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08:57: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醫院校博士英語課程改革論文
1中醫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改革
培養目標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和不同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需要各院校根據地區差異和專業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調整和完善。目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博士研究生英語技能的培養與所從事的職業和科研工作不相關或不實用,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博士英語課程亟需進行改革。山東中醫藥大學每年招收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約70人,涉及15個中醫相關專業,英語課程為其必修學位公共課程,開課時間為博士一年級兩個學期,課時分別為90和54學時。為了解博士研究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本研究對2012級68名博士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博士生希望英語課程教授的內容依次為:英語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能力(43%);國際會議英語口語表達能力(26%);中醫典籍翻譯能力(23%);英語聽說能力(8%)。該調查結果表明博士研究生非常注重英語課程的實用性,希望通過課程學習解決學歷教育和職稱評審當中的論文寫作和發表難題。另外,博士研究生也希望通過參加國際會議和翻譯中醫典籍,將中醫文化傳播至世界范圍。這種層次較高的需求在以前的教學中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博士英語課程備受冷落的原因。鑒于此,有必要對中醫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語課程的改革進行探索,重新確立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
1.1培養目標
根據中醫院校博士研究生的專業特點和需求,確定其培養目標為:
1.1.1中醫英語和醫學英語閱讀、翻譯能力
能熟練閱讀和翻譯英文醫學文獻,掌握中醫英語翻譯技巧,能將中醫文化和中醫知識翻譯成英語,傳播到國外。
中醫藥期刊藥學文獻價值研究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醫藥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這對中國社會及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隨之出現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思潮,中醫藥學的發展受到阻礙。為了宣傳、發展和改進中醫藥學、傳播與普及中醫藥理論,中醫藥界仁人志士創辦了民國中醫藥期刊。作為中醫藥學術傳承不可或缺的資料,期刊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學術文獻,具有很高的價值。本文以江蘇地區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收藏的民國時期江浙滬出版的50種中醫藥期刊為研究對象,以藥學欄目和專號為切入點,對民國中醫藥期刊中的藥學文獻進行整理和價值研究,以期從學術傳承的角度了解民國中藥學發展的樣貌。
1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欄目整理與內容分析
1.1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欄目整理。民國中醫藥期刊處于從無到有的探索發展期,醫藥界處于西學東進、廢中存西、戰亂頻繁的社會背景下,欄目設置呈現隨意性、無標準性等特點,欄目名稱呈現各自為政、百花齊放的局面。研究的50種中醫藥期刊,46種創辦時沒有明確的編輯體例、收錄范圍和讀者定位,也沒有定義欄目名稱和欄目內容。通過對欄目的統計和欄目內容的分析,筆者整理出民國時期只收錄藥學論文的欄目有“藥物”、“藥物研究”、“藥學研究”、“藥物學”、“方藥”、“驗方與治驗”、“新藥介紹”,期刊與欄目的對照情況見表1。另有些期刊中“學說”、“醫藥學說”、“醫藥雜識”、“民眾醫藥”、“專著”、“論文”、“研究”欄目下也刊發中藥學研究的文章。《神州醫藥學報》《紹興醫藥學報》創辦時就明確了藥學欄目的名稱和內容。《神州醫藥學報》“學說”欄目藥學部分包括藥物學、藥劑學、化制學和格致學四類,規定“凡單味之天然品、人造品如草、木、金、石、昆蟲、鳥獸及各種精粉、油脂、酒水等”屬藥物學,“凡合味方劑配合丹、膏、丸、散、酒水各方”屬藥劑學,“凡藥品之炮制成分、之分化”屬化制學,“凡植物、動物、礦物之解剖、生理”屬格致學[1]。《紹興醫藥學報》“學說”欄目分醫學部和藥學部兩門,藥學部分生藥學和醫藥化學兩類,要求“各科學說,擇其最精要者編述之,其間中者編撰,西者譯述或征求”[2]。1.2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欄目內容研究。藥學類欄目是民國中藥學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的體現,是雜志的重點欄目之一,欄目主要收錄研究中藥的采制、性能、功效及應用的論文,以及探討驗方臨床功效、藥物制劑和藥物整理方面的文章。期刊由于辦刊目的、編輯出版者和讀者定位的不同,藥學欄目的研究內容又各有側重。《蘇州國醫雜志》“藥物”欄目主要研究藥物的臨床應用和藥效,從第7期開始,欄目名稱改為“藥學研究”,著重從名稱、形態、產地等九個方面介紹藥物的功效。如陶克文的《大黃之功用及其補性之研究》。《國醫導報》第1卷“藥物研究”主要是民間單方的功效研究,如葉橘泉的《景開草為炎癥吐血特效藥》。第2卷開始,欄目名稱調整為“藥物”,收錄以科學方式整理藥物的論文,以及藥物制劑、方藥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如黃勞逸的《國醫藥物學》,沈仲圭的《方藥碎語》、周慧心的《驗方集解》等。《醫藥衛生月刊》的“方藥”欄目包括藥物和驗方兩部分,藥物主要介紹單味草藥,包括一些民間秘藥,驗方主要介紹中成藥,如朱壽朋的《肝胃病方兩則》。《中醫雜志》“藥物學”欄目對中藥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刊發的論文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單味藥物的研究,如許有恒的《浙貝母之形狀與培植及制干法》。二是藥物的整理與研究,形成方便實用的資料匯編,便于醫藥界人士使用與學習。如徐子石編的《藥性類編》,按藥性將492味中藥分成宣肺祛風之品、升陽散熱之品、回陽溫寒之品等23品。三是有關中藥理論問題的探討。如王葦生的《辨中藥之真偽》、葉勁秋抄錄前人的《藥品道地錄》等。《中醫世界》“藥學研究”欄目涉及藥物研究、中藥學發展、理論探討等方面的內容。藥物研究方面,主要從本原、形態、產地、性味、成分、效能等方面研究中藥。中藥學發展方面,則呼吁重視國產藥物、地道藥材的整理與發展。理論探討主要是臨床應用和藥效研究等,如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衛生雜志》“驗方與治驗”欄目記錄了民間就地取材的植物藥方和功效。《國藥新聲》“新藥介紹”主要從成分、制法、功用、主治、用法、包裝等方面介紹當時生產的中成藥。“專著”欄目著重從名稱、釋名、科屬、產地、辨真、形態、藥用之部、性味、修治、成分、藥理作用、醫治效用、用法、用量、處方名稱、禁忌、制劑等方面對國藥進行整理與研究。《紹興醫藥學報》有關中藥學的文章收錄于“學說”欄目的藥學部,如嚴紹岐的《用藥要決》、何振華的《本草必用》等。《神州醫藥學報》中藥學研究論文收錄于“學說”欄目下的藥學類,藥學類包括藥物學、藥劑學、化制學和格致學四小類,如鄭肖嚴的《中西藥學匯參》入藥物學類,包桃初的《桂枝湯即陽日湯議》入藥劑學類,包識生的《香藥制造法》入化制學類,徐長卿的《以形象形論》入格致學類。藥學欄目的作品是民國中藥學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欄目重視中藥材和臨證用藥研究,注重中藥資源的推廣和整理,謀求中醫藥改良與發展道路,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2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專號整理與內容研究
期刊專號是指集中一整期的版面,專門報道、論述、研究某一主題或某種專業內容的專刊,其中的學術專號就某一學術問題進行討論,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學術價值。2.1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專號整理。藥學專號是指以整期期刊的篇幅集中刊登藥物學研究成果的專刊,強化了期刊的學術理論傾向,拓展了藥學專題討論的濃度和廣度,促進了中藥學學術交流和學術成果的積累。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專號共有7期,具體情況見表2。2.2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專號內容研究。《醫界春秋》“藥物學特刊”刊發了15篇有關藥物學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探討發展中草藥栽培與國計民生的關系,如張汝偉[3]在《吾國地大物博荒野甚多宜設法墾種草藥以應世用而挽利權芻議》一文中提出中草藥人工栽培的思路,呼吁“留心國藥、留心墾荒、留心弭亂、留心經濟侵略”;有的探討中藥制法改良方法,如葉橘泉的《國藥改良炮制談》;有的探討中藥科學化研究的思路,如宋大仁的《中藥之科學的研究》;有的是醫家對中藥的考證研究性論文,如楊華亭的《甘草考證》;還有的是對單味藥的研究文章,如岳秀鐘的《蘆薈之研究》從產地及形態、釋名、性質、功用、主治、用量及配合、禁忌等方面作了闡述。《現代國醫》“藥物專號”陳存仁對人參作了全面的考證和研究。首先介紹了處方用名、古籍別名、外國名詞、花名及士名、參商隱名、異類參名,接著從基本、產地、形態、種類、種植、栽培之要點、采取、炮制、性質、近世應用、效能、醫治、作用、主治等方面作了研究,然后是張仲景對人參這味藥的實驗和歷代記述考證,以及日本學者對人參的研究成果。專號最后還收錄了陳存仁的《古今藥學書目考》和《近代各雜志藥學稿件索引》。《中醫世界》“藥物討論號”刊登了陳存仁對甘草和黃耆兩味藥的考證研究性論文。從處方用名、古籍用名、外國名詞、藥商花名、基本、產地、性質、形態、近世應用、用法、醫治、作用、用量、主治、張仲景之發明、歷代記述考證、成分、辨偽、著名方劑、禁忌、近人學說、參考資料等方面進行研究闡述。還刊載了中本漢醫名著牛山香月啟益著的《藥籠本草》。《大眾醫學月刊》“中藥專號”收錄了當世名家和前人研究單味中藥的文章,并按強壯劑、健胃劑、解熱劑、制表劑、攻里劑、利尿祛濕劑、鎮痛鎮靜鎮痙劑、鎮咳祛痰劑、理血劑、收濇劑、滋補劑、殺蟲劑十二章進行歸類。如時逸人的《黨參效用之考證》、沈仲圭的《附子之研究》等歸入強壯劑;章次公的《山藥之研究》、葉橘泉的《石菖蒲》歸入分健胃劑;賈燮卿的《石膏功用之研究》、金澄甫的《陳金汁治大腸實熱之特效》歸入解熱劑,等等。《中華醫學雜志》“國藥專號”編輯目的是為“吾人研究國藥,自應采取現代科學方法,且不妨利用以前中外學者研究所得之結果,以作更進一步之貢獻。本志為提倡是項精神”[4]。伊博恩《中國藥物近十年中曾用科學方法試驗者》一文,對當時十年來所有研究國藥的文獻匯集作了評述。朱恒璧的《幾種國藥之成分及藥理》對延胡索、麻黃素、莽草等15種中經進行了分析。余云岫的《三子養親湯小治驗》介紹了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三味藥構成的三子養親湯臨床上治療43個病例的效驗。《新中醫刊》“國藥專號”收錄了15篇關于中藥學方面的論文。這些文章有的是對國藥發展問題的探討,如朱小南的《國藥前途之展望》;有的是對藥物文獻的研究,如錢公玄的《香藥考》;有的是對藥物功效的研究,如蔣文芳的《中藥興奮劑之范圍》,章次公的《論止血劑》;有的是臨床藥物治療疾病的案例記錄,如程紹典的《中國治瘧劑之發掘》,漢河的《蔓陀羅華治氣喘失眠》;有的是藥物史料分析,如朱中德的《本草史話》;還有藥物新研究成果介紹,如《國藥參三七成分之新研究》、《蒜之新藥理》等。
3民國中醫藥期刊藥學文獻的價值研究
期刊編輯工作規范性
一、期刊編輯工作創造性的突出
(一)編輯在選題策劃方面的創造性價值
傳統的期刊編輯工作主要是進行文章的修改與加工,而現代的期刊編輯逐步由幕后工作轉向臺前,不僅要對文章內容進行修改和調整,而且需要重視期刊的選題和策劃。期刊選題是期刊編輯工作的入口,做好期刊的選題策劃工作,便能夠讓期刊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其中,期刊編輯工作者編輯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策劃能力,也是期刊編輯工作者突出創造性思維的重要表現。通常情況下,每一期期刊都應該合理地設置一個核心論題,選擇具有特色和價值較高的選題。因此,為了達到上述的標準,期刊編輯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并充分利用自身所學的知識和編輯經驗,以確保期刊編輯的質量。例如,以《中華全科醫師》為例,這本期刊在編輯選題的過程中,主要是立足于各個基層讀者,所以期刊的核心論題內容應該側重于廣大讀者非常關注的內容上,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而這些慢性疾病也是各個醫院治療的重難點。從這個例子我們則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出,編輯在策劃期刊選題的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能力,盡量選擇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貼近的主題,以便充分突出期刊編輯在選題策劃方面的創造性價值。[2]
(二)編輯在加工編排方面的創造性價值
期刊加工編排的過程也就是對文本內容進行后期編排制作,雖然無法創新作品的內容,但是也需要深入推敲文本的觀點,合理安排文本結構,靈活推敲文本語法知識。同時,期刊編輯工作者在后期編排的過程中,還需要糾正文稿的不足之處,有效提升文稿的質量,所以便需要期刊編輯工作者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能力,充分突出自身的創造性價值。其中,醫學論文在編輯的過程中,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論文提升質量的關鍵。醫學期刊在編輯的過程中并不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注重語言的精煉和準確。但是,部分醫學論文在編輯的過程中,雖然內容較為獨特和新穎,語言運用卻常常詞不達意,這并不符合醫學論文的編輯標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學論文對讀者的吸引力。例如,一位期刊編輯在文稿后期的加工編排過程中,遇到作者主要闡述的是全科醫學及循證醫學商務教育問題,而在文稿的具體內容中卻論述的是“循證醫學教育理念能夠為全科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途徑,掌握學習方法,為文獻檢索服務”。這句話明顯不通順,而且主謂語搭配不恰當,所以無法讓讀者直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期刊編輯與作者進行溝通之后,才了解到作者主要表述的是“循證醫學教育理念能夠為全科醫生提供新的學習方法,而全科醫生則可以通過文獻檢索的途徑來進行學習”。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期刊編輯工作者在進行加工編排的過程中實現了對文稿的再創造,充分突出了期刊編輯工作的創造性。
二、期刊編輯主體與編輯工作規范性的掌握
新媒體時代醫學期刊運營現況
醫學期刊是小眾的專業科技媒體,高質量的學術內容是其競爭的核心基礎。受限于規模、體制、科研指標評價導向等客觀因素,中文醫學期刊的發展存在著嚴重的掣肘,在學術影響力方面與世界一流期刊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前移動互聯網經濟迅速崛起,新媒體的發展如火如荼,醫學期刊與新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多數觀點認為醫學期刊可以借助新媒體融合實現彎道超車[1]。醫學期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該如何不忘初心,走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辦刊之路,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
1醫學期刊運營新媒體現狀及原因分析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如果不懂得變通、不與時俱進,必然要被時代拋棄。數字出版是新媒體融合的主要趨勢之一,其涵蓋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以及傳播渠道網絡化等方面[2]。國外的斯普林格、愛思唯爾等出版集團已全程實現數字化。相較于國外大型科技出版機構全面采用結構化排版系統/平臺生產的模式,國內醫學期刊使用率僅為20.12%[3]。甚至在基礎的采編系統、在線學術不端校檢、官方網站系統等基礎設施方面國內尚有少數醫學期刊未全面普及,各醫學期刊數字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新媒體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等,醫學期刊對于新媒體的熱情從未減弱。微博時代,學術期刊紛紛開辟官方微博,以期能夠提高影響因子、強化期刊品牌形象。顧艷等[4]2014年曾統計了新浪微博高影響力、排名靠前的10家醫學期刊微博運營情況,提出要加緊掌握微博這一新媒體工具,探索新媒介情境下與讀者、作者、審稿人及行業專家溝通的新方式,助力提高期刊的影響力。時至今日,前10位醫學期刊微博大部分已幾年未更新內容,原創內容及粉絲數也幾乎消失殆盡。據《2019微信年度數據報告》所顯示的數據表明,微信全球月活用戶達11.5億,是目前使用人數最多的APP。各醫學期刊順勢而為,爭相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使其逐漸成為繼紙媒出版和數字出版之后的又一個雜志、閱讀平臺。有文獻報道[5],目前運營評價最高的醫學期刊公眾號《國際檢驗醫學雜志》擁有粉絲數7.95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僅為2000左右。據2021年1月西瓜數據顯示[6],健康類公眾號中排名前100位無任何醫學期刊公眾號入榜,其中公眾號“丁香醫生”粉絲數269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約10萬以上;公眾號“三甲傳真”粉絲數204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約10萬以上;公眾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粉絲數125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約7萬以上。凡此種種,深究其根本的原因,與國內醫學期刊雜志社體制機制有必然的聯系。其一,國內醫學期刊數量多,呈現典型的小、散、微特征,其多附屬于醫院、科研院所等事業機構,限于物力、財力、人力等原因,難以高度規模化、集約化、聚合化,而多媒體數字化建設投資耗費巨大,專有平臺建設更是耗資不菲。國際主流出版集團基本自建集稿件采編、在線發表和在線預出版并全文數據庫于一體的一站式網絡出版平臺,國內則多采用第三方開發系統。國內外采編系統最大的差距在于數據整合和輔助工具的完善,國內采編系統多注重于采而輕視了編[7],國內醫學期刊雜志社也基本不具備結合第三方平臺開發適合自身特點系統的能力。其二,新媒體高效運營需要專人和專業技能,醫學期刊編輯部基本是編輯兼職維持,耗費了大量精力,收效卻甚微。新媒體應該為醫學期刊插上騰飛的翅膀,而不是成為期刊的負擔,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作者、讀者與編輯部之間溝通效率及質量上講,微博、微信等不如采編系統專業;對于普通讀者,期刊推送內容過于專業,晦澀難懂,對于醫生及科研工作者推送的內容又不夠嚴謹。就傳播效率及廣泛程度而言,醫學期刊公眾號普遍缺乏系統管理,宣傳乏力,影響力較小。而文獻報道專業健康類自媒體,如“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在疫情期間的健康防疫內容幾乎每條都達到了10萬以上的閱讀量[8]。從社會責任角度看,醫學期刊有義務進行醫學知識健康科普,但術業有專攻,“丁香園”“好醫生”等醫學公眾號提供醫學信息的服務業已趨于飽和,醫學期刊應“量力而行”。媒介的兩大核心要素為內容與讀者,對于小眾的醫學期刊而言,高質量的稿源及被醫療行業認可才是其核心競爭力,舍本逐末必然得不償失。
2《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編輯部的探索
2.1建設獨具特色的期刊網站及微信公眾號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以下簡稱本刊)主辦單位之一為天津市環湖醫院。作為腦系科專科醫院,天津市環湖醫院在華北甚至全國都享有較高知名度。本刊與醫院在學術上互為依靠,在對外宣傳方面由醫院外宣部專人負責,統一協調,既保證了時效性又體現了專業性。編輯部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除了提供專業的文稿采編系統,還提供英文操作界面及所有文章的全文開放獲取(OpenAccess,OA)。經過不懈努力,編輯部不但實現了信息選題收集、歸納與整理及期刊內容的電子化,也完成了編審、加工、修改等流程的網絡化,多渠道、多途徑為作者、讀者、編輯和審稿人提供迅捷方便的在線服務。編輯部還與醫院合作開設環湖醫院典型病例中英文討論及手術視頻欄目,手術視頻附有論文鏈接及文字說明,使枯澀的學術論文有血有肉且形象立體,大大提高了論文的傳播效率。在期刊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運營方面,我們一直堅持簡約不簡單、優質高效的原則。
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論文
大學語文作為在醫學院校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是醫學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其主要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必備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知識準確表達自我見解的能力,提高文學修養、陶冶人格境界、熏染審美情趣,同時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醫學文化與傳統,促進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醫學精神的融合。但是,當前醫學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進而探索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以提高醫學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一、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目前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地位邊緣化
在當前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們每天忙著背英語、學習繁重的專業課程、考各種各樣的能力證書,課外時間又忙著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或者打工實習,非專業課程被忽視成為正常現象。大學語文被學生認為是“高四語文”,處境更加尷尬。這些情況也會影響到大學語文老師教學和教研的積極性,不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時間一長這門課程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
(二)缺乏兼具醫學教育特點的教材
專業英語教育必要性及實踐分析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逐步形成,各國之間貿易文化往來日益密切,英語也作為國際語言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受眾的廣泛重視。近年來,我國現代教育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全面掌握專業學科知識內容,還要求學生務必要具備專業英語以及通用英語能力。就醫學專業教學而言,醫學生在實際工作和專業進修中必定會和國際專業醫學進行交流,因此,加強醫學專業英語教學實踐勢在必行。本文主要就醫學生開展專業英語教學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醫學生開展專業英語教育實踐的有效策略,望對未來醫學生開展專業英語教育提供相應借鑒。
【關鍵詞】醫學生;專業英語;實踐策略
1.醫學生開展專業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就我國現代醫學發展而言,盡管我國醫學事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就,但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現代醫學發展過程中務必要積極引用借鑒國際先進的醫學技術。但縱觀我國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現狀,醫學生在實際臨床工作或研討進修過程中,在查閱醫學文獻、參加學術交流以及撰寫職稱論文等方面均會用到英語,但大部分臨床醫生在英語使用上普遍面臨巨大的困難,因此,現在醫學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想為醫學專業學生未來就業和學術研討進修奠定良好的基礎,務必要率先確保溝通語言交流方面不存在障礙,這就要求實際教學過程中務必要重視作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的教學,構建一套實用性較強的醫學專業英語教學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切實提升醫學專業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同時,全面滿足醫學專業學生未來就業和發展需求。
2.醫學生開展專業英語教育實踐的有效策略
2.1確保醫學專業英語教育實踐課時。高校英語教學一般由基礎英語教學和應用英語教學兩部分,專業英語包含在應用英語教學當中,也就是說醫學專業學生在完成四個學期的基礎英語教學學習之后才能進入專業英語學習。這一過程中,要想確保醫學專業學生專業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教務教學管理人員則務必要確保基礎英語教學開展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教務教學管理人員要優先保證基礎英語教學課時,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英語學習。與此同時,對于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也是同樣的,務必要確保學生每個星期的專業英語教學課時不少于2課時,并有醫學專業英語授課教師開展實際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醫學專業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2.2重視加強醫學專業英語實踐教學。2.2.1英語課文選題應從科技類逐步過渡到專業類要想確保醫學專業英語教學開展的有效性,務必要先從課程內容著手,這就要求現代醫學專業英語教學課文的選題務必要從以往科技類課文逐步過渡到醫學專類課文,以便讓學生在實際英語學習中就能夠進一步接觸到醫學專業詞匯和句式,從而為未來醫學專業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2.2.2重視醫學專業系統介紹構詞法開展實際教學不論在哪種語言教學中,詞匯永遠是組成句式和文章的關鍵,因此,現代醫學專業在開展專業英語教學時,務必要重視利用醫學專業系統介紹構詞法開展實際教學。實際醫學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詞綴著手,如micro-、tri-、mini-等等,利用這類簡單熟悉的詞匯詞綴舉例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2.2.3全面加強增設醫學專業文章摘要寫作教學摘要普遍位于論文寫作、學術報告以及文章綜述的正文前面,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和概述。就醫學專業英文文章寫作而言,英文摘要寫作是其極其關鍵的一方面內容,但現階段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授課教師普遍重視英文文章整體結構和思路的講解,普遍忽視了文章摘要教學,因此,實際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授課教師務必要有效利用移動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收集專業醫學學術論文,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英文摘要結構特征以及常用時態、句式等等,以便為其未來醫學專業論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評析
一、研究的基本情況
本述評以網絡作為主要檢索工具,主要平臺是中國知網,數據庫包括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和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等。在中國知網的相關數據庫中,以“人文素質教育”為關鍵詞,以“197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為發表時間,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到9896條結果(檢索時間為2013年2月18日)。關于人文素質教育最早的研究成果是1994年,而在1979年-1993年這期間未有相關數據,原因不詳。從1994年到2012年,研究成果數量整體呈快速增長趨勢,由1994年的1篇到2011年的千余篇,說明學界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強,并已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在整個增長趨勢中,有兩個比較大的增長點(比上一年增加超過百篇):1998-1999年和2006-2007年,究其原因,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并在全國建立了32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06年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而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這說明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是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和風向標。據表2,按照學科分類,研究成果數量占前五位的分別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醫學教育、中文和中等教育,都超過500篇,其中高等教育學科的研究成果多達3800余篇,職業教育和醫學教育均超過千篇,這說明,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人文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醫學教育中日益得到加強和重視;同時,也說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醫學教育培養的人才的人文素質亟需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大學生素質堪憂、醫療事故頻發的社會現象恰恰說明這一問題。通過對研究層次分類統計(見表3),基礎研究(社科)為4948篇,占總研究成果的一半,而排名第二的行業指導(社科)為1341篇,基礎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則分類三、四,不足千篇,這說明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方面,而關于行業指導、各類教育的應用研究較少。通過具體的文獻閱讀也發現,多數研究集中在概念的辨析、實踐的論證、價值與意義的重申等方面,而對如何有效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雖有部分研究成果,但仍顯不足,還需進一步深入與加強。
通過對作者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進行統計(見表4),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相關研究成果超過5篇(含5篇)的共22位,其中7篇以上(含7篇)者4位。孫英梅主要研究方向為醫學領域的人文素質教育,而田建國、潘懋元和楊叔子則主要從事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的多產者,他們為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潘懋元和楊叔子,前者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的開拓者,后者為最早在全國理工科院校中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倡導者,他們為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蓬勃開展奠定了基石。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在這些資深研究專家隊伍中,缺少高職院校研究者的身影,對已占高等教育半璧江山的高職院校來講,亟需進一步增強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培養自己的資深研究專家,大力推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被引用次數的統計(見表5),排名前10中,有8篇是關于普通高等教育(包括師范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關于醫學(護理)和高職教育各1篇,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與實踐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理論,有效推動了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數據統計還有一個隱性信息,即相對于職業教育與醫學教育,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較為豐富與成熟,這既有普通高等教育較早實踐人文素質教育的因素,也離不開潘懋元、楊德廣、顧明遠這些教育界大家們的長期倡導與推動。在加強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對于人文素質更為欠缺的高職類大學生,更亟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與實踐,以培養技術精、素質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對全部研究成果的類型進行統計(見表6)發現,學術期刊論文為9264篇,占全部研究成果的93.6%,學位論文、報紙等為632篇,僅為全部研究成果的6.3%。期刊的優點是反應靈敏,能及時對社會的焦點與熱點進行分析研究,但不足也很明顯,篇幅所限,一般只能就事論事,研究層次難以深入,亦缺乏系統性。與期刊論文相比,學位論文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更為系統與深入,尤其部分博士論文,與專著不相上下,但此類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尤其是實證性研究極為缺乏。除了以上研究成果,通過圖書館查閱,目前國內也出版了少數人文物質教育研究專著,如宋濤的《人文素質教育縱橫談》(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高煥祥的《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出版)、李超任的《文化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出版)、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課題組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理論探索與實務》(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這類專著對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更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但較為稀缺,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二、研究已取得的進展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與內涵基本達成了共識
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主要包括人文、人文素質及人文素質教育等,要有效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對這些概念進行澄清,達成共識。鑒于此,諸多學者對這些概念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與論述。關于“人文“,學界的理解見仁見智,有的學者從中國古代文獻中追根溯源:“人文,人之道也。”[1]它相對于“天文”而言,指人的各種傳統屬性,即禮樂教化。也有學者比較認可《辭海》的解釋:“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2]但更多的是從現代意義層面進行的解釋:“人文就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它是人類實踐能力、方式及成果的總稱。它既體現在物質方面,也體現在制度和精神方面。”[3]關于“人文素質”,有幾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是“綜合論”,“人文素質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綜合而成”[4]、“人文素質也稱文化素質,包括語言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政治理論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等,它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5]一種是“學問論”,“人文素質是關于‘人類認識自己’的學問,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質培養,發展人文素質就是要‘學會做人’,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發展人性、完善人格,啟發人們做一個真正的人。”[6]還有一種是“根本論”“,人文素質可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是靈魂。”[7]以上三種極具代表性的觀點,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人文素質的本質特征,使學術界對人文素質的理解更為全面與深入。關于人文素質教育,學術界亦有多種觀點,一種是“知識論”,將人文素質教育看作是以人文知識傳遞為載體的教育過程,主要包括“人文學科教育和藝術教育”[8];一種是“精神論”,“人文素質教育,簡單的說,即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過把人類積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與閱歷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9]一種是“實踐論”,“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身實踐,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學基礎知識、良好的社會心理與文化修養,樹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動。”[10]還有一種是“全面發展論”,人文素質教育是“將個人的氣質、情緒、才智等多方面因素統一起來發展培養使之成為綜合全面發展的人”[11]。
醫學學術期刊編輯特征
一醫學學術期刊的特點
目前醫藥衛生期刊數量為1371種,是整個科技期刊中所占比重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一類。每個醫學專科均有自己的專業期刊,甚至某一器官、某一種重要疾病或者療法都有專門的期刊;當然也有跨專科的醫學期刊和綜合性醫學期刊;從載體形態看,以印刷出版型、電子視聽型為主,按趨勢發展推測,將來的網絡出版期刊或將占據優勢。對于醫學編輯來說,出版一本專業性極強的醫學學術類刊物,不僅要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豐富的醫學常識和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對科學研究的程序、科研設計、醫學統計學及論文寫作非常專業,當然還要熟悉圖像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站建設、網頁設計這些當前網絡出版的基本知識和技能[3],這樣才能在收到一篇稿件后,對研究內容的創新性、科學性、科研設計、研究深度以及出版可行性等問題進行初步判斷,作出正確的初審意見以及后續的處理工作安排。醫學期刊的編輯來源存在學科多且不固定性。我國的編輯人員絕大多數是“半路出家”,即非編輯學科班出身。以中華醫學會電子版系列雜志編輯成員組成分析,年青編輯多數畢業于醫學院校,部分來自于英語、漢語言學、計算機和多媒體制作、醫學信息、情報學、新聞傳播學等專業;而年長編輯則多是來自于臨床科室,有一定的臨床經驗,但當前這個人員所占比例正在縮小,或是兼職編輯,沒有經過出版專業的培訓。作者所屬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期刊中心,下屬9本醫學期刊,內容包括普通外科學、腎臟病學、神經內科學、顯微外科學、血管外科學、護理學、影像與放射學及胃腸外科學,并延伸到腫瘤、器官移植、臨床營養等交叉學科領域,從事的25名年青醫學編輯中畢業于醫學專業12名,公衛和統計學專業2名,英語專業4名,新聞學1名,護理學2名,醫學信息學2名,其他專業2名。
二新入職醫學學術期刊編輯常存在的問題
醫學學術期刊所涉及的政治內容并不如其他科技期刊常見。不過如果是譯文刊物或者作者涉及國外科研人員,還有一些研究對象、實驗材料的來源上,在著文中有時會無意或有意出現與我國國家主權、法律、法規相悖或模糊不清的內容或觀點,編輯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政治敏感性,妥善處理這類問題。某些醫學學術期刊編輯在防范學術不端工作中缺少主體意識,初審時未通過多種途徑查詢學術不端,甚至鋌而走險,協助不法者進行學術不端行為者,從而出現“人情稿”、“照顧稿”。2016年8月22日《人民法院報》曾刊登一篇文章《醫學期刊女編輯的另類“權謀”》[4],警示我們內容類傳播產品的運營都應堅持“慎守其真”(《莊子•漁夫》)的精神,加強職業教育的同時,要著重強調誠信建設,重視守護科研環境,恪守學術底線,摒棄學術不端行為。作為醫學學術期刊編輯,從業后不僅要策劃完成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甚至還要牽頭舉辦醫學主題論壇和學術沙龍,因此編輯人員要善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協調與主編、編委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讀者、作者、審稿者之間的關系,共同辦好期刊及學術活動。而且現在的編輯部工作還涉及到和印刷廠、郵局、出版管理部門的工作溝通,不能順利溝通,可能會造成出版、發行渠道不暢。然而目前一些內向型辦刊模式和定位以及部分編輯的性格原因,容易造成“閉門辦刊”。編輯存在與編委、審稿專家、作者、讀者溝通不夠,與其他有關部門及同行編輯缺乏溝通等一系列問題,容易導致出版工作失誤、信息落后等不利局面。隨著醫學飛速發展,各專科之間不斷地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精準醫療、轉化醫學、遺傳基因、機器人技術等應用技術創新名詞的涌現,學科知識的綜合水平越來越高。大數據時代信息的多元化和透明化將對大多數醫學編輯的知識獲取能力提出挑戰。專業局限性也會降低編輯的新知識獲取能力,反映為不能了解和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影響到期刊的選題策劃。醫學學術期刊編輯除應具備創造性、綜合性、多維性、嚴密性、靈活性及比評性思維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統計學思維和英語思維[5]。事實上,統計學是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應用科學,而我們的醫學學術期刊編輯們沒有學會、沒有用對或者沒有表達正確,關鍵是因為對統計的理解有誤或統計學習脫離實際、實踐不足。目前國內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的質量不容樂觀,尤其以醫學名詞術語的問題較多[6]。英文摘要的好壞與論文被國際同行檢索和是否引用的關系密切。總之,醫學編輯需要多種知識技能,并將這些知識技能有效結合起來,面對新稿時多重思維能力協同作業,才能正確審稿、完善稿件的各種問題。而新入職編輯在這方面往往欠缺,處理稿件時易片面,不利于醫學學術論文的處理。
三常規的再學習內容
知識就是力量,時刻勤奮學習,才能做好一名醫學學術期刊編輯,現在國家和各地新聞出版局、用人單位以制度形式確立的再學習內容主要有:對于剛剛入職的醫學學術期刊編輯,還沒有取得從事出版專業崗位工作的上崗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編輯從業者只有參加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取得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初級或中級職業資格,才可以進而取得《責任編輯證》和聘任相應編輯職務。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用書包括出版專業基礎(初級、中級)和出版專業實務(初級、中級),從“應知”和“應會”兩方面闡述出版專業知識,編輯人員取得了相應資格,說明在出版專業知識、語法、修辭、邏輯、著作權等方面具備了編輯人員的基本條件。編輯任現職期間,應當結合實際專業技術工作需要,參加以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為主要內容的繼續教育,達到規定的要求,并提交完成繼續教育的有效證明才能進行責任編輯證的續展登記。現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各地新聞出版廣電局、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高校期刊學術團體也會組織編輯進行面授學習。工作緊張的編輯也可以在遠程繼續教育學習平臺參加在線培訓,以完成年度繼續教育。針對職業編輯,每個單位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職業發展和人事考核途徑。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期刊中心來說,除招聘考核外,還要參加為期三年的流動編制考核(工作業績及出版編輯知識的筆試考核),按照《中山大學出版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條例》,明確規定了出版專業助理編輯、編輯、副編審再到編審的各級職務資格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出版相關的論文。因此,在每一級的職稱聘任道路上,雖然條件要求不能完全科學,但每個階段都會促使編輯在某些方面有切實的進步,使得編輯能力有所提高。
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實踐和思考
一、建設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背景
大學語文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普遍成為高校非中文專業的選修課,一路走來起起落落,冷暖不定。如何讓這門課程持久穩定地發展下去?根據我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實踐,筆者認為必須探索建立大學語文課程體系,通過相對科學完整的課程編排,形成相關的板塊狀課程群,才能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穩步發展。我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1994年學校還是一所醫學專科學校,就在醫學各專業開設了30學時的大學語文選修課。但由于課程門類單一,課時、大綱、教材不穩定,甚至時開時停,十多年發展乏善可陳。2006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重新編寫人才培養方案,也包括選修課課程設置。為了全面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勢必要增加人文類課程總量。預感到建立課程體系、搭建課程平臺的機遇到來了,便提早準備增設新課程的材料,又在課程論證答辯環節努力爭取,最終增加了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美學導論等多門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鄰近的文學或文化類課程,大學語文的課程體系平臺初步構建。
二、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框架及及構建過程
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探索,讓我逐漸明晰了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即以大學語文為核心,形成一個相對豐富、完整的板塊,設立多層次、呈放射狀的大學語文課程群。由于初步搭建的平臺還比較單薄,根據教研室師資的專業方向,便不斷醞釀新的課程,抓住每次人才培養方案修改機會,不斷添加、完善:2011年增設現當代名家名著賞析;2014增設陜西地域文化、影視文學鑒賞;2017年增設醫學與文學。自2006年平臺搭建以來,經過三次修建和補充,形成了目前由三個層面組成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第一層:核心課程——大學語文;第二層:文學縱向擴展——中國古典名著賞析、現當代名家名篇賞析、西方名著導讀;第三層:文學、文化橫向擴展——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美學導論、醫學與文學。該體系的具體編排與邏輯聯系是:第1學期大學開設30學時大學語文,立足于中國文學名篇的文本賞讀,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標示出不同于高中應試教育支離破碎的解讀,以引起醫學生對文學閱讀與鑒賞的興趣,為以后選修更多的文學類課程打好基礎;第2到第4學期分別開設古典、現當代和西方名著賞析,課時在20-30學時之間,是大學語文的擴充和細化,立足于作家作品講讀,初步搭建文學賞析的平臺;其他相關課程,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美學導論、醫學與文學等涉及文化、哲學及相關交叉學科課程散設在四個學期中,課時也在20-30學時之間,以豐富大學語文的內容,滿足學生更為廣泛的人文知識需求。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無疑是個艱苦探索的過程,在專業特色明顯的醫學院校通過選修課的形式建成一個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確是不易的。盡管搭建到目前的狀態在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課時編排的合理性等方面還有諸多問題,但我們已前后努力了12年。比如美學導論應屬于哲學范疇,放在這個體系里稍顯牽強,就只能盡量向文藝美學靠攏。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實踐讓我體會到,要完成這項工作,一要有長遠的眼光,構建適合學生需求的體系內容,儲備相關專業方向的師資;二要抓住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機會,積極申報新課程;三要在申報成功后保證課程良好運行,促進持續發展。
三、形成健康良好的運行機制
課程體系進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因為人才培養方案要定期修訂,如果運行不好,選課學生達不到規定人數,自然會被裁縮甚至砍刪,近年來已有多門選修課程遭此境遇。所以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是維持課程前行、促進課程發展的唯一途徑。(一)以課堂質量保證選課率。近年來我校實行學生網上自主選課,要留住學生、保證選修率,只有通過精彩的課程內容、端正的教學態度和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課程口碑,讓學生屆屆相傳,此外別無選擇。以近三年為例,我校每年招收本科生約3000人,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每學期在1-4年級擬開設約100門選修課,而經學生選課后能成功開設的約30-40門,大約3/5的課程因達不到選課人數要求(40人)而不能開課,而大學語文類課程從未有開課失敗的記錄。從近三年數據看,分設在一、二年級兩個學期的大學語文及主干課程——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直保持了較高的選修率,在能成功開設的選修課中名列前茅:大學語文選修率近60%,其他主干課程也在30%以上。(二)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為了提升課程位置,我們積極進行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及教學研究。2010年12月《大學語文》申報我校第二批質量工程立項建設項目獲批,2013年底結題。通過課程建設,整合了教學內容,修訂了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建設了完整的課程資料,從教學文本的教案、課件、課后練習到模擬試題庫、參考書目及文獻資料、教學圖片庫、音頻視頻資料庫等文本擴充資料;2016年申報了“醫學生文學類選修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對多門文學類選修課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厘清相關課程的內容界限、教學重心,探索選修課的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通過課程建設,鍛煉了教學團隊,提高了教學水平,也提升了課程在校內的知名度。我們還積極參加教材編寫、撰寫教學論文和參加教學競賽。主編的《大學語文》曾獲“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在省內影響較大;撰寫的教學研究論文涉及到教材研究、文本解讀、教學教法、教學改革、學生語文現狀等內容;同時在各種教學比賽中連連獲獎,先后獲得第一屆“全國大學語文優秀課堂教學設計”三等獎、“陜西省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全國高校首屆醫學人文課程講課大賽”三等獎和陜西省高校微課比賽二等獎等。(三)以科學研究提升團隊聲譽。近幾年來,教研室教師已成功申報多項研究課題,內容涉獵到清初關中詩歌、陜西女性文學、文學與醫學等內容,大多數已順利結題。2013年申報的“清初關中詩歌研究”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18萬元,是我校人文社科項目零的突破,提升了團隊聲譽,保證了我們在學校的話語權。(四)以廣泛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擴大影響。2014年校圖書館開辦“書香校園”系列文化講座,三位老師受邀為主講人,利用這個平臺,選擇緊貼時代、容易共鳴的話題,舉辦了多期文學、文化類講座:比如,莫言獲獎時開講《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歌曲《卷珠簾》紅極時,擬題“《卷珠簾》與中國古代的閨怨詩”;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播出,講“路遙的人間抒情主義解讀”;馬爾克斯逝世,賞讀他的《百年孤獨》;中秋節到了,就講“關于中秋文化”……由于題材廣泛,找到恰當的契合口,所以很受師生歡迎,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也擴大了課程影響。我們還一直積極協助校團委、學生會、文學社團進行演講、征文、辯論、朗誦等活動,活躍校園生活,提升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
醫學人文教育的文學論文
1.中美醫學院校英語文學教育的比較
1.1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據美國醫學院協會統計,2009年被調查的125所醫學院校中,有106所開設了人文學課程,至少59所將某種形式的文學或敘事醫學作為必修課,北美大部分高校已把敘事醫學納入醫學院的核心課程,文學研討班課、醫學交談課、醫學寫作課、醫患關系等課程進入眾多醫學院的課程體系。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關聯性和實用性,緊密結合醫學知識,相互滲透,注重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現培養具有人道主義的醫生這一目標上富有成效。但國內絕大多數醫學院校講究實用主義,許多學校的英語教學只停留在基礎階段和國家大學英語四、六級通過率上。且文學課程的設置隨意性大,無系統性和連貫性。“重中輕英”現象嚴重,優先考慮中國文學、無視英語文學。以筆者所在的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后面簡稱遵醫)為例,開設的文學課程僅《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欣賞》,后以學時緊張,學生不缺學分為由已被取消。此外,多數學校只著眼于獨立課程的開設,缺乏綜合課程或跨學科課程;教學內容未能與醫學專業融合;重理論輕行為,對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效果甚微。
1.2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
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效果,美國醫學院校的課上采取討論、問題、案例、閱讀、寫作、情景表演等教學方法,形式靈活多樣。考核方式也多樣化,主要有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反觀我國,教學方法單一,仍以講授和灌輸為主。老師講授大量的理論,學生被動做筆記;教學模式機械、難以調動學生主動性,效果差強人意,無法達到教學目的。考核方式也單一,主要是理論考試。
1.3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