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8-28 09:11:24

導語: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以職能和行業需求為出發點,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深化正常人體學教學體系改革,優化教學內容,重塑課程標準,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平臺,圍繞專業特點,開展“知識-能力-素養”一體化教學。在講授醫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堅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職業素養,培養符合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

【關鍵詞】正常人體學;護理;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從事某項職業的基礎核心條件,是從業者在工作中展現的基礎能力,其主要內容包括對職業工作的興趣、職業工作的專業能力以及個人職業性格等多方面[1]。護理工作是醫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護生的職業素養顯得格外重要。正常人體學是護理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對職業素養的形成具有啟蒙意義。如何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構建醫學思維模式,提升職業素養是教學的重難點。現就我校護理本科專業正常人體學教學中,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開展的教學改革進行總結。

1優化教學內容,重塑課程標準,采取整合式教學

課程設置的科學性直接影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與否[2]。我校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圍繞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遵循護生的認知規律,兼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強化“學科交叉,知識融合,突出特色,面向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內容進行優化整合,編撰了《正常人體學》?!墩H梭w學》課程設計以正常人體組織結構與功能為核心,圍繞組織、器官和系統的發生發展及其生命活動的規律展開。從職能和行業需求為出發點,在講授基礎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從職業需求為出發,堅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3]。重新修訂課程標準,制定了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和職業目標的4級教學目標。采取整合式教學,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樹立學科之間的聯系,提升醫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職業素養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2線上線下結合,圍繞專業特點,開展“知識-能力-素養”一體化教學

該課程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模式。以系列3D解剖學軟件和人衛試題庫為輔助教學工具。在學習通建立配套線上課程。圍繞專業特點,立足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節,開展“知識-能力-素養”一體化教學。

2.1課前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授課教師課前需做充足的準備,學生課前準備也至關重要[4]。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讓學生了解本次課的基本內容,將學生的注意力導向本次課的主題。我們將部分教學內容前置,在學習通平臺發布本次課程內容和要求,錄制簡短的預習視頻,每個知識點講解不宜過深,以學生對知識點熟悉了解為目的,隨后以測試和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同學們認為的重點難點。這樣,既能夠使同學們比較輕松的了解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又可以根據預習反饋,在隨后的線下授課環節,有側重的講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消解難點,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教師在課堂互動板塊發布與本次課內容相關的主題討論。同學們也可以把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放在討論區,師生共同參與討論。基礎聯系臨床,在“知識目標”的基礎上,漸進式地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持之以恒、不斷探索的職業素養。

2.2課中抽絲剝繭,以“生”為本提升職業素養

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是知識、能力、素養等全方位的綜合。為了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綜合職業能力和高素質的應用型護理人才。在授課過程中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以理論為基礎,以問題為引導,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2.2.1以案例分析為導向的啟發式教學貫穿始終正常人體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及功能的醫學基礎課程,服務于臨床,是學習臨床專業課程的橋梁和基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專業特點,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為此,我們采取案例分析為導向的啟發式教學,在臨床問題選擇時要注意,授課對象為大一新生,還沒有進行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臨床相關知識比較欠缺,問題選擇要更加貼近生活和專業實踐,才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信心和熱情。同時,問題的設置要緊扣本次課的知識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討論和分析掌握該問題中所包含的基礎理論知識,從基礎理論知識中概括出案例的臨床內容,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提升。如:在脈管系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設置了以下問題,肝硬化患者,晚期出現腹壁淺靜脈曲張、嘔血、便血及脾腫大等癥狀,試用解剖學知識對上述現象加以解釋?!柟谈伍T靜脈系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治療某位闌尾化膿性炎癥患者,若經手背靜脈網橈側滴注抗生素治療,藥物到達病變部位要經過哪些解剖路徑?口服一片藥,經胃腸吸收后,經哪些途徑作用于腎?——鞏固體循環的組成及特點,動脈和靜脈之間的聯系,回顧消化系統的組成及營養物質在小腸的吸收,同時結合專業特點,引導學生思考采血和輸液的位置有哪些?通過案例分析可以實現課堂理論知識與臨床病例和生活實例的有機融合,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了解與之相關的基礎醫學知識,強化基礎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將結構與功能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對相關疾病的重視,了解引發疾病的危險因素,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升職業素養。2.2.2理論與實驗融合,采取理實一體沉浸式教學傳統的基礎醫學課程多采用先講授理論,后進行實驗的教學模式[5]。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驗的脫節,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陶行知先生提出一體式教學,其核心思想是在“做”上“教”。教學并非簡單的“教+學”,要打破教+學的教學模式,構建“教、學、做”相結合的一體式教學。在正常人體學教學中,我們開展理實一體式教學,并將分組協作、角色模擬、形態學繪圖等融入其中。以心血管系統教學為例,將學生2~3人分為一組,通過理實融合,學生一邊學習動靜脈的組成和分布,一邊在標本模型上找到相關的結構,同時,在活體尋找和觸摸動脈搏動點,使抽象枯燥的形態學內容變的具體形象。小組成員間相互協調、互幫互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實驗內容設置更加貼近臨床和實踐,融入了更多的人體健康理念和常規指標檢測。例如:在心血管系統針對心音聽診、血壓測量、心電圖檢查、心率脈搏檢測等實驗,采取角色模擬互換的方式。學生兩兩一組,分別扮演患者和醫護,并進行角色互換。實踐結束,每組學生分別談談作為“患者”和“醫護”在檢測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同時,通過角色模擬和互換,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人文關懷能力和共情能力,從而提升職業素養,建立良好的醫德醫風。

2.3課后趁熱打鐵,基于線上平臺做好延伸鞏固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代表課程學習的結束,豐富的課后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課后,我們基于學習通線上平臺,通過課后測驗、筆記展示、繪制思維導圖、重點難點分組討論錄制講解視頻等方式開展課后活動。通過測驗,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對錯誤率高的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錄屏答疑。答疑視頻放入網絡課程供學生復習。展示筆記和繪制思維導圖,可以督促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小組討論、視頻講解可以提升團隊協作精神,溝通和自我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同時,在評論區開展話題討論,鼓勵同學們發起各類討論話題,鼓勵同學通過查閱文獻來解決問題,彌補課時不足的影響,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和鞏固。

3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

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包括期末考試和過程性評價兩個方面,各占總評成績的50%。期末考試從題庫隨機組卷,過程性評價包括課程簽到、教學互動、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等環節。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考核。

作者:楊玲 呂葉輝 吳學平 劉麗 楊智昉 單位:上海健康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