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探索

時間:2022-11-09 02:52:22

導語: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的思想理論體系,思想理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不同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分析大學生肩負的歷史責任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深遠意義;接下來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基本精神、內容和實質,目前加強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要求以及作為大學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最后介紹我們在傳統文化學生講壇、孔子學堂專家講座、傳統文化社團活動的開展、建設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等方面開展的實踐探索以及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傳統文化;孔子學堂;大學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積淀、智慧的結晶、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穿越時空、價值不朽,它以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著[1]。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論,其主體是儒家文化,另外還包含著道、佛、法、墨等其他各家學說,唐宋以后儒道佛三家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各種不同文化、價值理念等紛紛進入中國,沖擊著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文化信仰等,處于價值觀和思想形成期的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反應尤為劇烈,部分大學生甚至將對傳統的背叛視為進步的標志,不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大業的重要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要有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熱愛、傳承、創新,并使大學生自覺肩負起社會責任,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而且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那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內容呢?張豈之認為:中國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四方面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會通精神。[2]第一、人文精神,重視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國古代各個學派都從不同的方面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即所謂“天人關系”;第三、奇偶精神,從陰陽、五行、八卦到孔子的“中庸”說、老子的“抑損舉補”理論,從哲學到其他文化,如中國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等等都體現了“奇偶”變化的辯證思維;第四、“會痛”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學習各種文化體系的長處,有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豐富自己,體現出“會通”精神,如先秦時期許多學派間相互辯論又相互吸收,共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還善于吸收消化外來文化,如印度佛學被改造而融匯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中。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豐富多彩,中國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單純的,而是一個包括諸多要素的統一體系。這個體系的要素主要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3]他在談談中國傳統文化時總結認為中國文化有兩個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一是“以人為本”,一是“以和為貴”。紀寶成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自己的觀點,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愿、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4]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屬于觀念形態的范疇,是相對于文化的具體表現而言的,文化的具體表現包括物質、制度、行為、思想意識等層面,無不和內在的文化精神相關系,優秀傳統文化實質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體體現。

二、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意義和要求

古人的智慧,很讓人贊嘆,比如說哲學,我們有很多的哲學家,卻很少有人能如老子一樣寫一本《道德經》傳承久遠,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文字,被世界各國的哲學家、思想家所研究;有很多的歷史學院和歷史學家,卻很少有人能如司馬遷一樣寫出一本《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多的軍事院校、軍事科學家,又有誰能寫出一本書,如《孫子兵法》,仍然被西點軍校奉為教材,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其實中國古人的智慧,不能說是后人沒有辦法超越的,但是它確實是后人難以超越的。諸如這樣的經典,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數不勝數,曾說:“要把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這個經典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價值取向,還有人格、人生境界都包括在經典里面。”人的修養、文化的素養、漢字書寫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也都包含在經典學習當中。我們要建立的不僅僅是價值觀的問題,而是一個全方位的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學習、傳承和創新的問題,這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們人,要認識客觀事物,要認識得清楚,首先必須把我們的心先清靜下來。一個好的老師,能讓他的學生變化氣質。而有一個人,有一本書,能讓一個民族變化氣質,這個人就是孔子,這本書就是《論語》,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這種氣質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氣質。歷史是最好的過濾器,它告訴我們什么才是民族精神的精華,什么才是民族智慧的結晶。1988年,一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聚會巴黎,曾有人發出這樣的聲音: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的中國的儒家文化那里去尋求智慧。在聯合國的總部也刻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話。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黨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將其融入中國發展道路,將實現對傳統文化完美的“超越式傳承”,開啟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治國理政情懷的新篇章。比如: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舉行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文化改革發展作為主題,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講到有關傳統文化問題: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導綱要。闡述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教育部于2014、2015、2016年連續三年組織開展了“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視、積極響應,依據每年的主題緊密結合大學精神凝練和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出了一批效果好、影響大、有特色、可推廣的品牌活動,對引導高校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了積極作用,產生了良好反響。

三、大學關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大學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至少承擔著四個方面的職責與歷史使命。第一、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倡導者。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首先應認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作用,系統研究、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學生讀經典、讀原著,深入系統地學習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華;第二、文化多樣性的推動者。增進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融匯,而大學在這方面大有可為。從本義上講,大學就有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含義,代表著知識的普遍性和多樣性。大學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應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應通過各種交流、活動、競賽、報告等促進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融合;第三、傳統文化創新的實踐者。傳統文化創新至少應包括以下兩點:一是促進人文學科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二是促進人文與科技生活之間的交融;第四、先進文化引領的先行者。一方面,大學應對落后、消極、低俗的通俗文化進行學理上的、建設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學應通過加強對高雅文化的追求和傳播,對真、善、美、愛的闡釋和倡導,創造性地引領大學生。大學應成為先進文化引領的先行者,成為新時期民族精神的象征。2013年3月習在中央黨校80年校慶時的講話: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2013年11月習在考察山東曲阜孔廟時提及傳統文化時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2014年2月24日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和探索

1、傳統文化講壇傳經典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明進步理念,我們在學院內組織大學生開展“論語小講壇”系列活動。《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世界了解和研究中國的重要典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2014年下半年著重開展的“論語小講壇”,共舉辦了八期系列活動,主要由對傳統文化富有濃厚興趣并潛心鉆研的16名學生代表從道德、修養、處事等多方面為廣大同學解讀經典內容,并邀請相關老師和專家對活動進行評析和指導。分享儒家崇德貴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天人合一的存在信仰、遠神近人的人本趨向的基本思想。《三字經》小講壇于2015年6月19日首次開講,共舉辦三期,先后有九名同學選取《三字經》中的經典語句進行深入淺出、周到細致的講解。他們或圍繞孟子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主張展開敘述,或以“勤學”為主題講述主觀努力對于成才的重要性,或以“修身”為主題為同學們指明修身之道。《三字經》作為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貫穿著“仁、義、誠、敬、孝”的核心思想,有利于使世人更好地達到“德行合一”的“圣人”之境。

2、孔子學堂揚傳統

“孔子學堂”是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創辦,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目標,以“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為宗旨的公益性社會教育基地,致力于探索孔子教育思想與現代學校教育、社區建設、企業發展相結合的特色文化發展之路。孔子學堂落戶學校后,學院于2015年上半年開始承辦學校孔子學堂系列活動,其中包括校內大學生主講的《三字經》小講壇和校內外專家學者主講的傳統文化講座。《三字經》小講壇響應了黨中央關于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號召,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積極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山東中醫藥大學郭瑞華教授專題講授《黃帝內經中的四時養生觀》、齊魯工業大學劉新利教授專題講授《孔子與琴》、陳京偉教授點評《三字經》等校內外專家學者也應邀做客孔子學堂。孔子學堂作為高校開展傳統文化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的工程立項建設,全面系統設計校園文化系統,打造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精品工程,將努力把系列活動做大做強,引導學生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禮韻漢服頌文化

2013年,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的禮韻漢服社成立。在學院團委的指導幫助下,禮韻漢服社近一年來開展了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易學文化沙龍、漢服科普講座、趣味紙漢服活動、中秋月夜祭活動等等取得的非常不錯的效果,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4、創新形式建體系

接下來將積極探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形式和新辦法,以不同載體和依托,內修內涵,外樹形象,持續推進各項相關工作。致力于著力打造以本校同學講解為支撐;以專家學者講座為重點;以讀書沙龍活動為基礎;以專題文化展演為依托;以網絡陣地推廣為突破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體系化建設。

作者:呂麗紅 郭玉晶 李翠 劉文龍 高欣明 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郎瑋.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文學家,2011,(2):141-142

[2]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張岱年《中國文化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4]紀寶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精神文明導刊》2009

[5]《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10

[6]《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育部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