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觀視角族服飾文化英譯策略
時間:2022-05-17 09:39:48
導語:文化翻譯觀視角族服飾文化英譯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畬族服飾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富含畬族特色文化因子。文章以文化翻譯觀為視角,挖掘畬族服飾的文化內涵,探討畬族服飾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花紋樣式名稱、族內崇拜對象名稱及畬族服飾外宣語等畬族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主要采用異化法、歸化法、音譯法和形合法,力求譯文從文化角度保留畬族特有的文化信息,并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從而促進具有民族特色的畬族文化旅游的對外傳播。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服飾;文化翻譯觀;翻譯策略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畬族服飾,在海外卻鮮為人知,國外英文資料極其匱乏。國內對畬族服飾文化翻譯的研究較少,空缺頗大,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畬族是福建省內主要的少數民族,畬族服飾外宣翻譯研究,對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使畬族文化“走出去”,樹立民族形象,擴大海外宣傳。
一文化翻譯觀
20世紀80年代,翻譯的文化轉向逐漸成為翻譯領域的焦點之一。以英國學者蘇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為代表的文化學派對當代社會經濟文化需求和翻譯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文化翻譯觀”[1]。強調文化在翻譯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認為翻譯不是靜止的、純粹的語言行為,而是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下的文化交流活動,包括文化內部和跨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還包括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習俗、信仰等。翻譯的目的是交流,將文字轉化為目標語言時,要做到二者之間能相互溝通交流。巴斯奈特把文化和語言的關系比作是人的身體和心臟,密不可分[2]。在了解語言的基礎上,還要了解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內涵。文化翻譯觀突破并拓展了傳統上所認為的翻譯中的語言單位,即單詞、詞組和句子,提出了文化是翻譯單位。因此,要求譯者不是簡單地關注語篇,而要注重文化傳遞,盡量保留源語文化的特點。目前,我國文化翻譯觀多運用于文學翻譯當中,但在民族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翻譯中的運用較少。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各國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外宣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部分。福州畬族服飾文化負載詞英譯需要以文化為基本,達到突破語言限制、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鑒于此,文章在文化翻譯觀視角下,探討如何優化畬族服飾文化負載詞英譯,讓世界了解福建畬族服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二畬族服飾文化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
畬族服飾樣式獨特且種類眾多,不同地區的畬族服飾差異較大,這種差異與當地文化發展、族群文化認同、漢化程度等有關。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根據族群的信仰、圖騰和精神世界等,畬族服飾衍生出多種多樣的圖案、樣式。例如具有強烈代表性的畬族女性傳統服飾—“鳳凰裝”。服飾具有傳達精神思想、文化內涵的功能;服飾是承載民族身份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工具;服飾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服飾名稱往往反映著文化和歷史,挖掘畬族服飾文化發展,有利于服飾文化翻譯更加精確。
(一)畬族起源與聚居
畬族的起源說法多樣,畬族服飾的歷史記錄出現于唐宋時期。現還沒有對畬族起源統一的說法。主要的說法有:瑤族說、武陵蠻說、東夷說、越人后裔說、南蠻說和閩族后裔說。畬族在7世紀的隋唐時期有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的痕跡。宋代時期逐漸向閩中、閩北地區遷徙。畬族在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大量出現則是在明清時期。原住于廣東潮州府鳳凰山的畬族從江西東北部遷至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后約在宋元至明清中葉間遷到贛東北居住。最終,畬族于明清兩代結束遷徙生活,主要定居于福建東北部、浙江南部。并在明代時期開始在山上種植藍靛[3]。明清兩個時期,畬民愈加廣泛地種植藍靛,與漢族的交往融合愈加深化,基本奠定了近代畬族服飾的樣貌特點。
(二)畬族服飾文化歷史發展
盤瓠傳說在畬族中廣泛流傳,族內信奉崇拜著盤瓠。畬族婦女會佩戴鳳凰樣式的頭飾以紀念他們的祖先,這是因為畬民們共同認為他們的發祥地位于廣東潮州鳳凰山。“鳳凰裝”起源于傳說中畬族母系始祖的裝束。這位始祖被稱之為“三公主”。該名字帶有吉祥祝福的寓意,增強著畬族人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且畬族人民潛意識里認為畬族的女性祖先有著帝后的尊貴血統。由此,畬族女性常佩戴穿著似鳳凰的衣物,在衣物上刺繡鳳凰的模樣,并把畬族女性服飾稱為“鳳凰裝”[4]。由于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傳遞文化的方式主要為代代口傳。明清以來,畬族人與漢族人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畬族文化受漢文化的影響更加明顯。民族融合更加深化,漢字的使用范圍在畬族內變得廣泛起來,與漢族的文化交融程度也愈漸加深。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男性的服飾主要為深藍色,樣式簡化。蘊含著對美好、吉祥追求的“鳳凰裝”體現出了漢族對畬族文化的影響。漢族人自古就對鳳凰有著敬仰和崇拜,認為其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三文化翻譯觀視角下的福建畬族服飾文化英譯策略
基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思想,立足推介文化和旅游傳播的翻譯目的,福建畬族服飾文化英譯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策略:異化法、歸化法、音譯法和形合法。
(一)異化法
根據文化翻譯觀,對文本語言結構中的文化內涵要盡量保留,這就要求采用“異化”為主的策略[5]。異化法是指翻譯過程中,接受原文與譯文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保留異國情調,忠實地將原文內容傳達給讀者。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的“反翻譯”概念認為,異化翻譯的特征是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及文化特色,在適當的地方使用對目的語讀者閱讀起來感覺不通暢、晦澀的文體,以突出原文的“異”[6]。也就是說,譯文要貼近源語文化而不是目的語文化。讀者在閱讀譯文的過程中則需要接受他國文化中的差異之處。畬族服飾文化表達有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專有詞句,在英語中一般找不到相應的表達方式,這時可采取異化法翻譯策略,從而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對畬族傳統服飾崇尚藍色的特點描述中有“福州西南,藍甲天下”的說法[7]。在翻譯時可利用異化法處理為“SouthwestofFuzhou,thebluedressisunderthesky.”異化處理后的句子保留原句中“天下”的語言特點,體現出中文里夸張修辭手法的特點,并且結構符合英語語法表達。從以上的例子來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中,異化法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原文風格。在畬族服飾外宣翻譯中,使用異化法有利于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讓他國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文化內涵。同時,也對譯文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了解不同語言和文化特征,要盡力去適應和理解。
(二)歸化法
歸化法是指采用貼近目的語讀者思維、文化的翻譯方法,提供可理解、閱讀通暢的文章。歸化法是一種本土化的、符合讀者閱讀習慣的翻譯方法,有利于讀者更快地接收原文本想表達的意思。奈達(Nida)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對等”概念[8]。即在翻譯過程中,應貼近目標語言讀者的思維習慣。譯文的表達方式應是自然的,符合讀者邏輯的,符合該國文化的。歸化法不強求讀者去接受和理解源語的文化和思維模式,而是譯者在翻譯時將譯文翻譯得更貼近讀者。例如,畬族傳統服飾中,女子會用紅綾捆綁頭發。而英文中沒有“綾”這一詞語。在翻譯“紅綾”時可以說成是“ahaircordmadeofsilk”,一種絲織的頭繩,描述紅綾的樣貌。翻譯“紅綾”一詞時,相比起中文詞句追求精煉的特點,歸化法的使用凸顯英文直白、清楚、準確的特點。因此,在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句翻譯中,使用歸化法,讓外國讀者感同身受,貼合目標語言讀者的邏輯思維[9]。歸化法的作用在于能夠體現目標語言民族的語言特征,更有助于讀者理解譯文意思。對于一些文化差異較大的詞語,我們采取歸化法翻譯,拉近讀者和畬族服飾文化之間的距離。不過,在使用歸化法翻譯的過程中要防止解讀錯誤和過度解讀。
(三)音譯法
音譯法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源語的發音進行翻譯,音譯既保留了源語的特征,又貼近目標語讀者[10]。但是在采用音譯的時候,要避免發生過度異化以至于讀者難以理解譯文意思的情況,需要對譯文添加一定的解釋以輔助譯文。專有名詞、民族特有事物名詞的翻譯選擇可以使用音譯法。在翻譯“盤瓠”時,可根據音譯法譯為“Panhu”。盤瓠傳說是畬族民間廣泛流傳和信仰的神話傳說。畬民們將盤瓠擬人化,尊為畬族的始祖、史歌,用畬族語傳唱至今,在畬族傳統服飾、圖騰樣式、歌謠音樂等方面都反映出畬族人民對盤瓠的崇拜。在譯文中則需要對盤瓠進行解釋,將其翻譯為:“Panhu,asacreddogregardedasaprimogenitorofShenationality.”再如,畬族服飾中,女子蓋頭的“繡羅帕”可音譯為“Xiuluohandkerchief,akindofwomen'sheaddress.”。并添加對“繡羅帕”樣式的描述,表明繡羅帕是畬族女子的一種蓋頭頭飾。使用音譯法既貼合了源語的特點,又能促進目標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另一種極具代表性的頭飾——“髻”,是一種用紅色毛線編織成高聳“鳳冠”樣式,是女子結婚時戴的頭冠。這一頭飾反映畬民們對鳳凰的崇拜。在翻譯“髻”時,如果采用直譯法,將其翻譯為“tiara”(該單詞在英語中的意思是“冠狀頭飾”)無法反映出畬族服飾的形狀特點和文化內涵。此時采用音譯法,將其譯為“Ji,aheaddressmadeofredwoolaroundtheheadintheshapeofaphoenixcrown.,whichthewomenusuallywearitontheirweddingday.”音譯法雖然顯得譯文太長,但在一些介紹性文章或在文章中初次提及以上文化負載詞時運用音譯法能更好地傳遞出原文的文化特色。
(四)形合法
在英漢兩語中,英語講求的是“形合”(hypotaxis),而中文講求的是“意合”(parataxis),在畬族服飾文化翻譯中,文本的外翻需要注意英語中句式嚴謹工整、富有彈性的特點,調整語序和選擇正確的句法策略,構建出正確的語義結構。因此,文本的斷句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比如,在福州著名旅游景點三坊七巷里的畬族館展詞:“畬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與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優秀民族文化。”這句話可翻譯為“TheShenationalityhasitsowndistinctiveandoutstandingethnicculture,whichisbasedonitsinteractionandinterchangewithotherethnicgroupsduringitslonghistoryofdevelopment.”譯文在翻譯為英文時語序有所調整,結合了英文重點在前,原因在后的特點,在忠實傳達原文信息的同時,使譯文讀起來連貫自然,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文化和語言密切相關。文化翻譯既要準確易懂,又要體現源語的語言特點。翻譯的恰當與否是向外傳播畬族服飾文化的重要因素。經過本文的上述討論,總結出畬族文化負載詞英譯應在文化翻譯觀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綜合運用異化法、歸化法、音譯法和形合法,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邏輯思維,促進優秀畬族文化外宣。畬族服飾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中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嚴峻挑戰,需要加大對畬族服飾文化的傳播。因此,在實踐畬族服飾文化英譯中,應該以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為首要因素,讓世界了解福建畬族服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張譯丹 盧曉靜 單位:閩江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鄉村振興戰略及鄉村旅游發展路
- 下一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