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養的挑戰與出路

時間:2022-05-03 10:49:50

導語:研究生培養的挑戰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生培養的挑戰與出路

研究生培養的使命

(1)一定的研究生規模和良好的結構比例。盡管學校有很多困難,特別是空間困難,但是,研究生規模不僅不能縮小,而且應該盡一切可能適當擴大,特別是要擴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生規模與比例。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生不僅能產出大量SCI論文,而且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2)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程序規范,要求標準高,競爭激烈,是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預選賽。作為從研究生教育起家、以培養研究生為重要特色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必須長期不懈地重視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產出,這既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培養“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的前奏。(3)SCI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影響因子和引用率)。盡管對SCI論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在依然沒有超越SCI階段。為了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必須下大力氣重視SCI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當每個研究生都可以發表高水平的SCI論文時,我們才有資格討論SCI論文是否重要。SCI論文目前依然是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研究團隊建設、科研成果評獎的重要基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不能再走僅重視SCI論文數量的老路,而要更加重視SCI的質量,催生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產出,才能后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4)發明專利數量與轉化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有一定數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鼓勵研究生產出高水平的SCI論文外,還應鼓勵研究生多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特別是具有廣闊市場前景、易于轉化的發明專利。(5)國際化程度與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不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國際化視野,而且為擴大學校影響提供了重要平臺,也會大大促進學校科研水平上臺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要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辦學目標,提高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研究生培養面臨的挑戰

遙想當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地學研究生培養方面獨領風騷,成為中國地質教育戰線一道亮麗的風景。近年來雖然學校發展很快,但研究生培養出現了新的困難,面臨著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1)師資力量有限,每個教師帶的研究生偏多。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66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191人,副高級職稱269人。2012年學校實際報到碩士研究生1743人,博士研究生377人。如果這些研究生全部由學校的教師來指導,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平均每人指導2名博士研究生,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教師平均每人指導3.8名碩士研究生。按研究生學習時間為3年計算,每個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平均指導6名博士研究生和11.4名碩士研究生。相對于師資力量來說,我校研究生規模偏大,每個教師指導的研究生太多,特別是傳統優勢學科每個教師帶的研究生太多,負擔太重,壓力過大,疲于奔命,不僅影響了指導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也使學校一些管理政策失靈。(2)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有待改善,非地質專業的研究生偏多。研究生報考有一個就高不就低的基本規律,即學生要么選擇自己的學校,要么選擇比自己學校聲望高的教學或研究單位,很少有學生選擇比自己學校聲望低的教學或研究單位讀研究生。30多年前,由于各種原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地學研究生的首選之地,不光長春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學院、河北地質學院、西安地質學院的學生青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而且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的學生也紛紛加盟。加上當時招生人數很少,招生優中選優,生源很好。經過30年的發展,學生報考研究生對學校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大,研究生報考就高不就低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近幾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研究生中幾乎見不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的畢業生。另一方面,由于就業的導向作用,近年我校傳統優勢學科研究生生源比例明顯下降,跨專業研究生比例明顯提高,非優勢專業研究生比例增長過猛,導致研究生培養效率下降。跨專業研究生的成才率太低,對學校核心競爭力的貢獻率不高,非傳統優勢學科研究生對學校核心競爭力的貢獻率也不高。(3)培養環節需要進一步改善。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培養在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和科研成果產出與轉化等方面管理都比較粗放,體現學校的意志不夠,需要進一步改善。(4)研究生學習研究長期與科研儀器脫鉤,導致動手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歸結到研究生培養環節中。之所以將這個問題單獨拿出來,是因為這個問題太突出了。留學生的實踐表明,中國人對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絕不比外國人差,直到碩士階段都不明顯輸給外國人,但在博士階段實驗室動手能力普遍不高。這與我們的研究生學習研究長期與科研儀器脫鉤不無關系。(5)鼓勵創新型、拔尖型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體系不夠完善,一些政策執行不到位,大鍋飯現象盛行,耗費了學校大量優質資源,影響了拔尖人才的培養和標志性成果的產出。(6)國際化程度與國際化水平不高,主體限于國內辦學,雖有一定的國際交流,但規模不大,水平也有限。(7)研究生管理多為按部就班的服務,創新不多,特別是對全局具有帶動作用的創新不多。

研究生培養的出路

1.加長板凳,利用社會力量擴大師資隊伍盡管學校現在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辦學空間和師資力量不足的困難。但是,從學校長遠利益出發,研究生規模不僅不能縮小,而且應該盡一切可能適當擴大,特別是要擴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生規模與比例。為了解決師資隊伍短缺的困難,在目前情況下,只能采取利用社會力量擴大師資隊伍,特別是擴大碩士導師的數量,來彌補研究生導師不足。可以通過聘請與吸納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研究所及地調中心,各省地礦局(廳)、各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各省級地質博物館、石油公司、油田、礦業公司等單位專家學者作為研究生導師來擴大師資隊伍。近年來地質、礦業、石油、工程、環境等市場持續火爆,經費充足,而人力資源緊張,對研究生這種人力資源需求很旺,而且一大批專家有帶研究生的熱情。這些專家和領導一旦成為我校的研究生導師,會允許甚至鼓勵本單位的職工報考研究生,可明顯擴大學校的人脈。來自一線的人員產出SCI論文的概率不高,但可在本單位做論文,就地解決問題,少占學校的資源。這項措施的落實,會大大緩解我校研究生導師資源不足、研究生導師負擔過重的問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也會進一步擴大我校和社會的廣泛聯系。這項政策的推出和落實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從政策上保證免推生和優秀生源不流失;二是校外導師單位、校外導師遴選的標準和程序公開透明,既要擴大指導教師隊伍,又要保證指導教師隊伍質量,以此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與學校聲譽;三是校外導師的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校外導師主管業務,校內導師主管日常行為,使研究生有歸屬感。2.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改善研究生的專業結構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需要減少跨專業研究生的錄取比例,調整研究生的專業結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有下列幾條:一是明確專業性極強的地質學及與地質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的招生導向,積極鼓勵學科交叉,但不主張大幅度跨專業的學生報考地質學及與地質學密切相關的學科;二是在考試科目中增加數學;三是按照導師隊伍規模和學校發展的需要限制一些專業的招生數量,在招生簡章中明確標出限量招生專業的招生人數;四是隱性提高生源畢業學校的門檻;五是加大面試和復試的淘汰率。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優化研究生的數量結構,減少大幅度跨專業研究生的比例。當然,優秀生源不足與一定的研究生規模是學校需要很好把握的一個問題。3.進一步完善培養環節(1)課程教學:適當減少必修課比例,增加選修課比例;增加課程類別,減少單門課程的學時數;讓研究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課程教學的意義不在于教會研究生干什么和怎么干,而在于教會研究生如何學習這門課程,重在培養研究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招生工作:積極推進按一級學科招生和培養,既要考慮壓縮研究生課程總學時,又不能影響研究生的就業,一定要讓研究生在學校學會一門走出校門在社會上立足的手藝和本領。(3)增加實踐環節,特別是增加有科研經費支持的實踐環節,在實踐中提高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將教師的招生數量與科研經費和研究生培養質量掛鉤。開展優秀研究生導師評選活動,引導優秀生源與優秀導師結合。(4)密切研究生培養與科研儀器的關系,讓研究生從科學問題的提出、采樣、測試和測試結果解釋都自己動手完成,通過提高研究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來提高創新能力。(5)在現有“產學研基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基礎上,爭取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從國家層面獲得支持,與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師資力量和實習實踐基地短缺的現狀。(6)充分發揮“雙導師制”在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方面的作用,取得研究生培養和就業雙豐收。“雙導師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校內正導師,校外副導師,可以拉近研究生與用人單位的距離。另一種是校外正導師,校內副導師,使學生有歸屬感。(7)狠抓高質量的標志性成果。高質量成果依然是高質量人才的首要標志。SCI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發明專利依然是衡量研究生質量最主要的標準。讓學生盡早進入科研環節,在科研中增長才干,根據自己的科研需要進行課程學習,而不是將課程學習僅僅作為拿學分的手段,不能將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割裂開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高質量研究生和具有創新能力研究生的唯一標志。(8)改革“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方案,使之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有所區別,更加側重于實踐環節。可嘗試實行“全日制工程碩士”一年上課修拿學分,一年在實踐一線(時間先后可調整);不做論文,只做設計;由實踐單位與學校、導師共同考核等做法,可在一些單位先行試點,取得經驗,然后推廣。4.鼓勵創新型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平均主義不是政策,只能是有限的資源白白浪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必須堅持“效益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鼓勵創新,鼓勵冒尖,讓冒尖者得到更多的實惠與資源,讓指導教師與研究生都安于創新,樂于冒尖,用于冒尖。圍繞創新和冒尖組織和分配資源。下列幾項工作應常抓不懈:實施“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工程”和“北京市優秀論文工程”,出臺碩-博連讀研究生的要求與激勵、保護措施,本碩連讀研究生的要求與激勵、保護措施和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激勵和保護措施,包括拔尖研究生提前破格留校、出國研究,形成一個沖擊“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的群體,備戰“杰出青年基金”,為未來的院士儲備人才。學校應統籌資源,加大扶持力度,開展拔尖人才培養,給優秀研究生更多的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機會,促進標志性成果產出。根本不要擔心派出去的研究生不回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選派留學生的成功經驗就是很好的例證。應該像愛護野山參苗子一樣愛護創新性拔尖人才的苗子。這樣的苗子實在是太難得了,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應該聚全校之力,像重視培養“杰青”和院士一樣重視培養“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百優”是“杰青”的苗子。另外,對不同生源和不同專業研究生的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資源投入,讓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為學校做出更大的貢獻。還要改革研究生培養工作量的計算方法,從以量為標準計算向質、量結合、以質為主計算工作量的方向轉變,讓院系與指導教師從關心自身利益出發來關心研究生質量的提高。5.國際化程度與國際化水平國際化程度是研究生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比例,國際化水平是指研究生是否在自己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國際一流大學接受教育并聯合發表成果。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或者說是必由之路是開展國際化。通過下列途徑提高研究生的外教開課率和國外學習率:(1)加強公派留學研究生項目;(2)資助研究生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3)舉辦國際性研究生學術論壇(如中日韓研究生論壇);(4)與國外高校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5)系統開辦研究生名師講堂,將外教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在現有的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的基礎上,加大學校自主資助力度,設立研究生國際交流與合作基金,資助部分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研究生出國留學或交流。一方面資助我校研究生出國學習,另一方面吸引國外留學生來我校。加強與國外高校合作,探索與國外著名高校開展聯合培養與學位授予工作,促進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培養,不僅可以提高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對于研究生服務國際人才市場、培養世界公民具有現實意義。目前對出國學習學校積極性很高,學生積極性很高。由于政策上的缺位,學院基本上放任自流,指導老師是雙重心理,在項目壓力大時希望把能干的學生留下來干項目而不是出國深造。學校不僅要提高研究生培養國際化的程度,更要提高國際化的水平,從政策上調動學院和導師鼓勵幫助學生國際化的積極性,對一定層次上的苗子進行政策上的非常規干預。6.研究生管理研究學校要把研究生管理當做科學研究,在全校范圍內緊緊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立項,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找出規律,指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舞臺上要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的聲音,作為全國最早試辦的33所研究生院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至少應該在研究生培養的某些方面有所創新,有所建樹,做出特色。我們不能滿足于遵循規律,而且要根據自己的實踐總結規律。加強學風建設,對學術不端的導師和研究生將重拳出擊,絕不手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目前正處于艱苦卓絕的奮斗期,不進則退,退則死路一條。對學校來說,學風不端、學術造假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會讓我們前功盡棄,會讓我們二次創業的希望和目標化為泡影。全校上下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我們的學術聲譽。研究生管理一切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注重標志性成果產出,進而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開展工作。進一步加強督導員隊伍建設,發揮離退休教師作用,提高培養過程監控力度。推進優秀博士研究生的遴選與提前留校工作相關制度建設和實施。開展研究生教學評優、指導教師評優、管理人員評優工作,細化相關實施辦法。研究生管理的要訣在于服務、創新和不折騰。服務在于堅持政策的原則性,創新在于利用政策的靈活性,讓政策服務于提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核心競爭力,不折騰就是尊重科學,提高效率,不折騰研究生,不折騰指導老師,不折騰研究生管理人員,營造和諧向上的研究生培養管理環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種機遇稍縱即逝。研究生培養在學校的二次創業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時不我待,我們則需要盡快行動起來,不斷開拓創新,制定系統的研究生管理政策和條例并盡快試行,在實踐中補充完善。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應盡量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合理,保證政策條例足額到位,發揮效益,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服務于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本文作者:王訓練張壽庭段紅梅葛文勝工作單位:中國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