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發機構在文科院校中的定位
時間:2022-12-06 15:02:25
導語:新型研發機構在文科院校中的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新型研發機構在文科院校中的發展定位及評價展開討論。隨機選取某文科院校哲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專業的學生(碩士和博士)、教師及機構科研人員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從調研結果看,文科院校大部分師生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所在院校的新型研發機構與院校的合作較為緊密,能夠實現產教研深度合作與融合及較好地發揮科研職能。文科院校大部分師生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所在院校的新型研發機構科研經費充裕或尚能保持平衡,十分重視或較為重視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在總體水平上,文科院校的師生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對自身所在院校新型研發機構的評價處于中等偏高水平。未來,還需要不斷明確新型研發機構的定位,優化機構中的人員結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推進科技與產業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新型研發機構;文科院校;發展定位;評價
高校新型研發機構是學、教、研、產的統一體,是新型法人組織[1],以區域和行業的創新發展為根本需求,核心業務主要為產業的關鍵技術和行業的共性技術,主要負責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技術服務,能夠以高校人才資源為依托,采用多種渠道作為成果轉化途徑,堅持市場化運營。與傳統研發機構相比,新型研發機構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建設模式、運作機制、科研方向、轉化途徑、融資渠道等方面的創新[2]。近年來,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在建設數量上迅速增加,發展形態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在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3]。本研究將對新型研發機構在文科院校中的發展定位及評價進行探討,以探究出何種定位的研發機構能夠更高效地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1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受到了一些限制[4]。目前,我國新型研發機構采用的是事業單位和企業同時運作的模式,這樣做一方面能夠有效享受到財政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能夠助力校內科技成果的轉化。但由于事業法人性質的限制,使得新型研發機構缺少發展活力,在管理方面難以擺脫原有體制慣性,會讓原有優勢被中和;(2)科技成果的轉化難以達到預期。某些高校的科研成果數量和質量不夠,從原來的聚焦產業發展變成了以論文、教學和課題為導向,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的投入和評價機制,服務社會的能力有待提升;(3)缺少專業化的管理技術轉移轉化部門[5]。一些高校新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在知識產權轉移和服務工作方面仍然沿用原有的技術轉移轉化模式,以科研人員自身轉化為主,設立專職轉化部門的新型研發機構數量有限,因為無形中會增加機構的運營成本。
2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新型研發機構在文科院校中的發展定位及評價進行分析。隨機選取某師范大學哲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專業的學生(碩士和博士)、教師及機構科研人員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80份,剔除不合格的無效問卷,剩余有效問卷24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64%。本次調查采用自編調查問卷,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新型研發機構在文科院校中的發展定位調查及評價研究調查。將新型研發機構在文科院校中的評價調查劃分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經濟社會價值、學風作風、文化氛圍五個維度。從表2可以看出,總體水平上,文科院校師生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對自身所在院校新型研發機構的評價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從各個維度來看,新型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維度上對機構的評價相對較高,在經濟社會價值維度上的評價相對較低。文科院校教師在科學研究、文化氛圍維度上對機構的評價相對較高,在經濟社會價值維度上的評價相對較低。文科院校學生在學風作風、文化氛圍維度上對機構的評價相對較高,在經濟社會價值維度上的評價相對較低。文科院校學生、教師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文化氛圍維度上的評價結果存在差異顯著(P<005),在經濟社會價值、學風作風維度上的評價結果差異不顯著。
3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文科院校大部分師生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所在院校的新型研發機構與院校的合作較為緊密,能夠實現產教研深度合作與融合;認為自身所在院校的新型研發機構能夠較好地發揮科研職能;認為自身所在院校的新型研發機構科研經費充裕或尚能保持平衡;認為自身所在院校十分重視或較為重視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總體水平上,文科院校的師生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對自身所在院校新型研發機構的評價處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從各個維度上來看,文科院校的學生、教師及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文化氛圍維度上的評價結果存在差異顯著(P<005),在經濟社會價值、學風作風維度上的評價結果差異不顯著,對經濟社會價值維度的評價相對較低,對學風作風維度的評價相對較高。基于以上結論,對文科院校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以下四點建議:(1)明確新型研發機構的定位。要站在創新型國家的高度建立系統完善的科研創新體系,明確文科院校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定位,堅持“市場需求牽引+學術前沿引領”結合,加強新型研發機構與政府、產業和其他研發機構的合作[6],促進產學研的深度交流與融合;(2)優化機構中的人員結構。高校新型研發機構應加速構建一支包括技術經理人、投資人、咨詢師、企業家、創業者等人員在內的人才隊伍[7],并建立與市場接軌的薪酬及人才評價體系[8];(3)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經濟社會價值。要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對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有重大貢獻的團隊和個人予以科研經費獎勵,讓機構的科研人員從創新中切實獲利,充分調動其積極性[9];(4)探索多渠道的轉化方式。要深度挖掘科研成果的轉化價值,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加快推進科技與產業的融合發展[10]。
參考文獻:
[1]陳力,王赫然,王燦我國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產業,2022,(06):52-53
[2]袁傳思,江海,賈曉,等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實踐探索—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22,35(07):84-88
[3]謝曉潔,常華進新型研發機構研究綜述與展望[J].科技創業月刊,2022,35(03):156-162
[4]晏強,竹文坤,張翔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模式及選擇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9(03):77-85
[5]孫雁,劉霞,霍竹,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以北京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6):78-84
[6]張思晨,葉明國,李洪亮,等高校主導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策略[J].中國高新科技,2022,(05):155-156
[7]康濤,西鵬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機制淺析—以北京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2,(01):65-68
[8]劉開振,殷偉,賈云飛高校科研機構評估的五個維度與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21,(S1):4-8
[9]吳玉嶄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效與策略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1,(Z1):4-9
[10]羅嘉文,張建崗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112-116
作者:張瑤 單位:廣東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 上一篇:雙相障礙大學生心理幫扶探討
- 下一篇:大學生貸款創業風險及防范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