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發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6:47: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科發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分支學科制度建設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憲法學分支學科制度建設需要有專業的學術精英進而相應的知識積累以及物質基礎。一方面,憲法學要回歸到憲法文本的研究上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經驗和實證調查分析,進行跨學科研究。但是,這樣一種研究上的分野和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憲法學分支學科必須加強學科制度,這包括穩定的研究機構和群體,嚴格的學術培養計劃,有效的學術評價機制和長期的基金支持。而建設憲法學分支學科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知識整合去解決與憲法相關的社會問題;改善現有的憲法學研究狀況,開展學術競爭、學術批評,建立學術傳統。
關鍵詞主流憲法學非主流憲法學憲法問題學科建設學術競爭
在中國憲法學界,越來越多的中青年學人關注并致力于憲法學分支學科的建設,這種倡導并實踐的意義自不待言。[i]本文從學科制度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憲法學分支學科建設的難度和可能性。
大致而言,憲法學的分支學科包括憲法解釋學、比較憲法學、憲法史學、憲法哲學、憲法政治學、憲法經濟學、憲法與文學、憲法社會學、憲法人類學等等。但是,每一個憲法分支學科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都需要有專業的學術精英進而相應的知識積累以及物質基礎建設。
一、分支學科制度建設中的主流憲法學
每一個憲法分支學科的發展都需要有專業的學術精英來帶動整個分支學科的發展,而外在的表現就是有相應的知識積累以及各自相對獨特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對象。
語文學科發展管理論文
高中語文教學出現困惑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試題的超前和語文教材滯后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語文“題海”是對教材內容的自發的補充,蘊含著大量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在經歷了十年動亂之后,1978年夏季,我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又恢復了“”前的全國統考,至今已進行了20次。二十年來,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不僅為高校甄拔了千百萬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進了中等教育的發展,指引著基礎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門學科的走向。在這方面,語文尤為明顯。二十年來,中學語文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試題形式諸方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目前,中學語文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惑。這一切都與語文高考緊密相關。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總結語文高考對該學科的影響,探尋中學語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時期,高考語文統考推進了中學語文學科的發展
在我國,中學語文學科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基礎學科。它與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而它以現代白話文作品為主要教學內容僅始于新中國成立以后。建國初,我們從蘇聯移植了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經過17年的實踐和研討,我國的語文工作者剛剛觸摸到漢語語文教育的一些規律,一場動亂開始了。可以這樣說,高考恢復全國統考之際,恰是中國的現代語文教育振翮高飛之時。新時期的語文高考試卷真實地記錄了中學語文學科發軔前行的全部歷程,記載著語文工作者對漢語母語教育冷靜的反思,深入探討所得出的一個個科學結論。
1.引導中學語文實現教學大綱。按照新時期制定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學語文的主要目標是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高考緊緊圍繞這個關鍵出題,落實了語文智育的目的。語文德育是大綱規定的一項主要的教學目標。高考作文是檢驗語文德育的有效手段。考生要想寫好應試作文,必須注意思想品德修養,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近年來,語文界越來越重視美育在語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現代文閱讀題《貝多芬之謎》涉及音樂知識;1997年的古詩鑒賞題要求賞析兩首意境優美的唐詩。這些試題體現了“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教學目的。因為高考的范圍與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所以,這二十年以來,高考有效地約束了高中語文全面完成教學任務。高中語文是母語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階段。高考語文試題覆蓋面廣,不僅促進了高中語文實現大綱規定的任務,而且使人們能直觀地認識到,在母語基礎教育完成以后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
2.促進中學語文提高教學質量。因為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必須保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試題不能出現舊題,命題角度不能墨守成規。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每年設計、出臺的高考試卷已經成為普通中學相應科目日常教學的重要參照物,促進了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翻閱歷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明顯地感覺到試題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認字形正誤的第2題,1995年卷要求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3個錯別字;1996年卷要求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5個錯別字;1997年試卷要求考生在16個詞語中辨認出7個錯別字。成語知識考核逐年由課內向課外擴展,1997年該題中出現4個成語有3個屬課外知識,其中“不孚眾望”和“萬人空巷”很難把握。歷年的高考語文試卷都有一項規定:文學常識題答案如有錯別字不給分,這條規定在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漢字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高考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嚴格要求,促使中學語文重視雙基訓練。高考強調對能力的測試。例如,語法修辭題并不要求回答現成的定義規則,而是要求考生根據學過的理論知識,辨別言語的正誤優劣,構成通暢的語句。難度增加最明顯的是文學賞析題和現代文閱讀題。從1992年開始,高考的現代文閱讀從一篇增加為兩、三篇,選文的內容和問題的設計在加深。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從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兩大類:全命題作文和給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題目,本身就是匠心獨運的杰作,成為作文教學的經典題目,例如:《讀“毀樹容易種樹難”》、《看漫畫“這里沒有水,換個地方再挖”有感》、《由圓聯想到另一物體》、《讀〈鳥的評說〉有感》等。高考作文的顯著的特點是不束縛考生的思路,有利于他們展示才華。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題的引發下,每年都能涌現大量優秀的作文。總之,以測試能力為中心的語文高考,推動了中學語文教學從重視傳授知識到重視培養能力的轉變。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特征論文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背景和特征面向21世紀的中國政策科學必須充分考慮公共部門管理探究(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和趨向,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視野中加以考慮,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學發展的未來取向,拓寬政策科學的探究主題,引入新的探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學的知識創新。一、公共政策學的緣起政策科學又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學)和政策探究,是二戰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思想庫和大學興起的一個全新的跨學科、應用性的探究領域。它的出現被視為“當代公共行政學的最重要的發展”、當代政治學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當代西方社會科學領域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政策科學的迅速成長以及它對各國政府政策制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它成為各國政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學科。現在政策科學已構成當代公共管理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一般認為,“政策科學”概念是美國政治科學家拉斯韋爾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個備忘錄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學”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現則是他和卡普蘭在1950年合著的《權力和社會:政治探究的框架》一書。1951年,拉斯韋爾在和拉納合編的《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新近發展》一書非凡是拉斯韋爾本人所寫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對社會科學中的政策探究方向,即政策科學的對象、性質和發展方向作出規定,奠定了政策科學發展的基礎,成了政策科學誕生的標志,拉斯韋爾因此成為“現代政策科學的奠基人”;政策科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形成,則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爾的政策科學“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檢討》(1968)、《政策科學構想》(1971)和《政策科學進展》(1971)的出版為代表,這些著作構成政策科學發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詞則是美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發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種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漸進比較分析類型。在西方文獻中,“政策科學”和“政策分析”兩個概念的關系頗為復雜,有的學者將兩者當作同義詞使用;有的學者將它們加以區別,用“政治科學”作為一個總的學科領域名稱,強調它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征,而將“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學的一個分支,強調政策分析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應用性學科的特征。二、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背景、特征及對政策學的影響盡管拉斯韋爾和德洛爾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學是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綜合性的學問,是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元社會科學),但是政策科學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為探究對象,那么它主要是有關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學問。70年代以來,政策科學和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政治學以及公共行政學等學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終導致公共部門管理領域新范式或新途徑的出現,即“新公共管理”的興起。因此,要熟悉和把握政策科學,就不能離開公共部門管理學科(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和趨向。政府及公共部門管理探究領域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分支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在百余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該學科領域經歷了三次范式轉變,即從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學可以說是政府管理探究領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形成于本世紀20、30年代,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斯·韋伯的官僚體制理論和威爾遜、古德諾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論。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有六大信條:(1)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以及將政治和行政分開的假定;(2)強調層級制和規章制度(即采用官僚體制模式);(3)公務員的終身受雇和政府組織的穩定性;(4)以文官制度作為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5)對文官的控制(外部規制);(6)要求結果的公平。早期公共行政學采取了一種形式主義或靜態的探究方法,只注重對官僚體制(正式政府組織機構)的分析,忽視了對行政行為及行政管理過程的探究;它將政治和行政(即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執行)絕然分開,忽視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和功能;它將豐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現象及過程僅僅抽象為若干原理或原則;效率的標準則被不恰當地過分推崇(價值因素以及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新問題被忽視)。傳統的公共行政學范式由于公共管理學科本身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必然引起批評,并促使其轉變。2.新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興起,標志著公共行政學范式主導地位的終結以及政府管理探究新范式的出現。但是沒有最終取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而成為公共管理探究的主導范式。新公共行政學學派的代表作是《走向一種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1971),它以公平為核心,因而拒絕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尤其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體制理論;它強調政治和行政的連續性以及行政管理和價值的關聯,并尋求具有靈活性的行政組織結構。因此,分權、權力下放、項目管理、組織發展、責任擴大、沖突和顧客至上成為新公共管理分析組織新問題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公共行政學強調以“公平”為核心,實際上是一種民主的行政理論,和美國政治學的先驅漢米爾頓·麥迪遜等人在《聯邦黨人》以及托克維爾在《論美國民主》中所表達的民主行政理論具有明顯的師承關系。和此同時,西方公共管理探究領域出現了另一個影響更深刻、更廣泛的趨向,這就是政策科學或政策分析途徑的興起。針對傳統公共行政學過分強調的組織結構(官僚體制)的探究,將政治(政策制定)和行政(政策執行)分離等弊端,政策科學的倡導者主張一門以政策制定系統和政策過程作為探究對象,并以端正社會發展方向,改善公共決策系統和提高政策質量為目標的新學科,從而形成了政策科學探究的新范式。拉斯韋爾、德洛爾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學范式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以后的發展中碰到了一些難題:一是將政策科學當作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即它既整合多種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又超越了它們之上),這造成了在科學共同體中建立共識的困難,包括在劃定探究范圍邊界、建立學科理論體系和形成特有的探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難;二是政策科學為自己確立的目標過于宏偉,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談改善全人類公共決策系統,端正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回避各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和對立,因此被斥為“披著科學外衣的意識形態”;三是拉斯韋爾和德洛爾所確立的政策科學范式過分注重政策制定的探究,而忽視了對政策過程的其他環節非凡是政策執行和評估的探究。(德洛爾在《公共政策制定檢討》中將政策過程劃分為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這些困難一直困擾著政策科學后來的發展。在80年代中期,新問題仍未得到解決。1986年,德洛爾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檢查了政策科學的近二、三十年的發展,提出政策科學需要在14個方面加以突破,包括提供有關政策制定和政策科學的哲學和智力的理解;增加歷史和比較的觀點,真實地處理政策實際;尋求宏觀理論;政策范式批判;探索宏觀政策創新;探究元政策制定和統治設計;考慮政策制定途徑的改善;探索政策制定的輸入方法;加大學科基礎;開發各方面的方法論、方法和技術等。3.70年代后政策科學的發展及其特征政策科學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政策分析范式(將政策科學領域理解為一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學科)迅速成長壯大。其實,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政策探究領域成長的最大推動力并非來自于社會科學家,而是來自于運籌學家、系統分析家和應用數學家。運籌學、管理科學和系統分析的定量方法及技術的發展實際上構成政策科學以及政策分析方法論的基礎。70年代以后政策分析途徑的成長引人注目,它的倡導者林德布洛姆、鄧恩、奎德等人不再將一般的選擇理論、人類社會的基本方向新問題或一般的政策系統及過程作為自己的主要探究對象,而主要關注現實具體的政策新問題,因而政策分析方法及技術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和政策科學相比,政策分析的應用性程度更高,它以提供政策建議或備選方案為核心,有具體的當事人或委托者;其探究對象比較明確,探究范圍的邊界清楚,在學科共同體中較輕易形成有關方法論和學科理論體系方向的共識,再加上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的成熟,使得政策分析比起政策科學來更輕易取得突破,較快地建立起相對成熟的學科體系;再加上思想庫的成功的政策分析實踐的鼓舞,使得政策分析范式獲得了眾多的支持者。其次,70、80年代,政策科學加強了對政策過程的其他環節尤其是政策執行及評估的探究。這種由政策制定向政策執行的探究重心轉移,構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現的一個契機(公共管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政策執行的管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首先發表了一篇《公共政策執行新問題的報告》,指出政策執行的政治和行政的方面往往為人們所忽視;有些學者如哈格羅夫指出,在政策形成和政策成功之間存在著一個忽略或錯失了的環節-政策執行,必須加以補充,才能使政策生效;加州大學的普雷斯曼和韋達夫斯基等則對奧克蘭實驗案例進行具體的跟蹤探究,寫成經典性的《執行》一書。該書令人信服地指出,再好的政策方案,假如沒有正確、有效的執行,仍將導致失敗。這一時期出現了種種的政策執行理論,如行動理論、組織理論、因果理論、交易理論、管理理論、系統理論、演化理論等。8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科學和公共行政學日益相互融合,并最終導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現。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密切相關,難分彼此。公共政策必須靠行政管理來推行,而行政管理主要是對公共政策的管理。林恩在《管理公共政策》一書中認為,必須熔管理和組織行為以及政治和政策形成理論于一爐,才能有效管理公共政策。美國政策探究領域的最權威的組織——政策分析和管理學會的成立,目的之一是希望溝通政策分析探究和公共管理探究,促進組織政治和公共政策的相互融合。再次,政策探究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變化。假如說,70年代以前政策科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政治學的話,那么70年代以后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經濟學了。70年代以前政策探究的基本途徑如系統途徑、過程途徑、精英途徑和制度途徑都來自于政治學理論;70年代以后,經濟學途徑在政策探究上逐漸居于主導地位,其中公共選擇理論的興起是一個典型代表,該學派用經濟學的假設、理論和方法探究非市場決策,即公共決策新問題,在政策科學上產生了相當大影響。這種理論基礎由政治學轉向經濟學也正是后來的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一個基本特征。最后,政策科學的視野及主題進一步拓寬,如加強了政策價值觀或公共政策和倫理關系新問題的探究;比較公共政策探究的發展;社會、政治理性取代經濟和技術的理性;政策管理以及政策網絡管理和戰略探究的加強等等。4.新公共管理學到了80年代中后期,在當代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整體化趨向以及公共部門管理實踐非凡是政府改革實踐的推動下,在英美等國出現了一種“新公共管理”運動,這種運動的目標是以公共部門管理新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多種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創立一個新的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知識框架,以適應當代公共管理實踐發展的迫切需要。新公共管理學者來自于公共行政學、經濟學、政策分析、管理學等學科領域;它突破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學科界限,把當代經濟學、政策科學、管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它在保留傳統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的某些主題基礎上,在探究領域及主題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涉及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務供給、理性人、交換范式、制度選擇、公共選擇、政府失敗、多元組織等大量新主題;新公共管理學更多地從經濟學的途徑來探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新問題,它被人們稱為“以經濟學為基礎的新政策管理理論”或“市場導向的公共行政學”;它提供了一種當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在處理公共管理實踐尤其是政府和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關系時提供了一整套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新思路。“新公共管理”運動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它大大地改變了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學科的探究范圍、主題、探究方法、學科結構以及實踐模式,是公共部門管理學科的又一次范式轉變。這種范式正逐步取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的范式而成為當代西方公共管理探究的主流。盡管從公共行政學到政策科學再到公共管理學是西方公共部門管理探究發展的三個階段,但更準確地說,在目前西方公共管理學界中,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和新公共管理學三種范式共存,它們是公共管理探究領域的三種學派、三種探究途徑。它們有著各自的支持者、學術團體、雜志、探究綱領和學術活動(甚至在美國公共部門管理探究的學院的名稱也體現這一點,有的仍然稱“公共行政學院”,有的叫“公共政策學院”,有的則命名為“公共管理學院”,而MPA(公共行政碩士)或MPP(公共政策碩士)則是該領域碩士的統稱)。相關性:畢業論文,
化學工程學科發展論文
【摘要】:綜觀化學工程學科的演化和發展,認為這是一個辯證綜合的歷程,而且不論是學科的"分化"還是"融合",都體現出系統和諧的規律和性質,綜合基礎上的分化與分化基礎上的綜合既是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也是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的基本依據。
【關鍵詞】:化學工程;系統;和諧;辯證法
自然界中的和諧系統比比皆是,大至宇宙,小到原子;地球生態系統是和諧的,動植物群落是和諧的,人類社會體系是和諧的,健康的人體更是一個絕妙的和諧體。所有這些和諧系統遵循著同樣的辯證綜合的規律,具體可以歸納出三條:1.統一律;2.層次律;3.進化律;所有和諧系統具有同樣的性質:1.開放性;2.自組織性;3.非線性;4.無限發展性[1]。當愛因斯坦把大半生致力于統一場論時,其哲學上的需要相對物理學上而言或許要來得大,面對物理學的系統和諧,理論規則的分立是不能令他覺得滿意的。而化學工程的發展是不是因循同樣的哲學歷程呢?
在化學工程作為學科開始被重視之前,化學工業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各種具體的工程與工藝都被獨立開來,在認識上是被分為各門特殊的知識,因此,當國外高等院校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設置"化學工程學"時,開設的課程大多是學習當時化學工業的各種工藝學,"化學工程"的概念在當時還是相當模糊的,在理論上充其量是化學與機械的一種混合(amalgam)。然而這種理論混合的模式在德國人看來卻是很正統的,即使在今天,他們也避免專論"化學工程",而是稱之為"過程工程"(ProcessEngineering),這一名稱實際上要比"化學工程"的范疇更廣,甚至更為準確,凡是涉及一定流程與工藝的領域都是適用的。但我們習慣上還是沿用"化學工程"的名稱。
二十世紀開始,化學工業迅猛發展,在社會經濟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客觀上需要化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和支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事物運動規律性的認識也愈來愈深化,愈來愈有概括性。伴隨著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化學工業中各門看似不相干的工程和工藝中存在著共同的物理特性。1901年,美G.E.的Davis《化學工程手冊》的發表,初步提出了"化工物理過程"的原理。1900年始,以合成氨、純堿、燃料等為代表的近代化工廠出現,如1913年,德哈勃-博施法高壓合成氨技術的產業化,星火燎原的,化學工業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前景。到了二十年代,美MIT的一些學者提出:不管化工生產的工藝如何千差萬別,它們在眾多的典型設備中進行著原理相同的物理過程。1920年,美MIT成立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化工系,時W.K.Lewis任系主任。1922年美國化工學會認同了新的見解,引出了"單元操作"(UnitOperation)的概念,這一概念在蘇聯時期和我國則廣泛稱為"化工原理"。
1900年始的"分離工程"研究使"單元操作"的概念日趨成熟。被稱為單元操作的過程主要有流體流動、傳熱、干燥、吸收、蒸發、萃取、結晶和過濾等,以這些單元操作作為研究和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化學工程學科在二十世紀前半期發展的核心,其理論迅速成為發展化學工業的重要基石。這種把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過程和工藝概括成"單元操作"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反映,是化學工程學從"個性"到"共性"的第一個哲學性概括,是在一個系統整體性把握的高度上建立了一門技術科學,體現了系統科學發展的和諧統一規律。
管理理論學科發展史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和平崛起”呼喚管理與管理學的科學化;管理與管理學的兩大現實屬性—社會性、時代性;弱科學與淡藝術的綜合體——管理與管理學的最終屬性;管理學面臨的世紀挑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20世紀的管理學思想活躍、流派眾多,為后來構筑管理科學知識體系打了夯實基礎、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管理是伴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發展起來的、人們越來越尊重客觀規律,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管理理論、對于管理學這個已經發展了百年的學科提出新的要求,也賦予了管理學新時代意義、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21世紀管理學所面臨很多難以逃避的課題、21世紀人們的倫理將發生全新的變化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百年管理科學化進程構建了龐大的管理科學體系,管理科學知識不斷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學科的科學性。論述了管理與管理學現實屬性和最終屬性,以及管理學面臨的挑戰等觀點。
關鍵詞管理管理學科學屬性藝術屬性
20世紀是管理學發展的一個世紀,在短短的100年里,已經形成了很多流派,如經驗學派(經驗學派又稱案例學派)、群體行為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管理過程學派等等。20世紀的管理學思想活躍、流派眾多,為后來構筑管理科學知識體系打了夯實基礎,極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孕育與發展了管理與管理學科學性的思想,也為管理與管理學發展的奠定了最初的方向—管理科學化。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西方社會的戰后復興和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都有了蓬勃的發展。這一時期,從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隊伍的構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管理理論學派林立、百家爭鳴,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1“和平崛起”呼喚管理與管理學的科學化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期間,記載著中國人的酸甜苦辣,又承載著中華民族太多的責任與使命。從對“黃禍論”、“崛起論”、“威脅論”、“崩潰論”等各種評論中“韜光養晦”轉變,到2003年中國領導人首次向外界明確提出了讓全世界人為之一震的中國將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理論的提出代表我國治國理論和對外政策的重大戰略思維形成,這對于國人也提出了更多希望與要求。無論在經濟、文化、政治方面都需要積極支撐這一重大理論。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特征論文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政策科學必須充分考慮公共部門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視野中加以考慮,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學發展的未來取向,拓寬政策科學的研究主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學的知識創新。
一、公共政策學的緣起
政策科學又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學)和政策研究,是二戰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思想庫和大學興起的一個全新的跨學科、應用性的研究領域。它的出現被視為“當代公共行政學的最重要的發展”、當代政治學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當代西方社會科學領域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政策科學的迅速成長以及它對各國政府政策制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它成為各國政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學科。現在政策科學已構成當代公共管理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認為,“政策科學”概念是美國政治科學家拉斯韋爾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個備忘錄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學”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現則是他與卡普蘭在1950年合著的《權力和社會:政治研究的框架》一書。1951年,拉斯韋爾在與拉納合編的《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新近發展》一書特別是拉斯韋爾本人所寫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對社會科學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學的對象、性質和發展方向作出規定,奠定了政策科學發展的基礎,成了政策科學誕生的標志,拉斯韋爾因此成為“現代政策科學的奠基人”;政策科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形成,則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爾的政策科學“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檢討》(1968)、《政策科學構想》(1971)和《政策科學進展》(1971)的出版為代表,這些著作構成政策科學發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詞則是美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發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漸進比較分析類型。在西方文獻中,“政策科學”與“政策分析”兩個概念的關系頗為復雜,有的學者將兩者當作同義詞使用;有的學者將它們加以區別,用“政治科學”作為一個總的學科領域名稱,強調它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征,而將“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學的一個分支,強調政策分析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應用性學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背景、特征及對政策學的影響
盡管拉斯韋爾和德洛爾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學是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綜合性的學問,是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元社會科學),但是政策科學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為研究對象,那么它主要是關于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學問。70年代以來,政策科學與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政治學以及公共行政學等學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終導致公共部門管理領域新范式或新途徑的出現,即“新公共管理”的興起。因此,要認識和把握政策科學,就不能離開公共部門管理學科(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特征論文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政策科學必須充分考慮公共部門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視野中加以考慮,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學發展的未來取向,拓寬政策科學的研究主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學的知識創新。
一、公共政策學的緣起
政策科學又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學)和政策研究,是二戰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思想庫和大學興起的一個全新的跨學科、應用性的研究領域。它的出現被視為“當代公共行政學的最重要的發展”、當代政治學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當代西方社會科學領域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政策科學的迅速成長以及它對各國政府政策制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它成為各國政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學科。現在政策科學已構成當代公共管理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認為,“政策科學”概念是美國政治科學家拉斯韋爾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個備忘錄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學”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現則是他與卡普蘭在1950年合著的《權力和社會:政治研究的框架》一書。1951年,拉斯韋爾在與拉納合編的《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新近發展》一書特別是拉斯韋爾本人所寫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對社會科學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學的對象、性質和發展方向作出規定,奠定了政策科學發展的基礎,成了政策科學誕生的標志,拉斯韋爾因此成為“現代政策科學的奠基人”;政策科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形成,則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爾的政策科學“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檢討》(1968)、《政策科學構想》(1971)和《政策科學進展》(1971)的出版為代表,這些著作構成政策科學發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詞則是美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發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漸進比較分析類型。在西方文獻中,“政策科學”與“政策分析”兩個概念的關系頗為復雜,有的學者將兩者當作同義詞使用;有的學者將它們加以區別,用“政治科學”作為一個總的學科領域名稱,強調它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征,而將“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學的一個分支,強調政策分析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應用性學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背景、特征及對政策學的影響
盡管拉斯韋爾和德洛爾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學是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綜合性的學問,是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元社會科學),但是政策科學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為研究對象,那么它主要是關于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學問。70年代以來,政策科學與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政治學以及公共行政學等學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終導致公共部門管理領域新范式或新途徑的出現,即“新公共管理”的興起。因此,要認識和把握政策科學,就不能離開公共部門管理學科(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
高等教育學科發展論文
一、基于學科規訓理論的學科含義分析
學科規訓是從學科角度出發,在分析現階段學科規訓制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學科理論,這兩種理論是相對完整的學科理論。第一,學科體系說。從知識的角度出發認識學科,就是將學科作為知識的分類來說的,且不同類型的知識構建成為不同的學科。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已經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一些人認為從高等教育管理角度出發進行學術研究,并對研究成果進行科學建設,從而完善知識體系,就能實現高等教育管理學科上的建設。但是這種理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從學科的知識層面上進行的,如果沒有準確地把握,容易造成其內涵簡單化,如一些高校中推出的新學科其實是一些教師編寫出的,并具備某某學的著作等。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新學科不斷出現,但是卻難以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樣就難以從整體上對學科進行把握。第二,學科機構說。從知識層面的角度來說,學科要具備自己的研究對象與任務,其特點有著一定的獨立性,如果想要成為成熟的學科,還要具備完整的體系以及研究方向。從制度機構的角度來說,學科要有自己的研究機構,也就是學術團體。同時,學術刊物中的出版者以及編輯等在某一層面上成為學科把門人。
二、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建設的經驗和問題
1.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發展的相關經驗。第一,從學科知識發展的層面上來說,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并融入研究與實踐中,高等教育管理學者也開始認識了其重要性,加之在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的獨立性逐漸增強的影響下,研究對象以及所承擔的任務逐漸難以被其他學科所替代。另外,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在發展中提供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不僅幫助政府與高校做出貢獻,同時也為學科本身的研究融入理論與想法。第二,從學科制度以及機構的建立上來說,我國已經成立相關的研究會,并具備專門的學術團體以及交流圈。且在研究會成立以來,也發揮了相應的作用。通過不斷發現、提出以及解決問題,滿足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發展。現階段,我國不僅具備全國高教管理研究會,同時也包含地區性的研究會等,其影響力逐漸增強,力量不斷擴大。研究會承擔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課題研究,促進了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建立了完善的學科體系,對高等教育管理發揮了指導作用。第三,在學術成果發表以及出版上,渠道更加通暢。從學術期刊的角度上來說,各類期刊都有著相關的學術成果以及,所出版的內容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品味。第四,高等教育管理群體的綜合素養逐漸提高,不僅展現在學歷上,同時反映在出國訪問交流人次上。作為交叉性學科,不僅包含科班出身的專家,同時也融入其他學科與專業中的人員。所以在實際中要積極主動開設高等教育管理專業,以此培養管理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管理學術人才培養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發展都比較快。因此,要不斷創新培養方法,促使其承擔起相應的任務,從非制度化上出發,向著制度化方向不斷發展。2.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發展的突出問題。雖然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但是從學科規訓的角度上來說,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整體認識不足。現階段,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建設中存在著分化的問題。要么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要么注重制度構建,這樣就出現了學科內容到形式上的分離,最終限制了學科的發展。第二,從學科知識的發展上來說,水平與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研究力度不足,內容比較分散,其獨立性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第三,學科知識與機構上的不足。一是在問題域上存在著不明確的現象,沒有形成相應的研究范式;二是職業化問題上的影響。一些高等教育學與管理學上的學者兼顧著管理者,這使學術隊伍存在著一定不足,加之受到學術人員自身功利心的影響,使學術精神與研究勇氣嚴重不足。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作為教育學或是管理學期刊中的一個,存在專業期刊不足等問題。四是對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不足,套用其他學科理論,這樣就難以形成自身的視角與思考方式,從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地位,造成其不被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人員所認可。五是學派上的不足。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學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學派,更多的只是一些學生對熱點問題發表簡單的、比較零碎的看法,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也不能采用科學的方法與有效的思想。加之一些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關注這一領域,而在另一段時間中則關注其他領域,這使研究相對較淺,范圍十分寬泛,最終難以形成有效的體系。由于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實力不足,使隊伍人數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就難以形成地域性的學派。六是一些針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項目相對較少,所投入的資金幫助比較匱乏。此外,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存在著比較封閉的現象,學科建設也沒有從國際交流以及合作上來進行,降低了實際的效果。
三、基于學科規訓理論發展高等教育管理學科
1.完善當前的學科理論體系。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發展,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且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下,資源配置與要素等方面的不斷變化也影響著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的發展。從科學發展觀上來說,要給予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全新的理論研究與空間。在高等教育不斷改革的影響下,建立現代化的制度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在實際中要不斷提出全新的要求與策略,培養出高層次的人才。現今,高等教育學科管理的發展與進步要從高等教育改革出發,綜合分析新問題,且高等教育改革也給高等教育管理學科提供了機遇。因此,在完善學科體系的過程中,要逐漸完善自身的學科特色。在高等教育發展與管理不斷復雜的影響下,高等教育管理學要建立完善的理論體系,制定出全新的理念,更好地指導高等教育管理實踐的開展。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上來說,不斷理清與深入研究“邏輯起點”的問題,結合各方面的資源,解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從而取得高質量的學術成果。要借助新的理論成果解決現實問題,在研究中不斷充實教育管理理論,促進學科知識的發展,同時要不斷加強學術合作,主動創新,加強與國際學術上的合作與交流,促進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實現高質量的發展。2.創設良好的學科發展環境。在實際中要創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期刊,以此獲得更大的項目,保證成果的水平與質量,為高等教育管理實踐提供物質與資金上的支持。從學科的獨立性上來說,要具備屬于自身的學術交流與成果發展園地。雖然現階段的一些期刊類型可以發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但是在獨立性上卻存在著不足。因此,在實際中要從物質與資金的角度出發,在學術領域中獲取一席之地,同時要實現良性循環的目標,滿足科學發展的需求。3.重視學科學術隊伍的建設。學科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要從學術隊伍建設出發,同時要確保隊伍具備高質量的帶頭人,這樣才能確保學術的堅定性,滿足發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從發展到現在,吸引了眾多研究人員參與其中,同時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講座,或通過進入國外的高等機構進修等,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研究人員的學術水平。借助教學帶動科研,借助科研滿足教學的需求,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可以獲取高質量的教學研究過程。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主動引入自己培養的高端人才,吸引國外學成回國的人員參與其中,以此充實高等教育管理學科隊伍,增加新生力量,為學科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可以借助擴大高等教育管理專業研究人員的數量提高學術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管理學科健康發展。4.創建學科內部的學派團體。學派已經成為學科中的重要內之一,且學科內容部學派的形成也成為學科發展的過程。學派也成為學科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如果學科沒有分成不同的學派,就難以實現長遠的發展。可以說,爭論與對話是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在實際中要從不同層次出發,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學學派的建設工作。第一,要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學派。我國要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本土特色,將主要研究對象放在國內,以此提高教育理論的科學化水平,解決好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以此形成相應的理論學派。第二,從我國現階段的范圍上來說,要在管理學科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學派。隨著高等教育管理學專業隊伍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學派意識逐漸增強,并付諸行動,如成立研究協會。從高校開展管理研究的角度出發,保證方法與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實現互補,以此滿足發展的需求,增強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的生機。還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學派,以此構建有效的管理理論與方式,做好深入研究工作,保證理論研究中的觀念是一致的。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背景論文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政策科學必須充分考慮公共部門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視野中加以考慮,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學發展的未來取向,拓寬政策科學的研究主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學的知識創新。
一、公共政策學的緣起
政策科學又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學)和政策研究,是二戰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思想庫和大學興起的一個全新的跨學科、應用性的研究領域。它的出現被視為“當代公共行政學的最重要的發展”、當代政治學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當代西方社會科學領域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政策科學的迅速成長以及它對各國政府政策制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它成為各國政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學科。現在政策科學已構成當代公共管理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認為,“政策科學”概念是美國政治科學家拉斯韋爾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個備忘錄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學”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現則是他與卡普蘭在1950年合著的《權力和社會:政治研究的框架》一書。1951年,拉斯韋爾在與拉納合編的《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新近發展》一書特別是拉斯韋爾本人所寫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對社會科學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學的對象、性質和發展方向作出規定,奠定了政策科學發展的基礎,成了政策科學誕生的標志,拉斯韋爾因此成為“現代政策科學的奠基人”;政策科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形成,則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爾的政策科學“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檢討》(1968)、《政策科學構想》(1971)和《政策科學進展》(1971)的出版為代表,這些著作構成政策科學發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詞則是美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發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漸進比較分析類型。在西方文獻中,“政策科學”與“政策分析”兩個概念的關系頗為復雜,有的學者將兩者當作同義詞使用;有的學者將它們加以區別,用“政治科學”作為一個總的學科領域名稱,強調它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征,而將“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學的一個分支,強調政策分析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應用性學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背景、特征及對政策學的影響
盡管拉斯韋爾和德洛爾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學是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綜合性的學問,是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元社會科學),但是政策科學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為研究對象,那么它主要是關于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學問。70年代以來,政策科學與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政治學以及公共行政學等學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終導致公共部門管理領域新范式或新途徑的出現,即“新公共管理”的興起。因此,要認識和把握政策科學,就不能離開公共部門管理學科(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
學科視野下的當代應用寫作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當代;應用寫作學;理論研究;建設發展
論文摘要:作為人類社會早已存在的應用寫作與文學寫作兩大部類的寫作活動,其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水平存在著應用寫作滯后于文學寫作的現狀。由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應用寫作人才的需求,當今應是真正建立起科學化的、當代應用寫作學理論體系和教學訓練體系的年代。“當代應用寫作學”的理論與訓練體系,應由“兩個理論層次”:“當代應用寫作原理學”和“當代應用文體寫作與訓練學”共“九論”構成,在“九論”研究中要科學界定其研究對象、范圍、內容和重點。
一、問題的提出
新時期寫作學理論研究與建設經過三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寫作學理論專著、教材和論文成果的豐碩,足以令我們感到鼓舞和振奮。然而,作為人類社會早已存在的兩大部類的寫作活動——應用(或實用)寫作與文學寫作,其學科理論研究水平相比較而言卻存在著一定的不平衡性,即應用寫作還滯后于文學寫作的研究水平。
應該說,近二十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普遍從重視文學寫作研究轉向了越來越重視應用寫作研究。在應用寫作研究領域,同樣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諸如著作、教材和論文等),其中不乏有創新之作。但從學科建設的視野審視,應用寫作學還未能形成較為完備、科學的理論體系;應用寫作教程,仍明顯地停留在“知識+格式+例文”的經驗和方法的歸結層面上,未能建構起深刻揭示應用寫作自身本質特征和內在寫作規律的科學化的理論與訓練體系。當代應用寫作學還未能出現像“文學寫作學”那樣的諸如“詩歌創作論”、“小說創作論”、“散文創作論”、“戲劇影視文學創作論”等那么多的宏篇理論巨著。這種研究現狀不能不令我們寫作學界同仁倍增時代責任感。
2O世紀9O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更新了人們的思維觀念,開闊了人們的研究視野,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在逐步轉軌變型,現作活動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應用文體寫作的適用范圍幾乎遍及了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商貿等各個領域和科學技術、文化交往的各行各業。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對應用寫作人才迫切需求的客觀事實,不允許人們對當代應用寫作學的研究與理論建設問題等閑視之,所以,20世紀9O年代成為應用寫作大發展的年代,成為應用寫作學的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逐步形成的年代。筆者認為,到了21世紀初期的今天,應該是當代應用寫作學的理論研究和建設盡快提高質量和層次與水平的年代、是真正建立起科學化的當代應用寫作學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