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水源地生態環保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10-20 10:15:00
導語:加強水源地生態環保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單單是提高農民收入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所謂新農村的“新”,應該體現在統籌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政治文明上。竹山縣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引入生態環境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推進和提升新農村建設,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水環境質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竹山縣位于鄂西北邊陲,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全省特困縣之一。3586平方公里貧瘠的國土,“八山一水一份田”的自然環境,養育著上庸45萬人民,發展不夠是最大的縣情。一是工業發育不全,工藝落后,設備老化,市場競爭力弱,結構調整困難重重。全縣較具規模的23家工業污染企業,由于大多屬老污染企業,布局不合理,當時“三同時”制度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超標排放十分嚴重,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特別是水污染的部分指標有的已超過市政府下達的總量指標,工業點源治理任重道遠,水環境問題已開始凸現;二是生態環境脆弱。竹山通過近幾年生態示范區的創建和退耕還林等措施,水源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好轉,植被不斷增加,水土流失逐步減少,水源區群眾認識到了退耕還林的重要意義,并且從中得到了實惠,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很高,但水源區退耕還林的實際需要與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計劃有很大的缺口,全縣25度以上的坡地有20.6萬畝未納入退耕還林計劃。竹山十年九旱,實施退耕還林,造林難度大,技術要求高,資金投入大,適合種植經濟林的較少,大多以生態林為主。對退耕還林政策,國家規定生態林補助8年,經濟林補助5年,竹山土地資源本來就少,加之大量土地退耕,農民只能維持基本生活,眼前生計和補貼期過后的生活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水源區經濟發展滯后,或者發展不夠,想必會對環境造成新的破壞;三是面源污染日益加劇。竹山縣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正面臨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形,年使用農藥達106.5噸、化肥達3471.2噸,桔桿綜合利用不足30%,畜禽糞便資源化的不足20%,農田地膜回收不足30%,致使種植業的農藥、化肥污染,畜禽養殖業的糞便污染,農田地膜的“白色污染”等農村面源污染問題已開始影響農作物安全和水環境質量;四是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大,全縣17個鄉(鎮),沒有一個較規范的生活垃圾填埋廠和生活污水處理廠,每年1180.81萬噸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堵河,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全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40%。城鎮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現年排放量達3萬噸,年增長率在5%以上,無害化處理率為零,生活垃圾順河而倒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水污染的現象時有發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我們解決現有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諸多不足,提供了平臺和載體,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入手,保護好水源區生態環境,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1、樹立建設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理念。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長期任務,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把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最高境界,在規劃中始終堅持以生態為主線,突出和諧這一主題,嚴格制定各種生態指標,將生態環境建設指標納入政府綜合目標考核范圍,建立嚴格考核機制,推行生態環境目標審計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使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始終貫穿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應將水源保護區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納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總體規劃與工程建設同步推進。通過新農村建設使水源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和恢復,把竹山這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的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
2、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經濟是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竹山資源比較豐富,以水資源、礦產資源和綠色植被居水源保護區之首,為了在水源保護區實現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達到“雙贏”的目標,發展新型工業、綠色產業、生態旅游是必然選擇。為此,一是要探討建立供水區與水源保護區經濟社會發展“雙贏”政策。南水北調不是朝夕工程,供水區和水源保護區應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有實現共同發展,才能達到互惠互利,探討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就是要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通過國家立法等形式,將供水區向水源保護區的補償政策通過一定是有約束力的形式固定下來,建立長期對口扶持機制,將供水區高新科技嫁接到水源保護區,改造原有的傳統產業和老工業企業,發展新型工業、綠色農業和生態旅游,解決水源保護區發展之憂。通過供水補償解決農民生存之憂,使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能真正實現持續建設,逐步恢復、不斷完善的良性循環;二是要大力發展新型工業。一方面是加強對老企業環境監管,對工藝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污染嚴重而治理無望的污染企業,實施依法關閉,把關閉企業納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綜合整治范圍,給予一定補償的方式,使這些企業關得了,還穩得住。另一方面大力扶持開發區建設,積極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勞動密集型大企業、大項目,通過環評把關,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形成企業之間互為關聯、資源共享、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源區。依托水能、礦產、林特等資源優勢,加大傳統骨干企業的技改力度,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全力促成潘口電站項目上馬,實現以潘口電站為龍頭,各梯級電站為依托,努力打造鄂西北第二大水電基地。加大林產化工企業的改造,把天新醫藥化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培育壯大成林產化工的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把竹山建成全國最大的肚倍之鄉,使肚倍基地建設與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實現有機結合,使竹山成為全國最大的單寧酸、沒食子酸生產出口基地;三是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竹山是國家級生態試范區,要充分用足用活生態試范區這塊金字招牌,依托豐富的山野菜資源和以圣水為龍頭的茶葉資源,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做大做強綠色山野菜產業、有機茶葉產業和無公害農產品三塊蛋糕,走出就農業發展農業的傳統農業模式,逐步實現生態大農業;四是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依托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條件和具有豐厚底韻的女媧文化、堵河文化,大力開發以堵河源自然保護區為龍頭,以武陵峽、女媧山為精品,以縣城周邊休閑娛樂為依托,四季皆宜的旅游項目,打造旅游精品。
3、大力建設生態環境,著力改善城鄉整體面貌。環境建設是改善城鄉整體面貌,推進生態型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也是水源保護區治理面源污染的抓手。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是發展經濟、保護水源區水環境質量,提高廣大群眾文明程度的前提。一是要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加快以生活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處置場為重點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大力開發利用再生清潔能源發展沼氣,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沼氣是綠色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的重點工程,是切實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抓手,興建四位一體的沼氣,采用“畜—沼—糧(菜、茶、果)”模式,達到“一沼”代“三料”(燃料、肥料、飼料),“三料”促“五業”(農、林、畜、副、漁),“五業”促“三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良性生態效益,是遏制亂砍濫伐、破壞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減少化學肥料使用的有效方式,竹山已規劃以每年建1萬戶“四位一體沼氣池”,改2萬戶高效省柴灶、1萬戶太陽能的速度全力推進農村能源替代建設工程;三是要加快生態村建設,竹山是山區縣,各村所處地理位置環境差異大。為此,在建設過程中要突出與生態環境的高度和諧,以構建“清清渠水繞村莊,綠樹成蔭瓜果香”的山水田園鄉村風光為基調,堅持從村鎮的山形地勢出發,依山順水,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園農莊。以道路、用電、用水和農村能源、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為重點。在發展特色經濟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目標,努力建成“兩山一崗”(即:大觀山、九華山、九里崗)周邊區域鄉鎮生態有機茶基地,建成“三河兩庫一崗”(即:堵河、霍河、官渡河、黃龍灘水庫、霍河水庫、寶豐九里崗)為中心的三大果樹帶。大力發展魔芋、中藥材、肚倍等特色產業,推廣耕作技術、節水技術、免耕技術等生態農業技術應用,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耕種對水源保護區水質面源污染問題。
4、認真落實“三項”制度,切實加強水源保護區環境監管。一是落實目標責任制。要將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標結合起來,科學制定考核內容,把水源保護區黨政一把手部署研究環保工作、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執行環保法律法規、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投入、環境質量和社會評議作重點內容,通過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或建設項目“三同時”率、群眾性環境投訴數量、空氣質量變動率、飲用水源水質和地面水質變動率、環境保護投入增減率、公眾對環境質量滿意率作具體考核指標,納入政府和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通過上級組織部門考核,做到憑實績評價使用干部,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水源保護區的新農村建設中;二是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要作為環保工作的“控制閘”、“調節器”和“殺手锏”,沖在環保工作最前沿,促進水源保護區的科學發展。努力做到對不符合環境法律法規、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選址、選線與規劃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一律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群眾反映強烈的項目一律不批,在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態恢復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使環評真正成為實現“保護環境與經濟并重”的有效手段,作為市場準入的重要“門檻”,維護好水源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安全;三是落實總量控制制度。要切實加強對入河排污總量控制監管,全面實施排污許可,杜絕超標排放和超量排放,為水源保護區建設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一個較寬松的發展空間;四是加強環保自身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水源保護區環保能力建設應優先于污染防治項目啟動,只有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和科學的區域管理模式,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水源保護區水質變化情況和污染防治成效,做到防范于未燃,才能實現科學決策,服務好新農村建設。
5、提高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努力打造生態文化。先進的生態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只有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使他們自覺接受新理念,形成新的思維方式,才能為生態型新農村建設提供最活躍、最有效、最持久的動力。一是要加強宣傳教育。以學校為陣地,將生態建設寫入中小學生鄉土教材,讓他們從小就樹立熱愛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的意識。以廣大干部群眾為對象,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生態產業、綠色消費、生態人居環境等有關生態建設的知識,將生態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和千家萬戶,不斷增強全民生態憂慮意識,引導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人人重視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的良好氛圍;二是要抓好生態文化普及。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有生態意識的新型農民為重點,依托產業、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發展生態經濟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讓竹山人民始終不忘努力創造一個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作者系縣環境保護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