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1 08:46:31
導語:市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年初確定的課題要求,我校課題組與市新農村辦公室緊密合作,對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來工作思路,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市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一)農業現代化工程深入推進
1、農業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生產水平提高。夏糧連續八年保持增產,創建省級小麥萬畝高產增效示范區2個、水稻萬畝示范片3個,部級水稻萬畝示范片3個。建成測土配方施肥萬畝示范片1個,千畝示范方4個。主導產業發展強勁。全市新增高效農業28萬畝,高效農業規模化占比達74%,家禽和生豬規模養殖占比分別達94%和73%。新增設施農業4、5萬畝,千畝設施農業園區11個,鎮和鎮實現村村全覆蓋。休閑農業量質齊升。新增休閑農業1、8萬畝,長江藥用植物園等4個1000萬元以上休閑農業項目加快建設;如城鎮村被評為全省13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之一;涌現出鎮生態園、鎮垂釣和公園、軟件園天恒生態園和休閑農莊、鎮森果生態園等一批生態農業發展典型。
2、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新增、、等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全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9:1,農產品出口總額保持第一、全省前列。農業品牌打造持續發力。全市注冊涉農商標807個,認定為省著名商標4件、市知名商標12件。“蘇·皋長壽”集體商標榮膺“首屆品牌紫金獎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長力品牌。農業專業服務全面拓展。全市新增農機服務組織6家,累計達49家,新增省“三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建成市級示范合作社2個,神牛、江恒被評為省首批“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會化服務組織25家,組建植保專業隊62個,集中供秧面積達28萬畝。
3、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有機農業發展勢頭迅猛。有序推進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五大有機生產基地規劃建設,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7個、綠色食品3個、有機食品4個,續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1個。新發展有機農業生產基地16個、面積1、7萬畝,其中有機稻米0、98萬畝,5家省動物防疫達標示范場和4家蛋、肉雞標準化養殖場順利通過驗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加強。2011年度治理高標準農田土地2、5萬畝;實施如海灌區第九、十期、焦港灌區第二期、中央小型重點縣第二、三期、千億斤糧食工程等12個項目,總投資2、29億元。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機125臺,秸稈還田機101臺套,夏秋兩季完成秸稈機械還田面積95、3萬畝,秸稈機械化還田率66、36%。
4、農業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土地流轉規模擴張。全市新增流轉土地面積15、78萬畝,累計突破50萬畝,占承包總面積的40%;鎮村、鎮、鎮村、鎮村、鎮村、經濟開發區橋港村等29個村連片流轉面積達千畝以上,流轉達300畝以上的村(社區)257個,占比77、4%。三資投入實現突破。成功舉辦了兩次農業招商活動,項目簽約99個,協議投資總額47、7億元人民幣和2900萬美元,實現“三資”投入農業18、9億元。涌現出長江藥用植物園、天龍畜產品擴建、乳業和冷凍等一批項目農業新亮點。園區建設進程加快。啟動了四級農業園區聯創工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農業園區2個。如城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獲省政府授牌,鎮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示范園列入省級動態監測。長江鎮(港區)、經濟開發區(柴灣鎮)正在進行規劃修編;吳窯鎮、江安鎮、東陳鎮已邀請省級二級資質單位編制省級園區規劃。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溫室、噴滴灌、連棟大棚和防蟲網等設施快速發展,標準鋼架大棚占比達50%。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和溫濕控制器、桑樹修剪機、秸稈撿拾打捆機、太陽能滅蟲燈、深松耕整地機械等高效設施農業裝備2644臺。經營形式不斷創新。形成了“返鄉能人+農戶土地、村干部+農戶土地、民營資本+村干部+農戶土地”等多種經營模式,設施農業生命力顯著增強。
(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初步改善
1、魅力城鎮打造成效顯著。搬遷改造連片推進。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個鎮共啟動20戶農戶以上的整建制搬遷地塊33個,累計搬遷農戶1475戶,整理土地1327畝,分別占年計劃的115%和103、6%。房產開發穩步推進。截至10月底,16個鎮累計新增房產開工面積99、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1、3萬平方米,分別占年計劃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擬建的9層以上的標志性或高層建筑達到62棟,高層建筑基本實現“鎮鎮有”。農民集居區建設強勢推進。全市鎮區農民集居區建設今年已開工35972戶,建成24037戶,入住21576戶,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1%、82、77%、85、01%。
2、城鄉功能配套日趨完善。“十個一”建設項目全面鋪開。把“十個一”功能建設作為完善鎮區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鎮區入口、商務賓館、生態公園等“十個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項目近50個,通過“十星級”考評項目累計達86個。道路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截至10月底,16個鎮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28億元,占年計劃的85、1%。九華鎮廟前路、下原鎮惠園路、鎮濱河路等13條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條道路建設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功能配套同步跟進。注重道路綠化、地下管網、路燈設施、小區功能區等各項配套工程建設與主體功能建設同步跟進,做到路通管通、綠化連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業的新型服務設施體系。
3、城鄉環境整治魅力彰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完成農村危橋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過驗收,如海灌區、焦港灌區、中央財政小型重點縣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滲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級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8個試點村已完成實施規劃。農村綜合整治持續開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萬畝,建成綠色現代農業園區5個,四旁植樹107、8萬株,超額完成了市年度目標任務數。建成市綠化示范鎮3個、省級綠化示范村20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1、66%。
(三)農民增收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1、農民增收成效顯著。農民培訓轉移大力實施。成立全國首家縣(市)級就業促進會,培訓農村勞動力6918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310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967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98、4%。全民創業層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創業率、村級黨組織書記創業率和大學生村干部創業率分別達72%、86%、90%。在政策、項目、技術、資金等方面對返鄉創業人員進行扶持,全市返鄉能人創業1106人,獨辦、合辦私營企業960個,累計新增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6674個,總數居第二。村級集體經濟再獲增長。通過開發集體資源、盤活集體資產、經營集體資金,借助土地流轉和“三大合作”平臺,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級集體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村(社區)有232個。
2、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新建、改建、擴建幼兒園25所。市社會福利中心被評為全省示范性養老機構,5家鎮級敬老院被命名為省級文明敬老院,16家鎮級敬老院被評為市級文明敬老院。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基本藥物管理信息系統全面運行,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門診費用同比下降29%,住院費用同比下降4%。“愛心超市”實現了鎮村全覆蓋,為農服務社建設管理水平全省領先。
3、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完成新農保繳費人數45、5萬人,覆蓋率100%。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金自然增長機制,慈善助醫、慈善助學活動進一步深入。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參合率連續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農民納入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5684萬元。新增被征地農民實現“即征即保”,“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與新農保、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重復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廳充分肯定。
二、市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前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現代化水平仍不夠高。高效設施農業建設檔次不高、生命力不強,現代農業園區規模不大,農業裝備水平特別是高標準農田比重需要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支撐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村級經濟增長機制尚未形成。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不夠寬、路徑不夠多、措施不夠實,村級財務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城鄉一體化步伐有待加快。農民進城進鎮居住進度不快,萬頃良田建設、農保區搬舊復墾和農民集中居住的推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四)農村發展支持保護體系較不健全。金融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意識仍需進一步強化;農業保險機制仍需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高效農業保險承保面有待提高。
(五)農村環境長效管護還仍需加強。全市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偏低,少數鎮存在垃圾私埋和隨意焚燒現象,人均日產垃圾量不足0、1公斤,距考核標準差距較大。
三、市新農村建設發展思路
(一)以農業現代化工程為抓手,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1、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集約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協調發展”的原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積極推進“334省道、蒲黃線、新204國道和白雪線”兩橫兩縱4條萬畝設施長廊,各鎮(區、園)建成1個千畝設施園,各村(社區)建成1個500畝設施園。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四級聯創,確保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鎮村分別實現市級、市級農業園區全覆蓋。打造特色產業板塊。突出“一鎮一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發展方向,以實施萬頃良田工程為載體,加快形成特色產業帶、特色產業板塊。大力發展創意農業、生物農業、種源農業、智能農業和旅游農業等新興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突出浙商三農和花木大世界兩個百億元級綜合型農產品市場的帶動效應,大力培育提升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流通市場,大力發展農業精深加工業和訂單農業,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全年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5個,實現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73%。
2、進一步提高科技貢獻,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以農業科技貢獻份額的快速提升帶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提高經營主體科技水平。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重點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創業的現代農業園區“農場主”、技術員;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產業工人和職業農民,確保2012年培訓職業農民2500人,持專業證書農業勞動力占農業勞動力的比重17%。加強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以中農辦試點為契機,強勢推進萬頃良田工程,確保19、56萬畝萬頃良田規劃報批到位。大力推廣“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園區抓流轉,逐步推進建立農業招商、流轉服務、產業發展一條龍服務模式,確保2012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轉20萬畝,推動土地向種養大戶、能人集中,實現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科技化。注重發展日光溫室、噴滴灌、連棟大棚和防蟲網等設施,確保標準鋼架大棚和智能溫室占比60%。良種覆蓋率98%,建設工廠化育苗中心8個。
3、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構建農業基礎設施體系。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改造高標準農田。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與四級聯動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有機對接,確保爭取項目資金繼續位列全省首位,全年治理土地5、5萬畝,新建防滲渠265公里,新建或改造泵站39座。持續改造農田水利。組織實施如海灌區、焦港灌區、千億良田、小型重點縣等項目,新增灌溉面積1、3萬畝,改善節水灌溉面積6、88萬畝;大力推廣實施噴、滴灌技術,實施高效農業噴滴灌1、8萬畝。持續改造農業裝備。推進農機化作業由產中環節向產前、產后全過程機械化延伸,確保2012年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2%以上,其中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以上,高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40%以上,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80%以上。
4、進一步注重載體打造,構建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多樣化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加快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積極培育園區專業服務組織,開展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防疫、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確保2012年新增植保、沼氣、蠶業和農機等各類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58個,不斷提高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市、鎮、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確保全市新型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90%。充分利用鎮(區、園)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大學生村官、農民經紀人、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等資源,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持續做強駐點興園聯百村等優秀服務品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信貸支持,簡化手續,支持發展現代農業。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集中投入重點產業和重點園區。嚴格落實上級支農惠農政策,財政預算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逐年明顯增長,形成穩定增長機制。
(二)以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核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深入實施農村人才培育工程。深入推進“222”人才工程,著力打造一支素質好、知識新、能力強、適應現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隊伍。強化人才招引。堅持人才強市戰略,實施“借腦引智”工程。著力招引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圍繞農業農村轉型升級,聘請一批國內外知名教授、專家和學者。強化人才培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大工程”新要求,充分利用各種培訓平臺,強化人才培訓教育。以大學生村官創業服務中心和青年人才科技創新孵化器為載體,搭建人才培育鍛煉平臺,提高青年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能力水平。強化人才使用。注重把善于創業、敢于創新、勇于創優的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管理崗位,調動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深入實施農民增收致富工程。拓寬思路,多措并舉,進一步推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提升全民創業水平。積極實施以培育一個孵化基地、組織一次創業活動、打造一個創業集群、舉辦一次創業培訓為重點的“四個一工程”。通過評選表彰“十佳創業明星”和“十佳創業基地”等舉措,營造全民創業氛圍,實現農民創業培訓1200人。推動農民就業轉移。全面推進市、鎮、村三級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建成經濟開發區(柴灣鎮)鎮級市場,如城鎮村級市場;用3年時間實現村村全覆蓋,形成鎮鎮有市場、村村有窗口,城鄉一體、有效銜接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信息網絡。繼續實施“雙聯雙助”。進一步推進“一人一戶”、“一戶一策”幫扶戰略,強化對未進入更高水平小康行列的村(社區)進行幫扶,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力爭所有村(社區)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建設全面達標。
3、深入實施村級經濟發展工程。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辦法。做足資源利用文章。立足“農”字做文章,充分開發利用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水面等自然資源,結合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創辦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等示范項目,帶動農民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做足股份合作文章。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合作組織+農戶”的形式,在服務農民增收、促進農民致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村集體自身的增收。重點推進集鎮所在村(社區)、已撤村建社區、萬頃良田工程涉及村(社區)及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社區)組建社區股份合作社,條件成熟的組建社區股份合作聯社。做足搞活經營文章。統籌安排土地,扶持村集體組織發展物業經濟,走鎮(區、園)牽頭,村集體經濟組織自愿參與的組建鎮村聯合投資公司的發展新路子。
(三)以美好城鄉建設行動為載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深入實施城鎮功能提升工程。以實施“十個一”工程為抓手,提升小城鎮整體建設水平。強化功能配套。重點圍繞“十個一”功能建設星級考評標準,深入開展“十星級示范鎮”創建活動,按計劃組織評審和授牌,確保“十個一”工程高標準、高品質如期建成。提升城鎮品位。強化土地資源整合,推進整體開發建設,實現小城鎮建設的形態和諧;強化區域內建筑物外立面的色彩協調,實現區域內建設風格的有機統一。注重打造地標特色,在鎮區入口、核心街區等關鍵節點或重要地段,建造獨具特色的地標性建筑。提高貢獻份額。對已搬遷的地塊,加大包裝力度,做優配套環境,擴大宣傳范圍,吸引更多投資主體參與競拍,努力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
2、深入實施村莊規劃建設工程。圍繞省級村莊環境整治星級評定標準,全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強化村莊規劃引領。超前謀劃新建型村莊,明確設計方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色;全新打造擴建型村莊,擴建部分要與老村在空間布局、設施配套、建筑風格等方面做到互相銜接、協調;加快完善整治型村莊,加強環境衛生治理,提高村莊人居環境水平和村民凝聚力。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萬頃良田”工程為突破口,加快鎮區多層、小高層和高層搬遷安置房建設。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推進供水、供電、排水、排污、數字電視、信息網絡、路燈、綠化、道路、垃圾處置、管道燃氣、體育健身廣場等基礎設施配套。持續加快農民休閑娛樂場所建設,不斷提高物業管理水平,致力將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成為功能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示范社區。
3、深入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是提升城鄉建設水平的當務之急,是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重要任務。全面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推動農村環境長效管護工作向高效化、常態化、精品化轉變。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對照市農村人均日產垃圾0、5公斤的標準,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組織垃圾收集清運隊伍,日產日清不懈怠,堅決杜絕偷埋、偷運、隨意焚燒等現象,全面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量。
(四)以加快發展惠民為根本,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1、深入實施農村公共服務工程。全面推進“一站式”服務大廳建設,將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前移,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均等化服務格局。強化為農服務社長效管理,拓展便民服務功能,提升“1公里農村公共服務圈”能級。加速推進管道燃氣進村入戶工程,2012年確保實現管道燃氣全覆蓋。加快實施“快付通”工程,確保在2012年6月底前“快付通”實現全覆蓋。按照“以人為本、人路和諧、建管并重”的管理理念,完成村組公路100公里,農村危橋改造100座。
2、深入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工程。提高籌資和保障水平,確保2012年合作醫療籌資標準人均不低于320元,農民參合率達到100%,住院醫療費用補償基金人均228元,一級醫院補助75%,二級醫院補助65%。提高救助水平,確保城鄉低保標準達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25%,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達到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以上并同步增長。加大農村敬老院建設力度,確保2012年集中供養率達到75%以上。
3、深入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科學化的源頭預防機制、常態化的排查研判機制、法治化的協調解決機制、實體化的專業調處和對接調處機制、精細化的統籌管理機制、信息化的高效運作機制,搭建多種溝通平臺,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積極構建具有特色的大調解體系。持續加大現代防控基礎設施投入,建成城鄉一體、全面設防、資源共享的現代技防城市。加強和創新外來人口以及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推進“一站式”外來人口服務管理中心建設,確保外來人口“三集中”率達到60%以上。
- 上一篇: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研究報告
- 下一篇:全市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