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科核心素養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政治是一門教授思想道德知識、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學科。雖然近些年斫淌υ嚼叢街厥鈾刂式逃,但是在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思想情感的教育。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成長,無法發揮政治學科應有的作用,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自從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以來,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都被定為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而學科素養的具體體現就是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是新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
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中學政治學科的教學目標是發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潛力,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這也是中學政治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和條件。
中學政治學科學生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信息素養、思維素養、人文素養、專業素養、身心素養。如果學生缺少這些素養,就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難以實現自身素質的提高,無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格外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中學政治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眾所周知,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的職責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學政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責任感的建立都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梢哉f,教師的教導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引發學生共鳴,讓學生從內心里、從情感上接受思想教育。
1.注重情境教學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新課程改革指出,課堂教學要保持兩個“度”,分別是“深度”和“溫度”?!吧疃取敝饕w現在知識的研究方面,“溫度”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方面。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問題對話或情感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問題對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開放式的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了解課本知識,理清是非,辨別對錯。
情感交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情感交流中,教師要選擇情感素材。選擇的情感素材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二是能夠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情感素材,感受其包含的道德因素,從而培養自己的道德素質。
例如,在教學“影響價格的因素”這部分內容時,我以“老師家人的困惑”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在我讀完“老師的家鄉在美麗的南通,爸爸媽媽是樸實的農民,以種植蔬菜為生,他們辛勤勞動、努力工作,讓我學知識、學做人,給了我世界上最溫暖的家,讓我體會到了最無私的愛,我是農民的孩子,我感謝我的父母,并為我的父母而自豪”后,全班學生都鼓掌了,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了學生對我的信任和理解,看到了學生對自己家人的關愛,看到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2.注重對學生思維情感的培養。
眾多學者對人類的思維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具有復雜的智能系統,包括語言、邏輯、空間、運動、人際關系處理等多個方面。因此,教師在政治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內心發展、情感塑造、心理認知、適應能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
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契合學生思維方式的問題,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
例如,在教學“哲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哲學思考題。這樣,學生就能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哲學的內涵,了解哲學的重要性,培養思維與情感,促進課堂教學順利開展。
在教學之前,教師可采用有效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相關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感,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問題。
3.注重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
新課改要求教師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這就說明,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以服務現實社會為前提。
例如,在教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一觀念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親身踐行正確的消費觀。
篇2
摘 要:高中地理知識點繁多且復雜,很多時候教師講了很多,學生卻一無所知,課堂教學難以進行,教師覺得辛苦,學生也覺得乏味。這樣的課堂是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還會制約學生地理水平的提高。核心素養理念對高中地理教學和學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效率,要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成效。本文將分析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主要從新型師生關系、教學氛圍、問題情景、分層教學和體驗成功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理念;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理念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當前高中地理教學存在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不能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承認問題、分析問題,并積極找尋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要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高中地理教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高中地理這一學科的學習,實現每一位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的充分發展,實現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是有著直接影響和重要影響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更好的發展。只有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的關系,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夠充分得到激發,才能夠在地理學習方面實現更好地發展。因此,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師重建新型師生關系是必要且迫切的。要在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高中地理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加強自身對于學生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進而使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更加輕松和諧,使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能夠更加高效。
二、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
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和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是一節好地理課必不可少的兩個因素,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讓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充滿活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時刻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只有這樣高中地理教師才能夠在心理上與學生保持協調一致,以及在情感上和學生進行愉快的交流。高中地理教師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中進行教學,學生也能夠在心理穩定和信心十足的學習狀態下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地理教學的效果自然會得以體現。此外,高中地理教師只有保持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才能夠充分地發揮自身的教學水平,從而達到高效率和高質量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偟膩碚f便是高中地理教師要盡可能地在學生面前展現積極情緒,努力創造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高中地理教學課堂氛圍,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創設問題情景啟迪學生思維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一切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和交流等途徑來獲得地理知識,形成自身的技能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培養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的良好學習習慣。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高中地理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巧妙設計形象生動的課堂教學導入語言,并通過一些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事例或是展示景觀圖片、實驗演示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格主動性;②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學習注意力。高中地理教師在每一堂課開始之前應讓學生明確首要學習的三維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做到心中有底,進而分清主次和增強自身注意力,明確學習任務。此外,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善于找尋最佳教學時機,創設感情豐富和生動活潑的情景來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實行分層教學模式
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實施分層教學模式,分層教學即以學生平時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等作為依據,將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其分成短期性的A、B、C三個層次,并依據各個層次群體學生的差異,為其分別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和教學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同樣的機會實現地理學習方面的成功,樹立自身在地理學習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地理學習。在地理學習方面的成功,也會影響學生在其它學科方面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達到全面的發展,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五、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
“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學習方面的失敗。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失敗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如果學生只是不斷失敗,完全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那么必然會失去學習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努力為學生創造參與地理課堂的機會,讓學生在成功解答地理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高漲,更加輕松地掌握地理知識。
六、結束語
核心素養理念下要實現高中地理的高效課堂教學,高中地理教師便必須不斷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進而實現高中地理教學成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師要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創設問題情景啟迪學生思維、實行分層教學模式以及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地理學習質量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道鵬.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6,(15):63-64.
篇3
近年來,對于核心素養的界定及運用,國內外研究者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我國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學術會議上,核心素養也被不斷提及。本文針對國內外的核心素養研究背景進行分析,隨后研究課程體系的建構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聯系。基于語文課標的三維目標,以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試行稿),得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核心素養。以及在核心素養這一因素下,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發展產生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
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三維目標;中學語文教學
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知識競爭時代,人才的發展是各國發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競爭也成為判斷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養出適合時展的創新型人才,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核心素養的研究,作為課程改革的基礎,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在教育的過程中,須從感性到理性,深入的進行反思,形成正確的三觀,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為國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圍內來看,核心素養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時至今日有著相對完整地體系,西方許多國家,將核心素養的研究當做推動國家課程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在我國,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養作為指引我國未來教育發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國教育改革、課標制定、考試評價等方面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與此相關的研究,對我國教育改革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國內核心素養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牽頭組織的“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重大項目正式啟動之前,我國的研究者們大多是圍繞著國際各個國家或組織的核心素養介紹進行的。
一、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現狀
20世紀到21世紀教育改革達到了發展的重要階段,核心素養作為改革中的重點和中心問題,引起了各個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視。國際上大致把核心素養分為兩種潮流,第一種是以“知識社會”為背景界定“關鍵能力”的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選擇”。歐盟借鑒這個定義確定了自己的“關鍵能力”,并作為本區域內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種是第二種是“21世紀型能力”。美國大刀闊斧的進行必要的“資質”與“能力”的研究,由此產生了培育“21世紀型能力”的教育改革運動,不論是對美國本國還是對國際教育界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兩種潮流的影響下,課程改革繼續深入發展。華東師范大學的鐘啟泉教授提出,對核心素養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劃分,對歐盟、北美和大洋洲、亞洲等三個地區核心素養的研究進行了深入比較,他認為各國家和地區在核心素養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幾乎在所有國家與地區都把教育目標培育的“素質•能力”當做重要的研究對象。二是“素質•能力”,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說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養、關鍵能力、21世紀型能力、共同基礎、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養大體可以分為“基礎素養”、“認知技能”、“社會技能”三種構成要素。[1]
二、我國的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的內部討論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牽頭組織的“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重大項目正式開始,標志著我國核心素養的正式研究的開始。2014年,教育部發行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國教育學者以及專家,針對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借鑒了很多國外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內部的實踐,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國學生發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對于我國“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該研究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中國核心素養的確立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試行稿正式,標志著這項歷時三年經過無數的專家學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落實途徑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說明。該稿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試行稿指出,核心素養是是每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因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以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
三、課程體系構建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聯系
(一)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構建的關系
各地區實際情況略有不同,因此在課程改革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體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認為,國家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相互關系大致呈現三種模式:核心素養獨立于課程體系之外的美國模式,在課程體系中設置核心素養的芬蘭模式以及通過課程標準內容設置體現核心素養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課程狀態主要表現為學科課程,核心素養落地的最佳載體必然也只能是課程。但在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中,教師和家長顯然更偏向直觀的提高分數,而非核心素養。我國臺灣地區將核心素養——落實到課程的過程中,進行了所謂的“課程轉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養轉化為各學科的核心素養。臺灣核心素養就是在OECD核心素養的概念上結合了臺灣地區的具體情況,提出來“國民核心素養”的意象。核心素養被分為自主行動、共同互動和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來了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的內涵??傮w看來,各個組織以及地區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幾乎都是在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入了符合本地區學生發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適應核心素養的推行。在我國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大致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對核心素養體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上位問題。另一條則是在各學科中核心素養的具體構建研究,即“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實踐中”的下位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與具體學科課程的具體關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現代語文重建的起點和歸宿
語文是什么,即語文學科屬性問題的一直存在爭議。在語文單獨設科時,葉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論斷——“語文姓語”,呂叔湘、張志公二人也都同意這個觀點。語文核心素養是構建現代語文教學體系的起點與歸宿。語文是人文學科,而且是母語學科。語文教學中需要“轉變觀念,注重人文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學會運用語文工具,而且要使學生受到語文豐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們能夠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培養他們文化基礎上,讓學生自主發展,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成為一個真正的全面發展的人。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我們應該使每一個學生在畢業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一些知識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并使它眾生不熄地燃燒下去。”[2]在語文學科的過程中培養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鑒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應提高教師素養,是教師能夠對于學科性質和學科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語文教學設計及實踐
(一)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語文教學觀
如果課堂教學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識技能,那么三維價值目標就會成為空話,課程改革中一再強調的“育人”功能則完全沒有實現。在語文課程中,核心素養應該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存在,通過在語文課堂中,在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緊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意識的教學,主要指的就是語文教什么的問題。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傳播信息,語文教學則是如何的傳播知識,《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六大素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很顯然,有的教師就是在教教材,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有的教師則是用教材在教語文。在教學的過程中循循善誘,讓學生自己獨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給學生“語言表達”、“文學思維”、“民族文化”。這些因素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在核心素養的總框架中,如何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中,要糾正以往教學中只重視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不重視學生語文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深化教育的觀念,重視語文教育的“立德樹人”功能。優秀的語文教師終扮演著“文化講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課文所必須的知識解釋給學生,引領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使學生自己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判斷,這便是以核心價值觀作為導向的語文學科教學。
(三)針對課堂教學預設與現實的脫軌的解決辦法
課程要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創設,并能有效支撐各項具體目標。許多學校都在思考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但是大多都是應景敷衍或貪多求全,暴露出課程種類單一、組織實施散亂、課程目標與文本不對稱等弊病。學校的課程建設應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去組織實施,真正實現目標和路徑的統一。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改變填鴨式的教學,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要更多的與學生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具語文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提前進行測評,認識到每個班級及學生個人的具體情況,這樣才能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由于語文學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這根指揮棒下,中學語文教學往往容易成為一個最容易忽略的學科。但語文作為一個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在核心素養的培育上,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因此課堂中,注重培養學生積累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總結及展望
核心素養的研究適應了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著現實的意義。教育的本質即“育人”,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當中,也一直都提倡對于人的培養,如今教育界對核心素養的重視,有利于推動教育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的國際潮流[J].中國教育報,2016.
篇4
【關鍵詞】 影視資源 核心素養 物理情景 物理觀念 科學思維 建模能力
物理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是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關鍵成分[1]。高中物理核心素養主要由“物理觀念與應用”“科學思維與創新”“科學探究與交流”“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四個方面的要素構成[2]。其中“科學思維”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思維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理想化方法、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維、推理論證等思維與方法; 物理課本中的有些知識如電磁場本身就看不見摸不著,很抽象難以感受的到??茖W思維方法的形成一方面要在課堂簡單情景中學習時生成,但更需要在新情景的應用中得以提升,特別是建模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
影視作為一門集視聽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的現代藝術,也是現實生活的縮影,無論是從制作過程還是從畫面內容上來看,影視中都蘊藏了大量的科學素材,從這些影視資源中鑒別和吸取出有價值的物理素材是一個拓寬課程資源的可行途徑[3]。對于物理學科而言,如何創造性地開發和應用影視中的這些素材,設計出影視資源與中學物理教學整合的有效案例使其在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發揮一定的作用呢?經過近兩年的研究,筆者認為影視資源在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形成中的應用時可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影視資源培養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的培養過程需要學生使用物理思想方法將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和法則等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物理思想方法就是我們建立模型的靈魂,物理情景就是材料,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和法則就是建模的工具。建模的過程是學生自發的、有策略的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物理情景的過程。處理物理情景⒔其是實現物理知識“四化”的具體體現,這需要學生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建立起物理模型,并將物理知識和物理思想方法運用其中。由此可見,建模能力的培養在物理核心素養養成中的重要地位。物理觀念和物理思想方法融合于物理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定義之中,這是它們的精神和靈魂,同時物理思想方法是形成物理觀念的前提。在物理學習中,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物理觀念的形成是使物理知識條件化、結構化、自動化和策略化的關鍵。
《電磁感應》是高中物理課本中的重要知識,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驗室中演示功能很有限,這些實驗僅能有助于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但將物理知識轉化為物理觀念的功能有限。但如何才能通過其學習才能將物理知識轉化為物理觀念呢,為了培養學生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利用筆者就借用了《變形金剛》中的一個片段創設了電磁炮的發射情景(圖1),學生很自然的想知道電磁炮工作原理。在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后,讓學生應用已知的物理知識,在新情景中建立物理模型,在利用網絡查找對比物理模型從而驗證建立模型的正確性,圖2為一網絡上的電磁炮模型。
2、將抽象的模型理想化處理
在物理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要求建立模型的過程中抓住主要問題,忽略次要矛盾,盡可能的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做到科學的抽象。這個過程在教學中往往被老師包辦了,學生的并不知道理想化的目的所在,更談不上理想化處理的策略,可這種理想化處理的策略正是物理核心素養之一。如何才能更好的培養關鍵在于抓住主要問題,下面以電磁炮模型的建立為例談談建立的策略。電磁炮的關鍵在于如何發射,其動力來源在哪里?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就會想到滑塊受到安培力,可是磁場從哪里來?從軌道的電流中產生。這就涉及到電流周圍的磁場是非均勻的,且距導線越遠處磁場越弱??墒怯捎诨瑝K的長度是較小的,為了抓住主要問題,就可以忽略磁場的變化了,那么還受哪些力呢?自然想到了重力和摩擦力,為了突出主要問題就可以提出金屬桿水平和忽略摩擦力這些理想化條件了,具體處理過程如下表所示。學生只有在這種解決問題的驅動中進行理想化處理才能真正提升其科學思維素養。
表1 理想化處理
理想化處理 處理目的
第1次處理 滑塊所在位置始終可以簡化為勻強磁場 忽略磁場的變化
第2次處理 平行金屬導軌沿水平方向固定 忽略重力在金屬導軌方向上的分力
第3次處理 滑塊可沿導軌無摩擦滑行 忽略摩擦力
經過3次理想處理后,得到了一個處在勻強磁場中水平導軌上運動的單桿模型
3、利用影視資源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理想化模型建立后就需要學生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及物理思想方法對模型進行分析綜合、推理論證,能過抽象概括其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甚至批判性的提出一些問題和改進的措施,整個分析過程就是科學思維與創新這一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為了讓學生能夠動手計算推導自己建立的模型,筆者引用了北京市高考題中的關于電磁炮模型(圖3)的一些數據如:勻強磁場,方向垂直于紙面,其強度與電流的關系為B=kI,比例常量k=2.5×10-6T/A。兩導軌內側間距l=1.5cm,滑塊的質量m=30g,滑塊沿導軌滑行5m后獲得的發射速度v=3.0km/s(此過程視為勻加速運動)等, 圖3
同時給學生提出了(1)求發射過程中電源提供的電流強度(2)若電源輸出的能量有4%轉換為滑塊的動能,則發射過程中電源的輸出功率和輸出電壓各是多大?(3)若此滑塊射出后隨即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擊中放在水平面上的砂箱,它嵌入砂箱的深度為s'。設砂箱質量為M,滑塊質量為m,不計砂箱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求滑塊對砂箱平均沖擊力的表達式。
在這些問題的分析過程中,讓學生經過建模和理論計算等科學思維過程將牛頓運動定律、能量和動量等等高中物理主干知識應用于電磁炮模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利用較高水平的思想活動應用物理知識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從而提升了科學思維與創新這一核心素養。
由影視資源拋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學生應用建模、理想化處理及分析綜合等科學思維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物理。模型的研究有著開放性的問題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科學思維與創新這一核心素養,還更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發現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林明華. 積極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物理教學[J].中學物理,2016(2).
[2]林明華.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途徑[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
[3]洪家旺.初中物理視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探析[J].教學研究,2015(9).
作者簡介
姓名:吳旭東出生年:1980年
性別:男
學歷:研究生學歷
篇5
語文教師是影響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師的素養提高問題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加強教師本身素養的習得是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一環。“教育改革的核心領域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領域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領域是教師專業發展?!薄坝行Ы虒W”研究隱含的假設之一是“教學的轉型以教師角色的轉變為前提”。因此,教師如何通過研究自己的課堂教學促進角色轉型,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那么,教師如何轉化角色?教師教育技巧的提高從何而來?教師保持活力的源泉從何而來?
一、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
教師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的積累歷練過程,其關鍵在于教師們持之以恒地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薄敖處熥x書”,實際上是為了讓教師針對自己的“教育問題”和“教育困惑”而獲得“自我超越”的熱情,是為了讓學校針對教師的“教育問題”和“教育困惑”提升出“辦學理念”以及相關的“教育信念”。應該說,讀書、再讀書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主要來源。教師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博覽群書,深入地思考,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習參考國內國外豐富的教學經驗;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實踐、反思、積累,會運用自如地解決教學中的困惑,整個人就會有質的飛躍。
二、兢兢業業地工作
一個教師在學習了充分的專業知識之后,還需要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育風格,在改善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方法,并靈活正確地運用它們。這種教育藝術的擁有靠的是教師自身的頑強拼搏勞動而來,付出個人的努力勞動來提高自身的素養。如果教師沒有個人的努力和思考的奮斗,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態度,沒有將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那么任何提高自身教法和技巧都是不可思議的。
三、提升教師的自制力
教師不能自制自己的情緒,會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打折扣,課堂損失會很大。常常在有些課堂教學中發生這種情況:學生稍有不規矩之處,教師就會大發雷霆,或者學生問題回答不上,教師就會“恨鐵不成鋼”,繃著臉,怒氣沖天;學生則會產生畏懼心理,緊張,甚至于叛逆沖突。在課堂上,教師若能隨時隨地保持自己的情緒,心理經常暗示自己是老師的角色,課堂教學氣氛就會是另一番天地。沒有和諧的氛圍,哪來的效益?“當演員不來到劇院的時候,他也應當把自己個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劇院之外:在這里,在劇院里,他整個的人是屬于藝術的。教師也應當這樣:來到學校里,他整個的人就是屬于兒童,屬于兒童的教學和教育事業的?!边@對教師的自控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四、從集體的思想源泉中吸收養分
教師個人業務水平的提高,不是關門造車,任何個人若脫離了集體這個大舞臺,進步是很慢的。教師的自我提高工作要從集體思想寶庫中吸取營養,學習觀察同事們的經驗,在教研組的活動中也要善于傾聽與思考吸收,更要在自我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自己的行為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時時刻刻做一個生活在集體中的有心人,廣納意見,反思、批判地吸收,充實自己的頭腦。概言之,要讓教學有效,教師自己首先要充滿熱情和活力,不斷地學習,并且要學會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語文教師也應當和學生一樣,要進行必要的語言積累,當然這些不同于學生的學習內容。
篇6
一、分析試題,把握特點
我分析了2010年浙江省各地區學業考試社會?思品卷中的地理試題,發現在命題上有以下三個明顯特點。
1.立足基礎,加強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
以浙江省學業考試為例,規定共有12個考點,而2010年主要考查了以下內容:
上表中,注有“”的考點試題分值約為89分,約占地理部分總分值的75%;從內容上看,重點考查了“讀圖獲取正確信息”、“理解不同區域(中國)的自然與人文特征”等內容,符合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一級指標:“在具體的情境中,選擇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術和方法,識別、獲取和整理相關社會信息”、“觀察、發展和理解不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征”的要求,充分體現了依標施考的原則。
讀圖表能力是地理學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圖三要素知識的落實則是考查的重點。除了地圖,地理圖表主要包括:圖像(如景觀圖、照片等)、分布圖、地形圖、示意圖、統計圖、等值線圖等。2009年杭州卷中這幾種主要圖表幾乎都出現了,等高線圖有兩幅;2010年杭州卷地理圖表也較多。由此,圖表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人地關系這條主線,是地理學科功能的重要體現。在初中地理中,“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是考試的重中之重。2010年,浙江省各地區的地理試題中,僅“比較我國南北方、東西部之間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概況”與“分析中國地形、氣候特點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這兩個考點的分值就占48%,將近半壁江山。
可見,立足基礎,加強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是2010年浙江地理命題的一大特點。
2.關注熱點,側重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
《歷史與社會》課程以培養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作為一以貫之的目標。為此,課程十分重視學生有主見地正視各種社會問題,更自覺地面對各種機遇與挑戰,充分體現“以育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的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
2010年浙江省學業考試地理試題中有近45%是以社會時政熱點為材料來命題的,表二所列的萬眾矚目的玉樹地震就有四個地區的地理試題涉及,其它如“對口援疆”、“上海世博會”、“西南特大旱情”等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這充分說明了《歷史與社會》考試并不回避時政熱點,反映了試題和現實聯系緊密,貫徹了新課程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理念。
以時政熱點作為材料來命制地理試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借雞生蛋”,這個“蛋”還是地理學科的,并且更加強調結合地理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如2010年溫州卷第10―12題,以玉樹地震為命題背景,既考查了經緯度知識(第10題),又考查了長江概況(第11題),還涉及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第12題,見下)。尤其是第12題,“救援工作迅速展開,但難度很大”不僅隱含著地理學科知識的重要性,而且滲透了思想道德教育,該題也成為試卷的主要亮點之一。
地震發生后,救援工作迅速展開,但難度很大。從自然條件看,這主要是因為玉樹( A )。
①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
②地勢平坦,沙漠廣布
③氣候惡劣,晝夜溫差大
④高溫多雨,水網密布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加強鄉土結合,突出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查。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上的地理,一般指省區以下較小地區的綜合地理?!班l土地理”作為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在2010年浙江學業考試中,義烏卷第21題比較典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全國各地踴躍捐款捐物。義烏文博會組委會向玉樹震區捐款1000萬元,各種救援物資從義烏緊急運往玉樹(車隊路線見圖)。隨行記者在采訪救災官兵時了解到:這里特殊的自然環境大大增加了救援難度。
讀圖,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1)玉樹在義烏的?搖西北?搖方向,從義烏到玉樹的運輸車隊依次跨越了我國的?搖三?搖、?搖二?搖、?搖一?搖三大階梯,經過的山脈A是?搖秦嶺?搖山脈。
(2)比較義烏與玉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完成表格。
(3)材料中所說的“特殊的自然環境”,其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高寒、缺氧、氣壓低。
該題不僅以社會熱點2010年玉樹地震為背景材料,而且結合義烏鄉土地理內容進行考查。其中第3小題考查內容與衢州卷第12題有點類似,而第1小題則設置了一個情景要求學生讀圖答出中國地勢、地形等相關知識,突出了應用能力的考查;第2小題用比較的方法考查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突出區域地理特征,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同時更加突出地理知識綜合應用即實踐性的考查。
二、領悟特點,指引教學
中考試題永遠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方向標,它引領著教師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1.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素養的培育。
2010卷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教師在常態課中,要堅持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素養的培育,通過學科內縱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的整合,來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對《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部分,教師可以用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落實我國的疆域、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分布等;可以用中國的地形圖落實我國的地形、氣候、河流、東西和南北差異、不同區域的人們生活生產與風土人情。在平常的教學中力求做到“圖文并茂”,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如對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上)教材中的“黃土高原景觀圖”的教學,我就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析圖,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素養的培育,雖然該圖比較平常,但從細節上卻別有韻味;在內容上也為“黃河水文特征”、“治理黃河”,甚至是九年級內容的教學作好了鋪墊。
生1:這高原上黃土是的。
師:嗯,這是沒穿衣服的高原。(生笑)這“衣服”用我們的術語來說是什么呢呢?
生2:植被。
師:這“衣服”怎么丟了?
生3:破壞了。
師:仔細看看圖,怎么破壞了?
生4:上面有梯田。
師:黃土高原人類的繁衍遠遠超出了她生態的承受力。當然這梯田是旱地吧?這說明什么呢?
生5:降水少,如果降水多就跟我們這里一樣是水田了。
師:景觀中還可以發現什么?
生6:很深的溝壑。
師:能說明黃土什么特性?
生7:土層厚。
生8:黃土疏松,容易流失。
我認為,發揮地理圖表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文字結論,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文字結論而忽視學生讀圖、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教師應該以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地理結論,探究地理原理和規律,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積極結合時政熱點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時政應該是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師篩選和捕捉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時政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了解社會,從中吸取養分,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011年3月11號發生在日本東海岸的9級地震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尤其是由地震引發的海嘯和核電站爆炸,不僅給日本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給當地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憂。
我在課堂中及時向畢業班學生介紹地震的情況,并組織相關地理知識的復習。由“日本大地震地理位置”進行大洲大洋知識的回顧,重點進行經緯度、方向、比例尺等要素的復習,著重提高學生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由“日本核電站爆炸”可以聯系浙江秦山核電站這個鄉土地理,并進行中國東西部自然、人文環境的差異對比,由此分析日本發展核電工業是為了解決國內資源短缺問題;從對日大地震的國際援助來說,食品、能源問題是重要內容之一(如:3月20日俄羅斯總理普京稱將在100天內向歐洲追加供給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些天然氣在歐洲經過加工后,日本將能得到400萬噸液化天然氣);核電站爆炸還引發了環境問題……如果結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國情教育內容,該專題的復習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努力從鄉土地理中找到綜合應用的契合點。
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對于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等內容,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于地理實踐。
2010年曹娥江引水工程是紹興市區清水工程的一項關鍵性工程(該工程被評為紹興市2010十件大事之一。2011年2月14日,《紹興晚報》以《一條長龍送清波,紹興重回夢里水鄉》為標題介紹了這項工程。)。工程東西向橫穿上虞市、紹興縣和越城區,至紹興市區,再向北匯流入曹娥江,全長26千米,概算總投資近5億元。引水口是位于上浦閘庫區的小舜江口,清流經小舜江、長山頭溪后,通過引水閘進入隧洞。
篇7
江蘇學業水平測試達A具有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了解學業水平測試的特點,研究應對策略,有利于提高復習的有效性,幫助合適的學生順利達A。
[關鍵詞]
化學學業水平測試,達A,科學認知,教學策略
“學業水平測試”是江蘇省高考模式“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化學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是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和《江蘇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修訂稿)》為命題依據,全面檢測學生化學必修科目的學習狀況和基本的化學學科素養,是對學生高中化學學習的終結性評價[1]。采用A、B、C、D四級等級評價,獲C級(≥60分)以上等級可達到高中化學課程學習的畢業要求,獲得A等級(≥90分)享受在高考總分中加1分的獎勵。2010年江蘇省高考方案規定,參加高考的考生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獲得1A加1分,獲得4A加5分。分數雖然不高,但高考競爭激烈,一分只差,常有數千名學生之多。這一分對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先機,順利跨入高校門檻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如何在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中奪得先機順利地拿下A呢?
一、化學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試卷結構和特點
(一)試卷結構
化學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試卷共計26道試題,包括選擇題23道,選做題1道,無機框圖題1道,綜合題1道。選擇題考查必修1和必修2內容,每題3分計69分。選做題15分,考查化學生活和有機化學,學生可以從中選擇其一進行解答。無機框圖題6分,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識。綜合題10分,考查化學實驗、工業生產流程和化學計算。整卷分值100分,90分以上獲得A。
(二)試卷特點
試卷難度特點:容易題、中等難度題、較難題比例約為7:2:1。前22道選擇題和選做題較基礎,容易得分。第23道選擇題(3分),第25道框圖題(約有0~2分)、第26道綜合題(約有4~6分)為較難試題,特別是23題和26題較難,學生失分嚴重,是得A的攔路虎。
(三)較難試題分析
1.第23題主要考查內容和特點
2007年和2008年化學學業水平測試試卷(必修科目)在調整期,第23題為化學生活內容,較為簡單和基礎,容易得分。2009年以后的23題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載體,考察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計算技能,較難,學生不易得分。
2.第26題考查內容及特點
考查內容:
考查特點:
①綜合考查實驗素養,主要從以下角度考查:
試題中采用的實驗情景與教材中的實驗并不直接雷同,而是將教材中的實驗改編(碳酸鹽的組成測定)、重組(鐵的性質的探究)或是取材于現在社會所密切關注的材料(印刷電路板、納米氧化鋁、凈水劑聚合硫酸鐵、無機抗菌劑堿式次氯酸鎂)、環境(燃煤煙氣的脫硫)、工農業生產(漂白粉的制備、氮肥組成的測定)等STS主題。
2007-2011試題主要圍繞探究活動類題材進行考查,重視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數據處理與現象分析、方案評價與改進等環節的探究能力考查,并結合探究考查學生的相關學科素養。2012-2014試題主要以生產流程、科學研究為背景題材,圍繞其中的化學反應原理和相關實驗,開展問題探究,數據分析處理,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考查綜合運算技能,主要從以下角度考查:
26題在考查綜合運算技能的同時,還考查讀圖、識圖、繪圖、用圖表解決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2008-2013年的學業水平測試試題均涉及圖表的分析。
③考查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6題常從物質制取流程、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和實驗情景出發,考查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影響反應速率因素、提高產率的措施、溶液pH變化原因分析、產品含量誤差分析及優化流程去除雜質的措施等。
總之,26題考查的認知水平較高(分析和運用),考查的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所占比重較大。重點考查學科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基本實驗技能、問題的解決能力等。綜合水平較高、有較高的難度,對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思維能力水平要求較高,有較大的區分度。
二、科學對待達A的問題
(一)端正達A的態度
達A固然好,但也要講究費效比。并非所有人都能達A,花了很多功夫沒能達A,是得不償失的。換句話說,達A的只是部分人。必修學業水平測試是過關考試,總體難度不大,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考試,順利過C。但達A時能多得1分,對高考成績有影響,所以命題時必定會控制得A人數,使少數試題難度加大,約有10分左右的試題是難題。每年的沖A試題(難題)必定不能重復,沖A試題的不確定性,造成過C容易達A難。如果盲目地把所有的學生都推向“得A大戰”中去,或大面積沖刺4A是不理智的,有的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把語數外的課停下來沖A,對于那些語數外底子較薄同時又不具沖A實力的同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得不償失。所以,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的區別對待才是科學的認知。千萬不能頭腦一熱,盲目攀比,更不能一刀切,全體推進。否則,與學業水平測試的宗旨相去就太遠了。一句話,能爭則爭,不能爭則不爭,絕不貪戀。
(二)科學地認識達A
達A雖難,但也并非不可為,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應對得當,講究方法,認真對待,還會增加達A的比率,使許多學生滿足達A的愿望。這就要求我們看到達A有利的一面。
首先,命題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必修學業水平測試試卷近年來無論是試卷結構還是知識和能力考查都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核心概念、分類思想、化學用語、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氧化還原反應、圍繞NA的計算、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反應速率與限度、反應熱、原電池、基本實驗操作、物質性質與用途、有機物結構與性質、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融合實驗的綜合計算等題型結構和內容不避諱年年重復,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測控A的試題的主題圍繞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進行命題,包含鈉、鋁、鐵、銅、氯、硅、硫、氮等,內容參照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說明中的測試內容:以實驗探究活動和工業生產流程為題材,考查學生對探究研究方法的認識、基本實驗技能、數據分析與處理、評估能力等;對數形結合尤其關注。這一切為達A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其次,達A題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從知識類型來看,命題考查的對象趨于包含各種類型的知識,從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到程序性知識;從認知水平的角度來看,從最低水平的記憶到最高水平的創造,都有涉及,且偏重于理解以后的認知水平的能力考查。由于難度呈現一定的梯度,保證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得分。
三、達A教學策略
(一)調整心態,提高認識,做好定位
要在學業水平測試中拿到好的成績,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化學必修學科的學習。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在這方面都要有統一的認識。對于平時測試80分以上的同學,老師和家長應多給予鼓勵,讓其樹立起拿A的目標和信心,明白拿A的重要意義。千萬不能只想過關了事,喪失信心,更不能抱著無所謂的心態,要知道達A還有很多實際的意義。
(二)研讀考試說明明確要求和特點
《說明》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它對考試的性質、內容、要求、形式等做出了明確具體規定。研究《說明》,把握好知識復習的度,及時認清每年《說明》的新變化,復習時才有針對性,避免盲目復習走彎路。要研究《說明》中的題型示例和近幾年的試卷,并對樣題仔細琢磨。這樣,復習起來才會有的放矢,才能加強復習的針對性。
(三)完善知識體系
學業水平測試重基礎、低難度、全覆蓋,其中等題和容易題占到90%。70%的基礎題指向單一,不轉彎子,不設陷阱,考查基本化學素養是否達標。教學時要牢固把握住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的教學。一是要重視對課本基礎知識的復習,課本要細看,每個知識點都不放過,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背誦課本知識。要重視課后練習題和單元自我檢測題,要弄懂弄透,融會貫通。知識掌握要準確,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一味地做題。做題是為了鞏固知識、檢查遺漏和適應性訓練的,做題要適量不能過量,試題要精不能濫。離開課本的復習容易造成知識缺陷,基礎則不能鞏固。二是要注意構建知識網絡。知識網絡是綱,知識點是目,綱舉則目張。知識要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地串聯起一個整體,構建成網絡,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记皩⒄淼闹R點印發學生,讓他們熟記,要督促檢查,認真落實。讓學生回看做過的訓練,是鞏固基礎的一種好方法。三是抓好核心內容的復習,核心內容和主干知識是命題的立足點和中心點,復習時抓住了學科中的核心內容和主干知識,就牽住了牛鼻子,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拿A就要做到基礎題和中等題滴水不漏,基礎知識不扎實、掌握不準確是拿A大忌。
(四)突破應試難點
專題訓練具有針對性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有利于解決薄弱環節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強化和突破??梢試@化學用語、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氧化還原反應、圍繞NA的計算、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反應速率與限度、反應熱、原電池、基本實驗操作、物質性質與用途、有機物結構與性質、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無機物質推斷、化學與生活、綜合計算等內容設置小專題,強化訓練。綜合訓練具有適應性、診斷性的作用。訓練題要以江蘇各地模擬質檢試卷和江蘇歷年學業水平測試試卷為主。要定時完成,檢查學習程度,暴露學習中的問題,以便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和提高。兩種訓練要有機結合和穿插,效果才會更好。要求達A的同學還可以針對性地對無機框圖、23題元素化合物的計算和26題綜合試題等專題進行強化訓練。專題訓練和綜合訓練的資料要使用好保管好,經?;仡檹土暎?村e題,提高復習效率。
(五)重視實驗教學
要重視教材中的實驗,對所做的實驗,要明白原理、裝置特點、實驗步驟、試驗中注意的問題等。切忌只照方抓藥,還應該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何做?還可以怎么做?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化學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驗技能和實驗綜合素養。
(六)提高應試素養
首先,要培養審題的技巧和方法。題目的要求是什么?關鍵詞怎樣解讀?隱含哪些信息?題目的條件是什么?條件和要求有何關系?弄清這些問題是準確解題的關鍵。其次,科學合理分配答題時間:選擇題35-40分鐘內、化學與生活7-8分鐘、推斷題8-10分鐘、23題和綜合題17-25分鐘。第三,注意答題的規范性,注意化學用語表達的規范性(如,化學方程式中的氣體、沉淀符號和條件等),注意文字表述的清晰和工整,注意運算過程中的單位。第四,培養良好的應試心理素質。善于繞過釘子題,注意調整答題順序,通常是選擇題前22題、化學與生活、推斷、綜合題前兩問、23題、綜合題后兩問這個順序,最后檢查。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遇到釘子題要及時調整思路和方法,要有信心,要敢做,相信難題別人也可能覺得難。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定位,降低期望值,敢于取舍。做訓練或講評試卷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嚴密性和邏輯性等優秀思維品質。
總之,達A并非難,科學要認知;重視基礎性,訓練要穿插;做題要細致,答題要規范;難題有勇氣,方法要得當;回顧與反思,結果會驚喜。
篇8
“任何較為復雜的實踐活動都不可能通過簡單套用某一?F成的理論就可獲得成功;恰恰相反,由于對象與情境的多元性與復雜性,所有的實踐不可能被完全納入任何一個固定的理論框架”,“我們應更加重視‘實踐性智慧’”,“借助于案例進行思維”,“作為反思性實踐者,應當高度重視案例(包括正例和反例)的分析與積累,并能通過案例的比較獲得關于如何從事新的實踐活動的重要啟示”[1].個別輔導是數學教學的常規工作.如何提高個別輔導的效果、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很值得研究.因此,本文選取案例研究法對數學個別輔導進行探究.
1.1 “說數學”的界定
“說數學”是數學交流中的口頭交流形式.“說數學”是指個體用口頭表達自己對數學問題的具體認識、理解,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思想和方法以及數學學習情感、體會等的數學學習活動,包括“說知識”、“說過程”、“說異見”和“說體會”等環節.它們分別是指口頭表達具體的數學知識,個體解決某數學問題的過程,口頭表達個體對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的不同看法,個體探究某數學問題后的情感與體會[2].
1.2 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可界定為個體在數學學習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在各種社會生活情境中積極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分析、解決各種問題,發揮數學應用價值,實現自身與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基本、最具生長性的相關數學素養.這些素養涉及數學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3].六個數學核心素養分別是數學交流、數學推理、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數據處理能力、數學建模.“數學交流”是頂層的基礎性目標,即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過程,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符號、語言,并能正確地選擇和使用數學符號語言,通過口頭、圖表或是書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并在理解他人觀點或是具體問題時能選擇恰當的數學術語、符號、圖表等工具進行表征,以及學會傾聽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數學思維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他人觀點進行分析與評論,在主動構建論據與他人交流的同時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3].
看到她的解答,我很吃驚,想不到將角進行轉化真的能做出來.此時,我看完解法2后馬上說:“真的可以哦!你很厲害啊!我剛才的想法是錯誤的!”憑我的工作經驗,我覺得這是一個“說數學”的好機會,讓這個兩年前我任教過的學生“說數學”.我對學生L說:“你的解答很好!你能告訴我這道題考查什么知識嗎?”(“說知識”)學生L看著解答說:“如果用你的做法來做第(1)小題,那就考查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2)小題考查基本不等式,求三角形的面積的最值.”“對,很好!你現在看來,這道題的解答步驟是怎么樣的?”我繼續問.學生L看著解答,不是很順暢地說:“我認為,第一步是,看到題目的條件之后,要選擇到底要用正弦定理,還是用余弦定理;第二步是,將題目條件的sinA+sinB=(cosA+cosB)sinC化簡;第三步是,想辦法得到有一個內角是90°或者邊長符合勾股定理.第(2)問呢?是求面積的最大值,肯定先要將面積表示出來,那就用S=12absinC=12acsinB=12bcsinA了.”接著我說:“說得很好的!不過我覺得思路上可以更加優化.我們審題時,要將題目條件和問題聯系起來.就第(1)小題來說,我們應先看問題:證明ABC為直角三角形.要證明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方法有兩種:一是證明其中一個內角是直角,二是證明其邊長符合勾股定理逆定理.這時候,再看題目條件適合我們選擇哪一種方法.” 學生L滿意地點頭.我接著再問:“你自己在之前做這道題時,遇到了什么困難啊?”(“說體會”)學生L害羞地說:“我平時做三角解答題,在選擇用正弦定理還是余弦定理上不熟練,有時也會計算出錯.對于這道題的第(2)小問,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入手,無法將S=12absinC和a+b+c=1+2聯系起來,卡住了.”我追問學生L:“你現在對這習題的解題思路和具體解答清楚了嗎?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學生L回答:“沒有了.老師,我覺得我剛剛做的將角轉化的解法好像有一個規律.我想說一說,你看對不對?”我馬上贊許地回答:“好啊.你說吧”.她很高興地說:“sinA+sinB=(cosA+cosB)sinC有三個角,我覺得就是要將其中一個消掉,我剛才是用A+C來代替B,后來也用到B+C來代替A.如果不是這樣,真的可能做不出來.”我十分高興地說:“太好了!你說得很對.在數學解題中,消元是十分常見的解題思路.以后要繼續加油學習數學哦!”
3 案例分析與討論
“說數學”作為一種口頭數學交流形式,在數學個別輔導中也可實施,對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獨特作用.
3.1 “說數學”能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水平的提高
“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整合發展,是當前科學教育實踐和科學教育研究的共同期待”,“真正的科學(包括數學)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多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往往是在某一主題下融合多個關鍵能力的培養,某一關鍵能力的培養需要在多個主題下以不同的側重點反復進行.”[4]
按照學生獲得的先后順序和難易程度,數學素養的表現水平可以由低到高分成3個層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過程與方法、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以數學素養提高為目的的數學教育,要求學生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和原理,具備一定的運算、抽象、推理能力,能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會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5].素質與素養密切相關.素質是指人的先天遺傳特質和后天形成的能力,含有先天遺傳特質的成分,而素養主要是靠后天的學習實踐活動形成的,也就是說,素質中有些東西是不可教的,也不可學的,而素養是可以培養的[5].
在上述案例中,女學生L在做習題1時存在困難,來找我答疑.我在與她交流的過程中,抓住了“說數學”的契機,要她獨立完成解法2,促使她強化了三角恒等變換的知識復習,加深對化歸與轉化思想的認識.通過我的多次提問(啟發誘導),女學生L都給予了及時回答(“說”).她的回答既有知識層面的,也有技能層面的,還有感想體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的.如此的“說”改變了傳統的答疑就是“老師提供解答”的形式,是在師生互動交流之中完成了答疑,喚醒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實現了知識的鞏固、轉化、遷移以及應用,能促使學生對習題所考查的知識與技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促進學生回顧解題的過程與運用到的方法,還有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把“說”和“寫”相結合,如此處理一道題的答疑,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枯燥的知識傳授,而是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使得學生回顧解題過程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了女學生L的數學素養的提高.
因此,“說數學”不僅關注數學知識,還關注數學學習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水平.
3.2 “說數學”有助于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達成
學生的數學推理、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數據處理能力、數學建模等情況光靠書面解答能全面反映出來嗎?不能!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對數學概念結構的把握、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和信念、對數學精神與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對數學思維的掌握與運用等并非僅僅通過紙筆測驗可評價的.光看上述學生L的解法二,我們能看得出她的數學推理、運算能力水平,但無法了解她的數學學習態度、信念等.“說數學”屬于出聲思維方式,是“與他人互動”和“與自我互動”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老師通過學生L的“說數學”,在互動中能較好地了解到她的學習情感態度與信念.“說數學”是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的有效補充,通過口頭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并在理解他人觀點或是具體問題時能選擇恰當的數學術語、符號、圖表等工具進行表征,以及學會傾聽來自他人(老師)數學思維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他人觀點進行分析與評論(“說異見”),在主動構建論據與他人交流的同時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能有助于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達成.
3.3 “說數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一個人成功應對實際生活中某種活動或行為所需要的“勝任力或競爭力”,它是由完成該種活動或行為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等多種素質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素質或整體性素質[6].當今社會要求人具有較好的綜合素質,其中交流能力特別重要.數學教學不僅是數學學科知識的傳授,也需發揮積極的育人功能,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人做出應有貢獻.數學學習過程有時會因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嚴謹性等特?c而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其實,只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敢于交流、懂得交流、善于交流”,那他們就會學得開心,學得有勁,信心百倍,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學生應該在數學學習中鍛煉和提高綜合素質,不僅是懂得解題.書面解題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全部.“說數學”也是數學學習方式之一.素養是可以后天培養的[5].因此,數學教師應通過數學教學承擔起培養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責任.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L在看了我的現場解答之后,在我的引導下“說數學”,反應很敏捷,口頭表達順暢且有條理,準確性高,思維活躍.這充分表明學生L對習題1在解法1的學習的基礎上,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能在很短的時間里想到解法2,這是不容易的.能在我面前流利地“說知識”、“說過程”、“說體會”,說明學生L在數學學習中“敢于交流、懂得交流、善于交流”,具有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數學個別輔導(答疑)較多是“學生問,老師答”,老師給出的往往是書面解答,較少口頭解釋,極少關注學生的問題解決過程、體會等,至多就是老師談談自己是如何想到解題思路的,提提解題的注意事項.可是,個別輔導應該是師生個體之間交流互動的最佳時機.教師應該把握契機,提高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教學的育人功能.
篇9
關鍵詞: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過程;課程體系;構建
根據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既有藝術教育的特性,又具有技術教育的特性,還具有職業教育的特性的專業教育特點,引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可以打破傳統學科系統化的束縛,改變長期以來學習與工作兩套系統割裂的狀態,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綜合的職業能力,并保證這些與職業相關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在結構上的系統化[1],實現從重視教師向重視學生的轉變、從重視怎么教向重視怎么學的轉變、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的轉變、從重視認知往重視發展的轉變、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的轉變,真正落實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讓學生在校期間不但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工作”,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專業建設的重點,也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環節,但中國高職教育發展歷史短,基礎相對較薄弱[2]。近年來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課程體系進行了不斷的改革,然而辦學質量仍與社會需要相距甚遠,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全滿足行業和企業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評價及學生終身學習的完整課程體系,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課程體系的建設依然存在學科化痕跡
中國的高職教育在創建之初是基本采用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學教育相結合的模式,也就是“普教改良型”學科課程模式[3],目前的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并沒有完全脫離這個模式。這是因為目前專業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者主要來自教育界,更熟悉教育和學科,比較善于從學科的角度去了解技術發展的趨勢,而不善于從職業的角度掌握當前行業的主流技術和趨勢,就使課程難于擺脫學科中心的課程設立體系[4]。同時,人們認為學科課程教學可以提供較好的(學科)理論基礎,重視文化基礎教育,邏輯性[5]。這就使得課程體系的建設組織和設計忽視了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在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上達不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崗位技術技能訓練尚未形成獨立課程等問題,沒有突出技術技能的訓練地位[6],從而導致畢業生在市場中失去競爭力。
2課程體系的開發缺乏科學性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存在盲目推倒重建現象,調研純粹是形式,調查問卷制作簡單,調研的企業在行業缺乏代表性,調研的數據深入分析少,課程體系構建沒有真正做到以市場需求為起點,職業崗位群工作分析為依據。其次,空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校企共贏”的口號,但實際上只是運用各種信息渠道憑借主觀臆造,課程體系與崗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校企合作開發成為空談。另外,索性將原有的課程體系通過對部分或者全部課程增加實驗、實訓課時,減少理論課時的方式進行簡單課時的增減而改頭換面為新體系[2],缺乏對學生從入學到走上工作崗位期間全方位、全過程的統籌規劃和分析。還有,存在課程體系開發的過程論證走過場和后期管理缺乏相應評價機制,且在實際實施中還出現由于各種原因而隨意調整課程結構,增減課時等現象。
3目標定位理解片面,出現偏差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目標是培養在環境藝術設計行業從事設計、施工、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但這一目標定位常被片面理解,出現偏差。一是由于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時間較短,受學科型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缺乏職業特色,使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動手能力;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養的內涵,沒有從技能、素質協調發展上來考慮突出職業技能的培養。把單一崗位操作當成了全面職業能力,忽視了人才全面發展的要求[7]。
此外,在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還存在著其它的一些問題,如:課程內容不能較好的融合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方面的要求;課程的考核方式缺乏對學習過程的控制和考核;師資隊伍建設進展較慢;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還停留在淺層次上等等。這些問題阻礙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健康發展,因而必須在準確把握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理念精神實質的基礎上,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8],打破傳統的高職課程體系,科學合理地建立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的全新的課程體系。
二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現代企業和社會已經進入到以過程為導向的綜合化運作時代,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必須與整體化的實際工作過程相聯系[5]。本著課程體系開發要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完善[9]的原則,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以工作結構為邏輯,將工作結構轉化為課程結構,將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1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的基本思路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必須堅持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的原則,采取從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出發,以完成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為學習內容,以培養企業所需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實踐過程的學習為主要過程的一種全新的職業教育模式[10]。
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步驟為: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明確專業定位;通過與行業企業專家對職業分析和描述,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進行篩選和歸納;分析典型崗位(群)的工作任務;歸納、總結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確定行動領域;根據職業成長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分解職業能力,確定學習領域,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充分考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需求,為其終身職業生涯發展做好準備;二是要注重以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為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在由易到難的學習情境中培養實踐能力;三以具體工作過程為載體設計訓練項目,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1];四是大力推進雙證制度,課程標準涵蓋職業標準,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也能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五是要對傳統的評價手段和方法進行改革,采取過程評價方式,突出過程控制,建立知識技能考核與職業素養考核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
2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
2.1 根據市場調研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及就業崗位
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故社會需求調查與分析成為課程方案開發的出發點[12]。因此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過程中,時刻關注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人才需求的宏觀背景、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行業從業人員基本情況等方面,每年對廈漳泉地區、龍巖地區多家企業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研。進行人才市場需求分析后,撰寫了專業調研報告,準確把握人才市場的需求和企業對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態度的要求,再由校企合作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進行座談論證,為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依據,確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就業崗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是能在環境藝術設計行業一線從事設計、施工組織與管理、概預算工程及相應多種工作崗位的高技能人才。畢業生可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術資格證書,從事數字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會展設計行業、建筑效果圖設計、施工組織管理等行業,主要工作崗位包括繪圖員、設計師、施工圖設計師、預算員、施工監理等工作或自主創業。
2.2 代表性工作任務與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在充分分析、論證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由行業專家與一線的技術骨干采取頭腦風暴法及歸納、整合的方式,篩選出與業主交流、現場勘測、方案設計、繪制施工圖紙等43個代表性工作任務,然后在此基礎上再推導出識圖與制圖、設計方案制作與表達、施工圖設計等14個典型工作任務,并明確了每個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如表1、表2所示:
2.3 行動領域的歸納與學習領域的轉化
依據確定的典型工作任務,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歸納典型行動領域,遵循職業成長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職業能力培養分層次進階方法對行動領域進行分析討論,選取真實的項目為教學載體,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如表3所示:
2.4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
構建后的課程體系由“四個平臺+綜合實訓”組成:
(1)公共基礎平臺,主要有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古田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軍訓等課程。此類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品質,健康的身心素質,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獨立生存,自主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具有較好的職業生涯規劃、開拓創新的能力。
(2)專業基礎平臺,主要有設計素描與寫生、色彩與寫生、構成基礎、效果圖繪畫等課程,此類課程是專業的基礎課程,使學生具備較好的專業基礎,是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前導課程。
(3)學習領域平臺,主要有計算機輔助建筑室內設計、建筑室內設計實務、居住空間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室內裝飾施工與組織管理等課程。此類課程均為理實一體化課程,以項目為載體組織教學,教、學、做合一,為學生的就業、擇業和自主創業打下基礎。
(4)專業拓展平臺,主要有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光環境設計、家具設計,此類課程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擴展思維,進一步提升職業素養,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5)綜合實訓,主要有行業認知、設計崗位實踐、畢業設計、畢業頂崗實習等課程,該類課程圍繞實際工程項目展開,校企共建,使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重構后的課體系根據行業發展需要,企業的崗位工作需要以及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需要決定開設課程以及確定課程的定位的,職業化特征突出。構建了理論、實踐融合的一體化課程結構,落實了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與提高素質的統一。以實際的設計工程項目為載體,以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為目標開展,實現能力本位課程教學模式。創設學習情境,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合二為一,充分體現工作流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目標。具有工學結合,職業能力培養分層次進階,教學過程既是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也是培養職業能力的過程等特點。
2.5 制訂課程標準
依據人才市場的需求、職業崗位能力與職業素質要求,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根據課程培養目標要求的職業素質、職業知識、職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制訂了相應的課程標準。其內容應包括:課程目標、教學組織流程、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及學時、學習情境的主要實踐活動、教學條件與環境要求、主要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
三 結語
總之,課程體系構建要緊貼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符合職業領域的要求,適應新形式的發展。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及課程教學實施打破了傳統學科課程體系模式,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程項目為載體,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的理念來構建。教學內容科學合理,教學實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學習領域開發的出發點是崗位(群)工作任務的能力要求,所涵蓋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具有前瞻性,同時考慮了社會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軼敏、馬長捷.高職化工類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構建的實踐研究[J]. 廣東化工,2011,38(224):170-172.
[2]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信息工程課題組. 關于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4(3):122-125.
[3] 馬寧.高職高專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淺析[J].科技信息,2011(21):625.
[4] 方英姿. 澳大利亞TAFE課程體系的啟示[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6):5-7.
[5] 付本燕、萬忠保、李鋒. 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與探索[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4(5):7-10.
[6] 高興華、岳波輝. 構建符合高職教育發展的課程體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5):20-21.
[7] 楊誠. 如何構建高職課程體系[J].現代企業教育,2009(24):47-48
[8] 盧廣平. 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北方經貿,2010(3):141-142.
[9] 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2)
[10] 楊桂婷. 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9(3):130-131.
[11] 張勇等.高職課程體系的開發[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84.
篇10
1、加強理論學習??茖W技術的發展,音像制品的空前傳播,使學生在走進音樂教室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思想,其掌握的音樂手段之多,資源之豐富,決不在老師之下,老師所處的那種“壟斷音樂資源”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逆轉。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只有更加努力地學習,向書本學習,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思想,用新的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向專家和同行學習,對照、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向孩子學習,轉變角色,共同發展。
2、提升文化修養。傳統的音樂教師十分注重音樂基本功的訓練,認為只要唱得優美,彈得流暢,就可以上講臺當音樂教師了,他們用“學院派”的教學模式給自己的學生上音樂課,單調呆板地練習使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不愛上音樂課。我認為要上好一堂比較滿意的音樂課,音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音樂基本功為學生范奏范唱,更要注重自己的音樂美學修養、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歷史文化的通觀知識的提高。我曾給五年級的孩子上過一堂音樂欣賞課《走近貝多芬》,如何讓小學生在一堂課中初步了解貝多芬的音樂和生平,理解其作品中所蘊涵的哲思,并有興趣在課外繼續關注、研究貝多芬呢?課前,我閱讀了世界各國文學家撰寫的各種版本的《貝多芬傳》,從哲學的高度重新關注貝多芬苦難而輝煌的一生,將小語課本上的《月光曲的傳說》和空靈純美的鋼琴奏鳴曲《月光曲》融合在一起作為新課的導入,最后請學生用200多年前貝多芬的音樂作背景,設計主題隊活動:孩子們懷著對“樂圣”的景仰,對和平的企盼,唱著圣潔的《歡樂頌》,感情也隨之升華。
3、多涉獵其他學科知識。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面很廣的學科,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學、美學、歷史、地理、物理、生物等知識,音樂教師應發揚“拿來主義”的精神,多讀些“閑書”、“雜書”,豐富自己的知識儲藏,這樣“才有能力去開發學科中的美育內涵”,講的課才會吸引人,學生才會聽得津津有味。例如,在教《初會琵琶》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欣賞琵琶古曲和現代味十足的琵琶協奏曲,聽琵琶的故事,讀有關琵琶的古詩,如王翰《涼洲詞》、白居易的《琵琶行》,看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和唐朝《韓熙載夜宴圖》中演奏琵琶的畫面,用豎笛模仿“簫”和琵琶進行合奏,分組制作琵琶小書簽,請學生為本課設計課題等。在這堂課中,學生通過看、聽、想、唱、畫等活動和多通道地刺激,不僅欣賞了琵琶曲,而且接觸了和琵琶有關的知識,領略了琵琶文化,從而更加喜歡琵琶,更加喜歡中國的民族音樂和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