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8:55: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學課程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外語文課程發展管理論文
摘要:當前臺灣語文課程有6大特色:以“語文學習領域”取代傳統的“語文學科”;重視課程的基礎建構;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提升語文領域自身統整及與其他領域課程的多元統整功能;課程類型多元化;重視語文與資訊教育的融合。臺灣語文課程的構建以生活為內涵,以學生和學校為本位,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和教師因時因地的彈性教學能力。這對當前我國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學校課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臺灣;語文課程;理念;內涵;特色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51(2002)05-0044-03
1993、1994年臺灣相繼頒布了國民小學、中學課程標準(1996、1997年先后實施),這兩個課程標準標志著臺灣面向新世紀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拉開了帷幕。新課程實施不到兩年,1997年臺灣教育部成立了“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開始了新一階段的課程改革,1998年頒了《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后改名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并從2001年實施。
從臺灣近幾年的語文課程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國大陸與臺灣雖同是漢語文教學,但卻有著各自不同的風貌。本文將概要介紹臺灣近兩年來語文課程改革的情況,以期為國內正蓬勃開展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打開一扇窗口。
一、臺灣語文課程的理念及內涵
關于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但是并不是任何什么教育都能提高國民素質、都能培養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才。一百年前,面對內憂外患,志士仁人們喊出了"教育救國"的口號,呼喚新學堂、新教育問世。因為腐敗的科舉教育非但救不了國,反而禍國殃民,誤國害國,甚至亡國。一百年后的今天,黨中央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同志強調指出:"全黨和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知識創新、人才開發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興國真正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他又指出:"教育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這是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只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才能興國,而唯應試教育非但興不了國,反而窒息人的創新精神,摧殘人才,扼殺人才。
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振興中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為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定基礎,培養一批又一批富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推進素質教育,是新時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舉措,其目的就是要使全體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主動發展。而唯應試教育的著眼點只在少數學生的升學;只追求考試科目的高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只是為了被動地應付考試。
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全方位地推進,才能奏效。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使全體師生和家長乃至全社會都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這是根本的前提;而加強課程教材建設,改革教育教學內容是核心;提高師資水平是關鍵;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是導向。四者缺一不可。
加強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就是要解決好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
一
課程開發思考管理論文
課程模式和課程結構的多樣化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在課程模式多樣化和課程結構優化中,地方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作用。地方課程是一個國家基礎教育宏觀課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充分體現地方教育特色,并對學校課程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優化宏觀課程結構,也必須重視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一、地方課程在宏觀課程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課程,又可稱為地方本位課程,或地方取向課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地方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所設計的課程,地方課程是宏觀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宏觀課程結構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其中,國家課程是根據公民基本素質發展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它反映了國家教育標準,現了國家對各個地方、社區中小學教育的共同標準。每個地方、每所學校都應認真貫徹實施國家課程,以保證國家教育目標的實現。國家教育目標是制定國家課程標準的基本依據。地方課程則主要是根據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實際,以及地域特點設計的課程,它是不同地方對家課程的補充,反映了地方或社區社會發展的實際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地方程對該地方或該社區的中小學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課程或校本課程必須在貫徹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地方課程方案為依據來加以設計。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課程三者的關系及其比例不同,宏觀課程結構的狀況就有差別。在中央集權課程管理體制條件下,國家課程在宏觀課程結構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國家課程規定的是國家教育最高標準而不是起碼標準,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沒有應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權課程管理體制下,國家課程門類較少,且它僅僅規定著中小學教育應達到的起碼標準,而非最高標準。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居于主導地位,其中,地方課程是學校課程的基本依據。因而,從宏觀課程結構狀況來看,地方課程極大地制約著宏觀課程結構。課程模式的多樣化和課程結構的優化,主要是通過設計多樣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來體現的。
從課程結構的構成來看,地方課程直接影響著宏觀課程結構的狀況,缺乏地方課程,或者地方課程所占的比例不恰當,都不利于優化宏觀課程結構。從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關系來看,一方面,地方課程既是國家課程目標在特定社區條件下的具體化,又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另一方面,地方課程是研制學校課程或校本課程的重要依據,校本課程不能完全脫離地方課程資源和社區發展實際來體現學校特色,它需要將地方課程具體化。因而可以說,地方課程是溝通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橋梁。從課程與學生、社會的關系來看,地方課程也是聯系學生與社會的紐帶。地方課程的設計特別強調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發揮地方和社區課程資源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實踐的能力。密切學生與社會實際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是地方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課程開發研究論文
課程模式和課程結構的多樣化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在課程模式多樣化和課程結構優化中,地方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作用。地方課程是一個國家基礎教育宏觀課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充分體現地方教育特色,并對學校課程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優化宏觀課程結構,也必須重視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一、地方課程在宏觀課程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課程,又可稱為地方本位課程,或地方取向課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地方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所設計的課程,地方課程是宏觀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宏觀課程結構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其中,國家課程是根據公民基本素質發展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它反映了國家教育標準,現了國家對各個地方、社區中小學教育的共同標準。每個地方、每所學校都應認真貫徹實施國家課程,以保證國家教育目標的實現。國家教育目標是制定國家課程標準的基本依據。地方課程則主要是根據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實際,以及地域特點設計的課程,它是不同地方對家課程的補充,反映了地方或社區社會發展的實際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地方程對該地方或該社區的中小學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課程或校本課程必須在貫徹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地方課程方案為依據來加以設計。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課程三者的關系及其比例不同,宏觀課程結構的狀況就有差別。在中央集權課程管理體制條件下,國家課程在宏觀課程結構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國家課程規定的是國家教育最高標準而不是起碼標準,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沒有應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權課程管理體制下,國家課程門類較少,且它僅僅規定著中小學教育應達到的起碼標準,而非最高標準。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居于主導地位,其中,地方課程是學校課程的基本依據。因而,從宏觀課程結構狀況來看,地方課程極大地制約著宏觀課程結構。課程模式的多樣化和課程結構的優化,主要是通過設計多樣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來體現的。
從課程結構的構成來看,地方課程直接影響著宏觀課程結構的狀況,缺乏地方課程,或者地方課程所占的比例不恰當,都不利于優化宏觀課程結構。從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關系來看,一方面,地方課程既是國家課程目標在特定社區條件下的具體化,又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另一方面,地方課程是研制學校課程或校本課程的重要依據,校本課程不能完全脫離地方課程資源和社區發展實際來體現學校特色,它需要將地方課程具體化。因而可以說,地方課程是溝通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橋梁。從課程與學生、社會的關系來看,地方課程也是聯系學生與社會的紐帶。地方課程的設計特別強調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發揮地方和社區課程資源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實踐的能力。密切學生與社會實際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是地方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研究室工作要點
2016年全市教科研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發揮教科研職能,牢固樹立服務學校、教師、學生、行政決策的宗旨,進一步增強課程、研究、創新、質量四種意識,以落實《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為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開展教學創新行動,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
1.開齊、開全國家、省規定的課程,開發校本課程,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進一步加強學科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努力使學科教學達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
2.深入開展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研究,實現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落實“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實踐活動課程”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設計與實施指導綱要。
3.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意識。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課外指導、作業教學等方面關注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學校實行全員育人導師制、“一崗雙責”制度、班教導會制度等,鼓勵教師擔任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指導老師。
二、推進教學創新和質量提升兩項行動
基礎教育改革管理論文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于1985
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于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
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當年恰逢哈雷慧星臨近地球,改革計劃又是為了使美國當今
的兒童——下世紀的主人,能適應2061年慧星再次臨近地球的那個時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
活的急劇變化,所以取名為“2061計劃”(Project2061)。
一、“2061計劃”的指導思想
基礎工程教育改革管理論文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于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于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當年恰逢哈雷慧星臨近地球,改革計劃又是為了使美國當今的兒童——下世紀的主人,能適應2061年慧星再次臨近地球的那個時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所以取名為“2061計劃”(Project2061)。
一、“2061計劃”的指導思想
“2061計劃”認為,美國青少年的科技知識非常薄弱,應該在全國范圍內搞一次科技掃盲;在科學、數學和技術教育上制定一個示范性、指導性的基本標準,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希望全國的中小學、幼兒園據此來普及科技教育,從而使下幾代人具備科學技術的基礎素質。
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增加學校的教學內容,中小學的教學重點應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學基礎知識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二、“2061計劃”的實施步驟
第一步,1985~1989年,美國促進科學協會在首都華盛頓建立了領導實施“2061計劃”的總部,并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后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于1989年推出了階段性成果《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的報告。該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下一代必將面臨巨大的變;科學、數學和技術位居變革的核心,它們導致變革,塑造變革,并且對變革做出反應,它們對今日的兒童適應明日的世界十分重要。該報告提出了未來兒童和青少年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應掌握的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基礎知識的框架,包括主要學科的基本內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學科間的有機聯系,以及掌握這些內容、概念和聯系的基本態度、方法和手段。
小學科學教學與初中生物銜接問題對策
摘要:生物理念的灌輸,從小學教育階段就開始進行。由于各階段教育理念的不同,各階段的生物教學方式有所區別,教育內容與教育理論深入情況也呈現分化。中小學生物課程實際內容相差較大,由于教育人員相互獨立,教育銜接工作難度較大。由于中小學生物教學內容差距較大,且具體教學重點各有側重,導致學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樣。因此,將教學銜接工作做好,才能使學生形成如一的生命科學發展觀,同時使理念消化進度與實際教學內容結合,提升理論知識構建,保證整體教學質量,從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
關鍵詞:小學科學;初中生物;教學銜接
一、小學科學課與初中生物課異同性比較
(一)相同性
在課程設計上,小學科學課與初中生物課都是為提升學生科學意識,培養科學看待事物變化進而探索內在原因的能力。兩種課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而提供探索條件,引導學生觀察事物變化規律,培養出學生專業素質能力。在發展學生對生物認識的同時,提倡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角度進行探究,進而學成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現象及原因描述,充分展現自由化個性化學習方式。教育內容上,兩者也是圍繞普遍現象與常見事物進行教育,教育內容較貼近生活,并且實用性強,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與實際生活的密不可分,從而激發強烈的學習興趣,以全面的知識體系看待事物的發展,使學習變得更有目的性,及時進行知識消化并且得到運用。生物課程中的重要科目,發展正確看待自身身體的觀念,從小學到高中都以相同的主題,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身體與器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培養保持健康意識。這些觀念的相同性,為后續做融合工作構造了良好塑造環境。
(二)差異性
學校德育改革
一、臺灣課改中德育內容和形式的變化
與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相比,本次臺灣課改在培養目標的確定、科目的設置、教材編寫的規定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課程不再從傳統的德、智、體、群、美五育角度界定教育目標,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首要目標,打破了傳統的分科課程體系,以“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范疇為線索,將所有的學科科目整合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七大學習領域。
其中,“社會學習領域”被認為是“充滿各種價值觀和價值判斷的領域”,因而要承擔道德教育的主要責任。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的新設學科,“社會學習領域”被界定為一個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互動關系的學習領域,內容包含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范、政治發展、經濟活動,民主法治、人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方面,不僅涵蓋和整合了原有的社會、歷史、地理、公民、道德、鄉土教學活動等科目的內容,而且在范圍上比上述學科有了很大擴充。1993年和1994年課程標準中要求開設的“道德與健康”、“公民與道德”科被取消,“道德教育”一詞似有淡出臺灣教育界之勢。
臺灣“教育部”頒布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擬定了九大主題軸,作為該領域組織課程內容的框架,這九大主題軸依次是“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利、規則與人權”、“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會”、“全球關聯”。同時,《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將學生的學習分為四個階段,即一至二年級、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在學級分段的基礎上,依據十項“能力指標”制定出“分段能力指標”,再按各分段能力指標組織社會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
二、本次課改中德育改革的幾個方面
受本次課程改革的影響和沖擊,臺灣學校道德教育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小學校本課程質量管理環節分析
摘要:校本課程的質量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等全過程管理能有效提高課程質量。當前,中小學校本課程面臨課程開發質量不高、課程實施不實、課程評價不力等問題,學校可以通過實施校本課程準入答辯、校本課程研修聚焦、校本課程教學督導,以及多主體協商評價來提高校本課程整體育人的質量。
關鍵詞:校本課程;課程管理;質量管理;協商評價
校本課程作為國家三級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本課程的質量管理對于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非常重要[1]。但是,由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導致校本課程質量難以監控與保障。為了有效提升校本課程的質量,重慶市融匯沙坪壩小學(簡稱“融匯沙小”)通過實施課程準入答辯、聚焦教師社群研修、加強課堂教學督導、倡導多主體協商評價等措施,有效提升校本課程的育人質量。
一、準入管理:課程答辯鎖定課程編制質量
加強課程準入管理是提升校本課程質量的前提,學校從組建校本課程開發機構、制定校本課程設計規范和實施課程準入答辯三方面提升課程編制質量。1.組建校級課程領導機構據調研,中小學課程領導機構一般設在教導處,但效能發揮并不理想。如果該機構能按照民主、開放與發展的原則組建一個由校外課程專家、學校決策者、優秀教師代表及校外合作方代表、家委會及學生代表組成的既可以行政管理又可以業務管理的組織,那么,校本課程的研究、設計及管理就有了堅實的組織保障。融匯沙小很早就建立了課程(教學)管理中心,組建了由大學課程專家、學校行政代表、骨干教師代表、校級家委會代表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采用行政管理與業務管理雙向互嵌的方式推進學校課程的整體規劃與設計。2.制定校本課程設計規范校本課程方案是指導課程具體實施的行動指南,因此,制定基于學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規范非常重要。校本課程設計規范規定學校各部門及教師的課程計劃編制、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避免校本課程目標不準、內容不實、邏輯不嚴,為課程的有效實施做好必要的保障。融匯沙小的老師們就是在課程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世界眼光、中國情懷、知行合一、雅正創新”四大素養目標進行校本課程設計,倡導每個教師都按照課程設計規范開發課程,學校通過定期開展基于課程設計規范的校本課程開發培訓,提高教師的課程方案設計水平。3.實施校本課程準入答辯實施校本課程準入答辯是保障課程編制質量的關鍵步驟[2]。準入答辯的過程就是課程領導機構對教師編制的校本課程是否符合課程標準而進行質量審查的過程。關鍵環節是課程學術委員會與課程設計者基于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評價等要素進行答辯。融匯沙小的校本課程每年都進行準入答辯,學校對每學年獲得“優秀”的課程方案實施免檢,免檢課程只進行基于新情境的修訂;對于課程方案不規范并在答辯中表現不佳的課程,學校給予第二次答辯機會;若確實在答辯中未予通過的課程,學校通過取消該課程來保障課程的質量。
二、研修管理:社群協作解決實踐共性難題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小學生家長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