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型城鎮化建設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型城鎮化建設建議

篇1

(一)統籌化運作模式缺乏

2014年江西省融資平臺總資產規模大部分低于50億元,由于整合力度不強、資源注入不夠,省、市、縣(區)各級平臺總資產規模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除了全省污水處理和保障性住房項目外,鮮有通過省、市域,龍頭企業統籌的方式集合多方力量,統籌運作項目融資。

(二)市場化運作模式缺乏

就全省融資平臺來看,貨幣資金普遍偏少,平均僅占總資產的7.5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1%;土地使用權占總資產的比重平均為46.3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76%,以土地出讓收益為主要還款來源及抵押物。而江西省礦產、水資源豐富,是農業大省,而大額礦權、水域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等融資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相關產權交易、確認、評估和抵質押登記機構、制度尚未建立。

(三)風險防控機制缺乏

江西省部分地方政府債務率偏高,直接影響了融資空間。有些設區市財政負債超過政府當年可支配財力。全省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沒有健全,風險預警和統籌管控能力較弱。

二、江西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投融資政策建議

(一)就監管政策限制,構建市場化運作主體

一是引進民營、外資等社會資金,注入土地、礦權、園區、收費權、水域經營權、企業和金融股權等經營性資源,構建以企業信用為依托的市場化運作主體即城市綜合運營商,突破監管政策對融資平臺為公益類項目融資的限制,構建符合監管要求的,能為城鎮化建設各領域項目融資的合格融資主體。二是省域統籌建設市縣項目時,由省、市縣公司和投資者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或創建城市開發基金,構建省域統籌的市場化運作主體,壯大公司、基金實力,統一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其中組建項目投資公司類似于城司,政府對此熟悉但因引入新的資金將會稀釋原股東的控制權從而不利于再次引入新的投資者;成立開發基金適合滾動開發,便于再次引入社會資金擴大規模,能以股權投資作為種子資金撬動大額信貸融資,但對市場化運作要求較高。

(二)就融資主體分散,構建統籌化運作模式

一是針對省內融資主體分散的現狀,在省級層面,由省直各主管部門牽頭,分別打造、整合各行業以企業信用為主要依托、市場運作為基石的省級投融資平臺,以“統借統還”模式破解全省同質性項目融資難題。二是構建統籌化運作模式。由省級公司統籌市縣項目建設與融資,市縣級政府以投資或代建等形式參與建設、融資和還款。大力推廣中小企業“四臺一會”和龍頭企業統籌園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農戶貸款這些統籌化融資模式。

(三)就融資資源缺乏,構建市場化運作模式

一是創造融資資源。建立公共收費制度,以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等收費權作為融資資源;建立補貼制度,以農業,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公路建設等項目的政府補貼作為融資資源;建立政府購買制度,以政府的項目補償金,公共領域發展基金,政府償債基金,政府回購款等作為融資資源;建立資源轉化制度,土地增減掛鉤和低丘緩坡開發利用后,結余土地的出讓收入可作為融資資源,冠名權、礦權、水域經營權、收費權等可作為融資資源;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民宅基地等的確權、抵押、交易機制,將農村資源轉化為融資資源。二是整合挖掘融資資源。按“以豐補欠”的理念捆綁、組合項目,共同融資,以經營性項目的融資資源解決公益性項目融資難問題;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方式挖掘、盤活融資資源。

(四)就融資渠道單一,構建多元化籌資模式

一是運用公私合營PPP模式中的PTI、BOT、TOT等融資方式,引導民營、外資資金參與城鎮化項目建設。二是爭取市政債券發行試點,建立城鎮化建設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農業風險基金等,充實項目建設資本金。三是綜合運用企業債券、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私募債、信托、股票、保險資產債權和股權投資計劃、資產證券化、排污權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市場化融資方式,鼓勵社?;稹⒆》抗e金等公共基金參與的方式,解決資金難題,從而達到融資和避險雙重目的。

(五)就政府債務風險,構建高位統籌機制

篇2

【關鍵詞】產城一體化 空間布局 工業生態系統 社會生態系統

一、小城鎮工業園區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小城鎮工業園區,是小城鎮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小城鎮的發展也為工業園區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兩者的相互帶動、協調發展,是實現小城鎮穩定、快速發展的主要保障。同時,小城鎮工業園區的建設也會帶來城園空間布局混亂、因園失地帶來的農民安置問題、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等一系列比較突出的矛盾。這些矛盾及現象,阻礙著小城鎮及工業園區的發展。因此,在規劃階段,對工業園區進行科學的空間布局,實現二者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是當前小城鎮工業園區規劃研究的熱點。

二、產城一體化的小城鎮工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思路

根據“產城一體化”的內涵要求以及當前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的研究總結,“產城一體化”為視角下,小城鎮工業園區的規劃,應以生態化、可持續、以人為本為原則,以小城鎮工業園區與小城鎮的產業、功能、用地一體化共同發展為目標。①通過工業園區的產業帶動,實現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升級;②通過小城鎮與工業園區的空間優化布局,實現小城鎮與工業園區的空間有機擴張、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城鄉生態格局的維護;③打造生產便利、生活舒適的小城鎮工業園區,最終營建宜居宜產、生態和諧的小城鎮。

三、“產城一體化”為目標的小城鎮工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理念

(一)工業園區與小城鎮空間布局模式

工業園區的選址產生各式各樣的與小城鎮空間的結合方式。根據工業園區與小城鎮規劃區范圍的空間關系,其空間關系主要體現為如下兩種:工業園區布局在小城鎮規劃區內,是小城鎮總體結構的組成部分,小城鎮對工業園區的帶動作用較強,工業園區可直接利用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容易快速得到發展。工業園區在小城鎮,與小城鎮內部空間聯系不大,接受小城鎮的輻射。

(二)小城鎮工業園區生態系統規劃

工業園區生態系統的構建是工業園區“產城一體化”的空間結構布局的終極目標。通過整合工業園區資源,從園區功能、用地組織、道路系統等方面與小城鎮綜合規劃,營造宜產宜居的工業園區環境,最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園區生態系統。

(1)綠地景觀生態系統的構建。園區綠地系統規劃:工業園區內的綠化用地主要包括防護綠地、公共綠地、水系濕地、生態農田四種。景觀生態系統構建:工業園區內部通過營造生態景觀,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產業與生態相互協調發展的環境。工業園區緩沖地帶及園區外部,運用水系、森林、生態農田等,既可保證園區的有機增長,又可實現園區與城鎮用地的可持續發展。

(2)工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工業生態系統主要是基于工業生產的生態循環形成的,體現在產業鏈組織、能源循環路徑,以及根據循環產業鏈組織形成的工業園區產業、用地的布局。同時,通過交通聯系、功能互補,加強功能復合單元及各產業鏈間的聯系,實現工業園區整體的產業循環。

(3)社會生態系統的構建。社會生態系統主要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對工業園區與小城鎮的社會結構、居民構成、生活方式進行統一規劃以實現社會的文明、健康發展,將工業園區真正打造為留得住人的城鎮發展新核心。

四、恒口示范區工業園區規劃改善建議

(一)恒口示范區規劃發展概況

恒口示范區位于陜西省安康市,處于月河、恒河流域的交匯地,與陜南中心城市安康相距27公里,是安康的中心城市擴展和進一步擴張推動發展的鏈接區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承東接西”的輻射作用。東向發展至與五里鎮相接的行政區邊界,西向發展至規劃產業用地邊緣,南向發展至現狀十天高速北側,北向發展至恒口山體邊緣。

(二)恒口示范區規劃改善建議

恒口示范區已建有17個產業園區,多為農業、漁業和養殖業等第一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數量和種類較少,產業配置體系不夠健全,未形成規?;l展。恒口作為生態稟賦優良的小城鎮,應當結合各小片區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及基礎設施條件,增強相鄰園區間的產業互動,形成片區的集聚效應。使恒口示范區的未來產業結構將可能形成沿月河發展的帶狀結構。

(1)示范區產業布局規劃。恒口示范區屬于漢江流域上游,為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應優先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提升發展傳統工業,重點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構建具有安康特色的循環產業體系,并針對生態移民、搬遷區域進行重點改善,實現城園互動發展。

篇3

關鍵字:新型城鎮化;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可以定義為,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以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為發展的動力,統籌兼顧,推動城市的現代化、集群化,農村的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文化繁榮、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個性突出鮮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能穩步實現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的城鎮化道路。作為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中原經濟區仍然面臨著人多地少城鎮化水平低等嚴重制約三化協調發展的現實問題,急需通過發展新型城鎮化道路來解決。

一、中原經濟區的現狀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了河南全省,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平縣,區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2011年末總人口1.79億,地區生產總值4.2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3%、13.3%和9%,它地處我國腹地,承東啟西,交通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但同時,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卻較低,這嚴重制約了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二、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的原因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是相互獨立卻不可分割的。在“三化”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中,新型城鎮化連接了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以城鎮的發展帶動產業的集聚和經濟的轉型,以產業的集聚帶來人口的轉移,從而以人口的轉移促進農業現代化,以達到“三化”互動互促協調發展的目標。因此,把握新型城鎮化同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間的關系對于理解新型城鎮化對“三化”協調發展的引領作用是必要的。

(一)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關系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城鎮化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了生產場所和消費市場,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產業支持和豐富的就業崗位,城鎮化和工業化保持著良性的互動關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就曾對此進行過研究,它認為當城鎮化率的發展階段在30%―70%時,城鎮化會取代工業化成為經濟發展第一推動力,從而表現出依靠非工業產業來支撐城市發展的現象。而目前,中原經濟區各市的城鎮化率都已超過30%,已經處在轉型期的初期。因此,發展新型城鎮化以帶動產業的集聚和經濟的轉型,去引領“三化”協調發展成為了必然。

(二)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農業現代化是要求利用現代工業設備、科學技術、管理方法來發展農業,利用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來武裝農民,是一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農業現代化首先要求實現農業機械化,將先進的設備大規模運用到農業生產中,才能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因此,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要求擁有實現農業規?;洜I的條件。而中原經濟區人口眾多,城鎮化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人多地少,嚴重制約了農業規?;洜I的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也無從談起。所以,發展新型城鎮化,提高中原經濟區的城鎮化率,才能夠吸收農村剩余人口,使農村人口不斷的向城鎮轉移,為實現農業規?;酥连F代化提供先決條件。所以說新型城鎮化是連接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之間的橋梁,是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著力點。

二、發展新型城鎮化引領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破除體制障礙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深化改革,以創新破解發展難題,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這樣的制度保障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戶籍制度。二元戶籍制度是制約新型城鎮化發展,阻礙“三化”協調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障礙。由于二元戶籍制度的存在,農民雖然長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是由于拿不到城市身份,所以仍然保留著農村的土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真正轉移難以實現,農業規?;搽y以真正實現。因此,要實現城鎮化,就要破除二元戶籍制度,但解決農民工的城市戶籍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出臺一些措施,每年解決一批農民工的戶籍問題,逐步進行,以減輕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投入壓力,例如,讓在省轄市市區務工三年及其以上、有穩定工作、固定收入和住房的人員,可以轉為城市戶口; 在省轄市市區就讀的農村籍大中專學生,遷入本市城市戶口; 購買商品住房或投資興辦實業累計納稅到一定數額的,可申請在當地遷移入戶。

(二)構建新型城鄉體系

構建新型城鄉體系就是要建立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五級城鎮體系,其中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尤為重要。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未來很長時間仍然會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留在農村,所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就近就業,為城鎮化提供穩定的環境是一件長期而必要的任務。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能夠有效的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的延伸,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縮小城鄉的差距。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中原經濟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重點和關鍵。要按照“分類指導、就業為本、科學規劃、群眾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則,支持農民參與,尊重農民意愿,實事求是,按照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

強化產業集聚

新型城鎮化如果要健康可持續發展,就要做到產業集聚、產城融合,即是以產業的集聚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就業崗位的數量和承載能力來決定農民進程的速度和規模。中原經濟區多數農業縣( 市) 工業發展相對落后,生產要素聚集優勢不明顯,因此要通過發展產業集聚區,集約利用土地,引導產業向集聚區集中、居住與服務向城鎮集中,實現產業發展與城鎮發展的有機融合。這一方面使得產業聚集所吸納的人口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另一方面,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也為產業集聚和人口集中提供了條件,尤其是產業集聚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考慮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和銜接,圍繞產業集聚區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在產城融合的過程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即在提高城鎮化率的同時防止過度超前城鎮化出現造城運動、形成“空心城”等現象。

參考文獻:

[1]王健君,王子鳶.城鎮化:后危機中國新動力[J].望,2010(10)

篇4

“長期以來縣域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盲區,發展縣域高等教育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需要”。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形勢下構建和發展與縣級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以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為主體,以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縣辦廣播電視大學和非學歷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為補充,承擔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是高教改革發展的現實選擇。縣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城鎮化發展培養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實用型的人才,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縣域高等教育建在本縣內,大部分學生可以不住校,在吃、住方面可以為農村家庭節約大筆資金;課時安排靈活,除了正常的全日制授課外,可以安排在雙休日、假期或者晚上進行,方便了一些在職學員;因縣辦高等教育主要是為本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所以縣域高等教育專業設置靈活,課程設置主要是面對本縣發展所需而開設的實用性課程。

一 縣域高等教育助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效能分析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縣域高等教育能夠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的需要,面向縣及鄉鎮的現代農業及工業化發展的實際需要,開設新型城鎮化發展所需的專業并開展各種相關技術、技能培訓,為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培養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實用型人才。縣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文化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發展機遇與條件,完全可以發揮更大的助推新型城鎮化的效能。

(一)為城鎮化發展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為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把農村優秀的人才選拔到大城市學習最終留在大城市發展,經過這樣長期的抽取,致使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鎮的高級專門人才嚴重短缺??h域高等教育設在縣域的行政中心,滿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所需培養大批的留得住、用得上、實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服務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縣域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依據市場的供求動態,培養新型城鎮化發展所需的具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在培養新型城鎮化發展所需人才的同時,也促進了縣域高等教育的發展,實現了高校與地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互利共贏的局面。

(二)支撐現代農業和城鎮工業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依靠現代農業和城鎮工業化的發展?!叭r”問題,是我國發展關注的重大發展問題之一,傳統農業的發展已不適于新型城鎮化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的小農意識,培養出新型農民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縣域高等教育在新型農業科技研發、試驗與普及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班l鎮企業是實現農村城鎮化的重要力量,縣域高等教育在促進鄉鎮企業的技術更新、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大的用武之地”。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技術落后、工人的素質偏低的局面??h域高等教育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企業合作攻關,為鄉鎮企業設計新技術、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開發新的產品、培養高素質的企業員工。

(三)提升城鎮文化品位

建設社會主義農村新文化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目的之一。縣域高等教育要充分發揮文化傳播的職能,為改變和提升縣域文化發展水平發揮引領的作用。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的小農意識和一些封建思想在農民頭腦中根深蒂固,縣域高等教育是縣及鄉鎮現代文明和現代文化傳播的中心,大學是社會主義新文化領導者,時刻與我國主流文化相吻合,所以,縣域高校應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去輻射和提升縣域文化,服務于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的文化建設。

二 縣域高等教育助推新型城鎮化效能的實現方式

近年來,按照國家出臺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的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正在進行調整。對于縣域高等教育而言,應利用其優勢為本地區經濟社會建設發展需要而辦學,政府在政策、制度上給予支持和引導,使縣域高等教育充分發揮其助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效能。

(一)發揮縣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優勢

縣域高等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同其它省部級高校一樣承載著人才培養的功能,是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所需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實用型人才的搖籃??h域高等教育作為縣域教育的最高學府,在專業設置、招生、人才培養、就業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 專業設置要對接現代農業與城鎮工業化發展需要

縣域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而設,以對接現代農業與城鎮工業化發展所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生源、學生需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等因素設置相關專業。如對接農業開設農產品種植、加工及水產品加工、運輸等相關專業,對接城鎮工業化發展開設化工、生物工程等相關專業,對接礦產資源開發開設安全工程、金屬冶煉、玉器加工等相關專業,對接沿海地區開設海產品養殖、加工、運輸等相關專業。

2 試行屬地招生政策

縣域高等教育實行屬地招生的政策。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招收適齡青年,招生采取國家統招和縣域特招兩種方式。國家統招,依據國家劃定的分數線招收高中應屆畢業生,培養成為現代農業或鄉鎮企業發展所需的管理或技術人才。縣域特招是根據縣域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鎮工業發展所需而特別招收的一批適合城鎮發展所需的適齡青年,實行自主招生,自出考題或者免試入學的方式招收區域內的適齡青年,培養成為對接現代農業和新型工業化所需的一線工作人員。實行屬地招生政策不僅滿足了當地居民對教育的需求,還為當地企業輸送了大批的合格工人,達到了互利共贏的目的。

3 探索對口培養崗位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

縣域高等教育實行對口培養、崗位對接的人才模式,實行企業預訂式培養,企業需要哪類人才,學校就根據市場需求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實用型的人才。實行學位制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培養方式,滿足縣域內不同人口的需求。提升縣域人口的就業能力和滿足城鎮工業化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4 實現直接上崗屬地就業

縣域高等教育實行屬地就業的模式,學校根據企業的需要培養專門人才,實行訂單式培養,畢業后直接上崗,避免了企業招工后的培訓環節,并且增加了當地居民的就業率,真正實現了人才的用得上、留得住,促進了縣及鄉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企業、地方、學校三方共贏。

(二)重視縣域高等教育的科技研發與推廣作用

縣域高等教育作為縣域的最高學府,“其科研要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主戰場,科研立項與技術研發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導向,特別是要為解決本地區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問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現代農業的發展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縣域現代農業的發展普遍落后,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使得先進的農業經驗及器具難以推廣到農業的發展中,縣域高等教育作為縣域的高等學府在普及現代農業知識和新型現代化農業器具的使用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h域高校通過科技下鄉、新型農民培訓、新型現代化器具的推廣與使用等方式,幫助新型農業的發展。

在城鎮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縣域高等教育也承擔著科技研發與推廣的重擔,助推城鎮工業化的發展。對待原有城鎮老舊企業,通過對員工進行崗位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素質,并幫助他們研發出新的生產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面對城鎮新興企業,縣域高校通過向企業輸送高素質的員工、新技術的引進及新產品的科技研發與推廣等方式,幫助新型城鎮工業化的發展。

(三)實現縣域高等教育的文化傳播和創新功能

高校是當今流行文化的引導者,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心,縣域高等教育作為本縣文化中心要充分利用其自身文化傳播與創新優勢,促進與當今主流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組織學校的廣大師生積極主動地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向廣大農民傳播當前主流文化,并普及醫療、法律、金融等文化知識,還可利用廣播、網絡、文藝匯演等形式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新型城鎮化居民的文化素質,幫助他們成為新時代的新農民。

縣域高等教育圖書館對市民的開放是促進公民素質提升的一個很好的途徑。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跋鄬ι鐣矆D書館而言,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更為專業,且各所高校因不同的辦學專業和特色,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也都各具特點,可以滿足不同人士,尤其是社會人士的需求”。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的優勢,提高城鎮公民的閱讀量,滿足了城鎮居民的閱讀需求,促進全民閱讀的發展,實現了信息和文化資源共享,是進行全民素質教育的資源寶庫,在提升城鎮居民文化品位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水芹,許建虹.地方高校應主動為農村城鎮化發展服

務[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4).

[2]劉金玉.論我國發展縣域高等教育的時代必然性[J].順

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3]尹海波.試論農村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北

方經濟,2012(11).

[4]崔國富.地方高校對城鎮化的助推效能與實現對策[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8).

篇5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三化”協調;引領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新型城鎮化是適應國內外的發展大勢和新時期、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統籌城鄉為核心,以促進產業和人口向城鎮集聚為手段,以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科學發展為目標的歷史過程。就河南而言,符合河南實際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它包括五個層次,即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如鄭州、洛陽)、地區中心城市(省轄市所在地)、中小城市(一般指縣城和新型的小城市)、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既是國家的方針戰略,也是河南立足基本省情,面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特征,破解新老“四難”問題的客觀要求。

1.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統籌城鄉發展。和過去城鄉分離、二元結構突出的傳統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更強調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傳統的城鎮化注重單個的城市單元,追求的是單純城鎮化率的提高,而往往忽視土地等資源承載能力的提高和城鎮功能的完善。而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完整的現代化城鎮體系,更加注重建設緊湊型城市、復合型城市、低碳綠色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組團式發展等新理念;是充分發揮不同層級的城市功能的作用,彼此之間相互借助、相互促進。在構建現代化城鎮體系的過程中,新型城鎮化是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通過“核心帶動”,使不同層級的城市帶動各自周邊地區發展;通過“軸帶發展”,用交通道路把各個城市連接起來,實現城市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借重,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對接周邊”,加強對外聯系通道建設,加速區域之間的人流、物流以及要素互換,促進毗鄰地區融合、聯動發展。

2.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促進產城融合。產城融合是現代農業和新型工業的基礎,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可以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業空間和就業部門的雙重轉變。因此,新型城鎮化將更加突出縣域城鎮的承載承接作用,在依托原有的產業布局和產業基礎上,以縣城和中心鎮區作為新型城鎮化推進的平臺,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和自主創業,為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產業轉移、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創造條件,實現產業的合理布局、集聚發展。產業的集聚必然帶來經濟活動和人口的增加,對城鎮公共產品產生新的需求,推動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集聚發展;合理的產業布局,可以深化產業分工,擴充產業規模,促進文化、旅游、科技、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進工業化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進,并從根本上破解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難題,最終實現農民居住環境城市化、公共服務城市化、就業結構城市化和消費方式城市化。

3.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實現“三化”協調?!叭眳f調科學發展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社會系統工程,新型城鎮化對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可以帶動城市功能完善、生產要素集聚和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統籌城鄉發展,為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注入內在動力;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可以促進產業布局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持續升級,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生產力資源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重要支持;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可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供充足的剩余農產品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更多土地資源和更大空間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并且新型城鎮、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互為動力、互為支撐。

二、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是“三化”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是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工業發展的新要求。新型工業化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城鎮載體和人力資本積累為基礎,而現代工業發展更加依賴信息、研發、配套服務和環境等,對教育、金融等生產業的依賴大大增強,工業化動力越來越多的來自于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帶動。知識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知識需要人與人的溝通與交流,具有顯著的規模收益遞增效應,進而對城鎮的要求更高,這是必須要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的深層原因。

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新要求。2011年,河南三次產業比重為12.9:58.3:28.8,最突出的問題是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工業內部結構層次偏低,多處在產業鏈的前端和低端,高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產業比較弱,河南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同時,城鎮化水平低造成的集聚度不高已經成為“三化”協調發展的關鍵制約,2011年河南城鎮化率40.6%,全國平均水平是51.3%,河南落后全國平均水平10.7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滯后,造成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受阻,低水平、重復性建設,嚴重浪費了有限的能源和資源。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出路就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用新型城鎮化引領來帶動生活業和生產業大發展,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進而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三是新型農業現代化和河南省情的要求?,F代農業要求以一定的土地集中為基礎,這與我們人多地少保糧任務重的基本省情相沖突。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集約節約、城鄉土地增減掛鉤,既可以解決工業化、城鎮化用地的剛性需求與保護耕地硬性約束的矛盾,又可以減少農村人口,為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快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把新型農村社區納入現代城鎮體系,是河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一大創新,只有人口集聚了,服務業才能發展起來,農民的收入來源才能從田地里轉出來,農民才能改變過去的生活狀態,向新型農民轉變,農業現代化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三、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多措并舉

1.堅持科學規劃先行,繪制城鎮發展藍圖。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必須規劃先行,突出規劃的龍頭和引領作用。立足建設中原經濟區城鎮化全局這個定位,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城鎮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交通發展規劃等相互銜接,以規劃為總抓手統籌新型城鎮化發展,統籌推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引領 “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在制定規劃時,堅持領導、專家和群眾相結合,不僅要體現黨委、政府的發展理念,也要體現專家學者的專業水平,還要體現城鎮社區居民的價值需求。在規劃落實時,堅持規劃的剛性約束,提高規劃調控能力;制訂并推行規劃核實制度、建設工程規劃變更管理辦法,遏制違法建設行為;加強黨性教育,完善黨風廉政制度,提高黨員干部廉政為民、服務惠民的自覺性,為規劃工作的科學實踐落實提供保障。

2.構建現代城鎮體系,提升城鎮化承載能力。按照現代城鎮體系構建要求,統籌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一是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優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態,推進產業集聚、城鄉統籌、產城融合。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實施老城改造與新區建設,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盡快實現新老城區有機融合。推進中心城區團式發展,加強組團成員之間的經濟聯系及城際交通連接,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二是推動縣城和小城鎮加快發展。強化規劃統籌指導,以城市的標準規劃和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宜居水平。三是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精心編制新型社區規劃和產業布局規劃,搞好村鎮規劃與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無縫銜接、精準對接。調動基層和群眾積極性,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整合項目資金,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3.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強化城鎮化產業支撐。按照“產城互動”的要求,圍繞工業需求優化城鎮功能,以產業發展促進城鎮擴張。把產業積聚區作為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的載體,突出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重心地位,加快培育主導產業,圍繞確立的主導產業,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優先配置生產要素,扶持龍頭企業,對接配套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多策并舉籌措資金,充實投融資平臺資本金,放大融資規模,最大限度地為產業發展提供到位服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完善集聚區道路、水、電、氣、污水垃圾處理、通信網絡、公交等基礎設施配套,并積極主動與城區對接,努力實現產業集聚區和城區相互銜接、相互貫通、資源共享,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4.完善政策配套,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與新型城鎮化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探索創新建設資金籌措機制,努力探索城鎮建設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融資方式,整合并盤活城鎮現有資源,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引導帶動各種投資主體加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的城鎮化建設資金籌措格局。努力消除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大力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建立健全城鎮土地流轉機制和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體系,深入實施土地出讓、租賃、作價入股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權招拍掛的有關規定,并使土地收益向農村居民傾斜。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切實加強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工作,把城市建設中的失地農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并積極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統一平等的就業制度,加大就業工作力度,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社區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快建立分類有序的農民轉化為市民的推進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寬城鎮落戶限制。

5.強化城鎮管理,提升城鎮品位。順應農村人口向城鎮加速轉移的趨勢,滿足城鎮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的需要,創新城鎮管理長效機制,推進城鎮綜合管理與科學考評,不斷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強化城鎮化管理,加強對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考核評價,積極探索城鎮管理新模式,加強部門聯動,建立集社會管理、經濟發展、文化娛樂、環境衛生、治安防控與一體的現代城鎮綜合治理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城鎮管理手段,加快城鎮管理信息網絡建設,加強城鎮各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為政府綜合治理、科學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徐憲平.面向未來的中國城鎮化道路[J].求是.2012(5)

篇6

關鍵詞: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 廊坊市 城鎮空間結構 城市規劃

黨的十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明確提出提高城鎮化質量的要求。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才能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努力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將為我國贏得巨大的優勢和發展空間。

傳統城鎮化,是指由農業人口占較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逐步轉變的過程。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一、廊坊市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廊坊市東臨天津市,北接北京市,西部和南部分別與保定、滄州兩市接壤,全市總面積6500平方公里,實際居住人口420多萬人。下面簡述廊坊市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一)城鎮化發展較快,但城鎮化區域發展不均衡,地域之間差距較大

盡管廊坊市城鎮化發展迅速,但城鎮化區域發展不均衡,廊坊市各地區城鎮化水平的差異較大。主城區、三河、霸州三市城鎮化水平最高,在50%以上;大廠、香河、文安次之,在28%以上;其余縣城(市)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在20%―29%之間。在大城縣、永清縣這些地區,農村人口城鎮化推進緩慢,城鄉二元結構較明顯,農村經濟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人才比例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高端人才匱乏,難以支持高端產業發展。

(二)城鎮空間結構不成體系,受北京天津的影響明顯

目前廊坊市共有省轄市一個,縣級市兩個,縣城六個,縣城以下建制鎮52個。廊坊市域被分成北三、南七縣(市、區)的行政區劃格局,在地理上相互分離。廊坊中心城區在北京、天津兩個超大規模城市的擠壓下規模偏小,核心競爭能力不強,在全省城鎮網絡中的等級地位不高,沒有形成輻射全市的經濟中心。主城區首位度僅為3.1,正逐步演化為京津兩市的高科技研發和生產基地、工業基地、食品供應基地及重要的產品銷售市場。

(三)城鎮職能結構總體上趨于低端化

廊坊市域城鎮職能主要來自于京津城市的輻射配套,低端化特征較明顯。目前只有廊坊中心城區具有相對高端的研發、會展商務、休閑娛樂等職能。廊坊市域多數城鎮僅具備自給自足的偏向于農村的低端服務,對外中心服務職能不足,尤其是南部三縣部分商貿型城鎮還停留在傳統集鎮的發展階段。城鎮制造業職能也相對低端,大多以工礦資源初級加工、木材初級加工為主,高新技術產業等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城鎮職能對外部依托較強,依賴相鄰的北京、天津等重要產業外溢形成了一系列的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城鎮。

二、廊坊市城鎮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除城鎮化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有較大差距外,城鎮化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新型城鎮化與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城鎮化相比具有新的內涵,更加注重城鄉統籌、產城統籌、經濟社會統籌、外延與內涵統籌。從調研的情況看,目前不少領導干部和群眾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許多模糊認識。主要是對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認識不清,其次是對推進新型城鎮化缺乏信心,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難度較大。

(二)城鎮建設基礎差、規模小

一方面中心城市發展相對滯后?;A設施建設滯后,城市功能不夠完善,對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比較緩慢。與周邊縣特別是先進地區相比,我市縣域城鎮發展比較滯后,縣城和小城鎮發展緩慢,難以有效發揮產業、人口的承接承載作用。三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難度大。

(三)規劃引領作用發揮不夠

一是老城區規劃落后,新城區規劃落實不夠。二是縣城總體規劃層次偏低,修編不夠及時,對縣城框架拉大、產業集聚區建設和爭取土地、項目等扶持政策帶來了諸多限制。三是規劃執行不夠到位,依規建設的意識不強,存在隨意改變規劃的現象。

(四)產業支撐能力不夠強

廊坊市經濟發展基礎不夠強,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財稅收入和擴大城鎮就業的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城鎮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強,新型城鎮化發展后勁不足。產業集聚效應發揮不夠,部分產業集聚區在前期引導企業入住時,沒有考慮產業集群發展,使眾多關聯性不強的企業“扎堆”。

(五)保障措施跟進不夠

一是城鎮化建設資金短缺。二是城鎮化建設用地保障難度大。三是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相對滯后。

(六)城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城鎮監管不夠到位。二是城鎮居民文明素質有待提高。城鎮居民法規意識、自律意識、監督意識、文明意識不強,城市文明風尚還沒有真正形成。

三、推進廊坊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當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環首都經濟圈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這些都為廊坊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

(一)提高認識,用科學發展觀提升城鎮化水平

一是要處理好當前建設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從實際情況出發,既要確保當前城鎮化建設的良好發展,又要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基礎。二是要處理好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用“三化互動”來化解城鄉二元結構之間的矛盾。三是要處理好突出重點和全面發展的關系。要實現城鎮化的統籌和諧發展,用既有的財力、人力、物力,集中力量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推動全局。

(二)統籌規劃,發揮規劃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發展規劃必須著眼廊坊市“生態、智能、休閑、商務”的城市定位,充分考慮適應未來人口與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抱著對城鎮發展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以大幅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承載力、競爭力為根本出發點,高標準地制定規劃,引領新型城鎮化持續發展,加快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一是確立新的城鎮規劃理念。二是要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三是要立足廊坊發展實際。四是要體現特色。五是打造亮點。

(三)完善體制政策,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是加快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城鎮化的實質就是農民變市民,而戶籍二元結構的存在限制了農民進城。建議進一步放寬條件,在個人自愿的基礎上,把在城市有固定住所、長期從事非農職業的人員和在城市工作或繳納稅金具有一定年限的人員及謀求在城市就業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登記為城鎮戶口。對入住新型農村社區的農民及時轉為城鎮戶口。

二是改善進城農民各種生活保障。高度重視社會事業發展,為進城農民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提高住房保障,對已經轉為城鎮戶口、符合條件的農民家庭與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樣提供廉租房,允許在城市就業具有一定年限的農民工申請廉租房。其次要強化就業保障。最后要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爭取實現社會保障均衡化,使農村居民進城后與城鎮居民享受到同等的養老、醫療、失業和生育等社會保障;要將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納入城鎮醫療、養老保障范圍,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城鎮路網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樞紐,以縣城和鄉鎮集鎮為節點,以新型農村社區為網點,建立起干支銜接、暢通快捷的綜合交通體系。二是建設完善的城鎮水、電、氣、暖供應系統。三是統籌建設城鎮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優先規劃建設中小學和幼兒園,完善醫療衛生設施,加快推動科技、文化、體育設施建設。

(五)強化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支撐

產業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加快我市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打造產業聚集平臺,提升產業集聚區建設水平。在進一步完善道路、水電、污水處理設施的同時,加大產業集聚區商務、物流、通信等設施建設。建議把園區建設作為城市化發育不充分階段培植和支持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抓好功能區建設,打造具有帶動城市經濟向高端發展的產業集群,優化電子信息核心開發區,拓展先進制造業園區,提升新型農業園區,促進多園區整合聯動,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產業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中的功能區,成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發展載體,真正發揮其對區域產業引導、技術擴散、功能輻射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建設。著眼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根據廊坊市勞動力資源、農產品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制定特色產業園區發展規劃。依托產業集聚區建設特色產業園區,綜合利用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加強園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綜合保障能力,重視科研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品競爭力。

三是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議一方面努力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針對我市傳統服務業發展“小、散、弱”的實際,積極引進外地大型企業或集團,支持本地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著力推動生產業發展。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技術研究和開發、商務會展等,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

四是創新發展農村產業。在構建新型城鎮建設體系中,應根據農村資源優勢,科學規劃農村產業發展,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建議穩步發展現代農業,以優質糧食、果木、蔬菜、養殖等產業為重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通過農業產業化、休閑化、科技化、旅游化與農村改造一起實現城鄉統籌,在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打造京津菜籃子生產服務產業化基地。

(六)努力提升城鎮建設品位

一是建設生態園林城市。著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擴大城市道路、公園、游園、居住社區的綠化面積,提升綠化的層次。發展城市低碳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二是打造現代文明城鎮。重視城鎮文明形象的打造、居民文明素質的提高。三是提升城鎮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現代城鎮管理的長效機制,進一步規范城鎮管理職能,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責任。積極推進城市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

四、結語

本文調查了廊坊市城鎮化發展的現狀,指出了廊坊市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根據廊坊市的實際情況給出了推進廊坊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具體建議。我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信在政府部門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得到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的質量也將得到較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從世界城市化大趨勢看中國城市化發展[N]. 科學新聞2003,9

[2].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3]廊坊市政協辦公室.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廊坊:廊坊市政協辦公網,2012,5

篇7

當前,江西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工程量較大,涉及到的部門較多,因此必須要有金融的支持。但是其金融支持體系建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地方金融支持城鎮化的戰略眼光短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供給量不足、金融支持城鎮化的手段單一、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著力點不足、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發展政策等。因此,必須要對其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以全面加強金融支持體系在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二、江西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金融支持城鎮化的戰略眼光短缺

很多金融部門對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認識不到位,認為其只是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而自身難以獲得預期的收益。其一,金融機構市場定位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存在一定的矛盾,其難以在既定的時間內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支持城鎮化的供給總量不足

一方面,很多金融機構對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供給難以滿足其需求,基礎設施建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其建設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當前江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且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對其進行資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其所獲得的資金也較少,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其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推動作用得不到有效的發揮,使其成為阻礙當前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支持城鎮化手段單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金融行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資本市場發展不平衡、市場化程度較低、貨幣和資本市場缺乏必要的聯動機制等問題,使得江西省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難以充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金融資源。從金融支持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手段來看,傳統的信貸手段依舊占據主體。從新型城鎮化的融資結構來看,銀行的間接融資依舊是主要的模式,而缺乏必要的直接融資。

(四)金融支持城鎮化著力點不足

一般而言,商業銀行從其自身的利益來看,一般會將信貸資金投入到質量較高的客戶身上,由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的資金量較大、缺少還款來源、資金回收周期長,而被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視為風險較大的授信業務,因此其不愿意放貸。另外,在金融機構對一些小的城鎮開發項目提供貸款的同時,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貸款主體,最主要原因是鄉鎮政府作為行政組織而不具有貸款主體的資格,因此也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

三、江西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金融組織體系建設,擴大金融服務范圍

在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加強金融組織體系的建設,通過不斷創新金融系統服務模式,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建立政策性的商業金融等組織形式,持續擴大金融支持對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服務范圍。在這一過程中要不斷開拓新的金融組織模式。對于江西省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適當的引入大型商業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機構,使其相互協作,共同開拓出新型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渠道,確保能夠為落后的鄉鎮地區提供更為安全、更為便捷的金融支持,以此完善當前江西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金融支持體系。

(二)積極完善有利于金融體系建設的扶持政策

其一,要在金融機構的建設過程中積極引入民間資本,使其充分發揮對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投資的便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全面提升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經營水平,為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其二,要通過稅收等政策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引進更多的金融企業,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以全面促進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其三,要充分引入具有豐富經驗的金融部門前來提供相關的支持和服務,不斷對其實施政策方面的優惠,使其能夠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為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其四,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作用,根據江西各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和金融支持的現狀,對金融支持體系的建設提供必要的引導和實施相應的監督。

(三)積極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在江西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各行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市場競爭力,充分帶動各地區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盡量減少政府相關部門的干預,但是必須要在充分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金融支持體系的建設進行適當的干預,全面推動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向著市場化和自由化的方向前進。并依據市場的發展變化對其金融支持體系的建設進行適度的調整和優化,使其充分服務于江西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四)積極發揮地域性金融部門的作用

城鎮地區的金融機構是重要的金融資源,尤其是區域性的商業銀行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積極發揮地區金融部門的作用,可以充分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到江西各地區進行投資,并組建具有較強業務能力和功能健全的現代化金融機構,比如股份制銀行等,通過擴股增資的方式提升區域金融部門對江西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持作用。另外,要本著風險控制的目的,對其具體的金融支持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和管理。

篇8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中西部地區; 城鎮規劃; 對策;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推進經濟發展轉型與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選擇,也是未來城鎮發展的方向標。新型城鎮化需要巨大的融資作為發展支撐,這些融資將被用于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房建設,以及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支出,由此會帶來內需的擴大,同時也存在潛在風險。那么,作為科學引領城鎮化建設的城市規劃,如何規避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潛在風險,為城市政府提供行之有效運營對策?如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公共產品與服務?如何為發展目標的實現設計路徑?這些都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時期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當下城市規劃編制的工作重心。

2.新型城鎮化的認知

2.1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現狀

我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新技術革命被視作21世紀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最主要的兩件大事[[參考文獻:

[] 吳良鏞,《從世界城市化大趨勢看中國城市化發展》[N],科學新聞,2003-9-19.]]。2011年末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3%①,接近諾瑟姆S形曲線的第二階段末端②,這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以城市型社會③為主體的新時代城市。然而,這只是一種初級的城市型社會,城鄉之間在公共資源、公共產品服務水平及管理等方面還存在差距,城鎮化建設的區域性差異較大。況且,我國城鎮化率的計算受到流動人口份額的影響,城鎮化的發展態勢并不穩定。

2.2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特征

2.2.1巨大的需求潛力

新型城鎮化要求城鄉協調發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作為基礎數據來看,全國總人口13.4億人,城鎮常住人口6.66億,農村常住人口6.74億。再進一步將城鎮常住人口細分至城鎮戶籍定居型人口、城鎮戶籍流動打工人口、農民外出城鎮打工、農民工就近城鎮打工等多種口徑,對應不同人群未來城鎮化的需求??梢缘贸鼋Y論,新型城鎮化將要解決現有近4億城鎮定居型人口的城市生活需求、2.8億城鎮流動人口的市民化需求,以及潛在1.2億農村人口轉移進城后新增的基本需求,新型城鎮化的需求潛力巨大。

圖1-1新型城鎮化的需求構成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2.2.2強大的經濟增長引擎

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 ,《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數據顯示,2008-2013年間城鎮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態勢,這種趨勢預示著未來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會拉動更大的資產投資份額,而投資份額的增大會帶動投資市場,拉動內需增長,促進經濟增長。

表1-1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變化趨勢一覽表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cjsj/townassetsinvest.aspx?p=1)

2.2.3建設成本壓力增大

據財政部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城鎮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公共投資需求將增加5.9個百分點,在“十二五”時期因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資規模將在30萬億左右。據此計算,未來城市政府將面臨巨大的建設資金壓力。同時,GDP導向的政績考核、戶籍改革導致的公共服務福利成本的增加、城鎮公共資產的資本化運營等方面問題在短期內都將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本壓力。

3.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轉型發展態勢

3.1從城市向城鄉的發展重心轉移

在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要求下,中小型城鎮成為接納鄉村人口就業,提高城鎮化率的“新生力量”,是未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助推力,區域的發展重心將會逐漸從城市轉變為城鄉,中小城市迎來發展的良機。而從中西部城鎮的發展現狀來看,由于受到區位劣勢、制度藩籬、經濟滯后等瓶頸的束縛,城鎮化建設質量較低。

3.2從空間藍圖繪制到注重路徑設計的規劃方法轉型

“規劃的本質就是整體考慮、宏觀上是相互調節和調控,它的基礎是關心人,它的方法是尋找各種最優的路徑[[[] 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潘鑫,男,1986.10,碩士,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規劃所規劃師.

馮濤,男,1979.11,博士,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規劃所所長.

]]”。傳統的規劃強調空間藍圖,筆者認為目標與問題導向下的城市規劃應更注重路徑設計。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潛力大,同時城市政府的建設成本壓力大。如何解決面臨問題并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目標,路徑設計尤其是科學高效的發展路徑設計顯得重要,與空間藍圖繪制相比,研究路徑設計的規劃方法與規劃對策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時期城市規劃的重要任務。

3.3從主導到引導的政府角色轉變

傳統政府主導型的城鎮化模式,行政級別高的城市可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來吸取土地、資金、人才等優勢資源要素,進而導致出現“燈下黑”、城鎮體系與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的區域性失衡等現象,演化成為“城鄉割裂、城鄉二元”的格局,這并不利于新型城鎮建設。

因此,需打破政府主導的一元化城鎮化發展模式,從原有的“金字塔型的一元化社會結構”逐步過渡到“網絡型的多元化社會結構”,在此過程中,城市政府的職能也逐步由主導型轉變引導型,這將更有利于發揮政府職能與市場力量相結合調控機制,科學高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4.實證研究

4.1選取洛南作為案例的緣由

洛南地處陜西省“東南門戶”,近年來,隨其逐步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 “西安一小時經濟圈”、 “商丹循環經濟圈”、 “大華山旅游圈”等發展圈層,城鎮化建設迎來發展良機。但其城鎮化水平不高,城市產業結構滯后,如何設計自身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是洛南縣發展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選取《陜西省洛南縣城市總體規劃》為實踐案例,研究、設計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

4.2目標設定與空間發展謀劃

洛南文化底蘊深厚,《河圖》、《洛書》、倉頡造字、花石浪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山、水、城”鑲嵌的空間特征突出,生態環境優美。規劃目標設定重點從城市建設、產業升級、文化塑造三方面展開,詳見下表。

表1-2城市發展預期目標一覽表

發展維度 預期目標 具體措施

城鎮建設 “生態化、綠色化、持續化” 塑造“華山夏都、漢字故里”的城市特色與旅游形象,構筑環保、綠色、生態、低碳的宜居城市

產業升級 “低碳、生態、數字、智慧” 打造關天經濟區現代材料基地、綠色特產基地、生態旅游基地

文化塑造 “重點建設、積極推廣” 弘揚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和民俗文化,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名片

以目標為導向,繪制城市空間發展藍圖。按照“上塬入川,建設新區;疏解老城,保護山水”的城市空間發展規劃,構建未來城市空間架構。提出“沿河集聚、跨塬成組、中優協調、綠楔嵌入”的空間發展模式。同時以生態背景為基底,以城市外環綠帶、濱河景觀綠廊、組團間楔形綠地為廊道,以城市功能區為斑塊,構建“基底—廊道—斑塊”相結合生態格局。

圖1-2城市空間發展示意圖(左)與城市生態格局示意圖(右)

4.3發展路徑設計

4.3.1規劃理念與技術體系

以經營城市為理念,借助市場機制對洛南自身的自然生成資本、人力作用資本及相關延利資本進行重組營運,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實現城市資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與最優化。運用經營城市理念、招商引資項目庫、項目運作相結合的三維一體的技術體系,從理念引領、項目庫儲備、項目融資建議、預期收益分析等多種措施,設計洛南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4.3.2招商引資項目庫儲備

傳統城鎮化發展建設主要依賴財富積累,新型城鎮化建設來自城市經營模式的創新。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產業發展,落實產業升級與發展計劃,為政府提供運營城市思路;另一方面根據洛南自身城鎮化特殊規律,結合市場經濟普遍規律,儲備招商引資項目庫,以項目帶動城市發展。

4.3.3融資模式與運作模式建議

市場化投融資最大的優點是實現投融資主體多元化。針對洛南城市建設擴容的訴求,提出包括BOT、BOOT、BOO、PPP等項目融資模式,并建議形成由城市政府機構與城市建設公司共同管理的項目運作模式,促進項目融資與建設,形成收益。

4.3.4預期收益分析

項目的經濟收益可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經營“成本”,緩解城市政府的壓力,同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提升城鎮的公共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項目收益既是建設的“本錢”,又是公眾的“產品”。通過分析預期收益,可形成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是一次性的,但收益卻是長期性的。建設高水平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塑造優質的空間特質,吸引更多投資項目,拉動城市經濟增長,以謀取城市的長期性收益。

2)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質量:以旅游類、公共服務設施、公益性設施類的項目建設為依托,為城鄉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促使土地升值。再以住宅,酒店、商業中心等建設項目的土地出讓,獲取收益。

3)工業企業入園、促進就業:促使工業企業入園,以稅收和促進就業獲取經常性的收益。同時,工業生產帶來的就業人口,促進第三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發展,又可直接出讓配套了各種基礎設施的土地,獲取一次性收入。

5.結論與討論

文章認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國家背景下,中西部城鎮迎來了發展良機,同時也面臨建設資金,GDP導向的政績考核等方面的壓力,提高規劃的操作性尤為關鍵。以《洛南縣城市總體規劃》為例探討了通過空間發展謀劃、發展路徑設計、招商規劃等措施來實現發展目標的技術方法。

從城市的復雜性來看,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特征等不同,要尋求統一的城市規劃模式是困難的。因此文章無意對新型城鎮化目標導向下的規劃模式的進行全面性評述和研究,也不想提出一個普適的規劃模式,相反,我們更希望對“如何設定發展路徑實現規劃目標”這一局部性問題的反思,引起討論和思索,從而創造出更多的適合不同地區特點的規劃模式。同時,我們也想以此為邏輯起點,尋求城市規劃與城市科學發展之間的契合模式,以期將規劃藍圖落地生根。

注釋

①中國科學院的《2012年中國新興城市化報告》宣布:“2011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首次超過50%,達到51.3%”./gn/2012/10-31/4290659.shtml.

篇9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問題 思路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5-0089-04

一、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厘清的關鍵問題

(一)質量問題

新疆的城鎮化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相對滯后,城鎮化發展的愿望和需求非常強烈,因此,急于提高城鎮化水平,急于擴大城鎮規模勢必會成為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但是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城鎮化質量的提高,要求在城鎮規模效應擴大的同時,更加重視人口就業、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社會發展、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等諸多內容,要通過城市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城市的公共服務惠及更多的百姓家庭,讓城市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城市的生活理念進一步擴散,全面提高城市的文明進步程度。

(二)規模問題

新疆缺少具備重要集聚和輻射影響作用的大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集中培育發展若干有影響力的大城市,可進一步提升新疆及我國向西開放的水平,對于帶動促進整個中亞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要解決因城市規模過大所引發的大城市病,則更應該在城市規劃、管理上下功夫,不能單靠控制城市規模,因為當城市發展到一定水平過后,決定城市增長的不再是本地的資源稟賦,而是城市本身聚集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能力。

(三)成本擔負問題

有序合理推進農民、牧民市民化的過程是新疆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給身份轉換后新市民真正平等的城市公共服務和福利待遇,涉及農民市民化的成本及其分擔問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報告表明,一個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為8萬元,那新疆農民市民化的成本與之相比更高還是更低?轉換成本都有哪些支出構成,政府必須負擔的是多少,農民自己承擔的有多少?這些問題都需要新疆各縣市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制定科學合理的分擔機制。

(四)綠色持續問題

新疆本身是一個生態脆弱區,水資源的地域分布和季節分布極不均衡。新疆的發展建設必須更加重視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要以發展經濟、協調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節約資源為目標,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的選擇必須要考慮與短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脆弱環境的保護相匹配,建立起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協調共生的綠色發展機制,降低城鎮化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社會成本,實現環境與城市發展的“共贏”。

(五)布局結構問題

新疆城市少,城市小導致規模效益不能充分發揮,進而制約城市吸納人口的能力、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改進,影響了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此外,新疆的城市布局也存在明顯的區域空間差異,城鎮化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經濟帶和天山南坡產業帶區域范圍,南疆三地州和北疆西北部區域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沿邊區域,更是缺少較大規模,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大城市。

(六)政策支持問題

由于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相對滯后,以及市場發育不夠成熟和完善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新疆的城鎮化建設還需要政府在土地、人口、資源分配以及產業調控等諸多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在不違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新疆應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通過科學合理指導和調控,加速推進城鎮化建設。

二、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思路

加快推進新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在于走符合新疆實際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即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在城鎮化規劃建設上的引導作用,加快戶籍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創新,營造有利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中心城市有序轉移、有利于外來人口能平等共享城市發展成果的良好環境;充分借助對口援疆的機遇和力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上,將資金和人才向新型城鎮化建設集中和傾斜,更多為受援地新型城鎮化提供資金和智力支持。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展模式下,有效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和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相當規模和集聚效應、資源高度集約利用、有穩定產業支撐的區域中心城市或大城市,最終形成由區域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帶動,多極多點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一要重點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增強城市的輻射集聚功能。二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快推進撤地設市和撤縣建市工作,增強新疆城市的樹立和綜合競爭能力。三要有選擇地培育發展一些具備資源環境條件和成長發展空間的特色城鎮。四要促進同城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展。

三、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新型城鎮化引領新型工業的發展理念

新疆的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都相對滯后,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和教訓,樹立新型城鎮化引領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理念。要通過人口、土地的城鎮化形成城市規模效應,通過城市建設、城市發展、城市環境改善來推動城市格局的調整、城市產業的重塑、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城市品質的提升,通過城市的發展來帶動促進新型業態擴張,吸引更多生產要素向城市聚集,解決就業,促進轉型,擴大內需,服務城市,發展新型工業化。

(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

發揮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引導作用,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集聚生產要素的基礎性作用,有選擇地將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向重點城市傾斜,加快對重點城市的培育發展,盡快形成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發揮城市的規模效應。不斷強化城市基礎設施條件的支撐能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的步伐,完善電力、通信、燃氣、水利配套保障。不斷強化中心城市拓展發展空間的支撐能力,充分利用增量擴張和存量優化兩種措施,調整完善中心城市的空間結構,尤其要以增量帶動存量空間的結構調整,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強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平臺支撐,建立區域一體化的信息、投資、貿易、公共服務、政策平臺,促進區域生產要素在不同行政區之間的自由流動。不斷強化發展環境支撐,優化投資環境,提升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將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成為一個優質要素的集聚中心。最終形成以烏魯木齊為核心,喀什、伊寧、庫爾勒、克拉瑪依等為區域中心的發展格局,從而更好地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和區域間順暢流動。

(三)構建相對完善的城鎮化發展制度保障體系

一是進一步放寬烏魯木齊、庫爾勒、喀什、伊寧、克拉瑪依、石河子、阿克蘇等主要城市的落戶條件,弱化戶籍附帶的各種利益和福利,為人力資源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提供便捷平臺,增強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力。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利用新疆民族自治區的優勢,在征地制度改革、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農業用地承包等方面率先創新突破,嘗試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探索建立農民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有序流轉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最終形成并制定既有利于城鎮化建設,又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土地管理制度體系。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新疆城鄉之間養老、醫療等社會基本保險便捷的轉移接續工作,取消流動人口或進城農民在教育、就業等方面的限制或不公。

(四)創新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的經營方式

一是把城市看作一個開放的系統,把城市各種資源看作是有價值的資源,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配置城市資源,使城市資源的開發效率達到最大最優;鼓勵支持各類主體共同參與城市的經營和管理,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城市居民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高效的公共服務型政府,為城市經營管理的順利實施提供機制保障。二是要突出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力爭高速公路網和鐵路網的全面覆蓋。三是要努力嘗試嫁接移植援助省市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如選擇優秀的學校、醫院等,鼓勵其在新疆各城市設立分校、分院等。

(五)實現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協調的產業選擇和布局

對工業基礎好、資源豐富的區域或城市,在區域內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可充分依托資源優勢,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支撐城市,但對工業基礎薄弱的南疆地區等地區,則需因地制宜,一是根據其生態環境純天然無污染,民族特色鮮明的特點,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借助長壽之鄉的優勢,建立生態養生城,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等朝陽服務產業,解決農村養老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問題;二是在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礎上,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原生態旅游體驗等:三是瞄準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機遇,在南疆主要城市建立新能源服務基地,大力發展城市服務業,可通過興建特色大學的方式,一方面為新能源開發利用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大學集聚人氣,招引人才,帶動延伸產業鏈發展,提升城市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六)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頂層支持

一是認真把握國家城鎮化發展規劃的機遇,爭取國家對新疆城市發展建設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建議設立中央新疆城市建設專項資金,加大新疆城市建設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國家資金投入,進一步放寬新疆設市的標準,優先考慮新疆撤地建市和撤縣建市工作,有效推動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城市等級管理體制,打破或調整原有的行政區劃;二是打破條塊分割的限制,特別是減少兵團與地方在城市建設上的摩擦與限制,兵團設市城市應參照石河子、北屯、五家渠等城市師市合一,共同發展的城鎮化模式,在兵地交叉的城市,可試點城市轄區設兵團城區等,盡快建立制定能有效促進雙方城鎮化建設的協調機制,利用兵地雙方的優勢,整合資源,發揮合力作用;三是在產業布局上,建議參照國際上開發落后地區的經驗,考慮將重大基礎項目或戰略性項目(如飛機制造、軍工等)有選擇地向新疆傾斜,以此來吸引各類生產要素的匯集流動。

(七)啟動新疆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建議在新疆城鎮體系規劃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的理念,將城鎮化發展與新疆的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和國防安全等有機結合,盡快啟動編制城鎮發展規劃。重點突出集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思路,在城市的前期規劃和后期經營管理以及城市服務上下功夫。在城市規劃上,要借助內地對口援助省市的先進理念和規劃經驗,科學合理地為新疆城市發展進行戰略定位和長遠規劃,從整體上提升新疆城市的規劃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4)

[2]郝華勇,欠發達地區城鎮化轉型[J],開放導報,2013(4)

[3]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篇10

關鍵詞:人本視角;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前言

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我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注重人們群眾屬于人類歷史發展決定性的主體力量,一切為人民,尊重人民在社會結構的重要位置,促進人民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因此,人本思想的核心概念打破了以往社會對普通人民群眾看法。在人本思想的影響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秉承該種原則,來建設新型工業化社會的期間,能完成統籌兼顧。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改進傳統的觀點,能以更新的標準去建設資源節約型的城鎮化體制。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二、人本視角下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容

在社會不斷發展下,經濟逐漸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一些社會問題同時現象出來,交通、社會服務、社會秩序以及社會保障方面村存在一些不足。在社會中,人屬于社會的主體。因此,在未來社會的建設中應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們的需求,堅持將人本思想融入到該過程中,利用科學發展觀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對城鄉一體化形式的建設機制進行統籌,進而能夠為建設和諧社會起到促進性作用。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提高整個社會發展的綜合水平,注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教育體制和文化予以不斷完善,與此同時為城鎮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務,這樣才能真正的落實人本思想指引下的社會建設[1]。

三、人本視角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策略分析

(一)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該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指我國公民在地域和民族方面,不存在差異性,所有公民能夠享受一致性的公眾服務權利,政府應充分的發揮自身公共的服務職能,并能在我國整個社會當中起到催化性的作用,ψ隕砩緇嶂興有的資源進行優化,并能為人們提供更多、更優質、更均等的社會公共服務[2]。

(二)促進城鄉發展的均衡性

統籌鄉鎮化的發展主要指的是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應利用各種不同的途徑來推動城市與農村發展的平衡與一致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讓城鄉居民提供和城市享受平等的社會服務于待遇,進而推動城鄉發展的一體化。在此過程中,首先,要強化改革與創新,其中改革屬于社會發展的主動力,經過改革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進社會發展中原有的價值,進而順應現今社會發展的潮流。其次,應對社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能夠保持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對我國不同省市和地區,不同的社會資源應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配置,采用這樣的方式,才能的保障城鄉資源的合理運轉,這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促進農民工市民化

長久以來,我國城鎮很多福利政策只是對城鎮戶口的居民有充分的保障,但是對于鄉村民眾而言,設置的福利和社會服務與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不利與和諧社會的建設,針對這樣的狀況,受人本思想的影響,應摒棄這種偏見和認知,這樣才能為新社會的建設起到促進性的作用。在城鎮化實際建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正視農民工的地位,大部分的農民工在城鎮建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戶口仍舊未變,這樣的狀況使得在城鎮中生活,難免會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視,并嚴重的影響了城鎮化建設的水平?;谶@樣的狀況,應對農民自身的社會地位予以尊重,并能保證農民工生活在城市時享受同樣的待遇。因此,在建設新型城鎮的過程中,應注重促進農民的市民化[3]。

(四)多渠道籌措新型城鎮化建設

通過上文的論述得知,新型城鎮建設應注重城鎮化投資多元化的制度,通過多種多樣融資渠道舉措所需要的資金,同時要保障資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開展該項工作的過程中,首先,也好充分的發揮的政府機構的作用,強化政府機關公共服務職能,對政府與市場的真實范疇進行合理的劃分。其次,注重資金的投資力度。為了給新型城鎮的建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保障城鎮化建設具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最后,采用民間資金籌措的方式,來為新型城鎮化進行建設,這樣的方式,對新型城鎮建設而言屬于一種良好的發展機遇。

四、結論

通過本文的論述得知,人本思想應用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對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獲得福利待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研究中,從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促進城鄉發展的均衡性、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多渠道籌措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四個方面對此次研究課題提出了幾點意見,望此次研究的內容能為新時期社會建設提供參考性建議。

參考文獻:

[1]羅先堯.人本取向的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3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