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農村建設中對深化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的探索與思考
時間:2022-10-20 10:16:00
導語:在新農村建設中對深化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的探索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中央在“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交通是首當其沖,公路發展隨之帶來了農村交通狀況的巨變,農民交通方式不再簡單局限于步行、自行車,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車、農用運輸車、汽車。發達的交通路網及現代機械化的交通方式,給農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隨之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農村交通事故呈逐年遞增的態勢,農民成為交通事故中的易受傷害群體。而且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的交通必將更加發達便捷。提高農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在鞏固并完善現有的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機制前提下,加快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工作步伐,進一步深化新農村的交通安全管理就顯得非常迫切和需要。筆者就武義縣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實踐,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進一步深化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等問題進行了粗淺的思考與探索,現整理成文,供大家參考。
一、農村交通管理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農村地區由于歷史經濟文化的制約,各種道路交通硬件要素,農民交通安全意識,交通法律法規知識普及等都相對比較落后,農村交通管理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很大。以武義縣為例進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1、農村道路危險路段多,整改難度大。武義縣是個典型的山區縣,全縣1129.9公里總里程,75%以上依山傍水而建,特別是山區道路,路面狹窄,彎道多、道路垂直落差大。據初步統計,全縣有217.7公里農村道路為高落差及臨崖臨水危險路段,比較典型的有許曳線(新宅鎮徐村至曳坑)、梁上線(梁宅至上坦)、東夏線(桐琴鎮東干村至泉溪鎮夏加畈)及馬隧線(西聯鄉馬口至麗水遂昌)。這些道路盤山越嶺,平均落差均在六七十米左右,一旦發生事故,則車毀人亡。由于資金等問題的限制,這些道路安全防護措施仍然大大滯后于道路通行的需求。
2、農村機動車保有量大,種類繁雜,管理難度大。武義縣農村機動車保有量以每年增幅25%速度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縣在冊機動車47447輛,農村地區35000余輛,占全縣機動車保有量的73.8%。農村機動車管理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機動車安全性堪憂。農民為圖方便、省錢,許多脫檢及報廢車輛仍在使用;二是無證駕駛、無牌行駛現象較多。農民“先考駕照后開車”的法律意識淡薄,自我意識形態嚴重,存在著“車是我自己買的,別人管不著”的錯誤思想,導致農民機動車上牌積極性不高,駕駛技術差;三是農村公共交通發展緩慢,給農村無證營運帶來了市場,正三輪、殘疾車、農用運輸車非法載客現象大量存在。
3、交通參與者安全意識淡薄,守法意識差,管理難度大。由于農村地區相對封閉,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接受交通安全宣傳教育面窄,交通安全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在農村,酒后駕車、無證開車、無牌行駛、農用車違章載人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大量存在,農民交通事故多發,農民安全問題仍是武義縣交通管理的焦點問題。
4、農村公路網建設投入存在資金缺口,農村道路安全設施極不完善。新農村建設,農村公路網建設是目標之一,但由于資金因素的制約,道路建設后續資金投入上存在較大缺口。往往是在通村公路建成后,相應的交通安全設施未配套完成,有些連最起碼的交通安全標識都沒有,便投入使用,通村公路成了“赤膊路”。目前農村道路交通狀況是:道路硬化,路變直了,路況好了,車速快起來了,農民安全隱患卻增加了。
5、農村道路交通管理仍然是整個社會交通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警力不足制約。目前武義縣公路總里程為1129.9公里,機動車駕駛員49408名,登記機動車47447輛,而實際交警僅43人。按人頭平均計算(包括辦公室、車管等非路面工作人員),每一名交警要管26.27公里的道路,1103.4輛機動車,1149名駕駛員,再加上每天必須處置的各類報警及車輛、駕駛人的日常管理工作,導致民警每天疲于應付各種日常事務,到農村開展工作時間很少。二是管理手段仍然落后。目前交通管理手段,基本上仍以傳統的靠集中警力開展整治為主,不能形成長期的嚴管態勢,農村交通管理成效不明顯。
二、武義縣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武義縣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小縣,全縣共有18個鄉鎮(街道),544個村,33萬人口。目前全縣公路總里程1129.9公里,機動車駕駛員49408名,登記機動車47447輛。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武義縣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農村公路網發展迅速,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縣通村公路達到505.7公里,占全縣公路總里程的44.76%。近年來,武義縣致力于探索實踐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之路,突破農村交通管理瓶頸制約,變革農村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以鄉(鎮)基層組織和農村派出所為“依托”平臺,從交通安全管理的基層基礎抓起,運用綜合治理理念,通過吸收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交通管理,變交警一家事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逐步形成了“黨政統一領導、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參與”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大格局。
(一)依托鄉(鎮)村兩級基層組織,實現農村地區交通安全的綜合防控。根據工作需要,武義縣建立了縣、鄉(鎮)、村三級交通安全管理網絡,把鄉鎮(街道)作為整個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體系的重點,整合原鄉鎮農機站資源,實現農村地區交通安全綜合防控“五個在鄉鎮”:
1、無牌無證機動車排查在鄉鎮。依靠農機交警聯合管理工作站,發動鄉(鎮)、村(居)干部深入村(居)挨家挨戶進行排摸,掌握情況,對可疑車輛移交公安部門處理。交警部門定期將未檢驗車輛,未審驗駕駛證名單底數,提供給鄉鎮工作站,與排查出來的無牌無證的車輛一起由鄉鎮、村進行督查催辦。
2、交通事故防范在鄉鎮。依靠鄉鎮人民政府,由鄉鎮、村和交警共同出資招聘交通安全糾察員,負責對交通主干道的各交叉口進行看護,提醒群眾注意交通安全。
3、駕駛員管理在鄉鎮。將各鄉鎮的農機交警聯合管理工作站作為管理機構的延伸,賦予職權,負責本鄉鎮(街道)范圍內機動車駕駛員的管理和安全教育。為每個駕駛員建立管理檔案和管理臺帳,分小組安排駕駛員在鄉鎮參加每月一次的片組安全學習。同時,對駕駛員審驗、換證就地由工作站簽署意見,真正起到源頭管理的作用。
4、輕微事故調解處理在鄉鎮。在鄉鎮農機交警聯合管理工作站建立調處室,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則,把損失較小、無人員傷亡、責任明確的輕微事故,在雙方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將事故損失賠償的調處權下放至專門聘請的調解員進行調解,公安部門對調處結果予以認可。公安部門在加強業務培訓的同時,與法院、保險公司等部門做好銜接,確保保險賠償等事宜能順利進行,使輕微事故就地調處。
5、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在鄉鎮。依靠鄉鎮和村級組織,籌集社會資金建設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對新建、改建農村公路,設置好與道路等級相匹配的標志標線和安全防護設施,做到交通安全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將諸多“虎口”路段建成“零死亡”的平安路段。
(二)依托農村基層派出所,實施農村偏遠地區道路交通安全委托管理。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武義農村派出所協管交通工作采取了所隊合一、一警多能(如地處330國道的茭道派出所)和在未設立交警中隊的偏遠山區派出所建立交通警務組(新宅所、桃溪所、王宅所等)兩種模式。具體通過以下方面來實現:
1、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發揮派出所對轄區情況熟悉的優勢,把交通安全宣傳作為社會治安防范宣傳的一項重要內容,將農民、老年人、中小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作為宣傳教育的重點,利用各種形式,將交通安全宣傳教育范圍向農村和社區、老年人協會、企業、中小學校延伸,將交通安全知識連同治安防范知識一起帶入基層,達到普及宣傳的效果。
2、進行交通事故先期處置。充分發揮各農村派出所對轄區地理環境熟悉、現場處置經驗豐富的優勢,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迅速趕往現場進行先期處置,開展對傷員進行救護、控制交通肇事嫌疑人、維護現場秩序等工作。
3、糾正輕微交通違法。在交警部門的授權委托下,各農村派出所的交通警務組成員不定期上路執勤,對發生在本轄區范圍內的縣、鄉道路上的輕微交通違法行為進行查處和糾正,減少轄區內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
(三)實行“兩個依托”的優點及取得的成效。依托鄉(鎮)村居基層組織及農村派出所協管交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警警力不足帶來的管理壓力,使農村道路脫管面縮小,交通安全宣傳輻射面擴大,交通安全管理覆蓋面大大提高。另外,依靠鄉(鎮)村居基層組織及農村派出所協管交通,充分發揮了鄉鎮、農村干部的群眾工作優勢及地理優勢,靠近指導,直面基層,使管理更有針對性,宣傳更具可信性。一些管理權利的“下放”,一定程度上簡化了車管、駕管的辦事程序,給農民辦事帶來了優惠與便利。通過多年的實踐,武義農村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農民交通安全意識在不斷增強,農村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遏止。以2005年為例,2005年武義縣在人、車、路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交通事故總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同比去年降低4.16%、24.53%和1.18%。武義實踐證明,實行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是建設“平安新農村”的一條可行之路。
三、新農村建設中對深化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的對策與思考
筆者認為,在武義這個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山區縣,開辟新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新思路,應以“規范化”建設為根基。即在創建交通安全鄉鎮、安全村、安全企業的基礎上,建立農村交通安全管理網絡,即“農網”,每個鄉鎮建立交管站,每個村設交通安全聯組,每個企業設交通安全管理辦公室。鄉鄉有協管員,村村有安全員,各自管好一片,交警大隊指導抓好一片,縣政府統籌將其連成一片,達到統一、規范、有效的建設要求,真正達到交通管理網絡化、社會化的效果。
(一)深化社會化交通管理必須遵循的幾項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我國長期發展的實踐經驗、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工作也不能例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發展,關鍵環節也是發展,發展不是不擇手段,不講科學,不講效益的發展,更不是一年、兩年、一代、兩代的發展,而是長期的發展,無論發展的數量還是質量,都應以持續發展為目標。必須以優化組織體系結構為原則,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出發,不斷調整完善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網絡,使之不斷趨于合理和有機構成,達到發展的最佳狀態,建立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長效管理機制。
2、構建和諧交通與以人為本原則。構建和諧交通與堅持以人為本是一個互動共進的歷史進程。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群眾作為社會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前進的主體和原動力,貫徹“三個代表”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從交通管理角度看,構建和諧交通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更好的生活和發展,要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成敗的衡量標準,即要不斷提高農村道路通行水平,又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和交通安全意識水平,促進農村交通事業和諧有序發展。
3、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原則。農村交通管理作為社會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農村經濟、文化、教育等的發展密不可分,必須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工作應以發展經濟為目的,必須有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以農村經濟承受能力為基點,區分地區差異,多快好省的建設農村新交通,推進地區之間協調發展。要從農村交通管理實際出發,綜合分析農村交通管理現狀和不足,開展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的整治,加強機動車、駕駛員的源頭管理,以交通安全宣傳“五進”工作為契機,大力開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普及宣傳。各項工作協調發展,共同進步,促進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長效機制的建立。
(二)深化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的對策
1、硬軟件同步,建設規范化農村交通社會化管理網絡。在新農村建設的大前提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相關要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級交通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包括硬件設施建設,農村鄉鎮、村、企業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有專用場地,辦公器材、資料、臺帳等的建設要統一。設計統一標識,讓農民知道有這么一個機構,這個機構是專管什么的。管理人員應挑選責任心強,有一定奉獻精神,具有一定的交通安全管理知識,能夠勝任該項工作的人員。交通管理員、安全員持證上崗,文明待人,熱情服務。在農民間具有一定說服力和威信,能夠深入田間地頭,街巷宅里開展交通安全宣傳,進行動員教育。軟硬件同步完善,整個機構工作有效開展。
2、探索完善農村交通安全管理組織,擴展其功能。整合村級組織力量,實現一體多能。對原本比較分散的交通協管員、宣傳員、調解員隊伍,進行一次梳理,組建一支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在當地有較高威望的人員組成的村級道路交通協管員、安全員隊伍。經比較專業的上崗前培訓,考核合格后,發給證件,執證上崗。他們既是交通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的宣傳員,又是辦理車輛登記、駕駛人考試的督辦員,還是維護農村交通秩序的管理員和輕微交通事故的調解員。鄉鎮交通安全管理委員會(工作站)是村級組織的管理者,負責村級交通協管員、安全員隊伍的組建、管理工作,交通管理部門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賦予農村偏遠山區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務組車管職能,解決偏遠山區辦牌辦證難問題。農村摩托車、正三輪無牌無證、脫檢情況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從農村到縣城辦牌辦證路途遠、手續繁、費用高。在農村派出所建立機動車管理服務站,隸屬于交通管理警務組,負責報考駕駛證人員,機動車上牌、補檢的登記及預約,安排交警大隊車管部門每周一或二次上門辦牌辦證和考試,簡化農村車輛上牌、補檢及駕駛員考試程序,減免部分費用,提高農民辦牌辦證的積極性。
加大科技投入,實現農村交通管理組織網絡化服務。籌措資金,在鄉(鎮)交通安全管理委員會及村級交通安全管理組織中建立交通安全信息平臺,及時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可資借鑒的好的經驗與做法,加強交警大隊、鄉鎮(街道)交通安全管理委員會、工作站及村級交通安全管理組織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充實鄉鎮交通安全管理委員會交通安全工作內容。
3、加強鄉鎮、村級交通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在每季召開一次鄉鎮交通安全委員會議和交通安全組長例會的基礎上,組織鄉鎮、村級農村交通安全管理人員、農村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務組(尤其是村交通協管員、安全員)進行定期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業務技能的培訓教育,及時向他們傳達上級的新規定,新要求。組織匯總討論上階段各鄉鎮、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開展情況,制定下階段工作計劃。以先進經驗介紹、召開座談等形式,為各鄉鎮、村交通安全管理組織創造一個相互溝通的平臺,互通信息、交流經驗,確保各級農村交通安全管理組織工作取得實效。
根據工作需要,適時開展業務培訓。如:在《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實施之前,組織開展統一的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在新招聘管理人員開展工作之前,進行上崗前的統一培訓考核。在組織開展農村無牌無證專項整治工作之前,進行工作培訓等。
4、進一步健全、完善考核機制,激發工作積極性。結合當地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實際,制訂符合當地村情、民意的鄉鎮交通安全管理委員會、村交通安全管理組及交通安全村(行政村)、交通安全社區等考核實施細則。以到農戶抽查交通安全知識知會情況,交通安全管理臺帳建立情況,機動車上牌、審驗率情況,該季度交通事故發生情況,傷害大小等為考核內容,由鄉鎮與交警部門統一進行每季一次的考核。考核結果與經濟利益掛鉤,以提高鄉鎮、村交通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