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會發展計劃

時間:2022-11-04 03:14:00

導語:國民經濟和會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民經濟和會發展計劃

**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年。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按照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要求和部署,深入實施增強“三力”、率先崛起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召開。

**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以上,其中地方工業性投入增長12%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其中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7%;

——財政總收入增長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以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3%;

——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7%,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3.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

——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6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

圍繞上述目標,各地、各部門在今年計劃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按照市委提出的“好中求快、全面協調,穩中求進、惠民富民”的總體要求和經濟工作的五個重點,扎實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

繼續開展“項目推進年”和“企業服務年”活動,組織實施“億元項目攻堅活動”,確保先進制造業投資比重達到75%以上。加快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完成土地整理5萬畝、土地開發5000畝和建設用地復墾5000畝,盡最大努力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工業用地公開出讓、竣工復核驗收制度,努力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加快推進“二三三”結構調整,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8家、國家級3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力爭達到27%。扎實推進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南太湖科技創新中心,抓緊規劃建設南太湖高新技術產業園,繼續推進與中科院、中電十五所等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進一步發揮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組織開展“千家爭名牌、萬家創品牌”活動,力爭新增馳名商標1件、中國名牌產品2只、國家免檢產品5只以上。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加強對明星企業、重點骨干企業、優質企業的培育,加大企業上市推進力度,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1-2家。深入實施“千家成長、萬家培育”工程,積極推動傳統家庭工業向現代家庭工業轉變,不斷提升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加強融資平臺建設,努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深入推進省級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建設

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大力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拓展一批農產品市場,發展一批專業合作社,培育一批農業品牌,建成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0個,新增年銷售額超千萬元農業龍頭企業20家。充分發揮浙江大學與我市共建新農村實驗示范區的優勢,抓好簽約項目落實,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產品安全生產和監管,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達到180萬畝以上,新增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30只。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投入的力度,財政新增的社會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于農村,財政支農資金、用于農村的政府投資和土地出讓金三個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完善多元投入、廣泛參與的新農村建設機制。編制完成市及縣、區新農村建設規劃,扎實推進“一縣十鎮百村”重點區域的實驗示范試點和55個欠發達村的重點幫扶工作。推進農村公路、城鄉公交、電力、供水、郵政、信息、電信、廣電“八大網絡”的建設和改造,加快基礎設施向自然村延伸和村際互通。深入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30個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設和100個行政村全村整治。加快推進老虎潭水庫、合溪水庫建設和大錢港整治,深入實施農民飲用水、河道清淤工程,完成飲水工程10項、河道清淤700公里。實施“百千萬”人才培養項目,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0萬人。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深化農村金融體系、土地流轉機制等改革,積極推進“三位一體”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加快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改革。完善村民自治,加強“民主法治村”建設。

三、大力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

繼續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完成合同外資18億美元以上,實到外資8億美元,力爭8.5億美元,實到市外內資65億元。把提高外資質量與優化產業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的招商力度,更加重視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海外智力。認真組織好赴日本、美加、香港的招商活動,辦好第四屆國際湖筆文化節暨南太湖經貿洽談會。按照集聚、集群、集約的原則,大力推進開發區、工業功能區建設,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繼續做好省級開發區擴容準備工作,加大國家級出口加工區申報后的銜接力度。加快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提升紡織品、服裝等傳統出口產品檔次,提高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推進外貿品牌建設,爭創中國出口名牌產品2只。完善國際貿易摩擦預警機制,認真做好應對服務工作。強化進口導向機制,積極鼓勵能源、原材料和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進口。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和支持企業到境外開發資源、開拓市場。深化“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推進區域交流與合作。

四、著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切實加強城鄉科學規劃與建設,完善規劃體系,提高**中心城市和德清、長興、安吉三個中等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水平,重視中心鎮、小城鎮的建設與管理,加快構建空間布局合理、梯次有序、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體系。組織實施“雙百億工程”,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申蘇浙皖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確保申嘉湖高速公路**段和杭長高速公路一期建成運營,實現縣、區全部通高速。推進杭湖寧城際軌道和申嘉湖高速公路練杭段、杭長高速公路二期建設及湖嘉申航道**段、長湖申航道浙江段改造,抓好鐵路“三線一樞紐”、天荒坪二抽水蓄能電站、川氣東送**段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積極爭取湖蘇滬城際軌道列入長三角區域規劃。加快**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南太湖的合理開發和科學建設,重點抓好濱湖景觀大道、國際會展中心、太湖明珠、西山景區等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完善中心城市交通網絡結構,加快建設“五路五橋”骨干工程。加大老城區改造力度,加快推進步行街區建設,啟動衣裳街區修繕和改造,實施“兩橫三縱”路街改造。加強城市供電、供氣、給排水、防洪、人防、通信、公交、環衛設施建設,中心城市新增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結合“城中村”改造,加大對城市建設環境的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加快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創新,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籌資機制市場化。實施“五維護五整治”工程,推進“城管進社區”,推行“數字城管”新模式,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美化家園活動,認真做好國家衛生城市復評迎檢工作。

五、全力推動服務業擴張升級

以南太湖開發建設為龍頭,加快“三帶十區”景區景點建設,重點推進太湖旅游度假區旅游度假項目、南潯古鎮保護與利用項目等,積極推進高星級賓館飯店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太湖、山水、生態、文化”特色,拓展旅游客源市場,發展國內長線旅游和入境旅游,加快提升以“農家樂”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接待國內旅游人次增長12%,入境旅游人次增長30%,旅游總收入增長15%,門票收入增長25%。按照全市“一加九商貿中心”空間布局,積極培育建設現代商務區、城市商業圈和特色街區。加大商貿企業培大育強力度,支持商貿重點骨干企業進一步做大市場、做優品牌,積極引進國內外商貿大企業、大集團。保護和弘揚商業“老字號”,辦好第三屆中國粽子文化節。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加快改造農村商貿流通網點,深入實施“鄉鎮連鎖超市、村級連鎖便利店”工程,村級連鎖便利店覆蓋率達到40%以上。加快商品交易市場改造和提升,促進市場與產業協同發展。扎實推進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建設,完善倉儲、配送、信息等服務平臺,加快物流業發展。有序發展房地產業,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加快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社區服務等行業,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六、切實加強節能降耗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

嚴格執行目標責任制,完善考核體系和監管機制,確保節能降耗扎實推進、取得實效。堅決執行產業導向政策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源頭上加強對能耗和污染的控制。依法關停一批高能耗、重污染企業,限期淘汰一批不符合能耗標準和環保要求的設備及工藝,完成32座粘土磚瓦窯的拆除工作。突出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建材、印染、電力、軋鋼、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以及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企業,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和節能降耗監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認真抓好試點示范工作,確保35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啟動實施市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工程。大力實施“1122”生態建設工程,全市編制完成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德清縣爭創全國生態縣,新增20個市級以上生態鄉鎮、20個市級生態村。深化“225”環境污染整治行動,加強對重點監管區和重點污染企業的整治與監管,繼續推進礦山整治。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完成90個規模畜牧養殖場的污染治理。加大水域保護力度,編制**市區和中心城市水域保護規劃,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中心城區和全市中心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78%和60%以上。加強燃煤電廠、熱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和運行監管,確保脫硫效率。加快推進垃圾焚燒廠、醫療固廢處置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

七、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積極建設和諧文化,增強公民、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意識,形成人人知榮辱、促和諧的良好局面。深入開展和諧社區創建活動,調整城市社區規模,推進城市社區事務中心建設和農村新社區建設試點。開展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確保中心城區50%以上的社區工作者獲得資格認證。加快實施文化大市建設“八大工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市場管理,促進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發展,積極建設中國法律史文化教育基地。鞏固提高十五年基礎教育水平,重視和加強學前教育,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深入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著力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加大名師名校長培養力度,大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全面實施職業教育“五大工程”,加快推進浙江信息工程學校、**藝術與設計學校遷建。切實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質量,加快實施高教園區東擴配套工程。支持民辦教育規范發展,促進社會力量辦學。加強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引進各類人才1萬名以上。切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啟動實施社區醫生定向培養計劃,著力提升社區衛生服務的規范化運作水平。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探索新途徑、新辦法,努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為爭創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城市打好基礎。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積極探索和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計劃生育工作水平。推進市民健身中心建設,深入開展迎奧運全民健身運動。強化“平安**”創建工作,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安全生產監管。以農村為重點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嚴厲打擊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生產經營活動。完善應急工作機制,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和防控,及時應對和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認真貫徹國務院信訪條例,堅持領導干部約訪、下訪、接訪制度,積極有效地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對青少年、外來人口違法犯罪的防范力度。深化拓展“456”民生工程,確保當年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確保完成十個方面的為民辦實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