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意見
時間:2022-11-04 03:14:00
導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我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根據《浙江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綱要(2008-2012)》(浙委〔2008〕71號),結合**實際,特制定本意見:
一、目標要求
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市黨代會的總體部署,深入實施文化大市建設“八項工程”,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發展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增強**文化的軟實力和競爭力,為全力實施“增強‘三力’、奮力崛起”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主要目標:按照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的“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到2012年,基本建成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發展體系,使**的文化特色更加鮮明、文化產業更加壯大、文化惠民更加有效、文化體制更加完善、文化人才更加充足,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格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和諧文化建設扎實推進,文明和諧的社會輿論環境和道德風尚進一步形成,人民群眾創業創新的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公共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培育**特色文化產業,政策導向機制逐步健全,市場體系初步完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建成一批重點文化項目,壯大一批文化企業,形成一批特色產業區塊,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二、基本原則
——堅持正確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牢牢把握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堅持“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三貼近”,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注重發揮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堅持傳承創新。既重視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彰顯傳統文化的區域性特色和時代性,又始終把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基點和動力,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內容形式、傳播手段的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統籌兼顧。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從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針對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既注重統一部署、整體推進,又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形成亮點,力爭在重點工作、關鍵環節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堅持齊抓共管。按照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市場配置、社會參與的要求,進一步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充分調動發揮廣大文化工作者、工商企業、群團組織、文化團體和基層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動員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形成共同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整體合力。
三、主要任務
(一)不斷加強理論武裝工作
1.加強黨員干部理論學習。堅持以領導干部為重點,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為龍頭,以黨校培訓教育為主陣地,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扎實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充分發揮“南太湖論壇”等載體作用,著力推進理論學習的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自覺把理論學習成果不斷轉化為促進發展的科學思路、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
2.開展面向全社會的理論宣傳。健全市、縣(區)、鄉(鎮)、基層四級理論政策宣講網絡,充分發揮各類理論宣傳陣地和宣講隊伍的作用,廣泛開展理論和形勢政策宣講活動,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大眾化和通俗化。積極探索媒體理論宣傳的有效形式,組織編寫通俗理論讀物,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不斷增強理論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感染力。
(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3.加強社會科學研究。開展當代**發展和**歷史文化兩大系列研究,出版系列叢書,重點扶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的實踐”等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項目,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智力支持。
4.推進社會科學普及。積極開展社會科學知識宣傳普及,不斷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機制,發揮南太湖人文大講堂、社科普及周活動、**社科網等載體作用,努力使社會科學面向大眾、面向基層、面向實踐,逐步實現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系統化、制度化、經常化,提升公眾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改進思想道德建設
5.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重大紀念日、紀念活動、民族傳統節日、重要節慶活動、重大事件等為契機,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宣傳教育活動,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進一步探索典型宣傳的新形式、新載體。大力弘揚“開放、務實、創新、和諧”的人文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創業創新、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6.深化道德實踐活動。健全社會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充分發揮志愿者隊伍作用,廣泛開展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深入開展“感動**”、“文明五心”好公民等評選和典型宣傳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弘揚道德力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廉政文化建設。
7.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落實工作職能,健全工作機構,建立長效機制,組織實施好深化育人陣地、精神食糧、成長環境、幫護工程“四大建設”。關注農村和特殊未成年人群體,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四)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創建
8.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水平。組織實施文明素質提升、文明風尚培育、文明環境建設系列行動,鞏固“四城聯創”階段性成果,全力爭創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深化市、縣(區)聯創共建,創建省級示范文明城市和全國文明縣城,積極推進文明縣、文明街道、文明社區創建工作。
9.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按照建設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的要求,扎實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深入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改善人居環境,培育新型農民。以鄉風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全面推行鄉風評議。深化“雙十百千萬”文明和諧結對共建工程,爭創全國文明村鎮。以安吉縣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為契機,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10.拓展基層創建內涵。完善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創建管理辦法,制定文明風景旅游區測評體系,推進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風景旅游區等基層創建。探索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努力擴大和諧企業、和諧社區、和諧家庭創建覆蓋面。
(五)加快推進媒體建設
11.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新聞宣傳方式,綜合新聞宣傳資源,做大做強正面宣傳,努力形成主流輿論強勢。加強新聞宣傳精品工程建設,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加強政府新聞工作,繼續推進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新聞能力。完善網上輿論引導機制,掌握網上輿論引導主動權。強化新聞宣傳管理機制建設,加強社會監督和行業自律,努力構建科學有效的輿論引導機制。
12.提升媒體綜合實力。適應當代信息傳播形勢和媒體競爭需要,推進報業、廣電集團化經營管理,提高資本運作能力,切實增強黨報和廣播電視傳媒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全省城市同業中爭取強勢地位。以數字化建設為契機,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加強數字化網絡平臺建設,建立數字電視公共信息平臺,推進新聞核心業務數字化,加強數字化信息管理。積極開拓數字報紙、視頻點播、手機報紙、城市電視等新型傳播載體和業務,不斷擴大和提升媒體的受眾面和影響力。
13.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建立以**在線新聞網為龍頭,以縣(區)新聞網為骨干的兩級網絡新聞傳播體系,規范政府網站的信息,扶持科教類、文化藝術類和校園網站,正確引導社會類網站發展,唱響網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加速新聞網站音視頻功能的開發力度,提高網絡媒體的原創能力和網絡文化產品、服務的供給能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網絡文化品牌。完善網絡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制訂網絡文化管理辦法。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凈化網絡環境,深入實施“綠色網絡工程”。
(六)鞏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4.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市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鄉鎮和社區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充分發揮現有大劇院、音樂廳等重要文化場館的作用。推動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向社會開放,機關、企業、學校的文化設施盡可能向社會開放。深化文化先進縣(區)和“浙江東海文化明珠”、“浙江省體育強縣(鎮)”建設。辦好鄉鎮綜合文化站,使之成為集圖書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響)”、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體育健身等基層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用文化引領城市建設,加快傳統街區修建步伐。
15.加強文化精品創作生產。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精心組織主旋律作品創作活動,打造20至25部體現優秀歷史文化、反映時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抓好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等重大獎項參賽作品的創作生產,形成一批文學、電影、電視劇、廣播劇、舞臺劇、歌曲、書法美術等各個門類的文藝精品。建立健全精品創作生產的組織化市場化機制,充分調動作家藝術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6.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利用各種有效形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動。精心辦好中國·國際湖筆文化節和南太湖音樂舞蹈節及縣(區)重大文化活動,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組織以“歡樂**”為品牌的“文化服務基層行”和“文明和諧種文化”兩大系列活動。深入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十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文化低保”工程。統籌城鄉文化資源,繼續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大工程,打造中心城區“15分鐘文化活動圈”、“10分鐘健身圈”,大力推進企業文化、村落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和廣場文化活動。
(七)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17.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深入開展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中注重考古發掘以及文物的保護、巡查。繼續實施國有博物館陳列展示精品項目和文物科技保護項目。積極鼓勵和引導歷史名人紀念館、民間收藏館做好文物收集、整理與展示。全面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以爭創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充分發掘**茶文化、絲文化、書畫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傳承基地建設,逐步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民族傳統節日標志地,推進傳統文化“活態”傳承。
18.推動文化“走出去”。以長三角文化產業帶建設為契機,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主動加強與國內外友城的友好往來,積極借助國家和省舉辦的系列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推出**文化項目,打響“人生只合住**”、“筆墨江南、清麗**”、“太湖之州”、“黃浦江源”的**牌。促進**對外文化傳播,加強與央視等媒體的合作,精心制作外宣產品,打造宣傳新陣地。推動**文化產品出口,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重點研發、推出民間工藝領域的項目和產品。
(八)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19.引導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大力改造提升文體用品制造業、文化娛樂業、健身服務業、旅游文化服務業等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重點引導發展藝術創作表演、工藝美術、新聞出版、影視制作、時尚設計、動漫游戲等體現文藝創意、傳媒創意、生活創意、設計創意的文化創意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提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
20.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主體。加快組建**報業集團和**廣電集團,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加快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扶持一批“專、精、特、新”的民營文化企業。
21.實施一批重大項目。確定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整合文化資源,形成發展優勢。實施多媒體文化產業園、梅地亞中心、書畫之都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基地和項目,帶動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22.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引導和培育力度。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抓緊建設書畫藝術品市場等一批文化專業市場,積極培育文化市場中介機構,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加強文化市場監管,維護合法經營,保護知識產權,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九)加強文化人才建設
23.做好文化人才規劃。扎實開展宣傳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工作,摸清文化人才隊伍的現狀,掌握編制外聘用人員以及體制外民間文化藝術人才的現狀,編制宣傳文化人才中長期規劃,大力培養文化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表彰和獎勵制度。
24.提升文化隊伍綜合素質。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紀律嚴的要求,加強宣傳文化系統領導班子建設,重視優秀年輕干部的培養選拔。加強宣傳文化干部隊伍建設,提高新形勢下做好文化工作的能力。加強對鄉鎮宣傳干部、基層文化隊伍特別是農村文化隊伍的教育培訓。
25.壯大文化人才隊伍。建立健全宣傳文化系統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選拔管理機制,實施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和動態管理,重視培育文化領軍人物和后備人才,扎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新聞、文藝和文化經營管理等“五個一批”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選拔培育領軍人物和學術帶頭人100名。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體系。按照黨委領導、宣傳部門協調指導、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政府相關部門及群團組織密切配合、群眾性文化團體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工作要求,成立**市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和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形成共同推進文化建設的新格局。建立文化建設工作責任制,把文化建設作為評價地區發展、衡量發展質量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黨委政府目標考核體系之中。
(二)營造創新環境。大力推進文化發展理念創新,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觀念、做法和體制弊端,努力營造鼓勵創業創新、寬容失敗挫折的社會氛圍。積極推進文化內容形式創新,加大精品創作的扶持和激勵力度,提高文化內容創作生產能力。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深化公益性和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切實推進文化傳播手段創新,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推動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增強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
(三)加強文化管理。加強對文化發展的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調控引導,推進文化管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認真落實文化市場管理條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廣告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抓緊研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公益宣傳陣地管理、文化發展水平測評體系等政府規章。鞏固和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果,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創新文化市場監管方式,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工作,保護知識產權,凈化文化市場。
(四)完善政策保障。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財政投入的增幅應不低于本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年度預算每年遞增10%。健全公共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的績效評估機制,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完善文化建設政策保障,認真落實國家、省及我市現有的文化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充分運用財政、稅收、價格、信貸等經濟杠桿,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 上一篇:國民經濟和會發展計劃
- 下一篇:促進社會和諧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