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環保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時間:2022-07-17 03:56:00

導語:加強農村環保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農村環保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我國農村環境形勢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活質量,關系到農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環境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納方。但近年來,我國在城市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農村污染問題卻越發嚴重。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凸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環境教育在我國雖已開展多年,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重點一直在城市,對農村環境教育宣傳工作還顯得相當薄弱。農村環保宣傳教育普及覆蓋面不廣,農民的環境意識淡薄,這樣的情況從根本上講,主要是環保價值觀的缺失。

解決我國農村的環境問題,其中一項任務就是開展農村環境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讓農民樹立強烈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農民行動起來,農村的環境問題才能有望解決,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實現。因此,需要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的環境價值觀,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在農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的情況下,通過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環境意識和認識水平,提高他們參與保護家園的意識。

保護環境,教育為本。由于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在農村相對薄弱,我國農民普遍缺乏環境意識,由此,化肥、農藥、秸桿、家禽糞便等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農民們卻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渾然不知。因此,環保宣傳工作要適應新的形勢,應將提高農民環境意識作為今后宣傳工作重點,面向鄉鎮和農村,運用廣播、報紙、黑板報等形式加大對農村居民環境知識的宣傳工作,讓居民了解農村環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幫助減少在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污染。幫助農村居民了解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及其危害,喚起農民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創新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產、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理念。堅持從農村、農民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采取靈活多樣、通俗易懂、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影、電視、圖書、報刊、幻燈、網絡等各種載體,采用專訪、系列報道、專題片、培訓以及文藝表演等形式,廣泛宣傳和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大力宣傳農村生態惡化對農民生存環境的危害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著重宣傳有關節水、節電、節肥、節藥的生態農業實用的環保科普知識,圍繞打造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向農民宣傳綠色食品知識,大力宣傳生態農業,努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發展綠色高效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動員廣大農民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從自身做起,自覺地維護、建設良好的農村環境,形成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氛圍。農村基層黨組織中的每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發揮共產黨員先進性作用,不僅要參與生態環境意識教育,而且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起到模范表率作用,以此帶動整個農村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的順利進行。

政策教育提高農民的環保法制意識

要全面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努力提高農民的環保法制意識。要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作為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要在農村中大力普及環保法律法規和科技知識,宣傳環保工作方針政策,增強環保國策意識,樹立科學發展和環保法制觀念,普遍提高農村干部群眾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平衡生態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要針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現狀和農民群眾的特點,采取符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群眾的形式,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送到農民身邊、農戶家中,使環保法律法規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農村營造濃厚的法制氛圍。

結合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類污染事件,要加強對農民的警示教育,加大對環境違法案件的曝光力度,攝制、制作一些以破壞環境為題材的警示教育片到農村巡回放映,將查處的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公之于眾,以案說法,教育農村廣大群眾,喚起農民環境憂患意識,使農民群眾進一步加深對遵守環境法律法規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農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法制意識和文明意識,提高農民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加珍惜環境、珍愛家園。

開展活動營造珍愛環境的良好氛圍

要充分利用各種“生態活動日”,廣泛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新穎、豐富多彩的環境宣傳活動。由政府或村委會組織開展環境實踐體驗活動,組織農民參與“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中國愛鳥周”、“中國植樹節”、“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保護母親河行動”等系列科普、紀念與實踐活動,讓農民親自參與、親身體驗。在農閑時期可以組織農民對照參觀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既借鑒先進的生態模式,又吸取慘痛的經驗教訓,讓農民有切身的體會,在生產生活中自發地保護環境,自覺形成環保意識,從而為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營造一個人人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社會氛圍。

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

教育部門要把農村環保宣傳教育試點與學校環境專題教育和綠色學校創建工作結合起來,在農村學校里大力普及環境知識和環保理念,教育孩子從小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以點帶面,吸引父母鄰里關注環保,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要將農村中小學生納入環保宣傳隊伍,充分挖掘學生作為環境保護的宣傳隊和生力軍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環境文明素養和參與積極性。中小學階段是接受人生教育的黃金時期,加強農村中小學生的環保知識教育,其成本低效果好。當他們成為農村的中堅力量時,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將會有極大的改觀。

培育典型以點帶面

加大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力度,及時報道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使農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做有信心,逐步推動農村環境保護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

總之,開展農村環保教育,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是一項刻不容緩、復雜的、長期的艱巨任務,任重而道遠。唯有全社會全方位協調與合作,齊心協力,建立健全提高農民環境意識的長效機制,才能切實提高億萬農民群眾的環境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建設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