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融通發展現狀

時間:2022-09-28 15:03:27

導語: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融通發展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融通發展現狀

摘要:文章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梳理近十年關于獨龍江流域原生性體育保護現狀及鄉村振興融通發展研究的相關文獻,從獨龍江流域原生性體育保護現狀、獨龍江原生性體育發展現狀、鄉村振興與體育融通路徑、民族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融通發展等四個方面的研究現狀分析出發,找出研究的內在聯系和存在主要問題,為獨龍江流域原生性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融通發展研究找到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獨龍江流域;原生性體育;鄉村振興;融通發展

民族體育是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不少民族體育大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傳承性,這主要得益于傳統體育項目融入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本民族的地理環境、民族性格以及精神信仰。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對我國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背負著傳承與變通的雙重使命,既要保護民族體育的特色文化底蘊又要面臨當代體育的沖擊,還要平衡經濟與社會發展,若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認識不到位,隨著鄉村振興熱潮的到來,政策推動以及社會資本的持續注入,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被破壞甚至消亡的危險,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契機,堅持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與主導地位,加強民族體育發展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路徑的實踐研究,對于我國民族體育的發展以及鄉村經濟的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關于獨龍江流域體育保護現狀分析

我國云南特有少數民族獨龍族居住于怒江流域一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我國重視各民族共同發展,開展“民族識別”工作,獨龍族于1952年正式確立,是由“半奴隸制半封建制社會直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性跨越”。在“直接過渡”這一時期,其社會變更與經濟發展成為了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論題,國家政府大力扶持,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政策,意在解決溫飽問題,而對于體育文化的研究知之甚少;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成了現代產業的調整,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獨龍江流域的經濟也加快了發展步伐,這一時期,人們關注的重點從經濟發展與社會變更上轉移,開始關注民族特色工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逐漸走近人們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對于剛剛起步的直過民族,對于教育相關的研究還只停留于原始教育,胡小明為搜集民族傳統體育的第一手資料,前往獨龍族,看到了當時記錄獨龍族祖先生活的巖畫,打獵、騎馬等,這是記錄有關“體育運動”最早的文獻;“十二五時期”,獨龍江流域完成了繼“直接跨越”之后的又一重大轉折,僅用五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體育的保護與發展也在這一時期飛速發展,宋月國(2015)研究了獨龍族傳統體育的產生、發展、特點以及文化理念,以提高政府對傳統民族體育的重視,加大保護力度,繼續傳承優秀傳統體育項目;[1]楊文杰,肖淵實(2011)對獨龍族體育產生、傳承、發展的動因與優勢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社會獨龍族體育文化的發展趨勢;[2]鄧開民表述了,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充分挖掘其發展潛力和發展途徑,不僅可以保護傳承云南特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以其獨特的吸引力帶動云南的經濟發展;楊文杰(2011)研究了云南貢山獨龍族體育文化在計算機網絡信息的影響下,其體育文化的屬性有著極大的演變:從宗教祭祀到娛人;從原始的生存方式逐步過渡到現代化;從軍事技能向娛樂健身活動變遷,這是獨龍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在計算機網絡信息時代的影響下其屬性的運動軌跡;[3]曾華,楊慶辭(2012)基于獨龍族體育文化的特殊發展起源,為更好開發和發展傳統體育,必須號召黨和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提出“由娛神向娛人和強身健體方向轉變,由民間活動向學校體育轉化,由自娛自樂向經濟發展”的探索;[4]張成勝(2015)等人對云南特有少數民族獨龍族體育文化進行研究,發現獨龍族體育文化的形成,由來歷史已久,其天然的地理環境、原始的社會生產力、落后的通訊以及傳統的民族節慶導致獨龍族體育文化具有獨具特色的宗教民族性、封閉質樸的單線傳承性、地道純正的原始生態性以及相對穩定的自然和諧性;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應構建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體系,建立以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和傳統體育生態旅游產業開發為主的發展模式,促進本民族對自身的文化認同,保障獨龍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不斷對外交流交融的基礎上健康可持續發展;[5]在這一時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將視線從“經濟發展”轉變到“民族特色帶動經濟發展”上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獨龍族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獨龍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至今為止,獨龍族已實現了整族脫貧步入全面小康發展階段,如何維持當下的小康水平,是目前研究的重點,以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帶動經濟快速發展也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彭瓊,孫曉宇(2017)研究了我國云南獨龍族特色鮮明的傳統體育文化,認為該民族的生活方式較為原始,體育文化與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交通條件、民風民俗密切相關。[6]獨龍族的體育文化歷史由來已久,其體育文化具有彰顯民族特色的大眾性、沉淀已久的歷史性、與自然環境相契合的地域性以及未被社會改造的原生性等特點。為了傳播獨龍族獨特的體育文化,需要建立文化人體機制,注重文化傳承與保護,建立專業的文化發展體系,挖掘當地的特色體育文化生態旅游,吸引外來文化的交流,從而更好的傳播和發揚傳統體育文化。

2關于獨龍江原生性體育發展現狀分析

原生性體育是指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領域層面,要求保護民族傳統體育的動作形式內容以及表現方式的原生態、原屬性;包括人們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過程中所使用到的道具、服飾、語言文字、民族性建筑物、原生態環境等方面。獨龍族地處獨龍江一代,周圍群山環繞,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傳統的生存方式、落后的思想教育、原始的交通索道等使得獨龍族與外界聯系甚少,社會經濟發展緩慢,也因此受外界文化干擾甚少,保留了其濃厚的文化“原生態”性。劉艾吉(2020)闡述了怒江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旅游融合發展,有利于提高民族收入,打開民族傳統體育的知名度,從而提高人們對于傳統原生性體育的認識,提高保護意識;[7]彭瓊等也有相似觀點;可以利用民族傳統體育與經濟融合發展,在原生態視域下,獨龍族體育文化原生性旅游的開發至關重要。宋月國研究發現當下獨龍族傳統體育趨向于健身性、娛樂性、學校體育教育、社會經濟等方面發展;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取其精華,棄去糟粕,實現了獨龍族傳統體育的快速發展;楊文杰在獨龍族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了研究,探索新時代社會獨龍族民族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動因,得出獨龍族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可利用其自身的體育文化特征,依托社會的支持和原生性自生能力得到可持續發展。曾華,楊慶辭研究發現獨龍江體育的發展可由娛神向娛人和強身健體方向轉變、由民間活動向學校體育轉化、由自娛自樂向社會經濟發展轉化,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原生性傳統體育,必須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在楊文杰,肖淵實的研究中可知目前獨龍江流域原生性體育的發展具有地域性和心理特質相對穩定兩大優勢,這也是獨龍族相對于其他民族對于自身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優勢。獨龍族傳統體育的起源是多方面的,往往和獨龍族人民的生活背景和地理環境有著直接性的關聯,在獨龍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中,更是逐漸的走向娛樂性和競技性,豐富并推動了我國傳統體育發展。在面臨傳統向現代過渡,在與較高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啟發與發展,但是也必然會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沖擊。如果自身缺乏原生性,進而沒有獨立的文化自信,可能會被較高的文化所吞噬。

3關于鄉村振興與體育融通路徑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新時代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戰略之一,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目的和模式,大力開發少數民族傳統特色體育資源,為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出一條“門檻低、見效快、普及廣、收益好”的新路徑。就目前而言,各界學者傾向于關注的焦點,一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利用民族村落以及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發展特色體育小鎮,其優勢在于,首先可以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色小鎮的建設必然推動民族體育的發展和創新;其次可以體現大國風范,提高民族文化影響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激發民族創新能力;再者可以有效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提高其知名度,建立特色文化品牌;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阻礙,例如,發展條件不足,傳播技術不成熟,我國民族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且形式不一,形成了各式各樣,紛繁復雜的集群現象;基礎設施不夠完備,缺乏專業人才,要建立特色體育小鎮,不僅要耗資前期建設,也需要民族體育人才,由于對此認識不足,培養方式落后,因此相對匱乏。建立體育特色小鎮符合時代潮流也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因此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障礙,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以及完成與體育融通的不二選擇;司景梅(2021)的調查研究中,目前我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產業集群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小鎮體育產業集群發展存在條件尚不完全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備、產業結構不合理、政策體系和服務平臺有待完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等問題。[8]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提供經濟、人力、物力支持,遵循市場規律合理規劃需要;推出核心體育賽事;推動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高體育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激發企業創新能力是推進特色小鎮發展的新動能和抓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種具體體現,對鄉村面貌的優化、城鄉各產業的融合、鄉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創新“體育+旅游”“體育+特色小鎮”等發展新模式,創新以民族體育為核心的多樣化產業價值鏈,讓鄉村產業借助體育產業發展進行轉型。注重塑造小鎮特色和農業特色來吸引客流,促進農民再就業;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小鎮聚集功能帶動體育消費,提高農民經濟再收入。王松,張鳳彪,毛瑞秋,崔佳琦(2019)以體育特色小鎮為載體,基于文化分層理論,探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實處境,提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與弘揚的創新路徑。[9]研究結果表明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不僅有助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更有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借助體育特色小鎮的吸引力,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知名度,提高民族文化的認識度,增強民族精神的感染力。二是促進鄉村經濟振興與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融合發展,其發展意義在于提升文化傳統自信,實現民族經濟的發展,同時可以創新基層民族自治,但同樣面臨專業服務人員缺乏,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民族特色產品開發有限的挑戰。但就其發展前景而言,其發展機遇在于可以提升體育活動參與力,增加體育活動吸引力,激發體育活動創新力。據此,發展民族體育旅游于鄉村振興發展大有裨益。劉若騫,王龍飛,范銅鋼(2019)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以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業為研究對象,對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業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現狀、困境與優化策略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的發展需要探索多樣化發展模式,打造專業化平臺,合理化布局,建立健全基礎設施、保護民族文化“原生性”、創新創立新型產業鏈,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少數民族特色體育資源與民族地區體育旅游有效結合,助推特色體育旅游產業振興發展;[10]顧怡然,代紅兵,李晉龍(2021)剖析了鄉村振興戰略下西南邊疆地區民族體育旅游發展困境,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研究認為認識不到位引起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格局難以形成、民族文化烙印不足造成產品市場吸引力偏弱、人口流失導致產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數字化建設落后阻礙市場進一步拓展是民族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應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推進政策落實落地;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特色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實施引才引智工程,提升發展動力;加快民族體育旅游數字化建設,拓展市場空間等;[11]張建,張敏(2021)提出我國少數民族具備的特色顯著,因而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具有極大優勢,少數民族中的一項重要旅游資源就是民族體育,其對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業的穩健、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基于此,少數民族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與鄉村資源優勢相結合,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進而實現鄉村經濟振興目的。從研究現狀來看,鄉村振興于體育融通不僅能加快體育的生活化,現代化發展,也反推鄉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可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高鄉村體育人口數量,激發民族體育熱情是發展振興的路徑。

4民族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融通發展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與體育強國目標是我國新時代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步驟之一,為鄉村經濟振興與民族體育融通發展提供了前提基礎。體育與鄉村扶貧的融通是推動脫貧地區體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我國體育強國戰略實施的重要推力,并在鄉村振興等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產生重要作用,具有無可替代的現實價值。由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本身存在局限性,相關政府部門關注度不高且受現代西方世界體育項目的沖擊,很多民族傳統體育已面臨失傳的風險,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實行民族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融通的發展也必將面臨嚴峻挑戰。陳家明,蔣彬(2020)就川西北地區的田野資料而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增強文化自信、凝聚集體記憶、契合鄉村市場經濟價值追求、強身健體、增強民族認同、鞏固村落關系、優化鄉村治理等作用。[13]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的發展也面臨嚴峻的考驗,由于新時代的來臨、大數據的傳播、不少具有民族性質的傳統體育文化在“創新”中面臨著消亡,原始記憶逐漸消退,自身價值與深層內涵逐漸被遺忘,后繼發展缺乏支撐,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等問題,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繼而繁榮民族傳統文化。馮發金,馮艷瓊(2020)研究認為民族傳統體育助力鄉村振興,需要的不是“表面的繁榮”,而是深度挖掘利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態文明”和樹立文化的“正能量”等,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尋“根”護“魂”。[14]金青云,徐嘉璘,等(2021)將體育精準扶貧作為延邊地區脫貧攻堅的新方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導向,從理清體育精準扶貧的內涵與現實意義出發,揭示延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體育精準扶貧所面臨的文化、經濟及制度困境。[15]綜上,我國在民族體育保護和鄉村振興融通的發展上,已有不少良言計策。但從根本上促進民族體育與鄉村振興的融通,仍需要不斷的實踐與研究。另也有不少學者基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源流產生與發展,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對策,如注重生態環保、保護民族體育的原生性、注重鄉土民俗方向、走文體融合路徑、以民運會為平臺,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傳播、借鑒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民族體育的傳播與推廣、把握機遇,促進少數民族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等,以此展開對鄉村地區的建設發展。總體來看,促進民族體育與農村經濟回歸本源,將資源配置到發展的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滿足民族體育與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著力構建和完善民族體育與鄉村振興融通路徑;另外人是鄉村的主體,鄉村人口流失是鄉村衰敗的最主要表現,鄉村振興,民族體育弘揚發展離不開人,特別是人才,要促進民族體育保護與鄉村振興發展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有文化、有技術、有管理的新一代人才,鄉村振興,民族發展反過來又能吸引更多從鄉村外出的人回鄉定居發展,從而提高鄉村民族知名度,從而加快民族體育與鄉村振興的快速發展。

作者:張愛華 詹粉密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