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路徑初探
時間:2022-03-03 04:12:30
導語: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路徑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類高校承擔著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藝術家和專業藝術人才的重大使命,充分發揮專業課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對于藝術類高校提升德育工作效果有著重大意義。必須要深化教學改革,全面考慮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作用,營造多元的育人氛圍,才能真正把德育內容融入學科建設中去,提升學科德育的實效,真正把藝術類大學生培養成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協同育人
藝術類高校學科特色明顯,專業課程實踐性強。專業教師角色多元,與學生接觸多,他們既是領進門的師傅,也是專業上的引領者,更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認知。只有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實到專業學科建設當中,把德育宗旨和核心內容分解到每一門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充分發揮每一門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專業教師的育人責任,變“獨奏曲”為“大合唱”,藝術類高校才能培養出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一、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工作的獨特性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擁有獨特的育人功能。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都應兼有道德因素和美育因素,因此藝術類高校開展學科德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如何在學科的各個環節中融入德育元素,并確保其效果,是藝術類高校德育工作的關鍵點。(一)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的內涵。藝術類高校其學科本身充滿了德育價值的取向。育人過程中更強化職業道德、人文素質、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計劃、課程教學、課程考核的各個環節,強調每一門課程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提煉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各門課程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學計劃和課堂講授的內容中,使德育內容與學科內容和學生的成長成才有機結合。落實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職責,真正把課堂教學作為育人的主渠道、主戰場,真正構建“三全育人”格局,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育人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貢獻力量。(二)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關系。美育和德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培養的是具有藝術修養、一定的專業能力,擁有良好道德情操的藝術工作者;德育培養的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法治觀念、道德行為等。兩者都統一于真善美的培養,相輔相成、互相促進[1]。1.藝術教育促進德育效果的實現。指出,“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道德的力量,使之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面旗幟”。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傳遞思想、文化、道德等的行為方式,許多藝術作品都包含了德育的元素,具有“以情感人,以美動人”的特點,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諧發展。比如,充滿愛國主義的音樂、舞蹈作品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能力。美與善在藝術作品中交相輝映,審美和道德情感在藝術作品中產生共鳴。2.德育提升藝術教育的內涵。只有充分發揮藝術教育中蘊含的德育元素的作用,才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推動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提升藝術教育的內涵。對于藝術類高校的學生來說,保持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就不可能有美的創造。此外,藝術教育若是沒有了道德的底線和支撐,往往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三)藝術類高校學科專業的特色。藝術類高校學科專業性突出,為其學科德育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應突出和強化專業課的德育元素,提高學科教學的德育實效,使學生在追求專業進步的同時,保持對真善美的追求。1.專業課程授課集中,有利于德育元素的滲透。相較于思政類和人文類課程,藝術類高校學科專業從課程內容上來說,存在著一定的統一性、系統性和關聯性,“課堂”又大多集中在琴房、排練廳、舞臺、演播廳等實踐場地,授課形式以小班授課居多,有許多課程還要求一對一的授課形式。授課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及不同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將傳統文化、愛國情懷、民族精神等德育元素隱性地傳遞給學生,彌補了傳統德育工作的不足,有效加強了德育工作的效果。2.專業課程實踐性強,有利于德育元素的落地。與普通高校相比,藝術類高校大多專業課都是實踐類課程,校內外藝術實踐的機會也很多,學生有一大部分時間都用于排練和演出。通過實踐來理解課堂、檢驗課堂、賞析課堂,能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鞏固課堂所學,突出體驗和踐行的特點,使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專業素養,逐步發現擅長的領域及存在的不足,是傳統德育課程的有益補充。3.專業教師角色多元,有利于德育效果的凸顯。藝術類高校中,專業教師既是舞臺演出的導演、藝術實踐的指導教師,也是學生生活中的師長,與學生接觸時間較多。同時,專業教師都帶有強烈的專業背景,對于學生的心理特點、道德素質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能夠迅速發現學生在道德素質方面的特點和不足[2]。專業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上下開展雙重教育和指導,迅速提升學科德育的效果。
二、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3]。藝術類高校的德育理論教育主要依托于“兩課”老師,而實踐教育則由學生工作部門完成,德育教育的主要參與者是思政理論教師和思政輔導員。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集中在說理說教、榜樣示范、品德評價等。在現實操作中,理論教育成果很難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只能通過單純的卷面考試成績來判斷學生的道德素質,無法對德育效果進行全方位的考察[4]。(一)從專業教師角度看。1.專業教師對學科德育工作認識不到位。專業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對于學科德育的相關理論學習不夠深入,對于師德的內涵把握不夠準確,對于德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很好地將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在以教授技藝為重的專業授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將傳授專業技能、傳遞文化知識與開展思想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授課過程中,往往更集中于技能的培養,缺少對德育元素的提煉和滲透,使得價值觀、態度等德育元素的評價和培養往往變成虛設。在考核學生成績時,往往也比較功利,忽略了品德養成的考核。2.年輕教師欠缺學科德育工作經驗。藝術類高校的年輕教師比例高,工作經驗不足,再加上教學、評估、考核壓力大,更多的教師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專心創作和科研上,以確保考核過關和職稱晉升,進而無法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課教學上,使得德育元素游離于課堂之外,無法扎實開展學科德育的相關工作。(二)從學生角度看。1.藝術類高校學生中的藝校生,從小就進行專業藝術訓練,專業訓練的時間占學生學時間的比例比較高。高強度的專業訓練使大多數學生無法在文化課學習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對于文化學習重要性的認知也不足,在文化學習的課程中紀律較為松弛,對思想政治學習更加不感興趣。部分來自普通高中的生源,大多因在校期間文化課分數不理想,從而改為學習藝術,這類學生在學習上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5]。2.藝術教育主張個性的培養,在藝術類教育中會強調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的開發,在創造藝術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個性而不是共性,所以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較普通大學生更為鮮明,傾向于從自身視角出發思考問題,集體觀念相較而言更加淡泊,學生之間的摩擦與矛盾也較為頻繁。3.信息化時代容易使學生對現實世界產生迷茫和困惑,藝術類大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對主旋律作品不敏感,也缺少有效的采風和編創體驗。對于主旋律作品缺乏情感上的肯定和贊同,往往認為這些作品比較抽象、離生活較遠,不能積極主動去理解和把握,因而在認知上呈現出不夠理想的狀態,如認知認同度不高,行為認同度更低,因此在規范自己的行為時缺乏有效的引領。
三、藝術類高校學科德育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深化教學改革,形成協同育人格局。藝術類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強調每門學科課程都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落實每一位專業課教師的育人職責,真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科德育”教學評價體系,打造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的育人格局,使各門課程都“種好責任田”,努力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真正落實要求將“學科德育”理念充分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強化學生人文素質、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的培養,引導學生既學會專業技藝,又懂得做人,實現專業教育與“學科德育”有機結合。2.完善課程大綱,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根據“學科德育”建設要求,在教學目標中增加德育目標,并按要求設計相應教學環節,梳理并明確每門課程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提煉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并將德育元素融入課堂當中,使其出現在學生的學習任務中,體現在最終的學習評價中。3.培育核心課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各二級學院在專業理論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中進行遴選,培育一批思政功能明顯的課程,要求專業教師德育意識強,能力突出,能明確核心素養的培養側重點。通過這些核心課程的引領示范作用,帶動每一位教師主動挖掘學科德育內容,實現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德育素質一體化培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明確角色定位,培養學科德育認同感。藝術類高校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要發揮專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專業教師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長遠的,有調查顯示,95%以上的藝術專業學生認為專業教師對他們的綜合素質養成具有最重要的影響。同時,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從受教變為自教,從教化變為自化[6]。1.提升專業教師的德育意識和“主導”能力首先,學校采用崗前培訓、公開課、研討會、老教師幫扶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教師的學習培訓,激勵教師不斷提升對學科德育的認識,豐富學科德育的內容,提高教學能力,提升德育效果,開創德育教育的新領地。授課過程中,對于專業知識及其所涵蓋的德育元素進行思考、分析和探討,并將其轉化為提升思想政治高度的動力。其次,專業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一方面,教師應身正為范,用自身追求藝術時的那種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走近學生,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違規違紀行為絕不姑息,促進學風的提升。再次,教師不僅僅是德育元素的發現者和講解者,更應該是學科德育過程中的指導者和協商者。利用實踐平臺,在各種專業排練演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教育學生在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明確的目標的同時,要勤學苦練,激發內在創新活力。2.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和“主體”作用在學科德育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教師從“獨奏者”的角色逐漸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和德育素質更好地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首先,雖然藝術專業學生往往文化基礎薄弱,但他們思想更解放、情感更豐富、個性更鮮明、實踐活動能力強,很重視自身的專業能力建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鼓勵部分學生發揮榜樣示范作用,讓他們在聽講、示范、發言等各方面以身作則,帶領全體同學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堅韌的意志品格和明確的社會責任感。其次,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性的講座和學術活動,通過雙向交流,開拓視野,豐富專業知識,激活思維,提高藝術生的綜合素質。再次,尊重差異,分層教育。藝術類學生個性較突出,學科德育應從實際出發,對不同的對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挖掘學生自我教育和發展的能力,找到自我成長進步的方式和渠道。(三)完整教學設計,重構育人空間。把德育工作融入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舉措中去,更要把德育評價融入到教學評價中去。通過教學過程的完整設計,把握德育的內涵,重視德育元素的挖掘、傳遞、運用,確保學科德育的實效。以下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為例,進行具體闡述。1.德育目標與教學目標相融合德育目標是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應在教學目標中得到充分的體現[7]。首先,從價值觀著手,以培養人文與技術相結合的“德藝雙馨”的舞蹈專業人才為目的進行教學,除注重表演加強訓練外,要讓學生切身體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背后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其次,著力于核心素質的培養。通過學習民族民間舞作品,培養學生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審美,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及藝術修養。再次,德育目標的滲透可以突破課堂教學的范疇,通過輔助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如課前的資料搜集、課后的作業反思、課外的藝術實踐等,從知識與技能雙重角度,培育勤學苦練的專業態度。2.德育內容與教學內容相滲透圍繞專業特點,根據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實踐的方式設定德育內容,德育內容要與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相統一。同時,突出授課重點、優化教學環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找到德育內容和教學內容的最佳結合點,為德育元素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平臺。首先,選擇有思想深度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使他們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動作背后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接收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多一份情感和心靈上的體悟和收獲。其次,舞蹈本身就蘊含著深遠的德育意義,“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蹈學習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是堅守,是熱愛,是不忘初心。3.教學方法中德育元素的運用德育元素的落地一定要通過具體的方法才能得以實現。既要保持知識的完整傳授,又要實現德育目標;既要堅持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又要運用新型的信息技術;既要有一定的理論,又要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行為習慣化。首先,要用理論知識輔助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理論知識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拓展查閱、收集、整合民族民間舞相關文字、圖片、視頻等文化資料,掌握民族民間舞形成的歷史淵源及其風土人情、流派藝人、風格特點等。其次,通過扒劇目,練習典型舞姿,利用和創造教育場景,創造感動、領悟、困惑、矛盾等具體場景,提升學生對于優秀作品的全面理解和領悟,從而促進德育元素的內在升華。再次,賞析或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優秀經典作品時,通過言語和肢體上的溝通、對話、交流,找到知識點與學生思想、行為的結合點,使學生全身心浸潤其中,熏陶受教,引導學生更迭自我認知,主動挖掘和吸收德育元素。4.教學評價中德育元素的體現實行學科業績考核和德育考核的知行合一,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確保學科德育的實施效果。首先,將教師的育人效果納入評價考核體系,如設定一定的考核標準來評判教師能否主動并善于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元素,能否“以身示范”,樹立自身引路人的良好形象,能否將專業學習和品德養成相結合。只有樹立了德育的風向標,學科德育才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教學評價中,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其次,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織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鼓勵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在評價手段的選擇上,可以多采用信息化手段。在評價過程中,要倡導誠信意識,引導師生嚴格根據事實進行評價,要及時反饋德育評價的結果,鼓勵學生不斷反思自我,完善自身[8]。(四)搭建多元平臺,營造學科育人氛圍。1.增強藝術實踐,豐富育人體系藝術類高校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各式各樣的藝術實踐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學科德育的重要平臺,也是檢驗學科德育的重要形式。如各類實習、見習、社會服務、各類專業比賽等,能夠豐富德育的內涵,使得德育教育的形式更豐富、效果更直接。比如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能夠讓學生陶冶情操、提高修養、提升品位,更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提升團隊協作精神,更加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悟出“學藝、做人”的道理。2.優化環境文化,提升育人功能藝術類高校的校園環境本身就是良好的學科德育資源,各類樂器造型的建筑物給同學們營造了專業化的氛圍。融合專業特色,利用校園里多元的硬件設施,比如琴房、排練廳、教室等授課場所,以及舞臺、音樂廳、大劇院等演出場地,宣傳學科發展歷史、優秀師生代表、作品集錦等健康向上的學科專業元素,在無形中感染人的情緒,增強學生的專業歸屬感。在此基礎上,培育專業文化,鍛造集體凝聚力,培養專業敬畏心,進一步豐富學科德育效果、優化育人的氛圍。3.運用信息技術,讓育人工作活起來藝術類高校學生通常思維活躍,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因此,要注重發揮網絡等新媒體在學科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設好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利用好微信群、QQ群,從手段創新到效果走心,從方式靈活到效果鮮活。不斷拓展德育工作的網絡平臺,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適時推送最新和最全面的校園德育相關內容,傳播學科德育故事,塑造學科德育標兵形象,注重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傳播,提升學科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
四、結語
新時代對藝術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類高校應以學科德育為主渠道,促進全員育人,加強對自身學科德育工作的研究,增強學科德育特色和亮點,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科育人工作模式。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上邁出新步伐,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上筑就新高峰,更好地為祖國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曉華.高校德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95.
[2]鐘佩霖.藝術院校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中的德藝融合[J].藝術科技,2016(1):18.
[3]劉煜昊,寇清杰.依托多學科知識推動高校德育創新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7(7):57.
[4]趙萬東.藝術類高校德育困境及實效性提升路徑探解[J].陜西教育,2011(7):254.
[5]牟永川.高校藝術類學生的學科德育建設[J].教育探索,2011(3):132.
[6]黃晶晶,喻秋蘭.普通高校藝術學科德育滲透現狀分析[J].藝海,2014(7):55.
[7]程偉,于冬冬.關于學科德育的幾點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5(9):100.
[8]周小斌,高來健.試論構建以學科為基礎的高校學生德育體系[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16(4):465.
作者:周熠 曹端丹 單位:浙江音樂學院
- 上一篇:教師主導和“以生為本”的結合
- 下一篇:中職德育快樂化育人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