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篇1

有人說過:“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成就人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生可以受益終身。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思想統一

以“學校是我家,清潔靠大家”的責任意識來統一思想,學校從校長到學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充分認識到衛生習慣建設的重要性。特別抓好兩個環節:

1.是加強對班主任的培訓。學校要重視班主任工作,進一步加強對班主任的培養和培訓,發揮他們在衛生養成教育中的主力軍作用。

2.是發揮團隊組織的作用。團隊組織要積極開展主題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文明衛生習慣的養成。

二、制度保障

學校可以制定衛生行為規范,統一學校衛生建設,班主任根據學校衛生行為規范制定班級衛生規定,明確本班衛生要求,明確衛生值日小組衛生要求和明確個人衛生要求。于此制度相結合可實施以下活動。

1.學校校衛生值日生督促檢查,實行班級衛生積分制,每周評選一次,對衛生搞得好的班級,可評出前三名,授予衛生流動紅旗,對相應班級的班主任和有突出貢獻的學生實現獎勵。

2.值日班長輪值制:每天值日班長負責監督教室、衛生包干區的清掃保潔,做到每節課余時間督促當天衛生值日生到所在轄區查看衛生狀況,發現問題,及時當場解決。

3.衛生區域個人負責制:把教室和包干區劃分為若干區域,每個學生分到一個區域,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區域負責,做到整潔干凈。

4.衛生工作每天總結制:每天值日班長對衛生工作做出小結,班主任對每天的小結要及時評價,對相應的學生或表揚或批評,對值日班長工作提出指導或改進意見。

三、以“活動”促衛生習慣養成

學校要充分利用黑板報、廣播站、櫥窗、校刊、標語等宣傳工具,真正讓每一面墻壁說話,讓一草一木都能培養學生衛生行為習慣。衛生教育一般是學生不樂意接受的,通過開展活動,可提高學生參與衛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愉快、潛移默化地接受衛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開展以下活動:

1.召開一次衛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主題班會。

2.辦一期以衛生行為習慣為主題的黑板報。

3.開展一次以衛生行為習慣對自己影響為主題的演講競賽。

篇2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究

幼兒園時期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而好習慣決定人的一生。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兒教師應通過正面的引導、榜樣的示范,以加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使其在學習中、活動中、生活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但是,在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正反對比,引起幼兒對行為習慣的注意

幼兒園階段的學生年紀尚小,理解、認知、辨別等能力相對有限。又因其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好動且行為意識較差。因此,部分教師在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可能感到一定難度。對此,相關教師在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應重視培養的技巧,采用有效的培養方式,從而提升培養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正反行為對比的方式,引起幼兒對行為習慣的注意。在行為對比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直觀的形象引導幼兒,以不斷強化幼兒對良好行為習慣的認知。以洗手的習慣為例,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融入故事中,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故事情境。如:“小兔子和小烏龜是好朋友,小兔子有勤洗手的好習慣,而小烏龜沒有。一天,小兔子和小烏龜在玩泥巴的時候,媽媽喊小兔子和小烏龜回家吃飯。小兔子吃飯之前把手洗得干干凈凈的,而小烏龜忙著吃飯,說吃完飯再洗手。下午,小烏龜突然肚子疼,媽媽帶小烏龜看醫生。醫生伯伯問了情況,搖了搖頭說:‘孩子,你這是吃了不干凈的東西了,吃飯前沒洗手吧?’小烏龜臉紅地笑了。”故事講完之后,教師可以將“小兔子”與“小烏龜”的行為習慣進行對比,讓幼兒自己說一說誰的習慣好,自己應該向誰學習。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對行為習慣的注意,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樹立榜樣,引導幼兒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

經研究表明,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意識與能力,且部分幼兒喜歡和其他幼兒進行對比。根據以上兩個特點,在當前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樹立榜樣的方法引導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榜樣樹立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為幼兒樹立不同的榜樣。

首先,教師自身應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感染、熏陶幼兒。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語言藝術。課堂提問時,可以說:“下面,老師請一位小朋友回答問題”“請說”“請坐”等。在日常活動中,教師可以以自身的行為熏陶幼兒,如:隨手撿起教室的垃圾;為幼兒打飯之前洗手;在學校之外的地方遇到幼兒主動和幼兒打招呼等。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適當地將這些內容引出、放大,讓幼兒逐漸意識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另外,除了為學生樹立榜樣之外,教師應注意觀察幼兒,尋找幼兒中的榜樣。如:衛生習慣。教師經觀察發現班級中幼兒A衛生習慣特別好,他的衣服、小桌子上總是干干凈凈的,而且對于身邊的垃圾他會主動撿起扔到垃圾桶。對此,教師可以適時在教室中表揚幼兒A的這一行為習慣。以此,為其他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三、行為訓練,強化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正反對比與樹立榜樣屬于教育引導,其目的是讓幼兒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使其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事實上,為使幼兒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往往離不開行為訓練。這樣可以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是,在行為習慣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細節的訓練,并將行為習慣教育滲透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

在組織幼兒進行行為習慣養成訓練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課堂教學中。以洗手為例,教師在幼兒游戲后、吃飯前、吃飯后、上廁所之后應要求幼兒主動洗手。為使幼兒掌握正確的洗手方式,教師可以為幼兒編制相關的兒歌。如:“小朋友,來洗手,卷起袖,淋濕手,……我的小手真干凈。”在教幼兒正確的洗手步驟之前,教師可以邊唱兒歌,邊為幼兒示范,以此引導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將行為習慣融入游戲中。如:“水彩筆找帽子”。教師經常發現一些幼兒在美術課后水彩筆亂扔,不蓋筆帽、亂蓋筆帽的情況。為改變這一情況,每次美術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水彩筆找帽子”的游戲,并將學習工具整齊、分類歸位。第三,生活好習慣。幼兒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除校園生活外,積極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培養幼兒珍惜糧食、遠離浪費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鼓勵家長擔負起監督、引導的責任,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幼兒在幼兒園階段的行為習慣多會影響幼兒的一生。因此,相關教師、幼兒應加強重視,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朱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115.

篇3

一線教師常常受定勢思維的束縛而陷入習慣養成教育的低效之困境。常見的定勢思維有法治思維、懲惡思維、負向思維等。剖析定勢思維產生的原因,有助于幫助德育工作者走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誤區。

關鍵詞: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定勢思維

所謂定勢思維,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經驗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能幫助我們迅速解決問題;但在情景發生變化的時候,則常常會妨礙我們采取新的方法,從而陷入定勢思維的誤區。

一、法治思維

[案例呈現]鑒于學生亂丟果皮、果核以及紙張等日漸增多的情況,作為德育處主任,我采用了一貫以來的做法——先利用課間操時間指出問題嚴重性,接著對學生苦口婆心地講道理,最后嚴厲重申違紀的處罰辦法。第二天,亂丟垃圾的現象不見減少,于是召集班主任開會,重申要求。奇怪的是,亂丟垃圾的現象依然不見好轉。我想,必須抓幾個典型“以儆效尤”。于是一方面發動學生舉報亂丟垃圾者,一方面躲在暗處捉“垃圾蟲”。沒過幾天,幾個“倒霉蛋”被抓了現行。我于是在大會上對其點名批評,并進行了扣分處理,學校才很難得地迎來了幾天的干凈。

[原因剖析]案例中,針對學生亂丟果皮垃圾的現象,我首先采取了日常工作常見的“教育三部曲”進行引導:擺問題、講道理、講規矩并確定處罰辦法。在收不到應有效果的時候,采取了“殺一儆百”的方式,公開批評“反面典型”,以警告學生不可以這樣做。這種“如果不怎樣做,就要受到怎樣的懲罰”的思維模式,就是典型的法治思維。用法治思維來開展習慣養成教育,顯然不夠妥當,原因有四。首先,法治思維的核心在于“治”。我們知道,人生病了才需要“治病”,管理亂了才需要“治理”,所以法治思維頗有“亂了才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意味,日常教育中,如果要問教師希望培養孩子怎樣的行為習慣,他們未必能清晰地回答,更多地靠“亂了才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次,“如果不怎樣做,就要受到怎樣的懲罰”的思維模式,只假設了壞習慣的出現并強調了壞習慣,這就為學生樹立了一個壞的典型而非好的榜樣。第三,法治思維是“哪些不能做”,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維應該是“應該怎樣做,可以怎樣做”,兩者是相反的思維方式。第四,利用權威“震懾”是一種面向成人社會的治理手段,我們不能用這種方式去對待心智沒有成熟、正處于發展中的學生。須知,學校教育應重在引導而不是懲罰。

[對策重構]1.確立行為習慣培養目標。法治思維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十分普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線教師并不清楚,好習慣都有哪些。為此,需要幫助教育者心中樹立一個系統的、清晰的習慣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可以從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安全習慣四大方面來概括。心中有目標,育人才有方向。2.注重引導和教化。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以前抓學生紀律可謂鐵一般嚴格,在門口值日時,對于凡沒有問好或者沒有佩戴紅領巾的,一律登記扣分。學生很畏懼我,效果似乎也不錯。但一個小女孩改變了我。那一天,一個小女孩沒有佩戴紅領巾,她很怕我扣分,于是鼓起勇氣向我求情,希望我能給她一次機會,我猶豫片刻,答應了她。果然,之后她再沒有她違紀。這讓我發現,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樣,既然不扣分也能達到目的,那么為什么一定要扣分?制定紀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懲治違紀學生,而是為了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樣的事情能做,什么樣的事情不能做,在怎樣的場合該做些什么。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某一天學校在訓練隊列,我發現一年級隊伍中有一名學生歪歪扭扭,正準備警告時,班主任匆匆跑過來,告訴我這個孩子出生時腦水腫,所以肢體動作不協調。當時,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我們常常習慣性地把一些做得不好的孩子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有時候真的不是這樣的。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引導學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拿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學生,要求學生做“完人”。

二、懲惡思維

[案例呈現]上述案例中,盡管我使用了各種震懾手法,但都好景不長。這逼著我改變策略。我想到了媒體常用的曝光手法,于是嘗試在暗處放了一臺攝像機,然后把一個紙團扔到地上,自己躲在暗處觀察,準備把對紙團視而不見的情況予以曝光,以此警醒大家愛惜環境。但打破計劃的事情發生了,紙團竟然很快就被一名學生彎腰撿起來丟進垃圾桶了!我把這個彎腰撿起垃圾的視頻剪輯出來在全校播放,并號召大家向這位同學學習。此后,彎腰撿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多,亂丟垃圾的情況也大為好轉。

[原因剖析]案例中,把“不良行為”歸結為“道德問題”思維模式,不妨可歸結為“懲惡思維”。這種思維下,極容易導致教師錯誤歸因,總去鉆“道德問題”的牛角尖,而忽略了研究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規律。固然,不良行為不排除道德不良的原因,但也可能是不良習慣造成,還可能是心理障礙所致,不能統統認為是道德問題。事實上,經媒體曝光的不良現象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多了。幾年前富士康的十四連跳事件,還有校園暴力襲擊事件都是最好的說明。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曝光不良現象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消除壞行為,反而會強化了壞的行為,樹立了壞的典型。

[對策重構]1.正確認識學生的“錯”。學校就是允許學生犯錯的地方,學生正是在錯誤中學習與成長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學生犯錯很正常,正因為他們會犯錯,教師才有了存在的價值。2.少“懲惡”,多“揚善”。案例中,我順勢把“曝光不良現象”的計劃改為“嘉獎良好行為”的做法,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這充分說明,嘉獎和肯定容更易鼓勵學生模仿和學習,好的行為會在嘉獎和肯定中不斷強化。所以說,“揚善”要比“懲惡”有效得多。

三、負向思維

[案例呈現]同樣是上述治理亂丟垃圾案例,我對整個糾風行動進行了反思:為什么前期花了大量精力和時間都效果甚微,而一個嘉獎視頻卻讓事情逆轉?我得出的結論是:我一直告知學生“不要亂丟垃圾”,那么怎樣才是亂丟?垃圾該怎樣丟?我可一直沒有說清楚;但嘉獎視頻播出后,學生知道了“有垃圾就要撿起來”,這個要求就清晰多了。類似“不要做危險游戲”“不穿奇裝異服”等等的表述其實都是很模糊、籠統的,我們以為說清楚了,可是學生不太清楚。于是在往后的習慣培養中,我很少用“不要”“禁止”之類的表述,而是正面教學生該怎樣做。有一次,針對餐盤亂放的問題,我抓拍了兩組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圖片,用正反對比的方式告訴學生什么叫“整齊”,什么叫“亂”。第二天亂擺現象就有了好轉。

[原因剖析]“我們應該怎樣做”是一種正向思維,而“不能怎樣,禁止怎樣”是負向思維。可以發現,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上,負向思維幾成一邊倒之勢。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習慣是刺激與反應的穩固聯結,要養成某種習慣,關鍵是建立刺激與個體反應的聯結。刺激,其實是一種符號,具體的物件是一種形象符號,語言則是一種抽象符號。案例中,我一開始要培養的習慣是“不要亂丟垃圾”,結果收效甚微;但后來播放了某學生彎腰撿起垃圾的視頻后,亂丟垃圾的情況大為好轉。這至少可以說明:其一,“不要亂扔垃圾”的刺激指令是一種抽象符號,相對于“見到垃圾就要撿起”的形象物件而言其效果要差;其二,運用正向思維培養習慣要比運用負向思維的效果要好,因為正向思維是“進行什么刺激就有怎樣的反應”,而“負向思維”則是“進行什么刺激就不要怎么樣”。負向思維的弊端是對學生的行為要求較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如在“不要亂丟垃圾”的表述里面,對學生的要求是“不要亂丟”,那么,怎樣才叫亂丟?不能亂丟,垃圾要怎樣丟?培養學生“不要亂丟垃圾”,我們就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垃圾放到垃圾桶”的聯結,而不要說“不要亂丟”的虛化的話。

[對策重構]如何走出負面思維的困境?筆者試用另一個案例來說明。為了加強學生主動打招呼的習慣,在開學典禮上,我鄭重向全體師生說:“為了讓學校煥發講禮貌的新風尚,我承諾會從自己做起,主動向每一名生打招呼,希望各位同學能和我一樣。”隨后的班主任會議,我也請求班主任們配合抓好禮貌教育。在接下來的兩周,每天早上我都堅持早到學校,和值日老師一起在門口向進校園的學生和家長問好。

一開始學生和家長都不太適應,總是在我問好后才靦腆地向我問好。于是白天,我故意在下課時間到校園走走,一看見學生就微笑問好,漸漸地學生看見我會搶先問好了。放學后,也會站在門口主動說再見。有同事沒有回應,我就叫停他們,再次向他們問好,直到聽到回應,我才滿意地一笑。僅僅兩個星期的時間,學生乃至家長主動打招呼的行為有了明顯的進步。在第二周的例會上,我具體描述了幾位特別講禮貌的孩子的表現和我當時的感受,并且熱情贊揚了絕大多數同學的進步。之后,我站在門口和打招呼的次數逐漸減少,而學生的習慣漸漸養成。

案例中,我運用了“四個正”的要訣來訓練學生習慣:

1.正向描述。使用“我會主動向每一名生打招呼,希望各位同學能和我一樣”的方式描述習慣養成的要求,清晰明了,容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效果要比較好。

2.正面榜樣。以自己的行動與承諾作為示范,為全校學生主動打招呼樹立了正面的榜樣;其后,在周會上的總結,也以表揚好現象和突出同學為引導。結果效果要遠比批評反面典型好得多。

3.正向強化。案例中,我采取了正向強化的方式:一是大會上語言表揚,一是看見每一個學生都主動打招呼。當看見沒有問好的學生,我一改以往批評的方式,向他們再次問好,以強化他們問好的習慣。

篇4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習慣要立足長遠,但也要抓住最佳時機,小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初期發展階段,受其成長規律的影響,可塑性強,只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學生就容易形成正確、良好的行為習慣。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扎扎實實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環境熏陶,外因內化助推行為習慣養成

環境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它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往往會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小學生很長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除了學校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等獨特的校園整體文化外,班級文化最接近學生,對學生成長具有直面性。在外部物質建設方面,班主任要利用好每一個空間,組織學生精心布置,著力打造滲透班級特色的文化氣息。班主任可以把教室劃塊分割進行布置,在教室四壁設置適合班級特征的名人名言、學生作品、班級光榮榜、黑板報等,在布置過程中,盡量發揮集體智慧,從設計采購到制作張貼都讓學生參與,讓他們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班級軟環境的建設,如班級的口號、班規、班訓、班級精神等,可以通過征集確定后,貼在教室最顯眼的地方,讓學生爛熟于心。讓每個學生置身于深厚的班級文化氛圍中,逐漸內化為一種學習、生活習慣并自覺保持。

二、制度約束,指導矯正規范行為習慣養成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離不開制度的約束。小學階段,班主任應從學生的認知情況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在每學期開學初期,強化制度宣傳,向學生宣讀《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各項制度,并根據本班的特點,增補制訂包括文明禮儀、學習常規、考勤常規、基本規范、衛生值勤、獎懲等多個方面的班規。班主任、任課老師、班干部強化過程監督,要讓學生明確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建立學生行為表現獎懲機制,對執行好的優秀學生及時表揚,樹立典型,引領帶動全班學生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對表現不好的學生,及時給予關心、指導,糾正他們錯誤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樹立遵紀守規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三、樹立榜樣,示范帶動引領行為習慣養成

榜樣是一種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個孩子身上都潛伏著某種才能的素質,這種素質猶如火藥,為使他燃燒起來,必須有引火星,而教師的榜樣就是引火星”。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主導”作用。學生也有意無意地從各個角度模仿他們的班主任。因此,班主任要有榜樣意識,必須嚴于律己,身體力行,為人師表,以身立教,從思想品德、教學態度、工作方法到言談舉止、精神風貌等各個方面都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為學生做出榜樣和表率。在養成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堅持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以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質和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塑造學生,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自律自省,情感體驗固化行為習慣養成

校紀班規是通過“他律”的手段來規范小學生行為的。“他律”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要想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根本的做法是要教會小學生“自律”。班主任要重視對學生的正面強化教育,重視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從小事著手,從嚴管理,注意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不斷強化他們的榮譽感、成就感,使學生樂于遵守紀律,樂于配合教師的工作,也樂于為集體服務,從而鞏固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同時,對表現不好的學生嚴禁以點帶面,一棍子打死,要施以耐心,給予關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自省反思中不斷規范行為,走上正軌。

篇5

關鍵詞:一年級;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踐研究

一、一年級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

1.文明用語伴他行

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章節課后的練習中有一個語文學習樂園的天地,就是在教小學生如何稱呼自己身邊的人,如何文明用語,如何與身邊的人開展對話。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除了需要教會小學生會拼拼音、會認字,還要培養小學生文明用語的說話方式。當小學生還沒有會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就可能會受到自己身邊人的一些不良用語的影響,然后可能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說出一些不太文明的語言。那么教師在對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就需要先糾正他們原來的語言習慣,讓他們改掉自己原來使用的一些不文明的語言。教師在進行課后的語文學習樂園天地的練習講解中,讓學生們學會使用文明的語言,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都文明用語。

2.品德教育懂道理

品德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小學一年級處于一個人生的啟蒙階段,教師要對一年級的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他們從小開始就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幫助他們今后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能夠妥善處理好一些基本的問題。但是傳統的說教的方式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厭煩,那么教師就可以以童話故事或者是寓言故事的形式給一年級的小學生們傳達這些道理。學生容易謙虛驕傲就給學生講《龜兔賽跑》的故事,學生喜歡嘲笑別人就給他們講《犀牛照鏡子》的故事,讓學生們在故事里了解到自己是不是犯了和故事中的小動物們一樣的錯誤,讓他們反省自己,改變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行為習慣。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就是希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和其他人和諧相處。

3.自主管理他自律

一年級的小學生是調皮的,老師不可能時時刻刻在學生身邊監督他們的行為,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組成監督小組,讓他們在老師不在的課余時間進行自主管理,小組成員對其他的同學進行監督,通過同學的檢查與監督,督促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管理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監督、教導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在被接受管理、檢查、監督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律,不再需要別人的管理和監督,這樣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自己督促自己愛干凈、講文明,自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4.恒心耐心進行時

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成長特點,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十分頑皮的,所以教師在對一年級的小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有恒心和耐心,擁有恒心就是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而不是一個階段就能完成的,不可以半途而廢,相信孩子們最后一定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擁有耐心就是在對孩子們進行教育以及行為糾正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注意到學生的年齡以及身心發展特點,對他們要有耐心。

5.以身作則做榜樣

一年級學生與教師待在一起的時間是很多的,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師在對一年級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的時候,就需要自己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榜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輕聲細語,注意自己的儀表形態,不要在學生面前失態,或者是說出一些不太文雅的話,在學生面前時刻保持良好的形象,讓學生按照教師說的去做,去和別的小學生一起玩。以文明的語言與他人進行交往,以良好的習慣與他們一起學習生活。

6.家長溝通助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也應該發揮他們的自身作用。教師在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行為習慣培養時,教師就需要與家長溝通、把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告訴家長,并且將一些注意事項告訴學生的家長,讓學生家長在家里的時候也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家里也養成講衛生、愛勞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另一點需要做到的就是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與在家的行為表現是否一致,如果有的話,那么雙方要進行商量如何讓學生在校內家里的行為表現一致。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也是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幫助雙方共同成長,也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更有利。

二、結語

從以上的六個方面闡述了對一年級的小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的過程,但是由于現實情況的復雜性,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本文所寫的六個方面。教師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小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培養一年級小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僅是需要教師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父母的教育和幫助,加強學生的認知。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幫助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董秋蕊.談一年級新生行為習慣的養成[J].新課程(小學),2016,(03):220-221.

篇6

關鍵詞:行為習慣;細節教育;養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而習慣則是日積月累的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

細節體現素質,細節代表形象,細節決定成敗。社會細節怡人,家庭細節容人,作品細節感人,教師細節動人,學校細節育人。筆者認為在管理班級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引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強化細節教育。

一、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教師要始終注重學生德育工作,從細節入手,加強學生行為規范的教育,強化學生個人形象、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通過經常開展各種活動:比如,黑板報的宣傳,做到常出常新,并在每期黑板報出版后,結合黑板報主題開一次主題班會,強化教育;開展主題班會的活動,加強學生自己的互動,從細節引導道德習慣的養成;更多的是與學生的“一對一”交流,我認為這一點尤其重要。要時刻關注學生細微的心理、行為上的變化,并能從多方面了解變化的原因、方向、程度等,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育,做到一針見血、有的放矢,絕不是每次交談都大話套話,毫無效果。

二、強化管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度重視良好班風、學風的建設,這就要求必須從每個學生、每處細節抓起。首先,要求班干部們以身作則,任勞任怨,在班級管理上起到很好的核心作用,各科代表在各自學科中盡心盡力,認真負責,帶頭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也會帶動其他同學。特別是在每次考試之后,及時找個別學生談心,分析他們的現狀,交流他們的學習體會,指明努力方向。要求學生認真自我總結,以鞭策自己不斷進步。通過很多細小的環節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以此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三、常抓衛生管理,從我做起,從平時做起,從小事做起,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師教育學生,一要注重個人衛生,注重自己的儀表,穿著整潔得體,要學會自我管理,特別注意自己的桌椅周圍保持干凈清潔。二要學生注意集體的衛生,維護全班的良好環境。慢慢地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衛生觀念,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也帶動了學習,促使班內形成良好的班風。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各種細節都很重要,教師更要言傳身教。“學高當師,身正為范”,從育人方面看,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

篇7

一、營造適宜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育家杜威說過: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改變了。因此,我們在環境創設上,緊緊圍繞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習慣這一主題,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自然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養成習慣。

1.室內環境創設。活動室是幼兒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我們在活動室內專門設置了好孩子、好習慣的動態墻飾,讓幼兒隨時都能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感染和教育。在每個主題開始前,我們都發動幼兒、家長積極參與,從網上、從圖書館廣泛搜集資料,然后把搜集到的圖片、文字等資料布置到主題墻內。在主題進行中,教師引導孩子們不斷地觀察、操作、討論,不斷地豐富主題內容,從而使教育內容深入到幼兒心里,落實到幼兒的行動中。如中班主題:衣服疊整齊。我們把疊衣服的步驟圖貼在主題墻內,孩子們一有時間,就圍到主題墻前,討論疊衣服的順序,按圖練習疊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講一講、練一練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疊衣服的方法。

2.室外環境創設。在室外環境創設中,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愛好,將各種好行為、好習慣的要求同幼兒喜愛的卡通形象結合起來,張貼在樓道內、各種設施旁邊,在賞心悅目的教育氛圍中,隨時隨地地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樓梯口,我們用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狗提醒幼兒不擁擠;在草地里,用一只機靈的小猴子提醒幼兒要愛護花草樹木,等等。為了引導和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我們還制作了國內外教育學家的名人名言,展示于樓道內,逐步改變家長重智力、輕能力,重知識、輕習慣的思想,使家長能主動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發掘兒歌、圖書的教育功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兒歌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瑯瑯上口、易讀易記,在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充分挖掘兒歌的教育功能,將各種好行為、好習慣的具體要求創編成兒歌,并制成幼兒喜愛的圖書,讓幼兒在讀兒歌、看圖書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們能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得滾瓜爛熟,卻沒有自覺的行為和感受;知道要保護環境,卻會隨手亂扔果皮、雜物。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我們認識到,以往在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時,只注重了知識的灌輸,讓幼兒知道什么是謙讓,什么是分享,卻忽視了行為習慣的內化和養成。

四、加強游戲的運用,培養和鞏固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學習的教科書,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是貫穿于幼兒生活之中,滲透在各種日常游戲、活動里,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體驗、理解、接受,逐步轉化為幼兒自覺的情感態度和行為模式,從而形成習慣。如:生活中那些時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隊――下樓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車等等。然后請幼兒表演正確的過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幫助。經過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練習和強化,幼兒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強,從而養成了排隊、不推擠的良好行為習慣。

五、及時、正確評價幼兒,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期間,由于幼兒還沒有完全掌握自我評價的內部標準,他們常常是通過成人的評價來界定自己、調整自己、發展自己。因此,教師、家長的評價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面對幼兒的正確行為,教師給予認同、贊賞的積極評價,如:“你幫小妹妹搬椅子,真會關心人!”“小手洗得這么干凈,真是講衛生的好孩子!”這會強烈地增強幼兒的自尊與自信。面對幼兒的過失行為,教師給予關心與期望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講衛生的好孩子,我們一起把香蕉皮扔進垃圾箱。”“你不爭搶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這些評價能使幼兒在寬容、理解中自覺地改正過失。教師和家長要積極、正確地運用好評價方式,讓幼兒在肯定、贊許、鼓勵和期望中,不斷改正過失,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六、重視家庭教育的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篇8

一、用規范約束學生

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以及校紀、校規規范、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如在升國旗、出操、課間要求、課外活動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學生發揚嚴于律己、勤奮好學、健體強身的精神,為祖國、為社會勇于奉獻自己的氣魄。學校、班級應在學生學習、生活、禮儀等方面提供明確具體的行為準則。對學生中產生的不良行為要及時糾正,使規范落到實處,獲取實效。

二、用榜樣給學生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優異成就教育、影響受教育者的一種方法。榜樣示范包括教師的言傳身教、優秀學生的榜樣效應以及英雄的楷模激勵。如教育學生遵守校紀校規,可講述的事跡,再如展示學生中涌現出來的遵守行為規范的先進個人的事跡。此外,教育者的言傳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長期以來教育實踐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朝夕相處,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響,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很容易成為受教育者模仿的對象。因此,教育者要時時處處注重言行、舉止、儀態,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三、重視表揚學生

我們都知道“好學生是夸出來的”。鼓勵是一種積極的強化手段,良好行為的強化劑,是一種有利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堅持表揚為主。當一個以前經常違反班級班規的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都可以遵守班級班規,這時,教師千萬不能吝嗇表揚。表揚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實物獎勵(如一些文具)。比如某班的某某同學平時上課總是喜歡插嘴或是做小動作或是講私話,從來都不認真聽課。有一天要大家寫作文,發現他寫的有點創新,雖然錯誤很多但經過修改后我還是拿到班上表揚并把它念出來給大家欣賞。一開始他剛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感到很驚訝,后來我發現他上課時的很多壞毛病都改了,上課也認真聽了。所以通過表揚一些人,同樣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內容上、宣傳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百說不如一練”,學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要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反復進行行為訓練。班主任應從頭抓起,從小事抓起。根據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班會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訓練。如:集中注意力的訓練,讀寫姿勢的訓練,不亂丟垃圾的訓練……老師可以利用班會課的時間先給學生講清楚危害并且以后及時提醒,見到一次糾正一次。次數多了學生自然就形成正確的好習慣。

五、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對于成才有著重大作用,過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自我教育是指人通過認識自我、要求自我、調控自我和評價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遺傳的基礎上,在環境和他人教育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但它一旦形成,就積極地反過來發生作用,極大地影響著個人的成長,而且隨著人的成長,它的作用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最終,它在人的成才的各種因素中,成為重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對于這一理論的理解,我們應清晰的認識到,我們應結合初中生心理特點,注重對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培養,不斷創造德育情境,讓學生針對具體行為習慣問題,通過自我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努力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篇9

一、上好入學教育第一課

記得2005年在周田鎮河墩小學剛接手一年級班主任時,班上70多名學生,有近40名學生沒有上過幼兒園,第一節課上,班上亂成一鍋粥,學生隨意在教室玩耍,哭的哭,鬧的鬧,更有甚者在教室隨意大小便,因此在開學初,給他們上好入學教育第一課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首先,在開學的第一天,老師必須親切、友善地對待每一個新生,說話態度溫和,面容和藹可親,要給兒童留下一個幸福、愉快的好印象,消除兒童們緊張的心理和陌生感。

其次,要帶領學生對校園進行參觀。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給他們說明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進出時要注意什么。可以給他們介紹本班教室、活動場所、男女廁所、老師辦公室和住室等。還有告訴他們有的地方不能去,有的東西不能動,不能去、不能動的理由,使剛入學的兒童懂得一些校園生活常規。

第三、要給他們講上課常規,每項要求都要說具體,要親自做示范,再找能按要求做的好學生當榜樣,讓他們照著做,而且要組織他們作反復演習、排練。

比如要求學生上課怎樣坐好,怎樣舉手發言,哪怕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也要花費好幾分鐘,好幾次才能練好。

第四、要向他們講明簡易的紀律要求。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好懂易做的條例,上下樓梯靠右行,下課不能亂奔跑等,這些紀律、規則也要分期進行,或一天學一條,不能一次太多。

二、明確行為習慣的各項要求

(一)生活習慣養成教育要求。1、遵守學校作息制度,按時起床、睡覺、回家。2、按時就餐,不將食品帶入校園、教室。3、及時清掃教室和衛生責任區。4、講究衛生,不亂貼、亂寫、亂畫,不隨地吐痰、不隨手亂丟物品。5、養成積極創建文明班級的好習慣。

(二)品德習慣養成教育。1、參加升國旗儀式,學生要行隊禮。2、語言文明,使用禮貌用語,不說臟話、不罵人。3、舉止文明,不推拉擁擠,不大聲喧嘩,不追逐打鬧,慢步輕聲。4、注意儀表,衣服整潔,不穿奇裝異服,不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化妝,男女生均不得染發或留怪異發型。5、拾到別人丟失錢物及時交公。6、愛護公物,愛護花草樹木。7、同學之間相互幫助,主動幫助有困難和有缺點的同學。8、遵守公共秩序,課間操、升旗及集體活動時聽從安排,嚴守紀律,保持良好形象。參加集體活動守時肅靜,作文明觀眾。

(三)安全習慣養成教育。1、安全觀念、法制意識強。2、妥善保管錢物,嚴防丟失。未經他人同意,不拿用別人的東西。不偷竊、不敲詐、不勒索別人的財物。3、養成防火、防電、防溺水的良好習慣。4、遵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不打鬧,不騎自行車,不闖紅燈。5、不打架滋事,更不隨意叫家長或親友到學校無理取鬧。6、不攀越欄桿、校門及圍墻。

(四)學習習慣養成教育。1、良好的書寫習慣。2、認真預習、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的習慣。3、積極探究、獨立思考、切磋交流的習慣。4、課外閱讀、記讀書筆記的習慣。5、良好考試的習慣。

三、適度強化新生行為習慣的訓練

剛入學的兒童,在家過慣了自由的生活,因而,對他們的要求不能過高過急。要從他們的實際特點出發,因材施教。如要求他們坐姿要端正,但時間不能太長,中間可插入一些有趣的活動,或給他們幾分鐘的休息時間,讓他們輕松輕松;他們的注意力難持久易分散,當老師的就要把握他們注意力集中時講授一點,內容不能單調,方法、樣式也要多樣化。教學時應盡量使用事物、模型、圖片等直觀教具,加深他們的印象。兒童的模仿力強,教師就應以身作則,以模范行為影響他們。兒童的自尊心強,愛表揚,愛聽好話,教師就多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

為了使他們能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適當的訓練重要,因為他們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從概念開始,而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可能一時半會兒很難被他們理解,但是在訓練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體會到好習慣的益處,好習慣也會使他們受益終身。在訓練中我堅持做到三個結合:

1、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如對學生的作業有四個要求:一是書寫規范,二是格式正確,三是正確率高,四是按時完成,及時復批。用這四條要求經常指導孩子的作業,出色的或有進步的,印上紅旗或小紅花,開展一日無錯題活動,經常在全班展覽,鼓勵本人,促進大家。

2、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一年級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后是非常愉快的,可養成的過程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戰勝許多困難,特別是對已形成不良習慣的學生,要矯正就更需要有堅強的意志,不斷同壞習慣作斗爭才能形成的,在訓練中強調"反復和嚴格",不怕麻煩。如:要求學生集合站隊做到"快、靜、齊",要經過多次嚴格訓練,反反復復,聽到口令,就要求"腳停動止隊形成",慢了,提出問題,解散重做,好了表揚。雖然剛開始花時較多,但這樣幾次三番強化教育,行為要求已深入學生心田,并化為自覺行為,良好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效率也就逐漸提高了。不過還要把苦練和趣練結合起來,如在訓練學生正確的五種姿勢(坐姿、站姿、寫字姿勢、舉手姿勢、讀書姿勢)時,我就經常在班上找榜樣,開展"請你象他這樣做"的有趣活動,學生很有興趣,逐漸養成了姿勢端正的好習慣。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日前中職學生日常行為表現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探討了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質,討論了在中職教育中,重視激勵的作用,引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強化規范。常抓不懈,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配合。創造良好的行為養成環境等加強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一個人受害終生;相反,良好的習慣會使一個人受益終身。目前,由于種種原因,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等綜合素質不高,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種種缺乏基本道德素質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在中職教育中,在教會學生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的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中職學生日常行為問題表現

當前,中職學生不僅文化基礎知識薄弱,而且在行為習慣、組織紀律、道德品質等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義務段輟學者,相當一部分是學困生。由于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認可。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自暴自棄的學生非常普遍,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放縱自我.以實用主義為價值觀,自私自利,集體榮譽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淡漠,組織紀律觀念、團隊精神不強,對父母依賴性較強,逆反心理較重,不愿意接受長輩和教師的勸導。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上課遲到、早退,在課堂上講話、打游戲、發短信、看小說、聽MP3、看MP4、打瞌睡等現象屢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煙、喝酒,說臟話、撒謊,厭學、逃學,談戀愛,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網絡.生活自由散漫、夜不歸宿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與他們在中小學期間養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關系。要解決上述難題,就必須從中職學生的養成教育抓起。

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質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英國小說家薩克雷有一句名言:“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我認為,養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為基礎,以日常行為習慣訓練為契人點,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雖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中職教育中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包含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兩個方面的內容。養成教育就是人的道德品質這一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一外在表象的統一。

三、養成教育的實施

1.重視激勵的作用,引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當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內在的力量,根據社會的需要和自己個人的需要,主動地調適、充實和豐富自己時,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激勵教育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自身潛能,形成積極主動的心理,促進學生的發展。中職學生一般處在十五六歲至十七八歲,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學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情緒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一個階段。由于知識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比較弱,自律能力不夠強,如何引導他們完成并不輕松的學習任務,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話題。怎么辦?這就需要我們改進傳統的教育方法,在實踐中采用以激勵教育為主的教育方式,善于及時發現、總結其優點。使他們看到自己身上的閃觀點,可以制定激勵制度。實施激勵評價。舉辦技能競賽、學習競賽,采用鼓勵談心,甚至采用恰到好處的批評處罰等激將法等,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其潛能。有計劃地請一些往屆的優秀畢業生回學校作報告.講述其親身經歷。破解職場迷局。用學生身邊的成材事例,讓他們看到希望,看到未來,讓他們看到這些榜樣離自己是如此之近,能使學生更有真實感、親切感,更容易受到激勵,讓他們既看到困難又看到希望。教師通過激勵。引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重新做好人生規劃,重新點燃他們人生的激情。

2.強化規范,常抓不懈,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

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該首先從學生的認知出發。讓學生首先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應該做。要加強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的學習,要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從學會學習、學會做人、講究文明、注重儀表、注重衛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職中生行為規范和一日常規,讓學生明確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學生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對養成教育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闊斧,又不能快刀斬亂麻。在日常教育中,要有耐心,看到學生逐步成長的動態過程,同時加強監督。注意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的反復性.對好的行為及時發現。及時表揚,及早批評、制止或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注重信息反饋,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

3.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配合,創造良好的行為養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