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2:07: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為科學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為科學研究

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研究

摘要:行為科學已經成為校正傳統政策科學“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現實偏離性的重要理論工具。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具有協同性、關聯性、戰略性等特點,存在多樣的政策利益主體,不同利益主體與知識產權公共政策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迫切需要基于行為科學分析,實現知識產權主體行為與知識產權公共政策之間的良性互動。基于行為科學的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方向有三個方面:從政策目標出發采取“助推方式”結合心理學分析形成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內容,從政策導向出發提升價值認同和集體行動能力推進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實施,從政策效果出發采取政策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雙向溝通方式”凝聚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效果,積極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關鍵詞:行為科學;理性經濟人;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市場監督管理;科技創新

近年來,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以及世界銀行、經濟與合作組織、歐盟等組織在公共政策制定實施方面興起了新的變革,相繼成立專門的行為科學研究小組參與決策,積極將行為科學研究成果引入到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正如英國學者彼得•約翰所述,“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席卷全世界的公共機構,專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經找到如何運用人類行為研究的洞見來設計更好的政策。”1例如,英國內閣辦公室成立了行為分析團隊,運用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等行為科學的研究成果提升政策效果,其幫助政府節省了20倍以上的費用2,得到高度重視和廣泛認可。歐盟在聯合研究中心下設立“預測與行為透視小組”進行政策咨詢,效果明顯。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具有協同性、關聯性、戰略性等特點3,需要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所涉及的企業、高校院所、政府部門等協同推進,需要知識產權公共政策與市場監管政策、產業政策、科技創新政策、財政稅收政策等有效銜接,需要進行戰略性長遠謀劃,尤其需要從行為科學角度分析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有效性的方向路徑。

1行為科學逐漸成為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關鍵支撐理論

行為科學是校正傳統政策科學“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現實偏離性的重要理論工具。行為科學是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探索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的科學4。行為科學研究成果的引入,會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與具體情境之間的相互適應性,提高公共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有效性。亦即,為科學給政策科學帶來的變化可能是一場革命性的知識重構,行為科學提升政策有效性的路徑有運用助推原理和注重政策溝通、宣傳和說服等路徑5。首先,從國際經驗借鑒的角度而言,運用行為科學理論研究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公共管理領域關注的焦點議題。2017年,經濟與合作組織《行為透視與公共政策:全球經驗》報告,以“現實的人類行為”作為政策制定的起點提高政策有效性。62016年,歐盟委員會《行為透視運用到政策領域:2016年歐洲報告》和31個國家的案例分析,該報告系統總結了行為科學對歐盟立法和管制、各個國家在更為廣泛的政策領域里的應用。72015年,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思維、社會與行為》,闡述行為科學在公共政策領域的運用。8其次,從政策理論的角度而言,人類行為決策所依賴的有限信息和所具有的有限理性,使得傳統政策科學邏輯性不足,需要行為科學的進一步支撐和校正。傳統的政策科學建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政策過程研究。然而,很多行為規律性與有限理性和大腦的有限信息處理能力是一致的,其他的行為規律性則與大腦的模塊性有關9。因此,人類行為決策過程中采用的是有限理性的決策方式。同時,人類行為決策所依據的是基礎信息,一方面,隨著信息爆炸式增長,使得我們信息接收局限性和信息處理低效性的制約更加凸顯。另一方面,由于所產生的大量信息中混雜有效信息和無效信息甚至是錯誤信息,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表現出的鑒別手段單一性和來源鑒別依賴性難以滿足鑒別大量信息的需要。新近的行為科學研究則以現實的、具體的、明確的人為研究出發點,通過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對人的行為進行分析10。可見,行為科學可以用于校正傳統政策科學“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現實偏離性,使得公共政策建設的“理性經濟人”回歸到現實的、具體的、明確的人的行為上,從而提升公共政策有效性。復次,從公共政策運行的角度而言,需要關注相關主體對公共政策的行為反射,并以此作為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的主要依據。政策科學需要以公共政策的實操性和科學性作為研究導向,亦即政策科學在傳統的學科特別是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之間架起橋梁,它必須整合來自各種學科的知識,構成一個集中關注政策制定的跨學科系統11。借助行為科學研究成果分析相關主體對公共政策的行為反射,可以為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提供依據。

2知識產權主體行為與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動

查看全文

重視人行為發展現代管理會計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行為科學的含義及主要理論;行為科學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行為科學在平衡記分卡中的應用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們對行為科學有著不同的理解、行為科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1924年的霍桑實驗開始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雙因素理論、協助企業正確地進行目標多樣化的決策、協助企業做好縱向各個層次的多目標之間的協調配合、用多樣化的指標體系進行業績的計量、評價和控制、平衡記分卡的原理、平衡記分卡中體現出的行為科學、提倡共同參與、通過學習提高員工實現目標的期望幾率等,具體請詳情見。

【摘要】本文以行為科學在平衡記分卡中的成功應用為例,指出現代管理會計的職能在本質上是一種行為職能,重視人的行為研究應該成為現代管理會計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

從20世紀50年代起,西方會計執業界運用行為科學研究的成果,開始進行會計行為的研究,并逐漸形成會計學的一個分支——行為會計學,其中行為科學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是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行為科學的含義及主要理論

人們對行為科學有著不同的理解。廣義的行為科學是指:“包括用類似于其他自然科學的試驗和觀察的方法對人和低等動物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行為進行研究的任何學科,得到公認的行為科學有心理學、社會學、社會人類學以及在觀點和方法與之類似的其他學科的部分”(1982美國管理百科全書第三版)。即把行為科學理解為社會科學或社會科學各學科中對人(動物)行為研究成果的集合。從狹義上來講,人們通常將行為科學理解為借用社會科學各門類中某些原理的行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業管理的學科,即組織行為學。美國管理學會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冊》中將行為科學定義為:“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對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際關系進行的研究。”行為科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1924年的霍桑實驗開始的,特別是梅奧等人對職工的行為及心理的研究為后來的人際關系學說奠定了基礎。

行為科學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行為科學和后期的行為科學。早期的行為科學又被稱為人際關系學說,著重研究職工在生產中的人際關系,研究作為“社會人”的職工及其社會需要的滿足問題;后期行為科學在很多方面比人際關系學說更加細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個體行為和組織行為。主要理論有麥格雷格的X理論與Y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麥克利蘭的三種需要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羅伯特·豪斯的目標——途徑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庫爾特·盧引的團體動力學說、莫雷諾的團體成員關系分析理論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

查看全文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論文

1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學研究方法在對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學方法具有客觀性,是以事實為研究依據的,這使得我們的研究真實可靠;其次,科學方法具有實證性,依靠可以由實踐檢驗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運用同樣的方法可得出一樣的結論;再次,科學方法具有規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驟都是有序、清晰和結構化的。最后,科學方法還具有概括性,因為科學方法研究的結果適用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在我們日常的管理活動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還應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使我們的研究更加系統、嚴謹更具有說服力。

2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回顧

管理科學的發展按照時間的劃分可歸為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泰勒、法約爾、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核心內容就是科學管理思想,以及管理過程和職能分析、組織理論等;第二階段就是20世紀的30到50年代以梅奧為代表的行為關系學說,后來發展到行為科學理論;隨后,20世紀60年代管理科學進入現代管理科學階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這其中包括了決策理論、系統理論、管理科學及權變理論等。

管理科學發展的過程反映了管理科學研究重心的轉移,古典管理側重于對物、財及管理組織過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業工程研究方法及經濟學方法為研究基礎的;人際關系學說行為科學則是建立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而現代管理階段則移植了數學、計算機技術學、統計學等諸多科學的方法論,形成了“管理叢林理論”,而在叢林理論中的各個學派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科學的方法。

綜上所述,管理科學研究發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論的發展是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緊密相聯。可以說是這些因素決定著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變化。現代的管理科學是在實踐中進步,在實踐中發展,并闡釋實踐,引導實踐的。

查看全文

小議管理科學研究方法

摘要:管理科學研究是以最佳的投入產出關系組織經濟和社會活動,使系統良性運行,并使相關利益主體需求獲得相對滿足的一門獨立的應用性學科。管理科學研究方法對于當代管理發展有一定的必要性,是科學方法和思辨方法的綜合運用。

關鍵詞: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歷史發展;實證研究;視覺;參照系;分析工具

1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學研究方法在對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學方法具有客觀性,是以事實為研究依據的,這使得我們的研究真實可靠;其次,科學方法具有實證性,依靠可以由實踐檢驗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運用同樣的方法可得出一樣的結論;再次,科學方法具有規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驟都是有序、清晰和結構化的。最后,科學方法還具有概括性,因為科學方法研究的結果適用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在我們日常的管理活動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還應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使我們的研究更加系統、嚴謹更具有說服力。

2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回顧

管理科學的發展按照時間的劃分可歸為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泰勒、法約爾、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核心內容就是科學管理思想,以及管理過程和職能分析、組織理論等;第二階段就是20世紀的30到50年代以梅奧為代表的行為關系學說,后來發展到行為科學理論;隨后,20世紀60年代管理科學進入現代管理科學階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這其中包括了決策理論、系統理論、管理科學及權變理論等。

查看全文

行為會計的發展與改進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不僅限于依靠“硬資產”,企業“軟資產”,尤其是“人”,對企業業績的重要影響得到關注,企業更加注重對“人”的潛能開發和挖掘。伴隨著這種對企業生產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研究趨勢,激發了行為科學的誕生。行為科學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高效率地實現組織目標的影響作用。行為科學起源于以梅奧(Mayo)為首開展的霍桑實驗。霍桑效應引起了管理學者對人的行為的興趣,從而促進了行為科學理論的發展。當會計理論學術界將行為科學的基本原理運用于會計學科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時,導致行為會計研究這一會計研究新領域的產生。行為會計將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組織行為學、人類文化學等領域的相關概念、方法和原理引進到會計領域,通過考慮人的行為同會計信息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會計主體的行為特征和規律,預測、控制和引導其行為。行為會計超越了傳統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財務信息的職能范圍,是將會計學、行為科學、心理學等學科相互融合的邊緣產物。本文擬通過對行為會計基本性質的重新認識、發展歷程的梳理、研究主題的總結性分析和研究范圍的描述性概括,促進對行為會計更加全面認識的形成,并就行為會計的發展前景作簡要評述。

一、行為會計性質的理解

對于行為會計概念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比較典型的有:著名會計學家AhmedBelkaoui在其《行為會計》一書中把行為會計描述為“行為科學在會計中的應用”,認為“行為會計將自身與這樣的人類行為——即與會計信息和會計問題相關的人類行為聯系起來”。1970年,T.Hofstedt和J.Kinard在《會計評論》上發表了《行為會計研究的戰略》一文,他們沒有直接定義行為會計,但對行為會計研究作了簡潔而具有代表性的定義,認為行為會計研究是“關于會計人員、或受到會計機能(accountingfunctions)和會計報告影響的非會計人員的行為的研究”。1989年GarySiegel在所著的《行為會計》中對行為會計作了如下描述:“行為會計是闡述會計系統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人類行為與有效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建立和使用之間的關系。基于對人類行為與有效會計系統之間關系的考慮,行為會計反映一個組織的社會維度。因而,是為會計人員報告的財務會計信息的必要補充”。由此可見,雖然對行為會計的表述稍有差異,但是都強調了行為會計是“關于會計與人類行為的科學”,認為行為會計超出了傳統會計關于收集、確認、計量和報告財務信息的常規做法,它研究和處理的是會計與相關行為的關系,并與設計、構建和應用會計系統密切相關。

要嚴格定義行為會計十分困難,這不僅由于它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還因為它仍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實際上,對于行為會計的理解和認識一直沒有形成統一而明確的看法。對于行為會計是否是獨立于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第三大會計學科分支也存在嚴重分歧。從學術角度而言,認定一個學科的形成,必然有一些公認的標志,比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完善性、思想的普及性和研究隊伍的形成等。對尚處于發展初期的行為會計而言,在這些方面必然存在許多有待完善之處。筆者認為,行為會計研究內容尚未形成獨立于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完整的理論體系,目前還不能視為第三大會計學科分支。與其將行為會計界定為理論學科,不如視為一種研究范式。行為會計是運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會計與人類行為相互關系、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的研究范式。

在我國,“行為會計”的定義和理解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混亂。這種認識上的混亂不清,確實與這個學術領域比較年輕和正在發展有關,但部分混亂可能是由對行為會計與會計行為的混淆造成的。在已發表的許多有關行為會計研究的論文中,常能看到行為會計與會計行為概念混用的現象,影響了人們對行為會計的正確理解和認識,同時對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其理論帶來了許多困難,因此,有必要對行為會計與會計行為這一對概念作出原則性區分。對于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學者從研究客體、范圍、目標、理論基礎、構成要素、約束機制等方面作了詳細比較分析。在此不再重復。筆者認為,盡管兩者都與會計緊密關聯,有著許多相同性和一致性,但二者實際存在本質上的不同。會計行為實際上是對會計本質的一種理解和認識,因為會計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行為過程,是會計行為主體有目的的一般活動。而行為會計是一種會計研究的范式,是從個體行為特征角度對會計行為過程進行分析的新方式。而會計本質認識的行為觀則為行為會計研究視角提供了其本身固有的基礎。

二、行為會計研究范式的發展歷程

查看全文

體育教育中激勵藝術

激勵,是體育教師的一門教學藝術。加強這門教學藝術的修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體育課上得生動、活潑、有實效。體育教學中常用的激勵方式有以下六種:

一、融通式激勵

學生是有感情需要的,從上第一堂體育課開始,他們就需要從教師那里得到尊重、友愛、溫暖、情誼和教誨。當這種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便會以更大的激情上好體育課。這種情感建立在師生情感交融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兩個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二、勉勵式激勵

這是體育教師經常運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現代管理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以勉勵的口氣布置任務,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榮謄感,使其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生硬的命令,一開始就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降低了他們的活動熱情。如教師布置學生跳高:“你們必須給我跳過去,跳不過去的要受罰!”學生聽了心里不舒服,帶著顧慮練習,效果肯定不會好。如果換成勉勵式布置:“同學們要大膽地練習,跳不過去沒關系,我再繼續輔導你們。”同學們聽了不但樂意去練習,而且練習時沒有心理負擔,練習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三、參與式激勵

查看全文

透析從理性和經驗主義看管理學發展途徑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各管理學派、理論與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的關系,試圖清晰地展示出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為導向的管理學發展路徑。研究方法是導入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主要區別,重點考察管理理論的創建原則和研究方法。采用將經典華萊士模型按照垂直軸線左右剖開的方式,把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劃分為理性研究和經驗研究兩大類加以考察,而不去考察上下剖開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用管理理論的創建原則和研究方法對不同管理學派和理論的梳理發現,管理學的發展路徑大體經歷了經驗主義起源(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理性主義發展(20世紀50年代——80年代)、經驗主義回歸(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三個階段。

[關鍵詞]管理學;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發展路徑

一、相關研究述評及引言國內外學者對于管理學發展的研究,通常有三種方式:一是用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現代管理理論等進行傳統的階段劃分,表現不同歷史時期的管理學發展,如郭咸綱的《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年);二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展示管理學的發展演變路徑,如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變》(1979年);三是以某種或某方面管理思想發展進程為主線,如魏文斌的《第三種管理維度:組織文化管理通論》(2006年),挖掘管理學由經濟人、社會人向復雜人轉變的管理學演進路徑。

第一種研究方法最為常見,這種對管理學進行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現代管理理論等階段劃分得到了管理學界的一致認可,絕大多數管理學教材都是按這種方式來講述的;第二種研究方法最為復雜,有點類似于歷史學,甚至可以是世界歷史的編年史,從古希臘人的管理思想、古代中國的管理思想、文藝復興時的管理思想講到現代管理思想叢林,有利于學者對管理思想從古至今的發展進行細致的研究;第三種研究方法最有創建性,可以只研究某種或某方面管理思想的發展,挖掘其內涵和意義以及對整個管理學的影響,往往能夠另辟蹊徑。本文依從第三種研究方法,嘗試從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又譯作“理性論”和“經驗論”)的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的發展路徑。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大部分研究針對從科學管理開始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管理學發展,本文的研究范圍也是如此。

從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的發展路徑,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是從該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發展之所以成為可能,在于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是西方近代哲學史上形成的最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雖然不少學者認為當代西方哲學主要存在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對立,也可以據此來研究管理學的發展。例如我國學者羅珉所說:“管理學從一誕生開始,就有兩個理論范式主導著它的發展,或者說管理學的發展一直存在著兩個側翼,這就是管理學的科學主義范式和人本主義范式”[1]。但是,這兩種范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特立獨行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江天驥在《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關系問題》一文中指出:“關于現代西方哲學中所謂‘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相對立或平分秋色的理解是不恰當的。……僅就有較大影響的學派來說,情況是相當復雜的。”[2]而不論現代西方哲學如何發展,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爭是一個公認的劃時代的理論標志,并直接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最為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我國學者李醒民更進一步論證說:“整個科學的歷史是在理性論和經驗論的張力關系中展開的”[3]。因此直到今天,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仍然有可資借鑒的寶貴價值,可以從中探索管理學發展的路徑。

查看全文

教育管控理論導向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及倫理主義

摘要不同的理論觀點,既影響著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會在管理實踐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也直接影響教育管理改革的發展方向。在當今世界,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和東方倫理主義形成了影響世界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三種理論思潮。三種理論在相互攻訐、相互作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給教育管理帶來了勃勃生機。三種理論思潮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融合,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種理論導向。

關鍵詞教育管理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倫理主義理論導向

從中小學教育管理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時,總會采取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繼承、交流、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管理理論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思維方式不同,會認同不同的管理理論,也就會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我們為論述方便,可以大體將他們歸并為: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以效率為核心的“科學管理理論”;以人本主義為導向的“行為科學”理論;以倫理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①。在當今世界,這三種理論導向構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圖式。在當代中國中小學,對各種理論的探索和實踐,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軌跡,但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這三種理論導向發展的趨勢,都正在逐步由對立走向整合,對這種趨勢的深入研究,對深化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意義極大。

一、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科學管理

在科學主義者眼中,科學是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客觀真理被認為是可以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而對“科學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則被認為是人們在認識客觀真理之后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法寶。現代科學管理是在社會大生產條件之下,對科學主義理論的一種實踐。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學管理作法,許多是從企業管理中移植過來的。對形成20世紀以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影響重大的最早一種學說是英國工程師F·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原則有四條,一是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二是科學地選擇工人和管理人員;三是培訓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種的學問;四是資方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職責均分,資方要干自己應該干的事情,不要把它們都推給工人②。這種理論提供了解決企業管理中怎樣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這兩個環節的方法,因而成了現代管理科學的基礎,它也被稱為“科學管理主義”。其思想不僅在企業界得到廣泛運用,而且也運用到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國,由于公共學校教育在19世紀末得到迅速發展,教育管理面臨許多新的棘手問題,同時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巨額投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向學校要效率,學校管理人員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成為在教育管理上與當時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學化”運動遙相呼應的一種思潮。在我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改革開放的熱潮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化,社會、政府、家庭給教育提供了越來越好的條件,同時對教育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引發了教育管理人員學習西方科學管理理論的熱情,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學管理”思想影響下進行的。

科學管理思潮對教育管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點:

查看全文

管理學教育管理理論提升

一、教育管理已成為中國教育未來的改革核心

教育管理的深化改革在中國現代教育體系建設中,已經居于核心地位。以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內容為例,第三部分的六個章節和第四部分的五個章節的實質,都是闡述未來10年為實現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發展任務所要采取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從教育管理學角度看,可以視為教育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范疇。這就是說,在國家教育總體戰略、發展任務確定以后,涉及體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教育管理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目標實現的政策和策略保障。

二、教育管理要善于從管理學探尋管理學規律

從教育管理的學科屬性看,有歸屬教育學或歸屬管理學的不同觀點。認為屬于教育學的學者指出,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教育管理學、教育行政學、學校管理學都屬于教育學范疇”。離開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個“空殼”,教育管理應屬于教育學。認為屬于管理學的學者指出,管理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它存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管理學就是研究管理各種社會活動如何適合社會生活的理論,它包括社會一切領域,也包括教育領域。教育管理學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觀規律來管理教育,對影響教育質量和效益的各個要素進行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控制。教育管理學的理論基礎是管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而不是教學、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教育管理學基本概念,都可以與管理學概念通話。[1]筆者認為,把教育管理學歸屬于管理學科,可以充分借鑒管理學理論,吸取管理學研究成果,認識教育管理現象,揭示教育管理規律。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總體看,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如運籌學、統計學等定量定性分析)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交叉學科。從社會科學體系看,管理學是國家12個學科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是一個邊緣交叉[2]和綜合應用學科。國務院學位辦對國家社會學學科管理及學位授予規定顯示,教育管理并沒有列在“教育學”學科門類中,而是列在“管理學”學科門類中,從學術分類講,教育管理應歸為“管理學”學科門類。現實國家教育科學規劃管理中,教育類科學研究作為國家社會學學科管理中單列的學科,劃歸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一并歸為該辦公室管理。這就是說,在學科分類上“,教育管理”歸為“管理學”,在現實管理上,“教育管理”劃在教育部門歸口管理。因此,無論是職業教育管理理論研究還是應用實踐,都應當更多地汲取管理學理論,能動地從國內外管理學理論寶庫獲得管理規律理性認識,探索中國職業教育管理規律,規范我國職業教育管理。

三、世界管理理論主要流派與特征

職業教育管理從管理學角度追溯,它的理論淵源可以上溯到古代及現代管理理論。研究發現,世界管理理論的許多經典理論,對當今職業教育管理仍具有啟示意義。

查看全文

深究成本會計的發展規律

摘要:成本會計的發展體現了企業管理思想變遷的內在要求。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基于成本會計學科的內外部環境的演進,對成本會計的發展規律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會計的發展與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成本會計發展規律

一、成本會計的發展是管理思想不斷演進的產物

(一)20世紀前期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時期,美國許多企業為了應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經濟危機,開始推行泰羅的科學管理方法。其基本特點是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精確測算工人們每一步、每個動作、每道工藝流程所需花費的時間,制訂出標準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計件工資制度,力爭以最簡單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完成特定的任務。當時的成本會計配合泰羅科學管理的需要,引進了“標準成本”、“差異分析”和“預算控制”等的技術方法。

其成本會計的目的是在企業戰略方向和管理決策已確定的前提下,協助解決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生產經濟效果和節約的問題。在這個階段,要求標準成本計算必須對全部成本計算進行全面地收集和合理的分配,使產品及其相關的費用能在已售的產品和未銷的存貨之間區分開來,強調以客觀、明確的方法對全部成本進行分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