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興市場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形成自主探究的語文課堂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喚起學生的自覺探索的意識。學生的學習動機、閱讀需求是自主探究的基礎,只有讓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思維和認知的內在需要,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創新的主體。我國古代思想家朱熹說:“以我觀書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說的是面對浩瀚如煙海的書籍,人應以自覺的追求和積極的探索態度進行學習,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學有所進。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明確學生通過課堂閱讀,自己能夠得到什么,該怎樣得到;在讀書的過程中,用心去感悟語言文字所表之情、所達之意;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和善于對教材、對教師、對同伴、甚至對自己提出質疑,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樣,語文課堂才具有活力,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積極參與下,充滿創造力。
二、營造競爭合作的語文課堂
創新的動力來自于競爭意識的勃發,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合作精神、團隊意識是現代社會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競爭與合作是有機統一的。良好的合作關系會加強競爭力,競爭也促進人的合作。因此,努力營造競爭、合作的氛圍,是創新教育的客觀要求。
在現實課堂中,合作決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配合方式,其本質應該是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一個多維、立體的信息網格,每一個學習成員包括教師,都要積極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維互動,為每位個體提供“發現世界”“發現自我”乃至“相互發現”的契機,從而不斷調整教與學的行為,使個體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這種多維互動的信息交流,又會營造一種競爭的格局。學生與他人共同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學習活動,又敢于挑戰自我,挑戰同伴,超越自我,超越同伴,這也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創新的語文課堂應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創造空間。
三、創建結合實踐的語文課堂
創新的語文課堂并非一味的“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能力的增強,不單純是課堂上“自說自話”的結果,而在學生充分的“踐行”中去實現。因此,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語文課程的文本為中介,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引領者,也是參與者。
教學中,教師要盡力地為學生提供讀、思、議、用等實踐活動的時空。比如,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結構設置,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在讀書準備、讀書嘗試、讀書探究、讀書小結各環節都要滲透實踐的要素,基本理念是以“讀”為主線,“思、議”是伴隨“讀”而產生的實踐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讀中悟,讀中思,讀中議,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的實踐活動中,達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四、創設啟迪人文的語文課堂
語文是工具學科,也是人文學科。語文學習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現人的成長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活動。尊重學生的價值,開啟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是創新語文課堂的題中應有之義。
創新的語文n堂,是著眼于學生發展,在鼓勵學生獨特見解、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基礎上的創新精神培養。因此在教學中,要格外尊重學生對教材內容獨特、多元的認知,珍視學生的個性表達。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孕育著文本解讀的多樣性,而學生理解的獨特性、多維性,體現出語文學習的豐富個性。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課本的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尊重學生理解與體驗的差異,使語文學習成為啟迪人文的過程,成為凸顯人文性的創新課堂。
五、構建開放融通的語文課堂
開放是與封閉相對應的。開放的語文課堂是以學生的成長為旨歸,把課本的“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既強調語文教育的生活意義,又強調從生活中感受語文的教育意義。創新的語文課堂,是開放的語文課堂。
開放的語文課堂不拘泥于陳舊、呆板的教學模式,從教材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和延展,設計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結構。
開放的語文課堂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將相關學科知識、相關領域的學習融入語文學習,使學生獲得美和情感的熏陶,興趣的激發,視野的開闊。
篇2
自2007年QDII基金面世以來,從一開始的股票型基金為主到目前債券型、FOF型、商品型、房地產型一應俱全,從當初的全球配置、大中華概念到區域投資、主題投資,從成熟市場到新興市場,一路走來發展迅速。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以新興市場為投資主題的QDII基金,但其中的投資標的卻各有不同。
目前市場上主打新興市場的基金有11只。按照基金的名字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名字中直接包含新興市場,即明確投資地域為全球新興市場,如國投瑞銀新興市場基金、上投摩根新興市場基金、建信新興市場優選基金。
第二類是以金磚四國為投資主題,如南方金磚四國基金、信誠金磚四國基金和招商標普金磚四國基金。
第三類是以亞洲或亞太地區為主要投資區域,因為這個區域大多數國家都是新興市場國家,因此也可以被認為是新興市場基金,包括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易方達亞洲精選基金、匯添富亞澳精選、廣發亞太精選和華泰柏瑞亞洲企業。
選取2011年之前成立的新興市場基金業績可以發現,除了2007年成立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至今累計凈值仍只有0.694元,其他新興市場基金累計凈值都在1元以上,全部取得正收益。這些基金都是在2010年后成立,從2010年至今全球股票市場的表現看,基本都不太理想。因此雖然新興市場QDII基金累計收益并不高,但能夠幫助投資者在近兩年全球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保留本金并獲取一定的收益已經是非常好的表現。
全球新興市場QDII
投資于全球新興市場的基金一共有三只,分別是國投瑞銀新興市場基金、上投摩根新興市場基金、建信新興市場優選基金。這三只基金都是股票型基金,至少60%的資金將投資于新興市場的公司股票,一般將主營業務在50%以上在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的公司即可被認為是來自于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
除了建信新興市場優選成立不久,另外兩只基金的定期報告顯示,它們投資的區域還是集中在中國香港和美國。此外,前五大投資地域中都包括了南非,不同的投資地域有英國、泰國、韓國和中國臺灣。這兩只基金的前五大投資區域基本上涵蓋了股票投資的大部分倉位,國投瑞銀新興市場達到了72.45%,上投摩根新興市場投資集中度略低,為69.32%。
從這兩只基金的區域配置來看,還是主要選擇在香港、美國等地上市的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只用較低的倉位直接在新興市場股市進行投資。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國內的QDII基金對香港、美國等市場相對熟悉,雖然投資的股票是新興市場公司發行,但對這些股票的投資研究體系與在這些市場掛牌的其他股票一致,因此更容易把握投資機會。第二,新興市場的股市波動相對較大,制度上也與美國等市場相差較大,因此投資成熟市場掛牌的新興市場股票能更好地控制風險。
雖然在成熟市場投資新興市場的股票有其有利之處,但是由于單個公司的股價走勢和掛牌地有很大關系,因此可能和新興市場股市的實際表現有所出入。
以中國人壽為例,該股票在美國、香港和中國內地三個交易所掛牌上市,但是走勢并不完全一致。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人壽股價變動基本一致,但是和在內地上市的中國人壽的股價走勢差距較大。其他在成熟市場上市的新興市場公司股票價格也有這一現象,因此這些股票和所在新興市場國家股市的風險收益特征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投資者注意。
金磚四國QDII
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國家,這四個國家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經濟發展迅速,擁有眾多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目前市場上有三只金磚四國主題基金,南方金磚四國基金、信誠金磚四國基金和招商標普金磚四國基金。
這三只基金可以按照投資類型的不同分為兩類,南方金磚四國以及招商標普金磚四國都是指數型基金,信誠金磚四國則是FOF型基金,通過投資所在新興市場的基金達到組合投資的目的。
從這兩只指數型金磚四國QDII的投資區域看,都是掛牌地在美國,中國(香港)和英國的新興市場上市公司,占比均為100%,也就是說它們并沒有直接投資到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雖然這些上市公司利潤主要來自于新興市場,但是由于股價和掛牌所在地的市場有很大關系,因此這類基金和純粹投資于新興市場股市的基金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但總體上和新興市場的相關性較大。
以標普金磚四國指數為例,和香港恒生指數、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相關性達到了0.9639、0.9785和0.4266,應該說標普金磚四國指數和新興市場股市高度相關的,而和美國等成熟市場指數低相關。因此投資者可以通過組合配置達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從標普金磚四國指數的特征看,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以2005年至2011年的數據分析,和恒生指數、MSCI新興市場指數、標普500指數相比,標普金磚四國指數的收益最高,月收益率高達1.01%。然而,該指數的風險也最大,月波動率達到了8.58%,遠遠超過其他指數。因此投資者在選擇這類新興市場指數基金時,需要有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
信誠金磚四國通過對新興市場基金的投資構建FOF組合,從基金投資前五來看,都是以指數基金為主,如投資香港股市的TRACKER FUND HK和HS H-SHARE ETF,投資于巴西股市的ISHARES-BRAZIL,投資于俄羅斯股市的M VECTORS RUSSIA。通過FOF投資,QDII基金可以比較好的分享金磚四國的股市回報,避免新興市場個股的風險。
亞洲主題QDII
市場上亞洲主題的QDII基金個數較多,有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易方達亞洲精選基金、匯添富亞澳精選、廣發亞太精選和華泰柏瑞亞洲企業。
這幾只亞洲主題的基金有幾個共同特點,從投資地區來看,基本都把中國香港作為第一大投資地,易方達亞洲精選雖然把香港作為第二大投資地區,但持有的股票占比也超過40%。澳大利亞、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股市也是這幾只基金投資的重點。總體來看,它們的投資區域是比較集中的,前五大區域占比至少超過80%,易方達亞洲精選甚至在2011年四季度僅投資了韓國和香港兩個地區的股市,集中度非常高。
投資區域集中有利有弊。從有利的方面看,目前QDII基金人才儲備普遍不夠,要想真正實現對于海外市場的全面覆蓋十分困難。集中幾個主要的區域進行研究,挖掘出優質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更大。然而,投資區域過于集中也會使QDII基金的風險暴露于少數幾個市場,例如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投資大部分集中在韓國與香港,因此凈值變化和這兩個市場的走勢密切相關。它和韓國綜合指數的相關性為0.6138,和香港恒生指數的相關性為0.9343,并且從易方達亞洲精選的走勢來看,弱于這兩個指數。
從這幾只基金的重倉股來看,基本上以大盤藍籌為主,如在2011年末易方達亞洲精選的前三大重倉股為三星電子、招商銀行和友邦保險;匯添富亞澳精選的前三大重倉股為中國移動、力拓和澳大利亞電信等等。
投資建議
新興市場基金總體上與成熟市場基金的走勢有一定的差異,適當配置投資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從大部分基金成立以來的凈值表現看,都幫助投資者取得了正收益。
新興市場基金大致上可以分為以全球新興市場為投資區域,以金磚四國為投資區域,以亞洲市場為投資區域的三類QDII基金。目前大部分基金還是以投資在成熟市場掛牌上市的新興市場公司股票為主,因此和實際新興市場股市走勢有一定的出入,但整體上相關性較強。
大部分基金的第一投資區域仍為中國香港,和一些大中華主題的QDII基金有類似的凈值走勢,投資者在配置QDII基金時對于這兩類基金不宜同時配置過高的倉位。
指數型的新興市場基金風險要略大于主動管理型的基金,但在市場大幅上漲時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收益,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
什么是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國家是泛指相對成熟或發達市場而言目前正處于發展中的國家、地區或某一經濟體,主要分布在亞洲、南美洲以及非洲和東歐地區。一般來說,只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沒有達到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水平,那么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股市就是新興市場。有的國家盡管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已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但由于其股市發展滯后,市場機制不成熟,仍被認為是新興市場。
篇3
核心層新興市場國家都具有應對危機的基本面實力和政策調整空間。
近期,在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以印尼和印度為代表的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突發劇烈金融動蕩,出現匯率大貶、股市急跌和債券收益率飆升并存的“股、債、匯三殺”格局,進而導致唱空新興市場的國際論調再度興起,甚至有媒體和國際投行認為,新興市場已經行至危機邊緣,“97亞洲金融風暴”恐將重演。筆者以為,對于最新的新興市場危機論,既不可視若罔聞、盲目樂觀,也不宜人云亦云、危言聳聽,而是需要在充分研究、細致分析和謹慎預測的基礎上客觀、辯證地認識新興市場的舊風險和新秩序。
新興市場舊風險
唱空新興市場并非完全空穴來風,當前局勢充分反映了新興市場的既有風險。從處于危機風口浪尖的印尼和印度身上,可以看到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具有的風險特征:一是經濟增長普遍陷入“失速”困境,根據IMF的預測,2013年新興市場整體經濟增速可能僅為5%,低于2008年~2012年危機期間的5.56%;二是QE退出預期均帶來了資本外流的壓力,根據IIF(國際金融協會)的預測,2013和2014年,流入新興市場的國際資本恐將同比下降3.04%和5.85%,其中流入新興股市的國際資本恐將同比下降27.03%和21.21%;三是金融體系均具有內在的脆弱性,市場層次單薄、外債占比較高、風險緩沖能力較弱,難以對突發狀況進行有效應對。
此外,處于危機核心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就像印尼和印度,都具有一些獨特的個體風險,這些風險于新興市場并非普遍存在。例如,印尼積累了大量資產泡沫,危機期間股市最大漲幅近5倍,而同期其他新興市場股指卻大多表現黯淡。此外,作為金磚國家之一的印度,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結構性風險,除了一定程度上較為普遍的財政失衡風險、外債結構失衡風險、貿易失衡風險和人口結構失衡風險,IT大國印度還具有獨特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失衡風險。
電子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是支撐印度經濟崛起的重要力量,2000年~2012年,印度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22.09%的年均產值增長,產值年均增速比同期經濟增長率高15.06個百分點,但相對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限制了印度電子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1年,印度每百人寬帶用戶為1.03人,大幅低于全球的8.61人和中國的11.61人;印度每百人互聯網用戶為10.07人,大幅低于全球的32.72人和中國的38.4人;印度每百人移動電話使用量為72部,低于全球的85.47部和中國的73.19部。
呈現分化特征
東南亞經濟體出現問題,反映了新興市場普遍性和個體性的舊風險,但局部危機并不代表整體危機,根本原因在于,新興市場內部已經呈現出和而不同的分化特征。
這種內部分化體現在:其一,經濟基本面出現內部分化。金磚四國是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但從這四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態勢看,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越來越具有本質上的差異。從歷史看,只有中印更具有金磚成色,1980年~2012年間,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均速為9.94%和6.09%,高于全球經濟的3.37%和新興市場的4.61%,而巴西和俄羅斯的增長均速僅為2.75%和2.01%,均低于全球水平。從現狀看,2008年~2012年間,印度和巴西實現了6.84%和3.2%的經濟增長,超出其歷史均速,而中國的9.28%和俄羅斯的1.93%均低于歷史均速。
其二,政策取向出現內部分化。經濟基本面的不同本身就意味著金磚國家的政策關注點和發力點也截然不同,危機期間自然形成的政策協同效應將減弱并消失,經濟金融開放性的差異將使政策分化進一步加劇。
現在和未來,金磚國家都將面對一個尷尬的問題:在美國經濟金融地位不降反升的背景下,是跟隨還是獨立于美國的政策選擇?對于巴西和印度而言,本國貨幣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金融開放性則加大了資本外逃的便利性,跟隨美國可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而對于俄羅斯和中國而言,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俄羅斯具有大國地位,且與美國全面博弈,經濟政策跟隨美國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中國的情況則更特殊,在金融開放性并不完全、匯改漸進推進的背景下,人民幣一直面臨著較大的升值壓力。筆者利用BIS的數據進行了測算,2013年以來,在61種主要貨幣中,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以5.89%的升值幅度排名第一位,而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的貨幣的名義有效匯率分別貶值了1.71%、3.5%和4.82%。如此截然不同的貨幣形勢,導致中國政策選擇可能明顯異于其他金磚國家。
其三,發展模式出現內部分化。新興市場一直被稱作和看作一個整體,但它們實際上存在極大的稟賦差異。中國有勞動力優勢和改革紅利,印度有勞動力優勢和IT實力,俄羅斯有老牌強國的底蘊,巴西則有資源優勢,不同的稟賦決定了發展路徑的不同。
在經歷起飛階段的模式趨同之后,未來發展模式的差異性將進一步顯現。例如,2011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的城市化率為82.4%、79.62%、85.82%、73.93%和91.27%,巴西和俄羅斯為84.62%和73.82%,近似于發達國家,而中國和印度的城市化率則為50.57%和31.28%,大幅低于發達國家。不同的結構表明,城市化發展模式對于金磚國家的意義可能大為不同。
在內部分化的背景下,少數國家發生危機并不意味著新興市場整體會陷入危機,大部分中間層和核心層新興市場國家都具有應對危機的基本面實力和政策調整空間,“97亞洲金融風暴”重演的可能性較低。
中國啟示
對于中國而言,一方面,需警惕唱空新興市場演化為唱空中國經濟。邊緣個體的危機不等于整體危機,整體困境則更不意味著核心個體的危機。
盡管新興市場依舊面臨著各種挑戰,但中國經濟在新興市場里的相對表現堪稱中流砥柱。IMF預測中國經濟2013年的增長率為7.8%,依舊高于新興市場整體,并明顯強于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5.6%、2.5%和2.5%。在金磚國家里,中國經濟的金磚成色相對更足,這不僅表現在更高的經濟增速,還表現在中國經濟借由改革開放30年的可持續發展積累了足夠的體量和質量,中國金融體系則在市場建設和改革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內生有力的體系防火墻,面對短期沖擊具有更強的緩沖能力和應對實力。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也需要汲取邊緣新興經濟體被唱空、被做空的教訓。盡管邊緣新興經濟體的局部危機演化為全局性新興市場危機的可能性較小,中國經濟也有穩健應對外部沖擊的底氣,中國經濟近期的數據表現已明顯改善,但不可安于現狀、盲目樂觀。
以印度為例,印度是金磚國家,也是人口大國,由于印度在2008年~2012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固步自封、錯失結構調整機遇,進而掉入了長期增長動力缺失的發展陷阱,并由此變成了國際資本唱空、做空的對象,經濟局勢和金融市場陷入混亂。
篇4
對此結果,不必大驚小怪。市場參與者應以平常心待之,原因在于:
首先,短期來看,無論是否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A股資金面情況均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因為按照事前估算,A股因為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而獲得的境外資金流入不會超過165億美元,這一規模僅相當于A股總市值的0.2%左右。
其次,長期來看,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因為目前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同時更是世界第一大新興市場,A股總市值占全球股票總市值的比重已經高達10%左右,交易額占全球股市總交易額的比重更是高達25%左右,而且更重要的是,A股市場還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因此無論就存量或是增量而言,任何不包含A股市場的新興市場指數(甚至是全球市場指數)都是不完整的。
第三,排除MSCI因素單獨來看A股市場,其“新興加轉軌”基本特征并不會因為是否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而很快發生質的改變。事實上,此前關于A股能否在今年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爭議頗大,分歧點無非在于一方更多地看到了A股市場國際化、市場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則更多地看到了A股市場體制機制與市場結構、運行邏輯等諸多要素還有待完善。而這種行進間的兩面性,在任何市場中都不可能僅僅因外力介入而輕易擺脫。譬如同處亞洲的韓國股市與中國臺灣股市,雖然早在1992年與1996年就已先后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兩者迄今均仍處于散戶主導的非成熟狀況。
當然,以平常心對待MSCI,并不意味著視其為虛無。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中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中國不斷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學習、適應國際規則并逐漸發揮自身作用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中國內部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改革過程與發展過程。
篇5
在很長時期內,西方作為全球消費者經濟的主體,通過進口極大地促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但如今西方的形勢卻非常不妙。由于在西方之外的新興市場依然有比較高的經濟增速,這將推高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同時金融市場依然驚魂未定,前景依然不明朗,融資渠道依然不順暢。上述所有這一切就是新常態經濟的特征:較慢的經濟增長,市場前景模糊,融資渠道不暢。這和以前的世界截然不同。從上世紀80年代直到2007年,全球流動性過剩,找錢和信貸都很容易,債務高速累積。如今銀行都很謹慎了,巴塞爾協議Ⅲ對銀行的資產負債率有很高的要求,這都顯著推高了融資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消費者經濟很難恢復到2007年之前的狀態了,像中國這樣倚重出口的國家可以放棄對它們的指望了。
除了金融市場的根本變化,高昂的能源價格對全球經濟也極為不利。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直到2000年,石油價格都非常低廉,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得以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消費品,營造出了一個低通脹的消費環境,極大地提高了西方國家的生活水準。然而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成熟,情形開始起了變化。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已經能夠對全球施加通脹影響,比如金融海嘯前幾年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牛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熱火朝天的建筑業,中國也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國際能源價格,而且近些年中國的人工成本也在不斷攀升,這意味著價廉物美的世界工廠時代的終結,西方消費者被亞洲低廉勞動補貼的日子將一去不返了。
有很多人指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能夠再次跌下來,消費者大享實惠的好日子可以昔日重來,然而從今往后情況只會越來越朝反方向發展。眼下亞太地區GDP最大的10個國家已經占到了全球GDP的將近30%,超過了美國或者歐盟的占比。在本世紀的頭50年,亞洲對全球GDP的占比可能要上升到50%。隨著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生活水平不斷向西方靠攏,并且人口不斷增長,這將不斷推高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價廉物美的好日子注定一去不返了。
除了上述挑戰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府和央行鞏固市場和消費者信心的能力遭到了嚴重地侵蝕。在金融海嘯之前,政府和央行能夠游刃有余地在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金融安全之間踩好平衡木,投資者和消費者都信心滿滿。但是金融海嘯摧毀了這個黃金增長期的三個基礎――充沛的貨幣流動性、價廉物美的商品價格和堅固的信心。歐美國家靠消費驅動的高增長之路似乎走到了盡頭,全球過剩的產能只有寄望于新興市場的消費者來買單,也就是說哪個國家的產品在新興市場賣得越好,哪個國家就越可能在這種新常態下脫穎而出。這就是為什么在整個西歐,表現最好的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和瑞典,這也是為什么全世界的大企業都注視著中國消費者的錢袋子。
篇6
國家統計局10月15日的數據顯示,9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9%,較8月下降0.1個百分點;而先期亮相的9月PMI和外貿數據也雙雙顯現向好趨勢。雖然已公布的數據中不乏亮點,但對于投資人而言更為關注的是,利好數據營造出的趨暖環境能否讓低迷已久的投資市場“由陰轉晴”?對此,國投瑞銀基金推出的業內首個一站式基金投資解決方案——“投基氣象站”日前指出,10月份股債兩市仍以多云為主,其中股市方面,刺激性經濟政策表明政策維穩的意圖強烈,隨著宏觀經濟出現企穩跡象,基建為代表的投資將顯著上升,建議關注業績持續高增長的TMT、醫藥板塊以及周期股階段性估值修復的機會;債市方面,經濟整體下行幅度已有所縮減,央行預計會持續通過逆回購、下調存準乃至降息保持資金面寬松局面,建議投資者提高中高評級信用債持倉比重。
基于以上投資環境,國投瑞銀基金“投基氣象站”推出了三類不同風險偏好的資產配置方案。以積極型投資者為例,在A股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一次性或組合形式配置今年以來表現突出的國投瑞銀新興市場基金,并可在組合中適當配置國投瑞銀中證下游消費與服務指數基金,以期發揮下游行業的防御特征和補漲潛能。
三季度海外市場股指持續走高,QDII基金業績亦表現亮眼。據Wind數據顯示,51只QDII基金(不包括今年新成立基金)三季度平均收益達6%,其中國投瑞銀新興市場漲幅達8.95%。該基金經理湯海波表示,短期來看,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宏觀經濟探底的過程仍在繼續,上市公司的贏利預期仍存在下調壓力;但另一方面,9月份以來歐洲央行以及美聯儲的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力度均超過市場預期,可能導致資金回流到新興市場股市等風險資產,助推股市的表現,因此我們對新興市場未來走勢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對于穩健型投資者而言,國投瑞銀基金10月“投基氣象站”主打星和定投推薦,分別為擇時擇股能力較強的國投瑞銀穩健增長和今年以來業績持續領先的國投瑞銀新興產業這兩大混合雙星。據晨星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國投瑞銀新興產業混合基金今年以來累計凈值增長率達11.10%,在87只標準混合型基金中業績排名第一;另據海通證券的超額收益排行榜顯示,該基金過去6個月和3個月的超額收益率分別為13.13%和6.25%,均位列同類基金之首,而同期滬指跌幅分別為7.81%和6.26%,尤其在當前經濟增速減緩、傳統產業難尋亮點的背景下,該基金憑借對行業景氣度的前瞻判斷及新興產業成長股的深入挖掘,在弱市中逆勢突圍。
篇7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資本流動;悖論;新興市場國家
一、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資本流動悖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發達國家的主導下,金融全球化迅速發展,成為由各個國家、國際組織等宏觀主體和各國的跨國公司、跨國銀行、機構投資者等微觀主體所組成的力量共同參與、共同推動的歷史進程。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資本流動的全球化、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其中資本流動的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最顯著的特征和表現形式。國際資本流動是金融全球化發展最顯著的經濟現象。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國際資本流動在總量上非常豐富,其規模增長也十分迅速,但在全球的分布卻很不平衡。在金融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國際資本流動日益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征和趨勢。這種集中在宏觀上表現為少數發達國家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控制和主導;在微觀上表現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跨國銀行和機構投資者對資本的掌握與運營。無論作為投資國還是東道國,發達國家都處于主體地位,擁有國際資本總量的大部分;而無論是跨國直接投資活動、證券投資交易,還是債務資本的借貸,大多數都是由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或金融機構操作和運行。
可見,盡管金融全球化在近些年來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是,從某方面來說,它還遠未完成。正如奧博斯特菲爾德和泰勒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所提到,金融全球化主要局限在富國。雖然近年來國際資本流動的確大大增加,但主要是北-北流動,也就是說,從富國到富國(這些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不是北-南流動,從富國到窮國。大多數國際資本流動是富國之間的資產交換而且主要是為了資產多元化目的而進行。資本流動使富國的人通過持有其他富國的資產而能將所有的蛋放入不同的籃子,資產分散從而減少風險。國際資本通常沒有流向窮國并按我們所預期的那樣促進他們的發展。理論上,金融市場的開放和金融的全球化可以使發展中國家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發展中國家放開資本流動以后,可以促使資本從富國流向窮國,因為窮國的資本回報率更高。我們知道,勞動力在窮國相當便宜,因此會認為資本在窮國將特別具有生產性。窮國的工廠利潤是如此巨大,在那里工資是美國的十分之一。因此資本應該在窮國有非常高的收益。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增長理論,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支配下,資本將流入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預期有大量資本從富國(資本收益低些)流向貧國(資本收益高些)。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簡單。正如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盧卡斯所指出的那樣,國際資本流動的這一特點是個悖論:為什么資本沒有從富國流向窮國?
盡管近年來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有了顯著增加,但是資本主要還是在資本收益相近的富國之間流動。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私人資本在20世紀90年代急劇增加,而且現在以每年超過三千億的規模流入,這聽起來似乎很多,但是這只占全球私人資本流動總額的五分之一。如果將政府也算進來的話,最近的發展更令人吃驚。在過去30年里,資本并沒有系統性的從富國流向窮國。而且自2000年以來,大規模的資本出現了反方向的移動。實際上,新興市場國家一直在向富國輸入資本。美國人從國外購買的商品與服務比他們向國外出售的商品與服務要少,因此現在美國政府的貿易與經常項目賬戶有七千億的巨大赤字。這些赤字是由外國貸款來融通的,其中新興市場國家每年向美國提供大約二千億美元。如中國政府已經積累了超過1萬億的外國資產,現在是美國國債全球最大的持有人之一。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不平衡的規模有所下降,但資本仍持續的從窮國流向富國。還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北-南資本流動占總資本流動的比重,遠比不上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全球化的第一個階段)時期北-南資本流動占總資本流動的比重。如1914年,阿根廷大約一半的資本是由富國所提供的,特別是英國。現在,阿根廷資本中由外國所提供的不到6%。這種資本流動方式的改變并不只限于阿根廷。1913年,全球超過25%的外國資本流向人均收入不到美國人均收入五分之一的那些國家;1997年,這一數字降到大約5%。因此,盡管全球化促進了資本的快速流動,但是資本流入更多的仍然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
以上這些數據表明,金融全球化遠未完成,新興市場國家還遠未融入到全球金融體系中。而現實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金融領域的跨國活動也在以洶涌澎湃之勢迅猛發展。可以說,世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全球化的推動。新興市場國家該如何對待金融全球化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新興市場國家的應對之策
(一)正確認識與對待金融全球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貿易和信息的全球化已經使得地球上的很多人擺脫了極端貧困。在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全球化使窮人的勞動力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并且從總體上來說,為世界創造了更多的財富和穩定。沒有金融全球化,新興市場國家將不能發揮其潛能,他們的持續貧困將會引起進一步的不穩定以及與其他國家政治關系的破裂。盡管金融全球化在促進經濟發展與減少貧困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萬能的。金融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它也會給一個國家及其公民帶來破壞性的經濟危機。近來新興市場國家出現的危機生動的闡釋了金融全球化的收獲與付出,并且為那些希望成功融入全球化的國家提供了一些警戒性的教訓。不管你是否喜歡,金融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怎樣,金融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魔鬼已經逃出了瓶子,我們必須找出與之平安相處的辦法。同時,新興市場國家應該認識到金融全球化不僅是危險,也是機會,正確認識與對待金融全球化,才能趨利避害。
(二)開放金融市場,改革金融體系,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帶來的益處
金融全球化,意味著向外國資本以及外國金融機構開放市場,只要開放程度足以使進入的外國資本和外國機構加劇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那么金融全球化會是促進金融發展的重要的體制改革力量。如果國內企業能從國外或者從在不發達國家建立分支機構的外國金融機構借貸的話,那么國內的金融機構會開始喪失許多老顧客。國內金融機構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必須尋找新顧客,將資金貸給他們。為了達成目標,他們需要有好壞信用風險的信息并且還要跟蹤調查借款者以確保不承擔額外的風險。從而國內的金融機構發現他們需要支持體制改革,如更合理的會計標準和信息披露要求,這可以讓他們更容易地獲得他們將資金貸出時所需要的信息。國內金融機構會認識到有必要改進法律制度,這樣他們能夠實施約束性條款或者如果借款人違約能夠索要抵押物。因為全球化,國內金融機構會支持法制改革,因為這不僅有助于他們獲得利潤而且可以鞏固他們的產權,這對于投資有著直接的激勵作用。當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一個國家,國內金融機構必須更有效率才能生存,而事實也是如此。外國金融機構帶給國內金融市場帶來好的做法,如從他們過去經驗中習得的專業知識,而且有可能促進對國內金融機構的技術轉移。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有助于國內謹慎監管的改進,因為監管人員看到那些被成功運用到外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方法后,會堅持這些方法應該在國內金融機構中采用。外國金融機構還將充當機構改革的支持者,旨在改進金融市場信息質量,因為作為外來者,他們不可能獲得和國內金融機構同樣的內部信息。盡管,金融全球化最重要的好處就在于促進金融發展,但這是間接的,金融全球化還有一些附加的直接好處。如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國內金融市場,可以增加可用性資金,這又必然會增加資本的流動性并降低資本成本,這樣會刺激投資與經濟增長,而這種經濟增長的的確確已經在那些對外國資本開放股票市場的國家中產生。
三、結束語
金融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新興市場國家要獲得經濟上的起飛與發展,就不能脫離全球化,而應該繼續加強對外開放,將其金融體系融入到金融全球化進程之中,否則會更加落后與被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國際地位,改善國際資本流動現狀,爭取應有的權力和利益,謀求與發達國家的利益平衡。
參考文獻:
1、Mishkin, Frederic S.Why We Shouldn’t Turn Our Backs 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J].IMF Staff Papers,2009(56).
2、Obstfeld,Maurice,Alan M. Taylor.Global Capital Markets: Integration, Crisis and Growth[M].Cambridge,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Lucas Jr.,Robert.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
4、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下一輪偉大的全球化:金融體系與落后國家的發展[M].中信出版社,2007.
5、楊紅.金融全球化進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利益的分配[D].吉林大學,2007.
篇8
從2007年10月美國的次貸危機正式爆發,到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LVMH的股價從89歐元掉到了45歐元。而法國的著名珠寶品牌“寶格麗”的股價,從10歐元跌到了4.3歐元,跌幅之大令人咋舌。同樣在這段時間內,瑞士奢侈品集團歷峰的股價從83瑞郎跌到38瑞郎……
此次金融危機中,歐美各國受打擊最大的就是金融領域和私人消費領域,資金流動的停滯與消費信心的崩解,率先影響到了大型零售業。然而,就在全球股價一片下跌中,我們卻看到了一個“異類”――愛馬仕。
2007年初,當各大奢侈品股價已經逐漸下行的時候,愛馬仕卻開始轉身向上。它從1月下旬的60歐元處一路上揚,在金融危機四處延燒的時候,愛馬仕股價卻一直是逆勢上漲。尤其是當危機發展到頂峰,即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倒閉之后的那幾天,全球股市一片哀嚎,所有指標股基本都直線向下。此時此刻,唯有愛馬仕仍持續上漲,甚至還頻創新高,最后終于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的半個月后(10月1日),來到了它的歷史最高位118.8歐元。
我們不禁要問,在這波橫掃一切的金融風暴中,為何只有愛馬仕能夠身處暴風圈而不被掃到?當所有的企業都不被投資人看好之時,愛馬仕究竟是什么地方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同?
在此,我們不妨拿LVMH來做個參照。當初,LV與其他品牌合并成立LVMH集團時,它的掌門人阿諾特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即使花30年去培育一個奢侈品牌也是值得的,因為它可以抵御風險。”20年過去了,此話言猶在耳,可LV抵御住風險了嗎?看來是沒有,否則股價何來腰斬呢?重點是,為什么會這樣?
這讓我想起了阿諾特的另一番話。就在金融風暴發生前夕,阿諾特在一直播節目頗為自豪地對主持人說,雖然LVMH全球增長只有百分之十幾,但新興市場和美國市場卻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幾。他的意思顯然是要表達,LVMH這幾年將重點放在美國與新興市場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盡管這兩個數字表明,LVMH在傳統的歐洲市場是負增長,但阿諾特顯然對此毫不在意,因為他對美國和新興市場的成長非常有信心。
大約就在同時,愛馬仕的現任總裁托馬斯卻對外表示,盡管愛馬仕在新興亞洲的業績成長每年都翻番,但他們認為今后將很難再有這樣的高成長。因而愛馬仕未來并無打算在這些地區大幅擴張,就以中國為例,今后3年內最多再開3~4家店。愛馬仕將把重點放在法國國內,注重發展本地客人,不依賴游客消費。
至此,金融危機中LVMH股價腰斬與愛馬仕股價翻番的原因就昭然若揭了。自從次貸危機爆發后的一年多來,受沖擊最大的,不就是新興市場和美國嗎?何況美國還是這場危機的策源地呢。
其實,倒回危機發生之前,當你聽到阿諾特以美國和新興市場為榮,卻對傳統的歐洲市場棄若敝屣的時候,當你看到法國的LV旗艦店里那烏泱烏泱的亞洲人面孔,而法國人自己已經以背LV為俗的時候,你就該知道,這只股票差不多走到頭了。次貸也好,“雷曼”也罷,那不過都是導火索而已。LVMH無法避開風險的真正原因,是只注重業績數字,選擇高成長地區加速擴張,輕易深入泡沫而不自知。這樣的企業,一旦有危機來臨,投資人自然也會對它棄若敝屣。
篇9
盡管環球股市今年的開局只能用“愁云慘霧”來形容,但隨后數月市場突然出現起色。目前,市場基本一致認為,在積累了前期的大幅升勢之后,股市很有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調整。
可是,關于中期前景的展望,環球投資者們的看法卻大相徑庭,爭論焦點就在于,股市是否已經跌至此輪衰退周期的最低位?
宏觀經濟數據見底?
在環球投資者當中,有相當大的一批人認為,股市已經見底,他們所持的第一條論據就是,當前的股價已基本消化了所有壞消息。“見底論”者認為,既然經濟的壞消息已經層出不窮,這場危機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傷害應已明朗化,并已反映在股價之中。其中有部分特別樂觀的分析師甚至認為,牛市已在醞釀當中,他們樂于看見經合組織對二季度經濟作出黯淡展望,認為經濟學家們既已變得如此悲觀,未來形勢反而可望否極泰來。
“見底論”者相信,即使沒有好消息,只要壞消息逐步減少,也能支持股市反彈。這種理論頗具吸引力,而且在部分情況下也確實成立。但如果據此來判斷股市未來的走勢,仍然面臨一個艱難的問題:環球宏觀經濟真的已經到達或正在接近最差的時刻嗎?
經合組織對于各國的經濟展望,恐怕無法給人安慰。
該組織預計,環球實質本地生產總值2009年將下跌2.7%,2010年也只增長疲弱的1.2%;美國及歐元區今年預計將分別倒退4.1%和4.0%,而明年的實質增長亦將為零。經合組織又指出,未來經濟復蘇的動力將有賴于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巴西和印度。
相關研究發現,金融狀況緊縮通常需要四個至六個季度,方能對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產生完整影響。由于此次金融緊縮最嚴重的階段發生在2008年三季度,因此企業借貸成本升高、銀行借貸標準大幅收緊,以及房屋和股票價格下跌對家庭財富所造成的負面作用,所有這一切影響目前還未完全展開。該組織認為,這些困擾將在2009全年成為沉重的負擔,令2010年上半年的復蘇亦將非常疲弱,其中“工業七國”的經濟將低于潛在增長率。假如這種悲觀展望變成現實,那么,股市之前的反彈就可能只是一場海市蜃樓。
另外,發達經濟體的消費支出,也將是影響經濟走勢的一個關鍵因素。作為經濟衰退周期的典型特征,房屋價值下降、就業不穩定性升高、可支配收入下跌,以及個人被迫減債等,都將在2009年全年繼續困擾消費者。經合組織預測,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工業七國”今年的消費支出將下跌1.2%,明年的增長則將為零,而這將成為“見底論”者所要面臨的最大壓力。
企業盈利動力見底?
“見底論”者的第二條論據是,企業盈利動力似乎已有改善趨勢。在此前的經濟周期中,一旦企業盈利動力顯示出明確的見底信號,即使當時經濟衰退的最后階段仍在展開,股市都會迅速開始復蘇。比如,標準普爾500指數就曾在1970年、1974年、1980年、1982年和1991年觸底反彈,而那些時候距離美國失業率見頂仍還有相當長的時間。
有一個現象正令環球基金經理們感到萬分欣喜,那就是主要地區的企業盈利動力,在連續數月的同步惡化之后,其負面程度已開始略微減緩。在發達經濟體中,機構經紀人預測系統的共識預測顯示,美國及歐元區盈利評級的上調/下調比率在0.20倍水平趨穩。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意味市場出現好的數據,只是壞的程度有所降低。事實上,預測評級下調的次數仍然是上調次數的5倍之多。
“見底論”的支持者們希望,企業盈利能在當前水平見底、回穩,然后在下半年開始改善。但這種希望能否變成現實,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前盈利預測的調整,是否已經追上世界貿易及工業生產急劇下滑的速度,又或者盈利動力尚未調整完畢,未來還會再爆發出一輪評級下調潮。
在“工業七國”當中,英國現時的盈利動力比率最佳,盈利評級上調/下調的比率為0.40倍,而日本最差為0.12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的盈利動力仍保持相對強勁的勢頭。以絕對值計,新興市場總體的盈利評級上調/下調比率高于發達經濟體,為0.36倍,而新興亞洲的比率更高達0.38倍。日益明顯的跡象顯示,這些地區的盈利動力正在進一步改善,而這正是新興市場在年初至今跑贏其他地區的關鍵因素。
市賬率見底?
要判斷市場究竟有沒有見底,另一個重要指標是市場的估值水平。很多媒體評論都強調,股價已經跌至極低水平。但是,由于2009年的盈利前景尚不明朗,使用市盈率或十年平均每股盈利,已無法準確衡量股價的高低。惟有市賬率,因為計算經過審計的公司凈資產賬面值,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歷史經驗顯示,假如市賬率跌至接近1倍,只要這家公司不倒閉,該股價就可被視做絕對低位。按照這個標準去看,環球股市目前的平均市賬率約為1.42倍,比較2007年上半年的2.5倍已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市場更顯示極度價值,比如歐洲(不包括英國)的市賬率約為1.14倍,日本約為1.05倍,而中國香港更是低廉到僅0.96倍。投資理論認為,只要企業盈利能最終復蘇,并且不再出現新的毀滅性風險,那么以五年至十年的投資期限來看,上述這些市場的投資價值已非常具有吸引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股的市賬率仍然高于環球平均水平,約為1.75倍。過去美國的股價偏高,可以解釋為美國企業擁有較強增長率所致,但現在,這個理由恐怕已很難繼續成立。
另外,新興市場的市賬率約為1.44倍,接近環球均值。但在新興市場內部,不同地區之間差別很大。比如,新興亞洲的市賬率約為1.48倍;新興拉丁美洲則偏高,為1.72倍左右;而新興歐洲僅為0.97倍,反映了俄羅斯、匈牙利和波羅的海國家所面臨的嚴峻宏觀問題。總體而言,假如新興經濟體未來五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能夠繼續超過成熟國家,那么,新興股市的市賬率就有機會對成熟股市保持溢價,支持新興市場的表現持續跑贏成熟股市。
首季度基金流向
正當很多投資者為市場見底的爭論莫衷一是之時,我們可以來觀察另一項關于最新投資趨勢的有用指引,那就是環球股票基金的投資流向。
EPFR數據跟蹤環球總額高達11萬億美元的投資資產,該數據近期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
在2009年一季度,股票基金凈流入的最大目的地居然是日本,共錄得34億美元。這個結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是,假如投資者尋求的是價值股,以及傳統上較早復蘇的周期股,那么日本股市在這兩項中的排名的確頗為靠前。
另一個受惠于環球基金投資流向的市場是新興市場,一季度共錄得32億美元的凈流入。從我們之前的論述來看,這個選擇并不難理解,投資者顯然是受到新興市場以下這些因素的吸引:區內的盈利動力相對發達經濟而言較為強勁,銀行資產也較為雄厚,同時新興市場未來很有可能將保持健康的實質增長率。
不過,在看好新興市場總體前景的同時,投資者顯然也對潛在的風險感到十分緊張,因此雖然部分新興市場基金于季內獲得大量申購,也還有不少基金出現贖回。一季度,資產配置最分散的環球新興市場基金,共錄得45億美元資金的買入,但投資較為集中的新興歐洲、中東及非洲基金有11億美元沽出,亞洲的區域基金也錄得8億美元資金的流出。其中較為奇怪的是拉丁美洲基金,竟在一季度錄得10億美元凈流入,惟一的解釋可能是巴西市場較有吸引力。另外,雖然中國市場繼續表現良好,但亞洲區域基金所吸引到的資金流并非特別強勁。
在地球的另一邊,歐洲在數月來首次錄得凈流入,為5億美元。我們對此應密切留意,觀察這是否代表一項新趨勢的開始。但令人沮喪的是,美國和環球股票基金繼續出現大量贖回,分別錄得478億美元及72億美元的流出。
投資仍應謹慎
盡管造成信貸緊張的根本原因正在被解決,但銀行體系內的問題仍然盤根錯節。本集團環球貨幣團隊的內部研究發現,關于英國及美國的指標正在回升,但歐元區及日本依然疲弱。這就說明,環球政府積極的放寬政策已開始產生效果,但不同國家的情況目前仍參差不齊。
我們認為,財政刺激方案的影響將在今年二季度逐漸滲透到實質經濟,而美國按揭利率的下降,也顯示貨幣供應終于開始放松。不過,要確認美國房地產市場已經見底仍為時過早。假如銀行“有毒資產”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經濟將很難出現有意義的持續復蘇。在此期間,我們應當密切留意一些關鍵數據,包括世界貿易趨勢、庫存/船運周期、機構經紀預測系統的盈利數據,以及美國和歐元區的銀行放貸量等。
在環球經濟衰退見底,以及盈利動力環境改善的跡象更加明朗之前,投資者都應保持謹慎態度。今明兩年企業盈利復蘇及經濟增長的速度,可能會比當前的共識預測更加緩慢。
篇10
2010年第三季度以來,受制于短期利好因素逐漸消失、財政鞏固計劃的增長抑制效應逐步顯現以及不確定性上升的綜合影響,全球經濟未能延續上半年超預期反彈的勢頭,復蘇動能減弱,市場對第三季度和下半年主要經濟體及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下調。根據2010年10月初IMF在《全球經濟展望》中公布的最新數據:2010年全球經濟有望實現4.8%的年度增長,鑒于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高達5.25%,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水平將較上半年顯著回落。在全球經濟復蘇動能下降,復蘇漸進性與曲折性進一步顯現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復蘇差異性也進一步擴大。
分區域看,美國經濟復蘇力度明顯下降,歐洲經濟反彈小幅超出預期,日本經濟復蘇后勁不足,溫和通脹和較高失業構成了發達經濟體的共性特征,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復蘇勢頭則依舊強勁。2010年前三個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的實際值和預估值分別為3.7%、1.7%和2.0%,經濟增長引擎從庫存周期和政策驅動向消費和貿易聯合驅動逐步轉換,復蘇動能下降導致勞動力市場持續萎靡,7-9月美國失業率分別為9.5%、9.6%和9.6%,而寬松貨幣政策則并未導致物價水平大幅上升,7-9月美國CPI同比增幅分別為1.2%、1.1%和1.1%。2010年前三個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的實際值和預估值分別為0.8%、1.9%和1.9%,復蘇基調初獲確認,歐債危機的逐步企穩和德國經濟的強勁反彈讓歐元區整體經濟表現小幅超出市場預期,但歐債危機風險尚未消除,財政鞏固計劃在部分國家的推行遇到較大的社會阻力,失業率持續高企,7-8月歐元區失業率均為10.1%,通脹壓力也小幅加大,7-9月歐元區CPI同比增幅分別為1.7%、1.6%和1.8%。2010年前三個季度,日本經濟增長率的實際值和預估值分別為5%、1.5%和2.2%,工業產值增速較前期明顯回落,出口則大幅受累于日元匯率走強,但就業形勢有所好轉,7-9月日本失業率分別為5.2%、5.1%和5%,通貨緊縮并沒有明顯緩解,7-9月日本CPl同比增幅分別為-0.9%、-0.9%和-0.6%。2010年第三季度,新興市場繼續強勁復蘇,復蘇力度較上半年小幅減弱,亞洲繼續引領新興市場經濟快速復蘇,除中印穩步復蘇外,新加坡經濟在制造業快速增長的推動下前三季度大幅增長16.9%、19.6%和10.3%;此外,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和工業生產反彈帶動巴西和俄羅斯經濟出現快速復蘇,而非洲和中東歐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復蘇力度則相對較弱。
在全球經濟復蘇漸進性、曲折性和差異性進一步顯現的背景下,全球政策調控風格從“退出為主”轉向“工具輪轉”。受制于歐債危機后財政鞏固必要性的上升,財政政策的操作空間大幅縮小,刺激性政策工具從財政政策輪轉至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美歐發達經濟體的寬松貨幣基調進一步增強,全球范圍內的競爭性匯率貶值現象也初步顯現。
展望未來,鑒于全球經濟復蘇動能還將進一步下降,短期內全球政策調控的大方向還將綜合考慮刺激性和平衡性,整體風格從“退出為主”向“工具輪轉”的轉變還將持續,財政政策以兼顧財政鞏固和溫和擴張為基調,貨幣政策以適度寬松為基調。
- 上一篇:老年人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 下一篇:急救培訓基地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