由貿易園。

發展特色產業基地,要突出地方優勢,差別競爭,錯位發展。要根據的產業發展布局,的產業基礎,有重點地選取自己的特色,加快培育發展。根據的產業布局,海洋工程以啟東、、通州等為重點,新能源以如東、啟東為重點,新材料以、海門、海安為重點,生物和新醫藥以港閘、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門、啟東為重點,智能裝備以通州、如東、為重點,節能環保以崇川、海安、通州為重點,軟件和服務外包以市區、海安、為重點。以為重點之一的主要是海洋工程、新材料、智能裝備和軟件服務外包四大領域。而目前規模工業占新興產業總產值占比相對高的主要是新材料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的,在整個發展相對有優勢的是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智能裝備領域,以神馬為代表,研發基礎好,人才優勢明顯;船舶制造產業(海洋工程)在港區以熔盛重工為龍頭,周圍配套企業數多。船舶產業還具有以下幾個優勢:一是研發優勢。我市船舶行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熔盛重工等重點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領軍人才提升研發能力。二是高技術優勢。船舶企業生產的船型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或世界先進水平。三是轉型升級快的優勢。熔盛重工建造中海油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已在搭載階段。而且濱江,環境容納量大,淡水資源也充沛,港口潛力巨大。這樣的優勢,對于新興產業來講,發展海工船舶、新材料和電力裝備產業都是適宜的,鋼鐵冶金和石化產業遲早也會向沿海集聚。因此,發展新興產業的方向應該是海工船舶、化工新材料和電力裝備產業,以及軟件和服務外包。因此要充分認清自己的競爭優勢,突出地方特色,錯位發展。

(三)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實現產業高端化發展。

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要著力開發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培育一批掌握主導產品核心技術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圍繞產業持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推進特色產業基地高水平發展和高質量建設。

一是引進、開發具有支撐和帶動作用的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常常呈現出低端技術市場化與高端技術政治化并存的現象。關鍵核心技術引不來、買不到,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就現實而言,各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熱情高、規模沖動強,但多處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環節,關鍵核心技術“空心化”是致命弱點。沒有關鍵核心技術作支撐的產業擴張,可能造成新一輪的技術重復引進、雷同式布局和低層次惡性競爭;在微觀層面,缺乏核心技術的企業,規模越大風險越大,巨量投資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變為不良資產。“要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上下功夫。注重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技術改造相結合,在技術改造過程中強化技術創新,進而實現創新——技改——創新的良性循環,這樣才有利于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積蓄基地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的后勁。要積極引進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和研發機構,推動外資生產環節升級,竭力避免全球生產網絡對的低端鎖定。只有更多地將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環節配置在,外資企業才更趨向于在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產業特色基地才能呈現出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研發向本土化發展、技術向核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要以現有產業基地為基礎,依據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依托基地龍頭企業,在確定重點發展的領域,開展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攻關,力爭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產業影響和廣泛市場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高新技術成果,提升特色產業基地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縣域的永續發展力。基地要定期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進行調研評估,建立項目開發庫,制定項目開發計劃,突出重點,集成資源,分階段組織實施;要以企業尤其是骨干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為主渠道,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開放性配置各類資源,進一步加強與省內外、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在產業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的開發中尋求突破;要關注對特色產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前瞻性技術攻關,創辦形式多樣、環境優越、服務配套的科技創業服務設施,孵化形成一批具有市場前景的儲備性技術。

二是培育掌握主導產品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構建以龍頭大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整合機制是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發展的突破口。龍頭企業是整個產業技術創新鏈的組織者和整合者。針對新興產業發展中上下游脫節、自主創新資源分散、整合能力不強,遠未形成整體合力的現狀,龍頭企業必須盡快通過產業鏈整合戰略,提高大企業的集成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建立完善的創新資源整合機制,最大程度地集聚創新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創新資源的作用,推動產業鏈不同環節間的交互式學習和互動,加強基地內部和基地之間的合作,打通戰略產業價值鏈,實現產業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龍頭企業樹立標準競爭的意識,在技術升級和技術斷層中尋求機遇,實施恰當的標準競爭戰略,通過與基地內外企業的戰略合作,在技術研發階段建立合作開發聯盟,在技術擴散階段建立技術轉讓聯盟,并同上游和下游企業建立縱向聯盟,形成核心層穩固的開放式戰略聯盟,在協調—致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主的體系結構和產業標準。因此要重點支持基地內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技術水平和綜合經濟效益處于全國同行領先地位、對基地特色產業具有很強帶動和輻射作用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普遍建立企業研究開發機構,特別是圍繞特色產業共性技術,支持龍頭企業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努力提高龍頭企業在集聚創新要素和組織創新活動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圍繞特色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積極開展科技招商,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中處于產業鏈高端的國際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形成與產業鏈上下游高度相關、協作配套的生產和服務企業群體。重視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內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充分發揮他們在產品鏈上的節點性作用。要以技術創新為引擎,通過技術改造、引進人才、成果轉化、新產品開發等方式,引導傳統企業加速向科技型企業轉變,進一步壯大特色產業基地龍頭企業隊伍,做到“建設一個龍頭,帶動一條產業鏈,構建一支新的經濟增長支柱,打造一個新興產業特色基地”。重點服務與培育熔盛重工、華燦電訊、神馬電力、如高高壓、九鼎、思源電氣等規模大、創新意識強、前景廣闊的高科技龍頭企業,積極創建省級和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引導開發高新技術及產品,加速產業化,形成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發揮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支持高科技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承擔各類科技計劃和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三是加強基地技術創新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引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根據全市特色產業基地集群發展的創新需求,結合縣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布局,積極創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等各種類型的創新載體。支持開發產業集群發展急需解決的重點共性技術,引進開發市場前景廣、技術含量高、產品效益好的新技術,不斷增強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申報建立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建立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相關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措并舉不斷加大自主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依托骨干企業,通過政府資助,以熔盛重工、神馬電力、九鼎集團、華燦等工業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骨干企業為重點,加快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重大研發機構,提高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強化特色產業基地服務功能,建設一批直接為基地企業提供信息、測試、設計、培訓等公共服務平臺。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的整體需要,以基地已有的行業和企業資源為基礎,加強特色產業的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信息服務網絡、專業性的數據庫、專利檢索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軟件產品等特殊行業,優化合理布局,建設一批與其相配套的產品測試平臺和國家權威部門認可或授權的產品測評中心;對新材料行業,建立新材料綜合測試服務平臺和專用材料測試分析中心。整合形成面向企業開放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幫助企業特別是新興產業企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

特色基地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更要根據自身特點,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以融入“沿海科技創業走廊”為契機,加快做大、做強、做優科技創業園、軟件園等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推進光華創業園、匯華創業園、下原創業園、開發區創業中心、港區創業中心建設,努力在孵化器建設面積、建設層次和孵化成效上有所突破。進一步完善企業入孵優惠政策,建立種子基金,引進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增強孵化功能,提升孵化承載率,使科技孵化器成為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及科技型企業家的搖籃。強勢推進科技引項引智,大力引進高質量的科技項目,努力將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成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四)構筑人才高地,積蓄發展后勁,加強產業國際化發展。

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強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集聚政府、社會、企業各方力量,構建人力資源開發新機制,放大人才強市新優勢。以人為本,建立有利于科技創新的人才開發和培養體系。緊緊圍繞“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海外高層次技術創新人才、科技型企業家、工程技術研發人才、職工技能人才”等五種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引進、培養,充分發揮人才在企業轉型升級中的支撐作用,促進產品創新、管理創新。以深入實施“千百億能級企業人才引領”計劃為重要抓手,強勢推進“人才引進111工程”和技術人才“青藍工程”。創新人才引進方法,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機制,推動全國高端人才和智力資源更好地為我市發展新興產業服務。高度重視創新型企業家群體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加大人才政策宣傳推介力度,營造重視人才引進、培育和使用的良好氛圍,促進企業持續創新。集聚企業急需的高端人才,大力引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發明成果的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善于組織科技研發團隊、統領科技資源與生產要素配置的領軍人才,造就一批善經營、會管理、勇于開拓、敢于創新的科技型企業家。確保熔盛重工建成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神馬建成省級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華燦電訊建成省院士工作站。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圍繞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以熔盛重工職業技術學校、市職教中心、市第一職業高中等為載體,重點建設一批現代制造業和新興服務業的專業與實訓基地,重點培植特色學校、特色基地、特色專業,推進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的合作,實行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創設高位對口就業環境,打造優質技術人才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