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初等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10:46: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學初等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世界私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與現狀
一、引言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個國家和地區,而是力圖從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和現狀,并盡可能地依據具體數據來說明觀點,從而鮮明地區別于我國很多學者在介紹外國私立教育時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寫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為教育決策提供些許相關決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開始實施的國務院《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明確提出:“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實施義務教育的教育機構作為國家實施義務教育的補充”。這
句話既明確了國家政府對我國民辦學校給予鼓勵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對民辦學校的“補充”功能作出了原則
性的規范。然而,這里的“補充”是維持民辦學校現有辦學規模的補充,還是允許其適度發展的補充,尚無明
確說明,只能等待《條例》的“實施細則”來作出規定。而本文可作為“實施細則”的一個小小的注腳,因為
義務教育評估驗收暫行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本世紀末在全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國家教育委員會決定對普及九年或初等義務教育的縣(市、市轄區,下同)進行評估驗收。為此,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普及九年或初等義務教育縣的評估驗收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國家教育委員會對此項工作進行指導、監督、檢查。
第三條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在現階段初等義務教育包括實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包括實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職業初中教育。
第四條評估驗收工作,應依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義務教育實施規劃,分期分批進行。
第五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應就其初等和初級中等教育普及情況,分段或一并進行評估驗收;對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縣,應就其初等教育階段普及情況進行評估驗收;對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學三年或四年義務教育的縣,可組織階段性評估。
教育局教育評估驗收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本世紀末在全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國家教育委員會決定對普及九年或初等義務教育的縣(市、市轄區,下同)進行評估驗收。為此,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普及九年或初等義務教育縣的評估驗收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國家教育委員會對此項工作進行指導、監督、檢查。
第三條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在現階段初等義務教育包括實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包括實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職業初中教育。
第四條評估驗收工作,應依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義務教育實施規劃,分期分批進行。
第五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應就其初等和初級中等教育普及情況,分段或一并進行評估驗收;對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縣,應就其初等教育階段普及情況進行評估驗收;對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學三年或四年義務教育的縣,可組織階段性評估。
義務教育評估驗收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本世紀末在全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國家教育委員會決定對普及九年或初等義務教育的縣(市、市轄區,下同)進行評估驗收。為此,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普及九年或初等義務教育縣的評估驗收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國家教育委員會對此項工作進行指導、監督、檢查。
第三條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在現階段初等義務教育包括實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包括實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職業初中教育。
第四條評估驗收工作,應依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義務教育實施規劃,分期分批進行。
第五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應就其初等和初級中等教育普及情況,分段或一并進行評估驗收;對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縣,應就其初等教育階段普及情況進行評估驗收;對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學三年或四年義務教育的縣,可組織階段性評估。
我國教育產業化分析論文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產業化”由此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盡管社會各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但教育產業已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到社會經濟運行體系中去了。
一、我國的教育現狀及困境
總的來說,由于受原計劃經濟體制和蘇聯教育體制與模式的影響以及在深層次上我國文化傳統的內在作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基本上實行的是國家集中計劃、政府直接管理的體制。在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教育投資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資增長緩慢,總體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關標準,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500、600美元時,他們的平均教育預算應分別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2%、3.5%、4%。但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的數字,1994年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共教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中,中國僅為2.2%;世界平均水平為5.2%;就連一般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也分別為3.9%和3.0%。即使近年來我國明確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經過這幾教育投資的高成長,現在教育預算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仍不足5%。我國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經費總數1.4%的財力,支撐著占世界學歷教育人口22.9%的龐大教育體系。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難以解決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國教育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甚高的情況下,投資基礎教育能爭取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而我國自7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急劇擴大,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國家教育事業經費中,初、中、高三級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財政教育撥款中超過20%,不僅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從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規模有限,毛入學率僅為5%,遠遠低于國際水平,而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投資相當于培養60個小學生和25個中學生,高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因此這樣的國家教育投資在結構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另據權威部門統計,從1994年到1996年,我國義務教育經費中財政預算內撥款的比重從59.85%下降到54.37%,其中農村學校下降到52.63%。義務教育經費支出中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小學從59.85%下降到51.92%;初中從56.44%下降到49.44%;義務教育中政府撥款的比重比非義務教育的還要低,是政府撥款比重不盡合理的一個方面。
社會主義市場教育體系產業化改革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的教育現狀及困境;實施教育產業化必要性;積極平穩地推進教育產業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教育投資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資增長緩慢,總體水平偏低、我國教育投資結構不盡合理、我國現有的財政預算體制對教育發展不利、教育就被明確列為第三產業、社會和家庭居民有強烈的教育消費需求愿望,教育產業化呼之欲出、教育產業化是緩解我國教育經費不足增加教育供給的途徑之一、樹立市場經濟的理念,從整體上把握教育產業化、根據市場經濟要求,平穩地推進教育產業化、發揮個人、企業單位和社會對教育投資的積極性等,具體請詳見。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產業化”由此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盡管社會各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但教育產業已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到社會經濟運行體系中去了。
一、我國的教育現狀及困境
總的來說,由于受原計劃經濟體制和蘇聯教育體制與模式的影響以及在深層次上我國文化傳統的內在作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基本上實行的是國家集中計劃、政府直接管理的體制。在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教育投資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資增長緩慢,總體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關標準,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500、600美元時,他們的平均教育預算應分別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2%、3.5%、4%。但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的數字,1994年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共教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中,中國僅為2.2%;世界平均水平為5.2%;就連一般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也分別為3.9%和3.0%。即使近年來我國明確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經過這幾教育投資的高成長,現在教育預算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仍不足5%。我國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經費總數1.4%的財力,支撐著占世界學歷教育人口22.9%的龐大教育體系。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難以解決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國教育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甚高的情況下,投資基礎教育能爭取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而我國自7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急劇擴大,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國家教育事業經費中,初、中、高三級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財政教育撥款中超過20%,不僅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從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規模有限,毛入學率僅為5%,遠遠低于國際水平,而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投資相當于培養60個小學生和25個中學生,高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因此這樣的國家教育投資在結構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教育產業化漫談論文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產業化”由此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盡管社會各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但教育產業已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到社會經濟運行體系中去了。
一、我國的教育現狀及困境
總的來說,由于受原計劃經濟體制和蘇聯教育體制與模式的影響以及在深層次上我國文化傳統的內在作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基本上實行的是國家集中計劃、政府直接管理的體制。在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教育投資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資增長緩慢,總體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關標準,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500、600美元時,他們的平均教育預算應分別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2%、3.5%、4%。但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的數字,1994年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共教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中,中國僅為2.2%;世界平均水平為5.2%;就連一般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也分別為3.9%和3.0%。即使近年來我國明確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經過這幾教育投資的高成長,現在教育預算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仍不足5%。我國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經費總數1.4%的財力,支撐著占世界學歷教育人口22.9%的龐大教育體系。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難以解決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國教育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甚高的情況下,投資基礎教育能爭取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而我國自7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急劇擴大,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國家教育事業經費中,初、中、高三級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財政教育撥款中超過20%,不僅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從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規模有限,毛入學率僅為5%,遠遠低于國際水平,而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投資相當于培養60個小學生和25個中學生,高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因此這樣的國家教育投資在結構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另據權威部門統計,從1994年到1996年,我國義務教育經費中財政預算內撥款的比重從59.85%下降到54.37%,其中農村學校下降到52.63%。義務教育經費支出中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小學從59.85%下降到51.92%;初中從56.44%下降到49.44%;義務教育中政府撥款的比重比非義務教育的還要低,是政府撥款比重不盡合理的一個方面。
教育改革與實踐相背離成因分析
摘要:基于委托這一嶄新視角,論證委托機制始終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是教育實踐的運行機制。并從教育培養過程維度來分析教育改革目標與實踐過程相背離的深層次原因:教育過程分割造成委托分離,而教育評價機制顯性化使得人存在道德風險問題,進而委托人存在對教育發展自身的逆向選擇,這種選擇在這種平衡下存在路徑依賴。最后根據前面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增加義務教育投入、取消星級學校評價、注重教育過程評價、完善高考評價體系制度建設等五個方面政策建議,以修正教育培養過程中改革目標與實踐相背離問題,從而更好地執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教育綜合改革方案。
關鍵詞:委托;教育目標;培養過程;成因分析
一、引言
教育根本目的關于人全面培養在教育學界已達成共識,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標作為教育目的具體表現形式,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目標進一步完善,不斷與時俱進也是為了體現教育目的內在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但問題的關鍵是教育改革目標與實踐過程往往是相背離,育人為本教育改革目標與育智為本教育實踐相沖突。教育改革目標對教育目的體現時代性、創新性在實踐過程中沒有得到落實,在具體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改革措施實踐與其期望的教育目標很難兼容和平衡,主要原因在于針對教育主體(學校、教師、學生)評價體系存在問題。比如,高考制度即使不斷完善和內容創新,2000-2014年,共計15年來,全國各地高考制度先后經歷3-5次改革,但其注重文化課程學習,以總分高低評價本質沒有改變,這就使得基礎中等教育各級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偏向與高考相關的顯性評價指標,而與其相關教育改革目標,如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等隱性指標有所背離,這就使教育改革目標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目前,針對教育改革目標評價研究,局限于教育學本身研究。李雁冰總結教育評價專業化經歷確立、成熟、深化和重建等四個階段,顧彬彬總結實踐主體性在教育改革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王穎從促進教師職業發展談教育改革核心內容包括學校管理、課程設置、高考制度和教師政策,丁步洲提出構建“一綱多元”的農村教育改革目標,容中逵提出從教學之性、待生之道、從業之責等方面拓展基礎教育改革路徑。根據對既有文獻研究,還沒有學者具體分析教育改革目標與實踐相背離的機理是什么。本文運用委托這一嶄新視角從教育培養過程分析教育改革目標與實踐相背離的成因,并結合分析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糾正教育改革目標與實踐相背離的政策措施和建議。
二、教育培養過程委托分析
(一)教育培養過程評價機制
小學教師現代技術工具選擇與動機分析
摘要:在初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通過封閉式非標準化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分析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選擇應用現代軟件工具的現狀,并探索影響教師使用現代技術的動機和障礙。結果發現:教師選擇的現代技術主要集中在Word、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Firefox及InterWrite等工具上,使用技術的動機主要是其吸引力及可從中獲得的支持,尋求現代技術幫助的渠道主要是同事、培訓課程學習和自學,使用技術最大的擔憂是技術故障及應用技術過程中準備工作和時間的不足。因此,加強對教師現代技術的培訓、轉變認識和觀念、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拓寬教師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等,是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媒體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初等教育;小學教師;現代技術;工具選擇
要實現初等教育的基本目標,必須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終身教育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當前,在初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現代信息通訊技術(ICT)已經與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日常教育課堂,利用ICT技術進行具有挑戰性的創造性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1],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必須對能改變教育目標的教育方式做出反應,并適應它的教育風格[2]。在各級學校和不同的教育條件下,尤其是在初等教育中,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是實現新一代以質量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關鍵。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對信息和通信技術應用情況的一般性和在小學教學系統中信息和通信技術實施的具體問題進行思考。這是一類由技術和心理教學環境造成的相當廣泛和有分歧的問題[3]。因此,調查有必要明確調查方向和被調查者感興趣的主題。于是,筆者對研究問題確定了大致范圍:ICT技術是否和以何種方式進入初等教育系統中教師的日常工作,以及這些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綜合教育教學影響的一部分。在本研究中,圍繞研究方向,筆者確定了具體問題:1.小學教師有哪些具體的ICT技術應用經驗?在教學和備課過程中,這些應用技術是如何參與教師的教學工作活動的?2.哪些因素(個人、技術)影響了教師在工作中實施ICT技術?根據以上問題,筆者與20名被試調查者深度訪談后形成問卷,在區縣初等學校調查,主要調查對象為小學教師,收回有效問卷218份。為確定問卷統計數據量表的信度,筆者使用SPSS軟件工具,采用Cronbach系數α法對問卷量表數據的信度進行檢驗(即可靠性分析)。結果顯示,α系數為0.813,說明量表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二、結果分析與討論
鄉鎮兩基復查工作自查報告
為確保“兩基”迎國檢工作順利通過評估驗收,我鎮認真學習有關教育法規,鎮黨委、政府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部署,建立村、校級以村主任、校長為組長的迎國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責任制,明確各自的職責,不等不靠,真抓實干,按照“兩基”國檢各項指標和自查標準認真進行自查、整改,現將我鎮自查自改情況報告于后
一、基本情況
××鎮位于××縣城西南,鎮政府距縣城23公里。東鄰開元鎮,南與××鎮毗鄰,××海田為界,北與××接壤。全鎮轄14個行政村,11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816余戶,總人口16048人。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兩基”工作班子不散、力度不減,搶抓扶貧開發、遠程教育、布局調整等發展機遇,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要求,使我鎮教育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我鎮現縣級中學一所,初中在校學生人,完小一所在校學生人。
二、“兩基”工作開展情況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小學生家長評語