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本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1:03: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醫基本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情況的調查
按照區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安排,四月下旬,我們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先后到城郊衛生院,雪松中西醫門診部,區中醫院,區第三醫院(陳相鎮醫院),沙河鎮衛生院等單位,采取聽匯報,看設施,查資料,對話交流等方法,對區人民政府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現有12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約43萬。其中城市人口約21萬,農村人口約22萬。全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1家,其中區屬中醫醫療機構1家(區中醫院),中心衛生院4家(姚千鎮區二院、陳相鎮區三院、林盛鎮區四院、八一鎮區紅十字醫院),鄉鎮衛生院9家(十里河、佟溝、白清、永樂、沙河、紅菱、王剛、大溝、城郊)。民營醫療機構40家。廠企醫療機構28家,村衛生室190家。目前,鄉鎮衛生院中設有中醫科室的6家,占鄉鎮衛生院的46%,有中醫藥人員25人。全區共有中醫藥人員200人,占醫藥人員的15.3%。村衛生室有能中會西的鄉醫29人。
區政府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2002年決定申報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2003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創建單位”。近年來,在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中,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加強培訓,開展科研,強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檢查,嚴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實工作,加快了創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主要工作是:
(一)領導重視,機構健全,管理嚴格,為創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區政府為加強對創建工作的領導,建立了各層組織機構,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全面落實創建工作任務。一是注重領導,健全組織。區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區長任組長,衛生局、財政局、人事局、發展計劃局局長任副組長的區振興中醫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衛生局中醫管理科。衛生局組建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中醫工作的副局長為副組長的中醫工作領導小組,衛生局專門成立了中醫指導科,由熟悉中醫藥政策、中醫管理知識和熟悉中醫工作情況的同志負責中醫藥工作。各鄉鎮依照區政府的要求分別成立了創建農村中醫工作領導小組。為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定期檢查考核。區政府多次召開領導會議和專題會議,提高創建認識,明確創建任務。區政府和各鄉鎮將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納入了區、鄉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目標。主管區長與各鄉鎮長簽定責任狀,明確創建工作責任,對鄉鎮的中醫藥工作進行專題考核,并把考核結果列入全年目標考核責任制中。衛生局制定了全區農村中醫工作崗位目標責任制管理及檢查、考核標準和辦法。對區屬醫療機構每半年檢查一次,年終進行全面考核評比。發現問題及時采取對策,并提出改進意見,由衛生局中醫指導科負責督辦落實。三是完善制度,嚴格管理。在創建過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并隨時進行監督檢查。對各醫療機構的中醫藥工作實行質量監督,突出中醫病志、處方書寫質量管理和中醫藥療效、技術操作規程以及中醫護理等的管理和監督。嚴格了民營醫療機構的業務管理和質量考核,開展質量千分考核活動,獎優罰劣,提高了鄉村醫生和個體醫生的業務水平,凈化了中醫醫療市場,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推動了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藥物安全性風險控制分析
摘要:中醫歷來重視用藥安全性,該文根據中醫臨床實踐過程,從中醫理論(理)、治則治法(法)、方劑配伍(方)、藥物應用(藥)以及特殊人群方面回顧了中醫傳統上控制藥物安全性風險的策略和方法,并簡要討論了現代臨床實踐和監管環境下,中藥安全性風險控制的進展。
關鍵詞:中藥;安全性;理法方藥;中醫理論;風險控制
雖然中藥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打上了“天然”“安全”等標簽,但中藥應用數千年來不乏藥害事件,其中影響時間長、影響范圍大的案例之一是五石散[1-2]。五石散顧名思義是以五種礦石入藥,其配方不固定,主要使用的藥物包括鐘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礦石入藥是古代神仙服食范疇中的一種,《神農本草經》認為久服一些礦石藥有“延年”“輕身”“不老”“通神明”“神仙不死”等功效,并將之列為上品藥。由于五石散所含藥物的藥性燥熱峻烈,服后使人全身發熱,可產生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應,并被認為有美容、壯陽、益壽等作用,三國時期何晏倡導服食五石散,認為“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開始了濫用五石散的先河。五石散包含一些有毒的礦物,長期服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兩晉時期已認識到其毒害,至唐初,孫思邈呼吁“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但這股風氣到宋朝才慢慢剎住,荼毒了數百年。中醫在長期實踐中早已認識到藥物具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兩面性,因此歷來重視用藥安全性,也從來不回避藥物的安全性問題,在臨床實踐中中藥安全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不遵循中醫理論,治療不當,包括過度治療;個體差異;藥物配伍及用藥禁忌;藥物本身的毒性;藥物的炮制;用法用量等[3-5],面對這些風險,歷代先賢也總結了很多風險控制的手段。《研經言》曰:“凡藥能逐邪者,皆能傷正;能補虛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外出者,皆能引邪入某經”,強調了藥物在治療過程中會產生毒副作用,因此防止藥物毒副作用一直是中醫重要的指導思想。中醫臨床實踐的特色是理法方藥的過程[6-7],我們根據理、法、方、藥這一臨床過程來探討中醫傳統上對藥物安全性風險的控制。
1“理”和“法”
“理”是基于對人與自然、生理病理、疾病發生發展的認識,對通過四診收集到的患者癥狀和信息進行辨證和辨病,即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探討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并作出正確診斷。“法”上承于“理”,在辨證和辨病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治則治法。中醫治療疾病,應當遵循中醫理論,先辨證,后論治。中醫的診治疾病的基本思想包括了辨證論治、以平為期、異法方宜、治病求本等[8]。《素問•移精變氣論》提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即強調了正確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中醫認為人體與外部環境,體內臟腑組織之間存在動態平衡,這種平衡打破了,就會產生疾病,而治療目的就是恢復或重建這種平衡,因此治療疾病時,注重協調平衡,即“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以平為期”的思想一方面重視治療的平衡性,提倡“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等治療原則,反對過度治療,如《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食其正也”;另一方面也重視藥效和毒性的平衡,提出“不可過劑”,反對濫用重劑、峻猛之劑。異法方宜即制定治則時要強調考慮氣候、環境因素,結合患者個體因素,全面分析,具體處理,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到:“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反映了根據季節氣候不同而用藥;《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到:“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傷寒論》中指出咽喉干燥者、淋家、瘡家、亡血家、汗家、酒客等均應慎用汗法,均反映了選擇治療原則應因人而宜。這些理論對于藥物安全性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不能準確辨證和辨病,或不能制定正確的治則治法,藥不對證,不僅治療無效,甚至可能引起毒副作用。清代名醫凌奐認為“凡藥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沖鋒于前,不顧其后也”,在其所著《本草害利》一書中,對于每一個藥物先言其“害”,后言其“利”,對人參、黃芪等傳統補益藥,關于“害”的篇幅遠遠多于“利”,充分反映了中醫對于藥物安全性的重視。因此正確診斷疾病,選擇恰當的治則治法,防止藥物毒副作用,一直是中醫臨床重要的指導思想。
2“方”
大學英語中傳統問題探索
一、英語教學中強化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內容
中華傳統人文思想和知識涉及諸多領域,具有豐富博大的內涵和內容,需要根據實際在英語教學中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中推介。根據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和學生的需要,筆者認為這些內容主要是:第一,傳統哲學基本思想。中華傳統哲學尤其是古代哲學有豐富的思想內涵。例如陰陽、仁、道、德等基本文化哲學概念的介紹,嘗試以英語方式理解這些傳統思想,能夠讓學生掌握傳統文化基本概念的英文表述方式,乃至能夠體會東西文化演化脈絡的差異,從而為學生將來國際化背景下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傳統文化藝術。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開展的具體有古典詩詞、繪畫、書法等。以古典詩詞為例,比如我國著名翻譯學家許淵沖教授的歐陽修的《采桑子》如下: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Allfollowerspassedaway,WestLakeisquiet;Thefallenbloomsrunriot.Catkinsfromwillowtrees.Flylikemistalldayalongbeyondtherailsinbreeze.Flutesongsnolongersungandsightseersgone,Ibegaintofeelspringlone.Loweringtheblindsinvain,Iseeapairofswallowscomebackintherain.如果能夠在課堂上進行這種跨文化的教學,通過這種跨文化的藝術推介,學生既能夠領略古典詩詞的韻律和節奏,有能夠把握英語的表達方式的內在靈活性和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翻譯組織等能力,從而加深了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也錘煉了語言能力。這應該成為通過英語教學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第三,傳統養生與體育項目。中華傳統醫學中有大量養生與體育項目,比如就中醫基礎理論來說,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嘗試將基本的經絡、穴位等翻譯成英文并介紹給學生,或者通過學生和老師之間演示的方式來增進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在必要時可以請專業的醫生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指導。也可以讓參加太極拳等訓練的學生用英文寫出對這些傳統體育運動的感受,等等。由于這些內容實用又玄遠,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能夠發生實際價值的文化傳播內容。第四,傳統建筑和旅游景點等文化景觀。中華傳統建筑和旅游景點等人文景觀具有恒久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注重整體平衡和自然秩序,在世界文化中具有特殊價值。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初步地介紹中國古典建筑尤其是園林建筑的基本原理、著名建筑物的地理分布、建筑風格演化過程等基礎知識,讓學生搜集和翻譯一些建筑的名城等,增進學生對中華建筑文化的了解,嘗試通過中西文化比較的方式來理解建筑藝術的演進歷程。這也是人文素養的重要內容。
二、在英語教學中強化人文素養的主要方式
第一,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學生與教師直接交流的主要方式,具有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在人文素養和文化符號等方面的討論中,教師需要掌握豐富的人文、歷史和文化知識,能夠相對自由地進行跨文化的推介和講授,這對于學生掌握文化符號和提高人文素養是重要的條件。學生能夠在課堂討論中將自己掌握的歷史文化知識豐富化、系統化,從而提升了對歷史文化發展的認識。第二,實際考察。實地考察,就是讓學生在文化古跡、人文景觀等所在地進行觀摩、尤其是中西文化交匯比較多的東部地區如香港、廈門等城市,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相處的狀態和問題,從而加深文化對人的精神狀態等方面的影響,增強人文素養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人文素養對于跨文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的認識。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寫考察報告或者感想等形式來讓學生增強語言應用能力。第三,情景模擬。文化教育中的情景模擬,就是讓老師和學生就某一個歷史場景、歷史典故等進行情景模擬,通過生動活波的方式來讓傳統文化再現或復活,從而加深學生對文化符號等發展的理解。這是能夠帶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可行的教學方式,很受廣大大學生的歡迎和好評,也是教育專家積極推介的一種教學模式。
三、推進人文素質教育與英語教學優化發展的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逐步充實和豐富傳統文化符號在英語教材中的內容。在教材改革中,應該倡導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注重將傳統文化素養的內容增加到教材中來,切實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教材的材料豐富性和體例完整性,為提高人文素質典型材料基礎。第二,采取多種措施提升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推進人文教育的積極性。推進跨文化教育模式是對教師的一個重大考驗,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教師探索和嘗試的積極性,主要包括對教師的獎勵措施,提供基礎的保障條件,等等。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通過規劃等形式來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教師在跨文化教育中勇敢嘗試的積極性。第三,充分利用網絡化信息平臺,強化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學。對英語教師進行網絡技術培訓,提高他們使用信息化平臺的能力,增強用信息技術強化人文素養教育的主動性,從而減少教學環節中的各類失誤和缺點,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第四,積極促進現實生活中的中外青年學子的文化交流。當今社會,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在中國高校校園里來自異國的年輕學子處處可見。學校特別是任課教師應積極為中外學生的交流創造合適的平臺,可通過把他們請進課堂或者通過茶話會或者聯歡會的形式讓中外學生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把課堂知識用于實踐,從而激發其繼續學習的熱情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也能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一定的貢獻。
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的思想理論體系,思想理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不同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分析大學生肩負的歷史責任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深遠意義;接下來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基本精神、內容和實質,目前加強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要求以及作為大學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最后介紹我們在傳統文化學生講壇、孔子學堂專家講座、傳統文化社團活動的開展、建設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等方面開展的實踐、探索以及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傳統文化;孔子學堂;大學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積淀、智慧的結晶、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穿越時空、價值不朽,它以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著[1]。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論,其主體是儒家文化,另外還包含著道、佛、法、墨等其他各家學說,唐宋以后儒道佛三家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各種不同文化、價值理念等紛紛進入中國,沖擊著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文化信仰等,處于價值觀和思想形成期的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反應尤為劇烈,部分大學生甚至將對傳統的背叛視為進步的標志,不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大業的重要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要有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熱愛、傳承、創新,并使大學生自覺肩負起社會責任,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而且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那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內容呢?張豈之認為:中國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四方面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會通精神。[2]第一、人文精神,重視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國古代各個學派都從不同的方面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即所謂“天人關系”;第三、奇偶精神,從陰陽、五行、八卦到孔子的“中庸”說、老子的“抑損舉補”理論,從哲學到其他文化,如中國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等等都體現了“奇偶”變化的辯證思維;第四、“會痛”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學習各種文化體系的長處,有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豐富自己,體現出“會通”精神,如先秦時期許多學派間相互辯論又相互吸收,共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還善于吸收消化外來文化,如印度佛學被改造而融匯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中。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豐富多彩,中國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單純的,而是一個包括諸多要素的統一體系。這個體系的要素主要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3]他在談談中國傳統文化時總結認為中國文化有兩個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一是“以人為本”,一是“以和為貴”。紀寶成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自己的觀點,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愿、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4]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屬于觀念形態的范疇,是相對于文化的具體表現而言的,文化的具體表現包括物質、制度、行為、思想意識等層面,無不和內在的文化精神相關系,優秀傳統文化實質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體體現。
二、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意義和要求
脈搏波研究論文
【摘要】脈搏波蘊含著豐富的人體生理和病理信息,歷來都受到中外醫學界的重視,現已成為中西醫共同的研究熱點。本文從脈搏波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研究出發,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比較了中西醫對脈搏波信息提取和利用的現狀,提出應對脈搏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使之成為一個溝通中醫和西醫的橋梁。
【關鍵詞】脈搏波模型理論脈診客觀化中西醫結合
Abstract:Pulsewave,aresearchfocusinbo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whichcontainsawealthofhumanphysiologicalandpathologicalinformation,hasalwaysbeentheconcernofmedicalpractitioners.Onthebasisofthereviewonthedevelopmentofthepulsewavetheoryanditsapplications,theexistingproblemsinthisfieldarediscussedinthispaper.Onthebasisofthestatusquoofpulsewaveinformationextractionmethodsandtheutilizationofpulsewavein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amoreindepthstudyonpulsewaveisproposedtomakeitabridgeconnect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Westernmedicine.
Keywords:pulsewave;models,theoretical;objectifyingpulsetaking;integrativ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當心臟周期性地收縮和舒張時,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的血流沖擊主動脈瓣和血管壁,產生的振動將以波的形式自主動脈根部發出,沿動脈樹向外周動脈傳播,此波稱為向前波。當向前波受到動脈分支和外周動脈等因素的作用時,產生與之方向相反的反射波。反射波沿動脈樹向心臟方向傳播,與向前波疊加后形成具有不同波形特征的脈搏波。脈搏波的傳播過程不僅受到心臟本身的影響,還受到沿途動脈和周圍組織器官狀況的影響,使脈搏波蘊藏著豐富的人體生理和病理信息。另外,由于脈搏波的檢測不需要復雜而昂貴的儀器,操作簡便,而且無創,因此關于脈搏波深入細致的研究,歷來都受到中外醫學界的重視。
1脈搏波理論發展
康復數字化管理平臺的設計與應用
1引言
隨著醫院的發展、醫學和管理技術的進步,對康復科治療過程的規范化實施,新技術學習、應用和推廣,學術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目前康復專業治療人員匱乏,治療技術的不規范,缺乏可行的治療管理標準,很多先進醫學治療技術在臨床應用后達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并且傳統方式已經難以應對大量數據的保存、交流和研究,難以滿足當今醫院規范化管理、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醫療信息系統如HIS、LIS、PACS、EMR等發展迅速,以滿足醫院目前數字化醫院發展的基本需要。作為康復醫學發展目前信息系統還較為缺乏,因此建立一套與醫院同步發展的康復數字化平臺解決應用信息系統規范康復治療流程、改善醫療質量、完善治療記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設計技術路線
康復管理數字化平臺基于C/S架構開發,在VisualStudio2010集成開發環境下使用的開發語言為C#/.NET,充分體現了模塊化與組件式開發的基本思想。客戶端使用了基于WPF技術的Prism框架,并通過其中的MEF模型進行了依賴注入處理,使得客戶端的各個模塊可以在運行時動態加載。客戶端運行平臺采用Windows7Professional。服務端通過WCF技術進行服務部署。數據庫訪問層使用了EnittyFramework框架,通過代碼先行的方式,能整體降低系統的代碼量并提高數據訪問層對不同數據庫的兼容能力。服務器軟件運行平臺為客戶端運行平臺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R2和WindwosServer2008Enterprise。
2.1系統總流程圖
如圖1所示。芻議康復數字化管理平臺的設計與應用文/沈萬松隨著醫院的發展、醫學和管理技術的進步,對康復科治療過程的規范化實施,滿足醫院目前數字化醫院發展的基本需要,建立一套與醫院同步發展的康復數字化平臺解決應用信息系統規范康復治療流程、改善醫療質量、完善治療記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新時期企業經濟論文
1我國企業所面臨的經濟管理新環境
1.1經濟管理思想的轉變
經濟管理思想是企業進行經濟管理活動的靈魂和宗旨,不同的經濟管理思想指導下的企業經濟管理活動完全不同。在企業依靠國家財政運行的時期,經濟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好國家的每一分錢,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因此大多數企業的資金和資源應用是按照國家固定撥款劃分的。如今,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使我國大小企業都必須將經營戰略從面對區域市場、面對國內市場轉到面對國家市場、面對世界市場上來,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企業經營管理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另外,在現代企業的運營過程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需要對自己負責,其經濟管理的思想也從“用好每一分錢”轉變為“高效利用每一分錢去創造更多的價值”。
1.2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
經濟管理職能即經濟管理活動所能發揮的實際作用,我國企業的經濟管理職能從表面上來看是保證企業的日常運營,而實際上,經濟管理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未來的發展走向。除了對組織中與經濟直接掛鉤的財政事務進行管理之外,經濟管理還必須協調組織中所有和經濟活動有關的部門,如人力資源部門和辦公室檔案部門等。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以及世界經濟管理思想的傳播使我國企業在經濟管理工作過程中必須對一切與經濟活動有關的企業行為進行管理,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企業經濟管理的職能已經超出了從經濟角度保證組織日常運營的范圍,成為組織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甚至對組織的整體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新時期我國企業經濟管理中常見的問題
談論自然藥學觀相關性
藥物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通過藥學的研究發展,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誠然,在不同的藥學理論指導下,存在著藥物應用形式的區別,其相關藥物的研發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藥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臨床藥物以中藥單/復方、或制備物制劑為主,藥物來源于臨床實踐,表征為藥物整體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效應,體現整體觀的認識思想。但在揭示藥物科學本質,有指導性的發現具有顯著效應的中藥藥物方面,亟待解決確定有關藥物屬性(功能主治)與特性(藥物關聯性、協同效應)科學本質的關鍵科學問題。西藥基原為自然藥物物質或引導制備,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表征為藥物局部針對性治療疾病效應,體現還原論檢驗思想,能闡明藥物的屬性。但由于藥物體系為單一成分,其調節的受體或分子網絡節點呈現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針對復雜體系的疾病狀態調節,尤為顯得藥物效應適應性不夠,同樣,亟待解決藥物如何創新以適應復雜體系疾病治療的有關科學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關鍵問題,筆者以自然、科學思想與藥學有機融合,結合研究工作分析思考,提出自然藥學觀,以提供藥學研究指導思想,認識藥物必然王國,進入藥物自由王國。
1自然藥學觀的概念
1.1基本思想
自然藥學觀認為,自然界的天地萬物平衡存在,萬物同源,必然存在著具有維存人類生命的相應自然藥物界及其藥物體系,即具有獨特的藥物組成體系與藥物屬性特性及其存在規律。眾所周知,人是自然界即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與天地(自然界)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應當是一種“生命維系”的關系。人是生命的存在體,自然生態也是作為“生命存在體”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態具有自身不斷進化的生命過程;另一方面,人作為客觀現實世界的一員,其生命狀態與自然生態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自然生態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的衰退。這就是說,人與自然既密不可分又利害攸關。人是自然之一物,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必須順應自然,方得自然生命科學之道。
1.2組成與藥性
自然藥物界組成及其藥性(屬性與特性)為所有藥物體系的集合。藥物為具有特定的應答生命體系狀態信息、維存生命作用的物質。有關藥物組成體系分為單物質藥物與多物質藥物。單物質藥物包括單味藥,稱為單實體,單有效部位,稱為單類體,單有效成分,稱為單分體。多物質藥物包括多味藥,稱為合實體,多有效部位,稱為合類體,多有效成分,稱為合分體。其中單實體、合實體屬于實體物質體系藥物。單類體、合類體、單分體、合分體屬于有效物質體系藥物。單物質藥物為藥物界組成的基本元素,具有獨特的組成體系,其藥物屬性特性表征為應答相應特定生命信息,而具有治療相應疾病的藥物能力;其藥物物質具有可拆分性,拆分藥物應答其相應特定生命信息,而具有治療相應疾病的藥物能力;同時具有可組合性,形成關聯多物質藥物,存在藥物相互作用關聯性,而體現藥物效應的互補性或協調性,使其針對人類不同的較為復雜的疾病狀態體系,具有更適合的藥物屬性與特性。
古代樸素的自然觀研究論文
摘要:感應論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自然觀,對古代科學認識活動有過廣泛的影響。本文全面系統地考察了自然感應論在古代各個科學認識領域的應用情況,分析了它的基本含義、基本特點及歷史價值,并指出了它與天人感應論的區別。
關鍵詞:感應論中國古代自然觀
一、引論
在中國古代長期的科學認識活動中,古人形成了一種感應論自然觀,認為自然界許多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由相互感應引起的。自然感應論是在古代元氣本體論基礎形成的一種樸素自然觀,對古代科學認識活動有著廣泛而持久的重要影響。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人已初步認識到,自然界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尚書·泰誓》指出:“天有顯道”。《左傳》認為:“天事恒象”。莊子告誡人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1]荀子則大聲疾呼:“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2]此處的天即指包括天體在內的自然界。通過古代哲人這類關于自然界運動變化規律性的肯定性論述,再結合當時的天文觀測,日月食預報,以及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其他一些科學認識活動,即可看出我國古人對事物運動變化的一些簡單規律已有相當的認識。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規律稱為“常性”。《逸周書·常訓》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順。順在不變,性在不改,不改可因。”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類才能認識它,順應它。《呂氏春秋·不茍論》指出:“性者,萬物之本也,不可長,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數也。”因此,只要認識了事物的基本屬性,即可把握其變化規律,指導認識實踐。自然感應論即是古人所形成的關于事物普遍屬性的認識。經過對大量經驗事實的反復觀察和分析比較,古人形成了一種觀念:許多同類事物之間存在相互感應作用。先秦典籍中,有關這種認識的論述很多。如《周易·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莊子·漁父》:“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呂氏春秋·召類》:“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相從”、“相應”、“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間的感應現象。
《說文》:“感,動人心也;”“應,當也。”在古代文獻中,“感”表示能使事物產生內在變化的一種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周易·系辭》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應”表示事物對外界作用的反應,即受外界影響后產生的變化,如《周易·大有卦》之“應乎天而時行”等。當感與應連用時,前者表示主動一方的作用,后者表示受動一方的反應,正所謂“感而后應,非所設也。”[3]唐代孔穎達對此說的最為明白:“感者,動也;應者,報也。皆先者為感,后者為應。”[4]因此,感應的基本含義是表示兩事物間的作用與被作用過程。從邏輯關系上說,感與應有主從之別,因果之分。
我國古代樸素自然觀研究論文
在中國古代長期的科學認識活動中,古人形成了一種感應論自然觀,認為自然界許多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由相互感應引起的。自然感應論是在古代元氣本體論基礎形成的一種樸素自然觀,對古代科學認識活動有著廣泛而持久的重要影響。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人已初步認識到,自然界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尚書·泰誓》指出:“天有顯道”。《左傳》認為:“天事恒象”。莊子告誡人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1]荀子則大聲疾呼:“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2]此處的天即指包括天體在內的自然界。通過古代哲人這類關于自然界運動變化規律性的肯定性論述,再結合當時的天文觀測,日月食預報,以及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其他一些科學認識活動,即可看出我國古人對事物運動變化的一些簡單規律已有相當的認識。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規律稱為“常性”。《逸周書·常訓》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順。順在不變,性在不改,不改可因。”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類才能認識它,順應它。《呂氏春秋·不茍論》指出:“性者,萬物之本也,不可長,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數也。”因此,只要認識了事物的基本屬性,即可把握其變化規律,指導認識實踐。自然感應論即是古人所形成的關于事物普遍屬性的認識。經過對大量經驗事實的反復觀察和分析比較,古人形成了一種觀念:許多同類事物之間存在相互感應作用。先秦典籍中,有關這種認識的論述很多。如《周易·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莊子·漁父》:“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呂氏春秋·召類》:“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相從”、“相應”、“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間的感應現象。
《說文》:“感,動人心也;”“應,當也。”在古代文獻中,“感”表示能使事物產生內在變化的一種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周易·系辭》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應”表示事物對外界作用的反應,即受外界影響后產生的變化,如《周易·大有卦》之“應乎天而時行”等。當感與應連用時,前者表示主動一方的作用,后者表示受動一方的反應,正所謂“感而后應,非所設也。”[3]唐代孔穎達對此說的最為明白:“感者,動也;應者,報也。皆先者為感,后者為應。”[4]因此,感應的基本含義是表示兩事物間的作用與被作用過程。從邏輯關系上說,感與應有主從之別,因果之分。
隨著古代科學認識活動和自然感應觀念的發展,宋明時期,古人認為不僅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而且異類之間也有這種作用,進而形成了一種泛感應論思潮。作為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自然觀,自然感應論的合理性如何?對古代科學認識活動有何影響?這些正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基本內容。
二、自然感應論對聲光電磁現象的解釋
聲學現象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我國古人不僅很早即發現了樂器共鳴、聲音共振現象,而且還作出了較為科學的解釋和應用。《莊子·徐無鬼》描述聲音共振現象時說:“于是為之調瑟,廢于一堂,廢于一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為何撥動一弦發宮音時,瑟中其它相應的弦也隨之振動發出宮音,《莊子·漁父》用“同類相感,同聲相應”加以說明,并認為這是事物的固有屬性,是“固天之理”。這種認識被古人普遍接受,成為一種基本的音樂常識。《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和《史記》等都用這種觀點解釋聲音共振現象。基于對大量聲學現象的觀察思考,古人已逐步從感性經驗上升為初步的理性認識。漢代董仲舒對聲音共振現象作了較為合理的總結:“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jiǎo@①然也。試調琴瑟而錯之,鼓其宮,則他宮應之。鼓其商,而他商應之。五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然也。”[5]古人認為聲音共振現象并不神秘,而是有其固有規律或必然性(即“數”)。正因古人已掌握了這種經驗規律,他們才能自覺地控制樂器共鳴現象。據《異苑》記載,晉代博物學家張華曾根據同聲感應的道理,用改變聲源固有頻率的方法消除了銅盤與宮鐘的共鳴現象。劉sǔ@②《隋唐嘉話》也載:“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曹紹夔……出懷中錯,lǜ@③磬數處而去,其聲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曰:此磬與鐘律合,故擊彼應此。”江湖術士因不懂同聲相應之理,雖施千方百計終不能止磬之鳴。曹氏因知曉聲同則應的道理,輕易地破除了這一現象,兩相對比,很能說明問題。聲音共鳴是兩個固有頻率相同的物體之間通過聲波作用而產生的受迫振動現象。古人沒有振動頻率概念,更不可能了解聲音共振的物理機制,但古代樂律學已可算出音調與發音體幾何形狀之間的定量關系,已認識到律同則聲同,聲同則相應。據此即可解釋聲學現象,指導有關實踐。同聲感應說是古人根據有關現象作出的經驗性猜測,在古代聲學認識活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它雖然不能與現代聲學理論同日而語,但從歷史的觀點看,仍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