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鑒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02:26: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鑒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鑒賞論文

音樂鑒賞教學論文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是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提高了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音樂鑒賞審美想象創造性思維

音樂鑒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來充分體驗和領悟音樂的審美活動。音樂鑒賞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學生想象力、聯想力、創造力的培養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樂鑒賞作為一種自由的主體審美活動,具有獨特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由于音樂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品格,因此,音樂鑒賞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查看全文

音樂鑒賞論文:影視音樂鑒賞教學風格

本文作者:陳瑩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影視音樂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的特殊優勢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影視音樂作為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升華影視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宣泄主人公內心情感、營造主題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均有體現。當前,國內多數高校均開設了音樂鑒賞類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事實證明,大學生對這類課程比較喜歡,尤其是一些經典影視作品中的經典音樂。優秀的影視音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執、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領悟。影視音樂欣賞讓學生對影視音樂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在教學中再增加一些樂理知識、音樂常識,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盡管影視音樂欣賞是以電影和電視的視頻片段作為載體,但必須以音樂素材為主要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影視劇轉移到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上來,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嘗試和樂理知識學習的熱情和渴望。從大量的課程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多數都有自己喜愛的電影類型,女生較喜歡文藝和清新風格的影片,男生則喜歡題材比較宏大的電影,不同風格的電影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新一代大學生都比較有個性,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去探尋影視音樂的奧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教師,筆者經常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同一主題下的影視音樂,并分別對他們進行評論,或者直接讓學生在講臺上發表個人對影視音樂的不同看法,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影視音樂《家園》欣賞教學設計

電視劇《闖關東》作為2008年中央電視臺的開年大戲,在央視創下了收視神話,全國多數觀眾在同一時間觀看了《闖關東》的大結局。長達52集的鴻篇巨制,生動再現了從義和團運動到“九•一八”時期,在動蕩中的人口遷徙和奮斗歷史。一曲旋律舒展、風格多變、氣勢恢宏的片尾曲《家園》則成功地塑造了山東“闖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劉歡作曲,王敏、張宏森作詞。全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由劉歡演唱,曲調跌宕,充滿浪漫情懷;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劉歡共同演唱,甜美動人的東北民謠《搖籃曲》結合富有律動的Rap說唱,“土洋”結合,形式新穎;第三部分再由劉歡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將音樂迅速推向高潮。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以歌曲《家園》欣賞為主要內容進行如下教學設計:1.走近“家園”(1)欣賞默片《家園》。首先教師在課前將片尾曲的音樂關掉,課上播放無聲的《家園》視頻;然后讓學生圍繞音樂與影視作品的關系,談談看完這段無聲視頻后的感受;最后教師概括總結音樂在影視作品的重要作用,啟發學生關注影視音樂。(2)聯想《家園》音樂。教師先簡單介紹電視劇《闖關東》的故事情節;再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及所看視頻聯想片尾曲的音樂風格。2.走進“家園”(1)聆聽《家園》。教師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園》;再讓學生將聽到的音樂與之前設想出的音樂做比較分析;最后教師總結歌曲《家園》的音樂風格特點。(2)剖析《家園》(譜例1)。教師將分段處理的《家園》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讓學生說出該段音樂的演唱者;再用PPT課件顯示樂曲歌詞;總結出第一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劉歡演唱,第二段女聲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調選自東北民歌《搖籃曲》。然后讓學生結合《闖關東》的主題,思考歌曲為什么加入東北民歌的片段;最后教師總結影視音樂具有的地域性特點,并具體做出分析。(3)學唱《家園》。教師用PPT課件顯示樂曲簡譜;然后教師彈鋼琴,學生分段學唱歌曲簡譜;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學生跟隨鋼琴伴奏演唱歌詞;接著請學生談談對Rap的認識;讓一位學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學生朗讀Rap部分的說唱;教師再概述Rap的由來、特點和國內外代表性說唱歌手;再請學生模仿歌曲中劉歡說唱的內容,節奏律動可以自由發揮;最后教師彈伴奏,學生分三組演唱;一部分男生齊唱劉歡片段,全體女生齊唱宋祖英的《搖籃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譜例13.走出“家園”(1)比較劉歡、宋祖英的演唱風格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喜歡這兩位歌唱家,再讓學生列舉劉歡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著讓學生進一步談談兩位歌手的唱法和音樂風格有哪些不同;最后教師總結:劉歡和宋祖英分別屬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樂居多,后者擅長演唱民歌。(2)“民族風”與“流行風”的相互融合先讓學生列舉“民族風”歌手與“流行風”歌手搭檔演唱的歌曲;接著教師補充:玖月奇跡的《中國美》,宋祖英和周杰倫的《本草綱目》,譚晶和陳奕迅的《龍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跡演唱的《中國美》視頻;請學生分組討論“民族風”與“流行風”相互融合的優缺點;最后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代表分成兩組,進行5分鐘辯論會研討。4.重返“家園”(1)了解影視音樂的種類。先讓學生欣賞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曲;再讓他們分組討論影視音樂中的其他類型;然后教師總結:除了片頭曲、片尾曲之外,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還有插曲、背景音樂等音樂類型,講解它們在影視作品中發揮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學生代表演唱《家園》。先由教師播放《家園》的伴奏音樂,接著讓一位男生演唱劉歡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學生演唱Rap部分。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歌聲中結束這一課程的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查看全文

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論文

摘要:公共音樂鑒賞類課程是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音樂鑒賞課程改革面臨著“上座率不高”,“人在心不在”、選課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實踐訓練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音樂學習的自覺性,從而培養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音樂鑒賞類課程的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校;音樂鑒賞教學;學習動機;需要;培養

高校公共音樂鑒賞課程是一門以普及音樂常識、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為主要目的綜合性素質教育課程,也是非音樂專業類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在高校公共藝術類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受學生學習習慣以及教育慣性思維的影響,學生沒有對這類課程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態度。因此,在公共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學組織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音樂學習動機的培養方式有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對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針對性的分析學生的興趣點,從音樂鑒賞課中發掘出與學生興趣點相關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在音樂上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從而提高大學生整體音樂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

一、激發學習興趣,啟發學習的自覺性

在當前的高校音樂教學當中,有很多學生對音樂課程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學習音樂可有可無。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到為什么要學習音樂課程,從而沒有建立起長久的學習動機。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利用音樂鑒賞課來啟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自覺性。教師要在鑒賞課開始之前就告訴學生,為什么要進行音樂欣賞,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音樂鑒賞課的意義和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間接產生音樂學習動機。這需要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就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自覺性。當下,很多音樂課程在普通高校中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這使得這類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不高,重視程度不夠。但教師需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音樂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通過音樂鑒賞課給學生講述一些欣賞音樂,分析音樂的基本技巧和相關的音樂知識,讓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了解音樂歌曲所包含的藝術特色和不同音樂的風格,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提高大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鑒賞能力,開拓大學生的音樂學習思維。讓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提高整體的藝術素養。從而成為更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優質人才。即使剛開始有部分大學生對音樂學習沒有清楚的認識,但是經過教師認真的講解和培養就能夠讓學生逐漸認識到音樂學習是提高藝術修養和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音樂有更加深刻的感受。這是培養大學生音樂學習的自覺性的基本思路。

二、創設音樂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學習需要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論文

摘要:音樂鑒賞就是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感受旋律、體驗節奏等方式對音樂創作和審美表達進行充分感悟的過程,對學生而言不僅可以愉悅身心,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完善人格,激發創造力,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上述背景,結合高職院校教學實際,對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的改革途徑進行了思考,希望能通過本文的研究,拓展學生在音樂領域的更高追求,豐富高職教育的內涵。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鑒賞;教學改革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是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促進高校美育教學發展的主要途徑,音樂鑒賞的目的在于通過音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學會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在開展過程中,教材體系、課程設置、鑒賞模式以及評價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無法發揮音樂鑒賞課程在高職院校美育中的真實價值。本文將從音樂鑒賞課程的教育價值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現狀問題,對音樂鑒賞課程的改革方式進行探討。

一、音樂鑒賞的審美教育價值

新時期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將“以音樂審美為教學核心”放在了課程的頭條位置,音樂的藝術美決定了音樂鑒賞教育對學生的審美價值提升作用,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過程應該是引導學生自覺審美的過程中,應貫穿所有主觀和客觀審美元素,并以鑒賞過程中產生的美感為主要內容。因此對于高職院校音樂教師而言,主要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音樂屬于聽覺藝術,所有音樂藝術的實踐均需要建立在聽覺的基礎上,這種特性也決定了音樂鑒賞是學習或感悟所有音樂的基礎條件,也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樂鑒賞課程是高校審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體審美教育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1.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審美認知,例如對音樂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記憶能力,這也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2.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例如音樂情感的辨別能力、表現能力和理解能力,這是音樂審美的進一步升華。從這兩個角度來看,高職院校音樂鑒賞教學更應該將重點放在音樂審美的核心價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樂的時代意義與韻律形式。

二、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的現狀和問題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教育理念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生音樂鑒賞課綜合素質

論文摘要基于音樂在人的教育領域里的多種功效,使得音樂美育越來越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而對于學生這一主要受教群體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強,但音樂素養普遍偏低,又急需藝術教育的營養,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對普通的學生施以音樂鑒賞方面的教育,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因為“對于一個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美育也將隨之而不斷地進一步地深化,并將起到更為廣泛而有效的作用。

長期以來,音樂鑒賞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深受廣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睞,多年來在學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著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針對普通學生特點,更有效地滲透音樂鑒賞教育理念,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據大學生的音樂欣賞層次和階段性的主要特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而言,其創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升華和凝結。

對于普通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處于青年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現代大學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分析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下發的有關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相關文件,進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實施現狀,分別對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進行了詳細調研,以發現不足,進而彌補完善來推進我省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和課程改革建設。調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辦),分為三種方式:問卷、訪談、聽課,具體針對公共藝術課程門類設置、學生上課出勤情況、課程內容、課外實踐、師資狀況、學分設置、課程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調研。通過調研發現,自我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公共藝術教育以來,雖然目前在全國985、211重點高校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規模,仍然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滯后、應付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結構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內在邏輯性

根據對我省上述幾所高校的調研發現,我省絕大部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都是有關音樂、美術、攝影、書法、舞蹈、文學六大類,其中85.6%以上的學校都只是理論課程,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藝術實踐(或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切實使學生走出理論課堂走進校樂隊、器樂技能實踐訓練、校合唱隊、校戲劇團、校合唱團等團體,但是在這14.4%中也明顯存在理論課和藝術實踐課比例嚴重失調的現狀。另一方面,課程的內在結構設置缺乏橫向及縱向的邏輯性,97.8%以上的學校都把公共藝術課程規定進了全校通識平臺限選或任選課程中,僅有2.2%的高校把《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歸為通識平臺的必修課程,其余六門課程以及更多課程分別為限選課程、任選課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級修完教育部規定的2學分,46.4%的高校是每學期滾動開設,29.1%的高校是規定課程分別于春、秋季學期滾動開設。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無論是以一年修完還是滾動開設的方式,都會造成在選擇稍有難度的任選課時,例如:《交響音樂世界》或《油畫賞析》每班會出現修過《音樂鑒賞》或《美術鑒賞》有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和毫無音樂、美術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這種每門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平等性,導致了課程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性,無法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層次。

二、教學內容單一性

在對學校文、理、工科學生抽樣聽課中發現,大部分的高校在課堂講授內容上都偏向于對經典音樂、繪畫作品的賞析各時期流派的演進等傳統知識,講授的都是大多是權威性的評論,缺乏引導、啟發學生能動性地學習如何鑒賞“美”的特色課程。另一方面,“因人設課”也是導致教學內容單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設置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度,涉及領域范圍較窄,缺乏運用實踐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積極審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以及中原地區特色精品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甚至有些高校呈現空白的狀態。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既有辱傳承、發展歷史的使命,更使藝術教育與民族民間脫離了最本質的保護和傳承的關系,同時喪失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三、開設課程門類較少

查看全文

美術教學培養圖像解讀能力探討

摘要:當前,圖像文化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學生學會解讀圖像時代紛繁多樣的信息顯得尤為迫切。引導學生學會審美、提高審美趣味,既能夠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作用,又能縮短圖像文化的迅速發展與個人審美趣味滯后的距離。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從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介紹了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并對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進行了探析,希望能對今后的美術教學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美術教學;圖像學;圖像解讀;美術鑒賞

一、美術教學與圖像解讀存在的誤區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在社會高速發展、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圖像藝術的劃時代意義更為明顯。美術鑒賞、圖像解讀逐漸發展成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戶外視頻廣告、電腦屏幕上的圖像等,這些內容的出現都意味著對圖像的解讀應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鑒賞能力。據筆者了解,對圖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圖像、圖像志和圖像學三個層次。其中,前圖像階段是從應用角度對畫面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習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礎含義,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術教學在圖形解讀這一模塊存在一些誤區。第一,一些師生沒有認識到圖像具有深刻性和復雜性。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憑直覺描述美術作品,而學生所用詞語往往為“好看”“色彩鮮艷”等,這就進入了“重欣賞、輕解讀”的誤區。有學者認為,我們的觀看只是停留在觀看階段,被動地接受視覺圖像,并沒有深入分析圖像背后的許多東西。與簡單的“看”相反,我們需要主動地辨析圖像世界,摒棄直觀描述與評價的習慣。在欣賞一幅作品時,不能就畫論畫,而應和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第二,“重圖式、輕內涵”。一些師生對圖像的解讀側重對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對形式的分析。僅僅從圖式上欣賞作品,并不能透過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層含義。筆者認為,由于圖像本身具有較強的多義性,“重圖式、輕內涵”難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

二、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

1.圖像解讀的過程。圖像解讀的過程大致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圖像作品的形式語言,通過線條的節奏、面、空間、光影及色彩這五要素對圖像作品進行形式分析,而藝術家也通過組合這些要素引起觀者的共鳴。但是,沒有什么藝術作品會具有一種確定的、不會改變的意義,所以“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們去追問。任何一件藝術品都要向觀者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單純地描摹現實。凡•高自殺前創作了《麥田上的烏鴉》這幅作品,我們仔細欣賞,會發現陰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烏鴉與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異。聯想到他的自殺事件,我們就會明白藝術家的用意,他想要表達的并不是天空、烏鴉等物體的自然屬性,而是將痛苦、憂傷等情感融入其中。2.圖像解讀的意義。圖像解讀對美術學習、藝術創作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在目前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忽視了圖像解讀與藝術創作的關系。縱觀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讀畫筆記,通過不斷地讀畫提升自身繪畫品格。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圖像解讀具有如下意義。第一,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圖像解讀有利于更加細致地展現藝術作品,使學生更容易讀懂藝術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由于學生好奇心較強,只有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才能使他們真正融入圖像解讀的過程,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第二,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信息時代到來,紛繁復雜的圖像信息充斥于人們的生活,圖像解讀能力、美術鑒賞能力逐漸發展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現代美術教學已從單一向復合轉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顯得尤為迫切。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查看全文

音樂教學如何融入德育教育

一、在音樂教材的選擇上突出德育因素

教師在對高中音樂鑒賞教材里的德育進行滲透時,要認真準備教材,挖掘音樂素材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找到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點,從學生實際出發,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愛國情懷和藝術的美感。在備課中確定要如何滲透德育,用哪些教學方法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在對歌曲《我愛你,中國》教學欣賞時,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歌曲意境,激發學生對祖國秀美壯觀河山的熱愛,引導學生對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同學生一起分析作品,與學生互動演唱作品及對作品進行介紹,來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這樣讓學生既欣賞、演唱了音樂作品,又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用音樂感染學生,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深刻內涵,豐富學生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及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感[1]。

二、寓德育于音樂課堂教學全過程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對教學全過程應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進行設計,將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如師生互動、營造積極健康的藝術和道德氛圍、優化課堂評價,形成平等、互動、民主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評價,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通過音樂基本表現要素來表情達意,讓學生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鑒賞力來分析作品,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說音樂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教師在準備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時,要充分考慮作品的思想內涵,把這種情感感受轉化為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通過鑒賞作品,陶冶情操,受到作品的感染,來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就是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欣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時,用歌曲《愛我中華》片段導入新課,引出主題,讓學生感受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致、建設中華的豪情。同時,還可以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將民族音樂之美傳達給學生。例如在介紹藏族民歌時,旨在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掌握藏族民歌的風格特點,并能在演唱歌曲時把握其民族風格。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了相當的音樂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及演唱能力,所以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調動學生,注重以生為本、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讓學生感知音樂之美在于旋律、在于歌詞,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民族文化積淀,讓學生熱愛民族音樂,讓學生在領悟和挖掘作品風格的同時,培養和塑造自身的審美能力[2]。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樂第二課堂活動中

音樂第二課堂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補充,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時機。例如,教師教學生學習蒙古族舞蹈《鴻雁》,可先教學生分解動作,然后熟練后再教學生跳蒙古族舞蹈的感覺,教師講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講授蒙古族的風土人情,讓學生先感覺蒙古族音樂的美感,產生熱愛民族音樂的興趣,然后再練習舞蹈,讓學生親身體驗蒙古族舞蹈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在表演舞蹈的同時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器樂小組活動中,曾讓四名學生共同演奏鋼琴協奏曲《黃河》,因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對作品的處理及內在的感覺也不同,在排練時我就先給學生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感受黃河帶給我們的震撼及作品的深刻內涵是以黃河為背景,熱情地歌頌了中華民族光榮、悠久的歷史,形象地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真實地再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讓學生感受作品的內涵,再醞釀用什么情感來詮釋作品,這樣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又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把握,用這樣的情緒演奏作品會更有感染力,更能完美地表現作品,這樣在活動中既滲透了德育,又讓學生能更好地表現作品。總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增強課堂活力是上好音樂課的首要條件,教師的語言和行為要能打動學生,要感染學生,要使課堂氣氛活躍,有效提高融入德育的實效,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交往”的空間,引導他們進行良好的交往與合作,營造平等、民主、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這樣就是把德育融入了教學全過程[3]。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中提升自身素質

作為師者,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相信、尊重和信任,從教學的技巧性上講就是:就是讓學生本人去感悟所學的知識與內容,師長負責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感受、互相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班級集體的團體作用,即也就是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在知道時,不能夠向警察與法官一樣居高臨下,而是應該讓自己融入學生成為其中的一員,平等地與他們交流對話;我們要給他們一定的自由,讓他們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走向成熟,真正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

一、在教材處理上要有突破

我曾記得,2005年微軟公司中國區在中國招收三名雇員,當時報名中多達三萬多人,其中,有很多是北大、清華等中國著名高校的畢業生、碩士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但其中一位被錄取人員卻是吉首大學的畢業生,如果要按單一的學業,她一是屬于差生之外,而她獲得成功的原因不僅注重自己知識的吸取,也著力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處事能力,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整體提升,最終,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因此,在新課程下的素質教育,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在教學活動中剛開始,甚至尚未開始就人為地將學生作為單一的認知體,人為地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如果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只能按正態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學生的平均水平為基準,根據中等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和實施教學,不能預料這必然會導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飽”的狀況。這種置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于不顧,只管把既定的知識甚至僅限于與應試有關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的“一刀切”式教學,完全背離了教學的因材施教原則,嚴重地損害了許多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新課程下的教育,關注的是培養綜合型人才,健康型人才,而不是簡單的擁有書本知識的人才。

二、通過詩歌掌握常見語言運用技巧

詩歌的語言是詩人精心組織、辨析、挑選之后的產物,每個字的使用,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古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就是詩人精心煉字的再現。學生在學習中,對語言美的鑒賞要求一般不高,所以學生會讀,但難以創造。我認為,如果把握好了如下幾個方面的鑒賞,就有可能由鑒賞轉而創造。

一是通過欣賞語言的色彩和動態獲得認識上的提升。詩人帶給讀者的絕不會是單調乏味枯燥文字,而一定有著鮮活的生命和色彩,世人眼中所見之景和詩人眼中所有之境一定會有所不同,用美的心靈,美的眼睛感受到的色彩一定帶給人享受,對色彩和動態的學習一旦轉變成一種能力,學生也會去模仿觀察,體悟,也必然學著用色彩的變換和富有動感的畫面來表達自己的心境,這就實現了觀察能力上的提高,必然能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查看全文

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分析

【提要】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課堂參與法、影視實踐法、評論寫作法這四種教學方法。這四種教學方法將影視理論與影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將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評論相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在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影視拍攝、影視鑒賞、影視評論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種綜合立體的教學方法,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探究

一、課堂講授法

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向學生介紹電影理論、電影歷史、經典影片、電影大師等內容。通過教師講授和系統梳理,學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電影史發展脈絡、主要電影流派。譬如介紹電影流派相關知識諸如產生背景、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歷史地位、獲獎情況時,采用課堂講授法可令學生迅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影視知識。以外國電影史為例,通過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外國電影史的發展可以簡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聲時期的電影,主要包含無聲時期電影的形態特點、代表作品,以盧米埃爾兄弟、梅里埃的電影、蘇聯蒙太奇學派電影、歐洲先鋒派電影為代表;第二階段是經典敘事時期的電影,包含大制片廠制度下的經典電影敘事及其電影作品;第三階段是現代電影時期,包含傳統電影向現代電影轉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凱恩》等;第四階段為高科技時代的電影,包含動畫電影和科幻電影等。再看中國電影史,同樣可通過講授法令學生了解中國早期國產電影的特點及經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優秀國產電影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為代表。接下來介紹十七年電影的藝術特點及本階段的優秀影片,如《林則徐》、《早春二月》。在新時期電影中主要介紹第三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的特點及其作品,可將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和第六代導演中的賈樟柯作為重點來介紹,因為這兩位導演都是目前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導演之一。關于張藝謀,電影作品重點介紹其最優秀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印象系列則可介紹《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賈樟柯可重點講授其《三峽好人》《江湖兒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課堂參與法

除教師課堂講授外,還可讓學生適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譬如在講授導演風格的時候,教師介紹同一故事由不同導演執導,作品風格和藝術水平有較大差異,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該劇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87年中央電視臺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簡稱央視版;一個是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紅樓夢》,簡稱新版。兩個版本電視劇的取材和內容基本相同,但劇作風格、導演風格卻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師可選取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片段《寶黛初見》作為案例,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觀點。討論發現,多數學生認為央視版更為經典,表現在場景設計和演員表演兩個方面。在場景設計方面,該版將現場眾人的言談舉止都表現出來,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的言談舉止,也有眾人的說笑反應,因此是一個綜合立體的見面場景。演員表演層面也表現不俗,陳曉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氣質完美地表現出來,賈母則把祖母對孫兒的無比疼愛演繹得淋漓盡致。比較而言,新版《紅樓夢》寶黛初見場景鏡頭中只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鏡頭之外,令觀眾無法了解現場的總體情況,因此在場景設計上和央視版有較大不同。但也有同學比較認可新版《紅樓夢》,認為新版人物服飾華美,色彩和光線運用更符合現代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可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既要說明自己的主觀喜愛,更要客觀地進行藝術比較,從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氣氛烘托、色彩光影、音樂配置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令學生對影視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