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德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18:47: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科德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科德育滲透思考
一、對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的理性審視
目前,德育與學科教學的關系主要表述為“滲透”或“融入”。“滲透”與“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問題有哪些呢?
(一)“滲透”與“融入”意在兩物之交融
“滲透”一詞產生于近現代,在我國古代并沒有出現。古代一般都將“滲”和“漉”連在一起表達意思。《說文》曰:“滲,下漉也。”[1]370“滲”指液體向下滴流。而“透”作為動詞,有兩層意思:一是取跳躍之意。《說文新附》曰:“透,跳也。”[1]347二是取穿過、透過之意。《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中有“漸漸透出”,這里“透”即為漸漸穿過的意思。《漢語大辭典》中“滲透”被解釋為: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從某一方面逐漸進入到其他方面。科技上,將“滲透”定義為:當利用半透膜把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隔開時,濃度較低的溶液中的溶劑(如水)自動地透過半透膜流向濃度較高的溶液,直到化學位平衡為止的現象。它強調的是不同的物體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見,“滲”是指某一事物從一個區域范圍向另外一個區域范圍慢慢進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區域范圍并沒有這一事物。“透”是指某一事物穿過或跳過一個區域范圍進入另一區域范圍。“滲”“透”意思接近,兩者連在一起使用,意在強調兩種不同事物通過運動而交融。從詞源上來看,按照《說文》的解釋,“融”本義為冰雪等化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騰。“融”又引申指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如“水乳交融”。[1]629“入”本義為進來、進去之意。《說文》曰:入,內也。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融入”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基本詞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質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種物質融入另一種物質。二是指非物質形態的融合,如一個人或群組從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個群組,成為一個更大的群組。在用于人的范疇時,更多的是指精神層級的融合和接納。由此來看,“融”本身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態之間的變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為一體。而“融入”一詞的基本涵義則完全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無形的兩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納。
(二)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將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
將“滲透”與德育相連,形成了“德育滲透”之說。對德育滲透的界定,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如“所謂滲透性,是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輸而言的,是指結合教學、管理等業務工作一道進行并貫穿和滲透其中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徑和原則”[2],如“德育滲透是指將德育目標通過各種途徑,依據德育與其它領域的聯系,運用各種手段與措施以不易察覺、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德育內容緩慢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3],等等。據此理解,德育和學科教學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滲透是德育進入學科教學原則、方式、途徑。德育融入是另一種對德育與學科教學關系的理解。如,高校學科德育滲透要把德育目標融入教學目標,要把德育內容融入教學內容,要把德育過程融入教學過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要把德育評價融入教學評價中去[4]。在中小學,德育融入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鹽說”,即將德育與學科教學視為“鹽與湯”的關系,將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鹽,將學科教學比喻成湯。在日常生活中,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單獨使用,融在湯菜中,方顯湯菜之美味、鹽之價值。由此來啟示教師,要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中,這樣教學才有意義。“德育是鹽,教學為湯”這一比喻還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了兩件事。由此可見,無論是德育滲透,還是德育融入,都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兩件事,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學科教學之中,學科教學本身也沒有德育之意。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的實質是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二分”。
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滲透三化的策略
摘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既是課程標準要求,也是學生發展需求。但目前初中物理學科教學德育滲透存在貼標簽式、道法課式、純說教式等問題。結合教育實踐,提出學科德育滲透目標“顯性化”、過程“學科化”、效果“實踐化”的“三化”策略。
關鍵詞:三化學科;德育策略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各學科課程擔負培養學生形成科學能力的重要任務。同時,還要兼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與價值觀。[1]由此可見,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學科德育是一條德育育人的清晰線,即學科德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之一,最終指向“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初中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主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有四個維度:物理觀念和應用、科學思維和創新、科學探究和交流、科學態度與責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建構物理知識、探究物理規律的同時,逐步掌握學科方法與思維,形成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的價值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而且很有挑戰的問題。基于此,結合教育實踐,提出學科德育滲透突出目標“顯性化”、過程“學科化”、效果“實踐化”,嘗試從目標、過程、結果的一體化角度,形成初中物理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實施策略,以供廣大物理教師加以思考與借鑒。
1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指南》明確提出,“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2]然而,通過中學物理課堂觀察,學科德育雖然受到了教師們的思維重視,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共性問題。
1.1目標模糊:貼標簽式的學科德育
數學學科德育管理論文
學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師的任務,必須各科協作。學科德育是素質教學的重要一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學教材中顯性和隱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
一、宣講我國數學家的貢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開學初集中講。學生剛入中學,對什么都有新鮮感。教師要抓住第一堂數學課的機會,生動、具體、真實地介紹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為學生學習數學營造良好的氛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數學成就顯著。計算圓周率,自西漢劉備、東漢張衡,三國時劉徽、直到南北朝祖沖之等多位數學家,為之進行艱苦探索,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準確的圓周率。南宋數學家秦九韶1247年就編著《數學九章》,同代數學家楊輝揭示了二項式展開式系數的規律,比法國數學家早四百多年。
祖沖之的兒子祖恒對求幾何體積有獨特創見,比意大利數學家早一千多年。比劉,近代的徐光啟、李善蘭及當代的華羅庚、陳景潤,在他們所研究的領域中都對數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通過宣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2、組織講座專門講。對初一學生還可借助“華羅庚金杯賽”的機會,進行題為《如何自學成才》的專題講座,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生平事跡。華羅庚學歷是“初中畢業”,可他深鉆細研,成為當代國內外聞名的偉大數學家。通過講座,使學生懂得學習好壞關鍵在于本人的學習態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哲學道理。進而發奮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二、結合傳授數學知識,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路徑初探
摘要:藝術類高校承擔著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藝術家和專業藝術人才的重大使命,充分發揮專業課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對于藝術類高校提升德育工作效果有著重大意義。必須要深化教學改革,全面考慮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作用,營造多元的育人氛圍,才能真正把德育內容融入學科建設中去,提升學科德育的實效,真正把藝術類大學生培養成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協同育人
藝術類高校學科特色明顯,專業課程實踐性強。專業教師角色多元,與學生接觸多,他們既是領進門的師傅,也是專業上的引領者,更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認知。只有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實到專業學科建設當中,把德育宗旨和核心內容分解到每一門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充分發揮每一門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專業教師的育人責任,變“獨奏曲”為“大合唱”,藝術類高校才能培養出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一、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工作的獨特性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擁有獨特的育人功能。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都應兼有道德因素和美育因素,因此藝術類高校開展學科德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如何在學科的各個環節中融入德育元素,并確保其效果,是藝術類高校德育工作的關鍵點。(一)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的內涵。藝術類高校其學科本身充滿了德育價值的取向。育人過程中更強化職業道德、人文素質、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計劃、課程教學、課程考核的各個環節,強調每一門課程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提煉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各門課程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學計劃和課堂講授的內容中,使德育內容與學科內容和學生的成長成才有機結合。落實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職責,真正把課堂教學作為育人的主渠道、主戰場,真正構建“三全育人”格局,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育人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貢獻力量。(二)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關系。美育和德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培養的是具有藝術修養、一定的專業能力,擁有良好道德情操的藝術工作者;德育培養的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法治觀念、道德行為等。兩者都統一于真善美的培養,相輔相成、互相促進[1]。1.藝術教育促進德育效果的實現。指出,“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道德的力量,使之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面旗幟”。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傳遞思想、文化、道德等的行為方式,許多藝術作品都包含了德育的元素,具有“以情感人,以美動人”的特點,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諧發展。比如,充滿愛國主義的音樂、舞蹈作品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能力。美與善在藝術作品中交相輝映,審美和道德情感在藝術作品中產生共鳴。2.德育提升藝術教育的內涵。只有充分發揮藝術教育中蘊含的德育元素的作用,才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推動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提升藝術教育的內涵。對于藝術類高校的學生來說,保持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就不可能有美的創造。此外,藝術教育若是沒有了道德的底線和支撐,往往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三)藝術類高校學科專業的特色。藝術類高校學科專業性突出,為其學科德育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應突出和強化專業課的德育元素,提高學科教學的德育實效,使學生在追求專業進步的同時,保持對真善美的追求。1.專業課程授課集中,有利于德育元素的滲透。相較于思政類和人文類課程,藝術類高校學科專業從課程內容上來說,存在著一定的統一性、系統性和關聯性,“課堂”又大多集中在琴房、排練廳、舞臺、演播廳等實踐場地,授課形式以小班授課居多,有許多課程還要求一對一的授課形式。授課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及不同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將傳統文化、愛國情懷、民族精神等德育元素隱性地傳遞給學生,彌補了傳統德育工作的不足,有效加強了德育工作的效果。2.專業課程實踐性強,有利于德育元素的落地。與普通高校相比,藝術類高校大多專業課都是實踐類課程,校內外藝術實踐的機會也很多,學生有一大部分時間都用于排練和演出。通過實踐來理解課堂、檢驗課堂、賞析課堂,能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鞏固課堂所學,突出體驗和踐行的特點,使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專業素養,逐步發現擅長的領域及存在的不足,是傳統德育課程的有益補充。3.專業教師角色多元,有利于德育效果的凸顯。藝術類高校中,專業教師既是舞臺演出的導演、藝術實踐的指導教師,也是學生生活中的師長,與學生接觸時間較多。同時,專業教師都帶有強烈的專業背景,對于學生的心理特點、道德素質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能夠迅速發現學生在道德素質方面的特點和不足[2]。專業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上下開展雙重教育和指導,迅速提升學科德育的效果。
二、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解析
【摘要】學生獲取知識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行是教育更重要的目標。在我國推崇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即為德育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科特點進行結合,以對德育教育進行滲透。本文為使學生對自身的德育素養進行提升,筆者對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情況進行了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起始,其系統化、全面化的教育有助于學生生理、心理成熟的速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德育教育,主要是指育人氛圍與環境,應使德育教育慢慢地在學生心中得到滲透。另外,僅單純使用理論教育是很難的,還應強化實踐教育。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學科中進行教學的原理
傳統教育下,小學語文對學科的專業性更為注重,致使德育教育內容涉及較少。若使德育教育應用于小學語文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僅僅通過教材,同時應結合自身對德育內容的理解,根據現階段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內容準備,然后在課堂中巧妙地滲透德育教育。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對學生從“物”的表面進行引導挖掘,對學生想要表達的觀念進行切實理解,如“落花生”一文的學習,應透過表面對內在精神進行學習,如不追求虛榮、甘于扎根困難環境等。語文學習應使學生情感進行融入,教師可采用多媒體等介質使學生對故事中的人進行幫助,進而對震撼的力量得以體會。
二、德育在小學語文學科中進行滲透的途徑
高中英語學科德育功能實踐路徑
黨的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了英語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凝練了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體現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統一。高中英語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文化課程,有其獨特的學科德育的優勢和特點,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途徑。
一、高中英語學科德育的獨特優勢
首先,高中英語學科作為高中階段的主要文化課程,學分高、學時長,為實現學科德育提供了時間保障。高中英語課程涉及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大體系,貫穿三年的高中學習過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英語學科的學分與學時都有明確的規定,學生需獲得20學分,修完10個模塊,修滿360個學時,并通過相關考試。可見,學時和學分的保障是高中英語學科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優勢。其次,高中英語課程采用的是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以活動為途徑的整合性教學方式,這一教學特點為學科德育功能的發揮提供了主題情境、德育素材和德育方法。英語課程的主題語境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3大板塊。其中,“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又包含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2個主題群,下轄9項子主題;“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下包含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文學藝術與體育、歷史社會與文化、科學與技術4個主題群,下轄16項子主題;“人與自然”主題語境包含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范、宇宙探索4個主題群,下轄7項子主題。這些主題語境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包含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為語言學習提供了主題范圍,更為學科德育功能的發揮提供了主題情境和德育素材。最后,高中英語學科教學與其學科德育功能有天然的統一性。高中英語課程以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為核心素養。其中,語言能力是學生認知世界、獲取信息、表達自我的工具和媒介,是發揮學科德育功能的基礎;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是對各類信息、現象、問題進行正確的獲取、思考、比較、分析、判斷,從而形成正確認知和行為取向,是實現學科德育功能的智力保障;文化意識的形成需要學生積累文化知識,運用一定的學習策略和思維手段,對比分析各類不同的文化現象,形成正確的文化判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獲得正確的文化行為取向。上述這幾方面的核心素養的要求,其本身正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實現了學科教學與德育功能的完美統一。
二、發揮高中英語學科德育功能的實踐路徑
高中英語學科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涉及語言與文化、自然與社會、東方與西方等各個主題,因而有其獨特的學科德育的功能與價值。高中英語學科德育功能的實踐應以課程內容為載體,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擁有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1.基于主題語境,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高中英語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都是在某一特定的主題語境下展開的。主題語境為學科育人提供了話題和情境。在英語課程的三大主題語境中,人是主體,意即這三類主題都是教育人如何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與社會及他人的關系、與自然世界的關系,都蘊含著德育的要素與契機。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屬于內隱性價值判斷,是學生行為舉止等外在表現的內在理據和邏輯起點。英語學科教學應在以人為主體的三大主題語境下,確立學科德育目標,開展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會正確地面對自我、反思自我、發展自我;學會在社會中與他人相處,適應社會生活,參與社會、貢獻社會;學會與自然界共生共存,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正確處理和應對自然界的各種災難,等等。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主題語境引領下,充分挖掘主題的內涵與外延,尋找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德育素材,尋找德育的切入點,設計相關德育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廣泛而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之中,通過討論、辯論、分享親身經歷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與領悟。同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引導,通過追問、反問、舉例等手段,促使學生積極地、批判性地進行思考,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認知。教師還要進一步地創設情境,指引學生將已經形成的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認知轉化成生活實踐中的行為取向,使學科德育落地生根,從德性認知轉化成德性行為。例如,在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三單元的閱讀語篇“Dyingtobethin”中,當談到文中的主人公Amy為了苗條身材而大量服用減肥藥,最后導致肝衰竭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做是不是值得?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外貌?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正確地認識自我、接受自我、完善自我,追求心靈的美、語言的美、行為的美,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外貌。2.基于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促進文化交流。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英語課程不僅是語言學習的素材,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文化知識是英語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文化意識則是英語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英語學習不僅是要學習語言知識、提升語言能力,更要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意識。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和世界優秀文化之間的交流是英語學科教育的內在訴求,更是學科德育的重要目標。以德育功能為指向的文化知識教學不同于純粹的語言與文化教學,其知識教育功能相對弱化,德育價值增強。因此,教學不能停留在對文本的認知和識記層面,而是要讓學生形成對不同文化的比較、鑒別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形成穩定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對于語篇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識,要想增強其德育價值,就要使之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使之成為學生感興趣、可理解、可體驗的生活化知識。文化知識生活化有助于學生真正地認識和理解各種文化現象,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讓學生了解其歷史根源、發展過程和歷史地位,深刻認識其實質內涵與現實價值,尤其要探討在新時代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用英語說中國故事,傳播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對于外國文化,要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其植根的社會土壤和時代背景,了解其文化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同時也要看到其先進性與人文性,使學生學會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觀察、對比、分析,培養文化鑒別力和文化理解力,從而形成正確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意識。同時,引導學生理智地看待和處理外來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3.基于語言能力,培養國際視野。英語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其工具性功能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可。基于英語的工具性,提升學生英語聽、說、讀、看、寫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用能力,是英語學科教學的目標,也是發揮英語學科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在聽、說、讀、看、寫五種基本技能中,聽、讀、看屬于理解性技能,主要是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提取轉換,實現理解;說和寫是表達性技能,主要是完成語言輸出,實現溝通與交流。學生在熟練地掌握了這五種基本技能后,就能發揮英語的工具性功能,打破語言的壁壘,實現與世界的直接溝通和對話,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形成對世界的直接印象,從而更充分地認識和了解外面的世界,不斷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同時,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學生可以對比中西方發展的道路,分析中西方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能更清晰地洞察本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瓶頸,學習和借鑒人類發展的經驗和成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大量的課外閱讀,廣泛閱讀各類英文原著,瀏覽國外主流英文新聞網站,了解天下大事及世界現狀;要鼓勵學生積極與外籍教師或其他外籍人士就各自關心的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要鼓勵有條件的學生通過短期游學、交換生等項目,開闊眼界。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對一些涉及國家力量、人類命運、全球發展等話題的語篇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不僅要對語篇所承載的知識信息進行理解和探究,更要以此為契機,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進行教育和引導;要教育學生立足國家利益和人民幸福,勇于承擔歷史責任,樹立主人翁意識,涵養家國情懷;要立足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關注世界的變化與發展,謀求人類的共同長遠利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作者:章策文 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基于學科德育的小學數學研究
摘要:在新時代的課程改革中,國家要求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同時加強品德教育。縱觀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的可塑性最強。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合理運用德育元素,能夠兼顧提升小學生的品德素養與知識底蘊,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教學;案例賞析
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的主要學科之一,德育元素在數學教育中的滲透,會為學生帶來明顯的變化。要想加強德育在授課中對學生的教誨,數學教師要采用蘊含德育意義的趣味性教學,來引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針對小學生的德育塑造,嚴謹、獨立、禮貌等都是需要對學生加以培養的良好美德。本文以這三項美德為例,用豐富的教學案例具體闡述如何在小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美德
(一)審題時不要粗心大意。小學生嚴謹的美德要從審題中做起,很多小學生做題時審題馬虎,沒有仔細看清題干,錯誤理解解題的思路,這就不利于小學生嚴謹美德的培養[1]。例如,某道填空題:一根4米長、橫截面面積為5平方厘米的木棍,如果截成4段,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小學生如果審題馬虎,一看到截成4段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除法運算,導致最后的答案與題干問題天差地別。要想培養小學生嚴謹的美德,首先要讓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教師可從小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改變小學生跳脫的答題弊病,在面對試題時,讓小學生能夠用沉穩的心態來處理。(二)養成驗算的習慣。很多小學生答題錯漏百出,這多由于他們沒有養成驗算的習慣。作業、考試對于小學生而言都是枯燥的任務,每當答完題后,小學生就相當于卸下了重擔,自然不肯再繼續驗算檢查來增加負擔。教師對此要循循善誘,并糾正小學生錯誤的答題觀念。小學生通過反思,理解了教師的苦心,就會養成驗算的良好習慣,然后以謹慎、周全的態度對待習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嚴謹的美德。(三)厘清數學概念。數學概念的學習需要抱有十分嚴謹的態度,小學生很容易弄混許多概念問題,如基數與序數、整除與除盡、除與除以等。這些概念需要數學教師保持良好的耐心,不厭其煩地重復其中的不同之處,讓小學生耳濡目染、牢記于心[2]。此外,數學教師應抱有嚴謹的態度,不要因某些口頭禪而讓小學生錯誤理解數學概念。譬如,有些教師常說加法、減法互為逆運算,其實并不嚴謹,因為減法的逆運算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減法。教師要避免這些錯誤概念的講解,以免影響小學生嚴謹美德的形成。(四)教學案例賞析。主題:探討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道具:長方體教學用具、正方體教學用具。問題: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分別有什么特點?與正方體之間有什么區別?探究過程:小學生進行分組,共同合作,分別觀察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查清面、棱、頂點的數目,在小組內確認無誤后,向教師匯報;對比長方體上下、前后、左右各面及各棱的長度,從中尋找規律;以同樣的方式觀察正方體,尋找與長方體之間的聯系;得出結論,總結學習經驗。教學成果: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全面總結長方體的特征,細致地與正方體進行對比,完成嚴謹美德的滲透教育。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的美德
數學學科德育探討論文
學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師的任務,必須各科協作。學科德育是素質教學的重要一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學教材中顯性和隱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
一、宣講我國數學家的貢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開學初集中講。學生剛入中學,對什么都有新鮮感。教師要抓住第一堂數學課的機會,生動、具體、真實地介紹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為學生學習數學營造良好的氛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數學成就顯著。計算圓周率,自西漢劉備、東漢張衡,三國時劉徽、直到南北朝祖沖之等多位數學家,為之進行艱苦探索,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準確的圓周率。南宋數學家秦九韶1247年就編著《數學九章》,同代數學家楊輝揭示了二項式展開式系數的規律,比法國數學家早四百多年。
祖沖之的兒子祖恒對求幾何體積有獨特創見,比意大利數學家早一千多年。比劉,近代的徐光啟、李善蘭及當代的華羅庚、陳景潤,在他們所研究的領域中都對數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通過宣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2、組織講座專門講。對初一學生還可借助“華羅庚金杯賽”的機會,進行題為《如何自學成才》的專題講座,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生平事跡。華羅庚學歷是“初中畢業”,可他深鉆細研,成為當代國內外聞名的偉大數學家。通過講座,使學生懂得學習好壞關鍵在于本人的學習態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哲學道理。進而發奮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二、結合傳授數學知識,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數學學科德育管理論文
學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師的任務,必須各科協作。學科德育是素質教學的重要一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學教材中顯性和隱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
一、宣講我國數學家的貢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開學初集中講。學生剛入中學,對什么都有新鮮感。教師要抓住第一堂數學課的機會,生動、具體、真實地介紹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為學生學習數學營造良好的氛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數學成就顯著。計算圓周率,自西漢劉備、東漢張衡,三國時劉徽、直到南北朝祖沖之等多位數學家,為之進行艱苦探索,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準確的圓周率。南宋數學家秦九韶1247年就編著《數學九章》,同代數學家楊輝揭示了二項式展開式系數的規律,比法國數學家早四百多年。
祖沖之的兒子祖恒對求幾何體積有獨特創見,比意大利數學家早一千多年。比劉,近代的徐光啟、李善蘭及當代的華羅庚、陳景潤,在他們所研究的領域中都對數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通過宣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2、組織講座專門講。對初一學生還可借助“華羅庚金杯賽”的機會,進行題為《如何自學成才》的專題講座,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生平事跡。華羅庚學歷是“初中畢業”,可他深鉆細研,成為當代國內外聞名的偉大數學家。通過講座,使學生懂得學習好壞關鍵在于本人的學習態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哲學道理。進而發奮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二、結合傳授數學知識,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英語學科德育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目前初三的英語教學中,因種種因素,造就了相當一部分英語學習比較困難,并伴有心理障礙的差生。因此對這部分學生加強心理指導,培養培養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盡快走出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就顯得十分必要。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學科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惑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各種人格品質也在學科的學習中得到發展。英語作為語言學科,在教學中加強德育及心理方面滲透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教育創新,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內涵發展,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重點,以加強細節教育。
二、工作要點
對于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加強德育工作如下:
(一)有敬業精神,熱愛學生。
要用自己的愛來喚起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愛,從而引伸到對生活的愛。其實,英語課堂教學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操練,而是一種溫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潛能的開發,社會性交際能力的早期培養,是師生共同創造精神生活的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寬松、融洽、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的同時,品德得到培養,性格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