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糧價上漲審視糧食安全
時間:2022-07-17 03:57:00
導語:從糧價上漲審視糧食安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一個時期國際糧價漲速過快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較好地抑制了糧價過快上漲,但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隱憂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筆者認為,應審慎應對糧價上漲,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價上漲并不可怕
受諸多因素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呈下降之勢。其根本原因在于,糧價低而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種糧收益差。據我們調查,在湖南,*年,早稻生產成本達到了每擔68.3元,中稻生產成本每擔達到了64元,晚稻生產成本每擔在70元左右。在上市收購旺季,每擔利潤在14元左右,農民種一畝田利潤在100元左右,產量低的可能還要虧本。毋庸置疑,糧食生產直補政策推行之初,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近些年糧食生產直補的功效已被農資漲價所淹沒,加上糧價過低,收益與勞動成本的不對稱,農民除滿足自我口糧需求外,不愿多種,現在種一季稻的農戶越來越多,拋荒現象有增無減。
糧食安全首要取決于農民提供糧食的商品量,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尤為重要,而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保持,最終要依靠種糧收益的持續增加來維護。應該說,糧價上漲對農民絕對是利好消息,把糧食價格放開,給糧食合理的市場價格,才是對農民最大的補貼。政府千方百計希望農民增收,而農民有了增收的機會,何不就勢讓農民得利呢?政府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給予適當補貼,這一政策導向是正確的。因為,農業畢竟是基礎產業,現階段也是弱勢產業。筆者想說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激勵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就算是給農民補貼,也不能簡單地按田畝數量補貼,而應該按提供糧食的商品量補貼才合理。
糧價適度上漲,對工作在城市里的高中收入群體的影響,其實微不足道。真正需要政府照顧的,是低收入群體。只要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不下降,糧食漲價就無傷大局。面對糧價上漲,政府最應該作為的是補貼低收入群體。政府不應該、也沒必要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給高中收入者額外福利。那樣,看似公平,卻有違公平分配原則。
現代糧食安全概念,不光指糧食生產能力和流通能力,也包含糧食質量安全和消費者足夠的購買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消費安全關系著人們的消費心理預期和社會穩定。在市場競爭中,一部分弱勢群體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是他們應有的權利,也是社會應盡的義務。公共財政理應為他們埋單。建立糧價關聯機制,隨著糧價波動,補貼水漲船高。這不僅可以解決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壓力,還能穩定他們的消費心理預期,避免搶購、囤積,更有利于糧價走勢平穩,確保糧食市場信號的真實性。
市場調控糧價更安全
有人認為,當前CPI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造成的,而食品價格上漲又是糧食價格上漲惹的禍,因為糧食是食品之源。自然,打壓糧價就成為控制CPI、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手段。筆者感覺這有失公允。糧食漲價,很多人會不適應。但不適應,并不意味著糧價不能漲,市場供求規律決定著誰該漲誰不該漲。過去糧食過剩,價格下跌,農民吃虧;如今受國際行情影響,價格上漲,剛剛抬頭,就喊打壓。換位思考,這公平嗎?
面對糧價上漲,國內最熟悉的方法就是靠動用儲備來調控糧價。其實,一定規模的糧食儲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不僅應對大的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危機是必需的,還可以起到戰略調節作用。但是,把運用儲備作為調控糧價的杠桿反倒可能危及糧食安全。
目前我國條塊分割的糧食儲備體制,不僅難以形成統一監管,而且容易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使一些雜音干擾市場信號,造成人們難以認清市場真實面貌。是多了還是少了,誰也說不清。特別是輪儲糧和托市糧的拋售,如果時機選擇不當,在一定程度上會人為造成供求失衡。扭曲的價格信息就有可能誤導糧食生產。當市場糧價偏低時,拋售輪儲糧和托市糧,更會造成糧價走低,直接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當市場糧價偏高時,拋售輪儲糧和托市糧,雖可以平抑糧價上漲勢頭,但給市場的信號似乎是糧食供應充足,農民會誤認為糧食根本就不缺,種糧的積極性也就不可能高。要知道,缺失生產能力就沒有根本意義上的糧食安全。
糧食這一特殊商品,其價格到底是由政府決定還是完全由市場形成?按經濟學理論,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與價格之間能自然建構起一種負反饋的自調節機制。價格漲引起生產增長,生產增長導致價格落,價格落生產會落,生產落價格會重新漲。這個動態機制會使得市場經濟系統的生產與需求相平衡,價格向著生產者最大盈利與消費者最小支出的平衡方向不斷調整和發展。這種調節在局部和時段上可能會有一定偏差,但長期發展中是任何手段也替代不了的。因此,把本該由市場說話的價格問題交給市場來定,讓市場調節出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效應,從而實現糧食安全。
糧食消費要走出誤區
糧食轉化能有效利用資源,充分滿足消費需要,對維護糧食安全起著積極作用。但多樣化的消費取向又給糧食安全賦予了新要求。在糧食轉化問題上,當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誤區。
過機轉化。通過機械加工,豐富品種,提高品質,使精細化越來越高。而加工越精,營養成分就損失越多。過分精細食品的攝入改變了人們的生理機能,使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變弱,體質反倒越來越差。受經濟利益驅使,人們又往往不節制地追求糧食深加工。一方面加工需要增加成本,從而帶來價格上揚,另一方面,低收入消費者又缺乏購買能力。當前國際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加工食品豐富而原糧短缺,二者的矛盾加劇。
過腹轉化。通過養殖業,使糧食轉化為肉食和動物奶,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但問題是,一方面,對肉奶制品的過分依賴,導致富貴病越來越多,危害人類健康,增加巨大的醫療成本,另一方面,養殖業特別是工業化圈養,看來似乎是節約了耕地,但對耕地和水資源的掠奪遠遠大于種植業本身的代價。現階段,由于工業化養殖過分膨脹,我們在玉米等品種上對國際市場依賴度較高的現實是難以改變的,過分依賴國際市場潛伏著巨大風險。同時,在一些地區,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也是毀滅性的。因此,保持膳食結構均衡的消費取向,對糧食安全極為重要。
生物轉化。通過生物工程,使糧食轉化為生物能源,這對節約不可再生資源緩解能源危機起著輔助作用。但新一輪世界糧食危機給生物能源敲起了警鐘,用糧食開發生物能源是否代價太大了?尤其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用糧食制作生物能源,應堅決叫停。
此外,替代消費也是我們要關注的傾向。越來越多的人,從美容保健的角度出發,追求用果蔬代替主食,雖然直接節約了糧食消耗,但這不僅對自身造成傷害,而且經濟作物占用耕地對土地性質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用基本農田開發經濟作物理應慎重。自然和人類生存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五谷雜糧的地位是任何東西所替代不了的。
糧食消費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地威脅糧食安全。糧價過快上漲,在某種程度上,是消費誤區直接或隱性地發揮了作用。走出引導消費的誤區,讓糧食消費回歸自然,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性選擇。
- 上一篇:加強農村環保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 下一篇:影響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