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20:51: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型農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型農業論文

我國新型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我國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途徑

在高等學校以及科研單位進行對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高校以及農業單位主要的優勢在于擁有人才以及技術上的優勢,可以在新型農業運用的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新時代的人才在學習新型技術時,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通常會比較強。我國平均每個省份都會設立1~2個農業高校,因此這對新型農業技術的普及是有著很大幫助的。高校也可以參與到對新型農業的推廣工作中去,可以組織高校的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直接的將所學到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到農村中去。農業類高校作為對新型農業技術進行直接研究的教育基地,通常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存在著理論同實際脫軌的現象,教學的內容已經明顯跟不上生產的步伐。因此讓學生下到農村去,將其學到的新型農業的科技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去,不但有利于對新型農業科技的推廣,也有利于高校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應用。

2我國新型農業技術推廣中應該遵從的原則

2.1對農民以及市場的需求重視的原則

在對新型農業科技進行推廣的過程中,應該與農民以及市場的需求相適應。只有與市場相適應,農民才會更愿意接受新型的農業科技。在市場中對農民進行引導,將農業進行產業化的轉型。當代的農民都是有自主經營權的。對新型農業技術進行推廣的過程,已經不能夠用傳統強制行政命令的方式了,而是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的考慮農民的需要,推出農民所需要的技術,解決農民的燃眉之急,這樣才能真正的將新型農業技術在農村進行推廣。

2.2將政府作為主要的推廣力量

查看全文

農業持續發展新型戰略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戰略觀點;理論源流;幾點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生態農業是中國最早觸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發展戰略、中國持續農業的核心是發展效益型農業,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現代可持續集約農業論、農業經濟學家的觀點、采取“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度進口、促進交換”的戰略方針、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前蘇聯的發展理論、西方世界的發展理論、綜合研究、理論借鑒、新型戰略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提要】世紀之交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亟待盡快形成一個全面綜合而又能夠切實解決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體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鑒和運用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研究成果和發展經驗時,必須十分慎重,絕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盤移植;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必須真正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要求和客觀規律,以能夠最終形成促進、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新型戰略

【關鍵詞】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

雖然中國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讓占世界總人口22%的人口豐衣足食,被世人譽為“世界經濟史上持續發展的一樁奇跡”。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第1號國情報告所得出的這一極富挑戰性的結論,喚起了人們對中國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問題——農業發展戰略問題的深思。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Brown提出了震驚世界的“中國糧食威脅論”,更引起了中國乃至世界對中國農業發展戰略問題研究的廣為關注。

查看全文

新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在四川地區推廣的難度分析

1.1自然環境惡劣由于歷史原因,四川地區位于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帶,自然災害頻發。四川地區地貌特征多以山地、高山、高原為主,由于如此復雜的地形,導致其水土流失嚴重,不僅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而且經常出現局部沙塵等惡劣天氣。特殊的地形還經常引發地震災害和冰雹、雷電、大風、暴風雪等氣象災害以及泥石流等衍生災害。這不僅是四川地區貧困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其發展新型現代農業必須突破的自然難題。

1.2農村基礎建設薄弱,環境污染較為嚴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污染環境比較嚴重。其主要表現在:四川地區大部分地方處在邊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導致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致使農民對新型現代農業技術知識的匱乏,阻礙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步伐;在這些貧困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牛耕作業普遍;同時,農村污染較為嚴重,如許多農戶沒有用上衛生廁所;農村衛生院設施條件普遍較差。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四川地區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

1.3農民綜合素質較低由于歷史原因,四川地區的文盲和半文盲基本上集中在農村,這些人接受科技知識和應用技術的能力很差,綜合素質發展進程比全國水平落后好幾年。近幾年四川地區的農民雖然人均純收入有所提高,但其收入水平比城鎮居民相差甚遠。由于農民收入水平低,有限財力難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致使經濟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見,農民綜合素質低導致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是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障礙。

1.4農民受教育程度低,觀念落后由于歷史原因、近似封閉的生活環境、習俗文化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一些農民綜合素質相對較低,這些保留著封閉生活傳統和方式的農民對現代科學農業技術的接受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四川地區由于農村大量身強體壯和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外出打工,而留守人員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以及一些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孩子,這些人知識缺乏,種田不科學。這些低素質的人群成為影響新型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農民思想保守,觀念封閉導致這些人排斥新型的、先進的、科學的農業技術推廣知識和信息。

1.5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三農”投入嚴重不足對于四川地區而言,發展新型現代農業技術的最大障礙是各級黨政府的領導同志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識不到位。四川地區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成負增長,政府在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和提供配套設施等方面工作進展速度遠遠跟不上新農村發展的速度。政府還在補充、修改和完善農業政策和規章制度等方面投入進展緩慢。雖然每年都有少量的資金投入,但相對農村的需求來說,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嚴重落后,在偏遠的農村則尤為突出。政府在“三農”政策中投入力度的不足間接的制約了四川地區在新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

查看全文

新型生態旅游業以農業農村為載體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觀光農業旅游正在興起;我國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觀光農業是把觀光旅游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旅游活動、國外觀光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現狀、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觀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興起、前景、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為觀光農業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觀光農業既然屬于旅游業,其發展與旅游業的整體發展密切相關、農業觀光旅游是我國旅游業發展方向之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重在開發適應現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態旅游產品、在我國發展觀光農業,有著眾多有利條件等,具體請詳見。

1觀光農業旅游正在興起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著收人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于是,農業與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

觀光農業是把觀光旅游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旅游活動,它的形式和類型很多。根據德、法、美、日、荷蘭等國和我國臺灣省的實踐,其中規模較大的主要有5種:(l)觀光農園: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人內摘果、拔萊、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這是國外觀光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2)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3)教育農園: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臺灣的自然生態教室等;(4)森林公園;(5)民俗觀光村。

2我國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一)、現狀

查看全文

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論文

摘要: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相關問題是學術界和經濟史的重要研究內容,其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深刻,我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不但構成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在201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修訂之后,進一步強化了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法人性質,在法律上確定了其獨立平等的市場地位。但是其發展還面臨認識誤區、利益機制、市場風險、經營管理等多重困境,針對于此,必須要創新發展路徑,進一步優化組織架構、流通形式、分配方式、運作機制。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合作社;法律地位;發展路徑

合作經濟思想從柏拉圖時代就有深刻影響,無論是傳統中國天下為公的思想,西方猶太教早期的共有觀念,還是后來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以及世界合作運動170年來的發展,都證明了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是不同信仰、民族和文化的共同選擇。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能夠實現經濟利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最大化,[1]其發展更有利于探索企業民主化和組織制度化的實施,同時還能承擔社會責任,推動農村社會整體進步。但是經濟發展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很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目光短視,為了政府的扶植政策而挖空心思,卻失去了產業變革前夜背景下巨大的發展機會,這也是當前最大的困境。新法的出臺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支持,但是這還不夠,農業合作社自身必須要探索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之道。

一、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

(一)《農業專業合作社法》的立法和修訂。1.2007年《農業專業合作社法》的立法精神和不足。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定義了合作社的性質,規定為聯合自愿,退出自由的民主互助性經濟組織,也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但在實踐中發現了諸多問題:一是舊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注重主體框架規范,但是具體條款的實施細則缺乏規定。[2]這雖然降低門檻,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法律環境,但是造成了大量空殼合作社的出現。二是法律條文責任模糊,監管缺失,“應當”這種降低法律效力的詞語出現了40多次,容易給政策鉆營者來利用法律間隙投機騙補的機會。三是營業范圍硬性規定為農業為主,很多新型產業由于無法辨認而被拒之門外。四是成員主體在《條例》中規定為農村戶籍或從事農村土地承包的人,阻止了外在資金的引入。五是社員承擔責任不明晰、權益缺保障、盈余分配機制不暢,既不能實現民主管理,也難以推動生產服務。2.2017年《農業專業合作社法》新法調整。鑒于十年來農村合作經營組織數量井噴式增長,合作內容也超過了原有法律的規定,實踐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為了適應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需要,規制因為法律漏洞而產生的不規范行為,加大政策扶植力度,2017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10年前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新法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調整:一是調整法律范圍,適應合作社從單一生產向綜合服務,取消了舊法的同類限制;列舉各類新興經濟組織的服務類型,比如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民間文化產業。二是在明確聯席會議職責規范的基礎上,建立縣級以上政府綜合協調機制,明確其職責不是管理,享有對農業合作社建設發展工作的主體地位,并且維持了當年立法時的思想,其地位和公司企業等經營主體一樣,不應該設置行政主管部門和執法主體。三是新法進一步規范了實踐中的組織和行為,明確規定成員的出資形式,包括貨幣、實物、知識產權、地權、林權,明確了信息披露制度,規定成員大會而非理事會擁有成員入社和除名的權力,進一步強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四是增設合作社聯合社一章,具體規定成員資格、注冊程序、組織機構,這加強了農業合作社經濟合作性的法律保障。五是強化扶植政策,規定縣級以上政府的資金使用監督權,推廣農業互助保險解決資金困境,出臺用電用地的扶植政策。六是明確合作社的市場地位,投資權力,打破投資限制,規定了成員代表大會的規模,強化處罰力度,建立退出機制,整頓空殼社,并且增大成員的范圍。(二)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法律主體地位的解讀。1.新法再次明確了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市場經營主體地位。17條規定合作社擁有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18條解除了過去合作社投資的諸多限制,其實這就是鼓勵合作組織根據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發展新型產業。農業合作社不是政府下屬機構,經營發展具有獨立自主權,合作社必須要擺脫傳統對政府的依賴思維,才能壯大發展。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和公司、企業、個人投資者一樣,在市場上享有同等的地位,都是獨立的法人,在經營活動中有自主權,可以多元化經營,甚至連鎖化擴張,未來還可以發展為類似日本農協的集金融服務、生產銷售、產業經營于一體的綜合性組織。2.新法對農民的權益和財產加強了保護。一是和傳統公社不同,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是自由進退,保障農民權益的,而不是強制管理和統一分配的計劃經濟時代以低價收購農產品為目的。無論是農民專業協會、農業專業合作社還是社區股份合作經濟組織,都要確保農民有所有權,真正還社于民。二是集體行動更能維護多數村民的利益,很大程度上發揮類似工會的職能,更多提出對理事會等權力執行部門的約束,而非社員。這是基層民主管理事業的巨大發展,能夠有效約束行政權力和經濟寡頭對農民權益的侵害,可以更好地解決拆遷、占地、資源使用等問題。3.鼓勵農民互助經營。新法補充了聯合社的條款,進一步開放了管理措施,實際上就是鼓勵農民互助經營,而不是依靠政府補貼。社員要通過互相溝通、優化配置、互助互利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成員組織自發入社,而非靠政府強制主導。十年來,國家看到了多數合作社的癥結,實際上是以不同的方式掛靠政府,套取補貼和優惠政策,而不是真正發展互助合作。因此新法進一步強化了合作社互助經營的職能,鼓勵合作社自力更生,依托比較優勢真正發展。

二、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面臨的困境

查看全文

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論文

一、主要背景

2009年,錦溪鎮成立了20個農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1.5萬余畝,占全鎮糧田面積的99%。通過土地有償流轉,組建了127個專業大戶,戶均經營面積111.4畝。專業大戶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農戶規模較小、土地細碎、經營分散,甚至部分農地無人耕種等問題,提升了土地集約化和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但是,也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經營管理不夠完善,土地轉租帶來隱憂。一些專業大戶為了省事省心,將原本應由自己經營種植的土地轉包給外地農戶,進行西瓜、白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變相減少了全鎮糧食種植面積。二是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影響了專業大戶的市場收益。專業大戶的規模化經營程度有限,大多對市場風險的預測能力不足,缺乏相對穩定的供銷渠道,且在價格談判過程中不占優勢,因而影響了土地經營收益。三是基礎設施缺乏統一規劃,違章搭建現象普遍存在。不同的專業大戶經營的土地相對分割,不利于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統一改造;部分專業大戶在田間地頭任意進行蔬菜棚、果棚等違章搭建,影響了田容田貌的整齊美觀。四是發包價格相對固定,流轉收益“含金量”不足。在承包期內,發包價格是固定的,而國家對農民種糧的政策性補貼和糧食價格卻逐年上漲,這對于把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的農戶來說,拿到手的流轉收益“含金量”不足。

二、主要做法

在前期農地流轉承包即將到期之際,錦溪鎮積極引導農民在農地股份合作社基礎上,組建成立鎮農地股份合作聯社,并以先行到期的長云、袁甸、孟子浜三個行政村為試點,改變過去大農戶家庭承包方式,實行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2014年,錦溪鎮已全面推行合作化經營新模式。集聚生產要素,探索“合作經營”新路徑。在實行最嚴格基本農田保護措施的基礎上,依托萬畝生態良田建設,進一步優化配置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等農村生產要素,促進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發展。通過資源整合、品牌打造、人才培養、農機支撐、制度完善等,建立健全責、權、利統分結合的經營機制,從而調動了全體入股農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理順管理框架,構建“農地管理”新體系。成立鎮農地股份合作聯社,負責全鎮萬畝生態良田的規劃建設,組織制訂合作社運作的制度方案,統一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涉及的資金、技術、機械、勞動力等。強化各村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組織管理,在明確經營主體的基礎上,民主協商產生社長、機械員、水管員等,以200~300畝為單位,推舉隊長2~3名,采用網格化管理形式,組織入股農戶開展農業生產和田間管理。注重效益提升,實施“產業主導”新方法。以水稻、三麥、油菜等糧食主導品種增產為重點,著重抓好“三個集中”,即農田建設集中規劃,圍繞鎮萬畝生態良田建設,統一規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技服務集中支持,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用肥、統一防病治蟲、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結算;農業生產集中管理,由鎮農地股份合作聯社統一對村農地股份合作社進行生產成本、運行支出、政策資金補貼及生產效益的結算管理。改善日常管理,建立“包工定產”新機制。按照農地股份合作聯社制訂的組織實施方案,實行“包工定產”新機制,改善生產管理,激發勞動熱情。根據水稻、小麥等種植品種的不同,每畝核定不同的工時,促進節本增效。同時,固定地段,實行超產獎勵、缺產賠償的生產責任制,利于增產增效。5.夯實基層基礎,培育“能農能商”新農民。建立統一的培訓交流體系,大力培養農業技術、經營人才,積極鼓勵近年來參加各類理論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操作培訓的“特長農戶”進入包工定產隊伍。在農業種養技術、農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切實加強對村干部特別是農村青年、進村大學生的教育培訓,提升他們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

三、主要成效

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的實施,有效提升了農業集約化、生態化、產業化水平,提振了廣大農戶投身農業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拓展了富民強村渠道。一是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進一步穩定了糧食生產,增強了農業生產經營抗風險能力,促進了農業增效。以2014年稻麥兩季種植為例,各農地股份合作社都超額完成了包工定產任務,全鎮11594.8畝種植面積實現農業凈收入2616.2萬元。二是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源頭活水。通過加大配置量化村級集體資產力度,完善集體資產量化細則,量化集體資產3億元。同時,通過實施第二鄰里中心、動遷小區商業配套等設施建設,豐富了強村公司的發展載體,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三是提高了群眾收入水平。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化解了土地轉包產生的收益分配矛盾,讓更多普通農戶攜土地入股合作聯社,共享了土地流轉的紅利,同時為部分農村“5060”人員、就業需求迫切人員創造了就業平臺。2014年土地流轉收益每畝達1456元,比2012年增加725元。增強了農村組織活力。一是搭建了人才培養平臺。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為廣大農村青年、特別是進村大學生提供了參與農業學習、實踐和鍛煉的舞臺,也為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搭建了干群交流平臺。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構建了村干部參與統籌協調、涉農部門參與服務協作、廣大農戶參與生產經營的運營體系,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基層干部的親和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三是搭建了群眾參與平臺。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為農村群眾特別是農村老黨員、老干部提供了參與農村生產建設的渠道,讓他們積極為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文明新風培育、基層維穩等工作建言獻策。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一是美化了田容田貌。依托萬畝生態良田建設,深入實施了“退漁還田”、基本農田改造等工程,有效治理了田間亂搭亂建,美化了田容田貌。二是凈化了農村水環境。挖掘特色資源“退潭還水”,對棋盤蕩等廢棄磚瓦窯廠逐步實施了復墾,充分發揮了稻田作為人工濕地的蓄水、凈水功能,促進了生態修復、水質凈化。三是優化了村莊環境。堅持建管并重,強化了農村道路、水利、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村莊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提升了美麗鎮村建設水平。

查看全文

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探析

摘要:畢業論文在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以安徽科技學院農科類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得出以下結論:畢業論文改革應以學生為本,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題,畢業論文開題時間應提前至大二學期,根據學生發展動向和創新特點而設計不同的畢業論文課題,以畢業論文為載體培育“四型人才”。注重過程和畢業論文答辯考核,逐步構建和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相適應的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最大功效的發揮畢業論文對農科人才的培養和支撐作用。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農學;畢業論文;改革路徑

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學類專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也對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使培養出來的農科人才與當今社會需求高度匹配成為新的時代課題,也是新時代農業高校辦學水平的最直接體現[2]。安徽科技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農學類專業是該校傳統優勢學科,學校高度重視農學類專業的提升改造工作。同樣,農學類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主要著力點之一就是畢業論文設計、試驗操作和論文撰寫等工作,論文進展的每一步都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畢業論文工作開展的水平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通過畢業論文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的專業水準,是增強應用型高校農學類本科生培養水平和能力的關鍵。

1畢業論文在農學本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1.1畢業論文是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興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引擎”,具有恒久作用力。同樣,培養專業興趣也是學好一個專業最有效的途徑,而專業素養的形成也是個人發展潛能的重要支撐[3]。學生只有對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本科生要想取得專業技術上的“突飛猛進”,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就是早日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參與創新性研究,這樣在實驗室的“熏陶”下才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做到“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學生在開展科學研究、完成畢業論文課題的同時,會有更多機會與導師和同學交流探討,從而逐步加深和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調整方向,找到自己的精準“興趣點”。高水平科學研究是一所高校辦學能力和水平的集中體現,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國家級創新平臺、省校重點實驗室在每個高校都被打造成“亮點”,這就為本科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所處年齡段恰好是創新活力最旺盛的階段,部分同學可能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對農業科研產生強烈的興趣,更加堅定了考研深造的志向,也有部分同學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畢業論文實習,加深了對農科相關企業的熟悉度,為畢業以后從事農學類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有這些畢業論文實習的有力推進和實施,都將對學生專業興趣和良好專業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2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往往是本科生印象最深刻、掌握最全面的一部分內容。一般來說,農科專業本科生所選擇的學科分支開展畢業論文實習,大多也就決定了該生以后的考研方向、就業路徑乃至人生道路的選擇。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習科目較多,包括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蔬菜學、果樹學、茶學、花卉學以及植物營養學、土壤肥料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學等分支方向,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大。但是,學生在增加了選擇性的同時,也增添了盲目性。筆者通過系統調查發現,雖然學生主修的科目比較廣泛,但掌握得都比較膚淺,對以后的就業深造、參加工作等的支撐作用較小。當今許多農科生從未系統了解過“土地”“農作物”“果樹”“蔬菜”“肥料”“病蟲”等概念。由于缺乏實踐訓練,他們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不能完全掌握,對農業概況一知半解的學生較多。因此,為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畢業論文實習階段成為本科生加大專業學習力度、“近距離”感知專業、明確用功方向和增強實踐的“黃金期”。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

2畢業論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查看全文

經濟學創新與發展論文

經濟發展學說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行其道。誰是創始者有兩種說法。一說起自RagnarNurkse一九五三年出版的ProblemsofCapitalFormationinUnderdevelopedCountries;另一說起自我們的張培剛在哈佛大學獲獎的博士論文,一九四九年以AgricultureandIndustrialization之名成書出版。今天回顧,從影響力的角度衡量,Nurkse之作遠為優勝。這是不幸的,因為這影響帶來數之不盡的怪誕不經的理論。如果當年經濟學界以張培剛的論文作為經濟發展學說的基礎,我們的眼界和思維早就有了長進。于今塵埃落定,我認為還是張大哥勝了。二十年來中國的驚人發展,是成功的農業工業化。大哥的思想早發晚至。———張五常一、早年對發展經濟學的貢獻1947年,作為東方第一人,張培剛教授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獲得了美國哈佛大學1946年-1947年度最佳論文獎即大衛·威爾士獎。《農業與工業化》的主題是研究工業化過程中農業與工業之間的調整問題,特別是著重研究農業的調整,以及農業對于這個特殊的經濟轉變階段的種種變化的適應過程。但是,迨至張培剛教授開始研究這一問題時(1945年),世界上尚無一本著作,甚至一篇論文,用一種系統的方法,不管是理論的、歷史的或統計的方法,來探討農業與工業之間動態的及演進的關系,并討論農業改進和工業發展之間動態的及演進的關系。因此,采用什么方法來研究農業與工業之間在工業化演進過程中的動態依存關系,就成為張培剛教授當時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理論和方法論問題。為此,張培剛教授對當時存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區位理論分析方法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考察,通過若干改進和取舍,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方法論體系。從對整個問題的分析來看,張培剛教授首先在靜態的假設條件下,分析了農業與工業的相互依存關系,然后分別不同時期和不同因素的變動,對影響工業化過程的若干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對這一動態演進過程中農業生產和農業技術變化的過程及條件進行了詳細考察。在整個問題的分析中,張培剛教授的分析方法總是綜合的、多維的,力求克服單一方法的缺陷和吸取各類方法的優點。他對整個問題的分析既是理論的,又是歷史的,使其分析既具有理論的一般性,又不失實際應用的具體性;他的分析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使其分析結論既能預見一般趨勢,又不失應有的精確性;他在時間上分析了工業化的演進及工業和農業的相互調整,在空間上描述了多種經濟活動的并存,比較了多種工業化模式。這種綜合的、立體的、時空結合的分析方法,應成為我們研究復雜經濟問題的楷模。農業與工業的聯系或農業的貢獻理論。張培剛教授在有關的靜態假設條件下,論述了農業與工業的相互依存關系,這是對農業貢獻理論的第一次系統論述,比庫茲涅茨關于農業貢獻的論述要早15年。工業化理論。張培剛教授對工業化理論的貢獻,集中反映在他關于工業化的定義、工業化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的論述,以及關于工業化的類型的分析中。張培剛教授指出,“工業化”可以定義為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這種變化,可能最先發生于某一個生產單位的生產函數,然后再以一種支配的形態,形成一種社會的生產函數而遍及于整個社會。基要的生產函數能引起并決定其他生產函數的變化,對于后者,我們可以稱為被誘導的生產函數。總之,工業化的真義,并不是大工業代替小工業,甚至也不是機器居于支配地位,而是“駕馭自然來為人類服務”。不應該把實現工業化與發展農業對立起來,相反,農業發展本身就是工業化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確立了工業化的概念之后,張培剛教授在綜合前人關于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解釋工業化過程的五項基本因素,包括:(1)人口(數量、組成及地理分布);(2)資源或動力(種類、數量及地理分布);(3)社會制度(人和物的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4)生產技術(著重于發明的應用);(5)企業家創新管理才能。其中,企業家創新管理才能和生產技術屬于發動因素,人口和資源屬于限制因素,社會制度則既可能是發動因素,又可能是限制因素。據此,除了社會制度一項以外,張培剛教授對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依次進行了分析。張培剛教授從多角度對工業化的類型進行了分析,為工業化理論和戰略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模式。他指出,完成工業化有不同的方式或類型,主要依我們所采用的分類原則如何而定。我們可以依據工業化由政府或個人先行發動,將工業化分為個人或私人發動的、政府發動的以及政府與私人共同發動的三種類型。張培剛主要分析了私人發動的工業化類型,指出,在這種演進的過程中,使工業化開始的主要發動力量,是企業創建精神和生產技術,并描述了這一演進過程中技術、組織和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從而為政府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調節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框架。《農業與工業化》還分別探討了工業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工業化對于農業勞動,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影響。這兩個方面的問題能否妥善解決(產值結構和人口職業分布結構能否轉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業化的成敗,因而至關重要。總之,《農業與工業化》無論在方法論上,還是在具體理論結論上,都為當展經濟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理論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政策推論,經受了實踐的考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二、對發展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1988年,他發表了《發展經濟學往何處去?———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芻議》的著名論文,首次提出了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的設想。他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經濟學所遇到的難題,擺脫發展經濟學所處的困境,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發展經濟學加以徹底改造和革新:其一是要擴大研究范圍,把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包括進來。其二是要改進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改變過去發展經濟學那種單純就經濟論經濟的做法。其三是要重視對照國外經濟發展的經驗,分析當今發展中國家走向工業化的環境條件差異。其四是要從發展中國家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后來,張培剛教授又深入細致地論述了新型發展經濟學的基本思想,為發展經濟學擺脫困境,以及為新型發展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的思想提出之后,引起了全國經濟學界、特別是中青年經濟學者的強烈反響。在這種情況下,張培剛教授針對發展經濟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發展中國家在戰后的實踐經驗,尤其是發展中大國的發展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比較深入系統的研究,并于1992年出版了《新發展經濟學》專著,作為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的初步嘗試,受到了國內經濟學界的普遍關注。

查看全文

研討模式教學與本科畢業設計之關聯

摘要:針對本科畢業設計中學生完成質量不高、教師指導不力等種種問題,筆者將研討教學模式與本科畢業設計進行有機結合,以湖南農業大學理學院材料化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同學為實踐對象,組織同學們以本科畢業設計為主題,開展研討模式教學以及本科畢業設計開題與答辯環節的模擬實踐。通過這次實踐,發現兩者在很多層面有共通之處,且通過設計性的有機結合,可以達到兩者互幫互助,相互促進的目的。這次實踐發現,研討教學模式與本科畢業設計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兩者有機結合可以有效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主能動性,對于本科畢業設計的高質量完成以及《文獻檢索》課程的高效率學習,均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研討模式;本科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本科生教育;教學方法

1本科畢業設計的重要性

畢業設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是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得以鍛煉提高的重要環節。畢業設計是對大學四年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教育的綜合,是對專業知識、寫作能力、思維方式的一種綜合性培養和鍛煉,是對本科階段教學質量的一種綜合性考核。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畢業后參加工作或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湖南農業大學化學專業包括應用化學和材料兩個專業。應用化學是化學在各個學科各個領域中的實際運用,是通過化學的手段解決各行業實際應用中碰到的確切問題;材料化學是化學化工與材料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是用化學的手段研究材料的結構、性能、制備與應用。兩個專業都屬于理論與實踐并重、基礎與應用結合的應用型學科。我校應用化學和材料化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實踐能力的、能勝任相關工作和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因此,畢業設計這一專業實踐環節,對于化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本科畢業設計的現狀與困難

然而,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筆者卻發現當前的本科畢業設計存在較多問題。首先,從學生層面來說,學生對待畢業論文的態度不端正,抄襲現象比較嚴重。畢業論文通常設置在第七、八學期,這個階段學生多在外找工作或者復習考研,心思不在畢業論文上,只想著應付過關。另外,現在網絡的迅速發展,獲取資源的方式極其簡便,也為學生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提供了便利。學生有時甚至直接復制別人的文章,或只進行輕微的語序調整或者詞句改變,這樣的畢業論文質量自然無法保證。其次,從教師層面來說,近年來由于我國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導致教師人均指導畢業設計的學生數增多,因此,指導教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精力有限,常常指導不到位。目前材料化學專業的畢業論文通常分為綜述論文和實驗論文兩種形式。寫綜述的同學往往就找幾篇參考文獻拼湊在一起,根本無法達到寫綜述文章的要求。而實驗論文基于實驗條件和指導老師精力的限制,也未能進行充分的實驗研究。最后,從社會層面來說,高校衡量辦學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是就業率。在目前高校普遍擴招的情況下,本科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本科生時,對畢業論文狀況無人問津,也未對畢業論文有所要求,導致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都對畢業論文不夠重視。鑒于以上問題,近年來,教育界、學術界就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發展問題各抒己見,其論不一。甚至出現了認為“本科畢業論文并非授予學位之必須”的廢止派。然而,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校,旨在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應用型人才。特別針對化學這種理工科專業,在進行此類人才的培養時,高校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創造性地解決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畢業論文(設計)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獨立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時也能再一次激發學生對實踐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在化學專業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查看全文

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原則論文

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原則【摘要】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指導理論是系統論和生態學;目標體系是全面建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關鍵詞】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

【本頁關鍵詞】學術期刊征稿職稱論文投稿職稱

【正文】

一、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原則藕合互聯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因而,發展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與新型工業化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從不同工業型態比較看:傳統工業經濟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導理論是社會財富論;目標體系是高增長、高消費,最大限度創造社會財富;價值觀是金錢至上、競爭;經濟要素是勞力、土地、資本;資源狀況是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指導理論是系統論和生態學;目標體系是全面建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價值觀是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要素是勞力、資源、資本、環境、科技智力資本;資源狀況是逐步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新型工業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和人力資源優五個方面的要求,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體。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實現五個方面的兼顧和統一。因而,新型工業化是全面統籌資源開發利用的、以信息化帶動的、依靠科技創新的、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環經濟原則,構建恩施州生態工業體系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重點包括建設生態工業體系、生態農業體系和綠色服務業體系,其中改造現有的工業體系,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是生產領域的核心內容,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1.明確生態工業發展目標。從可持續發展目標著眼生態工業化建設,恩施州新型工業化應確立四大目標體系: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目標。把生態系統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是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循環經濟認為生態系統建設也是基礎設施建設,如狠抓“清江流域環境保護”,加強“鄂西林海”建設,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規劃利用水能、風能和硒鐵磷等礦產資源、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等,既是產業開發,更是生態系統建設。通過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提高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優化整個經濟結構為目標。從產業結構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產業結構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調整為41:23.5:35.5,但二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的組成中相對偏低,并且二產內部本身的結構也有待進一步調整,“十一五”期間全州第一、二、三產業增長目標分別為3%、11.5%、9.5%。從城鄉結構看,2005年全州城鎮化率達到21.3%,分別低于同期全國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從勞動力就業狀況在三次產業中的構成講,在二產中所占比重相對偏低,按照成熟工業化階段的要求必須占到15%以上。從所有制結構看,2005年民營經濟總產值占全州總產值的比重為70%以上;其中,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達85%以上。要進一步改善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提高人均GDP;通過生態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生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成“小康恩施”。以強化科技教育為目標。盡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環經濟和新型工業化的共用原則。要加大科教投入,促進科技與經濟圓滿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合理使用現有科技專業人才,合理引進緊缺人才,科學配置各類人才,從而使人才結構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動態需要;要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加強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實施科技強州和人才強州戰略。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充分提高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生態效率,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形成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成“生態恩施”。2.重點構建“特色資源開發型”工業體系。為實現生態工業目標,要選擇循環經濟增長方式,結合州域資源特色,充分發揮水力電力、醫藥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綠色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繼續做大做強特色工業。支持卷煙工業適應結構調整,漸近培植煙草產業的替代產業。支持電力工業加快優質電源點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扶持藥化工業拓寬市場空間,做大做強中藥材及成品藥工業,實現穩步發展。培育壯大富硒綠色食品工業,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引導建材工業科技創新、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科學規劃、開發和利用各種礦產資源,建成特色礦產工業基地。科學謀劃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構建特色生態資源工業體__【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以信譽求生存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