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博士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09:22: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優秀博士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優秀博士論文

研究生培養的挑戰與出路

研究生培養的使命

(1)一定的研究生規模和良好的結構比例。盡管學校有很多困難,特別是空間困難,但是,研究生規模不僅不能縮小,而且應該盡一切可能適當擴大,特別是要擴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生規模與比例。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生不僅能產出大量SCI論文,而且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2)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程序規范,要求標準高,競爭激烈,是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預選賽。作為從研究生教育起家、以培養研究生為重要特色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必須長期不懈地重視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產出,這既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培養“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的前奏。(3)SCI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影響因子和引用率)。盡管對SCI論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在依然沒有超越SCI階段。為了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必須下大力氣重視SCI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當每個研究生都可以發表高水平的SCI論文時,我們才有資格討論SCI論文是否重要。SCI論文目前依然是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研究團隊建設、科研成果評獎的重要基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不能再走僅重視SCI論文數量的老路,而要更加重視SCI的質量,催生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產出,才能后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4)發明專利數量與轉化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有一定數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鼓勵研究生產出高水平的SCI論文外,還應鼓勵研究生多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特別是具有廣闊市場前景、易于轉化的發明專利。(5)國際化程度與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不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國際化視野,而且為擴大學校影響提供了重要平臺,也會大大促進學校科研水平上臺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要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辦學目標,提高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研究生培養面臨的挑戰

遙想當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地學研究生培養方面獨領風騷,成為中國地質教育戰線一道亮麗的風景。近年來雖然學校發展很快,但研究生培養出現了新的困難,面臨著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1)師資力量有限,每個教師帶的研究生偏多。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66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191人,副高級職稱269人。2012年學校實際報到碩士研究生1743人,博士研究生377人。如果這些研究生全部由學校的教師來指導,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平均每人指導2名博士研究生,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教師平均每人指導3.8名碩士研究生。按研究生學習時間為3年計算,每個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平均指導6名博士研究生和11.4名碩士研究生。相對于師資力量來說,我校研究生規模偏大,每個教師指導的研究生太多,特別是傳統優勢學科每個教師帶的研究生太多,負擔太重,壓力過大,疲于奔命,不僅影響了指導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也使學校一些管理政策失靈。(2)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有待改善,非地質專業的研究生偏多。研究生報考有一個就高不就低的基本規律,即學生要么選擇自己的學校,要么選擇比自己學校聲望高的教學或研究單位,很少有學生選擇比自己學校聲望低的教學或研究單位讀研究生。30多年前,由于各種原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地學研究生的首選之地,不光長春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學院、河北地質學院、西安地質學院的學生青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而且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的學生也紛紛加盟。加上當時招生人數很少,招生優中選優,生源很好。經過30年的發展,學生報考研究生對學校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大,研究生報考就高不就低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近幾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研究生中幾乎見不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的畢業生。另一方面,由于就業的導向作用,近年我校傳統優勢學科研究生生源比例明顯下降,跨專業研究生比例明顯提高,非優勢專業研究生比例增長過猛,導致研究生培養效率下降。跨專業研究生的成才率太低,對學校核心競爭力的貢獻率不高,非傳統優勢學科研究生對學校核心競爭力的貢獻率也不高。(3)培養環節需要進一步改善。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培養在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和科研成果產出與轉化等方面管理都比較粗放,體現學校的意志不夠,需要進一步改善。(4)研究生學習研究長期與科研儀器脫鉤,導致動手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歸結到研究生培養環節中。之所以將這個問題單獨拿出來,是因為這個問題太突出了。留學生的實踐表明,中國人對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絕不比外國人差,直到碩士階段都不明顯輸給外國人,但在博士階段實驗室動手能力普遍不高。這與我們的研究生學習研究長期與科研儀器脫鉤不無關系。(5)鼓勵創新型、拔尖型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體系不夠完善,一些政策執行不到位,大鍋飯現象盛行,耗費了學校大量優質資源,影響了拔尖人才的培養和標志性成果的產出。(6)國際化程度與國際化水平不高,主體限于國內辦學,雖有一定的國際交流,但規模不大,水平也有限。(7)研究生管理多為按部就班的服務,創新不多,特別是對全局具有帶動作用的創新不多。

研究生培養的出路

1.加長板凳,利用社會力量擴大師資隊伍盡管學校現在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辦學空間和師資力量不足的困難。但是,從學校長遠利益出發,研究生規模不僅不能縮小,而且應該盡一切可能適當擴大,特別是要擴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生規模與比例。為了解決師資隊伍短缺的困難,在目前情況下,只能采取利用社會力量擴大師資隊伍,特別是擴大碩士導師的數量,來彌補研究生導師不足。可以通過聘請與吸納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研究所及地調中心,各省地礦局(廳)、各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各省級地質博物館、石油公司、油田、礦業公司等單位專家學者作為研究生導師來擴大師資隊伍。近年來地質、礦業、石油、工程、環境等市場持續火爆,經費充足,而人力資源緊張,對研究生這種人力資源需求很旺,而且一大批專家有帶研究生的熱情。這些專家和領導一旦成為我校的研究生導師,會允許甚至鼓勵本單位的職工報考研究生,可明顯擴大學校的人脈。來自一線的人員產出SCI論文的概率不高,但可在本單位做論文,就地解決問題,少占學校的資源。這項措施的落實,會大大緩解我校研究生導師資源不足、研究生導師負擔過重的問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也會進一步擴大我校和社會的廣泛聯系。這項政策的推出和落實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從政策上保證免推生和優秀生源不流失;二是校外導師單位、校外導師遴選的標準和程序公開透明,既要擴大指導教師隊伍,又要保證指導教師隊伍質量,以此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與學校聲譽;三是校外導師的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校外導師主管業務,校內導師主管日常行為,使研究生有歸屬感。2.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改善研究生的專業結構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需要減少跨專業研究生的錄取比例,調整研究生的專業結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有下列幾條:一是明確專業性極強的地質學及與地質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的招生導向,積極鼓勵學科交叉,但不主張大幅度跨專業的學生報考地質學及與地質學密切相關的學科;二是在考試科目中增加數學;三是按照導師隊伍規模和學校發展的需要限制一些專業的招生數量,在招生簡章中明確標出限量招生專業的招生人數;四是隱性提高生源畢業學校的門檻;五是加大面試和復試的淘汰率。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優化研究生的數量結構,減少大幅度跨專業研究生的比例。當然,優秀生源不足與一定的研究生規模是學校需要很好把握的一個問題。3.進一步完善培養環節(1)課程教學:適當減少必修課比例,增加選修課比例;增加課程類別,減少單門課程的學時數;讓研究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課程教學的意義不在于教會研究生干什么和怎么干,而在于教會研究生如何學習這門課程,重在培養研究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招生工作:積極推進按一級學科招生和培養,既要考慮壓縮研究生課程總學時,又不能影響研究生的就業,一定要讓研究生在學校學會一門走出校門在社會上立足的手藝和本領。(3)增加實踐環節,特別是增加有科研經費支持的實踐環節,在實踐中提高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將教師的招生數量與科研經費和研究生培養質量掛鉤。開展優秀研究生導師評選活動,引導優秀生源與優秀導師結合。(4)密切研究生培養與科研儀器的關系,讓研究生從科學問題的提出、采樣、測試和測試結果解釋都自己動手完成,通過提高研究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來提高創新能力。(5)在現有“產學研基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基礎上,爭取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從國家層面獲得支持,與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師資力量和實習實踐基地短缺的現狀。(6)充分發揮“雙導師制”在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方面的作用,取得研究生培養和就業雙豐收。“雙導師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校內正導師,校外副導師,可以拉近研究生與用人單位的距離。另一種是校外正導師,校內副導師,使學生有歸屬感。(7)狠抓高質量的標志性成果。高質量成果依然是高質量人才的首要標志。SCI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發明專利依然是衡量研究生質量最主要的標準。讓學生盡早進入科研環節,在科研中增長才干,根據自己的科研需要進行課程學習,而不是將課程學習僅僅作為拿學分的手段,不能將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割裂開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高質量研究生和具有創新能力研究生的唯一標志。(8)改革“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方案,使之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有所區別,更加側重于實踐環節。可嘗試實行“全日制工程碩士”一年上課修拿學分,一年在實踐一線(時間先后可調整);不做論文,只做設計;由實踐單位與學校、導師共同考核等做法,可在一些單位先行試點,取得經驗,然后推廣。4.鼓勵創新型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平均主義不是政策,只能是有限的資源白白浪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必須堅持“效益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鼓勵創新,鼓勵冒尖,讓冒尖者得到更多的實惠與資源,讓指導教師與研究生都安于創新,樂于冒尖,用于冒尖。圍繞創新和冒尖組織和分配資源。下列幾項工作應常抓不懈:實施“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工程”和“北京市優秀論文工程”,出臺碩-博連讀研究生的要求與激勵、保護措施,本碩連讀研究生的要求與激勵、保護措施和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激勵和保護措施,包括拔尖研究生提前破格留校、出國研究,形成一個沖擊“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的群體,備戰“杰出青年基金”,為未來的院士儲備人才。學校應統籌資源,加大扶持力度,開展拔尖人才培養,給優秀研究生更多的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機會,促進標志性成果產出。根本不要擔心派出去的研究生不回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選派留學生的成功經驗就是很好的例證。應該像愛護野山參苗子一樣愛護創新性拔尖人才的苗子。這樣的苗子實在是太難得了,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應該聚全校之力,像重視培養“杰青”和院士一樣重視培養“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百優”是“杰青”的苗子。另外,對不同生源和不同專業研究生的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資源投入,讓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為學校做出更大的貢獻。還要改革研究生培養工作量的計算方法,從以量為標準計算向質、量結合、以質為主計算工作量的方向轉變,讓院系與指導教師從關心自身利益出發來關心研究生質量的提高。5.國際化程度與國際化水平國際化程度是研究生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比例,國際化水平是指研究生是否在自己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國際一流大學接受教育并聯合發表成果。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或者說是必由之路是開展國際化。通過下列途徑提高研究生的外教開課率和國外學習率:(1)加強公派留學研究生項目;(2)資助研究生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3)舉辦國際性研究生學術論壇(如中日韓研究生論壇);(4)與國外高校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5)系統開辦研究生名師講堂,將外教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在現有的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的基礎上,加大學校自主資助力度,設立研究生國際交流與合作基金,資助部分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研究生出國留學或交流。一方面資助我校研究生出國學習,另一方面吸引國外留學生來我校。加強與國外高校合作,探索與國外著名高校開展聯合培養與學位授予工作,促進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培養,不僅可以提高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對于研究生服務國際人才市場、培養世界公民具有現實意義。目前對出國學習學校積極性很高,學生積極性很高。由于政策上的缺位,學院基本上放任自流,指導老師是雙重心理,在項目壓力大時希望把能干的學生留下來干項目而不是出國深造。學校不僅要提高研究生培養國際化的程度,更要提高國際化的水平,從政策上調動學院和導師鼓勵幫助學生國際化的積極性,對一定層次上的苗子進行政策上的非常規干預。6.研究生管理研究學校要把研究生管理當做科學研究,在全校范圍內緊緊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立項,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找出規律,指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舞臺上要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的聲音,作為全國最早試辦的33所研究生院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至少應該在研究生培養的某些方面有所創新,有所建樹,做出特色。我們不能滿足于遵循規律,而且要根據自己的實踐總結規律。加強學風建設,對學術不端的導師和研究生將重拳出擊,絕不手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目前正處于艱苦卓絕的奮斗期,不進則退,退則死路一條。對學校來說,學風不端、學術造假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會讓我們前功盡棄,會讓我們二次創業的希望和目標化為泡影。全校上下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我們的學術聲譽。研究生管理一切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注重標志性成果產出,進而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開展工作。進一步加強督導員隊伍建設,發揮離退休教師作用,提高培養過程監控力度。推進優秀博士研究生的遴選與提前留校工作相關制度建設和實施。開展研究生教學評優、指導教師評優、管理人員評優工作,細化相關實施辦法。研究生管理的要訣在于服務、創新和不折騰。服務在于堅持政策的原則性,創新在于利用政策的靈活性,讓政策服務于提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核心競爭力,不折騰就是尊重科學,提高效率,不折騰研究生,不折騰指導老師,不折騰研究生管理人員,營造和諧向上的研究生培養管理環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種機遇稍縱即逝。研究生培養在學校的二次創業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時不我待,我們則需要盡快行動起來,不斷開拓創新,制定系統的研究生管理政策和條例并盡快試行,在實踐中補充完善。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應盡量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合理,保證政策條例足額到位,發揮效益,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服務于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

一、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展迅速。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群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數十個省級重點學科;有3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一些學科和研究領域已經或正在全國產生重要的學術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哲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宗教學、民族學、教育學原理等多個學科已建成為特色學科。

二、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在人才隊伍方面,學校已經擁有一支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學緣關系好、創新能力強、學術視野開闊、事業心特別強的文科教師隊伍。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擁有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位“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學家周偉洲教授當選為陜西省首屆社科名家,歷史學家趙世超教授現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00多人在全國性或陜西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其中擔任會長、副會長或秘書長20余人。一大批“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等中青年教師已在學術界脫穎而出。

三、學術影響進一步提升,在科研項目、經費、成果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年均30余項,2014年又有新的進步,全年獲得42項國家社科基金(不含單列學科),居全國第12位次。同時,承擔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在增強。2010以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8項。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影響,獲得同行認同,相繼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二、三等獎多項;獲得陜西省人文社科獎第一、二等獎占陜西省的1/3;一些服務社會的成果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進入政策層面。

查看全文

院校職稱評審學術檢索實踐

山東省教育廳決定,自2011年起在高校職稱評審中進行學術檢索[1]。據此規定,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及其他10所高校的圖書館參與了工作。職稱評審材料的學術檢索在山東省還是第一次,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文章就此進行探索,以期為今后完善學術檢索有所裨益。

1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承擔的職稱評審材料學術性檢索情況

根據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在我省高校職稱評審中開展學術檢索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對評審材料主要檢測“內容重合率”、“密切相關文獻”、“相關文獻”三項指標。圖書館共檢測論文著作918篇。“內容重合率”指標的檢測,我們選擇使用了中國知網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主要檢測涉嫌抄襲、一稿多發等現象的論文。本次檢測結果如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認為:內容重合率為0的是無問題記錄,重合率在40%以下的為輕度重合,40%~50%的為中度重合,50%以上的為重度重合[2]。從上表可以看出,該次檢測結果中,中度與重度重合的共計281篇,占總篇數的33%。其中內容重合率超過80%的竟占總提交論文的7%,而低于10%的只占36%。“密切相關文獻”、“相關文獻”指標的檢測,我們主要使用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及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有時也按需要參考萬方數字期刊庫、學位論文庫以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的數據;按照省教育廳的要求,原則上選用三個關鍵詞用邏輯“與”組配成檢索式,所得結果分析確認后作為“密切相關文獻數量”;兩個關鍵詞用邏輯“與”組配成檢索式,所得結果分析確認后作為“相關文獻數量”[1]。通過檢測,在這918篇送審材料中(包括著作),有密切相關文獻的文章約占39%,有相關文獻的文章的比例更高。從檢測結果來看,確有不少送審材料存在抄襲、一稿多發、缺乏創新或疑似假刊等現象,從中反映出當前學術不端的現狀,這也證明了對高校職稱評審材料進行學術檢索的必要性。

2強烈的責任心與熟練的檢索技巧是準確出具檢索報告的關鍵

此次學術檢索工作,我們認識到“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應用,為打擊和抑制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利器。但是,由于現實情況的復雜多樣性以及檢測系統自身的不完善,單純靠學術不端檢索系統本身給出的檢索結果有時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而評審材料檢索結果直接關系到材料送審人職稱的評定,這就要求檢索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心與熟練的檢索技巧,以彌補檢索系統的不足并糾正檢測結果,出具客觀公正的檢索報告。下面是在這次檢索工作中遇到的幾個案例。

2.1案例(1)一稿多發與轉載問題在檢索工作中,我們發現了多篇一稿兩發或多發的論文,這種情況比較容易處理,認真核對后注明即可。但有一篇論文,據系統檢測結果疑似一稿兩發。詳細查看后,發現此論文首先發表在某核心期刊上,而后又在級別稍低的期刊上發表,這一不合常理的情況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從數據庫中調出兩篇全文進行比對,發現后者是期刊轉載。該論文若做出一稿兩發的結論,很明顯是不合理的。像這種情況,作為檢索人員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對作者認真負責的態度,就有可能根據機檢結果做出錯誤的結論。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論文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難題以及決策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質量的實踐與經驗綜述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林業院校研究生招生規模大幅度提高,為滿足林業事業對大量高級專業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基礎。但是在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高等林業院校如何保證和提高研究生的質量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現談談我校提高研究生質量的一些實踐和經驗。

一、努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學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報考,擴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學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報考的人數,尤其是高素質考生的報考人數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質量。

學校的知名度除了取決于學校的歷史積淀外,還取決于學校現實的辦學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林業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業大學雖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大學,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一所以林學為主導的單科性大學,學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招生質量。近幾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發展的機會,在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林學、林業工程學等學科為特色,理、工、文、管、經、藝術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1997年學校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準我校試辦研究生院,在全國林業院校中率先進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開始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擴大,招生數量和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學學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為163人,2003年高達900人。僅1999年至2003年間的招生人數就擴大了5倍。以前報考我校的生源比較單一,主要是來自本校和其他農林院校的畢業生。近年來,包括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及全國其他綜合大學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擴大,招生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二、嚴把招生和培養質量

嚴把培養質量,是提高學校知名度,進而提高學校招生質量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各個學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的情況下,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研究生生源競爭激烈,如果在報名條件、入學考試、錄取及其后學習、考核和畢業論文的要求上比較嚴格,將會影響本校的生源。但我們的體會是,只有嚴把學生入學和培養質量關,培養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一致認可,學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質的考生。些學校,只為盲目擴大生源,降低入學門檻和培養標準,短時期內達到了擴大招生規模的目的,但這種做法卻損害了學校的聲譽,長期下去,考生和社會最終會擯棄這些學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嚴把招生和培養質量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使他們真正能學到知識,增長能力,順利地成為生產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質的考生報考,最終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質量,實現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的良性循環。

查看全文

大學新生入學副校長發言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學:

大家好!

來自各地的教育學方面的專家和研究生一齊相聚在此。今天.舉辦教育學研究生暑期學校.這是教育部支持的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各位研究生之間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此,謹代表華東師范大學,對參加這次暑期學校的全體研究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各位領導和專家的光臨表示衷心的感謝.

去年,在國務院學位辦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的主辦下,華東師范大學成功地承辦了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的教育學,地理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分論壇,那時候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今天的暑期學校,可以說是繼去年的博士生論壇以后的,又一次研究生的學術盛會.華東師范大學對于能夠連續承辦這樣重要的學術活動而深感榮幸.

華東師大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范大學和全國首批的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設立研究生院和首批具有博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目前學校具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7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如果加上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下自主設立的二級學科博士點,可招生的博士點共有94個.此外,還有133個碩士點和10個博士后流動站.有6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及5個國家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近年來,學校除了努力保持在教育學,地學以及文理基礎性學科的傳統優勢之外,還加快了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并且已經在認知神經科學,綠色化學,新藥開發,軟件工程與理論,納米材料,超快超強的激光技術等現代高科技領域以及一些應用文科的建設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華東師大全體員工正不斷進開拓,銳意進取,決心把華東師大建設成為擁有若干一流學科,多學科高水平協調發展,教師教育領先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在研究生培養上,華東師大秉承"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校訓,務求實之風,孜孜以求;勵創新之志,開拓進取.我們有規模宏大的"研究生學術月",應接不暇的學術講座和學術論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和文體活動,以及具有首創意義的國內訪學和海外研修計劃,所有這些措施使得我校研究生的知識體系和培養方式不斷創新,到目前為止,我校已有6篇博士論文入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還有4篇進入提名.此外華東師大在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合作方面也邁開了堅實的步子:與法國高師集團合作培養博士生的項目已經開展了3年,最近我們還與法方的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中法聯合研究生院,開拓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的新模式;我校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培養博士生的項目也已經啟動.所有這些都為我校研究生教育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