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2: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科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科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

篇1

關鍵詞:核心素養;目標;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6-0018-02

2017年,對于中國基礎教育來說,是一個里程碑。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為標志的第三次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即將全面鋪開,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標準理念也已流傳于大江南北。

作為一名一線的教研人員,一方面,對于第三次課程改革充滿了期待,因為“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讓教育終于回歸到了“育人”的本質。另一方面,又深感到憂慮。因為從常態的體育教學來看,師資問}是影響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改革大步前進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課改以來,體育課的課時量增加了,但教師的編制沒有增加,當前一線教師的平均周課時量在18節以上,即便如此,大量的學校體育教師依舊缺編嚴重。此外,教師還要承擔大量的訓練、比賽以及組織學校各種活動的重任。可以說,體育教師是學校里最忙的教師。如此繁重的工作,教師根本就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研究課改,很難真正將教育教學理念貫穿落實到常態教學中。同時,從這些年的課改我們不難看到,各級課程建設的水平參差不齊,一線教學多年來各自為政,常態教學中的隨意性現象較嚴重,缺乏系統性和深刻反思。而我們做事往往好走極端,習慣性地一提改革創新就要把過去的全盤否定,另起爐灶。可在實際教學中,過去的被否定,新的又沒有建起來,一線教師無所適從的現象比比皆是。

應該教什么?怎樣教?教的標準是什么?“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引導我們的教育回歸到了“育人”的本質上,同時,要求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將學生當“人”看,充分尊重學生的先天差異、認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站在課程實施的角度去研究課堂或技術動作對于學生的終生發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通過“簡約、實效”的教學,真正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如何盡快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常態教學中,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學各級課程體系

2001年,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國家頒布了《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國家課程校本化”。但迄今為止,只有幾個省市制定了相應的省市級的《課程實施指導方案》,絕大多數的省市缺乏二、三級課程標準。也就意味著全國大多數教師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課程標準》,如何具體的規劃和實施教學,只能靠自己去想。也就造成了多年來一線教學的不系統性和隨意性。因此,在第三次課程改革實施時,各級教研部門應盡快制定二、三級課程標準和常態課的評價標準,讓一線的教師有明確的教學依據,更好地實施科學、系統的常態教學。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補齊補足體育教師

體育教師嚴重缺乏,一直是制約課程改革的突出問題。各級政府應依據課時量補齊補足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解決一線體育教師超強度工作的根本問題,讓其有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教學,提高常態課堂教學的質量。

2.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綜合素養

一方面,改革“體育教育”類大學生的培養模式,強化對運動技能的培養和提升。特別是在招收“體育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新入職教師考錄時,應明確規定將“運動技能”的考試前置。以此來保證中小學一線體育教師隊伍的專業性。

另一方面,加強對一線體育教師的技能達標和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培訓,提升其綜合的教學素養水平,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是新課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條件。

三、改變教師教學理念

我們應清醒地看到,課程改革并不是將舊的全部,重新另起爐灶。對于體育與健康學科的課堂教學來講,課改有“兩不變”和“兩變”。

1.何為“兩不變”

一是運動技術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基本手段和載體從古至今沒有變,這一點根本毋須討論。

二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全面育人的功能沒有變,只不過課改前我們只關注運動技術的掌握,而忽略了運動參與、身體健康、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價值和功能,才導致多年來教學手段和組織方法單一、枯燥,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

2.何為“兩變”

一是教學目標變了,由過去的只關注“運動技術”的單一目標,變為關注和落實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多維度、多角度的目標。2001年的課程標準[1]提出的體育與健康學科的五個領域的目標,挖掘了體育課堂教學的全方位的功能,引導我們由過去的單一目標教學,轉為多維度、全方位的教學。2011年第二次課程改革[2],將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社會適應能力兩個領域的目標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使教學的實施更加清晰、可操作。如今提出的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核心素養: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表面看來,只是將2011年課標的四個領域目標所指的內容重新組合,換了一種提法而已,并沒有加入新的具體內容。但仔細分析,學科核心素養表述的先進性在于,明確了一個技術動作的學練和掌握運用,不是單純的技術層面的事情,要有相應的身體素質作基礎,同時,還要有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社會適應能力作支持。也就是說,學生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們在提升學生運動技能時,必須同步關注其運動參與度、身體素質發展和體育品德和良好習慣的發展與提升。否則,單純提升運動技能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使教育真正回歸到了“育人”的本質上。

二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的目標變了,教學的組織形式相應地也要改變。例如,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是指溝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在常態教學中落實這一目標,必須實施“小組合作與探究”教學模式,在技能的學練過程中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跟不同的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務的機會,才能使其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高。如果我們依舊堅持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這個目標根本無法落實,長此以往,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升反降。

四、落實核心素養的“能力”培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一門學科價值的高低,取決于這門學科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的貢獻的大小。

1.要有清晰、明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

(1)尋找目標

前面我們分析過,課程改革的一大變化是教學由課改前“運動技術”的單一目標改變為多維度、全方位的目標。教師眼里必須有這些目標,才有了教學實施的方向、推進和落實課程改革的動力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的標準。引導教師找到、找全這些目標,是實施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確立目標

在找到目標的基礎上確立清晰、明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有力保證。例如,以前在寫運動技能目標時,一般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這都是無法落實和評價的模糊目標,所以體育常態課的教學效果是無法衡量的,導致學生因看不到自己的進步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因看不到教學的成就而失去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建議用數據化的語言來制定和表述運動技能目標,如排球雙手墊球第一節課的技能目標可表述為:通過學練,學生能完成兩人一組,間隔5步,用雙手墊球的技術動作連續對傳5次不失誤。

(3)達成目標

有了清晰、明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如何用簡單、實用的方法達成目標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于常態教學中的關鍵。目標達成度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常態課的實效性。因此,在有明確目標作保證的基礎上,如何找到和實施簡單、實用并且高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是一線教師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舞臺。

2.將教技術變為培養和提升技能

抓住運動技術的核心環節,抓準運動技術的核心環節,就是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自然就考慮到了運動技術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也就是學生學練此項技術可以鍛煉和提高終身能用、會用的某種能力。例如,在多年來的投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強調腳如何發力、腰如何扭轉、如何形成背弓、胳膊如何揮動,在練習的過程中也一再強調要注意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可很少有教師教給學生如何甩腕、撥指。做不出這兩個動作,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根本就無從談起。此外,學生對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上的運動能力。

3.站在“實用”的角度教學

體育運動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改變著生活,因此體育與健康學科可以稱之為生活課程、生命課程,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和掌握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復雜問題的方法和技能。這一點,是其他學科無法與體育教學相比的,所以我們稱為“終身體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切都應站在“實用”的角度。首先,學用結合,能夠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其次,教師M織練習的手段可以更加豐富多樣。最后,可以保證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要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常態教學中,必須在繼續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基礎上,以人為本、目標清晰、方法高效。讓體育與健康學科真正成為影響學生終生的生活課程、生命課程!

參考文獻:

篇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3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幫助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求高中各學科課程要提出學科核心素養,將教育教學的行為統一到育人目標上來,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

目前,大家認為,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含有以下方面:人們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變化的過程中,運用探究的手段,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能建立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理解化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贊賞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能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化學過程對自然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權衡利弊,勇于承擔責任,積極參與有關化學問題的社會決策。

“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是蘇教版必修《化學1》專題2的第二單元教學內容,本課按照目前關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重新審視了教材,挖掘其學科核心素養價值,以這部分教學內容為載體,進行了精心設計,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學設計

1. 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指導思想分析

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課堂教學,應該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從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灌輸轉向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和指導,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學習反思中獲得化學核心知識,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2)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一節典型的物質性質的課,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后第一次完整地學習一種鹽。教材并沒有把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逐條呈現,而是通過兩個“活動與探究”(“碳酸鈉的性質”、“區別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實驗方案設計”)來引導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升化學學科素養。

(3)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初步學習了碳酸鈉與酸的反應,了解了檢驗溶液酸堿性的常用方法,但對與碳酸鈉關系十分密切的碳酸氫鈉的性質了解甚少。因此,教學時可以用實驗探究、對比的方法理解兩者性質之間的異同。

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展示、實驗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二者性質的差異是結構不同所致,并能歸納總結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和相互轉化。

(2)學會研究物質的一般思路與方法。特別是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對比中,學會全面地認識和分析事物,體驗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用途,感受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使命感。

3. 教學重難點

基于上述分析,把教學重點確定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鑒別,教學難點設計為對照實驗方案的設計。

4. 教學過程及點評

教學環節1 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資料1中,侯氏制堿法制得的“堿”是什么物質?

[生]是純堿,化學成分是碳酸鈉。

[師]讓我們一起走近碳酸鈉。

[師]實物展示。請根據資料2和初中所學知識,推測碳酸鈉化學性質,并運用桌面上的藥品和儀器進行驗證(藥品:水、0.1mol/L稀鹽酸、石灰水、氯化鈣溶液、酚酞試液、0.1mol/L碳酸鈉溶液、0.1mol/L碳酸氫鈉溶液等,儀器:試管、滴管等)。

[生]討論,制定實驗方案,猜測實驗現象,進行探究驗證。在四支試管里各加入0.1mol/LNa2CO3溶液2毫升左右,然后依次滴加幾滴酚酞試液、氯化鈣溶液、石灰水、稀鹽酸,觀察現象。主動交流實驗現象和結論。

[板書]

碳酸鈉的化學性質

一、化學性質

1、與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

2、與某些堿反應:Na2CO3+Ca(OH)2■CaCO3+2NaOH

3、 與某些鹽反應:Na2CO3+BaCl2■BaCO3+2NaCl

?u析:通過科學家侯德榜先生實業救國的事跡引課,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和無私的愛國情操,引發學生對“堿”的好奇心和重視,讓學生認識化學學習的社會價值。

后面讓學生根據初中所學,大膽預測碳酸鈉的化學性質,設計實驗對自己的預測進行驗證,得出結論,發展學生尋找證據進行分析推理的化學學科素養。

教學環節2 分析比較,深入探究

[生]認真閱讀資料,仔細觀察碳酸氫鈉樣品,產生了以下疑問:為什么在資料中碳酸氫鈉可作為食品制作中的膨松劑,而碳酸鈉不能?兩者性質差異有哪些?

[師]順勢引導。請大家根據碳酸鈉的化學性質來設計實驗,對比觀察兩者的性質差異。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實驗對比才更有科學性?

[生]在相同的反應條件下比較!如相同反應物的濃度、狀態等。同時,提出了以下3個探究實驗方案:

[探究實驗1]水溶液的酸堿性

在試管里加入0.1mol/LNaHCO3溶液2毫升,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與前面現象進行對照,比較溶液的酸堿性。觀察現象。填寫表1。

[探究實驗2]與鹽、堿反應

向盛有2mL0.1mol/LNaHCO3溶液的試管中先滴加1mL0.01mol/LCaCl2溶液,觀察現象。再向其中逐滴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現象。與前面實驗比較,填寫表2。

[板書]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探究實驗3]與酸的反應

向盛有體積均為2mL、濃度均為0.1mol/L 的Na2CO3、NaHCO3溶液的兩支試管中,同時加入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足量)。觀察現象。填寫表3。

[板書]NaHCO3+HCl■NaCl+H2O+CO2

[生]通過實驗對照,得出結論:Na2CO3、NaHCO3性質大體相似,但是在某些反應上又有差別。如同濃度時,Na2CO3溶液的堿性強于NaHCO3溶液,但NaHCO3溶液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大于同濃度的Na2CO3溶液。又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兩者性質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生]大家積極思考,有同學提出了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

[師]對!那我們來一起分析它們在組成結構上有什么異同?完成表4。

[生] 清楚地發現:兩者性質差異的原因就在HCO3-、CO32-方面。

[師]資料3中說,碳酸氫鈉作為食品制作過程中的膨松劑。請你猜想碳酸鈉、碳酸氫鈉哪一種受熱更易分解?

[生]肯定是碳酸氫鈉受熱更易分解,而且分解時會有氣體產生。

[師]讓實驗來說話。

[探究實驗4]熱穩定性

[師]采用(圖1)裝置,應該如何放置兩種固體,才能證明碳酸鈉的熱穩定性較碳酸氫鈉更好?

[生]大試管中盛的是Na2CO3固體,小試管中盛的是NaHCO3固體。大試管的導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B試管中,小試管的導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A試管中。如果A試管中的石灰水變渾濁而B試管中的石灰水沒變渾濁,則可證明。

[師]演示實驗,點燃酒精燈,先預熱,再集中加熱。

[生]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填寫表5。

[板書]2NaHCO3■Na2CO3+H2O+CO2

[師]根據資料4,推測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可能會有固體析出。

[探究實驗5]飽和Na2CO3溶液與CO2的反應

[演示] 向一瓶充滿CO2氣體的軟塑料礦泉水瓶中,倒入10毫升左右的飽和Na2CO3溶液,旋?o蓋子,快速振蕩一會兒。

[生]觀察現象:礦泉水瓶變癟,澄清的碳酸鈉溶液變渾濁。

[板書]Na2CO3+CO2+H2O■2NaHCO3

[師生共同分析]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小,這是析出沉淀的主要原因,而從方程式來看,106g碳酸鈉反應將生成碳酸氫鈉168g,生成的碳酸氫鈉多了且反應消耗了水,也會導致碳酸氫鈉析出。

評析:根據實驗現象的異同,引導學生分析碳酸鈉、碳酸氫鈉組成結構的異同,進而尋找證據進行推理,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課堂上精心設計對比實驗進行探究,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觀念。

教學環節3 總結提升,鞏固觀念

[師]碳酸鈉與碳酸氫鈉關系密切,請大家根據本堂課內容說說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

[生] 歸納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途徑(略),形成物質間有條件的轉化觀念。

[投影]碳酸鈉、碳酸氫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環節4 解決問題,拓展應用

[投影]問題解決:

[生]交流討論(略)

[課后作業]

查詢侯氏制堿法的工業流程圖,分析涉及的原理。

評析:通過幾個有“生活味”的問題解決,提升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化學應用觀。也體現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化學教學,是一種能使學生主動獲取化學知識、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教學策略。

三、幾點反思

1.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讓學生明白所學化學知識的價值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這也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讓學生“想學”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的價值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的價值,可以是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科技領域的應用,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可以是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在化學科學發展中的應用;還可以是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在化學及其相關學科學習中的應用[2]。高中化學課程中之所以安排“碳酸鈉性質與應用”教學內容,就是因為鈉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應用。本節課以侯德榜的愛國事跡為引課,以“為什么碳酸氫鈉可作為食品制作過程中的膨松劑?”“Na2CO3、NaHCO3均可與胃酸反應,為何不選用Na2CO3作抗酸藥?”等應用性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了知識的價值,明白了“為什么學”的問題,有效地調動了自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化學學科素養。

2.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提高能力、發展素養

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進行教學。教學中提供相應的儀器藥品,讓學生自己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主動對比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與應用,將知識融入推測、驗證、探究和歸納的過程中,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規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體驗化學研究的過程中發展了學科素養。

3.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科學地處理教材內容

篇3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思想政治;選擇;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2-0010-01

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學校辦學思想和核心價值觀統攝下所形成的教學特色,引導高中教師研究如何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加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深化高中課程改革,促進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運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圍繞“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研究”這一主題開展了“八所高中聯校主題教研活動”,以“同題異構”的方式開設了研究課“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在完成本課內容的教學以后,針對本次教研活動,結合活動主題,作如下研究。

一、對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一詞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發的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的,核心素養體系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引人關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組首席專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

(2)什么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四個要素,四者之間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政治特級教師方培君教授在談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狀元劉逸沖同學為什么選擇加試政治時,給出了劉逸沖同學的回答:“出于政治學科對于社會現象的理解與分析、思維上的鍛煉,有挑戰性;出于對社會經濟政治現象的興趣”“通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分析社會政治經濟現象的思維模式,不再僅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和怎么樣,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且慢慢從純粹的觀察者逐漸進入到參與者甚至小決策者”。由劉逸沖同學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作為將來中國社會公民的學生來說,思想政治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核心價值來看,這是一門進行基本觀點教育的課程;從基本功能來看,這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能力的課程;從培養目標來看,這是一門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養的課程。

二、對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探索

(1)在情境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培養有立場、有理想的中國公民,關系著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決定著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向。政治認同教育既是促進高中生政治社會化的需要,也是達成思想政治課程任務的需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后創設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個環環相扣的教學情境,構建基于政治認同的教育內容,如“共享發展”“兩會熱點”“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個稅改革”等,促使學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政治情感體驗,從而堅定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政治信念。

(2)在問題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養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國公民,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的主觀要求;法治意識:培養有自尊、守規則的中國公民,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齊下,其中,尤其需要從這兩方面著力: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夠堅持以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分析各種現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問題;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重邏輯、講規則的意識。在本節課“公平之路”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用視頻展示了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擴大的相關新聞報道,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直面現實:概括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擴大的具體表現”“追根溯源:了解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出謀劃策:談談你對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問題的解決措施”的三個環節。一事一議,引導學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來詮釋深奧的經濟道理,引領學生理解并學會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氛圍營造中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公共參與:培養有擔當、有情懷的中國公民,是法治意識的必然表現,也是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結果和行為表現。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始終融入了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創建情景、營造有利于學生“親歷政治”的課堂氛圍。在“公平之路”環節的最后一個教學內容中更是設計了“模擬提案”環節,鼓勵學生就如何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提交自己的“議案”。

三、結束語

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改革已經撲面而來,要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獲得終身受益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任重而道遠。作為政治教師,應對國家政治生活基本要義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和理性的態度觸摸社會的政治脈搏,進而培養其獨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愛國精神,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就一定能夠實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宏偉愿景。

參考文獻:

篇4

1注重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物理教學之中,問題的探究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通過問題探究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還可以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在物理教學之前,教師要精心的去設計課堂教學,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夠讓學生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去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探究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將知識理論應用與實踐之中,從而可以實現基礎知識向實際能力轉化的目的。其次,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通過提出問題能夠生成新的課堂學習資源,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物質的密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實物情景的來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上讓學生拿出所準備的木塊、鐵塊、塑料塊等物品,讓他們用手去感受這些物體有多重,再用測量儀器測量這些物品的真實質量,并引導學生辨析“一斤鐵比一斤棉花重”、“一千克水就是一升水”這些錯誤觀念。通過實物情景的創設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更加樂于參與探究,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能力。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這一部分內容時,由于光的傳播路徑較為抽象,學生很難直接觀察到光的傳播路徑,并且在白天去進行這項實驗本身就是難度較高的任務,所以教師可以引進自制教具進行演示教學,具體操作為:提前準備透明塑料瓶、蚊香、打火機、剪刀等物品,課堂上將透明塑料瓶剪成兩半,取瓶底的部分,并在桌子放上一塊兒點燃的蚊香,把透明塑料瓶倒扣在蚊香上,再拿出準備好的激光筆朝這個飲料瓶之中照射,這樣就能看到蚊香穿過煙霧的走向,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光的傳播路徑。在學習本節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在教室準備一個魚缸,在魚缸中注入清水再滴幾斤牛奶,然后將牛奶和清水進行混合,這時候再用激光筆進行照射,也能夠清楚的看到光在液體中的傳播路徑。同樣,課后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在家中用加濕器來制造煙霧的氛圍,用激光筆照射煙霧來觀察光的傳播路徑。通過實物演示的方法可以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就像這一實驗現象,借助生活實物將白天不容易發現的光路在液體和氣體中去呈現,可以很清楚的演示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所使用的器材是比較簡便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攜帶物品去試驗,這樣的話更便于理解,對于不能理解這一現象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反復實驗來理解。總之,在這種利用生活實物進行教學的方式下,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物理概念和規律,在學生遇到生活化的物理現象時,也可以通過類似的研究方法來進行實驗,這樣能夠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2注重學科之間教學內容的滲透,促進知識的融合

在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學科思想,比如,密度、微觀粒子、熔點等內容也包括化學思想,而在學到化學相關時也可以找到物質的變化原理,也能夠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在做生物題目時同樣能夠從化學和物理的視角去分析,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準備一個研究實驗,在一個透明玻璃筒里放入一塊帶有乙醚的棉花,用力的把活塞迅速下壓,這時候棉花被點燃了。根據這一實驗現象可以探究乙醚能否改變棉花的燃點、探究對物體做功是否會改變物體的內能等等。該實驗沒有學科之間明顯的界限,說明學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知識之間有著相互的關聯性,因此,通過學科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能夠加強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也能夠讓學生理清楚各學科之間的內在的聯系,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教師應該充分的去挖掘學科中的綜合性的內容,同時尋找各個學科之間的連接點,提高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對于學生來會比較困難,教師應該逐漸增加教學的難度。在學生提高了這種學習能力之后,在看到題目時就能夠判斷出題目的要求。可以找到學科之間的聯系。總之,通過注重跨學科學習的有效作用,能有利于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應該以教材為依據,挖掘生活之中有益的素材,讓學生參與到物理教學實驗之中,提高實踐探究能力,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物理教學的魅力。

3注重方法提煉,生成有效的物理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授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應該逐步的教授學生物理研究方法,這樣能夠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探究,從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和習慣。所以在物理教學之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教授學生物理知識,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提煉出物理的研究方法,這樣學生在學習物理的時候就能夠學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幫助學生探究正確而有價值的學習方法,學生逐漸的就能夠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獨特方式。比如在進行中考一輪復習時,在課堂上采取“主題互問互答”的形式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具體實施步驟為: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進行競賽,教師給出一個主題作為載體,每個小組圍繞該載體進行物理知識的設問,要求其他小組同學對該問題進行解答。比賽哪一小組提出的問題最多、質量最高;哪一小組的同學解答的問題最多。例如某次課堂上給出“灑水車”這一主題,學生們提出了諸如:灑水車勻速前進時,它的慣性、動能、重力勢能、機械能改變了嗎、灑水車的尾燈是并聯還是串聯的連接方式、灑水車的后視鏡是哪種面鏡等等一系列精彩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更好地建構初中物理知識網絡,同時在設問時能從出題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對問題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和透徹。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物理教學內容雖然很多都是以實驗為主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第一印象就是難度很大、枯燥無味,會覺得物理難以掌握,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從而導致學生難以接受物理理論和知識,對物理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太高的興趣,而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就能夠讓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比如,類比法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學習電學相關知識及概念時,我們把電流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流進行類比,同時將用電器類比于水輪機,開關類比于閥門,電壓類比于水泵,這樣電路就和水路形成了整體的類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覺得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提高學生對這幾個概念學習的興趣度,也能夠讓學生深刻的理解電壓、電流、電路等相關物理知識的內涵和意義。總之,通過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并且能夠靈活的去運用知識,做到觸類旁通,從而提升物理教學的效果。

4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內心得到熏陶

青少年的價值觀念關乎著國家的未來,書記在講話之中曾經表示過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價值觀培養,而在物理教學中能夠挖掘美學教育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富有情感和表現力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說在學習《聲音是什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一些歌曲的片段,比如說《蘇州好風光》。作為蘇州市的市歌,這首歌曲通過鮮明的江南園林、東方水城等元素的描寫,展現了蘇州春夏秋冬四季風景及風土人情各種意境。蘇州方言的演唱方式展示了詞曲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及留戀,歌曲所表達的理念是要注重對深遠淵源的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及對家鄉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揚我國民族文化,形成一個良好的民族意識,使學生樹立通過努力學習為家鄉、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的長遠目標。同時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學習聲音的音色、音調與響度等特性,既有利于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能夠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從而能夠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今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之下,學生都在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地探究知識,不再被動地去學習,因此教師也不能夠處在一個被動的教學狀態之中,應該積極主動去掌握更多知識,了解當下發展趨勢及學生關注的知識,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并適時的對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緊跟時代的節奏,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5關注單元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形成物理知識框架體系

初中物理知識的一個特點在于知識點比較分散且傾向于物理現象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形成分散學習的習慣,不關注知識的前后聯系,對于難點知識的理解就會有所欠缺,無法進行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是指從一單元或者一個主題的角度出發,根據不同的知識點的需要,綜合利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將教學內容進行再設計,讓學習者完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單元的學習。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形成物理知識的框架結構。以光的折射及透鏡為例,本單元是八年級物理中的難點所在,學生的整體掌握情況不太理想。鑒于這種情況,嘗試進行單元教學設計。以“眼睛”為主線,設計了“眼見一定為實嗎?”“眼睛——神奇的照相機”“眼睛的好幫手”三個相關聯的主題,分別對應光的折射、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視力的矯正三個重難點知識。第一主題中,固定好投屏設備攝像頭的方向,將鉛筆傾斜放入裝有適量水的燒杯中,通過大屏幕學生可以觀察到鉛筆彎折的現象。然后將鉛筆豎立在水中,移動鉛筆,改變其在燒杯中的不同位置,學生可以觀察到水上、水下兩部分鉛筆“錯位”的現象以及水下部分鉛筆“隱身”的現象。從而呼應“眼見一定為實嗎”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入折射內容進行授課;第二主題中,引入三角形玻璃磚對光的折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玻璃磚不同的組合對光線所能起到的作用,引入透鏡的內容,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探究實驗后,演示真實的傳統照相機的成像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物距、焦距、像距之間以及像的大小與物距像距的關系,通過實際操作深刻理解照相機的工作原理。過渡到眼睛,說明眼睛的神奇之處在于晶狀體是一個可變焦距的凸透鏡,利用水透鏡注水和抽水演示晶狀體的調節功能,使光屏上原本模糊的像再次變得清晰。至此,眼睛的工作原理學生就會有深刻的認識。如果眼睛的晶狀體不能正常的進行調節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引出第三主題:眼睛的好幫手。繼續借助水透鏡進行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模擬,通過給水透鏡佩戴適當的透鏡,達到像再次清晰的效果,讓學生掌握視力的矯正方法。單元的最后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手邊簡單的實驗器材自制簡易投影儀。提供器材:鐵架臺(包含兩個鐵圈,一個鐵夾)、F型光源、凸透鏡(直徑9cm,焦距24cm),同時提示學生在教室里有一塊很大的光屏——天花板。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在天花板上呈現一個正立放大的F型光源的像,通過活動使學生獲得了成就感。同時小組合作的方式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與溝通的能力。體驗到自制教具的樂趣。

6結束語

篇5

關鍵詞 學科核心素養 生物課堂教學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并明確指出:“教育部將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可見,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輪的高中生物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也必將成為改革的靈魂。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完成基礎教育的素質養成目標,必須通過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而達成。具體到生物學科,就是如何培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一線教師如何在課堂中開展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實現課堂的轉型,是重要的課題。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節“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為例,淺談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和組織教學,以期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1 基于素養的教學目標

學生的學習是分學科進行的,如何才能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各學科的教學相統一?其實兩者并沒有沖突,只有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分解為各學科的核心素養,通過各學科的教學貫徹下去,才能使培養核心素養具有可操作性,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生物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囊括了素質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勞動技能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有著一定的的優勢。當前,高中生物課程改革更加注重生命觀教育、科學通用概念教育、科學實驗方法和探究能力教育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從生物學視角出發,每一點都是知識、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個人和社會價值,是高中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的重要部分。

崔允t教授在《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一文中明確指出:教學實踐中,教師的關注需要發生轉向,從關注知識點的落實轉向到素養的養成,即從關注“教什么”轉向關注“學生學會什么”,這都需要教師更多地思考。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應發生轉變,即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生物學核心素養。

在“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一課中,筆者設置了以下教學目標:(1) 通過上網搜索資料,了解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發現過程及其作用,認同科學探究的歷程是在不斷地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需要有質疑、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2) 通過小組學習構建血糖調節的動態物理模型,探究血糖調節的過程,從而歸納總結運動中和飯后血糖調節的概念模型,M而掌握本節課的核心概念――反饋調節并且能類比推理體內其他激素調節過程;體會模型建構的方法及好處。(3) 學會做小醫生,網上搜索當前治療糖尿病等激素失調疾病的方法并在課上分享,從而了解日常預防疾病的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更加珍愛生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 基于素養的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的品格并培養其持久的能力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關注的重點,該過程往往離不開有效的生物課堂教學。當前,課堂中生物學科素養教育的落實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構建落實型課堂;落實個性化教學,放飛每位學生;發揮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體現學科特征。筆者正是以以上幾點作為啟發,尋找生物課堂核心素養教育的切入口。

2.1 了解學情,準確定位

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習的主體――學生,為了避免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控,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情,制定教學目標,做到“以學定教”。其中,“設計學前準備、制定教學任務”尤為關鍵。

高二的學生已在初中學過激素的概念和人體主要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課前教師要求小組利用互聯網查找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科學史、糖尿病的病因與治療方法以及激素藥物的使用現狀,并做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設計課堂上討論的問題以及制定符合學情的學習任務也至關重要。在本節課中,筆者將課堂教學分為“小組分享課前收集的科學資料”“設置情境――小組合作構建血糖調節物理模型”“小組展示血糖調節的概念模型”“小組分享當前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以及激素類藥物的使用情況”,期間設置的情景與生活息息相關,如“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血糖是穩定的嗎?”“當身體不能產生足夠胰島素時,將會發生什么情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安排學生完成相關的“討論與思考”,突破重難點。

2.2 科學規劃教學環節

本節課為模型建構課,學生需動手操作,筆者參考“學講方式”,即學進去講出來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通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流程為:自主先學資料分享小組探究交流展示歸納總結學后反思課后拓展。

2.2.1 小組探究任務明確

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例如,筆者設計的探究任務1為:小組合作構建血糖調節的過程,歸納總結出馬拉松運動員運動時血糖調節模式圖。筆者要求每個組員都要有明確的分工、交流討論,確定發言人,如小組中誰來扮演甲乙丙,運動時及飯后指令由誰發出,由誰歸納總結等。

2.2.2 及時收集和解答問題

理性思維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問題意識,讓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學生在合作的過程除了完成教師布置的探究任務之外,還會產生新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捕捉這些問題。可讓學生把問題寫在本子上,教師挑選普遍性的核心問題在課堂上予以解答,實現有效教學。例如,是否身體中所有激素的調節方式都類似于血糖調節?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胰高血糖素嗎?在小組活動的環節中,教師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提問與傾聽,在問題的反饋中提高合作的深度。

2.2.3 多樣化的交流展示

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以及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本節課中筆者安排了多樣化的交流展示。學生在本次教學中不僅能口頭表達,還能借助黑板、多媒體、圖片道具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例如,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血糖調節的模式圖,并進行講解。

2.2.4 學后反思及拓展

學后反思有利于學生建立知識網絡,鞏固學習的成果。本節課知識性目標主要是通過模型建構,讓學生掌握核心概念――反饋調節。因此,筆者留下的反思任務是:回顧血糖調節的過程;試舉例說明生活中反饋調節的實例。

從課堂來看,學生能寫出血糖調節的機制,并對其他激素調節機制產生疑問;掌握了模型建構的一般方法;認同激素的發現過程是在不斷地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在了解日常預防疾病知識的過程中,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最好的課堂應該是在學生解決舊問題的同時產生新問題。筆者在本節課中也留給學生拓展題:查閱資料,說明血糖調節只有激素的參與嗎?以甲狀腺激素為例,你能寫出其反饋調節的過程嗎?這些問題既是本節課的延伸也是下一節課的引子,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

2.3 角色轉換,組織教學

基于核心素養的生物課堂教學,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由課堂知識的主講者轉變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參與者。

2.3.1 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學中,好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主要體現在對學情的掌握、對教學的設計、對學習活動的組織、對問題的適當點撥上,使教學環環相扣。筆者是這樣引導教學的:以馬拉松運動員為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安排其中一個小組演示血糖調節模型建構過程;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修改得出血糖調節模式圖;通過模式圖引導學生建構核心概念――反饋調節。在歸納模式圖時,筆者是這樣點撥的:血糖調節的核心是實現機體的穩態即血糖濃度的穩定。血糖濃度過高需要什么激素降低?濃度過低需要什么激素升高?

2.3.2 協調者和參與者

課堂上,教師要做“站在現實后面的”參與者,走下講臺,參與到各小組的學習中,收集相關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5個教學時機:指導預習的時候,教師要讓一步;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慢一步;展示拓展的時候,教師要退一步;研討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停一步;總結反思的時候,教師要緩一步。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例如,總結血糖調節機制時,小組代表把討論的結果寫在黑板上,小組間相互查漏補缺,教師略微點撥,最后再歸納總結。

2.3.3 激勵者

新課程倡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激鈦生。筆者通過“小組積分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表現欲;采用“獎品制”激勵學生,使其在成功中樹立自信。

3 基于素養的教學評價

“發展性評價”是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評價中最有價值的理論,理論指出要注意學生自我參照的評價,即把評價結果與學生學前起點進行比較,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考察。在課堂上,教師應多以啟發性、鼓勵性、引導性語言與學生交流,并以適當的表情和動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此外,課后,小組內的成員要針對本節課進行自評和互評,記錄在本子上,供教師參考。教師要選擇精當的習題檢驗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鞏固學習成果。

新一輪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指向,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準繩。然而,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堂課所發揮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如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高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模糊的認識會在教學實踐中逐漸清晰,關鍵是敢于嘗試。

參考文獻:

[1] 徐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 2016(20):115-115.

[2] 賴海元.新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生物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J].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2010.

篇6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內涵

核心素養具有復雜的結構,其所涉及的內涵,并非是單一維度,而是多元維度的,素養不只重視知識,也重視能力,更強調態度的重要性。(見圖1)C=(S+K)A,即核心素養是人的技能、知識與態度的乘積,不是簡單地相加。

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是素養量的聚焦,更是素養質的提升。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已初步確定,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四大要素已經明確,我們需要怎樣的課堂才能提高地理學科素養的質?答案只有一個,聚焦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學就是觸及教學的底部和本質的教學” 。既然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多維融合,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識的依托地“學科教材”、技能的生發地“學習過程”和態度的涵養地“學生心靈”。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深度教學是學科思想與方法、學生興趣與情感和學習建構與發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學模式。(見圖2)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特點

根據深度教學內涵,結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我們認為地理學科深度教學的特點有:

(一)從學科維度看:深度教學是基于地理學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學

任何教學如果不能觸及學科教材本質,其教學效果必然是淺顯的。李松林教授認為:“知識涉及四個層面,即符號系統、信息系統、邏輯系統和意義系統,形成知識的四重結構。”(見圖3)

地理符號系統是指地理教材的圖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統是指地理符號所傳遞出來的內容,地理邏輯系統是指地理知識各要素的綜合,地理意義系統是指知識背后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四部分知識內容(2011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斯賓塞之問今天又成為地理教師的重要議題,深度教學究竟要教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義務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學習一個大洲、五個地區和五個國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劃分不同的區域、二百多個國家,如果讓學生在學校期間一一學習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教材提供五個國家和五個地區的地理知識,顯然不能代表對世界地理整體、全面、系統的把握。編者提供一洲、五區和五國家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洲、地區和國家的具體知識,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學科教材本|,讓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為學生繼續學習地理知識的羽翼,一言簡之,就是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地理思想與方法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理念上要樹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學觀念,教學目標上要重視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標的設計,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蘊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學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為指導設計學法和教法,教學評價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評價。

(二)從學生維度看:深度教學是基于學習主體興趣和情感的教學

地理課堂教學如果不能激發學生充分參與的熱情,學生就會處于被動學習、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學不可能真正發生。深度教學觸及學生心靈深處,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內源性學習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地理課堂的學習。興趣始于新奇,決定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會驅動他們探究動物獨特性的奧秘;情感重在共鳴,中東地區戰火紛紛,兒童失去親人的痛苦眼神引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他們急切探究這個富饒卻又充滿血淚的地區。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情感決定著學習的持久度,持久的學習是學生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學天地人事,育價值觀念” 是深度教學的重要體現。

(三)從學習維度看:深度教學是基于學習過程建構和發展的教學

M.戴維?梅里爾指出:“盡管當今的學習機會和環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個學習者的基本學習機制并沒有改變。”地理學習本質是什么?學生為什么能夠認識地理事物?為什么能夠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影響地理課堂學習的心理機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靈結構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靈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靈感性部分,心意則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義結構。腦科學研究表明,腦是學習的器官,左腦是語言腦、邏輯腦、知性腦,右腦是形象腦、直觀腦和感性腦,左右腦在間腦的作用下,共同建構意義,從而形成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心靈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腦具有尋找和建構意義的功能。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心靈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腦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學習和地理理性學習相結合,才能完整建構地理意義。(見圖4)

意義建構就是建立新聯系的過程。如學習《西北地區》第一課時時,學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觀圖片,西北地區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學生對其抽象為氣候干旱;學生通過西北地區綠洲農業、塞上江南(兩個平原),抽象為西北地區農業為灌溉農業;通過西北地區優良畜種,看出本區以畜牧業為主。這是學生第一個層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個要素進行聯系,發現本區干旱的氣候制約著以灌溉農業為主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達,體現了地理環境的綜合性,進行了第二次抽象。通過西北地區景觀東西部的差異的比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層次差異性。地理意義的建構聯系,既有同層橫向聯系,也有異層縱向聯系。從具體到抽象以歸納的方式實現意義建構,從抽象到具體以演繹的方式進行能力訓練。(見圖5)

學生這個建構過程還必須遵循階段發展理論。“發展乃是指一個人在與周圍人交往的過程中,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根據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地理教師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時,更要了解學生學前知識、生活經驗,把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定為現實水平,通過獨立閱讀圖表完成任務定為實際發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師幫助下能夠完成任務定為潛在發展水平,在兩種水平之間確定最近發展區,在最近發展區設置情境問題,才能讓學生有適切壓力,才能激發學生挑戰精神,從而把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在最近發展區,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腳手架,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深度建立在學生特定發展水平之上。(見圖6)李松林教授把知識分成經驗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思想性知識、價值性知識,相應每類知識也有五個層次水平,即經驗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價值水平。這就告訴我們地理課堂知識的學習呈進階式,“設定怎樣的學習序列,學習者依此通過遞進式的學習而逐漸進階,最終達到較高水平”。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觀念相互融合、共同促進,從初中到高中,從學校到社會呈螺旋式、漸進式、階梯式發展,最終指向培養地球村活躍而負責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實施

根據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內涵和特點,深度教學應該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參與度大(engagement),應該具有怎樣課堂教學結構才能實施深度教學達到e3最大效度教學?我們可以借鑒M.戴維?梅里爾的首要教學原理和李宗錄老師的基于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基于問題解決的“圖探式”地理課堂教學,嘗試探索實施深度教學的途徑。

(一)圖探式教學結構原理(圖7)

1.圖探式教學是基于地理問題解決的探究教學。

地理教材由圖像系統、文字系統和數據系統組成,地理新課標中教學內容標準共94條,其中明確提到“運用地圖”的有50條;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頁,而圖幅數量為555幅,這就充分說明地理教學是一部圖學史。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并不能主動去閱讀地理圖表,他們只關注文字系統。如何突出地理圖像系統?關鍵在于設計地理問題,讓學生帶著地理問題去閱讀地理圖表。梅里爾認為:“當學習者在現實世界問題或者任務情境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時,才能促進學習。”教師要精心研究圖文系統,轉化成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地理問題成為學生與圖像之間的紐帶,從而讓學生深入探究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實現地理知識的再造。

2.圖探式教學是基于學生對話交流的活動教學。

梅里爾認為:“基于問題學習和基于同伴教學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具體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以學生觀察、思考、講解、分享、討論、評價等一系列活動為中心,學生系列活動是為了建構意義,對話學習是建構意義的核心。佐藤學認為“在對話學習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與重建伙伴”, 對話交流的活動成功完成對真理的探索和對自我的認識。佐藤正夫認為:“一切對話無非由說話與用于深思的時間空當所組成。”要求學生圍繞情境問題深入思考,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組組之間的多向對話交流,課堂教學深度的體現指標就是學生對話交流內容的深度、質疑的深度、表達的深度,離開學生深思熟慮,深度教學無法形成。

3.圖探式教學是基于學生深度反思的建構教學。

梅里爾認為:“當學習者反思、討論和鞏固新習得的知識和技能時,才能促進學習。”反思是課堂教學重要的環節,貫徹課堂教學始終。在情境問題解決時,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識對問題解決的不足,并尋求問}解決思想和方法,從而不斷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建構知識網絡時,我們習慣性讓學生進行課堂學結。這一環節的學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認為有四個層次,即回顧、歸納、追究、批判。多數學生能夠把本節課知識點總結出來,處于“回顧”層次,個別學生能夠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建構知識網格,達到第二個層次“歸納”,卻很少有學生對知識進行追究和批判,這是我們圖探式教學課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圖探式教學課堂流程

根據“圖探式”教學聚焦問題、對話交流、反思建構等原理,我們設計了圖探式教學流程,具體教學流程如見圖8。

篇7

關鍵詞: 高中教學 英Z教學 核心素養

引言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興邦之根。加強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畢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教學工作不僅應該讓學生學到具體知識,更需要讓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也是素質教育對我們的具體要求。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積極倡導下,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如何將口號落實于行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從實際出發,從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出發,找到具體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一、核心素養內涵概述

素養,顧名思義,不僅包含了一個人的基本知識、社會技能,同時包含了一個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只有具備良好的素養,才能夠成為一個利國利民并且能夠為國家建設及自身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優秀人才。對于學生而言,核心素養應該是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具備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基本素養。之所以被稱為核心,就在于它不僅體現了一個學生最基本的道德水平與技能水平,同時能夠由此發展更多優秀品質。在21世紀的今天,教育教學工作的目的是要重視能力與品德兩方面的工作,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與根本任務。如何將這些抽象化的概念滲透于日常教學工作,就是我們需要加大工作力度與研究力度。

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幾個關鍵

“核心素養”這四個字,可以分為智商、情商、品德三個部分。具體來說,首先,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獲取信息,如何實現對各種信息的及時篩選、加工、利用,是我們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素養”,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有用信息,實現積極利用,是提升學生智商水平的一大關鍵。其次,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不僅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其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加強這兩方面的思維能力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創新,實現主動學習、有方法的學習,從而成為具有突破性思維、嚴密性思維的高智商人才。在情商培養方面,應試教育體制下,這一直都是一個重點和難點,課堂上教授給學生的多為具體知識,很少能夠實現感性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得到更多人文素養方面的學習與鍛煉,從而讓課堂失去了感性及人文的色彩,大大抑制了學生的情商發展。再次,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里的人,不僅是具有高超技術及生產能力的人才,更是具有大愛精神與高尚品德的賢才。品德培養正是核心素養的最核心部分。但從目前的教學環境來看,除了思想品德課程以外,學生很難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有效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與素養境界。所以,這也是我們需要加大工作力度與研究力度的重要方面,讓各學科的教學能夠為促進學生道德水平提升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三、高中英語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

英語是一門重要學科,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學好英語、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學習、工作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高層次人才的必然要求。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英語學習都備受重視。然而,英語的工具化趨勢加強,也在某種程度上將英語學習演變為一種功利化的行為。絕大多數的課堂教學內容只集中于具體知識的傳授、具體技能的掌握,而極少涉及與考試無關的其他內容,老師們也幾乎全憑考試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這雖然能夠集中力量強化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但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此階段正是學生塑造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期,如此功利化的學習模式,不僅不利于正確三觀的培養,還容易讓學生形成唯能力與競爭至上的偏激思想。所以,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教育模式,讓核心素養培養真正走進高中英語課堂。

四、加強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思考

前文我們就核心素養的含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積極意義,以及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其中的問題是突出的,問題的解決是迫切的。筆者認為,要實現高中英語課堂中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1.樹立核心素養教學理念。

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其自身就必須樹立起核心素養培養的積極教學理念。理念的樹立,不僅要體現在具體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學習上,更需要從自己的教學情況出發,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入手,制訂更為科學合理且符合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計劃。學校方面也應該加大教師隊伍的培訓與考核,確保每一位教師教學意識的正確與先進。

2.加強跨學科聯合。

高中英語雖然教學任務繁重,內容復雜,但如果一味專注于技能培養,其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甚至會造成前文所說的一些不良后果。跨學科聯合是當前教學活動中的熱議話題,跨學科不僅能夠豐富本學科的授課內容,拓展授課形式,同時能夠讓學生學到更為豐富的知識,在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跨學科聯合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與研究。針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及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要求,筆者認為,跨學科聯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在學習具體英語知識的同時,通過拓展內容的補充,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歷史背景,讓學生不僅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語說法是“The Second World War”,同時引入歷史學科的內容,通過補充二戰時期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在知識補充的過程中也可以相應補充一些英語名詞及俗語,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其次,在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下,我們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英語國家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鑒賞內容,除了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之外,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打破沉悶的教學氣氛,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感性了解與思考能力。

3.改革教學形式,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樹立,長期以來都是教學工作的重點,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真正做到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是比較困難的。其中包括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學生習慣于被動學習,即便老師給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由討論,他們也往往無法打開思路張開嘴。其次,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往往占據著支配者的地位,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老師說了算,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僅有老師缺乏學生主體意識的因素,同時因為教學任務繁重,讓許多老師無暇顧及學生的具體問題。核心素養的培養,正是要求我們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民主意識、是非意識,不唯老師的意見至上。想要真正做到這一點,老師必須養成“管住自己的嘴”的好習慣,不要看學生稍微有點疑惑就立刻幫忙答疑解惑,稍微有點困難就馬上進行指導,這樣一來,學生就得不到自己鍛煉的機會,也無法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鉆研獲得成果的喜悅心情,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于向老師求教,到最后,就算老師給機會讓學生展開討論和思考,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樹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弱化老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形象,這里的弱化不是貶義,而是讓學生能夠更加重視其他同學的意見與看法,不唯老師的意見至上,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知識查閱和學習,樹立網絡時代的正確意識,正確對待各種信息資源,有效分揀有用信息。如此一來,課堂學習不僅學生會更主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也會增強,課堂的民主氛圍會更加濃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同時獲得到教和學兩方面的體會,真正實現民主教學、積極學習。

4.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

高中課堂一般學生人數眾多,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存在著尖子生和差等生被老師重視,普通學生泯然眾人矣的問題。普通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忽視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將給課堂教學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作為老師,其不僅應該關注尖子生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還應該重視比例較大的普通學生的學習持續提升。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大綱的指引下,進一步實現教學計劃制訂的針對性與目的性。針對性與目的性不僅體現在分數等級的劃分上,更應該體現在考試內容的確定上。為了實現每個學生的均衡發展,可以在考試內容上區分出優等、中等、待加強等幾個層次的內容,同時可以從語法、閱讀、聽力、作文等多方面進行不同側重的編寫,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實現查漏補缺,將整個班級的學習保持在一個較為平均的水平。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老師花費更多精力去研究學生和與學生積極溝通,這也是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老師提出的更高要求。

結語

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研究是當前學校教育的熱議話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重點加強的地方,要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技能、知識、品德等多方面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需要我們大力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教育活動中與實踐中,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許多問題,但只要我們立足教育,立足學生主體地位的樹立,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必然能夠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取得經驗和成績,不斷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燕.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之我見[J].都市家教,2016.1.

篇8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課堂轉型 教材分析

修訂中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五個維度構成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將原來的三維目標有機整合并提升至更上位的學科哲學層面,凸顯了化學學科在育人方面的教育價值[1]。然而,如何將其有效地轉化為教師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教學層面,是高中化學教師當前最為關注并困惑的問題。筆者認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并非要求教師們對課堂教學目標另起爐灶,而是要整合三維目標,核心是對教學文本中知識載體的教育價值的認識提升和有效的教學設計(轉化)。

一、公開課的教師教學行為效度分析

本節公開課選自蘇教版《化學2》專題二第二單元的“化學反應中的能量”[2],該節公開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環節見表1。本節課基本以蘇教版教材中知識的呈現順序進行教學設計,從時間分布可看出,教學目標是紙筆測驗中的高頻考點“熱化學方程式書寫”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學重點則放在以任務驅動的熱化學方程式相關試題的當堂練習,難點為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的完整規范的解決,課堂實施則貫穿從練習中發現問題、從教師點評中修正問題的教學思路。可以說,基于教師對學科教育的應試經驗與功利思考,這樣的教學設計似乎合理有效,許多中學聽課的同行也持肯定的意見。然而,筆者聽完課后心里總感覺不能釋懷的是,該節課到底該給孩子的人生留下什么?我們教師到底為什么而教?為什么要這樣教?教的效果到底如何?

評價一堂課基于不同的視角,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但是,評價的效標包括以下幾個基本點:一是教學目標是否定位準確,其定位依據是什么?二是貫徹目標所采取的教學策略是否合理,其合理的依據是什么?三是課堂調控是否流暢,流暢的內涵是什么?四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等輔助有否特色,特色的意義又是什么?因此,教學設計中如何對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內容的教育價值,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

二、教材文本中知R載體的教育價值及功能分析

對教材知識載體的教育價值與功能的分析,首先應回歸于課程標準(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化學反應與能量”這一內容領域的中學學習要求分成三個階段。本節課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知道化學反應總會伴有能量變化”的基礎上,承上啟下進一步“知道化學反應伴有能量變化的原因”,為高中選修的進階“認識這一原因可以為我們人類如何利用”打下基礎。學習對象則是不分文理的所有受教育的學生。基于課程標準要求的本節課教學目標分析,該知識載體對本階段學生的學習要求可以從三個認識維度展開。

1.對學生世界觀會形成怎樣的基本態度和情感

依據課程標準可以看出,本節課教學的核心要點有兩個:一是知道化學反應總會伴有能量變化的原因,是反應物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物化學鍵的形成。反應物與生成物兩者的能量有差異,這些能量必然會通過宏觀的形式表現出來。二是知道這一原因后,學會用一種簡單的符號化方式將這一變化表征出來。顯然,這樣的學習過程和認識結果,會使學生形成對化學科學獨特的認識物質世界的方法和視角的賞析與價值認同:世界萬物萬千變化的宏觀現象,深入其微觀探索,可以得到規律性認識,并且對于這些規律性,化學學科還能用特有的符號化方式進行表達。這樣的影響,遠比掌握某個具體知識要有意義得多。因此,如何幫助學生自我建構起化學反應總伴隨有能量變化的微觀視角并獲得認知,從教育的本原來講才應該是本節課最核心的目標!

2.學生能夠掌握哪些化學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能力

學生已經具有了化學反應基本特征及其反應本質基本了解的知識。因此,借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類比與遷移,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對化學反應總伴有能量變化的本質的探討這樣一個新認識,是該節課教學對學生學習方法與能力發展培養上的教育功能所在。課堂教學應該從這樣一條教學主線出發,即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反應物發生了什么變化?生成物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除了導致物質組成的改變,還導致哪些變化?這樣的變化有可能導致哪些宏觀結果?物質的變化過程可以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過程也能否用這種符號化的方式表達?熱化學方程式書寫與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的差異在哪?為什么?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串解決與演繹思維,逐步養成學生化學學科獨特的思維習慣,完成學科素養有關“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要求。這種自主解決問題獲得新認知的過程,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它遠比知識的記憶來得重要。

3.學生能夠掌握哪些有關的化學知識與技能

該節課的核心是如何認識化學反應總會伴隨能量變化的本質的認知培養和能力培養,核心知識與技能應該是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通過自我建構對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本質的了解,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為什么與化學方程式有不同的要求,其不同點所反映的本質是什么。因此,這樣的認知結構形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化并轉化為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及素養。

三、基于化學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設計探討

由該節課教學內容的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價值分析可見,課堂教學中的學科素養教育功能的挖掘與利用,應該緊緊圍繞解決學生的認知沖突即“為什么化學反應總會伴隨能量變化”這一主線,以幫助學生自我建構化學反應與能量關系的初步認識為教學目標,以真正理解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的基本要求為教學效果評價的效標。由此,進行教學再設計實例的過程分析見表3。

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該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學習過程中取得的能體現學科本質特征的關鍵成就[4]。這種關鍵成就不是先天而是通過學習以及其他活動逐漸養成的后天行為,它的形成不僅需要結構化的知識技能,更需要基本方法和思維模式。因此,教師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轉型,教學強調的不是記住了“是什么”,而是解決了“為什么”。十四年的新課程改革實踐的反思表明,就化學這門科學課程而言,阻礙教師推進新課程改革實施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不是理念,而是教師對課程教育的上位認識和學科本體知識的教育價值與功能的認知水平。因此,構建一個專業教師發展的體系與機制,是推動課程改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真正落實的核心問題。

――――――――

參考文獻

[1] 王云生.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及其確定―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 陳樹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擔當―我的“核心素養”觀[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

篇9

關鍵詞:實驗探究;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分類表征;綠色運用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1-005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7

2016年5月19日,南通市高中化學(使用人教版教材)優秀課評比在江蘇省海門中學舉行,我有幸參加課堂展示,在高一(7)班借班上了一堂新授課“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第1課時)”。本次活動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主題,下面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作一介紹。

一、設計理念

鑒于人教版《化學2》[1]中本節課的“承前啟后”:既是對《化學1》中鈉、鋁、鐵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識和氧化還原反應的進一步歸納、梳理和運用,同時又為《選修2》第三單元“化學與材料的發展”課題2“金屬材料”中深入學習鐵、鋁的冶煉做好準備。在綜合比較了人教版和蘇教版中有關金屬的教學內容后,設計了兩條主線,一明一暗。明線:即以人類發展史中重要金屬材料的發現和使用為主線,著重討論青銅時期銅的冶煉(因為人教版《化學1》對銅的教學相對不如鈉、鋁、鐵系統,而蘇教版《化學1》[2]編有“銅的獲取和運用”)和鐵器時期的煉鐵、煉鋼(考慮到鋼鐵仍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屬材料),進而結合金屬活動性,通過歸納、分類和整理各種金屬的工業冶煉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暗線: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中,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結合適當的學法指導,從“實驗探究”“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分類表征”“綠色運用”等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整節課的教學思維導圖可表示為圖1: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銅、鐵等金屬的冶煉史,認識冶煉金屬的一般原理,初步學會分析、比較和歸納不同金屬的冶煉方法。

2.深化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和運用,感悟其在金屬材料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3.銘記歷史,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學流程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

[師]先來做個游戲――連連看!游戲規則是對人類歷史發展代表性時期和對應的標志性技術或人物進行連線,如圖2。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金屬材料。石器時代“火”的發現和利用為銅、鐵的冶煉奠定了基礎,包括工業革命時期大量使用有色金屬材料。所以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世界材料發展史。

設計意圖:第一,寓教于樂;第二,明確本堂課的明線――不同歷史時期典型金屬冶煉及金屬材料的運用,初步體驗分類表征;第三,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幕布”功能,使得游戲與評價變得簡便可行。

2. 活動一:了解銅的冶煉歷史

[圖片展示]介紹兩件珍貴文物:司母戊鼎和銅虎頭。

設計意圖:兼有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銘記歷史教訓的用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銅虎頭已經超越了一件普通文物的意義,喚醒我們同學:中國至今還有上百萬件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1)從銅的化合物中還原出銅

問題:人類很早就發現,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在熊熊燃燒的樹木中灼燒,樹木余燼里會有一種紅色光亮的金屬凝固出來,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所發生的反應:(1) ;(2) 。

早期濕法煉銅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其原理為 。

[生] 討論概括出上述兩種方法制銅的本質――從化合態還原為游離態。

視野開拓:介紹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編鐘”(圖片)的高超鑄造技術:運用合金比例(圖片)控制音色!(錫偏低,鐘聲單調而尖銳,過高鐘體韌性下降易被擊破,而適當的含鉛量則有利于聲音的衰減,改善音色)。它的神奇還不僅于此……(有興趣的課后可上網了解)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后面介紹煉鋼中通過調節硅、錳等合金元素來得到用途不同的鋼材埋下伏筆。由組成的不同而導致結構的差異,從而初步感受“性構相依”。而對于“神奇的音樂性能”現場不講,僅留提示,必定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兼有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設想。

(2)分組實驗――“電解氯化銅溶液”

【實驗說明】

[師]J形管[3]高端碳棒與電源負極相連(陰極),J形管低端碳棒與電源正極相連(陽極),注射器內裝有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通電(24V)3分鐘,注意觀察陰、陽兩極現象,結束實驗后向上少許提拉注射器活塞(注意不要吸進溶液),觀察試紙顏色,并完成化學方程式。

設計效果:從實驗的角度豐富了制備銅的方法,也為《選修4》中電解精煉銅開一扇窗。可通過加液后在J形管兩端自然形成的液面高度差判斷裝置的氣密性,另外裝置在密閉體系中檢驗Cl2,減少了其對環境的污染,本身就體現了綠色化學思想。

[師]視野開拓:簡單介紹現代煉銅技術――火法煉銅和生物煉銅。

3. 活動二:認識煉鐵(鋼)的原理

(1)實驗探究――“鋁熱反應”

裝置改進如圖4:用水泥和沙子在鐵皮罐內側澆鑄成坩堝狀,底部開孔,將紙漏斗放入,填上鋁熱劑,表面鋪一層氯酸鉀,三腳架下面預先放好盛有細沙的蒸發皿。用坩堝鉗將燃燒的鎂條插入反應物引發反應,……夾出紅熱物,用磁鐵靠近。

設計效果:當給鋁熱反應重新按了這個家后,用5g Fe2O3和2g Al粉演示,現象十分明顯,火焰集中在小范圍內垂直向上噴射,底部高溫熔融物相對集中落下,并能在細沙中保持相對較長時間(約10秒)的“紅熱”狀態,給學生對反應放熱留下深刻印象,稍冷,能被磁鐵輕松吸引。十分適合當場演示,在藥品預先加好的前提下,整個實驗用時在4分鐘以內。

[師]請完成該反應的方程式(并點評)。鑒于鐵、鋁都是用途極為廣泛的金屬,這個反應不具有大規模煉鐵意義,但是這個反應由于放出大量的熱,因此可以用來焊接鐵軌(稱之為鋁熱焊)、冶煉高熔點金屬(如錳、鉻和鎢等)、甚至用于定向爆破。

[師]根據反應的宏觀現象,從微觀角度加以分析。

問題1:根據反應的宏觀現象,從微觀角度繪出鋁熱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見圖5。

[生]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將反應物、生成物拖到相應位置,并連接成曲線①。

問題2:反應物能像乘“滑滑梯”一樣自然而流暢地轉化為生成物嗎[4]?

[生]小組討論,修正曲線①為曲線②。

問題3:能不能降低反應的“坎兒”(如曲線③)?

[生]使用催化劑。

[師]尋找合適的催化劑!而金屬及其化合物是這個領域研究的熱點,可謂方興未艾(200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上的突破)。有興趣的同學兩年后可以考慮填報“催化工業”專業,今天你們站在海門市基礎教育的制高點,相信假以時日,你們也一定能登上世界“催化工業”的巔峰。

設計意圖:利用電子交互白板能輕松展示上述層層遞進的三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較好地落實了“宏微結合”,進而完成從“物質轉化與能量變化”雙重角度認識物質世界!并且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再次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學生不由自主的熱烈掌聲也給予我極大的鼓勵)。

(2)看圖比較古代煉鐵和現代高爐煉鐵

結合屏幕上的古代煉鐵圖片和高爐煉鐵示意圖,進行比較并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比較是一種高效、深刻的學習方法。

[圖片展示]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圖片以及最近出現在南海的美國現役主戰航母――“斯坦尼斯號”圖片。

設計意圖:第一,說明作為輪船或航母甲板對鋼材質量的要求之高;第二,聯系時下區域政治熱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自發轉化為一種民族的使命感、責任感。

[視頻播放]結合“氧氣頂吹轉爐煉鋼”的模型觀看相應視頻,理解煉鋼的目的及反應原理。

4. 活動三:整理金屬冶煉的本質、方法、過程和金屬資源的有效使用途徑

(1)簡單表示金屬冶煉的本質:

(2)結合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討論不同金屬冶煉方法的選擇。

(3)金屬冶煉的一般過程包括 、 、 。

(4)列舉合理開發利用金屬礦產資源的幾種途徑。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建構,同時形成本堂課的主板書設計,見圖6。

[師]金屬材料發展的歷史演變是材料發展的歷史演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7。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個重大時期看,材料歷經了天然材料陶瓷青銅鐵鋼有色金屬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這正驗證了美國科學家西博格的一句話“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課后拓展:上網查閱、走訪、調查了解海水金屬資源的利用現狀和展望。

五、教學反思

1. 對立與統一

整合和發揮素材在教學中的辯證性:如兩種青銅器圖片的使用,既激活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讓學生回憶了中華民族這段屈辱的歷史;又如,為說明材料科技的進步是為造福人類社會,卻又選擇了“泰坦尼克號”海難圖片,以及以“斯坦尼斯號”為代表的美國航母在南海制造緊張局勢……也很好地印證了課的最后所引用的恩格斯的充滿哲理的一句話:“化學既是關于自然的科學,又是關于人的科學。在當代科學的發展趨勢中,它們正在走向統一。因此,現代化學不僅是認識生命過程與進化的手段,也是人類生存和獲得解放的手段。”

2. 實驗探究與創新

J形管的運用有效地保證了兩液面高度差的形成與觀察,同時采用注射器保證了實驗中電解氯氣的綠色檢驗,很好地發揮了實驗的不可替代功效。實驗結束后將針筒中的氯氣推入燒堿溶液吸收即可,而CuCl2溶液可供多個平行班級重復使用。鋁熱反應的反應器以及引燃方式都做了改進,改進后的裝置能承受反應高溫,外壁不會發燙,可用于反復演示實驗而不損壞。引燃鎂條時,先用坩堝鉗夾住鎂條中部,點燃一端迅速將另一端插入鋁熱劑,這個動態的過程相比教材中靜態的過程而言,改善了空氣和鎂條的接觸,反應加劇,有效解決了原來演示過程中燃著的鎂條自上向下燃燒到根部會熄滅,從而導致不能引發鋁熱反應這個問題。

3. 擺事實講道理

通過編鐘中合金成分的分析,錫、鉛含量對鐘聲音色的影響,以及將生鐵煉鋼過程中各元素含量的變化與調整和鋼材所呈現的特性等的關聯,培養學生“性構相依”的學科思想。通過由表及里、層層推進的三個問題:根據鋁熱反應的宏觀現象,如何從微觀角度繪出反應過程的能量圖?反應物會像乘“滑滑梯”一樣自然而流暢地轉化為生成物嗎?能不能降低上述這些反應的能量障礙那道“坎兒”?進而完成從“物質轉化與能量變化”雙重角度認識物質世界!

比較遺憾的是,學生活動三這個環節略顯倉促,本來預設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扮演我國西部銅城――白銀市市長這一角色,談談本市礦產資源合理開發的舉措……由于我看錯時間(結果下來發現提前了3分鐘下課),以為課上來不及了,忍痛割愛,失去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5]的極佳機會,行文至此仍不吐不快。

致謝:感謝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的同仁們在準備過程中給予的大力幫助。

參考文獻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 蔣海燕.J形管在中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探討[J].化學教學,2012(11):47

篇10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教育部專家討論稿)提出了學生發展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涵括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公民道德、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等9大素養,及23個基本要點、70個關鍵表現。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同樣承載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任,在客觀上要求學科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進行深層思考,尤其要積極探索與實踐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評價方法與手段。

一、學科評價理念要突出核心素養培養

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評價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對教學評價的態度、形式與方法,能客觀反映教師對教育的熱情、學生的熱愛,折射教師的職業修養與人格魅力,增進師生情感的內聚力與感召力。在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中,求真與求善的需要不可忽視,它也是人們追求教育的一種重要動機力量。在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評價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學評價更容易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因此,教學評價的環境、形式與方法將直接影響學生認知與情感兩類信息的溝通,影響著學生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即核心素養的形成。

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跨學科綜合能力、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研究過程中要發揚改革創新的教育理念,理清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和行為習慣之間的關系,對學生進行知情意行情況的綜合測評,使評價由重知識考查真正向學生的人格發展、基礎學力、關鍵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轉變,為學生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公民道德、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等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評價不僅是考查學生學習水平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對教師和學生的情感發展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積極開展適合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社會實踐活動,鍛煉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奉獻社會的良好品格,為他們順利就學深造、參與社會、終身發展創造條件。

二、學科評價策略要緊扣核心素養培養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具體化、明確化與深化。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與研究教學評價策略與方法,對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增進師生情感,實現知情互促并茂的學習效果,塑造學生的九大素養有著深刻意義。因此,要改變傳統評價中“重知識評價輕德行評價”的做法,以情感教育理論為指導,對評價的策略與方法進行實踐的探索與研究,努力創造教學水平進入更高的境界。

如,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時,可以實施顯性與隱性的評價策略與方法。所謂顯性的方法,就是通過教師對教材的精心設計,創設師生情感互動的環境,有準備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問題教學,特別是對學習困難學生適當降低對知識點的評價要求,并對他們的表現更應偏愛于熱情的贊賞與鼓勵,有意識培養求知欲望,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使教師的教育能滿足學生認知與情感共同發展的需要,形成和諧合作的教學環境,在整個的過程中能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與體驗。而隱性的評價方法,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隨時關愛學生的表現,對學生的評價表現在細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動作,充滿激勵的眼神,這樣引起師生情感交融的行為就是隱性的方法。通過對評價策略與方法的有效實施,既能促進學生學會科學知識,感悟人類科學知識,又能增進師生情感的互動與交流,實現關注學生適應當今與未來發展,適應社會、終身學習、成功生活、個人發展的關鍵素養的目的。

三、學科評價過程要圍繞核心素養培養

根據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特點和優勢,以及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將核心素養培養滲入課堂評價之中,并制定科學合理、簡單可行、易于操作、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學習堅持“寓情于教、過程調控、激勵進取、階段測評”的評價方式,突出形成性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

1.階段評價多元素。

階段性評價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通過測驗或實踐、操作、座談、調查、書面報告、作業、行為等形式,對促進學生良好的品德成長的自律、學習態度、學習興趣、交往合作、意志等品質進全方位評價行。通過評價,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從中找出共性與個性問題。對于共性問題,從修改教學方案入手,找出能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便于他們理解的教學方法;對于個性問題,則通過個別輔導并幫助其改進學習方法來加以解決。當存在問題與文化基礎、教學方法無關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興趣、個性特點方面存在的問題,貫徹“既教書,又育人”的施教方針,從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入手,并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由被動狀態轉為主動狀態,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自我評價累積分制。

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從預習、展示、書寫、作業的及時度、小組合作表現、語言、紀律……等方面根據本學科特點展開,哪一方面表現好(如回答正確,及時完成預習任務等)自動累計1分,表現突出2分,有創新精神3分……預習有錯、展示有錯均不扣分,只有不遵守紀律才視其情節扣不同分值,課后自己在學科預習本的封二記分(劃“正”、寫數字、表格形式均可,并有得、扣分標注日期)。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3.小組評價合作制。

學習小組可自制小組成長記錄冊:記載本組的口號、制定本組的共同認可能夠遵守的紀律要求,組內成員的興趣、愛好,工作分工,值得收藏的作品……一月可進行總結與反思,將各成員的月得分記錄在小組成長記錄冊,同時累積本組成員的總得分情況,即小組成員捆綁積分,小組的團體“戰斗力”昭然。

4.過程評價多元化。

結合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采用過程評價和多元評價相結合的評價辦法。通過“筆試評價”、“中學生思想品德評定”、“社會家庭評價”、“情境測驗”、“成長檔案袋”等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考查和評價,將學生每學期的等級記入學生思想素質檔案,客觀地記錄學生發展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形成過程。

可見思想品德教學進行動態的全過程評價,既便于學生了解自我的學習、表現狀態,做到自勉、自勵,也便于學習小組成員間相互學習、相互督促;不僅有利于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育的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環境,促進認知與情感雙贏發展,更能充分彰顯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評價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